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共11篇)
1.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一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白永宽 双城市青岭中学
语文教学适应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双城市青岭中学 白永宽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实现课堂教授型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策划型教学模式转变。实现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关键词:
师生互动 实现转变 加强优化 调动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科研型教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科研型的教师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生本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努力。
作者简介
白永宽,双城市青岭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电子邮箱798653488@QQ.COM 电话53240012 通讯地址双城市青岭中学 邮政编码150133
2.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要做到“乐之”, 就必定要经过“知之”与“好之”。 知语文为何物:它不是文学的天马行空, 却是文学的基石;它不是民俗的片言只语, 却是民俗的荟萃。 它讲究语言规则上的约定俗成, 因而免不了字斟句酌, 所以即便上海语文卷不考字词等双基知识, 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字词, 因为它们是构成阅读、作文的元素, 作文里写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它讲究文学积淀的日积月累, 不曾读过多少名著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不曾经常从名家手笔中吸取养分的人是无法做到下笔如神的。 知道了语文为何物, 就要好学语文。 好学语文是要时常阅读, 时常思考, 时常动笔, 不要因为别的科目任务繁重而放弃语文能力的训练, 古人所谓“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 既然好学, 就把语文看成一种寓乐于学的过程, 经过一番苦读诗书, 自然会知道书中自有无穷境地, 双基知识学以致用, 阅读过程陶冶身心, 写作文时释放自我, 这些都是语文的乐趣。 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 你在语文之路上就成功了一半。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有时听课, 一些老师只让几个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冷落其他学生。 可以把简单题让学困生回答, 难题让优生回答, 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表扬。 如《散步》让每一位学生分成小组, 回答。 组长对组内展示的学生评价、补充或提出质疑, 让老师解惑。对组内的后进生及时纠正或给予鼓励表扬。 老师再一次对每一位学生及时给予积极的正能量的评价。 在学生展示时,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是否在倾听, 是否有创新, 是否在不断提高。
三、学会取舍, 做好教与不教的科学选择
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需要学会取舍, 也就是要弄清“教什么”与 “不教什么”。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 “教”。 那么, 什么东西才“不教”呢? 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不教, 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内容不教, 不能让学生动起来的东西不教, 要求太高、超越学生能力的内容不教, 学生自己能懂、能解决的知识不教, 机械死板、重复简单的内容不教……知道“不教什么”, 对“教什么”就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疑难困惑之处必须教, 常常忽略的浅易之处必须教, 思考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必须教, 解读文本的策略和技巧必须教, 学科习惯、学科素养必须教。 “不教什么”与“教什么”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有“不教”的大刀阔斧, 才有 “教”的简洁流畅;有 “不教”的反复斟酌, 才有“教” 的豁然开朗; 有 “ 不教” 的忍痛割爱, 才有 “ 教” 的轻盈妩媚;有“不教”的了然于胸, 才有“教”的深刻透彻。 每一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教什么”与“不教什么”的深刻命题。 “不教什么”与“教什么”, 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教材观, 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体现了教师的教育哲学思维的高度。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 在上课时, 可以给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即兴演讲, 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针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 让他们在课前进行三分钟的口头作文、即兴演讲、有感而发等, 也可以采取分层法, 把学生分成几种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同时加强课内协调与课外辅导,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 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五、创设疑问, 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针对所讲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期待问题的解决。 这样导入新课,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感, 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 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六、故事吸引, 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逸事出发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浓厚兴趣。 同时, 授新课前, 花极短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 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 这样, 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七、转变教学模式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 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堂灌, 满堂问,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 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让学生自己掌握材料 (包括教参书) ,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3.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三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4.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四
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对提升地理教学思想、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不断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合我的地理课堂教学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辅助,让抽象的变得充实形象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主要是一些概念、地图,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我们老师就要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教科书中的一些不好理解和抽象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山地形成的教学中,把教科书的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中,把锋与天气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锋面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锋面的形成及其影响。另外,气旋与反气旋、气压带与风带、世界洋流运动规律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性,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新课改要求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课堂活动,同时要考虑到课堂活动带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设计时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教材中要求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分析。由于对美国中部平原缺乏基本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分析时无所适从。因此,我课前搜索了美国中部平原的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视频,边看边观察。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转换师生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角色的转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复习《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过程中,因为初中阶段学过大洋洲的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来归纳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工农业等知识,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注重教学和生活的结合,注重把身边的实际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地理课本中的部分案例并不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如何利用好身边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我用绵阳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来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绵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0℃以上,年降水量较丰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河流水量较丰富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有了鲜活的实际案例,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5.关于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五
地区:
秦
都
学校: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学科:
政
治
姓名:
杜
源
2010 年 7 月 29 日
关于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秦都
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政治 杜源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己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许多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统考和高考成绩,可谓进退维谷。
(三)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在当前,有些地方的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并增加了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了评价结果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教育观。另外,评价往往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推进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一)准确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讨论某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课文中“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讨论”等小栏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三)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
秦都
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政治 杜源
6.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六
榆林市第八中学高治和
宜川是陕西省延安市较为贫穷落后的小县,宜川中学是该县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近年来,宜川中学倾全力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路子,形成了自己的课改亮点,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吸引了省、市、县内外教育行政官员、教科研专家、部分学校教师的参观学习。
一、宜中课改成功的经验
1、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是宜川县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喊在口头上,体现在行动上的大事、要事。2003年县上限期搬迁了紧邻学校的广播局等三个单位,腾出地皮修建学生公寓楼,并且将南北大街中距宜中200米处的交警队办公楼用做学生公寓。在资金扶持上,县上每年拨付5万元用于宜中教师结构工资补贴,1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还视工作需求据实资助;在优化教师队伍上,编制再紧缺也仍然确保学校“需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需要什么人就招什么人”,在尊师重教上,2010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一次性奖励学校100万元;在教师评模职称评聘上,县上把县级以上的评模指示下发该校。当我问到教师评职称时,宜中的一位主任告诉,宜中教师够条件的都能上,县上给予特殊照顾;在初中校址的选建上,县委、县政府选准倒闭的城关粮站,2008年4月动工,仅四个月的时间,主体教学楼、食堂、校园硬化、大门修建、教学楼室内设施建设全部完工,8月份初中部按时迁入,开学上课。目前,初中部的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正在施工建设中。2009年新上任的吴县长在全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元的情况下大胆做出决策,将位于县城中心的宜川中学迁往场地开阔、四面环水,环境幽雅的县城南郊,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工程建设,占地200多亩、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宜中将更加快捷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宜川中学的前身是明末成立的“丹山书院”,清嘉庆年间更名为“瑞泉书院”,民国初年改为“宜川第一高级小学”。194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宜川县初级中学”,1958年秋设立完全中学。1978年3月确定为延安地区五所重点中学之一,2003年7月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6年9月被授予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08年8月增设新校区,校本部办高中,新校区办初中。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宜川虽交通闭塞,资源匮乏,较为贫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因时代的前进而落后,反而养成了他们淳朴的民风和昌盛的文风,在崇文修德、读书唯上的人文传统中,宜川人素来把子女的成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看作是为人父母都创业、守业、传家的“正道”。只要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全家人哪怕吃糠咽菜也总是全力以赴供孩子上一所好学校。宜川人民的崇文立学之风为办好宜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为宜中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老一辈学子的丰厚业绩和新一代学生的金榜提名为宜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为宜中提供了发展的不竭动力;名师、专家的成长和青年教师的增多为宜中提供了不断进取的师资保障。宜中课改发展到今天是必然的。
3、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宜川中学的办学曾经历过曲折与艰辛。宜中的孙校长和其他校领导集体决定,首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教育行为,以养成跟踪反思的良好习惯和树立“只有务实,才会有效”、“只有执着,才会优秀”的信念为切入点,办学的基本定位和思路是:“贫困的土壤上办高质量的学校,在扩大办学外延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内涵,在推进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校本化管理环节入手,一切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的管理方法和“不求高、不求大、不求全,只求实效”的策略,脚踏实地地开始了一系列动作。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扭转了办学的不利局面,教师相对稳定,生源相对充足,影响逐步扩大,办学效益持续稳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4、刚柔相济的管理激励机制。
宜中的“刚性”管理就是教师评价中充分体现贡献为导向、实绩为依据、质量为中心的原则,实施了教师绩效“三维”考评,既要重点考核教师在维系学校生存与发展、成长进步方面的表现,又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实绩、教研示范能力和常规工作。在考评中坚持“不看关系看实绩,不看年龄看本领,不论资力论能力,不重文凭重水平”和实行方案公开、考核公开和结构工资公开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和公开。宜川中学的柔性管理就是从人的根本属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精细化教育服务是宜中这几年来推行的又一种管理模式。从主管领导到一般服务人员都要将自己的服务项目和联系方式公示给大家,以便随时根据师生“服务报告单”上所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还必须有服务对象满意度签字,将其工作优劣纳入考核。实行刚柔相济激励机制和精细化教育服务,培养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了课改方案的有效实施。
5、学生自主管理是自主课堂的有力保障。
宜川中学的自主管理,在学校层面主要是学生值周、考核、学生在每周升旗时进行总结;年级组层面主要是志愿者协会,对年级活动、工作进行组织安排、检查、考核、反馈、公布;班级内部主要是小组建设、考核、评比、表彰;班级设置纪律管理,学习管理、环境检察、纠纷处理、文体管理、生活管理等组织,实现人人有事干,人人参与管理,调动每一个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角色变化与管理中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学生自主管理营造了浓厚的遵纪守法和勤奋学习的氛围,为教学提供了纪律保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保证了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增加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激活了“课堂展示”活动的气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有动力、有劲头。
6、课改在不断总结、反思、完善、改进中推进。
宜中课改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归结于宜中人能想——就干——坚持——反思——调整——出成果——能展示这一连贯的动作,就课改过程而言,最初他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在课改实施原则上、在教学模式上、在重点工作上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学校课改开始运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反思得失,调整方案,使方案更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学案设计方面:刚开始,大家都在新理念下设计学案,但普遍有盲目性,都是根据自己的初步认识去随意编写学案。一学期过后,他们意识到各科学案应有自己大的框架。经过各教研组讨论研究,实践探索,各科都总结出了适合该科的基本框架,后来他们在学案编写上又注意到长度、难度、梯度的把握,学案的“三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到了上一学期,他们又意识到分层教学在学案中体现必要性。经研究讨论,在学案设计和课堂检测中用打“★”的形式体
现不同难度的问题,学案设计的基本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一部分只要求上中等学生完成,设计一两道具有挑战性问题只要求该科学习特好的学生完成,使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现在,我们又感觉学案容量把握的不好,学案导学的力度不够,该校教导处、教研组正在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
课堂实施方面:刚开始,他们首先在形式上追求完美,课堂一片热闹景象,教师彻底解放,不再讲解,学生也彻底解放,畅所欲言,想到哪里说哪里。一段时间以后,课堂经常有偏离主题的现象,好象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们又召开了大小会议讨论,教师空间在课堂上该干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找到了感觉,教师的作用在这种课堂上非常重要,要组织好、引导好、启发到位,点拨适时精炼,教师和学生都进入自然的状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科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2010年春季开学初,他们注意到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关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但学生的独立先学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假合作,交流讨论也不会有深度。因此,现在把学生独立先学作为必须落实的环节。2010年秋季,我们又发现,课堂的交流讨论与展示交替太频繁,容易造成讨论不充分,就开始展示,展示点评还没有深入,就结束了。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有很多走形式的因素。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他们在上学期临放假前提出“大讨论、大展示”课改推进方案。各教研组根据此方案制定了适合于本学科的课改推进方案,使学生讨论和展示都达到一定的深度,解决了讨论展示不深刻、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这一学期,他们又发现课堂效率还不够高,要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这些途径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他们还加强了语文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形成语文教与不教的区别不大的现象和初三作文不精彩,能看出学生知识容量太小。语文课采取了三项改进措施:增加阅读量,字词放课前,课堂找感悟。
7、必要的经费投入能确保课改的正常运行。
宜中在课改中多方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课改提供较为优良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装备。宜中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教室里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宜中的教师待遇绩效工资100%发放,另外初中部每节给教师计发课时费,对于一个收入不高的穷县来说,教师的待遇不低,从另一个角度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学习宜中课改经验的几点思考
1、学校校长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宜中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和“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有了这样的办学理念,宜中校长就有了课改的思想基础,就能不断派出大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去杜郎口、洋思、衡水二中等学校考察学习,就能思考整合他校办学亮点的具体做法,就能采纳不同层面教职工的意见,就能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搞课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要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育人和人的发展思想。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认真分析、解读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的本质含义,如何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办学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如果我们能理解其本质含义并能具体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学习宜中经验就有了思想基础和行为指南。
2、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科任教师要有学习宜中经验的决心和信心。宜川中学初中部的生源相对较差,多数为农民子弟,且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宜川周边的贫困县。宜中初中部的教师都很年轻,思想活跃,接受新的自信快,精力充实。宜中班级学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相对适中。宜中初中部搞课改是结合宜中学生实际的。学习宜中课改经验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一旦条
件成熟,决定开始学习时,学校全体教职工要有充分的理由,可抛弃一切后顾之忧,脚踏实地地、坦然地学习。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队伍、全体科任教师要横下决心,树立信心,力争把宜中课改经验学到家,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创新,形成特色,全面发展。
3、全体科任教师要主动洗脑,扎实工作。宜中在总结学校课改成功经验时,强调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青年教师愿意课改,能按照学校的统一动作去做,但中老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当初不愿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所教的学科质量很好,自己的一整套做法已形成一种习惯,唯恐改变教学方法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声誉和前途,但宜中人坚定不移地搞课改,把教师洗脑的工作做得很细、很扎实。我们学习宜中课改经验,全体科任教师必须统一认识,主动洗脑,摒弃自己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给自己的思想做手术,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方法,为课改打基础,只有这样,自己的思想、行为才能围绕学校的统一部署,进行统一动作。搞课改是一次破茧抽丝的过程,宜中在搞课改初期,全体科任教师吃了不少苦,大部分教师为设计好学案,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一次学案要改动五、六次,工作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学宜中也是要吃苦的,但只要你坚持几年,你就会享受到由苦到甜的幸福。相信课改过程是最丰富的,最实在的,最值得记忆、回忆和传颂的。
4、学习宜中课改经验管理是基础。宜中课改的成功在管理,在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上。管理包括科任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宜中学校下达的任务教师能出色完成,是抓管理的结果;宜中教师不管有课没课能按时上下班或超时上班,能主动学习,研究学案,认真反思,是抓管理的结果;宜中教师集体有一股积极上扬、团结协作、爱校爱生的劲头,是抓管理的结果;宜中学生能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摆脱贫穷,是抓管理的结果;宜中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把自主学习做到位,是抓管理的结果;宜中学生能严格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善待同学,感恩生活,是抓管理的结果。因此,学宜中课改经验,要从抓管理入手,通过抓管理,让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习惯,为学宜中课改经验提供良好的保障,落实学校的统一动作,课改才能坚持到底,才能有成效。
5、加大对学习宜中课改经验的经费投入,保证学习过程中的经费开支,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学习宜中课改经验,学校要给教师配电脑,教室要装备多媒体,备课组或教研组要配置打印机,教室要安装2块黑板,需要开支;学宜中课改经验,学校要派出科任教师不止一次去宜中考察学习,要互动交流,需要开支;学宜中课改经验,学校要打印每节课的学案和检测试卷,需要开支;学宜中课改经验,学校要挂“李阳疯狂英语”实验学校牌子,学校需要开支;学习宜中课改经验,上课前一天必须安排自主学习课,需要上晚自习,如果学生晚自习能上,要给教师计发课时酬金,学校需要开支;在学习过程中要表彰奖励教师和学生,需要开支等。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要建立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学习课改经验的资金使用管理好,年年要添置、年年有变化;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学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专项用于此项工作。关于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可以逐步来做,但一定要做。
总之,我去宜中考察学习仅2次、6天时间,对宜中的课改做法只有皮毛片断、肤浅的了解和感受,对我校学习宜中课改经验的思考也只能是断章取意,略表想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一、《贫困小县创造的教育奇迹》
——宜川中学改革发展纪实《陕西日报》12月15日专题报道
二、《鲲鹏击浪从兹始》
——宜川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秘《延安日报》记者:张兴源
三、《真正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作者:宜川中学孙明贤校长
7.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实现了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整合。然而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不当, 使得小组讨论逐渐转变成为“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化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固然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语文课堂创造出新的教学情境, 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频率应当适宜。过度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只能削弱语文课堂的魅力, 将教师的板书死板地复制成为课件逐一演示, 只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3.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和回答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课堂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表扬与鼓励, 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为学生学习语文树立了信心。然而, 当不客观的表扬与鼓励出现在语文课堂时, 随之而来的是语言苍白、形式单一的尴尬局面, 表扬和鼓励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体现。
二、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思考
1. 教学模式的融合与运用
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情境教学模式和融合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将课程内容轻松地记忆与消化,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融合教学模式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习与读书的结合,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书本知识, 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 强调自主学习但不放任自流
新课改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于是, 就出现了教师逐渐淡化出课堂, 学生自己想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 想用什么方式讨论就用什么方式讨论的局面, 有时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能被评价为有创新、有思想, 往往一节课课程结束了, 还不知道教师究竟想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自主学习, 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 教师必须把握自主学习的真实性和动态性, 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精髓,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其组织者与主导者的作用。
3. 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的规划, 要遵循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的原则, 抓住学生的心理, 恰到好处地进行评价。课堂评价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全员参与, 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还要注重其情感的表达。初中学生是身体与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 教师要多用鼓励性和积极的评价语言, 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味包容与赞扬,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表达。
新课改的实施, 目的在于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但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式, 教育者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内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更新, 以新课改作为指导, 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之路, 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华信.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趋势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8.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师内涵;教学模式、思维;优化;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9.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九
21世纪悄然来临,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民族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的核心。正在这时新的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把我们引入教育教学的一个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异化。
一、合作学习应避免走形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交流。没有合作交流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目的、过程没有设计,未把握好时机。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论难易、不论有无讨论价值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而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者的意见河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变成了陪衬、听众。在小组学习中被忽视、轻视。因此,合作学习注意:
1、强调每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观点,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公平和责任。接受不同层面同学的观点,使其 和谐的发展。
2、问题的设计要要有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可能产生的不同观点,加以引导,以利于学生的相互了解、合作。
3、重视小组长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布置一下任务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则闲置过看“风景”而学生 则“群龙无首”或“谈笑”或“嬉戏”这种“防羊式”教学,如果离开一个优秀小组长的组织,没有组内的合理分工、合作学习无从谈起。
4、师生在合作中结成同盟,老师既是指导者,同时又公享学生的学习成果,要与学生共同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合理运用“口语交际”。
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具体交际情景中,实现学生的听说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现力。
1、口语交际的语境应尊重生活、尊重事实。
在口语交际中,常常会有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学生回答生涩无力。一切来源于生活。如果能在课前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体验、鉴别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练习,才能保证交际情景的现实性、客观性,避免不切实际的随口编造。
2、口语交际中重视思想教育的培养。
由于儿童的鉴别能力较差,受社会及其它环境的影响,认识事物缺乏判断,盲目效仿,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观、价值观。
三、设计让学生心动的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欠作业、抄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欠做、抄袭作业的往往是成绩差的学生将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文章变成一个个呆板的生字回家抄写。甚至使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挫折,这些教学中的弊端,不能不让我们沉思反省,布置怎样的作业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呢?教师怎样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作业呢?
1、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生对新事物特别喜爱,一种新格式、新题型,甚至于一本新作业本,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作业时,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经常将作业的题型推陈出新,就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使学生想做。
例如《找春天》一课,我给学生布置了有关春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观察大自然,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诗歌、文章、故事、图画等等。经过自己的加工改造,每人编一份图文并茂的文章,让学生亲手去绘画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景。这样能充分运用学生的感官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学习,去思考,学生学习的个性得到发展,思维的潜力得到挖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2、经济发展战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等不同,那么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作业也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一、二、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例如《日月潭》一课,作业可以设计为:
一、背诵《日月潭》,抄写课后绳子词语;
二、背诵《日月潭》摘抄你认为优美的词句,并可画出日月潭的美景;
三、背诵《日月潭》,根据作者描绘日月潭美景的方法,写一篇小练笔,介绍你熟悉的家乡美景给大家认识。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浅见,希望我们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学习与研究,在不断地体验与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改不能忘“本”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小学 程绪峰
[内容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入手,发表见解,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弊端。以期纠正语文教师为图新而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告诫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时
不要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
[关 键 字]
课改、“本”、独立思考、写字教学、主宰课堂等。
[正 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各地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
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
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领会她的精神实质。以教学为重,以学生为重,抛弃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牢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们就一定能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课程改革这
片蓝天下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文化教育出版社
2)斯霞 《我的教学生涯》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年
3)《新课程改革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十
有些老师爱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这话本身就是虚伪的,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只关注重视自己的课堂设计,忽略学生的发现、质疑。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更有甚者还横加斥责,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其实能够机智地、智慧地处理好那些“想不到”,才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文化功底,忽视了那些“想不到”,无疑放弃了一次出彩的机会。
农村学校也可搞研究性学习。一直以来,大家都把研究性学习看得非常神圣,以为高不可及。农村学校更是望而却步。其实,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精神、研究方法上。重研究过程,并不在于研究的结果如何。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因陋就简,一把锄头也有力学问题、文化问题,同样是研究性学习。
老师有个职业病,喜欢提问题。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试问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只给学生三五分钟阅读,读得过来吗?总爱讲“时间有限,赶快阅读”;从不说,“慢慢读,时间够”。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本身都还没读进去,这边又连珠炮似地问五六个问题,这是让学生读文章吗?学生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搞懂,他哪有时间去考虑你的问题。
多媒体是什么?一上来就是背景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片,伴之以字正腔圆的朗读,再接着是一个个问题,鼠标一点,问题的下面就又出现了问题的标准答案。热闹是老师的,学生什么也没有。虽然提出的问题也会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但学生说得再精彩,也不如你这鼠标一点。有个小学老师说:“刚才××同学的回答跟老师的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可笑。
多媒体是个好东西,关键看怎么使用,我教《故都的秋》,选了“蝉鸣图”等几张照片。学生看完了图片,听了那嘶鸣的蝉声,非但没有与郁达夫那样深爱这故都的秋,反而提出了疑问,这故都的秋,这么一个样子,哪里比得上南国之秋呢?好!有了这效果就好讲了。郁达夫那平民意识,悲凉心境,故都情结都在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里。
11.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索 篇十一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六改变两优化一体现”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在期末的成绩单中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充分了解新课改的背景和新课改的“六大改变”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就更明确了。但除了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对新课改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思考09-11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08-05
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07-31
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09-15
中式面点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3
对推行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09-15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08-13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09-18
幼儿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10-07
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