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精选8篇)
1.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一
问题汇总:(这是总结所有的自由辩论问题,1-10分给一辩,11-20分给二辩,以此类推,大家不要被对方带着走,不行就一句话带过,抛我们的问题)
1、难道接受了外来文化,我们就丧失民族底蕴了吗?我想对方辩友是不是应该先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西装革履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他们还有多少民族底蕴。
2、印加文明,印度文明的消失的过程是因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缺乏交流,导致国家落后,被坚船利炮打开了过门,屠杀了人民,最终导致大量民族文化的消失,非外来文化之罪也,乃武力侵略之罪。当代中国正是要直面历史,加强文化交流才能避免落后,避免挨打。正是为了避免惨遭侵略的历史在我国重演,我们才要打开国门,交流文化,改革开放啊。
3、我们说日本,汉字汉音,书道茶道,哪一个不是从中国文化进去的?到现在,日本到底还有没有民族特色了?(更不要说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4、关于某些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抵触的一些东西,国人的大众心理即使排斥,更不要说广泛传播了,所以,针对那些东西利弊讨论,难道好有实际意义吗?
5、请问当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兼容并包”是什么意思?如果说这种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方针不好的话,那北大如何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呢?
6、电子计算机技术传到中国后,可能用电脑技术排版、印刷,这能说是一种外来文化的弊端吗?
7、如果不需要外来文化的话,我们中国还向哪里发展?
8、我不知道哪一种民族文化是闭门造车(不可通约的),请对方举例。
9、我们说正因为闭关自守,外面才有人打起鸦片战争,所以我们才开关自强啊!
10、我们接受外来文化就好比我们吃饭,可以用一种错误方法,比如用鼻子吃,可能有生命危险,对您的成长是弊大于利的,可您能因此就说,吃饭对您的成长的弊大于利吗?
11、抵制全盘西化的文化,是不是民族文化?既然用这个来抵制外来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大胆接受外来文化呢?
12、请问网上哪个国家光有民族的东西,而一点外来的文化都没有?就连“中华传统文化网”上还有个“西学东渐”的小BBS呢?
13、请问我们中国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各民族做的贡献能否认吗?
14、文化有层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辛亥革命就没有完成心理文化,这是文化本身的错误吗?
15、对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文化不就比封建文化先进吗?(1)文化的时代性(2)文化的民族性,民族间相互补充、共性(3)民族的开放性.
16、《三国演义》一书原本读者不广泛,可经过现代技术搬上荧屏后受到欢迎,难道电视不是外来文化吗?我看它不但没有阻、碍民族文化,还加快传播了呢!
17、对方辩友崇尚民族文化,哪个不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这些外来文化的媒介传播的?就连春节晚会和十六大还是通过电视机向全国人民直播呢?
18、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有选择的拿,为我们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关键可是“沉着、勇猛、不自私、有辨别”啊!
19.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文化的象征,那么传到国外是促进了世界发展还是阻
碍了呢?
20.请问“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不是外来文化?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不但不是利难道是弊? 中国文化中就强调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而对方辩友一味地认为外来文化是不可碰触的,这本质就不符合中国文化呀? 22 对方辩友今天一直把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但实际上,你们放假回家坐的是外轨人发明的火车、汽车,并没有雇顶轿子让人抬回去呀?
23如果真如对方辩友所言,那教育部规定的30部中小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中,为什么有15部是外国名著呢?为什么中小学生的课本里也有相当数量的外国文艺作品呢? 您已然将文化交流的主题定性为文化侵略,文化交流的目的描述为渐进殖民化。那么,贝聿铭在巴黎卢浮宫门口立起的玻璃金字塔是不是中国人对外国进行侵略和殖民化的铁证呢?
25外来文化正使儒家文化摒弃了封建糟粕,是儒家文化更适应世界的发展,孔子学院开遍了全世界不正是儒家思想蓬勃发展的活生生的事例么?
26对方辩友,比如说对儒家所谓的“忠”,过去的忠是 君君 父父 夫夫 无条件的遵从,而今天我们依旧忠于国家 忠于父母师长 忠于爱情 但是是人格平等的理智的爱与忠诚。对于过去所谓的“义”,那就更是能体现文化传承的改良了,您今天还能为了朋友义气上梁山举起义字大旗吗?
27京剧是我们国粹,可现在京剧界流行的“交响乐京剧演出”,受到文艺界的好评,这难道也是外来文化的弊端?
28汉字是中国主流文化的特征,可我们早年文字并没有标点符号,是后来西方传入的,标点符号难道是不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吗? 没有外国人开办的耶稣教会发起天足运动的影响,现在的女子还要裹足,崇尚三寸金莲呢,这难道也是利大于弊?
30.我现在有一事不明,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弊大于利的话,那对方辩友如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接受外来文化后这二十四年来的巨大成就啊!
31.唐装:唐装在APEC上引起的轰动不就是因为它在设计是既包含了中国风格,又杂揉了世界外来服装理念吗?这难道是弊大于利吗?
32.像多媒体、电脑、网络,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京剧舞台艺术哪个不是通过声、光、电的外来文化手段传播?
33.关于美洲文化起源:如果不是当年亚洲的黄种人推着小冰车越过白蛉海峡到了美洲,创造出了对方所叹为观止的印第文化的话,那连美洲文明还没有呢。对方肯定外来人创造印第文化那岂不是从源头上肯定了我方外来文化利大于弊的观点了?(那你说别人喂你饭和你自己吃饭都是不是吃饭?)
34.可以肯定中国现在不可能没有外来文化,而现实是中国不但在发展,而且还发展的越来越好,如果真是外来文化弊大于利的话,那中国岂不是越发展越糟?请问,您对此如何解释外来文化的问题呢?
35.将价值体系分割的问题: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必有好的和坏的,如果
不靠外来文化把坏的分割去掉,那民族文化岂不将自闭而亡?
36.外来文化水土不服是必然,单因为水土不服就一直消极下去的文化势必不能成为被接受的外来文化,这样的文化可不在“外来文化”的范围啊!
37.有些文化侵略是有政治目的、商业目的的,那属于政治手段的一个表现,属于外来文化吗?那些弊端是文化本身的错误吗?
39.邓小平说:窗户打开了,空气新鲜了,苍蝇也飞进来了。(1)难道您开窗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苍蝇吗?
(2)您为什么不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却只盯着那几只苍蝇呢? 40.是不是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的消失使我们整个文化都倒退了? 41.那您怎么没看到那些科技对中国的影响呢?
42.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外来文化,请问您能说他们阻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吗?(马列主义本身就包含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43.文化批发:难道批发的就不是好东西吗?(1)超市批发方便面的时候怎么看见咱们同学挤破头去买呢?(2)你头都挤破了,就为去买个不好的东西? 44 引进外资不是文化交流,但引进先进的公司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社会管理制度难道不算是文化交流吗
为了怕抵制不住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就关上国门,不再交流。这才是不自信的表现。对方辩友您就对我们的同胞那么没自信认为他们一定会被忘记本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并没自信,认为它一定竞争不过外来文化要被淡忘吗?
46既然交流是必然的趋势,接触外来文化又对民族文化毒害至深(是毁灭性的打击),您方观点说白了不就是 民族文化必将灭亡 的悲观论嘛!
2.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和民族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理解和相互融合, 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的价值、伦理观念以及系统思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沟通, 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取得共识。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全球各国、各地的交往速度的加快, 互动频率的增多, 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也促使不同文化之间发生接触和冲突。在接触或冲突过程中, 不同文化之间必然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更大, 渗透更深, 但不可能形成全球同质性的文化 (何星亮, 2004) 。
在世界舞台上活跃着跨国企业, 有着文化多元化特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体制的多国籍企业形成了各有特色企业文化。它们从封闭的自我文化圈走出来, 从开始主张自我文化的优势, 歧视他国文化, 到逐渐接受和认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了跨国企业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可以说, 任何一个知名的跨国企业其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跨国企业文化的多元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于乐意吸收各国和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的精髓, 来补充、发展自己独特的跨国文化。
正因如此, 文化的多元化给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 它们以独到的经营理念调整和适应着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始终保持着独特自我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 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使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自身的业务和市场, 追求更新更广阔的领域。
2 持有固有文化接受第二种文化
“固有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和我们生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语言等, 经历了几世代而形成, 由家庭和社会传递我们。这种文化就像遗传基因一样根深蒂固, 它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和对一些问题的判断与思维。然而,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和工作在某个社会文化或某个特定的组织文化当中, 在拥有组织文化的同时, 拥有自己的文化, 也是“固有文化”。
关于“固有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融合”还是“冲突”问题, 一些学者持有“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观点。认为“固有文化越有连续性, 外来文化就越有非连续性”。研究和实践可以证明, 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不但不冲突, 持有“固有文化”是理解“外来文化”的基础, 即只有在充分理解自我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尊重和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外来文化, 并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融合于外来文。文化的融合关键在于理解, 并不是接受了第二种文化, 而丢掉自我文化, 两种文化可以同时拥有。
有长时间在海外或远离他乡生活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在海外或异地生活的时间越长, 对固有文化的领悟就越深, 有时是非常强烈的。但是, 身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同时又面对着和接受着另外一种文化环境, 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加深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于熟悉两种文化环境的人来说, 脑海里也许替换着不同的文化情境, 包括言谈举止、思维和待人接物。我们可以熟练地运用另一种语言、甚至运用这种语言来思维。但是, 对即使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人来说, 无疑很难改变对“固有文化”的执着。因为“固有文化”是根深蒂固的, 具有它的根基性,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故乡情和生长的土地。对“外来文化”或是“本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习惯, 只是逐渐加深了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与融入, 可以说我们同时拥有了“第二种文化”或者其他更多的文化。
3 混合文化与单一文化学说
理查德·罗蒂 (Richard Rorty ) (1931—2007) 在分析东西方文化时认为, 技术给亚洲所带来的变化, 因此产生了东方文化被西化的认识, 我认为这是一种把人引入歧途的说法。更好的说法是,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都处在创造一种混合文化的过程之中, 这种混合文化使得东西方都得以超越它们各自先前的文化 (贺来等, 2006) 。
世界各文化共同体随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 由于自然环境及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习性不同, 各地区在各自条件制约下形成了各具独特的民族文化。但也因各自文化的相似性, 各民族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和共同性。
在研究如何理解各国文化的多元化特性问题上, 日本学者村山元英设计了“文化的交叉与混合关系图”的概念。村山教授认为, 每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不同表现出来的文化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可分为:“混合交叉型”和“单一型”两种文化。比如像中国和美国均属于多种民族、多种语言的国家, 美国属于移民和多种族的国家。因此, 在文化结构上形成混合交叉, 在本国文化共有的部分较少, 被归纳为“混合交叉型”文化。而日本是同一民族和使用同一语言的国家, 在行为方式上有较规范特点, 因此被理解为“单一型”文化国家。
资料来源:Murayama, Motofusa (1983) Multinationals Business Transfer. Books Sosei, P63.
在跨文化的融合与理解上由此可以导出:“混合交叉型”文化圈的人们较易理解“单一型”, 而“单一型”文化圈的人们则较难于理解“混合交叉型”文化文化圈的人。毫无疑问, 共通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可较方便地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 有着便利条件和优势, 往往较容易融洽在一起。而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规范给地区间的经济以及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不明确性。因此, 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 如何认识文化的特殊性, 接纳和汲取不同文化的优势并融合于本土文化之中是成功的关键。
4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人际关系、激励等相互关系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并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跨国企业公司聚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跨国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管理的过程。因此, 在企业内横向与纵向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文化的融合与文化的创新是进行有效跨文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在研究日资企业的日籍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之间的文化融合, 以及日资企业中日双方沟通情况与人际关系、信息流动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时, 调查结果表明沟通频率与企业人际关系以及信息的流通与激励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凡是中外员工之间沟通频率少、沟通渠道匮乏的企业, 其人际关系紧张, 信息流通和激励方面等问题较多的企业。相反, 中外员工之间沟通频率多信息通畅的企业, 其人际关系融洽, 愿意留在本企业继续工作的员工比率也多。
调查还显示, 越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沟通的频率也就越少。双方的决策乃至行为方式不易被对方理解, 由此而产生很多误会和冲突。其中, 有的日资企业70%以上的员工认为与日方管理人员的关系疏远, 而疏远的原因并不因为工资的差异或者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固定印象, 绝大多数员工认为语言是阻碍双方沟通的最大障碍, 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此外, 对沟通频率少的日资企业做了进一步调查, 其结果表明, 这些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跨国企业外籍管理人员与本土员工之间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的人际关系和信息流通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跨国企业工作的外籍管理人员一般在企业占有重要的职位或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对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 这些对外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5 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人们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但并不能成为人们相互了解和渴望沟通的障碍, 相反, 更多的人愿意接触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事物, 通过另一种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在跨国企业内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沟通, 关键在于经营者或上层管理人员是否为跨国文化沟通开辟了畅通的渠道,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融洽的氛围。企业的国际化的观念, 实际上是从全球出发, 更多的是从当地或区域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仅仅是通过投资或将管理人员派到第三国, 是不可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全球性的优良企业。
经济的全球化有可能使各国从固有的文化跳出, 展现一个广阔的文化视野, 确立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文化创新的视角。而文化的融合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也是跨国企业脱离自我文化接触多国文化的必经之路。在这过程中跨国企业担负着更多的责任, 关键在于是否及时对本企业的战略和行为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适应于东道国文化环境。跨国企业有义务接纳和融合于东道国文化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企业独特的文化。
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因所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受到影响和制约。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企业面对全球经济的各种激烈竞争。企业为保持自身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希望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而,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 也是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在生命力和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跨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高级管理者应有意识地结合本企业的特征, 不断吸收适应和融合于东道国文化, 正确引导企业文化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跨国企业经营者不但要善于理解东道国文化, 包括社会、历史、价值观、语言等诸多要素, 更重要的还要公平、客观、全面地面对现实, 有意识地使企业文化得到改善, 达到适应东道国文化的最佳状态。成熟的跨国企业文化, 应是能够保持自国文化特色的同时, 又能适应于东道国文化, 成为融合于东道国文化中的优良竞争企业。
摘要:关于“固有文化”和“外来文化”是“融合”还是“冲突”问题, 文章对“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观点给与了否定。研究和实践证明, 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不但不冲突, 持有“固有文化”是理解“外来文化”的基础。只有在充分理解自我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并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理解和融合于外来文。跨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在于保持自国文化特色的同时, 有意识地使企业文化达到适应东道国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固有文化,文化多元化,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BRISLIN R.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M].Fort Worth, TX: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2000.
[2]FUNAGAWA, ATUSHI.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 many kinds cul-tural[M].Pearson Education Ltd., 2001.
[3]FURUDTA.Gyou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Tokyo:Yu-hikaku, 2000.
[4]HOFSTEDE G H.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in Work-related Values[M].Abridged ed..Newbury Park:SagePublications, 1980.
[5]HARRY I.Communicating with Asia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cus-toms, 1996.
[6]LUSTIG M, KOESTER 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HarperCollins, 1993.
[7]MURAYAMA, MOTOFUSA.Multinationals business transfer[M].Books Sosei, 1983.
[8]ZHAO XIAOXIA.Analysis o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Chinese-Japanese venture corporations in China[M].HakutouPublisher, 2002.
[9]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0]理查德.罗蒂.混合文化中的哲学[J].求是学刊, 2006 (5) .
3.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三
释迦牟尼和佛教的创立
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释迦族治理着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附近。这个国王的一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做为王子,他娶妻生子,过着十分富足而优越的生活。但他并不开心。因为他看到王宫外的人们贫富不均,贵贱等级森严,很多人生活痛苦不堪。
到了他27岁的那一年,他不愿意登上王位,非要离家出走。于是他住进荒山野林,行乞谋生,苦修苦行;同时又遍访大德,博览群书,成为一位深刻体察社会、知识极其渊博的人。6年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顿悟成佛。之后,他以毕生精力在恒河流域布道传法,广泛宣扬他的无常、无我、因缘、解脱思想,而且不分贵贱,任何人都可以信奉他的教说。这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后来人们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释迦”是释迦族的姓,“牟尼”是“圣人”的意思,译成汉语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我们概括地表述一下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是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是一种以超越阶级、超越种族为特色的宗教;其信徒以成佛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将释迦牟尼称为佛。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早已为世人所熟悉,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劝人行善等等。
汉语系佛教—禅宗
公元67年,中国汉朝皇帝接见了两位印度僧人。从此,佛教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8个宗派在中国传承至今。大家都知道的少林寺实际就是禅宗的诞生地。
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菩提达摩的僧人从南印度来到河南,就住在嵩山脚下。相传,他在一个山洞里面壁9年,打坐静修,顿悟成佛。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一派的祖师,少林寺便成为禅宗的祖庭。现在的少林寺后山上,还有一个达摩洞,洞里的一面石壁上有一个人形身影,据说那就是达摩当年修炼的身影。达摩主张“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口口相传、教外别传”。自从达摩创立了禅宗,他被称为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禅宗传到慧能,就只传顿悟成佛的佛法,而不再传衣钵了;得到佛法的也只称“师”而不称“祖”了。
藏传佛教与巴利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藏语系佛教。主要指中国西藏地区,和中国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印度北部一带流行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的修行。
密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称密宗。密宗从唐代传入中国长安,史称“唐密”,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所依,以真言(即咒语)、手印、仪规等方式修行,以达即身成佛。但到五代时期以后就衰微了。现在西藏所行的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或“喇嘛教”。
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佤族等,几乎全民信仰佛教。这些民族所信奉的,都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即俗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早在1000多年前就由缅甸传入云南西双版纳,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逐步流传开来。由于他们的经文是古代南天竺的一种地方语,通称为巴利语,所以称为巴利语系佛教。由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的“四库全书”—《大藏经》
佛教的经籍,经过2000多年不断的整理、翻译、编纂,汇集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全书,称之为《大藏(音:zàng)经》。《大藏经》的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构成,所以也称做“三藏”。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由佛弟子结集整理而成;律,是佛陀为弟子制订的日常生活守则;论,是佛弟子为阐明经、律的理论解释。
4.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四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刚才对方辩友说的外国文化对我国影响有利的地方,我不可全盘否认,但是在我方看来,比起不利影响来看,是瑜不掩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道影响,要看看对我国未来的影响。第一:外国文化植入。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 时候打出的旗号就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共同繁荣体,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不让中国人学中国文化,一定要学日语,从文化上侵略中国。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体制,英语重要不言而喻,但是过分强化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中文系的同学英语比中文好,是说他学识高呢还是说他忘根了呢?第二:劣根文化影响祖国下一代。哈韩哈日风太流行了,现在说道90后,人人都觉得是脑残的代言词,为什么会这样,去看看那些被说成脑残的同学,无一不是哈日哈韩文化的代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绝不是日本韩国的未来。第三:人才流失。中国人才外国文化的渴望已经可怕,这种可怕是中国未来高端人才的绝对流失,美国每年以交换生、自助培养等手段吸引着高材生,而他们大多去了就不回来,我们本来要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高材生都出去了,你说我们还拿什么拯救我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相当可怕,没有辨别能力的同学拿什么抵抗这样的侵入?
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根,没有中国之根中国就不成中国了
5.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五
外来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925(12)分类号:G247关键词:文化 外来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
6.外来文化的冲击高考作文 篇六
我们中国人口众达十三亿,大伙举起袖子,就是一片云;大伙挥一把汗,就是一阵雨。我要告诉你:我们已不是原来你们口中的“东亚病夫”了!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蕴含着一个中国梦。这个梦一旦爆发,必将使中国突飞猛进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林则徐,他的爱国心随着中国梦爆发,把你们运来毁灭中国的鸦片统统缴走,在虎门将鸦片化做烟云;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中国梦爆发的他从小立志要参军保卫中国。因为有中国梦才有今天的安定,因为有中国梦才有今天的和平!
如今,新时期的中国梦,我们不再是一味抵抗侵扰,而是注重发展壮大自己。曾经你们在中国横行霸道,烧杀抢夺,给我们带来耻辱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要转化悲愤为动力,努力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不管是腐蚀人心和人身的鸦片,还是由此而引起战争带来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不论是日寇令人发指的屠杀行径,还是不思悔改的表现,我们都不会忘记,以此为警示,以古人名言为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历历在目,火烧圆明园,毁坏文物,盗取瑰宝;侮辱国人,践踏尊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碌碌无为而不思进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漫漫无目的前进。学如逆水行舟,我们要一直学习才能够为祖国不再受侵略,受耻辱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7.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篇七
关键词:外来文化,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一、外来文化之理解
(一) 外来文化的定义
要探讨外来文化与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外来文化这一概念所指代的内容。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外来文化指的就是除本国本民族文化 (有的国家是由多民族构成) 之外,一切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
(二) 外来文化的地位
在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可以直接作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内容的重要源流,纳入民族地区和谐文化之中,成为和谐文化的新内容。此外,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身就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构建时必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缺少外来文化的丰富与补充,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内容将会显得单一枯燥;对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将使得和谐文化的构建成为一纸空谈。
(三) 外来文化的分类
外来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的分类也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得出不同的结论:依据历史顺序而言,外来文化可以分为古代外来文化、近代外来文化、现代外来文化与当代外来文化;依据其所处理的问题的关系不同,可以划分为科学外来文化和人文外来文化;依据其产生和流行的人群差别,可以划分为精英外来文化和大众外来文化;依据其政治地位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官方外来文化和民间外来文化等等。
二、外来文化的功能评价
(一) 外来文化的正功能
1. 丰富民族地区文化类型。
外来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从物质、精神与制度这三个层面和民族地区原有文化一起构成了民族地区现有文化的整体内容,大大补充与丰富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层次与内容,更好地满足了民族地区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2. 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不仅仅是作为民族地区文化的补充,外来文化同时也以自身的某些优越与先进的手段,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铺垫了道路,令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3.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通过直接在物质上输入大量高科技新事物促进民族地区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民族企业运营及民族社会生产中引进更先进科学的理念,在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管理中带来更优秀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与制度观念,迅速高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 外来文化的负功能
1. 不良外来文化危害民族地区人民的身心健康。
外来文化自身的定义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外来文化内容都是先进科学的,也存在许多不利于民族地区人民身心健康的糟粕内容: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庸俗价值观易将人们的思想引入歧途;“黄、赌、毒”等低级文化内容腐蚀人们的心灵;某些反党反社会的反动文化则诱导和分化人民,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2. 部分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渐趋消亡。
尽管文化自身的传播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对民族地区而言,外来文化的到来是必然的结果,而且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经由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过程中不断调试获得自身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确实仍有一部分本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未能及时做出对应调整,走向消亡。这其中甚至不乏某些经典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3.“文化震惊”与“文化堕距”。
文化震惊指的是生活中某一种文化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于本地人民而言,无论该文化是先进还是非先进,都必然会造成文化震惊的效果。对于文化震惊,如果正确加以引导,其负面效果是可以减弱甚至消除的。然而,若是放任不管,则对民族地区人民而言,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足以导致该地人民对外来文化产生盲目崇拜或者彻底排斥这两种相悖的倾向。而无论这两种倾向中的哪一种,都将非常不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持发展,都将非常不利于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与文化震惊一样,在外来文化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文化堕距这一现象也是无可避免的。所谓文化堕距,指的是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我们都知道,造成文化堕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适应性文化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于速度上存在时差。所幸,社会整合与社会改革两种手段如果得当,文化堕距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现象是可以被消除的。
三、外来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现状
(一) 采借过程中的经验
1. 采借过程中采用扬弃的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长阳土家族的民间瑰宝“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 (亦称丝弦) ,于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然而,这一目前仅存于长阳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事项,究其源头,其实是属于明清俗曲———它是在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南曲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间,至迟在清雍乾之际,系“改土归流”前后引进而“土化”的艺术品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虽非土生土长,但由于引进土家山寨定居流传、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已经成为了土家族和汉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宝贵艺术结晶。南曲“兴于汉,存于土”的事实现状,正是长阳人民发挥自身智慧才干,对外来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吸收融合之后产生的结果。而近年来长阳人民全民参与的集体健身舞蹈“巴山舞”的成功,是借助优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又一典型事例:“巴山舞”源于土家族的“撒叶儿嗬”,即传统意义上的跳丧舞蹈。为了使“撒叶儿嗬”这一长阳土家族的艺术瑰宝得以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流传,长阳骄子覃发池借鉴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其进行了改编与创新,不仅赢得了本地人民的喜爱与参与,还一举夺得多项国内外艺术大奖,远赴香港和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更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享誉海内外。
2. 借鉴外来文化中先进的科技与手段,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抢救作出贡献。
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于2006年,目前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地建构了优秀长阳民间艺人的电子数据库,运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现代科技产品,录入了各类民间艺人的个人数据及表演内容,不仅便于后人查找观摩,同时也以这样一种有效直观的方式挽救了大批原本即将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逝去而消亡的民间艺术。据该中心一份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汇报的数据显示,“该中心目前已对山歌、南曲、吹打乐、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故事、绘画、书法等近20个艺术类别的民间艺人3000多人,及40多名县级以上命名的优秀传承人建立了个人档案。同时,采取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收集,将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与保存。迄今为止已经制作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及《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吹打乐》、《十五溪故事》、《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情歌》、《土家风情》等民间艺术的专题片。在文字资料方面,该中心还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多万字的民族文化资料,即巴土文化系列丛书,其中的《巴土长阳》、《土家民歌》、《长阳南曲》、《长阳巴山舞》、《土家风情》、《土家俗谚》、《长阳竹枝词》、《土家民间故事》、《长阳方言》、《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等都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精品,是世代巴人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和无数代文化人挖掘、整理、传承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今年,由该中心的负责人新整理编印的第二套巴土文化系列丛书又即将问世。
3. 采借优秀外来文化,丰富民族地区文化类型。
外来文化带来的文化内涵是全方位的,对外来文化的采借大大丰富了民族地区现有的文化类型。 (1)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就“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来看,长阳有土家族聚居,而传统的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红苕,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但现在长阳街头随处可见的川味菜馆、东北饺子店、天津麻花、蛋糕甜点店甚至“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店,无一不在昭示外来文化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服饰方面,源自西方社会的西装礼服、象征自由随性的牛仔T恤都早已成为现在长阳人民的日常着装,反倒是正统的民族服饰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能一窥其貌;被誉为“活化石”的群居吊脚楼也早已不是长阳建筑的主体———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在闹市区并不鲜见,商品房别墅区等现代家居类型也已经在长阳站稳脚跟。 (2) 从精神文化层面而言:目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已经建成使用的基督、天主教堂和定期举办的各种宗教活动显示出当地人民更加丰富的宗教信仰;我党先进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传播与认可更成为两地人民的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指引明灯;外来民族的种种优秀品质也在———潜移默化地被民族地区人民所吸取。 (3) 从制度文化来看,我党创造性采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多党政治协商为主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专政制度确保了长阳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日益完善健全的各项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 采借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失误
1. 已采借的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对立冲突。
总的来说,长阳的本地居民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无法接受与认同的主要是部分时下所谓的“前卫”“潮流”外来文化形式,这种情况主要在年纪较大的老一辈当地居民中表现的相对明显。
2. 已采借的外来文化未加仔细鉴别。
在对外来文化进行采借时,未能严格依据标准甄选,于是在外来文化为民族地区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中的部分糟粕内容也对民族地区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到两地和谐文化的构建。仍以长阳为例,过去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外来观念的传入,人们的价值观开始转变,部分人开始崇信西方的“拜金主义”。于是盗窃、抢劫等恶性案件在这两年逐年增加;此外,青少年在上网对海外来文化接触和吸收的同时,也有不少收到某些暴力文化享乐主义文化的侵蚀;而某些不定期来民族地区进行所谓“巡回演出”的外地剧团,更是常常进行带有黄色性质的恶俗表演,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
3. 对优秀外来文化的采借程度不足。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某些优秀外来文化未能纳入采借范畴之上,或是已经采借的外来文化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
(三) 相关思考
针对长阳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对外来文化采借中出现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在以后的采借过程中,应该继续做到以下几点,以期更加充分有效的采借适合本地和谐文化建构的优秀外来文化:
1. 进一步重视以外来人才为代表的先进外来文化的引进。
21世纪最珍贵的是人才,有了人才才有创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在日后对外来文化的采借中,尤其要注重对外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整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彻底的帮异地人才解决自身困难,在把握宏观的前提下放权给人才,发挥其自身能力优势,同时重视对本地异地两地人才进行培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民族地区目前和谐文化建设输送高效人才,促使和谐文化建设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 进一步依据采借标准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区分。
外来文化因其重要的源流地位而成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外来文化都适合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在进一步坚持强化对外来文化的采借转换方针之时,也必须进一步依据标准加强对外来文化的甄别区分,确保只有符合本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先进外来文化才被纳入采借的视野。
3. 进一步引导本地区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适应。
对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坚持本着公平、尊重的原则,可以采借的即采借,不能采借则采用尊重的态度,坚持在多元文化并存之时保有尊重和平等的根本原则,确保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友好相处,在“和而不同”的共同心理下相互学习尊重,在政府的政治机制与民间的习俗机制交互干预引导下,最终达到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相处,共同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国胜.加拿大印第安文化与亚洲文化关系简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03, (2) .
[2]江奇艳.《外国文化专题》讲义[J].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 .
[3]李春兰.中日吸收欧洲文化的差异及对近代发展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11) .
[4]钱学文.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9) .
[5]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学刊, 2004, (12) .
[6]许媛媛, 邹慧玲.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A].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
8.大津巴布韦是外来文化吗 篇八
种种疑惑
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做的图案十分相似。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3个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一组石墙,形成山顶围场。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围场里,有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津巴布韦栋博沙瓦的巨型平衡巨石,看起来它好像随时会倒,但竖立在那里恐怕已经有几千年了。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高的塔。
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用的。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所,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圆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1899年后,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
外来文化之争
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马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遗址进行研究。一开始,他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转变他说话的腔调了。在他眼中,这样的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一致的,而绝不是非洲的!这片废墟的古老、雄伟、神秘与周围的原始小屋和粗犷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是由远古社会的更加开化的民族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体现。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需要“较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原始的泥土茅屋里。他们实在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的创造性,以至于建造了像大津巴布韦这样的著名石建筑物这一事实。
所以他们编造了种种令人迷惑的杂七杂八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如,大津巴布韦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曾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
凯敦汤普生去考察,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一直到1970年,英国人不得不认输,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意思是“望族”。今天,几乎没有考古学家和学者怀疑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比亚河。
盛极而衰
津巴布韦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币、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
公元1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源对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这些上流社会的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的。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裸露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马绍那石匠还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他们也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层层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
巴绍那人发明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墙,用一层一层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间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科研人员已经找到证据证明,大津巴布韦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约在1250年,大津巴布韦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大津巴布韦在津巴布韦高原上占据着主要地位。
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段时间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经有多达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大津巴布韦人的经济生活也有了最新的发现。大津巴布韦除了向沿海地区出售黄金外,还是非洲内陆地区文化交流网的中心。
兽皮、羊毛、象牙、金属矿石等各类原材料从津巴布韦高原的其他地区和南部非洲的其他地区运到大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的石像。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
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做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逐渐衰败,大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了。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
(据《未解之谜》)
【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推荐阅读:
民族文化主题班会10-10
传承民族文化案例10-20
民族学校校园文化07-16
中华民族文化翻译09-28
弘扬民族文化主持稿06-22
56民族文化简介习俗10-12
不同民族文化演讲稿09-28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08-01
乡镇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发展情况汇报07-22
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策划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