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儿歌(精选6篇)
1.幼儿园游戏儿歌 篇一
小班游戏儿歌教案《听说》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听说应变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游戏儿歌《听说》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山、三、上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等音。
2、帮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
3、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听说应变能力。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拉线木偶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人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老师以小木偶的口吻向大家自我介绍,“我是木头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山上有个木头人’,”接着,老师边操作木偶拉线,边念儿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2、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与玩法。
(1)游戏时须念儿歌,并可以自由做动作。儿歌念完后,就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动。
(2)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音,就必须把手伸向同伴,而同伴就拉他的手说:本来要打千千万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下。”然后边拍同伴的手心边数说“一、二、三”游戏结束。
3、老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与全体幼儿或个别幼儿进行交往活动,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机会。
(1)老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儿歌念完以后,老师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全体幼儿边说边打三下,给幼儿以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
(2)老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及时给与发音不准的幼儿纠正。
4、幼儿自主游戏。
老师安排幼儿与同伴结对,自由组合、自主的开展游戏活动。注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象,进行简单的听指令仿编游戏儿歌的活动,<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如“除了木头人,你们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人呢?”引导幼儿说出:“稻草人、石头人”等。
游戏时,幼儿必须听指令改编游戏儿歌,如法令人说“稻草人”,幼儿就念“山上有个稻草人”的游戏儿歌。
附游戏儿歌:山上有个木头人
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这几天的学习对我启发很大,我选了听说游戏这一教材,主要是对小班幼儿发音不准选材的,活动一开始,我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创设游戏情境,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此活动中,我通过语言激发幼儿学念儿歌,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 “山、上、三”。我以自己为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规则性的语言,并且能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我又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个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过程中,我从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但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本文扩展阅读:听说,拼音tīng shuō,指方言听话。1.听我所说。2.听人所说。3.方言。听话。参见“听说听道”。
2.幼儿园游戏儿歌 篇二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画风》, 是一篇非常具有儿童趣味的课文,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 其中就有七个自然段是人物的对话。文中通过三个小朋友的说话, 讲述了他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 把看不见的风生动地画在纸上的故事。在教学本课时,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和画风的句子, 引导他们通过分角色朗读、个人读、男女生或小组比赛、表演读等方式,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读出句子中的画面, 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具体过程如下:
当学生们学习课文后, 知道了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小朋友通过动脑筋想办法, 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 个个心里跃跃欲试, 都想说说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画出风。我知道孩子们此时肯定会有精彩的想法, 可是如果顺势引导下去, 孩子们的灵气或许放飞了, 可语言不一定会生动。于是———
【课堂实录】
学习完课文后, 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看着四位小朋友动情地表演, 老师也想来露一手了, 可是我和他们朗读的方法不一样。 (师富有表情地朗诵)
风儿, 风儿, 在哪里
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师:你们发现老师刚才朗诵的是什么?
生:是根据课文改编的。
师:有意思吧?想不想也来?好, 请看大屏幕, 老师来问, 大家一起来答吧。
师生合作朗读《风儿, 风儿, 在哪里》。
师:风儿, 风儿, 在哪里?
生: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
从以上的课堂实录可以看出, 我把课文内容改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风儿, 风儿, 在哪里》, 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又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写诗的渗透, 为下一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作下铺垫。
【课堂实录】
师:这样一读, 一首儿歌就组成了。可是这首儿歌还没完呢, 请看———
(大屏幕出示)
风儿, 风儿, 在哪里?
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 ___ 的花朵里。
师:咦, 这怎么漏了一个词呀?聪明的孩子, 想一想, 花朵被风吹过会怎样呢?
生: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摇摆的花朵里。
师:你真能干, 风吹过花朵, 花朵在摇摆呢。这个花朵头饰给你戴。 (老师给学生戴上课前准备的花朵头饰)
师:我们接下去了———
(大屏幕出示)
风儿, 风儿, 在哪里?
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 ___ 的 ___ 里。
师:小朋友们, 像课文中赵小艺一样, 动脑筋, 想办法, 往生活中看一看, 去大自然里瞧一瞧, 风儿还藏在哪呢?
生1: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飘动的窗帘里。
生2: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点头的小草里。
生3: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高飞的风筝里。
……
这首儿歌富有了诗的语言, 我当场有表情地朗诵了一遍。学生们觉得很新鲜, 课文还可以如此改编, 太有趣了。我趁机问他们想做诗人吗?每个学生眼里都闪动出兴奋的光芒。我知道眼里他们的心是被高高地扬起。我提供了两次有梯度的诗句补充练习。第一次练习“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 ___ 的花朵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风给花朵带来的动态变化;第二次出示“风儿, 风儿, 在哪里?风儿, 风儿, 在这里, 藏在 ___ 的 ___ 里。”训练,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 个个睁着兴奋的小眼睛往身边找, 从生活中看, 到大自然里瞧。一句句工整而有灵气的小诗开始迸发, 有画气球、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飘荡、画树叶飘落等等, 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
【课堂实录】
师:你看, 我们大胆想象, 共同思考, 一个个美好的画面就出来了, 真棒!有几个小朋友把刚才我们读的儿歌, 加上动作变成好玩的游戏呢。
(播放课前拍摄的游戏视频)
师:好玩的游戏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请拿到头饰的小朋友到台上来。我们也像刚才视频里的小朋友一样, 加上动作, 做游戏吧。
生生互动玩游戏。
这时, 我播放准备好的游戏视频让孩子们观看, 看着屏幕里的小朋友有声有色的表演, 孩子们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课堂的高潮———生生互动玩游戏出现了。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 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提升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摘要:低年级的儿童因为年龄特点, 注意力不够集中, 爱好新鲜事物。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经常把知识用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其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儿歌因为用词浅显, 形式生动活泼, 韵律欢快响亮, 儿童非常容易接受。因此, 儿歌游戏是低年级语文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
3.浅析幼儿园儿歌教学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儿歌;教学
儿歌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儿歌教学,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早期教育。本文从儿歌的特点、儿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和儿歌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种,被人们广为传诵,因为儿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特点。
1.语言浅显、形象
儿歌一般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以简短明快、节奏轻快、韵律和谐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由于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另外,儿歌还具有形象性。儿歌中对事物或人的描绘上,具有形态感、色彩感和动作感等。通过儿歌的描绘,幼儿经过条件反射能够在脑海中立刻想到事物的样子。如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关于《西瓜》的儿歌:西瓜大,西瓜甜,吃得肚皮滚滚圆。幼儿学完后就会想到西瓜的形状、味道,吃西瓜的快乐感受。
2.内容丰富
儿歌中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鸟兽虫鱼、日常生活、数字学习、行为习惯等。如关于科学的《星星》;关于小动物的《小鸭子》;还有关于日常行为习惯的儿歌。这些知识都是通过形象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浅显易懂,幼儿学习起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其产生兴趣。
3.形式多样化
有的儿歌可以让幼儿用朗读、朗诵的形式进行学习,有的儿歌也可以用唱的形式来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可以根据内容加上适当的动作。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唱的形式让幼儿学习的;《数字歌》是以朗诵的形式让幼儿学习知识的;而《丢手绢》之类的游戏儿歌可以让幼儿在学习时加上相应的动作。
二、儿歌教学的意义
儿歌教学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1.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儿歌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儿歌教学,幼儿能够学习汉字发音,感受儿歌这种语言形式的韵律美,并且对语言的描绘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同时语言的积累量也会增加。如儿歌中的新鲜词语会对幼儿头脑产生刺激,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且有意识地识记。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用新鲜词了,这离不开儿歌的教育功劳。
2.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由于儿歌中包含内容的丰富多样,幼儿在学习中眼界和知识都会得到扩充。如学习了关于讲卫生的儿歌后,幼儿懂得了讲卫生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学习了关于天文地理和小动物的儿歌后,幼儿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认识了更多小动物的特点。
3.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
在幼儿园中进行儿歌教学,还能让幼儿联系和周围人的感情,并且让幼儿自身的感情得到抒发。如,在学习了《找朋友》之后,幼儿之间产生了友好的感情;在学习了《妈妈我要亲亲你》之后,幼儿对妈妈的爱在儿歌中表达出来。
三、儿歌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儿歌教学要结合幼儿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配图朗读法
儿歌教学离不开动口,但由于幼儿识字很少,让他们看着书念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配图或者动画的设计,带领幼儿读,以此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说的环境,通过展示和儿歌内容一致的图片,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从而达到训练幼儿语音、语感的目标。配图朗读儿歌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为幼儿创造一个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并且让幼儿在说的过程中丰富语言、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表演法
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爱模仿他人,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将儿歌赋予动作,让幼儿通过表演加深对儿歌的印象和记忆。如在学习关于遵守交通法规的儿歌时:“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第一步,教师带领幼儿模仿交警指挥交通的简单手势,并一起读“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
第二步,教师出示画有绿灯、红灯的卡片,引导幼儿,看到绿灯做出手转方向盘开车的动作,看到红灯做出停的动作。
第三步,根据儿歌的最后一句话,“人人遵守红绿灯”让幼儿做出敬礼等姿势。
3.故事法
有的儿歌内容比较适合编成有趣的故事,此类儿歌有大致的情节,教师可以在教幼儿儿歌时,将其编成有意思的小故事讲出来,这样有助于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且记起来也容易。比如,教幼儿学《一只哈巴狗》:“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眼睛黑黝黝,想吃肉骨头。一只哈巴狗,吃完肉骨头,尾巴摇一摇,向我点点头。”教师可以将儿歌续编为一只馋嘴的哈巴狗蹲在大门口,它转着黑黑的眼珠到处张望,因为它想吃肉骨头了。我扔给了它块骨头,哈巴狗吃完后乐得直摇尾巴,还冲我点头笑呢。通过改编的形式,儿歌的趣味性增强了,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加深了,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总之,幼儿园儿歌易于被幼儿接受和学习,教师要有效利用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闻君丽.关于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20).
4.幼儿园游戏儿歌 篇四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自由的天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儿歌和游戏都是小学生喜爱的娱乐项目,将其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参与度。本文将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儿歌与游戏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并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希望能够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关键词:儿歌和游戏;小学英语;课程实践
1小学英语儿歌与游戏教学实践背景
儿歌,顾名思义,是指孩子在幼儿时期学习的诗歌。儿歌因为歌词简短,曲调优美,富有趣味性,而受到孩子的喜爱。小学英语教育是教会孩子简单的英语单词,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使孩子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歌词的发音标准,孩子跟随节奏演唱儿歌,就能慢慢理解单词的含义,将中文和英文对号入座,从而快速提高英语水平。游戏是孩子喜欢的娱乐方式,能够极大的开发孩子的智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让孩子用英语进行交流,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开发孩子的语言天赋。所以应该将儿歌和游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快乐中实现英语的学习和交流,为其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既不能设计过于复杂的内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能对其抱有过高的期许。以儿歌和游戏为主的英语课程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为目的,只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发现英语的独特魅力,从而乐于学习英语,钻研英语,并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应保持细心、耐心、平常心,在教学时以赞扬鼓励为主,让小学生在儿歌和游戏的课程实践中找到自信,内心充满自豪感,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掘其优点和长处,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挥,以提高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参与度。
3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儿歌与游戏课程实践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新的课程改革,新课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充分解放学生天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寻找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学校的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创造了契机。英语教学以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广大学生,使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将儿歌和游戏融入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加大的缩短学生与英语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英语的乐趣。
4针对国内发展现状采取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多个省市地区普遍实施学龄前教育,孩子在入学之前需要先在幼儿园学习,这个阶段的儿童想象和思维十分活跃,对儿歌和游戏也最感兴趣,因为儿歌、游戏可以帮他们认识客观事物,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思考,所以他们在娱乐游戏中经常编唱儿歌。而小学生已经开始阅读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受到年龄差异的影响,他们对儿歌和游戏内容的深度和形式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设置英语儿歌和游戏课程要选择有一定声乐基础和表演能力的教师,编唱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童谣、儿歌,让学生们轻轻松松地体验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并在一系列的看、听、说、玩、唱的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获得英语的感性知识并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
5课程内容设置
5.1制定不同的英语主题: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英语主题,例如颜色、时间、人物、动物等,为这些主题编唱儿歌。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学生常常接触的,而且十分了解每种事物的特性,将其编成儿歌后学生会快速理解儿歌的含义。教师也可以用关联性的事物加快学生记忆,例如苹果是红色的,香蕉是黄色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苹果、香蕉的英语单词,还知道了红色、黄色的读法,学生的思维会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5.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儿歌包括歌词和曲调,如果通过口述的方式教学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会造成学生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可以将编好的儿歌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附以歌词和图片,借助多媒体清晰的界面和声音,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将儿歌内容制作成动画,或者在课堂上扩展介绍与之相关的英语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对儿歌的掌握能力。在学生了解儿歌含义并能熟练演唱后,再进入游戏环节的教学。
5.3开展多种英语游戏: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英语游戏,所选的游戏不仅要具有趣味性,还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学会关于动物的儿歌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学生演唱儿歌,其余学生负责模仿动物,其他小组则要对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将对得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小学生的模仿力强,而且喜欢小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模仿各种动物,这类游戏恰好投其所好,以小学生擅长的游戏获得其好感和支持,以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再比如在学习数字时,教师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为0-9每个数字编一段儿歌,挑选10个学生扮演这十个数字,当其他学生说到哪个数字,扮演该数字的学生就要演唱儿歌。然后重新挑选10个学生,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学生都参与为止。这种角色扮演游戏是英语教学中最为简单、也最常见的游戏,学生进入角色快,对游戏有较高的热情,能够很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巩固了英语知识,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小结: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英语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加强中西交流合作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应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和游戏使其了解英语,热爱英语,为日后对英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设计不同的益智游戏,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并将英语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以增加英语的知识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尤南.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30)
5.在儿歌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五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进行原文复述,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儿童诗歌、儿歌教学以“老和尚念经”为主,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情况。
3. 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得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了幼儿的心理需要。
4. 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空间。
二、如何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 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的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是: (1)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并在“指导要点”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 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幼儿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纲要》把教师定位为“合作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位置,无论从内容的选择到方法的考虑,以及对活动组织的整体策划,都要考虑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为前提,精心选择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在儿歌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儿歌本身的特点,应侧重于对幼儿语音、语感的训练。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未开始之前就引领幼儿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夜的宁静、梦的甜美,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另外一些短小儿歌的教学活动,在基本完成活动目标及幼儿积累新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使活动相应延伸,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兴趣与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当幼儿对儿歌学习感兴趣时或者感到十分需要时,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隐藏在绿色的眼镜后面的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儿展示绿色画面的同时,给了孩子拓宽视野和启迪想象的鼓励,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指导幼儿用常见的雪碧瓶做成简易“眼镜”,到操场上观察周围事物,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并把这些发现说出来,然后教师进行引导、整合、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把“绿色”变成“红色”或“黄色”……成为另一首儿歌,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4. 渗透各科教学,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教育活动主要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活动。但是,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直观形象,因此,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必须依靠具体形象的符号,将美术符号、音乐符号甚至动作符号等自然地运用到儿歌教学活动中,这种有意识的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信息,更有助于他们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经典儿歌《小熊过桥》,作者先生动夸张地描绘小熊过桥时的稚拙胆怯的情态,“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再写小熊在鲤鱼的鼓励下,克服了胆怯的心理,过了桥,“一二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儿歌中紧张和欢快的气氛互相交替,形成了鲜明的起伏,抑扬的情感节奏,语言自然、流畅,一韵到底,极富韵律美,教学时,把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念、可以唱、可以画、可以表演,稍加改编还可作为舞台剧演出,达到“运用语言”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双重目标。
5.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儿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一把钥匙,问题要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应让幼儿充分想象,充分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6. 创造性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
教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儿歌教学目标。如在儿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儿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儿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儿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儿歌教学形式,促使幼儿运用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摘要:幼儿创造性的培养贯穿和融合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之中, 语言教育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 幼儿园的儿歌教学应利用这一特殊工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歌教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寄石, 楼必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人民出版社.
[2]周兢著.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国广电局出版.
[3]《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杂志.
6.利用“图谱”指导幼儿园仿编儿歌 篇六
案例一:《伞可以做什么》
教授儿歌时,我准备了一张儿歌图谱,利用图谱指导幼儿学习儿歌。当仿编时,我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想想:“伞除了儿歌里说到的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呢”?然后启发幼儿以绘画的形式画出伞的其他用途。完成之后,我请三名幼儿上前,展示画好的伞的用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仿编的方法。
问答之后,我完整地将三名幼儿的想法连起来,并用手指着每位幼儿手中的作品完整地讲述仿编的儿歌:伞可以做什么?当气球;伞可以做什么?当陀螺;伞可以做什么?当蘑菇;最后教师再问全班幼儿“伞还可以做什么?”,并用手指着儿歌图谱的最后一句暗示幼儿一起念出“看不见了,遮住你”。示范后,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都想来试试,教师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上前试试。示范数遍后,我请幼儿自己找同伴合作继续仿编儿歌,满足幼儿合作仿编的需要。这样的仿编活动不仅地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顺利掌握了仿编的方法,还培养的幼儿合作能力,有效调动了幼儿进行仿编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享受着交流的乐趣。
案例二:《公园里》
在这首儿歌的组织教学中,我先朗诵儿歌一遍后,请幼儿说说儿歌里说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出示相应的图谱。这时幼儿的回答可能没有按照儿歌的顺序,教师不必在意,只要鼓励幼儿将儿歌里说到的内容回答出来就行。而教师在摆放图谱时,则应按照儿歌的内容调整好图谱的位置。这首儿歌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规律,我通过图谱一步一步的展现帮助幼儿分析儿歌的结构,从而使幼儿在极其自然地状态下,学会朗诵儿歌,并自主地学习仿编儿歌、创编儿歌,有效地发展了幼儿语言和想象能力。
仿编时,我采取替换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公园里还有人在做什么?幼儿说到:“有人放风筝”,我马上在小纸片上画出“风筝”的简笔画,并覆盖在原来“有人跳舞”的位置上。“还有人在做什么呢?”教师根据儿歌内容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在公园里的见闻,再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内容,完成仿编活动。
练习仿编时,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儿歌图卡,幼儿在小纸片上画出仿编的内容,摆放到相应的位置完成儿歌的仿编。由于这首儿歌没有规律,幼儿在仿编时会遗漏个别段落,“儿歌图卡”刚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语言表述的框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记忆困难的问题,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审美想象力;接着再以填空的方式仿编儿歌。这样不但每位幼儿都参与到仿编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了解每位幼儿的仿编情况。利用这种形式的仿编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能力,提出合作仿编的要求,以小组单位,共同完成一首儿歌的仿编。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1.有了图谱,使教授的儿歌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形象,幼儿容易理解,并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使用的图谱按儿歌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幼儿朗诵的顺序性和可视性,幼儿注意力不易分散;图谱法突出图谱与儿歌内容的一一对应,幼儿在看图谱朗读儿歌时,视听同步进行,口语表达与图谱感悟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呈现一种主动学习、自我联系的状态,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转换,提高了学习效果。2.幼儿借鉴图谱的启发,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和发现,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诗句,寻找着创编诗歌的规律,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适时地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创编出内容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儿歌。3.作为教师,要不断树立新的教育观,敢于突破旧观念的束缚,要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探索中主动发展;让幼儿在看中说,想中说,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将周围的事物与原有的经验建立联系,在自身的体验和观察中,获得认识、表达感受、丰富语言、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第二幼儿园)
【幼儿园游戏儿歌】推荐阅读:
幼儿园环保儿歌11-13
幼儿园拼音儿歌大全06-16
幼儿园安全礼仪儿歌07-13
幼儿园小班健康儿歌09-15
幼儿园常规培养儿歌10-02
幼儿园常规儿歌大全11-09
幼儿园植树节儿歌09-05
幼儿园拼音儿歌顺口溜07-28
幼儿园礼仪儿歌 三字歌定稿08-03
幼儿园中班儿歌加油干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