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2024-07-19

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共13篇)

1.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篇一

学智慧父母采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

导读: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所以做父母的,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子的智慧。推荐阅读>>>预防宝宝夏季中暑的五大妙招错误的教育方式许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都有比较定型的做法,有些做法可能是对的,但有些方法肯定是不对的。请父母们对照一下,看看你们有没有错误的教育方式。一、唠叨式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自己就烦。做父母的不妨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是唠叨,那你们烦不烦?唠叨式教育方法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二、数落式有的父母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2.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篇二

一、在爱的教育中, 让孩子们懂得感恩

爱是一种美德, 它和善一样是我们身上可贵的品质。一个有爱心、有善心的人, 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是阳光的、干净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 培养他们的爱心, 让他们懂得感恩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孩子们心里有了爱, 他们就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自然, 并且爱学习、爱生活。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努力学习, 才有能力去爱所爱的一切, 也才能让他们在爱中学会感恩。为了让孩子们亲身去感知爱的力量,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福利院, 给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 也可以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洗脚、洗衣服, 也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 给他们讲讲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爱护自然中的一花一木, 还可以对着没关紧的水龙头, 告诉学生爱护公物, 珍惜有限的水资源等等。

有一次我带领孩子们去听一堂关于感恩的课, 课上老师讲了一对母女如何相依为命, 最后母亲为了供上大学的女儿, 瞒着女儿, 在死之前捐献了身上所有健康的器官。又为了能让医院每年按时给她上大学的女儿寄去学费、生活费而如何给医院说好话, 如何让女儿几年别回家, 心用在学业上。这个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 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流着眼泪, 甚至有的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故事讲到最后, 讲课老师要求学生对着老师说:老师我爱您, 您辛苦了。也让孩子们对着坐在自己旁边的爸爸或妈妈说, 我爱你爸爸 (妈妈) 。通过这样的关于爱的教育, 孩子们对爱一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懂得去爱, 去感恩。

二、在心理教育中,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在孩子们的教育中,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身体, 心理的教育也不能忽视。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孩子, 身上的危险因素是很多的, 这种危险不只是对别人, 对自己也一样。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们, 他们心里的烦恼、困惑,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疏散, 就会在心里形成冲突, 孩子一来想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指导, 一来又一味地自我掩盖, 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 内心备受煎熬, 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所以,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关心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忽视孩子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们因为长期得不到全面的教育, 而让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坏习惯影响他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认识与看法, 从而让这种不良情绪在长期的垒积中形成心理障碍。因此, 为了不让孩子们变成学习的机器、变成书呆子,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培养孩子们的乐观心态,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生活态度。

三、在教与玩的教育中, 塑造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普遍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情都有新鲜感、好奇心。但是这种新鲜感、好奇心又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为了让孩子们键康成长, 并在教与玩的教育中塑造出开朗、活泼的性格, 我们要结合教课内容, 从孩子们的兴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们积极地去学习、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活泼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 结合“教”与“玩”张驰有度的教育方法, 也能塑造出孩子们开朗的性格, 为他们以后健康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篇三

可能不同的人会对以上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而知名儿童教育家李跃儿,则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对幼儿园的理解转化为了行动,在北京建立了“李跃儿芭学园”。这所幼儿园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一致认定为中国版理想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拍摄的纪实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被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当作教学片使用。

这所幼儿园的魅力何在?从这本脱胎于芭学园内部《教师手册》的李跃儿最新著作中,你会对芭学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教育环境和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在办园方面受到启发。书中大量的案例、照片等,更可以参考和借鉴。

媒体和专家评论:

☆我很赞同把《小人国》作为幼儿教材,让每一个幼儿老师、每一个家长都看一看。

卢勤(团中央中少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幼儿园应该是儿童乐园。《小人国》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体现现代儿童观、尊重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李跃儿解释了这个问题。她解释了——就是我们教育部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孩子的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教育。《小人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好的幼儿教育、什么叫优质幼儿教育的雏形。

王化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学前教育协会秘书长)

☆芭学园的教育就是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教育。

王振宇(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理事)

☆芭学园是一个小人国,这里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与特征。从孩子们扑闪的眼睛、清晰的表达和自然的行为中,看到了他们真实、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再一次印证了“小人不小”的道理。

搜狐教育专访《走进北京最特别的幼儿园——芭学园》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芭学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李跃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著者简介:

李跃儿,“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谁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等畅销育儿书。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并获“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第一名)称号;2009年,荣获“2009年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13年,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4.孩子任性家长教育理念要跟上 篇四

第一章:与任性的孩子“过招”

第二章: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几种能力

第三章: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只知道一味的宠爱,造成了孩子人性的心理。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任性呢?今天小编就教你几招。

与任性的孩子“过招”

现在的孩子多数为独生子女,过度宠爱致使一些孩子变得很任性,让很多父母头疼。要想改变孩子任性的习惯,不妨这样做:

家长教育理念要一致

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家长要“统一战线”,不能各执己见,否则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严重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教育方面意见出现分歧时,家长要事先讨论,意见达成一致后再面对孩子。

自己动手,积累自信

任性的孩子在自己做不好一些事情时(比如组装玩具)会气馁,甚至大发脾气。这时,家长要耐心地教孩子去做,而不是代替他。让孩子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情后的快乐与成就感,以积累其自信。

合理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孩子的非理性需要,家长要慎重考虑,不能一味地无条件满足。比如10岁的孩子哭闹着要买苹果手机,如家长不满足就不去上学。面对这样的要求,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要买这款手机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耐心地倾听孩子要手机背后的欲望、动机和情绪,然后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同时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讨论除了手机等外在的物件,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总之,让孩子感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让孩子适度体验受挫感

适度地经历挫折,会使孩子渐渐地坚强起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当然,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设立难度太大的问题,以免让孩子感觉到无助。

教孩子学会适度忍受愿望的延迟满足

有的家长,孩子夜间突然提出要求吃大餐时,也会马上穿衣下床,立即“执行”,以弥补自己因工作忙平时不能陪孩子的内心歉疚。殊不知,这样一味地即刻满足孩子,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优越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甚至不能忍受在游乐园玩滑梯时需要排队,错误地以为所有的人都得听自己的,这样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形成和日后人际关系的处理。

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几种能力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一个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儿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就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如有异常表现应该尽快找精神医生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以上几种能力,他应该可以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5.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五

孩子求知欲非常旺盛,总是不停的问这问那,请家长不要厌烦,尽可能的为孩子解答,实在不知道,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妈妈也不太清楚,不过我们可以一起去找答案。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可千万不要糊弄孩子。

发展智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做,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阻止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自在的玩耍。

6.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篇六

当你的孩子在外界交往或其它事情上表现出害羞害怕等感受时,仅仅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害羞……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但更好的是能认可他的感受,并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告诉孩子,你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你给孩子展示同理心,表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

这会加强孩子对你的信任,同时增强他的自信心。当你表达同情时,孩子会受到安慰,但会破坏他的自信心。

处理孩子遇见的问题和矛盾

1.用同理心的心态去倾听

2.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案

3.解决完毕,引导孩子放下

孩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可以鼓励孩子再来一次。

7.浅谈对智障孩子的教育方法 篇七

这些年我一直从事着对智障孩子的教育,在同孩子的接触中,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端正教育思想,帮学生树立自信

智障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心理,生理、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沟通交流,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就丧失了耐心,产生厌倦的心理。这时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的信念上,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力,都能获得成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被教育、转化和成才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教师的责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接受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教育要学会赏识生命、赏识个性、赏识进步,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关心、关爱和热情帮助,使智障孩子能得以健康成长。

二、营造宽松环境,帮学生找到幸福

智障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和所有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我们不能够改变他们的残疾,但是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平等中和所有正常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宽松的教学环境能使智障孩子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三、使用激励评价,帮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鼓励智障孩子,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智障孩子普遍自信心差,要想让智障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就要帮助智障孩子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给每一名智障孩子以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并给予他们客观科学的评价,送上老师甜甜的微笑、轻轻的爱抚、亲切的表扬,让智障孩子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四、建立和谐关系,与学生共同微笑

在教育的方法上,加强情感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将尊重带进课堂,用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让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对孩子要有耐心,常给孩子一个微笑,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惜微笑,因为微笑会散发无穷的魅力,微笑能使人保持好心情,微笑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微笑能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实践证明,你给孩子一个微笑,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

总之,特殊学校的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就一定能教好他们。特殊兒童虽特殊,如果我们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用“非常心”,实施非常手段;因材施教,我相信每个特殊儿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8.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篇八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9.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篇九

只要孩子已经掌握某项技能或能够完成某件事了,以后就必须坚持让他自己做。如果孩子能够自己走路了,那么家长就不应该继续抱他。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了,(不管吃的多么的糟糕,弄得多脏),家长就不应该继续喂他了。

可能这会暂时增加很多的麻烦,比如要不断地收拾被他弄脏的衣服,饭桌,地板,可能要麻烦两三个月,但总比他都五六岁了还必须要家长喂饭才肯吃好。

再比如,耐心的等待自己小小的孩子学会自己走路,这总比日后吃力的抱着一个六七岁不习惯自己走路的孩子上街或出差或是旅游,要轻松很多吧。

10.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篇十

一、教育理念:更为关注主体

“无为而教”的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为而教”的理念实施到教学中去就是除了重视个体义务之外,也要注重维护其权利。在育人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关心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身心健康。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是社会的外在要求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因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也就是说,家长、学校、社会的期待与要求只有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自我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才能自觉接受外界的教育与影响。

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以社会本位观为指导,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而忽视自然的人性。在“我讲你听”和“我管你服”的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无为而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极大地影响接受效果,受教育者对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会产生热情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教育工作者如果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才是真正调动了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真正意义上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所以,要改变不顾需求“我讲你听”的夸夸其谈,淡化教育痕迹,把“有为”融入到“无为”中去,把被动的学生变成积极的主体。

二、教育视角:更为关注个体

“无为而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教育公平。我们要重视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研究,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特点。同时,在教育的视角上要更为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结合个性特征和成长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指导。

现代教育工作尤其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教育并非任意塑造,而应该是造就个体,在发展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文本要求引导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身要求,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人而异的工作,千人一面,一味灌输,“我管你服”自然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多,性格弱点较多,思想也比以往活跃,受到的外界影响也较以往大得多,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效果,教师除了“有所为”以外,还要“有所不为”。如对自尊心强或特别敏感的孩子,就要特别注意教育无痕,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这就需要多运用“倾听”和“身教”来教育感化。如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行为垂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孩子在隐蔽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只有认真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制定出比较适当的教育方案,真正做到以“无为”促进学生的“有为”,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三、教育过程:更为关注民主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老师只有对学生真正放手,学生才能获得许多体验的机会。“无为而教”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我讲你听”和“我管你服”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更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教育者要善于用“糖衣炮弹”,让受教育者不自觉地接受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说:“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效果便愈大。”过早地暴露教育意图弊大于利,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别人在教育他,那么,他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降低,且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教育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我们倡导“无为而教”,就要打破师生关系的二元对立、改变传统教育的耳提面命、教师独自掌控一切的僵化模式,营造灵动的、充满生命体验和情感碰撞的无痕教育环境,创设师生间平等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启发的良好风气。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他们就是民主教育的典范。我们的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的前提下,才能开启学生的自由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育方法:更为关注体验

“无为而教”理念下的学校教育,需要保持主渠道教育教学的畅通和张力,尤其要大力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力,帮助学生创设更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机制,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诉求。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外部环境的飞速变化,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思想多样、生活交往多层,对课堂教育的干扰很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拓宽“不教而教”渠道可以使学生增强思考力、辨析力,训练思维和促进发现;二是学生个体认知规律也决定了体验感悟的意义。人的认识总是不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指导感性,逐步深化,逐步提高。体验感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普遍,人格障碍增多,不能不说这与“逼迫”的学习状态有关。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受逼”的知识教育,强调理性,冷漠了情感。成长中的青少年,需要连续历练体验和情感培育。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以积极情感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可以使学生维持和延伸认知活动,使学生从“苦学”“厌学”走向“乐学”“爱学”。情感教育倡导体验,通过体验来经历情感形成的过程,可以丰富情感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情感素质与认知素质一样,具有其特定的心理品质和发展规律。“无为而教”作为一个宏观的教育原则,意味着对各种教育活动减少束缚、干预,以“无为”的教育创造更加活跃的情感体验局面。一方面,教师应放开学生双手的束缚,多为他们提供时间和空间,创设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达到“无为育情”的效果;另一方面,培育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在问题的情感体验中展开,从“看”深入到“想”的境界。

五、教育效果:更为关注发展

“无为而教”的理念,对教育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内容极为丰富,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学生终身所需的所有知识的传授。学校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特殊的有限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正确的方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他们更好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往的教育介入了过多的外在干预或盲目的力量,限制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发言权,偏离了他们的自决本性和心智方向。“无为而教”改变以往着眼于学生被动反应物的心理机制,转而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优势和潜力。这样,学生可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有利于健康成长。

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其学习过程是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无为而教”一方面应该顺其自然而“为”,另一方面应顺其自然而“不为”,顺应“生”心。因此,教育工作要强化“发展观”,为学生终身健康成长树好魂、立好根。

老子之所以重视无为,正是因为他看到人们以有为而折腾自己、世人和社会。最终世人受害,社会变坏,违背自然,自己不得好报。“无为”是教导世人取法天地自然、顺应“大道”的哲理。将此理惠及教育,是为了找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追求高明的教育艺术,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健康成长。之所以倡导教育教学中的“无为而教”,就是因为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形成积极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学有所为”。◆(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

11.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篇十一

袁润燕

我们的今年女儿崔玺瑶今年十一岁,是五年级学生。几年来,我们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在教育孩子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女儿在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学习、家务劳动、爱美、审美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多次得到老师和学校的奖励。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我是一名教师,我更是深知这一点。在独生子女成为孩子群体的主体的今天,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家长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无不时时、处处、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一是正确教育,因势利导。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通过细致耐心,入情入理的说服引导,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接受教育,切忌讽刺挖苦,责骂、体罚。双休日和寒暑假期我经常带着女儿去外婆家,我很喜欢和小侄女玩,女儿总嫌我对小侄女太好,说我不是小侄女的姑姑,是小侄女的妈妈。我告诉女儿,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孝敬,对子女要关爱,对亲戚要慷慨,对所有人要礼貌。更何况你是独生子女,和表姐妹搞好关系,以后有事要互相帮助。妈妈在基层学校上班,不能陪在你身边,我对他们的孩子好,就是希望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能对你多照顾一点。更何况我是孩子的姑姑,对孩子好是应该的。我们就这样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说服教育。

二是提出要求,耐心培养。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合理、要清楚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并且经常检查,反复训练。例如教孩子扫地这个简单的家务劳动,叠被子、洗头发、梳头、洗袜子等自我服务劳动,以及主动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等,都是这样长期反复训练才养成的。

三是影视书画,择优观看。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给她买书,买玩具。,在家里有她的小书桌,有她学习的小天地,有她很多的玩具,课外读物。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有选择地观看电影,电视,动画片等,不宜儿童观看的决不许看。我们从来不溺爱孩子。

四是外出旅游,提供素材。从孩子懂事记事起,我们就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为孩子的写作提供素材。我们带孩子去过西安的秦岭动物 园,秦兵马俑、骊山。观看过宜川的黄河壶口瀑布。去宁夏沙湖游玩,去西夏影视城参观。去佳县的白云山旅游。正是由于我们从小带孩子游山玩水,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素材,还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12.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篇十二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13.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 篇十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理念 信服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林士才(1950- ),男,江苏大丰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江苏 南京 21117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67-02

如何让受教育者信服、崇尚、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地将其融进自身的主体思想,内化为主导素质,造就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达到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一个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核心理念归纳演绎法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①依据列宁的这一结论,综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求自身解放的学说。简而言之,就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人的自身解放作为实践前提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观,又绝不是单纯象征武装斗争的“暴力论”,而是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两大社会关系入手,阐述了人们谋求解放、追求自由的两大领域,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马克思就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的解放,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盛情赞扬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也高度肯定了资产阶级对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功绩,歌颂了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获取的进步与自由。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与人关系方面的解放和自由是由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的解放程度决定的。“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③因此,只有不断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辩证发展,才是人类谋取解放、争取自由的根本途径。也只有在这一物质基础上,才有可能推进政治、文化方面的解放。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运用和驾驭客观规律中的自发表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真理。我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发展,乃至于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专业知识,不代表一定程度的科学技术、不代表时代的先进文化、不能有效地为人民服务,他也就失去了成为当代合格社会人的资格,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不能体念到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人人自觉地在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内不懈奋斗,才能使个人和社会获取科学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本质理念逻辑联系法

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真正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社会主义界定了科学的概念,第一次全面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一个事物的概念是包括了内涵和外延的。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前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虽然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中科学地推断和设想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等,然而这一切只是社会主义概念的外延而已。但是任何事物的外延又是由内涵决定的,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片面地强调人与人关系方面的解放,更多的是在社会主义的外延上做文章,忽略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了困难和挫折,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进反退。邓小平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认为,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索之中”。④ 邓小平通过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回顾和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 这一论述实事求是地概括出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毕生奋斗的价值取向,为我国人民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解,使得人民群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从而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了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普通的社会成员来说,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才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自身相应的解放和自由,实现自身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对每一个追求公平正义者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的解放是人的自我解放原理的必然要求。

三、践履理念检验比较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是人们关心的第一位的重大政治问题。经济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起着前提和基础的作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成就,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000亿元,“三步走”中的头两步是要在这一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按不变价格计算,应该是2.8万亿元,而这一目标实际上是在1997年实现的,当年的不可比价格GDP为7.4772万亿元,与可比价的2.8万亿元相比,不可比率为267%。再从不可比的绝对价格来看,改革开放的17年时间,GDP扩大了10.68倍。按照“新三步走”的规划,以2000年的GDP为基数,到2020年翻两番,可比价格应该是36万亿元,到那时不可比价是可比价的2倍。再根据人民币汇率将逐渐升值的实际,那么,到2020年达到9万亿美元的GDP就不是神话了。即使全国人口增至15亿,人均GDP也能达到6000美元。到那时,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再用30年时间,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意气风发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特别强烈的时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已是现代人的共同情感。我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民族情感、思想觉悟之情理中事。再者,当今的国际政治是一种国家政治,而国家又无一例外地是由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党执政的。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需要都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过程中,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结束了中国羸弱落后、一盘散沙的历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时代要求我们要以崇尚科学为荣,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价值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求真理念诚恳探究法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最忌讳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不诚实。很难想象一个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甚了解甚至心存怀疑的教育者,能在其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崇尚接受。受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的影响,青年中不乏存在着对自由、民主的不正确解读。对此,我们既不能态度暧昧,也不能简单地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诋毁抹黑,更不能乱扣帽子,只能采用诚恳的态度,让他们说出心中的疑惑,运用民主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加以说服教育和正确引导。要在共同的探讨交流中,运用历史的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肯定资产阶级民主、人权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同时又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入手,对民主和人权进行政治的、历史的剖析研究,从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层面上指出西方各主要大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充分认识当今国际范围内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党主导性和国体、政体发展的复杂多样性,论证各个民主实体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民族文化情结、传统价值取向和现实实际等因素,突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并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人权的发展必然性和真实广泛性,进而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问题,使学生懂得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只有当人们在事实上认同了现存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时,才能真正做到知荣耻、明善恶、晓利义、辨是非,才能更好地认同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进而牢固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觉践履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动力。事实上,只有立志为民、情系人民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践荣抵耻、扬善抑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才会是一个爱国爱民、崇尚科学、团结勤奋、诚信守法的优秀公民。无法想象一个对人民没有感情的人会正确判断荣和辱,一个对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的人会践履好“八荣八耻”,所以,切实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情感,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核心,也是与人类追求世界大同相一致的道德主题,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标志。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根本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将更具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更能为人们所掌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注释]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

④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373.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2]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06-26.

[3]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7-01-23.

上一篇:师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策划书下一篇:村庄规划村民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