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高了教案

2024-09-05

我长高了教案(精选9篇)

1.我长高了教案 篇一

我长高了

活动目标:

1.学习画正面人,表现人物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2.在活动的过程中萌发积极进取的态度。

活动准备:

1.结合开学时小班升中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应经长大了。2.教师手绘的身高变化对比图以及我长高了的示范图。3.每个幼儿一份油画棒、空白图画纸、记号笔、小镜子。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1.出示图片,引入活动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你们觉得自己和刚刚入园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图片中的小朋友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们发现了什么?那我们小朋友你们长高了吗?

(引导幼儿发现身高的变化,意识到自己应经长高了。)

二、引导幼儿如何量身高,观察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1.量一量,比一比,讨论如何量身高。

(1)我们小朋友怎么知道自己在长高呢?你们怎么量自己身高?(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和树木、门窗或某一运动器械比身高,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身高等。)

2.议一议,看一看,说出自己的基本外形特征。

(1)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人有哪些部位呢?它们长得怎样?(2)再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发型是怎样的?长相有什么特点?

三、提供范画,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看看、仔细想想自己的模样是怎样的?再把自己画下来,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照照镜子。再想一想,通过什么比较,才知道自己长高了,要把对比的物体和人也画下来。(2)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找出自己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1.教师展示幼儿作品,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2.教师引导幼儿谈论长高后、长大后应该学更多地本领。

2.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长高了 篇二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3.我长高了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体验“长大”的快乐。

2.培养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3.学习演唱歌曲,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侯用过的物品和照片。

2.歌曲《我又长高了》磁带,身高、体重测量仪及记录卡。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小时侯》,启发幼儿互相讲一讲自己小时侯有趣的事。

2.引导幼儿思考:你长大了吗?鼓励、启发幼儿想办法、找理由证明自己确实长大了。

(1)通过小时侯的照片与现在对比,证明自己长大了。

(2)穿一穿小时侯的衣服,穿不下了,证明长大了。

(3)展示小时侯用过的物品,现在不用了,证明长大了。

(4)用自然参照物对比证明自己长高了,如:原来够不着窗台,现在已经能看到窗外的景色了。

(5)小时侯与现在对比能力的变化,证明自己长大了,如:原来需要大人搀扶,现在能自由地走、跑,还能做好多动作。

3.欣赏歌曲《我长高了》,指导幼儿学习演唱并大胆表演动作。

4.量身高、称体重、比高矮。

(1)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方法量一量身高。

(2)同伴间互相比一比,尝试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队。

5.师生可共同制作身高、体重卡。教师为每个幼儿量身高、体重,让幼儿尝试记录。如:幼儿在卡上根据自己性别画出男女不同的头像,并写上姓名。在竖尺旁写上身高数,在磅秤旁写上体重数。

6.此活动可继续延伸,过一段时间(如半年后)再测一下,并让幼儿记录在卡上,让幼儿将第二次的数与第一次比较,讲讲自己长高了多少,重了多少。歌曲内容:小星星盼月亮,盼呀盼月亮;小朋友盼长大,盼呀盼大长,穿起新衣

过新年,拿根尺子量一量。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看我又长高啦!长高啦!

活动目标:

1.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学会画正面人,表现出自己的基本特征。2.能相互交往,互相比较,互相评价,养成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

1.结合开学时小班升中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已经长大了。2.本班3名幼儿刚入园时的身高线的图纸3张。3.操作材料“我长高了”、油画棒、图画纸、小镜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请3位小朋友来量一量身高。大家一起来看,比一比,这三位小朋友入园时的身高线和现在身高线之间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了,和刚入园时比。都长高了。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量身高,怎么知道自己在长高。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和树木、门窗或某一运动器械比身高,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身高。

(二)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1.提醒幼儿可以互相看看。

教师: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头、身体、胳膊和腿,请互相看看对方的胳膊、腿是怎样的,再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发型是怎样的,面部等处长相有什么特征。2.幼儿相互观察,自我观察。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幼儿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找出自己的特征,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选择简单的物体比自己的身高。2.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看看每幅画上的是谁,长得怎样?画得像不像?什么

地方像? 活动延伸:

1.结合第一话题,可以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主题版面上。2.

4.大班主题活动:我长高了 篇四

1.尝试运用量具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体的方式。

2.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尺、铅笔、报纸、本子、垫板、记录表、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幼儿3人一组互相测量身高

1.教师: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小朋友了,和小时候相比,你身体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2.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如,身体长高长大了,原来的小床再也睡不下了;脚长大了,过去的鞋穿不上了等。)

3.教师:你们想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吗?我们今天就来量一量,好吗?

4.认识测量的工具尺和记录单,学习怎样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测量用的工具尺,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3个小朋友一组互相测量身高,并把测量到的身高记录到这张表上。记录表前面一行写小朋友的名字,后面一行写小朋友测量到的结果。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师:你现在有多高?和保健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三、交流讨论,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

1.教师: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

2.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小结:小朋友们不挑食,按时睡觉,适量运动,就能长得更高、更壮。

活动延伸:

5.中班语言长高了教案 篇五

在进行“我们的身体”这个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长大、长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说自己小时候的衣服现在穿不上了,有的说现在能够到以前够不到的东西了。于是,我有意识地投放了量身高的测量纸,结果孩子们很感兴趣,关于自己长大、长高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集体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我把比较高矮及排序的数活动整合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和同伴量一量、比一比,积累一些比高矮的方法以及按高矮排序的方法,进一步体验长大的快乐。我还通过做游戏、欣赏散文等多种方式,萌发幼儿想长得更高的愿望,努力实现整合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

目标:

1.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高,并为自己在长大而高兴。

2.乐于与同伴分享和交流,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成长的乐趣。

准备:

幼儿收集有关证明自己在长高的资料,实物投影仪。

过程:

一、交流分享

1.现在你们上中班了,都说自己长高长大了,请问你们是怎么发现自己长高的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小结和提升,并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资料,让幼儿体验长大的自豪感。)

2.你们有的高,有的矮,比一比到底谁高谁矮好吗?

二、比高矮

1.幼儿自由结伴比高矮,并说说谁高谁矮。

2.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的?(幼儿介绍比高矮的方法:背靠背、面对面、眼睛看、看参照物等。)

三、游戏:排排队

1.想不想和更多的朋友比?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排排队的游戏,看看谁最高谁最矮。

2.请5名同伴比高矮并按高矮排队。讨论:谁最高?谁最矮?某某小朋友是高还是矮?(原来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3.分小组比高矮。

四、产生想长得更高的愿望

1.你们喜欢高还是喜欢矮?

2.请幼儿欣赏散文诗《长高》(见附)。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使自己长得更高?

附:

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小老鼠一般高,后来我和猫咪一般高。现在我比企鹅还要高,将来我会像斑马一般高。慢慢地我会像长颈鹿一般高,也许最后我会比恐龙还要高。

妈妈说我在做梦,爸爸说我在吹牛。我不是做梦也不是吹牛,我真的是这样想,想起来就觉得快乐。

6.我长高了教案 篇六

活动目的:

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

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术棒。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一起来玩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手持魔术棒,发出“变小鸟”“变小兔”“变小鱼”等指令,幼儿做“飞”“跳”“爬”“游”等动作。

2、介绍玩法: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按指令“长高了”“变矮了”做相应动作:长高了--双手上举、踮脚走;变矮了--蹲下走。

3、交代规则:听到指令后才能变换动作。

活动推进:

教师可逐渐加快变化口令的速度。

放松活动:

幼儿扮小鸟,做高飞、低飞动作。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7.我长高了教案 篇七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1、感受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表现出成长的自豪感;

3、在讨论身体外部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按照格式仿编1到2句儿歌内容。

在进行教学前我准备了教学挂图和小朋友的小时候照片还有一条很小的裤子,同时教学前看幼儿用书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长高了》这首儿歌教师用书与幼儿用书不同,有一句儿歌内容不一样,教师用书是“花裤子,变短了”幼儿用书是“小裤子,变短了”,经过考虑我选择了用幼儿书上的儿歌内容进行教学,利用幼儿在家复习。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所以此次教学活动整体气氛都很好,教学目标1、2两点幼儿很自然很容易就达到了,就是第3点目标:仿编儿歌内容,出现了一个让我比较苦脑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的时候总是转不过来,联想不到别人的东西也会变小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吧!因为一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的解释和引导了一下,是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实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8.我长高了教案 篇八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9.幼儿园小班教案《长高了》 篇九

活动目标:

1、能按指令踮脚、下蹲行走。

2、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3、体验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魔术棒。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一起来玩变魔术的游戏。教师手持魔术棒,发出“变小鸟”“变小兔”“变小鱼”等指令,幼儿做“飞”“跳”“爬”“游”等动作。

2、介绍玩法: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按指令“长高了”“变矮了”做相应动作:长高了--双手上举、踮脚走;变矮了--蹲下走。

3、交代规则:听到指令后才能变换动作。

活动推进:

教师可逐渐加快变化口令的速度。

放松活动:

幼儿扮小鸟,做高飞、低飞动作。

上一篇:“你好,大学!”大学生班服设计大赛策划书下一篇:童言无忌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