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精选8篇)
1.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一
拓展服务内容
创新管理方式 增强组织感情
促进家乡发展
——梓埠镇春节期间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万组发[2012]
1号文件精神,我镇具体安排部署,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全镇有流出党员98名,春节期间先后有48名流动党员返乡,针对春节前后是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高峰时期,镇党委组织开展了“走访慰问、组织座谈”等活动,审核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48本,走访慰问13户,召开座谈会1次,组织学习129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3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走访慰问聚人心。以村(居)党支部为单位,镇党委班子成员分组带队与村干部一起到流动党员家中,了解归乡党员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并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务工创业之忧。同时在春节期间开展生活困难流动党员慰问活动,为他们送去了红包、春联、被子等慰问品,让返乡党员感到党组织关心到心坎上,进一步增进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感情。
2、组织座谈话发展。召开返乡流动党员暨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建设发展的现状,动员党员们结合在外的工作经验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了解他们在外地工作、生活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情况,积极借鉴他们在外掌握的经验、技术和信息以促进家乡建设。
3、搭建平台谋发展。与县劳动部门、民政部门协调,开展流动党员与企业对接会,积极为党员农民工和用工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全镇覆盖的这一有力条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就业能力、创业本领和维权意识。
4、构建载体解疑惑。发放流动党员贺年卡,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咨询平台,把服务事项、地址和联系方式对外公布,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维权保护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疑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阵地,构建互联网、qq、手机短信、微博等多种载体,为流动党员搭建与支部沟通思想、互通有无、述说困难、交流信息的平台。
2.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二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和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党员毕业时若就业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等党组织健全的单位,党组织关系就可以正常地随学生本人的其他档案转移到工作单位。但是,由于目前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做法,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之中无法正常转移。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分析,毕业生党员未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申请暂缓就业,学生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其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学校;二是工作单位属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经济组织;三是尚未找到工作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四是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觉得换一个单位就要转一次组织关系,比较麻烦;五是个别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六是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认为母校党组织工作比较规范,想在母校转正后再将组织关系转走。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群体,目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一毕业,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交党费,没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有的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没有交思想汇报,预备期满了也没有递交转正申请,造成不能按时转正,有的甚至超出延期转正期限;三是由于工作的疏忽,个别毕业生党员事实上组织关系已转出,但党籍材料仍存放在原学校;四是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的脱钩,使高校党组织无法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即使流动党员本人按时交思想汇报,但也无法真正了解其思想、工作的实际表现,也给毕业生预备党员转正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教育管理缺乏专人负责,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党的生命力。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对这一特殊群体认真加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1.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在各院系党总支(党委)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编入该支部,统一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必须明确支部成员,落实责任制,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党费交纳、预备期满转正、组织关系转移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该支部书记原则上在各院系的党员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中产生。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花名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原所在党支部(班级)、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与之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同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加强与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暂缓期满或再就业时能及时流出,把组织关系和其他档案一起转往工作单位。
另外,对个别离校已超过两年或更长时间,而又无法联系上的失散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通过其党籍材料中记录的亲属成员或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取得联系,通知其本人回校把组织关系转到工作单位,或户口(父母)所在地居委党支部;对照《党章》有关条例规定,符合自动退党条件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也应通知其本人,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2. 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培训教育工作
各院系党总支(党委)应在每年的6月份毕业生离校前举办毕业生党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明确办理组织关系的有关手续;教育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进行深入的党纪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对办理了流动党员登记手续的毕业生党员进行集中谈话,明确他们的基本情况、具体流向和必要的联系方法等;告知他们学校有关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具体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必要手续等;教育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特别是流动预备党员,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时间短,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都有待加强,因此,更加需要毕业生流动党支部的进一步教育和管理。
3. 采取多渠道教育方式,加强联系管理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定期通过电话、书信、网络与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与他们沟通工作与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对于那些在离原学校所在地较近、有条件返回学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应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组织生活等党内活动;对不能返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求至少每三个月通过信件或电子邮件以书面或通过电话以口头形式实事求是、忠诚老实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情况,及时取得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督促他们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按时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是毕业生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也是党组织掌握他们的思想等情况的一种途径。通过定期汇报,可以培养和增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促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来检查和要求自己,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 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中各院系都有自己的网页,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本院(系)网站中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并开设相应的BBS论坛及党支部书记信箱。以此作为联系载体,使毕业生流动党员能够及时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流动党支部也可以借助该网页和论坛,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使他们感到党组织时时处处都在自己身边,真正起到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的作用。
5. 加强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沟通
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要经常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教育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通过用人单位认真了解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后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始终感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温暖,鼓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在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参照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准确评价其思想表现、作风表现、工作表现,以对其作出按时转正或延长考察期的决定。
参考文献
[1]陈轶群, 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校, 2004 (2) .
3.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4.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四
为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镇党委采取四项措施,尽力让广大流动党员离乡后仍有新“家”。
一是着力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根据流动党员的人数和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地点设在各社区办公室,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服务驿站负责人,各流动党员回到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办理流动党员证,然后凭流动党员证到服务驿站进行登记,服务驿站给予登记造册,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10个社区党支部设立了流动党员服务驿站。
二是着力建立管理工作机制。服务站具体负责做好辖区范围内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完善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同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事项融入《党支部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中,用制度规范党支部的工作,用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通过对流动党员的规范化教育管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支部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给流动党员分配力所能及的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简明情况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着力丰富管理服务方法。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有效方式方法,推行“建立组织、集中管理”和“专人
联系、跟踪管理”两种模式。对外地集中流入党员,采取协作共管的办法,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流动党员共管公约》,形成体制联建、两地共管、工作互动、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对外出流动党员,采取跟踪管理的办法,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申报登记制度和定期排查制度,由党员所在居委会明确专人负责联系和管理。结合实际,采取适时集中学习、每个季度集中过一次组织生活等办法,加强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
5.机关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 篇五
一、党员必须编入支部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
二、定期、不定期开展党员谈心谈话活动,及时掌握党员
的思想动态,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考勤工作,每月的党日活动或支部大会,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支部指定专人负责做好点名工作;
四、加强党员勤政廉洁建设,不谋私,不贿,遵守社会公德。努力改进作风,为基层、为群众服务。忠于职守,勤恳工作,严格遵守办公纪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五、党员调动工作时办理行政关系的同时要严格按规定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手续;
六、发展党员,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党员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在青年干部职工中发展党员;要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考察、转正等工作,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6.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六
为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县积极探索创新,把准流动党员流动规律,于20××年在××城区设立××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同步成立临时党支部××个,基本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探索出一条加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实施“组织覆盖行动”,让流动党员异地安“家”
20××年×月,××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市城区成立,这也是××市第一家由县级党委成立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构,成立的初衷就是要给在外“漂泊”的党员们“安个家”。
“××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的成立,让我们这些身在××的老党员又有了主阵地、有了归属感,找到了家的感觉。”20××年×月××日,一群退休老干部到服务中心参加庆祝建党××周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书法剪纸展,动情地表达了感激和欣慰之情。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多次组织类似活动。20××年“七一”期间,组织开展了“七个一”系列活动,去年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又组织开展了十多项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加坚定了广大流动党员矢志爱党爱国、奋力追赶超越的信念和决心。
一直以来,很多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由于远离流出地党组织,又无法及时融入流入地党组织,不少成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他们打拼数载,在事业上闯出一片新天地,但由于远离所在党组织,无法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缺失的归属感常让他们心有不安。
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为真正给流动党员“筑巢安家”,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回,××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突破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区域局限,从找全党员、健全组织、强化联络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组建流动党员新家庭。一是找全党员。坚持在流出地以镇村、在流入地以街道办及社区为单位,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对流出党员进行“地毯式”排查,按类别分层次建档立卡,纳入流动党员数据库,下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定期登记与动态调整相结合。每季度末月××日前,由乡镇将党员流动情况报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依据乡镇上报数据进行核查比对,及时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确保流动党员一个不落纳入管理范畴。二是健全组织。按照便于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根据流动党员工作、居住、生活等情况,采取相近区域组建的模式,成立××个临时党支部,每个支部对应党员聚集的社区成立若干临时党小组,配置了支部书记、委员和信息员。三是强化联络。建立流出地包片人、支部书记和委员共同联系流动党员工作机制,上线××州党建开设了党建引领、积极倡议等栏目,每个支部建立一个微信群,中心工作人员每名定向联系一个支部,定期下沉走访,与流动党员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失联、管理无盲区。
着眼于更加有效地管理服务好流动党员,××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与××街道办事处党组织达成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明确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需要承担的职责任务,构建形成“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双向管理模式。今年,已经与××区××路街道××路社区建立了长效沟通联络合作机制,先后到流入地社区就报到、讲党课、开展活动等事宜对接××余次、与该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送红色故事、读书分享座谈等活动×次,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上走出一条新路。
建组织、强阵地,是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流动党员党组织的建立,把流动党员较好地“管起来”,彻底解决了“两头管不到”的“放风筝”现象,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难题。
二、实施“素质提升行动”,让流动党员在外有“能”
“多亏党组织,帮我解决了就业问题。”××县在××动党员××说,“我从××学院毕业后回××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岗位,最困难的时候我向党组织求助,没想到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出面协调,很快就解决了!”当时××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经多方联系对接,成功将张××园推荐到××太平洋保险公司××县分公司上班。这只是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帮助流动党员就业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服务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经搭建起流动党员就业创业微信平台,与××县××家政有限公司、××同城就业平台、××公司、××等在×非公企业建立沟通协作关系,帮助许多在×未就业流动党员解决就业难得问题。截至目前,共发布用××息×××余条,共计促进就业××多人次。
采取依托支部集体学、依托中心集中学、依托自身自主学等方式和载体,逐渐建起了流动党员定期学习教育的好制度,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大大提高。与××县老年大学××分校建立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春节、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分批邀请各类党员代表参加走访慰问、座谈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平时借助××县党建APP、流动党员微信群等载体,及时推送党的最新政策和时政热点、“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其他学习资料,适时将学习书籍及时送到党员家中,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增强内在素质和外在本领。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把在外流动党员组织起来、管理起来,实现一个都不掉队。
三、实施“时代先锋行动”,让流动党员心中有“责”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组织建起来了,党员组织起来了,如何把作用发挥好就成了关键。
“好男儿当精准报国,更何况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面对疫情,我们更应该勇敢站出来”这是××高新医院综合内科医师×××逆行出征时的说过的话,20××年×月××日,他跟随××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奋战××天,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和宗旨,被××县县委组织部授予“援鄂抗疫勇士”荣誉称号。
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不断有流动党员请战抗疫,前前后后共有×××多名流动党员主动请缨投身到家乡和社区疫情防控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职责、诠释了担当,为一线防控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流动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只是流动党员扬起旗帜的一块阵地,近年来,在服务中心和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带动下,××县流动党员主动亮明党员身份,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创先争优,已成为推动流入地和家乡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积极组织流动党员下沉榆阳区各街道社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察民情、访民意、解难题”活动,共计为群众办实事××多件。
7.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七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群体特征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走出校园后, 他们的社会身份不再是学生, 面临的首要任务已不再是学习知识, 工作、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高校党组织必须准确把握这一党员群体的主要特性, 才能做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
1、素质高, 能力强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当代青年学生中的姣姣者, 不仅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 而且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他们学历层次高, 知识丰富, 思想敏锐, 是我们党中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最年轻、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高校毕业生党员将广泛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 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骨干。
2、党龄短, 对党认识不深
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 (暂行) 》的规定, 发展党员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期, 因此, 大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在二年级以后才入党, 三年级后才转正。对于少数的毕业生党员来说, 刚转正就毕业;而大多数毕业生党员则是刚发展就毕业。因此, 高校毕业生党员总体上说, 接受党内培养教育考察的时间是比较短的, 对党的认识还尚待加深, 毕业走向社会后仍需加强继续教育和管理。
3、思维活跃, 可塑性强
高校毕业生党员年纪轻, 思维活跃, 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 参与社会生活热情高, 对党有着纯真的感情。但是具有这种热情和感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思想上的成熟, 他们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坚定的信念,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心, 都还需要一定磨炼的过程和时间, 他们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
4、数量大, 分布广
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和发展党员工作力度的增强, 大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在大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等多因素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党员选择了把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 成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的一员。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 也越来越便捷。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最不稳定的群体, 受经济利益、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驱动, 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不断地流动, 具有分布广和流动频率高的特点。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与其它流动党员不同。虽然具有流动性, 但一般情况下, 只要工作和住址相对稳定下来后, 最终都会把组织关系转出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校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更多的是一种阶段性和暂时性的教育管理职能。但由于工作难度太大, 事实上脱党的流动党员越来越多, 给高校党建工作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1、联络少、跟踪难。
高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随着原毕业班的年级或班级党支部的自然撤销和原所在支部党员的离校, 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基层党组织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交流逐渐减少。而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后, 没有及时向学校党组织报告, 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跟踪的难度。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真实想法、思想动态, 甚至党员住址都难以跟踪掌握。
2、学习交流少, 评价难。
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分布广、流动频繁, 其大部分党员很难坚持回校参加党组织活动和按时交纳党费, 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造成事实上的脱党。党组织无从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各方面的表现, 难以对他们进行客观地评价, 在评议选优或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需要转正的流动预备党员, 由于他们和支部其他党员的学习交流少, 支部其它党员因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和表决, 导致党组织的培养考察难以落实, 预备党员转正程序难以正常进行。许多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因而长期得不到讨论解决, 甚至超过了党章“最多延期一年”的规定。
3、措施少, 效果低。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随着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 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 对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事倍功半。因此, 做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 对管理部门和党务干部要求很高。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难以达到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目标要求。
4、制度执行难。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 (2004年11月1日) 、中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6年6月28日) 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 但在工作实践中, 大量的流动党员外出不向组织汇报、外出后不与组织联系、连续六个月以上不按时缴纳党费, 或者预备党员不在预备期内递交转正申请, 如果一律按规定做出出党处理, 对于亲自层层教育培养他们入党的高校而言, 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执行难, 处罚更难。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
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 必须以务实的态度, 不断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1、更新工作观念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一个新生事物, 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观念先行。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离不开观念的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研究新形势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充分分析新党员群体的新需求, 形成新工作思路, 努力掌握党组织“教育管理”的主动权, 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2、创新工作机制
毕业生流动党员党建工作, 离不开创新机制的支撑。它需要以高校党委为主、地方党委支持、家庭配合的办法, 建立起“校--地--家”联动机制。高校应结合本身的实际, 制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指导和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 还要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和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家庭取得联系, 加强协作沟通, 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切实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3、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
毕业生流动党员学历层次高, 思想活跃, 在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 社会阅历不断丰富。对这一群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内容应当与在校生党员的不同。因此, 必须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创新党员教育内容, 为毕业生流动党员量身定造以学习、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服务平台, 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
4、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
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群体特征, 把教育管理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提到新的高度, 构建起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新的服务平台、新的教育平台和新的管理平台。。比如, 通过调整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保持党支部工作的延续性;通过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组织分散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 营造氛围良好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通过网络, 创造虚拟交流平台, 加强党组织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之间、毕业生流动党员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现“管”、“教”、“导”的结合。
摘要: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责任。高校党组织根据这一党员群体的特点, 更新工作观念, 创新工作机制, 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中, 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 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
参考文献
[1]刘汉柏、陈轶群:《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难点和对策》, 《杨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年2月。
[2]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课题组:《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 《辽宁省教育研究》, 2008第8期。
8.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篇八
【摘 要】针对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27-0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占比中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5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85.8%,而我国网民结构中,学生的占比一直都是最高的,达到总量的1/4。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基本上采取统一迁出为主的管理方式,各高校在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生党员大会,就组织关系转移细节进行讲解,如介绍信的开具、迁出的过程、迁往的地点等。当前,主要的迁出方向有: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迁往就业单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或暂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组织关系可以迁往原籍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党组织。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人员难找寻,积极分子思想难考核,预备党员难考察,党内会议难参加等。由于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变换频繁,工作极不稳定,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走动,从而形成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不愿管,甚至个别学生党员因迁出迁入流程烦琐,长期持介绍信不报到,脱离了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忽视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训过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已就业和待就业的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都有非常详细的管理方案。但是对介于待就业和已就业之间的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则形成了“真空地带”。学生因为没有转入实习单位的党支部,不能参与所在单位的党员活动,而学生本人不在学校,更不能按时按要求参加所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活动。
第三,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出高校后,党员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明显减弱。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党员把组织关系迁到了出生地的村委会、区委会、就读高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常出现组织关系和就业单位分离的情况,不能按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即使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支部,但是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本身较薄弱,也会在客观上影响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质量。
二、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理念、体制落后于新形势,具体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不足。作为高校基层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等特点,不应该有畏难情绪。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编制紧张、人手缺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在解决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上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动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难以落在实处。
(二)企业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等形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各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部分非公企业甚至党建工作缺失,高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没有去报到、学生是否参加所在单位的组织活动、就业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如何等信息很难获取。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两者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协调,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被动的局面。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的淡薄。大学生年龄小、党龄低,加上在校期间授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短,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还比较淡薄。部分学生党员离开学校之后,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影响,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的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参加组织活动,不按时交党费,不按时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渐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脱离了党的组织。
三、对策
针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困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很多具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有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管理模式;以高校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的中介管理模式;按照工作时间、地点、性质,依托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楼宇建立的行业管理模式;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联建协议,规定各自职责的联建管理模式。
参照双重管理模式和联建管理模式,根据当前高校“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中心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图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为核心,把高校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毕业生党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双向的闭合流动的信息圈。具体的实施步骤是各院系党总支设立专人负责党建综合信息网中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在本模块下针对高校流动党员,开发设计了跟踪毕业生流动党员当前的报到状态、位置信息,实现了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会议、在线讨论、在线测试、提交思想汇报、缴纳党费等功能;针对就业单位,开发双向沟通机制,就业单位可以通过注册,完成对流动党员报到状态的更新,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也可以发起在线会议、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丰富和完善企业党建内容。
(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平台的沟通功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与企业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向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主动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制高点,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仅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性APP软件,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使用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向广大流动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效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
(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强校企协调,提升企业党建水平。流入地企业党组织接纳了大学生流动党员之后,可以主动到平台更新报到状态,获取流动党员的位置信息,加强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发起在线会议功能,也可以督促和指导流动党员使用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的资源,及时地把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校党组织。平台也可以根据流动党员在软件中的操作记录、IP地址、位置信息、学习成绩、培训情况对流动党员的思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流入地企业和高校共享评价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指导。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增强大学生流动党员自身组织纪律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在党建综合网中有了大量的操作,经常性地通过这种媒介接收党组织的通知公告、微信推送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必须按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和开展各类网络活动。毕业生离校之后,可以继续使用此平台,在流入地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当然,流动党员没有找到工作或企业没有党组织,挂靠人才交流中心、所在地村委、居委会等处党组织的学生党员,一样要经常性浏览和使用党建综合信息网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块,完成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学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参与网络中的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管理不断线。
实践证明,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案对提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渊清.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2]石沁禾.基于网络视角的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张慧,杨世鹏.新时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作者简介】杨 华(1981-),男,福建松溪人,讲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程国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国家网络规划设计师;高振中(1982-),男,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08-24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7-31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08-07
流动党员管理办法(高校)06-27
4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制度09-22
流动党员学习心得08-27
某某镇2011流动人口治理总结08-28
xx镇现代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作情况汇报10-04
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