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2024-10-23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精选8篇)

1.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篇一

20年来城市化与城市治理问题研究进展

城市经济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文集中梳理了中国20多年来宏观城市经济学或城市化问题研究的`脉络;概括了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进展;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 者:常永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刊 名:嘉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2(2) 分类号:F299.2 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化   城市治理  

2.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篇二

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 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构成人力资本。教育通过传授技能和生产性知识提高了人的生产率,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收入也上升。在这样人力资本的方法下, 教育和收入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牢固的线性关系。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框架内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教育投资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 从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上考察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 收入贫困与教育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目前, 对“教育贫困”这一概念, 人们对往往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第一种是以教育发挥的功能和教育内部的运行状态为参照, 将教育的贫困分为外显的贫困与内隐的贫困[1]。外显的教育贫困表现为:教育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大系统的需要, 教育未能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而内隐的教育贫困的典型症候则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失序, 生源问题和教育死亡率 (退学率、辍学率) 的日渐升高。第二种是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 (生均经费、师资水平、课程等) 来界定教育贫困, 它既表现为物质的贫困又表现为人力的贫困。“国家和个人不能对教育提供足够支持, 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短缺, 教育设施的落后, 教育内容的不切实际, 以及大众对教育的冷漠”[2]。教育贫困的特征包括:失学率高、继续受教育率低、教学质量差, 以及部分人最终从教育中被排除出去等等这些方面都与收入贫困密切相关。收入贫困使人们无力克服教育贫困, 反过来, 教育贫困又是加重收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 即在城市或城镇中生活水平在该地区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家庭单位。本文中“贫困家庭子女”, 是指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况家庭中的子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敏教授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发展的状况与对策》中调查结果表明, 贫困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无固定工作, 工作为临时性质的为35.93%, 无工作的为51.11%, 没有固定工作是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低保费/社会救济, 低保收入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贫困家庭中有1/5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临时性收入, 意味着贫困家庭生活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收入加起来, 也仅能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青少年的教育等方面无法兼顾, 或仅能维持子女基本学费、书费等[3]。

国家和社会方面,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怎么样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而这些处于弱势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更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因素限制, 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校用品, 更甚至于无力承担教育经费, 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这最终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只接受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 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这样一种教育贫困的现状, 会影响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转化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从“教育贫困”到“心理贫困”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贫困家庭中,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 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善现有的生存状态, 因此他们对青少年未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较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子女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立足社会的不易, 多数孩子能更早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更自觉努力的学习。一些孩子和同龄人相比更显早熟、懂事、自立自强。

《武汉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 普通青少年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 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他们在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就业等方面都受到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卑。

城市贫困家庭中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子女在衣着、学习用具、教辅资料及零食的购买上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命运不好, 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沮丧、抑郁的心境中, 许多贫困学生在参与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他们中有些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 使其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家庭境况加之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尽完美导致深深的自责心理。自身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困难障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 持续下去, 则发展成为自卑、自轻、自贱、自恨、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2. 脆弱敏感。

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 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他们将贫困, 作为一个包袱深藏心中, 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 总会引起强烈的关注, 即使别人的事情, 也非常敏感和“多心”, 重重设防, 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甚至会将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视为施舍, 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 抑郁封闭, 不合群。

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 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 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 如互赠生日礼物, 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经济上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 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 获得别人的认可是行不通的, 心理负担很重, 有时往往因此失去了与同学交往的热情, 自我封闭起来。

4. 爱慕虚荣、逆反。

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 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 走向另一极端, 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 爱慕虚荣, 为了争面子, 竞相攀比。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 对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也一再推辞, 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贫困家庭子女也不例外。

三、面对“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我们能做些什么

1. 个人:

强大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弱势环境、如何理解个人奋斗的意义、如何看待与同辈之间天生的生活境遇的差异?我们能看到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很懂事”、“早当家”, 而有些却“不知甘难辛苦”、“自暴自弃”, 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决定的, 有的坚信“天道酬勤”, 有的却认命怪上天不公。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积极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贫困家庭子女积极的生活理想, 奋斗进取的坚强信念, 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学校:

平等与关爱。学校的教育与环境对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进一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 营造团结友爱,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努力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 这对所有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更加重要。班级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恰当合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逐步形成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的风气, 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献爱心活动, 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 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弘扬现实生活中贫困家庭子女的积极正面形象, 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 激励他们的意志, 树立他们的信心。

3. 家庭:

“流动家长学校”探索。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 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 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 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

4. 社会:

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1) 实施以贫困青少年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措施, 构建实现贫困青少年专项救助政策。如减免贫困青少年的教育、医疗保健费用等。针对青少年需求提供专项的社会救助, 能够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生活和福利, 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发展能力。 (2) 扩大教育救助政策的宣传, 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过程。要使教育救助政策真正应起的作用, 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了解现有的有关教育救助政策, 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得救助。 (3) 加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及培训。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 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 遵循市场供需规律, 通过定向培训等方式, 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 同时最关键的是不让贫困家庭的贫困延续下去。

摘要:近年来, 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 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 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 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浅析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EB/OL].自雇动力网, http://www.zigu.org.cn/html/zgyj/qtfx/1038.html, 2010-08-26.

[2]僻禾.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贫困问题[J].彝代亚太, 1995, (1) .

3.城市测绘管理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测绘法;五个统一

1.强化测绘管理,维护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严格执行测量规范,确保成果、成图质量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资料。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量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

《测绘法》明确规定了必须杜绝无证测绘,所有的测绘单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在取得相应的等级资格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测绘生产。目前测绘市场发育不健全,存在一些无证测绘,超范围测绘的现象。尽管各地测绘主管部门为有效加强测绘市场的管理,以法规建设为前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个别测绘单位及个人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进行非法测绘,给城市测绘业务带来混乱,给国家建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格控制无证施测,是测绘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从城市发展和总体规划的要求看,从事城市测绘都应该具备测绘资格和遵守城市测量规范,任何无证单位及个人在城市进行测绘是不允许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坐标系统,统一高程系统,统一图幅分幅编号,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资料管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和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市场管理

目前,城市测绘工作还没有普遍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地位相对还比较低。人们对城市测绘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误解,片面认为,城市测绘工作是城市规划部门为收取建设单位费用而变着法子开展的一项活动,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行业。要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就要搞好立法,加大《城市规划法》、《测绘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加强管理。长期以来,由于测绘管理工作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测绘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测绘市场的混乱,一些非法测绘单位及个人在从事测绘,绘制的地形图在使用;有的地形图用的是假定坐标、假定高程,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影响到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城市测绘成果质量监督管理

城市勘测主管部门还必须督促城市勘测单位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城市测绘质量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测绘市场的治理整顿。提高城市测绘成果、成图质量,是保证科学地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勘测单位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按照建设部部署,由城市勘测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验收,以推动勘测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质量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验收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成果成图,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施测,将给国家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措施,一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对所有的成果成图实行三级检查,二级验收、总工程师负责制度。所有工程都有任务书和具体要求,大型工程、重点工程都有技术设计书。我院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可靠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测绘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关键在于单位是否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制度,是否重视质量管理。因此,加强技术业务管理,提高成果成图质量,确保测绘资料的真实性,是目前测绘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城市勘测单位在进行城市工程测量时,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绝不能违背规划要求测量。特别是一些道路中心线定线、楼房施工成线等,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实地放线,决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难以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规划能否正确实施,完全靠勘测单位的严格把关,所以,我们的工作心须认真负责,在精度和操作上严格执行测量规范。在征地、施工放线中,必须满足规划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测绘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必要的成果审验制度。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测绘成果、成图须由主管部门审验,不经审验不得使用。同时,应严禁使用假定坐标、假定高程,一个城市只能使用一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以及图幅和编号,决不允许另设第二套,确保测绘资料的统一性、系统性、完整性。

4.加强测量标志管理

测量标志是国家的宝贵财产,是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依据,又是测绘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城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测量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设专职负责管理和维护测量标志。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测量标志的作用及重要性,宣传国家保护测量标志的有关规定,使之家喻户晓,从而提高市民保护测量标志的自觉性。对在城市范围内建立的永久性标志,各有关测绘单位应委托当地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签订委托保管书,并将保管书和测量标志位置说明书报市测绘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对损、毁测量标志的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办理审批拆迁测量标志的事宜。定期进行测量标志普查和维护,加大测量标志的管理与维护的力度。

总之,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地形图所反映的信息要素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详细规划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测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服务,它是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又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绪争.加强城市规划监督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

4.城市工会体制建设创新问题研究 篇四

织体制创新,同时,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工会组织形式。

一、城市工会组织体制建设与创新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工会在组织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工会的组织体制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问题。

(一)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冲击原有控股集团工会体制。现有的国有控股公司工会是由原管理局工会转制而来。目前这些集团公司正面临进一步改革。多元投资,混合经济或公转民营,都将会使原有下属企业及集团公司自身出现重组与转移。如何重新设置工会组织体系是工会组织体制创新面临的新课题。

(二)劳务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给工会组建带来难题。由于企业使用劳务工可以降低劳动成本,因而许多企业都选择使用劳务工。而劳务用工因劳动关系与用工关系相分离,给工会组建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外省市劳务公司劳务工的大量进入。工会以何种组织形式与之相应对,目前仍是工会组建中的难题。

(三)编制问题困扰工会组织体制创新。从理论上说,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工会。而每建一级工会,就要配备相关人员。一些地方也创造了社会招聘工会工作者、聘用工会工作志愿者、指导员等方法来解决工会工作的人力问题,但要在市和区成立与行业协会相对应的、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工会或行业工会联合会,工会干部的编制仍找不到落脚处。

(四)产业工会发育不充分影响作用发挥。中国的产业工会因其性质不清,地位不明,利益代表性不强,作用发挥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产业工会较难对“体制外”的同行业工会实行有效领导或指导。由于产业工会发育不健全,在组织体制上也存在矛盾:产业工会如建在总工会,因编制等因素决定产业分类不可能很细;产业工会如依附于行政,只要行政机构一动,产业工会“存亡”就会受影响。

二、城市工会组织体制创新的对策思考

理顺和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会工作的原则、维护中国工会团结统一与组织体制灵活多样的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上级工会代表和服务下级工会的原则,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相一致、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能充分履行工会基本职责和各项社会职能的工会组织体制。为此,城市工会组织体制创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产业工会建设,创新产业工会体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产业竞争,国家经济政策更多体现为产业政策,职工利益的比较更多的是产业内的比较,职工利益矛盾更多地与产业相关联,因此产业工会在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因此,加强产业工会建设,创新产业工会体制,是工会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工会的体制应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

1.建立产业工会联合会。建立市级产业工会联合会,首先需要将上海目前所设置的部分局(产业)工会调整为行业工会,再由若干个行业特性相近的行业工会组成上海市产业工会联合会,依法确认其工会社团法人资格。各产业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建制上隶属于市总工会,接受市总工会领导。产业工会联合会主要职责是协助市总工会对各行业工会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

市产业工会联合会设会长,由各行业工会选派代表轮流担任。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秘书长职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雇员制和契约化管理,也可以由市总工会派出的工作人员担任。

2.依托大型企业或大集团工会建立市级产业工会。对现行产业工会要进行梳理,对那些产业已经萎缩的产业工会,要进行归并;对那些改制后产业性质相对明确、职工相对集中的产业工会,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工会性质;对那些目前已具备产业工会的条件,但没有产业工会职能的大企业集团和行业局,则可建立新的产业工会。

这种组织体制的设置,就是以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集团公司为主体建立产业工会,隶属于市总工会。产业工会除了对所依附的企业工会和直属企业工会的领导以外,主要职责是研究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产业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具有行业特性的工作。依托大型集团建立的产业工会,其委员会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采用联合制代表制办法产生。

3.市总工会内设产业工会。对一些重要的产业,其工会组织体制设置有一定困难的可以考虑设在市总

工会内。内设产业工会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调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政策和产业的重大问题,参与有关立法和决策;宏观指导所属行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平等协商、工资谈判、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等工作;协调对上对下和横向之间的工作和关系;为所属基层工会组织提供法律援助、维权等服务。

4.对应行业协会建立产业工会。产业工会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开展行业对话。包括行业集体协商谈判、行业劳动关系协调等。近几年来,政府对行业协会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强,因此,建立与重要的行业协会对应的产业工会,是今后城市产业工会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强化地区工会建设,完善地区工会组织体制。强化、创新地区工会组织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地区工会工作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

1.试行乡镇(街道)建立总工会。上海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从法律上明确街道工会作为一级地区工会。建立乡镇(街道)总工会,从法理上赋予它应有的职能和地位,不仅可以加强乡镇(街道)工会的力量,对进一步加强地区工会组织建设,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是要注意这一级工会力量的配备。

2.改革社区工会管理方式,探索社区工会网格化管理。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把一个区域中的地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区域,充分运用网格内的社会资源实施管理,真正做到全覆盖、不遗漏。网格化要求做到“三化”,即工会管理体系网格化,工会干部职业化、工会工作评价体系民主化。

3.探索与扶持区域性行业工会。区域性行业工会是指并不与市产业工会对口,在区(县)总工会、街道(乡镇)工会下建立的行业工会。从上海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情况看,区县、街道乡镇管辖的工会数量越来越多。所以,从本地区产业集聚的实际出发,自下而上地建立区域性的行业工会联合会或联合工会,是一种值得探索与总结的工会体制创新模式。这种自下而上建立的行业工会更符合职工维权需要和工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以“双重”管理模式进一步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创新。当前,工会面临着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适应新形势下维权需要的工会体制创新的艰巨任务。但同时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全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工会要实现组织体制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条线明确,划归清楚”的传统思想框框,必须更多地以“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模式来思考与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创新。

1.以双重管理模式实行市产业工会与区域性行业工会的衔接。建立产业与地区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工会,是今后产业工会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一体制模式的实现,就是建立在“双重领导”与“双重管理”这一思想上的。产业与地区相衔接的区域性行业工会实行以地区为主、市产业工会业务指导的双重管理模式。组织隶属关系不变、上缴经费渠道不变、工作对象不变、会籍管理不变。在这一组织体制模式不断完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与规范议事制度、工作方式、活动经费、人员配备等诸多问题。

2.以双重管理模式建立地区行业工会。要以“双重领导”模式为突破,进一步建立与发展区县和乡镇街道区域性的行业工会。一方面,行业内的企业工会在组织隶属关系上不变,仍受乡镇(街道)工会领导,同时在加入地区行业工会之后,同时接受行业工会的工作指导。

3.以双重管理模式完善开发区联合工会体制。在开发区建立区域性的联合工会,有利于区域内的平等协商、区域内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区域内工会工作的交流、协作与联合。但开发区内的企业因投资关系与行政领导关系的不同,工会隶属并不相同。所以应以“双重管理”模式来完善组织体制,无上级主管的企事业单位工会和开发区直属的企事业单位工会由开发区工会来领导。对区域内其它的企事业单位工会,开发区工会同样具有工作指导的职能。

(四)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过去一些地方曾创造了“楼宇工会”、“一条街工会”、“商业场工会”等许多新的组织形式。今后仍要从有利于工会组建、有利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职工权益、有利于工会工作开展出发,创新工会组织体制。

5.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五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社会结构、人文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大的体现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一方面,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体现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经显著地增长,但另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加之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交通运输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城市交通拥挤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我国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拥挤;国外实践经验;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拥挤策略和实施控制策略对于预防、缓解交通拥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交通拥挤,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道路作为一种准公共性产品,产权并不明确,每个道路使用者根据个人的边际成本选择道路,而忽视了由于道路拥挤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对个人车主而言,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车流源源不断加入,从而使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符,产生了拥挤现象。根据交通工程的观点,道路路段和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都是确定的,当交通量超过实际通行能力时,便发生交通拥挤。即交通拥挤是某一时刻,某个地段的道路交通设施实际容纳的交通量大于其实际能够提供的量,从而造成从该地段经过的交通实体滞留的现象。

拥挤发生的原因:交通拥挤可能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情况是因为交通流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其通行承载能力超过了道路容量的正常值,但是这种拥挤的发生一般比较有规律可循;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突发特殊事件增加道路容量而导致道路堵塞,或者是某特殊事件吸引过多的交通流量聚集而引起的道路交通拥挤,这种拥挤现象没有相似性,同时影响的时间也不能确定。

二国外实践经验

1、日本:轨道交通模式

轨道交通系统是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主的一种公共交通模式。应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面临紧张的土地资源,高密度的人口数量,这些大型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减少城市中心区域的机动车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日本东京是轨道交通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交通长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建立了以轨道交通为主,以小汽车和非机动交通方式为辅的交通系统,有效缓解了日本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日本轨道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发车频率高,乘坐方便,准点率高,人性化服务市民,很多区域在5分钟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点,使得轨道交通客运量在日本客运总量中比重超过一半。日本政府也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市民在上下班期间乘坐公共电车或地铁,不断地完善本国的交通系统。

总之,日本基于轨道交通的交通系统建设,能够大大提高都市内部,都市与都市之间的运转效率,方便人们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的轨道交通极其发达,交通运输系统非常快捷、高效,人们自觉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保证了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2、荷兰:自行车交通模式

自行车交通因其特有的投资小、效率高、耗能低的优势,在一些短距离出行中可以采用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自行车交通能有效减少小汽车通行量,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减轻道路投资压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鼓励发展自行车。

荷兰是自行车交通比较普及的国家。荷兰人口不多,但平均每人至少有一辆自行车。荷兰在每个城镇都建有自行车专道,荷兰鼓励自行车出行,把自行车交通作为本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政府官员也都骑自行车上下班,以身作则,形成了良好的自行车文化。此外,国家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总体规划,明确规定5公里以下的出行鼓励自行车交通。政府通过报销自行车费用、减免税收等鼓励公众骑自行车。这些措施都使得荷兰自行车交通非常普及,荷兰大约30%以上的出行都是通过自行车完成的。

3、新加坡:交通拥挤收费模式

拥挤收费制度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加坡是最早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国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新加坡人多地少,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并无法完全有效抑制小汽车的增长,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而拥挤收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机动车的行驶,在短期内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1975年,新加坡通过拥挤收费制度,控制高峰期重点路段的机动车出行数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拥挤收费,新加坡高峰期在收费路段的机动车数量明显减少,交通速度得到了提高;许多机动车从高峰期转向非高峰期通行,有效地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

新加坡为了配合拥挤收费制度,限制小汽车拥有量,实行定额分配制度,市民通过公开招标,才能取得拥车证,一般有效期为10年。另外,新加坡严格限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在城市大部分路口、干线设置了许多限速信号灯及电子眼等,所有的商务用车,都标注了限速,有利于司机及路人的随时监督。对违规形式的车辆和司机,给予严厉惩罚。只要电子眼记录下了违法车辆和司机,就会给予罚款和记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就会被吊销驾照,必须重新考试才能获得驾照。

三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借鉴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好的模式,对此本文从城市交通供给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

1、交通供给管理

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首先是增加交通供给。增加道路供给就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交通道路和交通设施,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交通供给量,方便市民出行,以减少交通拥挤,保证城市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城市交通资金投入

交通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中,行都排在最后一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随着近几年我国交通问题的凸显,我国对城市交通道路的投资有了很大的重视,各个

城市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市交通设施,但是对城市道路的投资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首要就是加大交通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公共基础设施。

从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入手,如拓宽城市街区的道路、延伸道路的长度、增加公共汽车的投放等措施来疏通道路拥挤点,提高通行效率。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路。积极建设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都可称之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在使用中有很多的优势,如单位通行占地面积小、通行承载量大、行驶速度较快等。

(2)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

治理交通拥挤问题,不光要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还必须保证城市交通设施能够充分利用,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在不增加建设费用的情况下,增加城市道路的交通容量。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跟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智能管理交通系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交通管理方法和交通流量控制技术。同时将驾驶员心理、车辆指标和道路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交通拥挤问题、提出解决交通拥挤政策。

2、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即通过调控交通需求量达到治理交通拥挤的作用。需求管理的核心即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控制小汽车数量,采用行政、经济、技术等相关手段鼓励人们发展多元出行方式,控制交通需求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将过量的交通需求量削减,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实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一方面要做好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地位,为公共交通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其提供优惠政策,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换乘站点,实现市民出门就能坐上公交的目的;同时,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扶持,对一些公共交通的骨干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并进行适当的补贴,以保证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严重,此外,也要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寻求长效的运营机制,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除了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控制城市机动车的过量增长,也能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来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本文将在下面详细讲述。

(2)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

当前我国交通拥挤的一个很大原因即我国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占用了我国大部分交通网络。限制交通需求的一大措施就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国内外许多城市都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数量,来治理交通拥挤。

第一,控制城市机动车数量。通过行政、经济手段来限制机动车增长,比如,汽车限购、牌照限制、单双号限行、征收燃油税、限时段限路段出行等,都是增

加了汽车购买和出行成本,控制机动车出行的有效措施。第二,加强对交通出行的停车管理。城市车位不足,乱停乱放,是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原因。因此,要适当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位数量,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点,保证拥挤路段停车位满足需求。

(3)交通拥挤收费制度

随着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日益严重,拥挤收费制度作为控制交通流量的措施也就随之产生。交通拥挤收费制度即在针对特定区域和时段的出入车辆进行收费,从而实现降低高峰期交通流量,改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水平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通过对相关道路的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用来补偿由车辆造成的社会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的损失,并将这部分收入用到城市交通建设中,以保证城市交通的运行畅通。

(4)错时上下班制度

错时上下班制度,就是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将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按照区域或工作性质错开上下班时间,以分散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当前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试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这能够有效提高交通道路资源利用率,对缓解交通拥挤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根据城市单位区域分布安排上下班时间,或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安排上下班时间,分流企事业单位、学校、政府机关等的交通流量,以减缓交通拥挤现象;第二,针对某些特殊的工作,对时间限制性不强,可考虑实行家庭工作制或弹性工作制,以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第三,加强错时上下班制度的配套设施建设,要对错时上班的具体时间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确保不会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和不便。第四,考虑轮休制,现在我们都是周末休息,周末时道路交通基本不拥挤,因此,我们可以实行轮休,选择非周末时间休息,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交通拥挤。

(5)鼓励发展多元交通方式

在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增长的同时,还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如上述的荷兰的自行车交通模式。

四结论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治理策略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需要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专业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体系的支持。城市交通的复杂动态特性,对交通拥挤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项交通政策的出台必须依据实际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并符合交通发展趋势。此为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贾海亮.城市交通拥挤原因与疏导策略[J].价值工程.2012-10

[2]刘澜,马亚峰,高士麟.交通拥挤管理的智能体系与实施应用[J].上海城市管理.2012-09

[3]胥耀方,邵毅明.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城市交通[J].2012-09

[4]朱虹.大连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5] 訾超.城市交通拥挤治理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0

[6]陈进来.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及最优路径选择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6.城市地籍测量的测绘技术问题研究 篇六

城市地籍测量的测绘技术问题研究

文章结合地籍测量规范与地籍管理法研究了城市地籍测量的.测量要素,分析了在城镇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取含.同时,结合地籍测量的特点研究了控制点的布设以及精度指标,为当前第二次土地调查测绘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对测绘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作出展望与分析.

作 者:刘永强 曾坤 孟文俊  作者单位:刘永强,孟文俊(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2000;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曾坤(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6) 分类号:P2 关键词:地籍测量   控制测量   测绘要素   精度指标  

7.城市雨水泵站设计问题研究 篇七

设计雨水管渠时, 应尽可能重力排除雨水, 但在平原地区, 因地势平坦, 雨水管渠起点距河道较远, 管渠埋深较大, 施工困难, 雨水排出口管渠的水位较洪水水位低, 或受海潮影响, 不得不修建雨水泵站。雨水泵站设计的好坏对泵站今后长期正常运转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且雨水泵站的设计比较复杂, 其投资在整个雨水工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果设计不合理, 所造成的浪费是无法补救的。

在平原型城市, 由于其河道水体的水位较高, 一般都采用泵排模式将城市区域内的雨水通过水泵将其排入河道水体。相应地, 处于管网末端的雨水泵站应有城市防汛排涝的功能。为保证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雨水泵站常规的建设模式都采取“地上式”的方式:即格栅间、水泵电机间、泵站变配电间以及值班室等均设置在地面以上, 以保证泵站的安全性。但泵站上部建筑因其专业特点 (泵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噪声, 会产生臭气) , 较难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因而常规的地上式泵站对周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 要求将泵站埋设于地下的呼声也愈来愈多。

2 设计资料收集

在我国, 工厂雨水泵站及排出管的位置可以设在厂区内, 也可以设在厂区外。市政雨水泵站位置应根据市政规划及设计需要而定。在雨水泵站及排出管的位置确定后, 以1∶500或1∶1000的比例测量厂站的地形, 并提出钻探深度及征地要求。其测量范围应根据泵站及附属构筑物所需占地面积的大小而定, 一般不宜小于泵站面积的四倍。而对雨水管及泵站排出管的测量范围可以采用沿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30m。

雨水泵站设计前还应注意的另两个主要因素是:准确的设计计算降雨强度;雨水排出口处的河、渠水文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否则整个设计将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上, 从而造成浪费。如某国外设计单位对洛阳涧河及洛河的水文地质资料了解不深入、不准确, 该雨水泵站建成四十多年以来从未使用过, 雨水一直从岔道排走, 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

3 工艺流程

目前我国工厂及城市雨水泵站流程一般都采用以下方式:

雨水干管→格栅间→进水管→雨水调节池→雨水泵站→水泵压力出水管→出流井 (或缓冲池) →排水管 (渠) →出口翼墙 (有时还设有防洪阀门) →水渠→河流或海洋。

以上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合并或减少。如格栅间、雨水调节池均可设在雨水泵站内, 合并成一个构筑物。如遇高潮位及洪水位时, 可设计成岔道, 当中低潮位 (中低洪水位) 时自流排入水体, 而在高潮位 (高洪水位) 时, 用水泵将雨水排入水体。一般雨水泵站的平面布置比较紧凑, 排水量大, 故多采用轴流泵。这样一来, 设置格栅时, 除了要考虑便于清理外, 还应使进水稳定, 不要造成漩涡, 保证水泵在高效段运行稳定。

4 雨水量的计算

雨水量的计算要求准确, 过大会造成浪费, 过小会造成事故。如北京东郊某厂, 由于设计计算降雨强度偏低, 造成13000m2的厂房被淹, 积水深达0.3m使该厂全面停产。雨水泵站的设计水量应和全厂或城市雨水管网的设计同时进行, 必要时应考虑发展, 设计时, 除了根据厂区及城市雨水排水总干管的设计流量来进行设计外, 还应用全部管网处于压力流时的流量来校对。同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厂区或城市的地形及厂区或城市是否允许短时间内积水;降雨量是变量, 雨水量波动较大, 设计时应考虑初雨、小雨、中雨及暴雨的雨水水量的排除;厂区或城市雨水管网中都有一定数量被污染的废水排入。如排入的生产废水量不超过雨水量的8%, 设计时可不考虑。如大于雨水量的10%, 设计流量则应包括该流量。

5 雨水泵的选择

国内大、中型雨水泵站, 大多选择轴流泵。据了解, 上海地区雨水泵站多年运转情况是, 泵站中雨水泵的运转时间一般为1 h左右, 最长时间也不超过3天, 而一年内水泵仅在雨季运转, 故一般不考虑经常电费。但必须保证所选用的每台水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运转, 在地面不积水的原则下, 水泵运转时间宜长。为了适应雨量变化的要求, 雨水泵宜选择多台大、中或中、小型水泵组合, 建议采用设计雨水量的1/2、1/3及1/4的组合。其中两台或一台小泵宜选用无极变速电机或可调整叶片的轴流泵, 使水泵可以利用电机变速或调整叶轮角度来调整水量, 以便减少水泵台数, 使水泵使用率提高, 运转灵活, 并可节约投资。

由于雨水泵流量大、功率高, 故雨水泵站 (包括土建及配套电器和设备、道路等) 的一次投资高。建议所选用的雨水泵不得少于2台, 也不宜多于5台。

当雨水泵的流量确定后, 还要确定水泵的扬程。每台泵单独运转时, 有一定的启止水位。如需另一台泵参加运转时, 则另有启止水位。雨水泵的启动及停止一般是按积水深度来确定的。故第一台水泵及第二台水泵之间应有不同的启止水位, 但启动及停止水位差不宜过大, 通常在0.3~0.6m之间。

雨水泵扬程应根据水泵第一次启动水位与压力出水管标高差再加上所需的自由水头和局部阻力来确定, 并应用水泵停止水位来复核。

如果降雨历时短而雨水径流量集中, 这时雨水管内易形成压力流, 那么所选雨水泵的台数宜少, 泵的流量大, 否则, 所选雨水泵的台数宜多一些。单台雨水泵的流量宜小一些。在选择雨水泵的数量时, 除了按设计流量考虑外, 尚需考虑初雨及非暴雨的雨量的排除。水泵宜选用同一型号。当水量变化较大时, 应考虑水泵大小搭配, 但型号不宜过多, 或采用可调速电机。不设备用泵。当有条件设置一定容量的雨水调节池时, 可适当减少水泵数量。

6 雨水泵站设

雨水泵站应根据选用水泵的型号及规格, 设计成干室淹设式。如水泵台数为3台及3台以下, 应采用圆形, 如水泵台数超过3台, 则宜采用矩形。水泵站内集水池的有效容量的计算应从全部水泵中的最低启动水位计算到所有水泵中的最高停止水位。但不得小于全部水泵1分钟的流量。如有生产废水排入雨水泵站, 则集水池内应考虑防腐措施。电机间的标高应高于最高水位0.5 m以上。集水池底标高根据水泵样本和吸水喇叭口的要求确定。水泵压力出流管在穿墙时应水平设置, 并予埋套管, 同时考虑减小转动轴不平稳而产生的应力。应采用柔性接头。水泵间除考虑水泵的布置外, 还应考虑设置小泵排水, 检修场地。

7 地下式雨水泵站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地下式泵站因将变配电间、格栅间等均设置于地下, 应选用性能可靠、运行稳定的设备, 以尽可能减少设备维修的工作量。

必须安装臭气处理设施。目前, 在国内真正实现严格的雨、污分流的地区极少。

地上式雨水泵站因进水帘格井升至地面上, 环境空气扩散条件较好, 产生的臭气较易扩散。地下式雨水泵站因进水帘格井位于地下空间, 空气扩散条件差, H2S、CO等有害气体易积聚, 为保护泵站管理人员的安全、降低酸性气体对设备的腐蚀程度, 必须保证地下空间内的空气质量。

在地下的格栅间、污水截流泵房等处须设臭气处理设施。

位于地下的格栅间与变配电间、风机房应完全分开, 并单独设置出入口, 以免格栅间内产生气体腐蚀电气设备。应尽量提高沉井内部的电缆预留孔标高。建议电缆敷设采用“上进上出”的方式, 以确保变配电间、风机房等生产用房的安全性。建议选用电机位于顶端的移动悬吊葫芦抓爪式格栅除污机, 并尽量提高格栅间内的配电箱、控制箱等的防护等级, 最好采用IP68。从而保证即使在超标暴雨、集水井水位超过地下一层平台的情况下, 格栅除污机等设备也能正常工作。要根据所选设备对检修的不同要求, 分别考虑不同设备的检修面。雨水泵、变压器等大型、较重、检修几率较小的设备可考虑采用汽车吊装的方式, 为此, 泵站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汽车吊设备的进出;对于变配电间、风机房内如控制柜、配电柜、风机等设备, 可通过设备吊装孔上所安装的电动葫芦进出。拍门、污水泵等重量较轻的设备则通过手拉葫芦进行检修。

参考文献

[1]GB/T50265-97, 泵站设计规范[S].

8.二、三线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二、三线城市交通 交通拥堵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突飞猛进的推动,中国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是也使得通行压力大大增加,其中“交通拥堵”这一一线城市普遍的“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在二三线城市。

不同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文明程度的不同,其选择出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 现在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需求量增大;②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之间的关系失调;③城市交通设施基础薄弱;④现代交通意识缺乏;⑤交通结构失衡。

2 针对于现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道路建设 为了提高城市的交通容量,就需要加强城市的道路建设,以此达到降低交通负荷的目的。二三线城市之所以出现交通拥堵的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走了与一线城市相同的道路,先发展汽车后修路。汽车产业迅速膨胀,但是道路交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具有前瞻性。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道路建设不能只是局限在城市主干道的扩建扩修上,城市交通是一个整体系统,不是一两条主干道就能保证运行通畅的,无论主干道如何扩建,如果一般的街道环境、设备跟不上,主干道上的车辆就无法分流,照样会出现堵死的想象。

2.2 提高交通效率 在道路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同样可以减少产生交通拥堵的几率。智能交通建设在北京、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已经初具规模,未来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二三线城市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交通指挥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上要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另外还要着眼于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人人主动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2.3 交通需求管理 这里所说的交通需求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交通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善人们对交通需求的选择,以此分散交通需求减轻交通拥挤。我们可以从以下政策的引导和控制方面进行分析:①限制私车的使用量。路权是全体市民的路权,在分配上应该按照出行人数进行分配,而不是按照出行的车辆进行分配。但是,目前不少城市才意识到,解决交通堵塞,最重要的是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量而非拥有量。②提倡市民使用自行车出行。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要破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痼疾”,在城市整体交通规划中开辟自行车道不失为一剂“良药”。在自行车道的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让机动车道的拥堵蔓延到自行车道。面对机动车道的拥堵,机动车司机往往会选择自行车道,使整个交通系统瘫痪。这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几率,也增加了道路争吵事件。这都需要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序规划和管理。③推行公共交通。通常私家车人均时空占有率是公共汽车的7倍左右。因此充分利用好公共交通资源,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二三线城市的私家车拥有量飙升,与城市公共交通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大力建设公共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④给出租车以优惠政策。出租车服务是城市交通的一大组成部分,近几年出租车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鼓励行人乘坐出租车也可以降低私人车辆的出行数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因此,在政策和交通设施上对出租车以优惠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⑤收费制度。征收汽车使用税(包括汽油税、停车税)和交通拥挤税是一种有效的减少私人车辆出行的方法。具体的征收方法可以根据城市的

拥挤状况而定,比如对高峰期间行驶的车辆收取交通拥

挤费,对高峰期时间上路的车辆收取更高的牌照费等措施。

3 总结

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改善的重大问题,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为此要解决的基础因素就是对城市交通拥挤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自己具体及清晰的认识,便于改革。在解决中国二三线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顽疾上,需要各相关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述.《关于城市交通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2]景国胜.《城市交通问题与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管理——以现状典型的交通问题整治为例》.

[3]黄欣,杨新苗,常玉林,程杰.《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探析》.

[4]刘秋菊,景国勋,房耀洲.《浅析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及解决方法》.

[5]张爱东.《城市交通拥挤分析与对策》.

[6]耿志民,季令.《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探讨》.

[7]李小蔓,钟生军,李军.《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些建议》.

[8]李兰冰.《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9]李敏,杨莉,王波.《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

[10]李维生.《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1]陈晓晨.对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2.

[12]王元庆,孙林岩,孙传姣.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及解决对策[J].城市问题,2007,05.

[13]何玉宏.城市交通问题的社会性与生态性[J].现代城市研究,2002.03.

[14]王海洋,陈昕,苗晓坤,李树文,马学颖,王宗彬.基于国情的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06.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魅力下一篇:哲觉中学安全维稳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