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党员报告有感(共12篇)
1.听老党员报告有感 篇一
听师德报告有感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的师职业道德建设密不可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既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对伍素质,教育局确定2006年为“师德建设年”,2007年为“师德提高年”,2008年为“师德强化年”,2009年为“师德巩固年”。
为配合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局成立了“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团”,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最近,我们参加了报告会,听了各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汇报。这八位老师的先进事迹确实很感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工作在基层,还是工作在城镇,他们都能一心扑在教育教学这个岗位上。他们都说到,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无怨无悔。即使当初有过惶惑,有过犹豫,但他们还是能守得住一份寂寞,耐得住一份清贫。虽然物质上不会富有,但他们精神上却相当充实。他们以校为家,有时候甚至于舍小家为大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不是把教育看作一种职业,而是把她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而且觉得是一份光荣的事业。所以他们能从这份事业中寻求到快乐,寻找到自身的人身价值。他们努力追求的是“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家长、社会欢迎的老师。
二是他们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爱他们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用真情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几个例子足可以说明一切。
一次课间操活动中,一个学生忽然尖叫起来:“老师,姬帅踢我屁股!”姬帅是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学生,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碰到这样的事情,班主任老师显得非常尴尬,很生气地走到姬帅身边,厉声问他:“怎么回事?!”姬帅不答。很想训斥他,但想到把他训斥一顿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因为他一向是软硬不吃的。于是班主任老师换了一种口气问他:“是不是你俩距离太近了?”姬帅开口低声地说:“是嘛!太近了,我就踢着他了。”“哦,老师知道了。这事不怪你!”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姬帅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理解他了。从此以后,遇到什么事情,班主任老师做他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姬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变得越来越守纪,越来越爱学习了。
这是发生在一天上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前的事情。同学们都进堂了,刘老师也来到教室门口准备进堂上课了,可张小燕同学还蹲在路边的大树下,不知在干些什么。刘老师喝叫一声:“张小燕同学,要上课了,怎么还不进教室?”而张小燕同学却置若罔闻,根本没有起身进教室。刘老师来到她身边,询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小燕同学这才慢腾腾地直起身向老师说:“老师,你看,蚂蚁在搬家呢,我在看它们搬家„„”刘老师俯下身一瞧,果真蚂蚁在搬家呢。她意识到自己对小燕的责怪错了,于是转过身对全班的小朋友说:“小朋
友们,大家快来看呀,小蚂蚁在搬家呢!”大家一齐围了上来,细细地观察着,并且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张小燕同学这下可高兴了。
周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知乍回事,最近几次的考试老考不好。看得出来,她自己很着急,王老师也非常着急。找她谈心,才了解到,周颖一向成绩优秀,所以一家人尤其是母亲对她的期望值特高,希望她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周颖又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自己也就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心理压力过大,考试也就发挥不正常了。了解到这个情况,王老师先是做周颖自己的工作,告诉她,对待考试要有正确的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她,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了。然后又打电话给她的母亲,她母亲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是不是周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王老师告诉她母亲说:“没有!没有!你的孩子一向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我们谢谢你对她的教育和培养啊!”然后王老师再委婉地道出她女儿最近一段时间出现问题的原因,希望她不要给女儿太大的压力。周颖的母亲看到老师这么替自己的孩子着想,非常感激,并且愉快地表示,一定会改正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善待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所以他们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家长的赞赏、赢得社会的肯定。
2.听老党员报告有感 篇二
我校属于农村中学,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生源差, 基础差;教学时间不足, 教材内容多, 考试成绩不好等等。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 我校任高中英语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 教师经验不丰富, 如何更好的做好我校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践与各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结合本次报告和自己的点滴体会谈几点拙见, 以供同仁商讨。
一、进一步发挥教研组, 备课组功能, 协同作战
继续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示范、听课、评课, 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 问题探究;加强各备课组联系合作, 由教研组作桥梁, 集中组内力量, 沟通交流指导选修课的制定 (目标、内容、教材、学分认定) 等;以备课组为单位,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进行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重点加强研究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 善于优化整合信息, 把握教改航向和尺度;协调调动各备课组力量, 跨组备课阅卷, 合作组织举行各种学生课外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学生的示范者, 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导向”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新科技的出现与运用, 英语语言也在发展变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巩固专业知识, 感受时代信息, 接受新知识。在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三、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作为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 尤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比如有的孩子小学学了一点英语, 有的又没有学, 高一的学生有的甚至初中的英语教材都没有上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小学到初一, 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作好了, 才能顺利的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 所以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理论联系实际, 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亲和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差, 我们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 既要正视现实, 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 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对待学生应该保持民主、热情、关爱、宽容的心态, 消除学生的敬畏心理和胆怯感。用名人轶事, 滴水穿石来鼓励学生勤奋苦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微笑教学,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亲和力的强弱, 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它包含了教师的品德、资历、才能、情感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等因素。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当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时, 就会对学生产生自然性影响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的语言。
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要丰富有趣, 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学生未达到一定水平, 盲目追求全英语课堂教学, 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教师讲得热烈, 学生不来气, 云里雾里坐飞机。如果我们英汉结合, 偶尔穿插一些笑话、幽默, 课堂就会生动有趣, 学生乐学。因此, 课堂语言的使用要适当使用母语, 从英汉交叉, 到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切合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接受, 又有所提高, 要讲求实效。
3、新理念, 新教法。
在教学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 有的教师以“不变应万变”, 死守“讲、读、译、背”的老方法, 有的则一味追求新教法, 又没吃透, 使得一课堂成了花架子, 空架子, 中看不中用。一种优秀的教学法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实际而探索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不一定完全适合你的实际。翻译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任务型教学法等等, 它们都各有所侧重, 各有所长。因此, 对于各种教法, 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 取长补短, 融合使用。
4、精选练习。
3.听报告有感 篇三
李盼红
在5月29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参加了高新区师德师风建军设集中教育活动--王彩琴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深受感动。
王彩琴老师是濮阳市三中的一名英语老师。从教已经25年了。她从内蒙古大草原来到内地,成为一名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她的格言是“生为教育,死为讲台”。她阐述教育的目的,就是“先成人,在成才”。听她的报告,听她的学生讲述,我几次忍不住的流泪,用纸巾擦了又擦。听她的报告,不止我一个人流泪。报告会一个多小时,全场听不到交头接耳,听不到手机铃声。她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到场的人。
王老师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以自己对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呵护,被学生称为“老师妈妈”、“芹菜王”。她不顾患病的身体,亲手为学生缝制校服,为过生日的学生煮鸡蛋送苹果,把生病的学生带回家吃“病号饭”,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分发喔喔佳佳糖,周末与学生“谈情说爱”,不辞辛苦地家访、帮助困难学生……她以平凡的行动、坚强的意志、阳光般的情感,感染着、激励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铸就了不朽的师魂.听着王老师感人的报告,我不时的反思着自己,找自己与王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也是一名班主任,同样也具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但在我的工作中总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听了王老师的报告,我才明白了,我对学生的爱远远不够,少了些耐心,少了些宽容,少了些理解。在王老师事迹的感召下,我更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一如既往地付出爱心,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灵,用真诚去牵手我们的同事。以妈妈的身份,像爱孩子一样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像爱家一样去爱我们的学校。
4.听名师报告有感 篇四
任华钊
10月21日晚上很有幸听了刘主任的名师工作经历讲座,刘主任的演讲平实而质朴,像在与一位老友畅谈生活中的琐事,却让我在感动中思考和领悟“教育与人生”的奥秘。他讲述的都是作为一位平凡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生活中最平凡的经历,可是他将这些最平凡的事一直坚持做着,做了三十多年,便是最伟大的坚持。
首先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在人生前面他用了“执着”这个词来修饰,这是一种何等豁达乐观的心态。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所追求的,我们却往往在生活中迷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刘主任用他最朴实的经历告诉我,快乐是一种心情,它就寓于生活中的琐事,快乐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早已明白的哲理,我也一直向我的学生强调“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常常抱怨他们学习态度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不够勤快、不够上进,这样一来就总觉得学不好都是学生的错。其实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呢?抱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老师没有方法。于是我想,当我批评学生抄袭作文,自己作文水平不高还不认真对待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也许他真的是无话可写,是我没有引导好;当我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时,可能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太无趣,讲课太枯燥„„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挑剔的老太太总是抱怨对面住的那位妇人太邋遢,从窗户望过去晾晒在外的床单总是洗得不够干净,殊不知是自己家的窗户玻璃脏了。曾经嘲笑这位老太太,殊不知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的眼睛总是关注外界的太多,关注内心的太少。常常抱怨学
生不听话,不理想;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无从求得;抱怨工作繁多辛苦,只会让效率更低„„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人生的步履才这般艰辛。如果自己变得豁达,从改变自己入手,那么世界也将跟着改变。
第二点让我很感动的是刘主任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热爱,他勤于思考,他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在用爱心浇灌爱心,用真情回报真情。虽然我深深地明白: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要做到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对每位学生都全面地了解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刘主任用点点滴滴的小事告诉我: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思想状况,并且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将学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记在心里,对于十几年前的学生都如数家珍。我知道并不是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而是他将学生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关注学生甚于关注自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爱心,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收获一份金灿灿的果实!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好一名教师就更难。在学生心目中,好的教师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跟他们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刘主任用他的经历告诉我,成为一名好老师也很简单——奥秘就在于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如果你足够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才能促使你去不断思考、变换教育教学方法,才会想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了刘主任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所应
具备的条件。只有不断的反思、摆正自己是服务于学生这样一个思想、不断地去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在一件件的小事上用心,做好了这些平凡的小事,便是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1-11-1
5.听报告有感 篇五
从教十几年,我对语文教学的摸索一直没有停止。20xx年,我调入一所教硏氛围较浓的镇小学,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的课堂上,也有了这种学习模式的雏形。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读书、独立思考、交流反馈,在一些难点的突破上,也常常组织小组讨论,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增强了。但是,这些年来,苦于考试的压力,以及有限的教学时间,这种学习模式的运用效益始终未见提高,自主学习时,自觉的学生在学,不自觉的躲着玩,小组讨论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开口,开了口的讨论有时也只是形式……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天空下,花了这么多时间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
我的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6.听老党员报告有感 篇六
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当时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儿童和青少年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 抑制疲劳,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 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 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快乐教育”法就是开启小学学数学教学的金钥匙。最好的方法是把学习数学变成渐进的, 快乐的事情。这节数学课怎么个“好玩”法呢?请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1】上课伊始, 杨老师拿出一个大纸袋, 神秘兮兮地对学生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了几位老朋友。猜猜他是谁?”学生一听, 个个眼睛发亮, 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手里的纸袋上……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巧妙地创设情境, 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 从而起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数学课就在“猜一猜”这个好玩的游戏中开始了。
【镜头2】“猜一猜”的游戏结束后, 杨老师导入新课。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的角在哪儿?用彩笔描一描。”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学生一看, 原来角就在生活当中, 真好玩!孩子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拿出笔来描啊、画啊。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这是我们经常对数学与生活两者关系的精辟论述。可见,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可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 又喜闻乐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时时刻刻充满着生活气息的。这样学生既轻松愉快, 又学到了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 个个勇于参与。知识在玩耍中得到掌握,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培养。
【镜头3】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杨老师说: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玩吧!拿出活动角, “做一个你喜欢的角。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大!”这一环节学生更是人人参与, 个个神气十足, 跟小伙伴比谁的角大, 每一个孩子都成了课堂的“主角”。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光有教师的积极性, 还要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 是开展“愉快教育”的关键, 能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不要把学生当“观众”, 而要把他们当“主角”, 当“主角”是令人愉快的。数学课中, 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7.听师德标兵报告有感 篇七
新学期伊始,在xx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们xx县的全体教师与2月21日聚集在xx县莲花中学的报告厅,聆听了六位xx县师德标兵代表的报告。听过这些优秀教师的报告,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我,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在这里都真正地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王翠英、孙丽华、刘冰......这些教师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他们都工作在教育第一线,都是普通的教师,但,他们多年来却用一颗火热的爱心书写了教书育人的华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它们用真情润童心,把挚爱献教育,他们甘当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他们立足本职教书育人,务实奉献写就精彩人生,他们就是我所敬慕的实现爱的教育的人!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给生病的学生喂药,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顶风冒雪地去家访,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扎着吊瓶在为学生辅导,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扔下生病的孩子坚持在教室里上课,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把失去双亲的孩子紧搂在怀里,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一颗颗的爱心在阳光下闪现出的美丽的光泽......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梯”的风采,我更看到了“红烛”的光芒。他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做小事,付大爱,用行动去感化寒冰,用爱心去温暖心灵,用信心去坚守职责,他们用爱心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伟大的乐章。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但是他们却深感幸福。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幸福的意义,那就是:为自己钟爱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懂得享受教学与生活的快乐与内涵的过程。
原来,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今天,在他们面前,我也曾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所得而忿忿不平,我也曾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淘气而怒气冲天,我也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纠结,我也曾在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前徘徊犹豫......感谢这次报告会,给我的心灵进行了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当个好老师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次报告会,我也更加明确了师德的重要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它是教师之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直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及国家未来的繁荣与富强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崇尚师德,弘扬师德,塑造师德,以师德标兵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到自己两鬓斑白时,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我没有愧对自己的职业,我没有愧对自己的学生!现在,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与了我们极大的关怀,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地位不断上涨,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创新进取,努力工作,完成党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
8.道法自然-听报告有感 篇八
——听叶教授报告有感
听完叶显发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对于“教育是农业”这一观点,十分赞同。道家讲求“道法自然”,事物依循其自身特性发展变化的状态乃是最为合理的状态;对人类生活而言,自然的人性同样具有最高的合理性,一切人为设计的规则,从外部强加的东西,其实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我想,道法自然的本意说的是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盗亦有道,何况教育。既然教育是农业,教师应该是农夫,校长该是村长,其本质上也是一名农人。
一、教育是农业,是传统农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农业和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种子和孩子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拥有共同的特点,遵循同样的规律。
1、有生命——种子和孩子本质相同
种子是有生命的,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对待生命个体要遵循生命规律。受教育的孩子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丰子恺先生画过一幅漫画,标题是《教育》。他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我现在想起那幅漫画,因为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是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不是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种子和孩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2、自己长——种子和孩子有共同的特点。
农业很缓慢,周期长。正如你站在一株禾苗前,能看到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变化。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因此,农业是需要耐心等待,等待种子自己从泥土里钻出来,等待种子吮吸雨露阳光,等待它自己开花、自己结果,谁也代替不了,谁也着急不来,谁也强求不得。
不同的种子结出的果实是不一样的。一块地里要种好多种庄稼,谷子、高粱、苞米、花生、豇豆角、棉花等都有。它们的生长期都不一样,却都能结出自己的果实;它们的大小、颜色、习性都不相同,却都能活出自己真实的生命。正像我们的学生一样,高矮胖瘦,各有各样,多元智能,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能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合理引领,最终他们也都会自己成长起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付出自己的力量的。
3、有规律——种子和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慢的过程。
农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些都说明,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颗粒无收。这些都说明,培养孩子也像养秧苗一样遵循规律。
教师的工作,不能“恨铁不成钢”,希冀什么都会“立竿见影”,对学生有太多的高期待,一下子就让他们纠正所有缺点,改掉一切坏毛病,而一有问题或违纪,就去责备他们,惩罚他们,失却平和的心态,缺乏足够的耐心,将教育简化为训斥、禁止与惩罚。其实,对学生的违纪,老师有时慢两拍,放一放,冷处理,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再来谈,再来育。学科教学中,老师不能像做工程一样赶时间、抢速度,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要把握舒缓的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留足思考、理解与品悟的空间和时间,多一些等待与期望,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洒下辛勤的汗水,才可能有收获的喜悦。
二、教师应该是农夫,现代农夫
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教师自然是农夫,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不识字的农夫,而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心态,辛勤劳作、智慧超群的现代农夫。
1、等待——现代农夫的心态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哪怕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广袤的夜空里也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哪怕是山谷中一棵最不起眼的小草,也必定有属于它的春天。世间万物皆有它存在的理由,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农民们有着的是一颗能关注生命的期待之心,一颗能容得下“慢慢来”的平和之心。有的孩子可能是花,可每一朵花的花期是不一样的,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时候,不要在花儿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剥夺了它开花的权利。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株小草,可小草也有绽绿的时候,所以要给它雨露阳光,耐心等待它成长。
农夫深深爱着肥沃、贫瘠的土地,用心经营自己的那份责任田。作为教育的“农夫”,我们也应该像农夫对待秧苗一样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热爱孩子。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受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
满足孩子,我们应该给他们玩的权利,自由成长的空间,给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的一些阳光雨露。不要太苛责孩子,给他们真诚的理解和诚挚的关爱。
顺应孩子,我们应当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成长的渴望和学习的需求,而不应过多地加给孩子外在的压力。
引导孩子,孩子毕竟还小,在某些事情的决断方面没有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受到科学的教育,引领他们自然地成长。
成全孩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由选择成长的途径,享受学习的乐趣。
等待孩子,耐心地等待,不急不躁,等待花开,等待草绿,等待生命的勃发,用一个教育者的情怀。
2、勤劳——现代农夫的特质
农民,因为整天与泥土打交道,从种植到收获,每个过程都踏踏实实,从来不会耍什么花样子。在农民耕种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所以作为农民要不断地调整,细心地呵护,实实在在地为之付出,正如老农所说:人勤地不懒。
农民以种地为主,他们春种秋收,精心管理自己的农田,不管禾苗长势怎样都不灰心,适当的给禾苗浇水、施肥、除草、灭虫,从不怠慢每一个环节。农人们虽饱尝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但他们也品尝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老师也在辛勤劳作。培养一个习惯,提高一种能力,播种一种品德,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时教育、开展活动,与家长交流,每天辛勤的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的工作相似,岁岁年年的学生却不同。农业很复杂,受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得按时令,抓时机,“五八忙月争回耧”。当田间出现了杂草,农人们不会用除草剂,而是会背上锄头,甚至用手,一锄锄、一根根将草锄去、拔掉。这样就不会出现“杀敌一万、自毁三千”的悲剧了。当禾苗生了害虫,农人们也不会用农药除虫。他们会“以虫治虫”。
而我们的学生,当他们的思想上出现了不良苗头,是不是也像田间生出了杂草一样呢?当他们的行动上出现了不良表现时,是不是也像禾苗生了虫子一样呢?这时,如果我们施以严肃批评、严厉处分,再加上请家长、贴通报,或者当众打击、讽刺、压制他们,可能也会取得“草净虫去”的暂时效果,但却也让孩子们受到了伤害,甚至心理会长久蒙上阴影。不但他们的成长会受到影响,且将来走进社会也可能产生“公害”。而如果我们能采取私下谈心、因势利导、榜样示范等饱含热情、善意、温情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并且“以虫治虫”,放大他们的优点来战胜他们的缺点的话,他们不但能茁壮成长,还能在长成后给社会提供最大的营养,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这其中的付出,却不是用金钱可以计算的。
3、智慧——现代农夫的素质
庄稼,它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这就是智慧,智慧来自实践。
农业要讲究时令和季节,讲究秧苗花树的品性。教育更是如此。不同的孩子,习性不同,秉性不同,资质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他、教育他。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发展人,让人从一个哑哑学语逐步走向成熟,去实现人的最终价值。因为具有了生命,庄稼本身是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要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温暖的阳光,需要雨露滋润,需要充足的养料供给,但是这需要提供好的条件。教师,就是要多提供一些适宜孩子发展的条件,促进其不断的成长。
孩子们如同庄稼,有的长势很壮,有的弱不禁风,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后天的培育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需要教师精心的呵护,适时的帮助,教师要像农民一样勤劳、善良、宽容,有智慧地善待每一颗种子,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三、校长该是村长,现代农人
一个村里的工作搞得好不好,靠的是村长。虽然现在的村长不像过去的生产队长管得那么多,但校长却与村长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1、规划发展——村长的职责
村里如何发展,是村长考虑最多的问题。学校如何发展,也是校长必须考虑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是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之所以说教育思想是第一位的,那是因为教育是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引导工作,学校是精神感召的场所,人的行为是思想的产物、观念的产物,因而方向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有使命感。校长没有使命感就会迷失工作方向和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兴衰,校长有责。师生成败,校长有责。
其次,他要确定一个团队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即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的人们共同特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各个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它是一股强大的感召众人的力量,也是组织生命力的真正源泉。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足以感召师生的共同愿景,人心是散的,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生活在组织中的人们也不会感受到为实现共同愿景倾注心力的由衷的快乐。所以校长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师生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并结合学校、社区和地方政府、家长要求等整体情况,整合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一旦形成共同愿景,就会凝聚这个团队的巨大力量,共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并领导这个团队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2、行动引领——村长的工作 “上梁不正下梁歪”,村长的行动引领,村长的榜样作用,决定一个村子的精神风貌。校长亦如此。
首先,校长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不是空洞的话语,它体现在具体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坚守岗位;精益求精;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始善终。
其次,校长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能停留在嘴上,书写在纸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校长要躬于实践,敏于行动,切不可做思想、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校长的智慧和知识、观点和理念是在行动中产生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照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人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确立和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教育不仅关注物,更关注人,成为真正人的教育。这,应该成为统帅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灵魂和精髓。
第四,校长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深入课堂,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备课组,到老师中去引导、指导,追求高效课堂。甚至亲自上课,去品味教学的酸甜苦辣,用行动赢得师生的信任。
3、适度鼓劲——村长的作用
村长每年都会召开总结会,总结过去一年的收成,计划来年的事情。校长也必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校长在总结时,必须面对现实,适度鼓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新时代的教师要求在付出辛勤劳动之后,体会到教师工作创造的内在尊严和幸福,在点燃生命的同时,自身的生命得到了升华,这是生命的价值,职责的范围。但是,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因为农作物的收成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天灾,人祸,时令、运气,所以,要有平和的心态,做到只重耕耘,不计收获,不付出,不耕耘,绝对没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要调整心态。温和地期待,宽容地体谅。每当遇到春旱时,看到庄稼因缺水而垂头丧气的时侯,农民就会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给庄稼灌溉,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处。农民虽然过着日没出就开始下田干活,天黑才回家的生活。但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是籽粒饱满的玉米还是只长几个瘪粒的玉米,他们从不抱怨,质朴的农民懂得抱怨是没有用的,天灾是难以预料的,遇到天旱火着的年头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可能会对这些粒少干瘪的玉米说:“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干旱少雨的年月里,能坚强的活下来,能给我长几个粒儿,我就很知足了„„”尽管这种玉米不好剥,但也不会轻易丢弃一棒。校长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不急不躁,肯定老师的付出,看到他们工作中的进步,真诚地指出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面对,并想办法提供帮助。课堂效率不高?是不是课前准备不足?一起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追求高效课堂。相信老师,相信学生,慢慢期待和改变。
第三,要鼓舞士气,要积极进取。风光宜长放眼量,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难与磨难,微笑面对。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贵在天天坚持,样样落实啊!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灰心丧气,不要因为不公正的评价,就放弃自己的教育追求。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坚持的结果,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事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定要有真正的教育情怀,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
9.听老党员报告有感 篇九
一、精彩的课堂源于“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数学知识得以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在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很自然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素材进行教学,并对课程资源材料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创新。如:生动有趣的池塘边小青蛙图,环境优美的校园布置图,强有生气的全国十运会场景图等。这些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的东西,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起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知识的建构重在“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感官,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秒的认识》一课中,熊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历程。在“秒”概念的形成教学中,以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行走,去发现秒针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随后从感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口跟随说“噔——噔——”初步感触“秒”的速度;用心默读去感悟“秒”的长短。随后让学生用活动去领会,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去估计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用了几秒;抽同学上台合作,一人负责数数,一人按秒表,一人做踢毽的活动,让同学一起来猜测踢20个毽,用了多少秒钟。很有意义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做这些事情所用的时间。之后,教师出示放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发现放了60秒,从而得出是一分钟,让学生在一分钟里画画,感知分的长短,这样秒与分的进率也很自然地得到了。教师在整节课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孩子的心理规律,加强各感官的有机整合,展示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注重“细”
在《8、9的认识》一节中,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风格,突出了一个“细”字。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关注数学知识的细小建构。如:在原有事物数量是8的情景图中,利用课件资源,一一地增加各种事物,让学生细心地去发现,数量变多了,不能用8来表示了,要用几来表示呢?给学生一个数概念的提升,暗示着比8多1的数是9,得出数字9概念的建立。在教学点子图时,让学生去探索不同的数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问:原有8个,加了一个是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一个细微的8的加减法的渗透,也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原来8的后面是9, 9的前面是8,得出8、9的序数。在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时,教师关注了学生提数学问题的培养。在用数量是8和9的学具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时,注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用什么学具,几个拼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细节的关注,细节的教学,细节的铺垫,无疑对数学知识的完整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数学课堂渗透“育”
德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确立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时,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几节数学课上,老师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为本的思想品质。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课堂中,杨老师利用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教育;熊老师在秒的教学时,教育孩子们虽然一秒很短,但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大家一定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珍惜好一分一秒;付老师教育孩子从小保护大自然的动物,争做环保小卫士。这些虽是点点滴滴,可潜伏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性。
10.听师德报告会有感 篇十
曲广波
11月24号日下午,有幸聆听了我校主办的师德报告会,听取了六位教师的优秀事迹报告,使人心潮澎湃,董慧玲老师的《家校沟通张扬个性》、武惠舒老师的《在平凡中品味幸福》、王晓燕老师的《在成长中做幸福教师》、石蕊老师的《一切只因为爱》、李威薇老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谢敏老师的《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做有思想幸福教师》,内心完全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使我感触更深,在师德问题上思想上又有了一次升华。
六位老师不愧是育人的模范,师德的楷模。他们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有不少老师在听取了他们报告之后,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的报告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师德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学生。”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的形象也直 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
想想我自己,教书也十多年了,当初踏上三尺讲台,内心也是无比热爱,可几年下来,人却越来越疲,这次师德报告会无凝是一枝强心针,催我奋进!教育家们常常告诫我们:“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树立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爱自己的事业的话,那他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的话,那他就会比那些虽然读尽万卷书而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如果教师能够把爱事业和爱学生结合起来 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11.听程红兵老师报告有感 篇十一
新城小学 丁华娟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要求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聆听了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教授《学校的教学领导》的精彩报告,亲身感受了名师的风采,感慨万千。
程教授虽然是中学特级教师,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但他的讲座还是非常贴近我们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信手拈来;虽然他的报告主要是站在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但对我们小学基层普通教师还是极具教育启发性的。
听了程教授的报告,我对他的一些论述甚感受益匪浅。一、一堂好课的标准:五个“实”,即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缺憾的课或有待充实的课)。如果我们的课能够真正做到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常态、有遗憾,那么这样的课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实可信的,才是效果长远的。对比自己的课,距离甚远,心中倍感惭愧。
二、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的几个“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这几个“有”很好地概括了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需要达到的要求。对照这些要求我觉得自己还需加倍努力,逐步完善自我。
三、课堂“三声”。即“掌声”:教师深刻与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顿悟;“笑声”:教师教学语言生动幽默,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浓厚;“辩论声”亦即学生自主与探究的积极参与,教学效率最高时是师生辩论时。我们课堂上的笑声倒是不时出现,辩论声也时有发生,但真正发自学生自觉的掌声,那真是太难了。我们知道,只有由衷地打动学生、和学生产生共鸣、并语言思辨精到,才有可能做到,这样的掌声、笑声和辩论声自我感觉实在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四、教学内容处理。学生已经懂的我们只需检查就行;学生不懂但他们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加以概括与提炼即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来弄懂;如果讨论与交流还弄不懂的话,那老师就必须进行讲授
与阐明。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结合本班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五、教师语言三境界:第一、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第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第三、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教师语言做到如此境界并非易事,特别是第三境界,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思维敏捷的学生为数甚少,如果教师的语言能让他们思而无涯,那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六、教学方式主要有三,即传授、训练、研究。这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使用,有的教学内容该选用讲授进行知识的传授,有的教学内容需进行操练,有的教学内容则需创建学习环境,利于知识的构建。这些教学技能都绝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可唾手可得的。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与探讨中不断自我完善。
七、测试后的讲评。测试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个问题。既要讲答案,又要讲问题;既要讲问题,又要讲原因;既要讲原因,又要讲规律;既要讲规律,又要讲方法;既要讲大家,又要讲个别;还要讲清楚以后如何改进。
八、评语“三忌”。即一忌公式化,德智体美,优点缺点希望;二忌脸谱化,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三忌公文化,语言冷漠,“该生如何”。“三宜”即一宜面对学生,如同促膝谈心;二宜有针对性,写入内心;三宜语言活泼,激励感染。如果每次评语都做到这“三忌” “三宜”那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个方面将会达到他个人的顶峰。
在报告中,程教授还主张把课堂适当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但该讲的还必须讲,该还的必须还。课堂就是要求听、说、讲、做,到什么环节都要充分给予时间进行活动。这些都引起我的无限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中我是否利用了每一时刻进行充分的听、说、讲、做了呢?
报告中,程教授提到过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82岁高龄时说的一句话:“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于令人遗憾的课。”这话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切实体会到名师名家的风范,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不管是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我要永远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12.听老党员报告有感 篇十二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常常用“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之类的提问把自己弄得“人困马乏”。枯燥、烦琐的提问, 流于表面的理解、回答, 学生很难把握阅读的真谛, 甚至慢慢失去读书的乐趣。因此老师和学生都感慨:“阅读课, 想说爱你不容易!”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 这篇课文很长, 共有17个段落, 写的是作者和祖父相处时快乐有趣的回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富有明丽童话色彩的画, 这里是自由的, 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芬芳, 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蒋军晶老师面对如此长篇的文章, 没有浪费时间进行逐段读析。课堂上, 他让学生在聊一聊、读一读、猜一猜的学习中体会作者童年的自由和快乐。他就是这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
一、串三个词语对话
首先, 蒋老师用了三个简单的词条:萧红、《呼兰河传》、回忆, 就把课文的作者、作品、内容理清了。然后聊天式地一问:“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蜻蜓、蚂蚱……玉米、黄瓜……拔草、铲地……”蒋老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说这些是物, 这些是事, 还有人。一句话, 课文回忆了祖父的园子里的人、事、物, 够简洁、明了!
二、选两段文字朗读
反复朗读文中两个反复语段, 让学生感受作者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在朗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这一段时, 蒋老师说:“是啊, 这一段话很特别, 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特点, 读几遍, 就可以把它背下来。”生自由读、试背。接着, 老师隐藏一句, 学生背一句, 学生挑战欲望很强, 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 学生读得不亦乐乎。在反复有趣的朗读中渐渐感受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以及作者和祖父之间浓浓的亲情。蒋老师精心选取的《呼兰河传》中的节选《祖父的笑》进行朗读,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在对文本的拓展中, 更让学生对这位宽容、慈祥的祖父有了更真切的体验。萧红为什么会有一个这么自由、快乐的童年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设一个悬念激趣
课尾, 蒋老师让学生猜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 长大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学生无不猜想长大后的萧红是幸福、快乐的。是啊, 一个童年曾是那样自由快乐的人, 哪知后来会那样悲苦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有了想了解萧红、阅读《呼兰河传》的欲望, 激发阅读的兴趣, 从而“引诱”学生读书, 让浓浓的语文味由课内到课外渐渐地弥漫开来。
【听老党员报告有感】推荐阅读:
听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文英报告有感09-17
党员教师自查报告1与党员星级评定工作报告10-30
一位老党员老支书的先进事迹报告10-06
党员履职报告10-05
优秀村党员自查报告06-19
党员工作思想报告范文06-22
党员自我检查报告08-04
党员述职报告环保08-17
加强党员管理自查报告09-29
评选先进党员情况报告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