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4-08-08

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共13篇)

1.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探讨论文

1.前言

思想品德教育中,把生本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教学的质量较差,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难以高效的开展。因此,要加快初中思想品读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学中以生本教育为核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生本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相比,生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以生命为教育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的差异性,教学内容要能够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把学生放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目的。

3.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较以往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往往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不浓,课堂缺乏积极性。教师对于课程的考核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缺乏足够的热情。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问题也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3.2教师素质问题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为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素养难以考证。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最终思想、品德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低下。另外,初中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叛逆心理,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被学生模仿。3.3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教学评价是思想品德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健全的奖惩机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会夹杂个人主观意见,难以客观的评价学生;其次,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评价;最后,教师在评价中,不能够将教学与评价进行完美的结合,教师注重评价的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生本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4.1建立学生讨论小组

教学过程中,可建立学生讨论小组,科学组织小组内容和形式。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学生的任务,并且尊重学生的小组安排,完成记录、汇报等各项任务。组织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4.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预习,并且归纳出课程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在预习中,既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讨论时又能够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3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且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互动。而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师生关系,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5.结束语

生本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生本教育的思想品德教

参考文献:

[1]曾荣.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7)

[2]黄燕妮.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30)

[3]陈智慧.农村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行之有效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2.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二

学校教育, 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正规的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是近代欧洲社会政教分离、治教分化的结果, 是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部分存在于国家之中的。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 它不可能永远坚定不移地走在它初创时被赋予的发展道路上, 指向特定的目标, 保持永远的纯真和适宜, 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以保持活力。

杜威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型的历史时期, 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使美国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就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 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 物质力量不仅没能为社会服务, 反倒成为社会进步的异化物”。基于对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向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渴望。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选择了通过改革教育来改良社会。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希望教育领域的革新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现在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 杜威的想法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 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如果让年轻人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 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我们可以看出杜威十分清楚正规教育的益处, 但是他也认为正规教育过于“抽象和书生气”, 不如非正规教育“亲切”和“有生气”, 而且非正规教育的“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具体说来, 原因就是正规的学校中充斥着各种被符号化的、必须学习的东西, 它们“远没有变为习见的动作和对象”。同时, 由于被人为的衡量和选择过, 这些材料只“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内”。简单地说, 就是“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 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脱节。”要解决此类种种问题, 杜威认为应该保持两者的平衡, 促进两者的沟通乃至融合, 防止它们的割裂。这里, 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或者说是“走样”, 在杜威看来, 未必是值得哀悼的不幸, 相反是让人欢心鼓舞的幸事。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的是杜威这样“攻击”学校教育, 并不是希望灭亡它, 他更多的是在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中注入了自己对当时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的愿景。希望从非正规教育中汲取养分, 为日渐僵化的学校教育引入活力, 促进它的改良。

杜威提出的以上这一命题, 溶入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希冀。我们可以从中体悟杜威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憧憬。杜威的思想深邃而博大, 对美国转型期学校教育的思考独树一帜, 当然, 也可以为我们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一、关注生活, 培养学生的品性

现在的中国处于时代的交汇处, 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样一个时代鼓舞着人们怀着无比的激情去改变现实生活。但是,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理性开始主导一切, 所有事物是否有价值都要诉诸理性判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样, 课堂中只有按部就班的知识的满堂灌, 学生无法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 没有砥砺品行的机会, 只会些所谓的科学知识。不是危言耸听, 当这些理性的学生长大成人控制我们这个社会时, 不公正和灾难将很可能会遍布人间的每个角落。因为最理性的人类就是最愚蠢的动物, 毕竟人只有拥有品行才成其为人。例如七年级上册就有《笑迎新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章节。

二、关怀学生, 创造属人的世界

世界属于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都能够相互理解, 人之间不能够相互理解的世界不是属于人的世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个体越来越独立,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大,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的理解的重要性。时至今日, 学校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学生封闭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 漠视学生的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应该面向生活, 在生活中发展教育。让学生在生活的引导下学会与人沟通, 学会理解, 发展自己。这样, 学生在各方面也就取得了和谐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该有勇气把这一美好的愿望化为实际的行动, 在教育实践中尽力施行。努力抛弃隔离学生的课堂, 使学生沐浴生活的阳光。让他们在参与、实现的过程中体味理解的快乐。否则, 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继续滑落, 学生也将在沉沦中迷失自我。

3.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举措 篇三

关键词:沟通技巧;行动;情境

现今社会的发展造就出来的是一批批性格迥异的初中生,不可否认,他们的知识水平明显有所提高,但是思想水平开始普遍下降,学生的思想出现分化,在发展的大环境下形成了人格的错乱,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时期是其学习阶段的过渡期,是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自由学习空间,在这个时期,要注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近几年,因为各种问题发生极端事件的不在少数,为何文明知礼的初中生会有这种举动,这也是令很多人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追根究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使得初中生整体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与主要科目相比,思想品德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的课程,而很多学院都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使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出现。

一、掌握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合理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品德,在中学,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有两点,第一是学会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第二就是学会如何做人。把初中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个体每时每刻要与别的个体发生碰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同样如此,

那么这就显示出品德教学中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沟通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动力,只有进行沟通,才能谈得上其他,这个前提必须要把握好。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在发生争执时,先采用对方爱听的话进行劝解,等对方平静下来,再进行下一步的沟通,如果不顾一切地大吵大闹,那么沟通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有可能一个小小的争执就会发生出乎意料的后果,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利用好这项技能,在沟通中,发生矛盾时可以先说一声对不起,问题很快就会被解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想要主导沟通的方向,就要组织好自己的言语,对待不同的人要运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语言是沟通的纽带,我们应努力把握好沟通的技巧。

二、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付诸行动

初中生所需要的是关怀,在这个以竞争为主的社会很多家长与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缺少对学生的关爱,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教学并不是为学生设身处地地着想,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当于浪费时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灌输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还要展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以及担忧,给学生一定的限制。如今思想品德教育水平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家庭造成的,所以教师要经常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家都帮助父母做过什么,自己的事情是不是都由自己做,接着总结出学生会自己做的事情,接着再次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些事应该是你自己做的?如果父母或者他人没有时间,你该怎么办?抛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明白自立自强的思想,最后还需要和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在家尽量教导学生自立,可以由简单的事情开始,让学生试着做一做①。

三、以情景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端正品行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很多学生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不会真的行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一味地说道理,实践的重要性已经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凸显出来,要给学生展现一幅鲜活的动态画卷,也就是从情景入手,提出真实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道理的含义。例如,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例子,如牛顿,家庭的波折与现实社会的摧残并没有让他变得平淡无奇,而是更加闪耀,那么为什么他可以成功蜕变,如果没有经历这些事情他会如何,接着问学生有没有经受过挫折,挫折来了会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等回答过后再提出疑问(可针对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果现在你的父母都面临失业,家里遭受了重大打击,你不能再来上学,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样一点点地诱导,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去做,教师只能引导,不能介入学生的选择。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贴近学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教学,也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两者之间的交流,这样双赢的局面可见该教育举措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杨春红.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J].青年文学家,2009(24).

[2]张荣.语文教学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世纪桥,2008(14).

[3]吴铭.中学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3).

4.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四

心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试金石

王恩建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三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以后,对于我们很多老师都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部分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信心,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的教师只是把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读讲,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没有真正把握好心育这块思想品德教育的试金石。

一、创设愉悦情境,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仅仅从理论上分析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而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新知,不断取得进步,从而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例如,在教学“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时,就创设了一个表演情境:某餐厅里来了几位不同国家的客人,他们正在餐厅喝啤酒。突然有人发现啤酒中有一只苍蝇,不同国家的客人各自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表演者分别代表一个国家的客人,各国客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英国人有绅士风度,吩咐服务员:请换一杯啤酒来!日本人则训斥道:你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却叫来服务员:我让你喝……美国人最为幽默,他向服务员微笑说:以后可以考虑把啤酒和苍蝇分两处放,请喜欢苍蝇的客人自己把它放到啤酒里,你们觉得可以考虑吗?这则故事幽默风趣,学生的表演也很生动形象,幽默的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设计各种课型,发挥学生智能最佳点

不一样的老师,教学思路也不尽相同。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会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课型,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各具特色,把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授“礼貌待人”时,可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这样的故事很多,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有“牛皋问路”,以此故事创设情境,必定会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个故事也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礼貌待人的道理。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开车去苏州的人途中在三岔路口迷了路,便问一位老人:“哎,老头儿,从这里到苏州去走哪条路呀?还有多远?”老人说:“走中间那条路,还有六七千丈。”他诧异地问:“老头儿,你们这里怎么讲丈不讲里啊?”老人说:“自从来了不讲礼的人之后,就不再讲里(礼)了。”当时那个人羞愧难当,立即下车赔礼道歉。()故事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快认识到为人要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利用生活实例,阐述心理品质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密切相连的。而生活化教学又是新课改倡导的崭新理念,因此,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进行心育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学生身边熟知的人与事,在说服学生时是最有成效的。在列举事例时,最好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阐述,效果会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科学发展观”时,正好是农村的秋收季节,田地里有很多的植物秸秆。究竟怎样处理这些秸秆呢?有许多农户图省事直接将农田里的秸秆随意焚烧,污染了环境,但省时省事。也有一些人提出来进行秸秆还田,对秸秆进行二次利用,可又费神费事。两种观点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假如随意焚烧秸秆,浓烟滚滚,就会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也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教师的进一步正面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巧用弹性评价,强化健全人格的意识

习惯上人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偏差。一般认为品德好的学生就是成绩好、思想好、有着健康的体魄。而品德不好的学生都是成绩较差、在校表现也差、行为不良的学生。其实在这些三好生和后进生背后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心理因素:优生也有品德不健康的一面,所谓的后进生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综合考虑、实行弹性评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意识。评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可以稍微有些弹性,标准放得宽一些,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对于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表扬,鼓励他们振作精神积极向上,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不让他们产生不良心理落差,健全他们的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心育这块试金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用我们的信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从主观上不断地改变自己,更加乐观向上。

参考文献:

5.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五

一、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在音乐艺术之中。”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也正如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说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重乐的目的,不仅仅由于音乐能给人以动听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个人的修养,感化人心,使人去恶从善。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也强调了音乐具有陶冶心灵、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不能忽视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缺乏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现在的不少学生个性突出,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现代社会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它在学生高尚情操培养方面比起其他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精心研讨,巧妙构思,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给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音乐教育包括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两者融为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理。要注重音乐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每一篇作品中词曲作者介绍、创作的背景和歌词、曲调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2.充分利用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

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欣赏的主题,精选欣赏曲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进入乐曲意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艺术美,感悟人生,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如我让学生欣赏《爱我中华》时,讲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激发了学生受祖国、爱我们的民族兄弟、爱和平的思想情感。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乐曲起伏较大,不仅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还和贝多芬的生活经历及情感息息相关,所以我给学生拓展了音乐背景资料――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贝多芬本人经历,这样学生有所感悟,渐渐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如何来面对挫折和失败,去认识生命的意义。

在欣赏《歌颂祖国》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歌词,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齐声高唱,这样的歌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理解,同时也使我们内心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欣赏《永远是朋友》时,让学生以歌声中明确真挚友情的内在含义,认识到真挚友情的重要性,逐渐内化为行动,注重交友,重视友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班貌。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旋律和音响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我们更加明确,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艺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情感的培养。

6.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个误区 篇六

崔长平河南遂平一高(463100)

高中阶段,既是青少年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大好时段,也是其思想道德品质渐趋形成的关键时段。在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我们的教育,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终极走向。毫无疑问,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乃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们没有完全摆正“育人”与“教书”的位置关系,导致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直明显地存在着。在此,笔者拟就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略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加之高考“择优录取”这一选拔方式自身存在的缺陷,高中教育,已不仅仅是德与智在定位上出现了倒置现象,而是一直面临着取与舍、存与废的“单项选择”。也可以这么说,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智育”。思想品德教育一直停留在无目标、无组织、无落实、无考查的“自生自灭”状态中。由于衡量一座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高考升学率,所以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计量器”。且不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培养,就连《思想品德》、《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等科目的教学也是作为一门必修课而直接服务于高考的。通常情况下,只要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目当中就被视作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关怀备至,一好遮百丑,而对基础较为薄弱、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是无暇顾及、漠然视之,如若这些学生纪律性再差一些,则被贴上“双差生”的标签,轻者经常面对冷嘲热讽,甚至于责骂体罚,重者则被千方百计地逐出校门。平时学校组织名目繁多的考试,按成绩排队,公示结果,区分三六九等;教师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使很多学生在人生之初就饱尝了人情冷暖。身陷在这种唯“分”是图的泥淖里,教师已不能很好地扮演“为人师”的角色,因为他只有教书的职责而没有育人的义务了。这种偏废思想品德教育的错误做法,不仅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自主能力、认知结构、兴趣爱好、发展趋势等个性因素,以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眼光去看待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人为地造成高中教育结果的两极分化。长时间以来,高中教育一直定位在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上。

二)重管束轻教化

在平素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创造性”地运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吞活剥,任意肢解,各取所需,既“丰富”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特色纷呈”的管理规定。诸如《学校封闭式管理规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禁止性行为》、《三项规定》、《自习堂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罚规定》等等,乍一看去,条条框框、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可谓规章制度十分健全,但仔细品读一番,有不少都是与国颁的《守则》和《规范》相冲突的,而且其中很多条款都是毫无依据和理由的硬性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禁锢在目不窥园、心无旁骛的闭锁状态之中,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和兴趣发展一笔抹杀。如有学生违规逾矩,严格照章办事,既扣个人的“文明分”,也扣班级的“争创分”,而班级的“争创分”直接与班主任的奖金和评优评先结果挂起钩来。显而易见,扣了班级的“争创分”就等于扣了班主任的奖金、影响到班主任的荣誉。然而所谓的“违纪”现象几乎每天都接二连三地发生着,故而,班主任很少有时间、有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和守纪教育,更谈不上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春风化雨式的谈心教育。所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事例就层出不穷、司空见惯了。有些罚值日、罚跑步、罚站、罚款等等,有些让学生停课检查或请家长,更有甚者一次接一次地让学生写检查,等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便将这些材料上报学校,学校便按照有关规定将这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堂而皇之地劝退或开除。久而久之,学生从思想深处对这种“管而无情”、“诛而不教”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再者,1 这种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管理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重言传轻身教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通过他一贯的处世态度和言行举止而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品德和情操既是学生依据的“范本”,也是学生正己的“镜子”,因此,为人师者,其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一定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毕竟,身教胜于言教。我们一方面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向上;坚持原则、遵纪守法;高风亮节、廉洁奉公;民主平等、仁善博爱;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轻利重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谦恭礼让;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身体力行、自我规范、臻于完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就应该是一个清廉方正、学养深厚的楷模。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而做起来对学生亲疏有别、另眼相看;我们不能口头上大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做起来对学生缺少耐心、简单粗暴;我们不能一方面对不正之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一方面向学生家长索要吃请、要挟办事;我们不能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能见利忘义,而另一方面却挖空心思地乱收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言行相悖,何以立教?

常言道:教育无小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仅依靠单纯的教育,更多地要依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既然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率先垂范,要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古人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师者须谨记: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活灵活现的教材。

四)重利诱轻引导

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较高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和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许和褒奖,以使学生经常具有进步感和成就感,但主要应该放在心理暗示和精神鼓励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生源大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态势愈演愈烈,学校和社会上的“重奖”现象应运而生、五花八门,从一般的考试到各类竞赛,从“中招”到“高招”,规模越来越大,奖金越来越多。在每年的高中招生过程中,学校不惜重金,以高额奖金来吸引优秀考生。在择优录取的同时,也摘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结果导致有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和优秀考生不再依据资质来选择学校,而是依据奖金和待遇的高低来选择学校。对于高考取胜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学校更是大张旗鼓地隆重表彰,以求轰动效应,然而最核心的内容还是一个“钱”字。学校出资多少,社会捐助多少,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台上的获奖者一夜暴富、春风得意,台下的学子们欣羡不已、摩拳擦掌,旁边的教师们自惭形秽、感慨万端,而含义各异的目光,全都聚焦在熠熠生辉的金钱上。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许多沉甸甸的“悬赏”在学生面前不断闪现,诸如:进步奖、优质奖、单项奖、综合奖、奖学金等等,金额成百上千,令人心驰神往。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教育更是搀杂了许多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的成分。这种散发着“铜臭味”的诱导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此以往,一个青少年学生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人生观与荣辱观,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自身的品德与修养,都会在“向钱看”的个人奋斗中,渐渐湮灭在物质追求、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的污泥浊水之中。所有这些,对于青少年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认识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变味的熏染。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这实在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无奈与可悲之处。

五)重课内轻课外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化的协同战术模式,它涉及到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延伸,需要拓展,需要联接,需要深化。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多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完全占据了高中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眼睛只能紧盯在教科书和练习册上,导致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课外活动基本上名存实亡。学生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去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的时间在逐渐减少,有些学校干脆予以取消。青少年学生为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2 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国际国内的时政要闻等等,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所谓的“课外活动”,也只不过是锻炼身体、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之类的低层次活动。校园里,目的明确、严谨有序的课外活动尤为鲜见。学生的自主意识、研究性学习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独立思考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得不到充分地培养、发展和提高,因此,他们只能在“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里难于自拔,其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校园里的课外活动尚不能顾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渐渐地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献爱心”活动和其它公益活动就成了形式;学生学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因此,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帮贫扶困、见义勇为就成了口号;学生学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成了摆设。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人民的思想觉悟十分淡薄,已经到了令人堪忧的境地。暂且不说“以天下为己任”了,他们连最基本的“正心、修身、齐家”的观念也很少具备。所有这些,与目前整体国民素质水平的低下不无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憾。

六)重个人轻集体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时候,教师更多地强调并推崇个人奋斗。学生拼搏与上进的动力仅仅来自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所以,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就成了学生追求的唯一人生目标。笔者曾经看到一些学校教室里的大幅标语,上面几乎无一例外地书写着某些误导性的内容,诸如:入室入境,沉默是金;自我奋斗,敢于竞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埋头苦读,少说为佳;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等等。这些落后的、陈腐的教条根本不是培养一个现代国民所应具有的理念,当然,这也是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背道而驰的。

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应试教育所突出的正是埋头苦读、孤军奋战、自我封闭、心无二用、残酷竞争这些思想观点,而教师平素所重视的也是这些对学生成人成才来说弊大于利的东西。在他们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上逐渐滋生了一些偏执的,甚至是错误的个性因素和思想认识,比如:过分表现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封闭保守,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等等。他们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形成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譬如:团队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公众利益至上的观点,兼容并蓄的观点,平等博爱的观点,对外开放的观点,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等。因此,当他们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心理上会时不时地浮现一些孤寂、空虚、无助、厌学的暗影,而当他们走向社会,特别是走向世界的时候,毫无疑问地会感到孤独、困惑、茫然、无所适从、不可理解等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恰恰是我们所需要坚持的观点。“八荣八耻”高度地概括并阐明了我们在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向与标准,它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具有世界特征。

7.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篇七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要求教师用更多的爱去浇开学生心灵之花的活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奉献爱心的过程, 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坚信, 关爱学生,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 不应当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尊重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尊重里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因此, 教师在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改变其面貌时, 注意充分理解, 信任和尊重学生, 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才能实现情感交融, 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关爱学生, 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 教师关爱学生更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以朋友的身份, 真诚地面对学生, 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热情, 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爱心能点燃希望之火, 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爱心能扬起生活之帆,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愿我们所有的老师都献出自己的爱心, 用爱去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 让祖国这个大花园永远都是争奇斗艳, 生机勃勃。

二、转变观念, 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因此,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地、公平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不厚此薄彼,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上不能一遇学生的违纪就大声的训斥, 要学会运用委婉迂回的策略来处理, 若能用幽默的方法来解决, 那定会有意想不到效果。教师可以在课余的时间放下“架子”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 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 学会倾听他们的观点, 了解他们的疑惑和要求, 多用激励性和亲和性的语言, 多用商量的口吻, 多用赞许的目光,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话题, 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课堂上教师也要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 发号施令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建构新知,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三、树立新的教材观, 用好教材, 活用教材,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 思品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可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活用教材, 适当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 把我们周围大量鲜活的信息引入思品课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必须为学生服务。首先教师要拓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 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 让学生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 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切实性和有效性。其次, 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拓展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再次, 拓展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 而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生, 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当然, 拓展思品课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思品课教师一定要把更多的“热点材料”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去, 平时有一个及时把时事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中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关注人文, 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思维空间, 发挥学生潜能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冷漠呆滞的?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8.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篇八

一、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提倡将情感渗透于思想品德教学中,是因为缺乏情感的教育,必定成为空洞的说教,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反感。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毫无疑问就会大打折扣。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激情满怀,通过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可以带动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从而对思想品德爱学、乐学、主动学。

2. 有利于学生领悟思想品德的内涵

思想品德是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逐步认识而慢慢形成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学中,通过情感渗透,有利于学生领悟思想品德的内涵。有爱、有恨,爱憎分明;有忧、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更富实效。通过教师的情感熏陶和感染,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师对初中生要有爱心、耐心、诚意和原则

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爱心,并将情感凝聚在爱心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使每个初中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鉴于初中生的言行受到认识的制约和情感的调节,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深刻的体验。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力,用真挚的爱心播种理想,培养文明,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用诚意搭起情感桥梁,与学生坦诚相见,促膝谈心,赢得学生的信赖。以“五爱”作为出发点,把握情感教育的原则立场。

三、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

1. 导入新课

思想品德教学,用饱含激情、充满活力、放射出灵性的光芒的导语,把学生领入到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蓄势待发的境地。

如学习《生命宝贵》时,我首先怀着沉重、悲伤的心情给学生读了一篇关于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时事报道: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万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然后,趁热打铁,导入新课。

2. 有效活动

人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的情感往往更真实,也更深刻。开展有效的活动给学生情感体验,使其感动,并因感动而内化。通过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理解与宽容,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3. 积极评价

9.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九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学科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坚持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教好书,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成绩;一方面育好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现就我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我的做法。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但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有许多实际内容和具体行动。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成绩是很差的,但生源素质差,不是学生的错。我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有人说好学生好的根源是相同的,而每个差生就有每个差生的根源,只有找到每个人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平时留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久而久之,这种批评就成了暗示和诱导,促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走向违纪违法的道路。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信任才是最好的良药。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坚持把学生的长进,视为自己最高的荣誉。把满腔爱心,奉献给每一位学生。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思品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框时,我采用“上海世博会场馆”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世博会是今年的一个热点,世博会能在中国上海隆重召开,充分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公认,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努力拼搏。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思想品德学科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等德育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四、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课的学习,向学生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五、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0.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论是在知识传授方面、激发兴趣方面、强化记忆方面、巩固知识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七年级《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而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几大文明古国的风采。

通过视频画面,生动形象地播放了各国文明发展史,引领学生浏览了非洲、欧洲、美洲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图像的渲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教师不用板书或者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播放一段题为“当代大学生洪战辉”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相统一的优胜,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第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概念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加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5-01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学科性质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有情感教育。

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要课程。情感教学是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原则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运用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是“知行统一原则”。要想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情感教育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是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只有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融入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觉悟中,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实效性。

二、初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愿望,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2、合理创设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找到能触发学生情感的点,利用教学手段针对这个“点”创设情境,在冲击学生感观的同时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1)视听结合,情感交融。“视”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图片以及视频短片的播放,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让学生看到一个五光十色、充满朝气的世界。然后再展示一组画面,各种人为环境灾难过后的世界: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生命,只剩一片死灰的世界。通过两组具有强烈视觉反差的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充满生命的世界的美好,对没有生命的世界产生抗拒。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建立保护世界上的所有生命的意识,产生一种环保的意识。这种由感官入手,使学生有感而发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课程内容。

“听”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的课程导入阶段,可以先让学生听歌曲或者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课程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我上中学了”一课开始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曲《小小少年》。歌曲中的小小少年,本来无忧无虑,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来了。这首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该课的浓厚兴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角色扮演,触景生情。课堂上的“演”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自我保护”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地震的突发状况,让学生“扮演”在上课时遭遇地震的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都有哪些真正实用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并自救逃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扮演”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提炼出遇到地震等突发状况时的逃生法则。经过角色扮演,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会对课程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会在实际发生突发状况时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3、建立合作竞争模式,开展情感教育。

合作竞争,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以各个小组为单位产生竞争。以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团结竞争的心理氛围。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借机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谓是一举而数得。例如,在“感受青春”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对青春的寄语,然后再让学生几人一小组,每位学生在小组内依次发言。当小组气氛越来越热烈时,再进一步要求各小组整理组内发言,集体进行讨论,集中修改一两篇经典的青春寄语,并选出一名代表在班内朗诵该寄语。最后,全班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青春寄语。

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思想品德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许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环境中,正确引导。如在《拒绝诱惑》这一主题学习中,将沉迷网络游戏这一话题引入到课堂中去。以反问的形式,抛出各种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如,沉迷网络游戏对我们有没有好处?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从情感上去领悟。然后结合课本与实际情况,分析这一现象的弊端。最后得出结论:沉迷网络游戏不仅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会使我们变得消极,对各种事物失去兴趣,不利于高尚品德的培养。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只有注重情感对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溪.初中政治课教学应融入情感教育《成功(教育)》,2011(5)

1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公民意识教育

为了促进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学阶段抓起,设立有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作以论述。

一、公民意识教育

1.什么是公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民的内涵是不同的。准确地说,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中国文化里是没有公民这一概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随着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公民这一概念才逐渐清晰。公民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元素,更多的是指可以利用自身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参与到国家发展的决策以及管理队伍中并履行自己义务的人。国家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体公民的。

2.什么是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自发地摆正自己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平等的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积极的履行一定的义务。从认知方面来讲,公民意识是公民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深层次的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从实践方面来讲,具有公民意识的人则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国家的发展活动中去。

3.什么是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是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包括对公民的国家意识教育,权利义务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民主平等意识教育等很多个方面。怎样使公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发展事务中来,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看客?毫无疑问,这都需要对公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1.知识储量的增加

一个国家想要进步,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拥有一定的知识素养也是公民能够有效参与到国家事务中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树立公民意识,掌握一定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礼仪规范知识,从各个方面来增加现代公民的知识储量,提高其知识素养。

2.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渐渐明白学习的真正含义。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身的能力。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学习到所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才是我们最根本的追求。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的方法;其次,学习怎样融洽地加入到集体生活去;还有,学会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并学习理解和包容。

3.法律意识的加强

法治社会当然需要人人守法。而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树立法律意识是根本,更高的要求则是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知法守法是公民参与实践活动的前提,所以,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初中课本,都选择了与中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4.对权利及义务意识的强调

毫无疑问,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公民,一方面,要明白可以享受哪些权利,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敢于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切实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1.公民意识教育被广泛关注

公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为了提高国家民主化水平,有效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推动国家文化发展以及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谊,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课堂上的教育作为基础手段,然后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这些都是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可以借鉴的做法。

2.社会发展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

相比于欧美国家的人的强烈的公民意识,我国公民意识比较差。究其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很不被重视的。政治制度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刺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国公民义务权利意识的淡漠,自由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人们对自主平等以及权利义务的深入认识。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意识教育。

3.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需要具备能适应并促进未来国家发展的公民意识。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尤为重要。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健全的公民应该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拥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能自主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塑造现代公民的健全的人格,必须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这也有利于学生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四、怎样更好地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现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打好发展基础,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1.学校教育为主,其他方面为辅,共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1)家庭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意识。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而在中学生能否具备公民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生的三观还在建立中,家长的公民意识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孩子的观念。所以,学校需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具备公民意识,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建立。

(2)社会教育。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所以它也是公民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而且对公民意识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初中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公民意识,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了使学生在校外的生活环境和校内一样文明干净,成长在一个优越的公民意识教育背景下,学校应该加强与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实践出真知

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教育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我国发展现状,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3.加强对执教队伍的素质及能力培训

教师是公民意识教育实施者,也是教育中坚力量。很多传统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某些方面与公民意识教育存在分歧,这是很不利于对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的。因此,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公民意识,用自己的公民意识在实际行动中影响学生。

4.树立主人翁意识

对班集体的管理是树立主人翁意识的第一步。班集体往往是学生活动的第一场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决策,这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工作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还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总结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高分数,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基本人格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被动接受老师传输的知识,没有思考的必要,更不用说创新。而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在享有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同时,掌握知识,成为有自己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掌握足够的公民知识是判定公民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积极主动地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政治生活,也是一个公民合格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高维.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变迁(1959-2011)[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61-65.

[2]程德慧.公民意识教育:当前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视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6):36-37+42.

13.最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十三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 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对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在很多学生看来, 思想品德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上课时不愿意听讲, 对思想品德课丝毫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 面对这样的情况,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动进行情感教育,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情感体验;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应引入生活中有趣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这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相关知识,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可以抓住重点和难点, 提出相关的问题, 给学生营造一种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不仅对初中思想品德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游戏,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才能充分发挥, 思想道德素质才能逐步提高。

二、加大情感投入, 在师生互动中提升教学质量

大多数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教师是严肃的、刻板的和无趣的, 而很多初中学校也对思想品德教学不够重视。思想品德课每周课时不多, 教学时间相对紧张,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般为了赶上教学进度, 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 师生互动被认为是浪费教学时间, 因此很少出现在课堂上。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毫无生气, 打瞌睡或者复习其他科目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上课的效果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为此, 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堂上, 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 如果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存在偏见, 那么, 无论教师的授课方法有多好, 学生依然会无法用心学习, 成绩依然无法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交流中要尝试着逐渐改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的片面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用心地去学习, 真正地领会思想品德教材的精髓和内涵。

三、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 体会人情味

思想品德学科属于人文学科, 教材内容的编写本身就充满着人情味。那么, 应当如何利用教材内容, 让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应有的光彩与活力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情、学情等进行合理取舍, 找出重难点, 灵活运用课本案例, 让学生重点把握。“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也只有熟读才会有深刻的体味, 才能从文字中品出人情味。教师可以找出教材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段落和案例让学生反复诵读, 从中体味真实的情感与韵味。如在讲授“宽容与友善”一课时, 教材中六尺巷的故事最贴近本框所学内容, 教师可留出时间先让学生自主默读再大声朗读, 最后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能从该案例中体味到宽容与友善的.意义, 知道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四、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上一篇:宝马公司的企业文化下一篇:销售职位个人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