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通用9篇)
1.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一
谢谢主席,大家好!
看待一个辩题的前提是明晰辩题中的概念。在这个辩题中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基于现实情况理性地对未来设定的奋斗目标,而社会需求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实体范围内的社会需求或需要。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面临就业问题时,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然而在基于何者可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标准下,我方认为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更需要注重个人理想。
第一、从理论层面上而言,个人理想的导向作用,可以为初入社会,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个人理想的调节作用,可以随时纠正偏离奋斗方向的大学生,使之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个人理想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把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我们只有更注重个人理想,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理想的三个作用,大学生们才可以在各个领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做到人尽其才。而这些都是更注重社会需求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从事实层面而言,在个人理想的三层作用下,比尔盖兹创造了微软帝国,俞敏洪实现了人生价值和自我提升。纵观当今大学生盲目投简历现象数见不鲜,大学生为了一个工作而找工作,既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无法达到职业本身的要求。而作为雇佣大学生的企业,需要的则是可以在自身岗位热情奋斗,主动付出的员工,而不是为了索取一个饭碗而就业的大学生。投入众多教育资源培养了大学生的国家,需要的则是可以引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庸碌的小职员。一系列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只有以个人理想作为就业的第一因素,才能同时满足个人、企业、国家的要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而这是更注重社会需求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从价值层面而言,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大学生生源,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却年年下降。当我们庸庸碌碌地过完四年大学生涯之后,我们不禁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又将去向哪里?可是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生回答的了呢?当代大学生有了托福雅思GRE,有了四六级证书,有了计算机二级,唯独缺的是个人理想。假如我们能在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树立个人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当中脚踏实地地践行自身理想,逐步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四年之后毕业时,又怎么会盲从,又何愁就业无门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注重个人理想。
2.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二
一、充分认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指路明灯。只有树立起了共同理想, 才能有共同的步调和行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确立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 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了简明概括, 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就是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 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 将来他们才能自觉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因此,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是我们高校思政教师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长期量的积累之后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工作, 我曾经在2008~2010年主持了学校立项《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研究》工作, 以我校大学生为对象, 对他们的理想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之上, 探索和总结了一系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 思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尤其是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的教学工作, 坚持“三进”方针,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 让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2.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党史教育, 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特别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有助于他们认识现实, 直面现实, 会唤起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 思政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所教内容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外, 还要经常利用一些资料片、影视片如《复兴之路》、《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参观新城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激励下,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学生形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
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个人理想, 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 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多种多样。比如, 我们在调查大学生的理想是什么时, 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将来有想当人民教师的, 有想当国家公务员的, 也有直言不讳说想当官、光宗耀祖的, 想挣大钱、让父母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 等等。他们谈到的一般都是个人理想, 很少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社会联系起来。所以, 作为思政教师, 我们就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升华为共同理想,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在当前,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别是加入新世纪新阶段, 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摆在我们面前, 如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就业压力和腐败等丑陋现象, 这些都是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 也是困扰其理想信念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的理想教育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地、客观地、具体地分析, 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在前进中所遇到的阶段性变革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 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改革开放政策, 更不能因此就去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反, 只要真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就会像革命战争年代一样,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 我们都一定能够战胜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过重大历史事件激励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比如: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思政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普天同庆的大好机会, 要求学生们观看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展, 并畅谈感想, 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让他们认识到60年巨变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强大动力;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 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大学生参与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主题征文活动, 使之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5.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共同理想教育过程中, 思政教师在平时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与所教班级“结对子”、担任班导师的过程中, 要与学生们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且, 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然后才能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思想等方方面面进行指导、帮助和引领。
总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高校思政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 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领大学生理想教育, 是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师要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 切实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关键词: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3.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三
一、引言
理想是个体奋斗的动力与最高追求。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每个人都有理想,都有所向往的远景目标和人生追求。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对理想的追求变得功利,变得模糊,这种让人忧心的改变也在悄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一些小学生互相不是比学习,而是热衷于“拼爹”,比物质比享受。如何帮助小学生确立远大而积极的理想,指导学生把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教育界深思。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从前期研究所使用的成熟问卷中摘选了部分项目,同时自行编制了部分项目,构成了本次调查研究的问卷。
本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高年级学生理想内容的调查,共2个项目。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产生原因的调查,共计2个项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了我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各50人,合计200人,共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5份。
三、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的理想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
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总体的理想乐观、积极,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受调查的学生表示会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险阻,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小学生的理想大多是生活、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思考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高段学生的理想,更多地围绕自身发展,如长大后自己想成为什么职业的人,长大后怎么改变现在生活环境等。由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确立,导致社会理想层面的思考比较少。
(三)小学生理想职业特征明显,比例显著
根据调查,男生的职业理想前三位是:大老板、大明星、科学家;女生的职业理想前三位是大明星、女富婆、教师。想当农民、个体户、工人的比例很小。
学生之所以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
1.性别差异。
2.家庭社会背景。
3.兴趣爱好。
(四)小学生的理想功利化、娱乐化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想成为歌星、体育明星、大老板等的人数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0%,功利性、娱乐性较强。笔者对比了90年代学生和现在孩子理想树立的情况,发现如今的孩子想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减少了将近20%,而想成为大老板的人数上升了30%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接触媒介广,课外知识的摄取途径多,各自在成长过程中树立的理想受娱乐媒体的传播影响大。
四、建议
(一)创设情境,开展各种活动,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教育牵引越早越好,作为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上理想的“发动机”。对小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理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充分利用班队课和各种阵地,如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进行教育。
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针对学生都围绕“个人理想”的现状,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二)加强榜样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看大不看小,看近不看远。所以,采用榜样教育法不但要形象具体,而且要注意个性差异。对道德楷模的学习也是大有必要的。
(三)正确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想当娱乐界明星的人数很多,一方面说明学生有被人追捧、被人认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小学生对物质和金钱的崇拜。因此,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光荣的理念必须得到加强。深入宣传和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创业的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育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应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肯做小事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业。让学生明白实现明天的理想要与今天的学习、锻炼相结合起来。
(四)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缺少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功利主义现象较多。“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论调比比皆是,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媒体、整个大环境应该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对公民进行必要的理想教育。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根据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要设计媒介内容并重点考虑如何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资源。适当可考虑节目分层设置。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地家校合作,畅通家校渠道,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共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五、结语
4.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而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更应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况且,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形成,确立和实现提供宏大、高远的社会背景和基础条件。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激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我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殷期盼。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是引航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明确做人的根本,实现崇高的个人理想目标。
(二)在个人理想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也就是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应当树立科学的个人理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有力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三)两者是相统一的,缺一不可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二、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社会理想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条件
我国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坚定不移地改变自己,改变中国,我们不仅要牢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还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这便是个人的理想。有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更好的树立我们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引领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勇于创新的精神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践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最有效的改变自己,将中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整合
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2 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力量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物质决定意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需要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三)结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以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5.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五
读书时候是个愤青,经常写一些文章评判批评在自己认识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而且经常是乐此不疲.进入社会后,现实让曾经的空谈空想显得天真甚至无知,务实的工作也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很多无关自己,自己也无法改变的东西.脚踏实地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让我逐渐变的务实起来,但是虽然务实起来,理想和激情依然没有被现实的冲洗掉,反而有了现实基础,理想和激情变的更实在跟靠谱了.
其实在个人站长经历中,这样的感受也一直存在.但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和网站上线后往往会天马行空,想很多美好的未来.有的时候这种空想还会让自己飘飘然起来,不可一世,目空一切起来.更别谈务实去打基础做实事了,经历过失败的教训越发觉得,做个人站长,不仅仅要有理想,更需要务实的精神去实践,去打基础.
当有了一个想法之后,要做的应该是去具体的策划、考虑每个细节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另外策划完了后就是具体的去搭建网站,网站的界面、功能以及用户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内容维护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仅要保持每天的更新和内容的创新质量,还需要让内容正在符合用户的需求.
网站的互动性以及用户黏性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一天两天的事情,并且需要不断的改进.网站的推广营销,软文、电邮、QQ、线下以及其他各类宣传推广营销手段.不懈怠,务实去做每一个小事情,每天多写几篇软文,多发几篇有质量的文章,多与网站上的用户交流几次,时间的累计,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网站已经脱胎换骨了.
厚诚集智 成长无限 www.51hlht.com
6.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六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摘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第一要素和首要特征。按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下大力气“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①,深入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修养,搞好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 修养 实践结合
一、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含义和特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首先,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们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次,理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再次,现实可能性。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最后,理想具有实践性和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一种能动的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员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②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力,提高人生的精神界。
(三)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作用
共产主义理想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光辉的社会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立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④。人类社会依次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就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没有经历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经历了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朝向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二大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共产党员无论何时都要心里装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它奋斗不止。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境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的最高部分和集中体现,它们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前进的动力。它反映和推进人类社会历史包括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引导力量,引导我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行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失去这个引导,就会失去现行目标和远大目标,将一事无成,甚至迷失方向,走向邪路。他把我们一步一步带向更加发展、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美好、广阔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巨大的精神激励力量,激励我们积极、热情、主动、全力、创造性的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奋斗。没有这个激励,就没有干劲,就将使伟大、崇高的事业落空。因为它是前进的动力,共产党员才始终确立它,用以支配行动。第二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胜利的保证。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无论怎样艰难困苦,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都不动摇、改变,誓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敌人、困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誓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不论有何种压力,不论有多少困难,同样都不动摇、改变,带领全国人民顶住了所有压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管敌对势力如何猖獗,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仍然都不动摇、改变,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奋进,就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征途上来自国内外的、境内外的一切阻力、困难,取得现代化建设和以后建设更加伟大的胜利和巨大成就。因为它是胜利的保证,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修养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远大的指向、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广泛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正在深入人心,成为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既不是头脑固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和树立起来的,是在与人民群众长期的密切接触和共同战斗生活,深刻了解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被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所感染,获得丰富、宝贵的经验、营养,发生思想感情转变中,是在透过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深深把握住社会前进的脉搏、脚步中,逐步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就是实践的产物,就是总结人民群众经验的产物。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就能够了解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的真谛,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进入高级的境界。离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离开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会因为失去根基谈不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认真搞好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讲究道德,遵法守纪,养成优良的作风等,不只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要求,亦能够促进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确实搞好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心灵更加美好,就会使自己加深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认真搞好了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自觉形成优良的品行、风范,就能够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吻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致,从而就能够高尚起来,并走向崇高,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离开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不严格要求,不拘小节,日积月累,颓废变质,最终必远离、背离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只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进行科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实践的锻炼提高和道德、法纪、作风等的建设提高,就会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坚实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其派生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思想境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总坐标。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之路,最根本的就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正确看待利益关系和个人得失,努力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一个人来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坐标、精神的动力。第一,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法国文豪雨果说过,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最终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第二,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其爱好、兴趣、愿望、情感等精神活动就会集中或统一到同一思维或方向上,从而排除杂念,用心专一,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就会促使自己去进取、去奋斗,使所作所为定格于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的活动过程中。历史上,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在生死关头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抱的理想、所持的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无不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与激励。第三,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拒腐防变的思想武器。每个人在现实环境中都会面临着一些诱惑,处理不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而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志正则众邪不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抵御诱惑的克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成克杰、胡长清等之所以腐败坠落,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悲观失望。
三、搞好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的结合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最终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结合起来,以理想和信念指导现实工作和生活,以现实工作和生活体现理想和信念。搞好结合,是为了达到实效性,落到实处,见之成效。这是目的和归宿。
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是伟大神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崇高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渡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忠诚、积极、肯干,争取阶段目标实现,就是对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忠诚、积极、肯干,推进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目标。要立足现实,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使我国进入成熟、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社会主义更高阶段。
扎实做好现阶段每一项工作。现阶段每一项工作,都紧密联系和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厦是靠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汇溪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因小而不为,否则,必因小失大,大也不能为、不能成。要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做好,从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做起、做好。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第110页,2004、12
②理想信念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第1版,2008、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第36页,1971、4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页,2002、11
7.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七
然而在今日,在我们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却时常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与理想的反差; 理想中我们的大学应当是一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大学更加倡导的是一种科学和自由民主的精神,而现实中我们的大学难以完全实现这样的理想化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再是那么朝气蓬勃,目标明确,而是充斥着一种迷茫和放纵。我们的校园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独立性,越来越受到行政和商业方面的影响,被卷入各种利益之争等。大学的变化毫无疑问会给大学生的社会化带来重要的影响。而大学生的过度社会化,正是这一变化的突出反映。
一、“过度社会化”的诠释
社会化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所进行的社会化是社会新陈代谢、种族绵延的生存方式。社会是由人的群体组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就是人类一代代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们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人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有双重身份: 一是“社会学习者”; 二是“社会参与者”。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每个个体对于已经形成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体会并不是被动消极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更加主动的、能动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社会知识。同时,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也有了解社会与参与社会发展的欲望; 个体将获得的社会经验应用于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而且当个体发现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时,能动的个体会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满足改造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逐步与自身的价值要求相符合。个体对于原有知识的这种改造升级会推动知识的创新发展,并且传授给人类的下一代来继续利用和发展; 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的内涵所在。而本文研究的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与全社会平均社会化的程度出现了较大的正向差距的不正常发展现象。过度社会化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失当”现象,即社会成员完成的社会化任务在任务的“量”或者是“质”上超过正常的生理以及心理年龄段内所能承受的程度。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具体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 一) 思维方式成人化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趋向于“成人化”的思想; 大学生面对问题时往往不再像理想中的那样以社会和国家利益为考虑前提,而是更多地以成年人的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也更加现实。例如,在大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上,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大学生那样以社会建设和国家需要为出发点; 而是以将来通过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是否能够为自己赚到钱为目的; 对于那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难以帮助他们实现赚大钱的专业则往往少有人报考。根据对徐州某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63% 的受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为找工作服务,专业知识是否实用; 而当问及文史哲学等专业的价值时有超过60% 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这些专业学习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或者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同时有约60% 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不但辛苦而且没有发展前途。而当让受访大学生选择毕业后期望的工作地点时,更是有超过70% 的大学生选择去南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获取更高的工作报酬; 少有大学生愿意去西部贫困地区助力西部发展。
( 二) 人际关系功利化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应当是最为纯真的美好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产生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充实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出现的过度社会化现象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价值观扭曲;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纯真的同学友谊开始渐渐地被物质化,人际交往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不仅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大学生喜欢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大学同学往来,即使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大学生也有所侧重; 对那些学校领导或者说是与自己的评奖、评优、评先有直接关系的教师,大学生对他们的态度往往更好,而对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教师,部分大学生对其态度较为一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世故和圆滑。
( 三) 行为方式过于社会化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而大学生原本应该具有的行为方式是要与其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出现大学生行为方式与其年龄特点不相符合的情况。大学生为了提高社会能力而做出许多顺从社会的行为; 对于自己的个性行为和思想方式不敢表现,从而限制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在这种行为方式下,大学生的走向越来越与大学所倡导的行为方式产生差距,最终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 四) 理想信念过于放纵化
“90 后”大学生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那种强调实现自我的意识非常强烈,而服从他人的意识比较弱; 彼此之间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兴趣爱好、个人潜能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行为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差异,个性化特征表现得十分显著。此外,一些大学生还表现出在政治信仰和个人理想上的迷茫或者是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团队意识、艰苦朴素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也越来越缺失。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日益加快,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的知识量变得十分庞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开发程度和稳固性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对个体自由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这些出现的新变化使得大学理想信念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围绕“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从而引导大学生向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行,成为中国发展的真正推动力量。首先,大学必须重视德育,并将其作为第一要务,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和智力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全面发展人才。其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要两手都要抓,即重视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使其成为思想先进的个体。此外,还有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最后,要正确处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衔接和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社会和学校共同成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大学生既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承担其对大学生教育的主导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社会要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我的平台,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统筹兼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原则。首先,强调以人为本是指要对大学生有尊重的态度,在教学中则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一切行为要从为了大学生的发展而出发。其次,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不可以偏颇,必须做到全面,动员全社会各方参与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线。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做到学生是主体的思想,积极发挥教师关键性的作用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基础性作用,共同实现教育的高效目标。再次,突出可持续性。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培养学者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还要强化校园的整体环境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根据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一路攀升,但是,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目前还难以达到大学生通过自身完善来实现自我全面提高的层面。这就需要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分阶段确立相应的教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 一) 入学适应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孕育期
理想信念偏差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大学新生产生的理想信念偏差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初步形成。进入高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其需要、动机、价值观念、态度、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由原来封闭、管束型转变为开放、自主型,再加上原有的心理特质发展不健全,在新的环境中又产生了偏离,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偏差具有新的不良倾向。因此,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着手纠偏,确立信仰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稳定的价值形象。教育者在此时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该是更多地关注心理层面,引导不能操之过急。要分类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大学生在认识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确立重新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信念。就个体认识方面而言,是个体在对自我一致性或者连续性的感知过程中,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 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形成集体同一性。教育者要适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定位和评价,帮助他们尽快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与理想信念稳定的要求。
( 二) 稳定发展阶段———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要素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可塑性充分显现出来。他们思维更加活跃,思维的独立性更加明显。自身对发展中产生的新思想、新事物有浓厚兴趣,学习的目的性开始显现,选择性明显增强。在此期间,开始规划人生,全面实践自我社会化的目标。
大学校园是开放的,大学生的学习也是全方位的。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其积累知识的主动性也在增强。教育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急剧的变革,多元的社会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性信念发展取向。教育者要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培养与塑造符合“现代社会角色期望的、具有多角度生存特征”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也就是结合现代社会信息化、电脑化、综合化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地灌输各类最前卫的知识,并鼓励他们知难而进,积极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探索锻炼和增长才干,使大学生个人个性发展因人而异,全面发展。
( 三) 就业准备阶段———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整合优化能力
就业准备阶段就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时候。大学生经历了几年专业知识学习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锻炼,以及学校为其设置的个性发展课程学习,思想比较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增强了,对生活、学习、社会现象问题的思考更加冷静和实际。而这个时候,尽管他们面临就业、毕业论文答辩、确立就业方向,心理压力与冲突不断出现等问题。但他们的价值观发展已经进入整合阶段,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紧迫感的压力下,理想信念已形成意识部分与无意识部分的有机统一,并产生协同作用,使个体形成完整的、平衡的、和谐的系统。这就要求教育者掌握毕业大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引导,将已形成的理想信念发展特质要素与现代社会文明提出的要求合理融合,优化出适应社会生存的综合最佳状态,来寻找社会发展中的个人生存定位和需要。
除此之外,从教育延伸的角度看,应关注他们职业目标兑现情况,以反馈结果来调整大学生去社会化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措施。上述三个阶段和目标构成“培养与塑造健全的理想信念”实施系统,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应逐步递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绩效来评估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70-74.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32.
[3]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社,1993:15-20.
[4]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3.
[5][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34.
[6]池忠军.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现在性[J].宁夏社会科学,2003(4):121-128.
8.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篇八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社会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决定着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成败,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无生命力。
且让我们在本期封面专题中,看看各界专家怎么说。
要利用未来一二十年中高速增长的机会,着力建构“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的基本制度框架
当前,中国经济正走向新常态,政治正走向新生态,在这个大变革过程中,中国社会急需建立“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的新秩序。按照这一框架,可以完善和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精准脱贫等相关领域的改革。
中国转型期新秩序的建构
当前,一些民众存在着多讲权利少讲义务的倾向,一些官员存在着不作为的问题,这种状态是不可延续的。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总结的那样,中国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客观原因是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比较低,资源配置也不够公平;主观原因是一些民众多讲权利少讲义务,多讲民主少讲法治,多讲个人利益少讲公共利益,结果一味满足民众多种多样诉求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群众破解难题的主体,但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
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建构社会发展新秩序呢?这既需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话,也需要与西方理论及实践对话。在与西方的对话中,既要研究其现在,更要观察其早期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在与古今中外的对话中,我们发现“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是一种优选的、可延续的社会秩序。具体阐述如下。
与发达经济体对话,我们要看到其中三种社会体制的差别。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补缺型福利社会体制,二是以西欧为代表的普惠型福利社会体制,三是以东亚为代表的发展型福利社会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有很大不同。补缺型福利社会体制主张政府为特定人群提供有限的社会保护,培养公民的个人责任,支持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多层次需求。普惠型福利社会体制主张政府应该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福利和社会服务。发展型福利社会体制主张的不是资源转移的静态措施,而是强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参与的社会投资,同时强调经济发展本身要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改善。
从社会成员各尽其能的情况来看,这三种社会体制也大不相同。在补缺型福利体制中,精英有担当,但大众自强的能力有问题;在普惠型福利体制中,精英有担当,但大众自强的意愿有问题,比如随着人口寿命延长,西欧工作年限在缩短;在发展型福利体制中,精英有担当,且大众能自强。尽管在三种体制中,精英整体上能够遵守社会规则,但其担当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有区别的。在补缺型体制中,精英的自我组织能力很强,自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普惠型体制中,社会伙伴在政府的监督下合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在发展型体制中,社会精英愿意分享发展机会和成果。
以美国为例,可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其精英的担当精神。一是美国的进步运动中新中产阶级的集体行动。美国史学界一般把1900年至1917年间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统称进步运动。在性质上,进步运动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和国家公务员等新中产阶级为主体,由社会各阶层参与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第二个案例是以“脸书”老板马克·扎克伯格为代表的美国财富群体的捐赠行为。在其女儿出生时,扎克伯格决定捐出绝大部分财产给公益,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的世界。
按照各尽其能来定义社会新秩序,既符合国际社会关于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也与党的执政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按照社会成员尽职履责来定义理想社会,似乎与传统的公平正义概念有所区别,但各尽其能本身也是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是后者的动态保障机制。以教育权利公平理念的发展过程为例,第一阶段是“人人有学上”,第二阶段强调均等化,追求“人人有好学上”,最新的发展是“人人有担当”的适切性教育。
精英有担当的体制保障
在这里,“精英”是指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者。不可否定,当前中国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的问题,一些知识分子和财富阶层移民“退出”的问题。为了培养和维护精英阶层的担当意愿和能力,我们提出三方面的体制保障。
一是通过适切性教育,培养担当意愿和能力,增强担当信心。这方面的体制保障包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
重视担当精神,推进和完善中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4年中国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但是,这项改革主要还是聚焦于考察学术成绩以及减轻学习负担和解决“一考定终身”等突出问题。这与国际教育界所倡导的适切性教育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使之与中国基本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
二是保障公职人员的合理待遇和应有尊严,维护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位瑞典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公共部门的高效率。当前中国的反腐倡廉有助于去掉附着在官位上的“实惠”。在“堵后门”的同时,也要尽早研究出台“开前门”的改革方案。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具体任务包括:(1)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是防贪防腐,吸引和留住合适的人才,提供有效公平的公共服务。(2)分层级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公职人员工资合理增幅应在25%—100%之间;行政级别越高的公务员,或者职称越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工资涨幅应越高。(3)尽快开展工资调查和比较的基础性工作,为正常调整提供可靠依据。(4)调整和规范公务员的津补贴,将目前适用于所有公务员的津补贴纳入基本工资,取消部门的岗位津贴,适当提高有利于艰苦困难地区人才队伍的基层工作津贴或边远地区津贴,将公务员享有的多种优厚的福利待遇统一纳入职业年金,改为有条件享受的廉政年金。(5)调整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以晋升和发展机会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淡化直接的经济手段,控制绩效工资所占比重,等等。
在公共部门中,从公立医院的工资制度改革入手。建立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同步建立服务行为监督机制,树立“高薪养廉”的样板,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全面改革创造条件。建立公立医院高管团队的年薪制和医务人员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的阳光工资制,工资收入与创收、服务量脱钩。限制和规范各类从业人员的绩效工资,将其比重控制在40%以内,级别越高者比重越高。为了防止“养懒汉”,配套的激励措施包括:设定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工作量、定期审核专业技术职称、设置同行认可的临床优异奖。其他管理措施包括:逢进必考,反腐倡廉,院长的去行政化和主体责任。当然,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信任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推进行业自律。
三是简政放权,激发多方面社会精英的活力。如果公共部门不能或不愿担当,那就应该让接近百姓且愿意担当的社会精英发挥作用。
比如,面对社会存在的暴戾现象,中国非公部门已经涌现了一些敢于担当的老板,比如顺丰总裁王卫、港大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他们在其员工被打后都不愿调解,而坚持将施暴者绳之以法。相比而言,中国公立医院院长基本选择息事宁人。
要向各层级的社会精英放权。首先,要向基层政府放权。过去30多年,很多公共服务机构、职权和人员都集中到大中城市,给贫困地区和人群造成很大不便;同时,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名目繁多、碎片化。其次,要向基层自治组织和党组织放权。要处理好两个组织的关系,健全基层治理框架。另外,还要向社会放权。党领导的国家与社会是同心圆关系,应积极探索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合治理”形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在下放权利的同时,规范权力同等重要。在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权力被滥用的风险降低。通过公开透明,可以实现将权力运行放进制度的笼子里。
要特别注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要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行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要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要依法引导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在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要在新型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防控政治风险,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复合治理。
要推进有条件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的改革。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主要依赖行政配置,易受行政干预。我们认为,可转制的事业单位应具备四方面特征: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强;意识形态属性不强;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易于由政府购买和监管。
大众能自强的体制保障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新思路做好民生工作。与此思路相一致,我们提出“大众能自强”的民生工作方针,并提出民生工作的重点和底线,以及完善和统筹推进民生工作、老年保障和精准脱贫工作的建议。
一是在民生工作中以赋权授能的社会投资类项目为重点和优先。民生工作涉及的项目很多,按照项目支出的回报率高低,可将民生项目分为社会投资类项目和社会消费类项目。我们建议民生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应是社会投资类项目,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人力资本项目,以及养老服务和儿童照料等社会服务项目。前一类项目的回报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后一类项目有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且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民生工作中,社会消费属性很强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和低保,反过来说它们的社会投资性较弱。对于社会消费类项目,要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资格条件和控制保障水平;而对于社会投资类项目,要加大投入,促进普惠性和公平性,尽可能提高服务水平。
强力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体制改革。中国已经出台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均等化制度安排。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实行划片招生,实行重点高中指标到校。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公平方面,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由高教资源丰富的省份面向短缺的省份招生;并在国家层面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国家高考统一招生大通道之外,为贫困地区学生再开辟一条小通道。但是,中国的教育均等化政策实施的阻力很大,主要来自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家长、重点中学的校长教师和家长。
完善和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制改革。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推进城乡居民“两保合一”,关键是管理机构的统一,宜在中央层面尽早确定主管部门。从卫生行业责任清晰的角度来看,我们建议将各项医疗保险归入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在居民医保统一后,应尽早研究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的待遇统一问题。近期,可采取三明市的做法,将各项医疗保险基金集中到一个机构管理,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各类人群基本保障待遇统一办法。
二是实行积极的老龄化方针,帮助老人自立自强。现行的老龄工作方针是“党政领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单纯笼统地将老人视为被照顾对象和弱者。按照国际“积极老龄化”的思路以及中国未富先老的实际,建议将“自立自强”纳入老龄工作方针,并相应调整涉老领域的具体政策。老年人的统计口径要调整,从现在的以60周岁为主要标准变为以65周岁为主,再过十年左右只按65周岁口径统计。尽快启动渐进延迟退休年龄的进程,要立法保障老年人在工作期间本人及其用人单位的权益,还要做实终身教育。在交通运输领域,要改善基础设施,帮助老年人更便捷安全地出行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退休人员也要缴纳医疗保险费,退休金要纳入个人收入所得税计征范围。要参照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经验,控制基本养老金水平,发展企业年金和廉政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并重视支持少老人力所能及地工作,比如,在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有四成来自继续工作。
三是坚持“造血式”扶贫,在政策投入的同时,精准扶贫要注重内生能力建设。目前,各级政府将精准脱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优先民生工程,这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是,限期脱贫可能导致重“输血”、轻“造血”的风险。在组织推动精准脱贫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贫困家庭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同时要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是强调自立自强,调整低保政策,应对低保福利化。福利化有多种表现,与同为儒家文化的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相比,中国低保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偏高;低保证“含金量”过高,低保户享受的综合保障水平大大高于低保边缘户,造成“福利悬崖”;低保发放中存在均沾和滥用现象,发放范围被人为扩大。低保福利化源自政策定位、设计、管理、实施等多方面的缺陷,其后果是低保标准偏低、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人员所占比重较高、“等靠要”观念增强、引发新的基层稳定风险。中国低保对象的福利依赖较为明显,城市和农村的平均领取期限分别为73个月和46个月,而美国类似人员的平均领取期限只有24个月。为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建议强调自立自强精神,将低保政策目标回归为补缺型或兜底型保障。
完善和推进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建议
对于单个领域机制体制的改革,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完善和推进建议,这里聚焦于跨领域的政策举措。
一是凝聚共识。更多地借鉴发达经济体现代化早期的国家建构经验教训,特别是其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基本制度建设。要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充分尊重中国国情。要积聚知识界力量,在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二是扬长补短。中国的政治经济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权力、资源)办大事,要利用未来一二十年中高速增长的机会,着力建构“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的基本制度框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纠正社会领域过度市场化、货币化的做法。同时,要着力改变分权不足的问题,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充分鼓励地方和基层探索;要探索国家与社会之间多形式的复合治理;更为根本的,要充分信任社会精英,同时多渠道改善监管,包括行政监管、社会监管和行业自律,并严格处理有违信任者。要进一步加强公开透明,包括行政审批程序、公共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
三是减少阻力、增强支持。与前几年的军队类似,在医疗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也存在强大的垄断利益群体。可以适当借鉴军队改革的做法,通过“抓大老虎”的反腐方式消减这两个领域对重大改革的阻力。可以通过改善社会投资型公共服务,寻求人民群众对重大改革的支持。可以通过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及改善待遇结构,维护和激发干部职工推动改革的热情和创造力。
展望未来,中国很有希望在2020年前后建立起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框架。当然这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党中央的担当和决断、地方政府的探索创新、公职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建,以及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财富拥有者的集体觉醒和自觉行动。
9.学生理想调查报告 篇九
(1)薪酬待遇不高,寻找能够发挥所长的工作环境、晋升培训机会和与自身价值相符的薪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指标。现在很多公司与大学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上实习工资很低,转正后也达不到理想的工资。
(2)事业平台不佳,除了薪酬较低外,很多企业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失去才华的事业平台。失去了创业与发展的平台,失去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培训机会,个别企业家缺乏智慧与人格魅力,在这种环境里,毕业生弄得不好,就极易把自己给耽误了。
(3)城市魅力不足,选择就业城市的指标除了待遇与企业形象外,毕业生们还关注什么?,选择就业城市,他更看重的是当地所能提供的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程度。
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他们的择业观有很大关系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经验;经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
除了择业观以外,造成很多大学生签约不理想或者不想签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高不成低不就,初出象牙塔的学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他们期待的职场,是学有所用、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而且由于近年来学费增长等因素,使他们对薪金的要求更加高了。可是,就业市场,强手如林,加上这几年由于扩招等原因带来的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走出去参加社会的招聘会,诸如“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不少学生都萌生了考研深造的想法,以期通过提高学历来回避就业高峰形成的压力,增加就业的含金量,因此有不少“校漂族”留在学校为参加研究生考试准备。
(2)先啃老,等待就业机会,一部分毕业生认为,理想和愿望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与其委屈自己遗恨终生,还不如现在趁年轻放手一搏,给自己多一点机会。所以他们不愿意草草地用一纸签约把自己束缚在并不理想的岗位上,他们大胆地选择“不就业”。他们重视自我、张扬个性、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一定会在不远的一天实现。
(3)美其名曰“恋校情结”,实为意志薄弱、逃避现实,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过去那种拿着大学文凭,等于拿到工作的入场券的“风光”现象已不复存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将就业压力大列为自己的首要烦恼问题。虽说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已经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总是有少数毕业生抱着理想化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就业。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对社会给予自己的回报期望过高,其遭受挫折的程度可以想见。屡败屡试,屡试屡败,渐渐地对就业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应有的勇气。从当初的想就业,到惧怕就业,使他们重新过起了学校里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愿意或者不敢参与竞争,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态,逗留在学校不肯出去。这些看起来是恋校情结的表现,实际上是意志薄弱,逃避现实的表现,和上述两种情况的“校漂族”有很大的区别,至少在人生态度上是消极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因此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其实,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情绪的低谷。逃避得了一时,逃避不了一生一世,这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
(一)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靠、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预备。
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假如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预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是难以顺利就业的。,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结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
3.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老实收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重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三)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究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意义。
(四)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在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
(五)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所以,学生在择业时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因此,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继续保持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好习惯、好态度、好学风、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②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爱好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定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初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08-07
西南大学09级学生理想类型调查报告07-08
关于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差异情况的调查报告07-08
大学生理想信念讲座09-26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10-23
漫天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08-21
放飞人生理想大学生演讲稿06-25
我的大学理想(演讲稿)06-20
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07-21
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