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2024-06-27

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共10篇)

1.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继续学唱歌曲《绿色的歌谣》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视唱A段主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绿色的歌谣》今天我们还要到台湾的热带雨林去听一听那里的各种声音,真能使人陶醉,这就是将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森林狂想曲》,让我们更加亲近绿色,更加亲近音乐。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这是一首台湾著名乐曲,在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的活动音乐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欢乐而奇特的交响乐曲,大家来欣赏吧。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演奏A、B、C各段的旋律。

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A段主题。

教师用琴慢速弹奏A段旋律,学生视唱曲谱,感受音乐优美的旋律。记忆A段主题旋律。

2.大班音乐活动《森林畅想曲》教案 篇二

B4班 李思

大班音乐活动《森林畅想曲》

课程来源:

本活动取材于《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上册《我们的树朋友》主题。所欣赏的乐曲为格里格的作品《挪威舞曲》,该乐曲采用“ABA”曲式,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合着从容而又连贯的旋律线,形成了轻松安详的气氛。主题B则突然加快速度,较强的音响使得段落之间对比鲜明,粗犷而富于激情,形成了热烈的高潮,伴随着戛然而止的休止最后又回归主题A,在宁静祥和中结束。

对于大班的孩子,在轻易听辨区分ABA三段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更为细致地品赏音乐元素。因此将感受欣赏的重点聚焦在各段最具特征的细节上,感受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用“长树叶”和“跳舞”来进行肢体表现,感受B段的节奏型和休止,加以游戏情节,辅以语词来进行重点关注,进一步体验B段紧张、热烈的氛围。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舞曲的结构和特性。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以及B段的节奏型与休止。

3.体验和同伴一起玩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情境,初步感受音乐

森林里举行盛大的聚会,各种各样的小树精灵都赶来参加舞会,还一起开心的玩游戏。听听什么地方树精灵在跳舞,什么地方在做游戏?

二、随乐记录图谱,进一步感受音乐结构

1、随乐记录图谱 一边听音乐,一边把森林里的热闹样子画下来,看看画的和音乐像不像?

2、了解音乐结构 音乐有几段?一共有三段:树精灵跳舞——做游戏——再一次跳舞

三、肢体表现A段,树精灵的舞蹈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旋律的断顿与连贯。

树精灵为了参加舞会,长出了小嫩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听听音乐里树精灵长叶子和跳舞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体验音乐旋律的断顿和连贯)

2.幼儿肢体表现

座位表现,分辨断顿和连贯。散点站立表现,增加动作表达的丰富性要求。

四、游戏体验B段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节奏型X X X X | XX X XX X |,休止。

情节引入:树精灵请精灵之王帮助实现愿望。

第一个问题:找找“精灵之王,快快来,快快来”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在这张画上又表示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这个黑黑的小圆点在音乐里是什么意思?提醒我们干什么?(听辨乐段中的节奏性和休止)大班音乐活动《森林畅想曲》

B4班 李思

2.加入语词和动作辅助体验。

座位表现,语词辅助表现节奏型、体验B段速度。

散点站立表现,重点关注休止。

五、完整表现乐曲

3.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篇三

我组各位老师对《森林狂想曲》一课进行了评课,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老师评课:牟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如课程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请学生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并模仿接着介绍音效。随后引出森林导入课题。本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标要求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让学生专注于音乐更快的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来。初次聆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让学生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再次聆听全曲。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不同的情绪划分段落。本环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老师评课: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本课教师采取分段学习。首先聆听A段旋律引出乐曲的主奏乐器——陶笛。再次听赏A段旋律请学生讲感受并用LA来模唱。最后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A段旋律。接着聆听B段旋律请学生谈感受根据教师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关注波音记号并随着音乐划旋律线。接着又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有波音的旋律和没有波音的旋律有什么区别最后跟音乐划旋律线表现风趣幽默的B段旋律。最后聆听C段旋律感受它与AB段有什么不同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因为音乐中长音的出现使得旋律开阔舒展。并引导学生采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旋律伴奏。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分段欣赏后总结各段特点进行连线练习。将三段旋律放在一起总结对比为下面给乐曲排列顺序和分组表演

4.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篇四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一直以来我也比较喜欢带领孩子唱唱跳跳。《纲要》中也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森林狂想曲》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空间并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活动。上完这个音乐活动,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幼儿都能在我的引导下较认真地欣赏音乐,也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活动气氛也挺活跃,仿佛他们一个个就是那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通过活动我有许多感受,回想课堂,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记下。

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1、音乐的选择。音乐活动中音乐肯定是首要的,原本教参中设计的音乐有四段,我仔细听了这四段音乐,觉得四段音乐区分不太明显,对孩子来说欣赏起来有难度,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下,把音乐设定为三段。三段音乐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绪,第一段音乐描述的是天亮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慢慢睁开了眼睛,洗脸、找吃的……开始一天快乐而忙碌的生活场景;第二段音乐描述的是森林之王——狮子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跑,躲藏的画面;第三段则描述了狮王走后小动物们又汇集到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舞曲,情绪转为活泼欢快。音乐内容的浅显生动和音乐不同情绪的表达,使这个活动成为孩子们学习表演的好教材。

2、道具的准备。这个活动之所以能比较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道具的准备。在活动前,我发了一个通知,请爸爸妈妈协助孩子每人制作了一个动物头饰,并让孩子模仿该动物的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明确,都能按自己的角色表演,孩子们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气氛特别活跃。

二、活动中的循循善诱

刚播放第一段乐曲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亮的,那是快乐的光芒,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他们喜欢这首曲子。在倾听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脸上的表情显得很丰富。于是,我在想:何不推波助澜一下,让我的孩子们尽情表演这首曲子呢?于是第一段音乐欣赏一遍后我就让孩子们表演了,不过我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表演有许多类同,所以我放慢了活动的进度。我请孩子们静下来,带着问题仔细地又欣赏了一遍音乐,请孩子们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表演。通过提问,孩子们的思路开阔了许多,再一次表演时动作就丰富了,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散步的等等。有了第一段的模式,欣赏表演第二段、第三段时孩子们更有把握。这个音乐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因此我力求以各种途径使幼儿参与其中,主动地听、说、想、看、做,尽量迁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积极思维,充分想象,感受音乐旋律,积累和丰富新经验。

5.森林畅想曲教案 篇五

一、活动目标:

(一)倾听音乐,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动物形象。

(二)学习用语言、画面、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一)录有四段体的音乐

1、第一段为小恐龙欢快的音乐;

2、第二段为大恐龙吼叫的音乐;

3、第三段为大恐龙掉进河里的音乐;

4、第四段为小恐龙得救后欢快的音乐。

可在音乐《春之声圆舞曲》或《蓝色的多瑙河》中选。

(二)彩笔、绘画纸、与音乐中恐龙相应的表演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想象森林中恐龙的活动

1、今天,我们来听一个恐龙的故事,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用话讲出来的,而是用音乐“讲”出来的。

2、播放音乐,幼儿完整倾听。提问:

(1)你感觉这段音乐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小恐龙很高兴的出来游玩,突然发现大恐龙来了,小恐龙为了打败大恐龙想尽各种方法,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让大恐龙掉进了河里。小恐龙真高兴啊,欢快的跳起了舞。

(2)有哪些恐龙?(鸭嘴龙、箭龙、喙嘴龙、翼龙……)

(3)他们在干什么?(在跳舞、唱歌、做游戏……)

3、教师分段播放录音,引导幼儿边欣赏边理解。提问:

(1)这是谁来了?(暴龙)

(2)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暴龙在追小恐龙想吃它们)

(3)最后小恐龙们怎样了?(它们想办法对付大恐龙)

4、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大恐龙怎么会掉进河里,小恐龙是如何得救的?

(二)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边听音乐边把你编的故事完整的连起来,然后讲给好朋友听。(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自编故事内容,两两结伴讲述。)

2、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通过讨论的`方式比较哪位幼儿讲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三)以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1、引导幼儿用绘画或动作表演的形式把音乐中的故事画出来或演出来。

6.森林狂想曲联想小学作文 篇六

小青蛙的身体腾空而起跳出了水面。来到了碧绿如玉的草地上呱呱叫起。小狗也从温暖的窝里出来啦,大叫一声“汪”,看起来精神充沛,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也醒来啦,如还在摆动身体的蛇,它在用自己的嘴巴发出可怕的嘶嘶声,像一个刚从炼狱中出来的恶魔十分可怕。鸭子用残疾人的步伐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干草作的床,还不停的嘎嘎的叫着。蛤蜊在水中夹动着,让我们听到快速的咯咯声。游侠蟋蟀在草丛中跳来跳去他一蹦跳上了叶子,身体就像一个弹簧快速而轻盈。他开始吹笛子,“须须”的声音一直在徘徊。大地开始变得暖和啦。鹰也展开翅膀在山上盘旋,时不时的还发出刺耳的鸣叫,去捕捉猎物。

中午在森林中心处小蜜蜂又像上一年那样,响着嗡嗡声采着花蜜,有时还在花丛中欢快地飞翔。而大家久仰大名的歌唱家黄莺,也起床啦,在树枝上一展歌喉。空气中都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小鸭子来到刚解冻的河咕噜一声就在水里快乐地游玩了。小鸟们抖抖蓬松的羽毛冲进云霄。这些小精灵在棉花糖里都特别快活。这时森林里响起了梦幻而美妙的乐曲声,原来大家的歌声都汇集在了一起。这时所有的动物都变成了一个个小音符随着这音乐的河流冲向远方。

7.幼儿园大班《森林畅想曲》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舞曲的结构和特性。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以及B段的节奏型与休止。

体验和同伴一起玩音乐游戏的快乐。

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森林畅想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情境,初步感受音乐

森林里举行盛大的.聚会,各种各样的小树精灵都赶来参加舞会,还一起开心的玩游戏。听听什么地方树精灵在跳舞,什么地方在做游戏?

二、随乐记录图谱,进一步感受音乐结构

1.随乐记录图谱

一边听音乐,一边把森林里的热闹样子画下来,看看画的和音乐像不像?

2.了解音乐结构

音乐有几段?一共有三段:树精灵跳舞——做游戏——再一次跳舞

三、肢体表现A段,树精灵的舞蹈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旋律的断顿与连贯

树精灵为了参加舞会,长出了小嫩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听听音乐里树精灵长叶子和跳舞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体验音乐旋律的断顿和连贯)

2.幼儿肢体表现

座位表现,分辨断顿和连贯。

散点站立表现,增加动作表达的丰富性要求。

四、游戏体验B段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节奏型X X X X | XX X XX X |,休止

情节引入:树精灵请精灵之王帮助实现愿望。

第一个问题:找找“精灵之王,快快来, 快快来”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在这张画上又表示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这个黑黑的小圆点在音乐里是什么意思?提醒我们干什么?

(听辨乐段中的节奏性和休止)

2.加入语词和动作辅助体验

座位表现,语词辅助表现节奏型、体验B段速度。

散点站立表现,重点关注休止。

五、完整表现乐曲

1、交代游戏规则

精灵之王帮助树精灵实现愿望,只要轻轻一摸,树精灵就会快乐的跑起来,

8.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了解黑人历史和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欣赏管弦乐《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唱美国民歌《啊,苏姗娜》和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从情绪、内容以及音乐本身特点进行对比,感受两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的异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PPT、CD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 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被命名为“美洲”。500多年来,这个“黄金宝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各民族种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北美文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北美音乐。

二.欣赏感受黑人歌曲:

(1)、《捷瑞克之役》交流美国黑人的历史: 听赏《捷瑞克之役》,感受歌曲强烈的动感、节奏的多变。

(2)、《密西西比河》: 1.简介歌曲:美国历史上有一为著名的总统--林肯。同学们对他应该不陌生,林肯总统在任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一次内战,即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场解放南部黑人奴隶的战争。那么美国南部的黑人究竟生活怎样呢?有一部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密西西比河》。

2.初听歌曲,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歌曲: 速度:缓慢音色:暗淡、低沉旋律:压抑节奏: 附点、切分较多

总结:从以上的两首黑人歌曲中,你感受到美国黑人怎样的性格特色? 三.欣赏感受"布鲁斯”、爵士乐:

2.听赏《蓝色狂想曲》,感受风格的变化。

*《蓝色狂想曲》: 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旋律,听一听你是否熟悉,如果熟悉,在哪里听过?播放《蓝色狂想曲》片段(从4分57秒开始),说出在哪听过。(动画片《猫和老鼠》)师:这段旋律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一段。

2.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演奏乐器以及乐曲的情绪。

(单簧管、圆号、萨克斯管、钢琴、弦乐器,乐曲风格活泼奔放,富有动感。)师:这类具有活泼、奔放特点的音乐,在英语中叫Jazz。翻译成中文就是“爵士乐”,是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那么格什温为什么给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呢?

3.听辩P/54.上的两句乐句,哪一句是符合“布鲁斯一-蓝调”特点的,为什么? 4.师:《蓝色狂想曲》中含有“布鲁斯一一蓝调”音乐元素吗?如何来判断?再次欣赏《蓝色狂想曲》。

5.说说格什温为自己的这首爵士风格的协奏曲命名为《蓝色狂想曲》的原因。总结:通过欣赏以上两首乐曲,我们了解了美国本土最有影响的艺术种类:爵士乐和它的灵魂一-“布鲁斯一一蓝调”。

四.本课总结:

9.森林狂想曲作文 篇九

晚上,青蛙们正举行一场合唱比赛,两队的青蛙们都纷纷站上"舞台",青蛙用它响亮的歌声让森林热闹起来,"喳喳喳,喳喳喳",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小鸟为这美妙的歌曲伴奏呢,随后路过的小鸭不服气,也跟着嘎嘎嘎歌唱起来,蟋蟀拿着自己的小提琴,拉出美妙的乐曲。

啄木鸟用它帮老树爷爷治疗的声音为这份歌曲画龙点睛,小河和风也来一起伴奏,此刻,这片森林格外热闹,这些动物让这片森林增加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清晨,动物正在休息,虽然美妙的乐曲消失了,但动物的热情和欢快依然留在我们心中。这种乐曲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所以你必须安静地听,才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10.小学音乐《森林狂想曲》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丰富的演奏效果,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正确分辨乐曲的结构,并能够创造性地为乐曲进行“音效”配音。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记忆乐曲旋律,分辨乐曲不同乐段。

2.通过欣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创造性地为乐曲进行“音效”配音。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三个乐段均为五声羽调式,B、c段是A段的变奏。A段上句结束在属音“3”,下句结束在主音“6”上,具有呼应关系。B段一开始似乎转到了大调,但随后又转到了羽调式,使乐曲增添了新鲜感。在c段中各乐句改为弱起,并且都在较高音区盘旋,但仍保留了许多A段的因素。这首乐曲既有电声乐器,又有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整支乐曲充分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美丽的大森林

师:美丽而神奇的大森林令我们想往,如果我们能亲耳倾听到大森林中的美妙声响,那一定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今天,老师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首乐曲,它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仿佛身处原始大森林中般的神奇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走进美丽的大森林。

二、乐曲欣赏

.初次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

提问: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活泼„„

提问:从乐曲中我们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请模仿它们的叫声。

学生回答:从乐曲中我们听到了青蛙、小鸟、知了、蟋蟀等动物的叫声。

师: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台湾乐曲,它的曲作者是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吴金黛。台湾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位于北回归线的鸟类集聚地,森林的生态资源也相当丰富,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首乐曲中共出现了几十种动物的叫声,是录音师花费5年的时间在原始森林中采录的,形象逼真,使人听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首乐曲不仅表现了台湾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与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而且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

2.复听乐曲《森林狂想曲》。

提问: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有哪些?

学生回答:有竹笛、小提琴、吉他和电声乐器„„

师:乐器可以分为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两种。竹笛、小提琴和吉他它们都各属于哪一类乐器?

学生回答:竹笛属于中华民族乐器,小提琴和吉他属于西洋乐器。

师:一中一西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有没有给人一种特别不和谐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中西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并没有给人不和谐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这首乐曲由A、B、c三个乐段轮番演奏,我们分别学唱这三段旋律。

(1)老师和学生一起视唱A段旋律乐谱、B段旋律乐谱、c段旋律乐谱。

引导学生注意各个乐段上下两个乐句都是平行的,尤其是A、c两乐段,上下两句只有结尾不同,其余完全相同。

(2)分组演唱A、B、c各段旋律。

(3)老师在钢琴上演奏A、B、c各段旋律,让学生听辨。

4.再次完整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当听出A、B、c各段旋律时,学生可以分别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5.分组共同探讨、创作、分工,为乐曲配上音效。

师:为了表现森林中的许多声音,如: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等等,乐曲中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为乐曲配上“音效”,可以用口技来模仿,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非常规音源来模仿。

6.老师与学生合作,进行音效配音。

老师弹奏乐曲,选择两至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电子商务在旅游业应用下一篇:2019年度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