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2024-07-21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1篇)

1.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一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李XX,男,现年34岁,河北省XX市XX县XX村镇段旺村人。1987年8月至1991年7月在XX县XX村镇乡中读初中,1991年8月至1994年8月在XX县职教中心学习,1994年9月至XX年9月,任XX县北方绿龙林果苗繁育基地总经理,XX年10月至今,任XX绿龙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XX出生在一个“林果世家”,父亲李桂林是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早在中学阶段李XX就能辩认苹果、梨、枣、草莓等十几个树种中的几十个品种,了解每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对嫁接、修剪整形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基本管理技术也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在职教中心学习林果专业三年中,经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土壤及肥料成份、各元素的生理作用,植物生长机理及生理活动有了更深认识。职教毕业后,回到自家公司(北方绿龙林果苗繁育基地),依靠自学并多次参加各种培训班,在理论上达到了大学水平。工作上致力于各种果树、花卉、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取得了娇人业绩。自己负责的园区被河北省林业厅命名为“优良苗木繁育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期间,代表公司接待了包括韩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泰国等30多个国内外考察团,并作为中方代表进行了技术交流。

在李XX的勤奋和努力下,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XX年10月在基地依托下成立了注册资金200万元的XX绿龙园林有限公司,李XX担任公司总经理。公司现有土地1000多亩,固定资产投入800多万元,是集科研、生产、良种苗木繁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科研单位、经济实体。并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石家庄果研所、河南郑州果研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各种果树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工作。公司先后引进140多个优良果树品种,引进扩繁30多个绿化树种,年产苗木100多万株,多种穗条300多万条,年销售额140多万元,带动农户XX多户,成为河北省规模较大、品种较齐全的个体苗木繁育公司。在李XX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杏树、李子树种资源苗圃”、“XX县高效农业示范园”、“河北农大教学实验基地”、“中国-意大利甲基溴土壤消毒技术实验基地”。并获得“优秀民营企业”、“高科技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XX市龙头企业”和“全省质量信得过苗圃”等多项荣誉称号。

李XX致富不忘社会、不忘乡亲,二十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捐资助学、修路、照顾孤残、支援西部绿化,累计捐资达0多万元,向太行册绿化优惠提供各类苗木1000多万株,向山区果农无偿赠送苗木20多万株,向群众免费赠送栽培管理技术资料3万余份。同时,为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公司特意招收了0多名特困职工在公司工作。多年来,公司先后培养出400多名农村“土专家”和科技明白人,这些人大部分成为致富的带头人,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2.扎根农村 带头致富 篇二

2012年,刘永清得知本村经营果园的胡知详和养鸡大户邓五庆正为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发愁时,一边与县农业、林业和畜牧水产等科局取得联系,一边帮他们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使他们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为了使本村种养户得到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保障,刘永清又联合种养户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洋塘乡是烟花爆竹生产的重点乡镇,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给森林防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刘永清在着力做好森林防火宣传的同时,指导村民修筑森林防火隔离带。尤其是在森林火灾特防期间,他每天与村干部或林管站的工作人员一同上山巡逻。2013年清明节期间,刘永清与森林防火队员巡逻到长洲村与大泉村交界的虎形窝时,发现一处枯草地因烧纸钱而燃烧起来,火势借着风力向不远处的生态公益林蔓延。就在这紧急时刻,刘永清一边与防火队员提着工具向火头奔去,一边电话报告乡政府办公室请求支援。在奔跑中,他的鞋被山间的竹节刺穿,脚底被划开了一道约20毫米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为了及时控制火势,他经过简单处理后,忍住剧痛与队员和前来支援的群众一同战斗,终于使这片生态公益林转危为安。

2013年,刘永清根据村里的潜在优势,牵头筹集20余万元资金,在洋塘乡长洲村流转4公顷山林,一口池塘,建起了永兴县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发展以锦绣黄桃、葡萄、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并在山林中开展放养土鸡、土猪等高效生态养殖业。到目前为止,他牵头创办的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已建成生活办公房屋和牲畜栏舍各4栋,占地600平方米;铺设灌溉饮用水水管1000米;种植优质黄桃2.3公顷;放养土鸡4000羽,池塘养鱼2000尾。同时他还带动其他村民种植黄桃6.7公顷,冰糖橙、脐橙3.3公顷,油茶33.3公顷,生态林53.3公顷,规模化养鸡1万余羽,为当地群众创收150余万元。

2015年,刘永清又从郴州引进资金200万元,在洋塘乡大泉村流转山林20公顷,建设集餐饮、观光、游玩于一体的梅花鹿和黑山羊特色放养牧场,项目建设正在热火进行当中。

3.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三

李添林,男,1969年出生,初中文化,湟中县鲁沙尔镇徐家寨村人,中国共产党员,1998年在本村创办了粉条加工厂,目前该厂属于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李添林是土生土长的徐家寨人,对于本村的气候特点,他十分的了解,徐家寨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平均海拔30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主要地貌特征是山区多,平原少,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雨热同季,紫外线照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马铃薯作物的生长,他从小就知道我村是我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马铃薯种植事宜区,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油菜、位居第三,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干物质含量高、单产高及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马铃薯作为人们传统的食物,是李添林再熟悉不过的,长期以来以马铃薯为中国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我省农民赖以生存的主食。在逐渐的学习中,他更加的了解到,马铃薯的大规模生产在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顺利的跨越了第一个发展周期,农民受益,农村经济日渐繁荣,这一产业已带动了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近。因此,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1998年,李添林在进行了仔细的市场调查和周密的前

期安排后,终于在本村成了徐家寨粉条加工厂,谁也没有想到,在李添林的带领下,这天天都吃的洋芋蛋子,竟然让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召开后,李添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领会会议精神,决定扩大规模生产、更新设备,为本县及周边各村的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农作物的销售拓宽渠道,为众农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打下坚定的基础。粉条加工的事业也是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李添林不仅看到了这些同时他又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做完粉条后剩余的马铃薯渣,最终在进行了多方的咨询研究和专家建议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李添林又开办小型煤厂、有机肥厂,对这些废料进行再利用,这一举动又为城乡群众的燃料,和种植业提供了大的方便。

2009年,由于设备老化,李添林有积极多方申请国家专项投资200万元,并自筹420万元,更新了设备,聘请了技术顾问8名,解决本村劳动力50名以上。

4.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四

致富路上领头人-记***区***镇**村***

***今年36岁,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酿酒专家、办厂女能人,固定资产达数百万元、年获利几十万元的致富女强人。这里无不饱含着创业的坚辛、勇于拼

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通过她的努力下,各级政府和社会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1998年被***市评为“跨世纪青年星火带头人”、2004-2005年被自治区、***市评为劳动模范、2005年被***区委“三级联创”活动中评为“双强”党员、2006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同时被推选为***市党代表、自治区党代表。

一、自强自立,艰苦创业

****年底***与本村青年***结婚了,当时婆家很穷,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公婆、姐姐、妹妹全家十来口人,吃的是粗粮,住的是要倒塌的土房,靠仅有的十几亩土地生存,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穷则思变,一个种养加的新思路在年仅22岁的***的脑海中形成了,靠自己给别人打工时学来的烧酒技术,决定办一个小酒厂。提起办酒厂,当时是困难重重,缺资金、少设备、没厂房,仅有的是几百元钱和自己自强不息的决心,缺钱找亲戚朋友借;少设备,土法上马;因陋就简没厂房,借人家仓库,一切准备就绪,一九九一年年底随着一阵鞭炮的炸响声,一座土法烧酒的小酒厂在***镇**村正式开业了,日产白酒百余斤。梅花香至苦寒来,百般周折一个生产周期下来,终于立稳了脚跟,通过艰辛劳动经济效益还不错,略有盈余,***衣带渐宽终不悔,人虽瘦了一圈但腰包却鼓了起来,在艰苦创业的路上看到了一丝光明。

为了篮图大展必须扩大酒厂规模,托亲戚找朋友借了两万元贷款,加之几年来剩余资金,扩建了酒厂规模,靠毛驴车送酒根本不行,两天两夜没合眼,***只身一人从锡盟表哥处借来两万元买了机动车,散酒销路不好,****千辛万苦找人设计了商标,买了灌装机,并在工商局注了册,当时酒厂林立销酒很困难,为了打开销路,她带着自己生产的酒样品三下霍林河,四下辽宁,请人家品偿,甚至到了销完付款的地步,为了销酒经常是吃上顿顾不了下顿凤餐露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开了销路,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使酒厂经济效益有了大转机,年产60多万斤酒,每年都是供不应求。

九三年以来由于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逐步加强,每年安排就业劳力30多人,转化玉米130多万斤,玉米秆10多万捆。生产白酒关键是质量,规模大了人员多了,群众对酒的质量要求也高了,要有市场、有销路,必须严格管理,通过质检部门鉴定,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在当地被群众戏称为“侯爵”每年仅酒一项就收入30多万元,上缴税金5万余元。

二、发展养殖业,带动一方村民

当时酒厂生产酒糟低价卖出,不如自己搞育肥牛,九五年首批糟牛出栏,获利一万元。育肥牛获利快,***通过自己育肥,也带动了亲戚朋友。***、***两家人口多,家庭困难,通过她的带动和帮助,都养育肥牛发了家,分别盖起了瓦房,全村出售育肥牛近千头。养育肥牛销路也是难题,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她经常和外地客户联系,牛肉直接销往外地,仅此一项全村收入近百万元。**地区后搬来的***,生活非常困难,***借给他钱买牛,赊给酒糟搞育肥,使之两年就脱了贫步入致富行列。

2000年区委提出了奶牛兴区的口号,***抓住契机,投资20多万元,买了20头奶牛,联系亲属***办起奶站,带动村民***、***、***等户养起来奶牛,自己家年产鲜奶40余吨,获利10万元,全村仅养奶牛一项人均收入近500元。

三、拓展致富门路,五业并举奔小康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为了使广大农民思想意识由小富即安转向全面奔小康新观念。需要再学习,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提高致富本领,拓宽致富门路,***掌握信息,瞄准了市场。

根据通过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情况,原有的水井和自吸井水都供不上抽,打深水井是一项很好的项目,于是她又投资十余万元建了一座水泥井管厂,在其它乡镇请来了技术员,安排十余人就业年产水泥管2万余节,获利14万元。后来荫发了自己成立一个打井队的想法,于是买了打井设备,招聘技术员走村入户到周边村屯打深水井,每年打井200多眼,这样既方便了群众解决了十余人就业,自己又增加收入,仅此一项就收入十余万元。

四、致富路上不忘众乡亲、扶贫救困共同富

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最终目的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

几年来在她的带动下每年都有十几户通过养牛都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于***懂经济善管理,使自己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这不仅安排剩余劳力减轻了社会压力,而且还大量转化玉米,同时产出大量的优质酒糟养育肥牛。真可谓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一人富带动全村富。

***在富了的同时,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这块热土,学校学生开运动会,党员外出考察,拥军优属自己都无私捐献。村民种地没钱买种子、化肥,大事小情,天

灾病业,缺钱都去找她,她从来都是慷慨解囊相助,几年来在这笔花费上不下五万元。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从一个农家子弟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拥有个人固定资产数百万元的致富女强人,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自己的拼搏和刻苦努力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

5.家庭农场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五

走联合体之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致富

xx1962年生人,79年由xx乡应招拖拉机手来xx乡xx屯开荒建点,当年19岁的他正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干劲十足的他第二年就担任了团支书,随着进一步的成熟,96年以高票当选为村长,年底被评为市里的劳动模范,98年自行创办立新股份制家庭农场,由原来的二百亩土地发燕尾服到如今经营4700亩耕地,xx拥有51%股份担任董事长,农业机械全部配套,固定资产达到80多万元。农场还为本村无偿投资各种公共福利事业,如修路、排水、架设有线电视、安装程控电话等,累计金额达10余万元。2003年董事长xx被评为鸡西市科技种粮大户。这个自行创办的股份制家庭农场的成功发展,为今后农民增收途径提供了新经验。从其发展过程看,以下基本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展途径。

6.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 篇六

辛勤走出致富路带领乡亲奔小康

我叫**,今年39岁。二十年前我还穷得叮当响,是靠辛勤打拼走上了致富路,并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创办的**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党委的帮助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乡亲在我的带领下,也富了起来。下面,我把我的情况向各位领

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一、不认穷命,非要闯出一条致富路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带着我们姊妹6个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结婚后,由于丈夫家人口多,挣钱的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婚后第二年我又生了一对龙凤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那时我常问母亲:“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母亲说:“这是命啊”,可我心里就是不想认这个命!

1985年的一天,我听见家门口有人喊收购干贝母,每斤15块钱,我的心头一震,这里有账可算啊。当地的湿贝母3块钱一斤,加工一斤干贝母用3斤湿贝母,如果自己加工的话,一斤干贝母用不上10块钱,卖给他们每斤可以赚6块钱。我越想越兴奋,就立刻将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打算挣这个差价。丈夫却说“咱没本钱,你就别冒这个险了,在家好好看孩子吧”。我没听他的,开始四处借钱,借的钱不够,就想办法让种贝母的乡亲先赊给我。很快我就收购了300多斤鲜贝母。我把贝母放在炕上烘干,一家人睡在地铺上。由于屋里太干太热,弄得两个孩子总流鼻血。我瞅着真心疼,心想:遭点罪吧,兴许这把咱家就有盼头了。贝母加工完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啥非要卖给小贩子,自己不能到外边去卖吗?于是,我搭车来到县城药材市场,一问价格20块钱一斤,比小商贩的价格还贵5块。听了之后,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马上回家把贝母运到县城卖了,一下子挣了1000多块。说句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这么多钱。

第一次尝到了甜头,我意识到我可能是块做买卖的料。从这以后,**药材市场上经常出现我的身影。一天,我在药材市场上得到了一条信息:贝母在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价格是**的三倍,我立即决定去闯一闯。便带上100来斤贝母,和爱人一起来到安国。到了以后才知道,这里价虽然高,但想尽快出手也不容易。呆了几天后,火蹭蹭地上。可我就是不服输,决定再挺两天看看。我就不信:“别人能在这里站住脚,我就不行?”接下来的几天,我认识了几个东北老乡,联合起来与收购商抗价。双方都打心理战,看谁先投降。最终,我带去的100多斤贝母,还是卖上了好价钱。

这次到安国,我得到了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搞药材必须有自己的铺面,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于是,我拿出家中所有的钱,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在龙泉镇办起了土特产收购站。由于没有货源,我每天天不亮就起程,太阳下山后回家,挨家挨户收购药材和土特产。有时货收多了,自行车不能骑,只能推着走,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了。就这样,我走遍了全县的大小村落。由于我做生意讲信誉,几年下来,我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许多人开始送货上门,一些外来客商也主动找我洽谈生意,先后与梅河口药材公司、东风县药材公司,抚顺、沈阳制药厂建立了供销业务,在上海、安国、清平、亳州建立了供销网点。我还拓展了海外市场,每年都有一批长白山纯正野山参通过我的手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到2000年,我手中的积蓄和资产已经达到100多万。

二、不光顾自己,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我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发展为女经纪人,得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和关怀,得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从小我就向往党,最羡慕人家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经商后,在与一些买卖人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些人特别讲信誉,并且很热心,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多数都是党员,这使我感到党员就是不一样,更想早日成为一名党员。经过多次申请和党组织的考察培养,2002年我终于加入了共产党,圆了梦想。

过去做买卖就知道算自己的小九九。入党后,看着身边一些乡亲还很困难,开始觉得不太对劲,感到应该帮帮他们。否则,这个党入得还有啥意思。

每年春耕前,一些乡亲因没钱买种子化肥,总找我借。这样既影响我的资金周转,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我想,靠这样借钱给他们不是长远办法,得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富起来。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辽宁凤城一个山野菜贩子。我想,如果把满山遍野的山野菜换成钱,可为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答应给这个凤城人每吨菜提100块钱,他便把我介绍给了大连港进出口贸易公司。人家大公司根本瞧不起咱山沟的小个体户,不同意签合同。在我左一番保质量、右一番保信誉的承诺下,才答应签订合同。当人家把合同拿给我的时候,我一看糟了。合同厚厚的一打,根本看不懂,只知道人家要50吨山菜。我以前没做过这么大的生意,提出要找明白人研究研究。人家根本不给时间,要签马上签,不签拉倒。当时我这心就悬

了起来。签,有两种结果:一是乡亲们和我都能挣到钱;二是上当受骗,既破产又落埋怨。不签,就一个结果:我大不了少挣几个,但乡亲们却失去一个大好机会。对方急着问我签不签。我当时不知从哪来了那么一股劲,一咬牙,签。合同签回来后,乡亲们奔走相告,迅速传遍全镇和周边乡村。开采后,每天有1000多人上山采山菜。每当太阳落山,看着乡亲们背着背筐,扛着麻袋,大包小裹地满载而归,我心里也像喝了蜜一样,暗自庆幸签了这个合同,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好事。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每位上山采菜的乡亲都可以挣1000多块钱。一些乡亲高兴地说:“今年这个春天可好过多了”。

90年代初,人参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参农手中积压了大量的人参。特别是一些贷款种参户,因还不上贷款,急得团团转。那时,我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个电话询问行情,一些乡亲甚至央求我,让我尽快去抓货。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很焦急,心里不停地盘算,参农现在是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如果我把这些参集中起来,成为大堆货,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就是参价再跌下去,一个参农如果赔1万,可能倾家,我赔10万还不致于荡产。在这关键时刻,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由不站出来。我决定动用手中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乡亲手中的人参。听到这个决定,乡亲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好多人坚持不要现钱,告诉我:“**,你拿去就是,什么时候卖了,再给钱”。我将收购来的几十吨人参全部加工成保鲜参、红参、糖参等耐储藏的品种,贮藏在仓库中。从此,这几十吨人参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我身上,弄得我整天提心吊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到全国各地跑销售,蹲票房子、住澡堂子,哪便宜住哪,啥便宜吃啥。有时为了联系一个客户,车上轱辘几夜不说,为了1斤人参多卖上几毛钱,还要费尽心机地与客户讨价还价。几十吨货就这样一点一点卖了出去,最后我一算,不但乡亲们没赔着,我也赚了点钱。

三、不满足现状,富而思进求发展

经过几年天南海北的奔波,我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挣的钱也算够过了,下半生包括晚辈差不多也够用了。但我一细琢磨,这几年是没少挣钱,但自己挣的都是小钱,大钱都让那些搞深加工的老板挣去了。我越想心里越不得劲,不行,我得创办自己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2001年春,县委提出“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的发展思路,这更帮我定下了决心。我乘势创办了龙泉天然山菜果仁加工厂,注册了“宇泉”牌商标。没想到企业刚一生产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山菜放到水里不久就变黑,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急得我火往上冒,满嘴起大泡。无奈只得请来专家,经化验后得知,是因水含铁量过高所致。我又重新选择水源,打了46米深的深水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过一年的运行,我发现加工厂对外没有影响力,加上增值税等方面的限制,不利于企业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加工厂变成公司制经营。可是,成立公司的条件要比成立加工厂严格的多,不仅需要一定数额的注册资金,还需要固定的经营场所等条件。当时,我手里的可支配资金仅有30来万,既不够公司的注册资金,也不够盖厂房的钱,办成这个公司还得100来万。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龙泉镇党委主动找到了我,将绿色林药公司700多平方米的楼房租赁给我,解决了经营场所问题。我又用信誉做担保,从亲友那借了20万元。2002年7月,用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山野菜、食用菌、果仁、参茸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长白山天然绿色产品,我也随之变成了总经理。

当老板听起来挺牛,干起来可真不容易。2003年1月,为了向长春发一批山菜和人参,我和公司员工连续加了一个星期的夜班。1月9日,我工作到凌晨3点,带着一车山菜、一车人参上路了。在车上我就总感觉眼前发黑,浑身无力。到长春交了货,踉踉跄跄进到一个小旅馆,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到了早晨六点钟,我感觉浑身发热,胸口发闷,直冒虚汗,特别想喝凉水。我来到一个商店,问有没有冰镇的矿泉水。商店老板一下子造愣了,瞪着眼说:“现在是冬天,哪有喝冰镇水的”。我买了一瓶矿泉水边走边喝,突然感觉胃里有东西往上返,吐到地上一看,是一口鲜血。后来检查,大夫说是劳累过度。

就这样,我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着公司,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公司创办当年销售额就达200万元,实现利税20余万元。2002年,“宇泉”牌产品被命名为“吉林省省优产品”;2004年,又被命名为荣获第五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食品类名牌产品,我的企业被授予“吉林省乡镇名优企业”称号。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我将公司再次进行了扩建。如今,公司占地达1万多平方米,拥有厂房、办公楼、地下储存室、冷冻库3400平方米。每年生产包装精美的保鲜山野菜、果仁、食用菌、人参系列产品200多吨,出口日本的腌制山野菜300多吨,出口韩国的山野菜干近100吨,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30余万元。公司长期聘用农民38人,季节性用人81人,山野菜采集时节,光**县就有1万多人到我这卖山菜,周边地区也有6000多人。

在与许多客户洽谈业务时,人家说的我听不懂,人家用的词咱不会用,感到自己的素质与人家比有很大差距。要缩短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2002年6月,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吉林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现在已取得专科学历。同时,我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现在已经能用简单的口语和外商对话,可以用微机熟练处理公司文件。

作为一名党员,我力所能及地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组织上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相继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省创业先锋”、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03年12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代表吉林省巾帼致富带头人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我的情况就汇报到这里,谢谢!

7.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 篇七

张少勇是**镇白马湖村的一名青年村民,现任白马湖村副书记、村两委委员,2011年至今在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宁函授站深造大专学历。

张少勇是一名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新农民,在别人都不太认发展果树种植业的时候,他早早便开始了规模化的枣树、苹果树种植业。目前,他拥有农田约30余亩,其中果树面积20余亩,近10亩水稻,年产红枣5万多斤,年产苹果10万斤,每年收入在20-35万元之间。张少勇多次获得县、镇各种表彰奖励。2000-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镇优秀村委会主任等。

张少勇不断地解放思想,大力发展枣树、苹果树种植业。白马湖村是传统的枣树、苹果树种植村,村民们都是守着老经验老传统在种树。但是张少勇却觉得要想将果树种植发展的更好,必须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总结新经验。在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过程中,他收到了不少阻力。新品种的销路和受益不确定,新技术的使用和成效是未知的,但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成本确实很高的,如果引进不善,则果树会成长受到影响,甚至减产死亡。可是他却是一个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一个人。他充分利用全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借着全县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各种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契机,他自掏腰包,到其他地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率先带头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总结新经验,为全村农民带了个好头。果树种植投入很高,通常都要3-4年的时间才会有收益,而且每到果子成熟时候,劳动强度都很高,用人成本也很大,他总是不怕苦、1 不怕累、不怕风吹日晒,努力尝试新技术,呵护新品种,探索提高果树产量和收入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技术很有成效,新品种的果子品质和产量都比较高,经过他的认真总结,也有了更好的果树种植经验,产量和收入节节攀升。

张少勇不断总结和传授种植经验,努力为村民提供服务。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他已经是白马湖村的种植大王,青年致富的领头雁。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本村的几家种植户的树木全由他免费指导和修剪,本村和外村的种植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并无偿地提供技术服务。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及时进行果树病虫害防治,做到及时准确,坚决防止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在这方面,镇党委给予了他大力支持,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到他的家中和果园无偿提供技术咨询,使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时准确,保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他的果树种植业做好了,他也不忘记本村其他村民,他主动积极的指导其他村民的果树种植,免费将自己学到的新技术、新经验传授给其他村民,还替他们免费嫁接新品种,带动其他村民一同增收致富。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开始主动积极的学习果树种植技术课程,张少勇也经常指导指导村民技术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自己和村民们的红枣、苹果的销路问题。他积极联系客户,发布信息,寻求镇领导帮助,提高了果树的经济收益,收到了村民的一直夸赞。在镇领导大力支持下,他通过贷款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好政策,进一步扩的了种植面积,成为当地青年创业致富第一人。现在,他拥有枣树16亩,亩产3500斤,苹果树5亩,亩产2万多斤,水稻7亩,亩产1000余斤,每年收入在20-35万元之间。

张少勇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奉献、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他主动积极参加镇村各项活动,到村任职后,任劳任怨,主动奉献,为民服务,现在他是白马湖村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对待村民,他总是热心诚恳,同时遇到困难,他总是积极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他与村民相处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谁碰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让他帮忙解决。

8.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八

在**区**村后山的羊肠道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眉清目秀、勤奋善良的青年妇女,每天背着一个小孩再一手拿着锄头、一手牵着另一个小孩,早出晚归,整整在这条小道上走过了五个春秋。她就是33岁的**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张建菊。

张建菊从小就家境贫寒,全家人只靠善良勤劳的母亲,挑着凉粉小担走村串乡、赶庙会、跑集镇赚来的一点钱苦苦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张建菊望着瘦弱的母亲,含泪离开了学校,在家帮母亲承担家务活。面对困窘的家境和家乡的穷山恶水,她彷徨过、怨过自己命苦。母亲看到她终日愁眉苦脸,便对她说:“孩子,人穷志不能穷啊!再说你正赶上党的好政策,人人都有用武之地的好时代,只要有决心、有信心,什么事都能干成!”母亲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勇气。16岁的那年春天,她跟着村里大人到金昌市一家大酒店打工,由于她好学上进,工作积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成了酒店的骨干,担任了会计兼大堂领班。四年后,她用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在金昌市自己开办了一家酒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在当地享有盛名,成了打工妹中的佼佼者。

张建菊结婚后,随丈夫回到老家农村,她看到不少乡亲们成天游来逛去,怨天怨地,认命受穷,无所作为。她想改革开放近30年了,还有这么一些人,思想不解放,总是只靠旧观念种庄稼过日子,只要观念变,黄土地也能生出金来。我应该带头在农村干出个样子来给大家看,农村同样大有作为。后来,她在山上承包了10多亩地,建起了桃园,挖坑种树,打井盖房,架线修路,挖沟护园,搞基本建设。春季她带着两个小孩上山,一锄一锄把10多亩桃园翻了一遍,套种香菜、西瓜、大白菜、萝卜等农作物。数九寒冬,她顶着凛冽的北风刨开冻土,给桃树施上基肥。她还刻苦学习钻研园艺知识,熟练地掌握了剪枝、施肥、防病灭虫等技术。第一年,仅套种的香菜、大白菜两项收入3500元,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

第三年,她的桃园硕果累累,四面八方的客户前来购买,运往南方大城市,村里人称她是“桃老板”,有的还叫她“富婆子”。在她的带动下,不少农民跟她上山承包土地,建起了桃园,她教他们管理,搞推销等。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年后,正当桃园进入收获黄金季节时,谁也没想到,她却毅然把桃园无偿转送给本村一位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的困难户。不少亲朋好友有点想不通,说什么:“摇钱树白白送给别人,你自己怎么办?”她充满信心地回答:“致富的路很多,什么地方都可以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XX年春天,张建菊带着几名贫困户妇女去广东闯天下。

9.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九

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

我叫,男,汉族,今年52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系南古镇徐贺村人,1995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果树高级技师。现主要从事瓜篓—木瓜的立体种植和研究、银杏种植,在我的带领和示范引导下,我村瓜篓、木瓜和银杏种植总面积达260多亩,平均亩产值3000元,总收入78万元,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450多元。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

坚持学习,掌握技术,为创业打好基础。平时注意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收听收看电视新闻和报纸,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只要是国家倡导的、支持的,我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为创业打好政策基础。每年都自费订阅《农村大众》、《科技博览》、《农业知识》、《山东科技报》等农技书籍及果树栽培技术书籍,坚持记笔记、摘要点,并和实践有效结合,为创业打下技术基础。

孜孜以求,勇于探索,寻找创业门路。我主要从事的是作物栽培,从80年代种植苹果、90年代种植葡萄,再到现在种植银杏及瓜篓—木瓜立体套种,经过了一番艰难困苦的探索,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和经验,酸甜苦辣,尽在其中。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各种优惠政策贯彻落实,随着县、镇领导的关心、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后,我把种植目标转向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手搞银杏种植,瓜篓—木瓜立体套种。

领导推动,示范促动,农民行动。瓜篓—木瓜示范园建成后,市、县、镇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县、镇派出农技员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镇致富办的帮助下,先后协调贴息贷款和其它贷款50多万元,用于示范园的发展。示范园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我作为农村一名党员,有责任帮助其它党员和贫困农民掌握技术,发家致富。因此,我主动承担了全村有发家致富愿望的农民的业余技术培训员。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120多户农民特色种养的路子,户均增收1000多元。

开拓进取,硕果累累,负重前行,再铸辉煌。在县科技、农业等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潜心钻研,努力拼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较多的荣誉。个人被省农业厅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个人被市科技协会评为“全市第二届十大科技状元”,个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科技创新人物”,个人被市农业局评为“十大果树科技状元”。我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引种与栽培技术》于结题,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高产栽培与加工》现正在研究中。

10.茶场场长带头致富个人事迹材料 篇十

茶场场长带头致富个人事迹材料

茶乡致富带头人——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男,汉族,1966年生,现任全军乡茶场场长、金寨县金龙玉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同志积极参与,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当好表率,既抓好自身的学习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又紧密结合公司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风采。

闯市场走创业之路

1999年,开始承包全军乡茶场,凭他对茶叶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

苦的本领,他创制的金寨剑毫获得了杭州国际茶博会“国际名茶”金奖,并注册了“金龙玉珠”商标,推广实施了茶叶标准化采摘,工厂化加工。,他投资100多万元建标准化厂房,投资50多万元引进全省首条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针对国际市场有机茶畅销的形势,加强了茶场的茶园建设和管理,使近500亩茶园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开发有机茶,销往德国等欧盟市场,出口量达到100多吨,出口额30多万美元。,在全军乡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立了金龙玉珠有限公司。在闯市场的同时,敏税地意识到茶叶要振兴,光在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使茶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办基地、创名牌、走科技兴茶之路。

建基地走品牌之路,就大胆提出,金寨茶叶要振兴就必须创优名牌,走品牌兴茶之路。为拥有自己的品牌,他聘请技术人员到信阳和杭州等地进行学习,创制了金寨剑毫名茶,当年在西安第一届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此后,连续三届在农业部举办的茶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和中国优质产品称号。如今,金寨剑毫已成为金寨县茶叶的主导名牌产品,年产量达到80多吨,产值1600多万元。,同志在闽浙地区看到良种茶叶十分畅销,又主动拿出20万元同县茶叶办一起从浙江引进龙井

43、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从安徽引进舒茶早、农抗早等品种,创办了茶树良种园,如今,良种园的茶苗远销到山东、湖北、河南等地。还累计无偿为周围茶农提供100万株茶苗,组织茶农来良种茶园无偿参加培训,近年来,良种园接受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一是建基地,上规模。与茶农签订产品定购合同,多管齐下培育基地。目前,培育了六安瓜片生产基地300亩,金寨剑毫生产基地1000亩,金龙玉珠基地3000亩,联接农户余户。扶持茶农无性系良种茶苗300万株,供应茶叶专用肥、有机肥200多吨,带动了基地农户生产茶叶的积极性,基地农

户每年茶叶收入达到8000多元。投资400多万元扩建了茶厂,以60万价格收购了全军茶精制厂,承包了金寨县茶树良种场,新办了新河苗圃园、正在筹办茶籽油厂。公司已成为全县茶叶行业唯一一家500规模企业。二是走出去,找市场。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坚持走外向发展之路,公司实行联锁经营,在北京、上海、合肥、天津等地兴办了20个茶叶经营联锁店,把金寨茶叶推向全国。三是可持续,求发展。为了可持续发展,公司对所属范围的茶农进行帮扶,今年与县农委合作办新型茶农培训班6期,培训茶农达1000人;另外,为了发展茶产业,公司无偿向贫困茶农发放茶苗20万株,为茶叶专业村修筑道路5公里;还在青山镇茅坪村、全军乡全军村分别发展无性系茶苗100亩;在全军沙河店建一座茶籽油加工厂;在茶厂上一条全自动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还计划在前龙村开发油茶基地亩。

办协会走小康之路

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公司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外向发展”为宗旨,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辉煌。茶场虽然发展壮大,但想到的确是全乡乃到全县的茶叶产业,带动全县茶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才是他的最终理想。一是成立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将全乡的茶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共打“金龙玉珠”牌,茶叶原料得到充分保障,质量上了新台阶。二是牵头成立全县茶叶协会。9月,在县农委、县财政局的支持下,他协同县茶叶生产办公室,召集全县有影响的茶叶企业经理、厂长,成立了金寨县茶叶产业协会,他并被推选为协会副会长。协会以振兴金寨茶业为己任,积极服务会员带动茶农,几年来,组织会员参加北京、上海、长沙茶叶博览会5次,到山东、浙江外出考察学习2次,为协会会员企业还开展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认证,办理了茶叶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6个。

11.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篇十一

转化科技成果 育苗栽培试种

寒富苹果的前身是杂交育种苹果,1978年由从事果树杂交育种多年经验的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研究开发的新品种。1993年,带头致富事迹材料正在沈阳农业大学大专班进修果树专业,并加入抗寒新品种苹果课题组,当时,新品种需要区域性试验,而他由于有从事李子栽培的经验,再加上住在深井子镇金德胜村,地处东陵的东部山区,具备良好的果树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决心咬住青山不放松,把自己家仅有的5亩地拿出做试验田,试种了杂交育种苹果10个品种,育苗550株,开始了苹果生产经营之路。苹果不像其它的产业,当年生产当年受益,苹果需要三年见效益。当时风险很大,主要是不知道三年后苹果的产量、质量和市场怎样,到了秋季,他看到果园里挂满枝头的苹果,有了一点点喜悦,但销售后仔细算了一下,杂交育种苹果的产量是700—800斤/亩,由于刚上市,当作富士苹果卖,市场价格是1元/斤,只挣了3000多元,初试中使他从成熟的果实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推广扩大种植 打造寒富苹果之乡

有了实践经验,掌握了技术要领,使他进一步坚信了寒富苹果的长远发展,于是从19开始在东陵地区推广这一优质、抗寒、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当年他带头育苗几千株,栽培面积达12亩。由于杂交育种苹果被国家农业部审定,19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使广大农民也坚信了发展寒富苹果的产业效应。同时,在他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扶持带动下,东陵区寒富苹果开始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行大面积种植。育苗数量2000年达到5万株,达10万株,2003年达15万株,20达20万株,20达25万株,每年以5万株的速度进行增长,带动全区果树栽培面积达6200余亩,带动全区果农1000多户。梅花香自苦寒来,月14日,沈阳市政府李宝权副市长到深井子镇金德胜果园参观时说:“寒富苹果比富士好吃,沈阳要发展,要变成寒富苹果之乡”。市长的重托,使他把目标锁定在大生产、大流通上,积极投身到打造沈阳寒富苹果之乡的行动中来。几年的时间,寒富苹果的栽培辐射区域已扩大到我市于洪、康平、法库等地,全市寒富苹果的栽培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苗木的销售也扩大到我省抚顺、鞍山、海城等地,并远销到甘肃、新疆等地。

领办寒富苹果协会 为果农提供产销服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诸如技术、物资、销售、贮藏等难题,为使农民在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流通环节有保证,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科技局、农林局、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入会会员500余人,理事12人。协会成立后,在苗木供应上执行一级苗标准,低于市场价格向果农销售,并及时把果农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农膜、包装箱、农机具等送货到门;在帮助为果农提供育苗的同时、还帮助提供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并在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果农的栽培技术。在市、区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协会还建立了占地166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备,培训中心可容纳110人,第一期开班已培训果农116人。在销售环节上协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协助销售。

制定行业标准 参与行业交流

为发展优质果品,增加果农收入,他充分发挥寒富苹果协会行业作用,制定了《无公害寒富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寒富苹果优质果实参考指标》,帮助农民提高果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果品。同时,为打造地产果优质品牌,他于年9月注册了“德胜”牌寒富苹果,在沈阳市农协、市经纪人协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在2005沈阳农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参展;在中国长春首届“中华名果”博览会进行了参评,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通过展示、交流、合作、评比提高了寒富苹果的知名度,把品牌商品变成了名牌商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调动了果农发展寒富苹果的积极性。

上一篇:英语研究生论文下一篇:楼盘广告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