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价值观(精选8篇)
1.中国核心价值观 篇一
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把握“24字关键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实现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动力。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见》将其定义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特别是近年以来,我们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强调这一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24字关键词”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从不同层面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的重要作用。只要每一位公民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24个字作为自身思考和行动的指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其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早日实现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文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默认分类http:///article/。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讲话,详尽解读中国梦: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这是继去年11月末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有关中国梦谈话后,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又一次全面阐述。
习近平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他同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他还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分析,这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发表重要讲话,他从“路径选择、精神支撑、力量来源”等几个方面,向全体国民和国际社会详尽解读了“中国梦”。
吴忠民说,习近平主席描述的中国梦,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在近代遭受百年屈辱。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按照习主席的阐释,实现中国梦是中国执政党的目标,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富裕梦,还是对幸福和有尊严生活的期许”,这位专家认为。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中国两会为实现中国梦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它是中国发展关节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两会不仅完成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高层人事交替,还为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工作做出细致安排。它把中共十八大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为落实党代会的大政方针做出了具体部署,为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凝聚意志、统一思想。
四个月前的十八大为中国确定了阶段性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增长率名列全球前茅。然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位列第101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从两会透露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包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说,如何实现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面对的大考题。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兴邦,不能“坐享其成”。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李君如认为,这次两会的成功举行,为全国人民增添了圆梦的信心。
新一届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和全国政协主席等政协领导人员全部产生。这为中国迈向实现中国梦进一步夯实了组织保障。
人代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削减、合并和重组,更被视作十八大后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揭幕战”。它显示了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用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行动。
两会亦有利于为实现梦想“扎实开局”。17日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明确了2013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并制定了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两会进一步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式民主政治特色。会风更加节俭简朴,更加务实民主。这反映了十八大以来的新气象。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说。
2.中国核心价值观 篇二
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现状
Jeffrey Sach和Andrew Warner(1995)把“区域经济合作共享价值”做了一番研究,研究表示: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外开放的话,其经济增长达到4.5%,而拒绝开放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这一结果同时还被世界银行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认可。从世界银行前期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坚持对外开放的国家1973~1985年间的经济水平增长率为7.7%,而封闭的国家同期仅有2.5%,低了两倍多。
关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上全面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双方价值共享”这一点,国内学者也进行较为全面调查分析。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并非还是简单的贸易合作,而是已经变成了“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方面的全面联手;也已经不是单一的非机制合作,而是机制性与非机制合作融合的多元合作。这些专家学者认为: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义非凡,不仅符合中国和东盟双方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推动东亚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这种极具现实意义的合作,只要被合作双方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一方面,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专家学者认为:北美和欧盟在未来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各自为一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存在和发展可能帮助亚洲单独形成一极,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这其中刘广慧的分析比较新颖。该学者更多的是关注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创造出来的包括“推动竞争和促进投资、开发中国对东亚的贸易市场和使中国抢占亚太地区区域化机遇,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谈判分量等”等动态效应。另外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到: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似的经济构成,双方在出口贸易方面会存在竞争,不利于双方敞开怀抱全面的合作。本文尝试着以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价值共享为立足点,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是怎样在全球化发展受到阻碍时,建立双方的经贸合作,实现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从而提升各自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二、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价值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是历史形成的命运相似的经济合作共同体
通过和平崛起的中国,一直以来注重以和为贵,主张世界和平,并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大国责任的主体力量。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各国的合作共同谋求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回顾2010年10月29日,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讲话也体现了中国东盟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重大意义和决心,而双方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最终形成的友好睦邻合作关系使中国与东盟各国最终都经历住了种种实践检验,今天,随着合作的进一步磨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信任不断增加,随之,双方交流沟通也更加和谐紧密。也正是因为中国与东盟始终遵守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基本内涵,坚持以自己国家的基本国情为前提,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创造统筹双方利益的多元化合作,互相尊重,互惠互帮,深度合作,相互扶持,共同携手促进整个东亚地区区域发展。担任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次尝试重要任务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终承受住了时代和潮流的考验,使中国能够通过支援区内落后国家的经济贸易,来降低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落后国家的束缚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美好愿景,推动国际经济建立新的良好秩序,维护世界的稳定发展。
(二)中国与东盟优势互补的经贸合作有助于共同繁荣
在人口土地、科教文卫等基础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具自己特色,各有自身优缺点,为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目标,则中国与东盟只有全面合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借鉴学习对方长处。早在1991年,中国就认识到双方合作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和东盟联系;而双方正式对外宣布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的维护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在2003年,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战略合作对双方的发展都极具历史意义。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摸索后,双方通过联合宣言发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促进平衡、宽容、多元、互利、共赢的新型多边贸易模式的建立,同时顺利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极大的推动了双方经贸和出口的大幅攀升。自2000年以来,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分别增长172%和142%。数据表明:东盟已经在中国众多的经贸合作伙伴中位列第四,同时,中国已成为东盟的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双方的经贸往来呈现一片大好的发展态势。
到2010年8月,中国在东盟已有高达1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额,而双方相互投资额也达711亿美元。之后,由于双方合作经验的积累,双方合作内容愈加深刻,范围愈加广泛,交流愈加深入。就拿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来说,中国已跻身印尼出口市场的第四位,也成为其最大的进口产地,2015年,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额已高达542亿美元,增长极其快速。另外,中印尼双方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除了中国对印尼的出口良好,同样,随着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印尼对中国的出口也连连增加。再拿经贸合作同样快速,双方合作现以初见成绩的中越经贸合作关系来说,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总额高达32亿美元,连续六年中国都是越南的第一大经贸伙伴,而越南也扮演着中国在东南亚几个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以及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中越经贸合作还推动了两国的旅教文卫等其他方面的交流沟通,双方携手共谋美好未来。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是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双方共同发展,最终双赢。
三、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共赢价值
(一)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友好合作为主线
2001年3月,中国—东盟成立了协商双方区域经贸合作的具体事务的双方经贸合作专家小组。2001年11月,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召开,会上双方达成共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正式揭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序幕;随后,《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自由贸易建设文件陆续被双方签订;2010年1月1日,始终在整个自由贸易区的筹备建设中贯穿友好合作、和平发展等基本准则的双方终于使得这一自由贸易区开始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发展。同时,双方也愈加把多方面的交流沟通、社会人文互动、整个东亚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放在心上高度重视。
(二)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经贸合作为重心
2007年1月,中国和东盟之间签订《服务贸易协议》,双方的区域经济交流越加深入广阔。长时期以来,在中国和东盟双方共同努力之下,双边的经贸合作促进了双方新的关系的发展,即双方贸易额实现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时,双方再也不是简单的话伙伴关系,而是发展成为了战略伙伴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东盟之间经贸合作交流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双方合作的深入和宽度的延生。当下,中国与东盟合作也已经不再是的简单的货物经贸合作,而是经过发展融合最终扩展到农业生产、通信安全、金融风险、能源开发、人力资源、湄公河开发、文化旅游、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国际上引起关注较多的重点领域上来,全面而深刻的发展。2010年10月29日,第十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召开,会议上发表申明,重点提出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鼓励中国—东盟在各自的发展中,积极发挥合作作用,一起携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东盟两者不仅仅只是作为对方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的贸易伙伴,更是最直接的投资伙伴。中国与东盟各国一起,虽然国家收入较低,但自从建立合作以来,大量的外资融入,充分缓解了本国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需求,有利于促进本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出口结构取向合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东亚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渐渐以水平型的分工占有主导地位,而各国产业的合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在该区域落地生长起来。举个例子,2015年中国—东盟的进出口来说,机电产品占到总额的60%,新技术产品也占到50%以上。中国政府有计划给东盟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贷款,由此可见,中国对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抱有更大的耐心和信心。
四、制约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更深入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正在不断的深入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双方深入合作发展的棘手问题存在。几个国家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政治文化的不同等因素导致了各国之间经常存在着各种冲突和争端伴随着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拿新加坡、缅甸、越南等国家来说,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缅甸、越南、柬埔寨人均水平多六七十倍,而就整来说,新加坡的水平是欧盟内部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十几倍之多。如果日本、韩国也被融入该区域中,经贸水平差异又将进一步拉大。
另外,东盟一些国家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猜忌戒备着中国。中国经济逐渐复苏发展,对外投资增加,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逐渐挤占着东盟国家市场,让东盟国家认为是受到冲击与威胁。然后,随着近几年发达国家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大部分移交国外,而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劳动成本远远低于中国,这就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同的经济结构的摩擦也深刻地阻碍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发展。再说吸引外资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快速增长的经济以及大大改善的投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目光,许多本来投资东盟的外资转移到中国,这就加速了双方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激烈竞争。同时在国际关系与区域安全等方面,中国与东盟之间也存在着问题,就拿备受争议的“台湾问题、南海主权争议、华人华侨问题”等问题,制约着双方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更有甚者,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双方极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争端。
综合看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双方发展道路上的阻力,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双方互利共赢,中国与东盟各国除了为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拓宽空间,更需要进一步增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促进双方互相了解与信任。具体需要双方怎么做呢?有以下几个措施。首先,中国要在亚洲区域内把三个“10+1”和“10+3”进行组合平衡,进而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其次,促进区域产业内的贸易发展。属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可以与东盟各国进行贸易的方面较多。再者,中国企业务必培养创新意识,重视创新技术,不断更新产品,扩大产品的多样发展,回避与其他国家的长处进行正面较量,最终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另外,中国支持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实施跨国投资,壮大经济的规模,借此增强产业内贸易增长速度,加强我国贸易竞争力,从而能推动中国与东盟地区各国的区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实现互利共赢。
五、结束语
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方式日益多元,相似的历史文化和地缘因素使中国与东盟形成互助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双方的优势互补以及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不断的推动双方在各方面的深入合作,有利于互利共赢,但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提醒着双方在深入合作的同时增强彼此信任,携手共创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赵银亮.建构东亚经济合作的新视角—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3(6).
[2]覃晓阳.产业转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005(4).
3.中国核心价值观 篇三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央企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多年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龙头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精神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传统的传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我们重点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教育,通过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十百千诚信敬业道德讲堂建设工程”、培育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构筑企业共同精神家园
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中国中铁从构筑企业共同精神家园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转化为企业的价值理念和员工的自觉行为。首先是培育企业精神。我们常常思考:中国中铁历史悠久靠什么传承、流动分散靠什么凝聚、条件艰苦靠什么支撑、收入不高靠什么激励、不断发展靠什么保障。我们认为,靠的就是报效国家、发展企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我们先后培育出以成渝精神、宝成精神、成昆精神、京九精神、南昆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开路先锋”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南极建设精神、“勇于创新、赶超一流”的高速铁路建设精神。这些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追求在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必须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其次是选树先进典型。我们每年表彰劳动模范,每两年评选“十大专家型工人”“十大新型农民工”“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女性”“十大优秀海外员工”等,每三年召开一次劳模表彰大会;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特别是“全国知识型产业工人、共和国双百人物”窦铁成、“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农民工楷模”巨晓林,成为全公司广大员工的榜样;窦铁成、巨晓林都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巨晓林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先进典型身上所展现的精神风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应当得到宣传、弘扬和彰显。
建设诚信敬业道德讲堂
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我们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突出“诚信敬业”主题,创新道德讲堂载体,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桥头、进洞口、下工班、到宿舍、入人心。2015年,我们全面开展了中国中铁“十百千诚信敬业道德讲堂建设工程”。一是组建10个巡回讲堂。结合企业重大先进典型、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组建了“窦铁成讲堂、巨晓林讲堂、精细管理讲堂、创新驱动讲堂、青藏铁路建设精神讲堂、南极建设精神讲堂、高速铁路建设精神讲堂、川藏铁路勘察设计精神讲堂、爱岗奉献讲堂、和谐友善讲堂”等10个巡回讲堂,先后在公司职代会、领导人员培训班、各级机关和重点工程项目举办巡回报告50多场。二是评选100个“示范讲堂”。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基础上,公司党委授予129个道德讲堂中国中铁“示范讲堂”称号。示范讲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有的把视频会议形式引入道德讲堂,实现二、三级企业和项目部同步开展活动;有的利用新媒体,开设网上道德讲堂,建立道德讲堂QQ群,实现员工随时随地学习;有的把诚信敬业故事编成评书、快板、相声、小品等,受到广大员工的热烈欢迎。三是广泛建设1 000个“身边讲堂”。2015年,公司总部及所属二、三级企业机关、重点工程项目部和生产车间全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全公司在册“身边讲堂”1 350个,举办活动5 300多场次,11万多名员工和8万多名农民工参加了活动。公司还专门编印了反映企业百年历史的《辉煌足迹》和“十二五”发展成就的《砥砺辉煌》两本书,作为道德讲堂的必修教材;举办诚信敬业微电影大赛,从员工创作的350多部作品中评出金奖、银奖作品作为道德讲堂视频教材;制作先进人物事迹光盘、道德模范故事集、诚信敬业漫画等5 600余套;还专门编制了《诚信敬业道德讲堂年报》,大大提升了依托道德讲堂推进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召力。
培育企业价值理念体系
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见效
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培育企业价值理念体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以“报效祖国、拼搏奉献”的光荣传统、“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诚实守信、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锐意进取、坚韧顽强”的企业作风、“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企业风尚、“冲锋在前、勇担大任”的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2015年以来,我们又进一步升级完善了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提出五大核心理念要素,包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诚信敬业、共建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创效、优质发展”的企业宗旨、“奉献精品、改善民生”的企业使命、“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企业愿景,在全公司统一表述、统一阐释、统一宣贯、统一建设,进一步弘扬了主旋律、激发了正能量、凝聚了精气神,激励了广大员工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建设重点工程、推动企业发展的责任心、使命感不断增强,建功立业、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充分迸发,成为企业促改革保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2015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在更高平台上的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万全)
4.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篇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受到时间的考验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慢慢成为生活行动中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起着推动作用,它们以扬弃的方式延续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持久稳定的发展动力,这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受认同的,处于核心力量的优秀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这样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伦理道德的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文化当中,就连自然也被人伦化,中国文化于是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色彩。
人道主义虽然起源于欧洲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但是中国文化也能以此为一个概括点。在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内容上来看,虽然说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格格不入的,因为它反对任何形式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而古代帝王却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禁锢人的思想,但是,人道主义如今也存在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当中。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文化这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当中,人道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所追求和推崇的,朝代交替,但是追求平等自由的呼声从未消失,时代主流思想因为朝代的更替不断革故鼎新也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说“和”仍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核心,神本主义始终没有占据主义地位,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看出,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而不是以天代人,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被动摇。古代帝王虽然有“奉天承运”一说法,但这只是从天人合一中衍射出来的另一种形式,表面上看,显示出“天”的神圣性,但实际上,“天”却成为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也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文为本的中国文化。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和“尚中”之意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于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差异。何谓“中”?即不偏不倚;何谓“和”?简单地说就是均衡统一,和谐如一,但必须区别于“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表现出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始终存在使中国文化在各种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下,逐渐走向融合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宏伟气势。
《论语●阳货》有说:“君子义以为上。”儒家往往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旅行道德规范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这样看来,义一词早已被赋予了内在价值,或者说它本身已经有了至上的性质。《墨家●经上》有说:“义,利也。”也就是说义的本身就蕴含有功利的意思,但绝对不能说是义就是利。义,作为人的尊严、人的理性力量的体现,它又具有超功利的一面。“义以为上”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不断丰富的历史长河中,调节了人际关系,避免了功利意识的过渡膨胀,并督促着人的价值追求不入歧途。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它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作用。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篇五
当代中国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现实考验。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加速转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性,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观解构等值得警惕的不良现象和危险苗头。面对机遇,我们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指明未来的发展目标、道路选择与价值取向。应对考验,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民族性、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属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与学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始终以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进步的社会运动,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规律,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多数人自觉接受并用以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优良的道德 1 风尚,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准则与价值标准。今天,我们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又不能无视民族的历史与根基,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进步的价值取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极端性思维,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合理方面积极地加以继承、吸收和创新,使之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适应,并用符合民族特性和风格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实现了先进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具体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优秀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当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但绝不自异于世界思想文化体系,也绝不排斥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对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等价值的追求。在世界文明多样共生的情况下,在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前提下,我们提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对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地加以吸收、学习和发展,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荣梦想
中国梦体现了集体梦想与个人梦想的高度统一。中国梦既不是脱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求的少数政治家群体的主观构想,也不是推崇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西式“个人梦”,而是将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是集体的梦。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追求。无数个体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汇集成实现集体梦的伟大 合力。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实现是实现集体梦想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梦想和价值只有通过集体梦想的实现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要价值关系。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与党的宗旨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每个人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自觉实践的过程就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人民群众既是“梦中人”,也是“追梦人”,更是最终受益的最广大的“圆梦人”。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既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坚持了党的宗旨,即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目标能否实现,道路选择是关键,道路选的不对,再美好的目标最终也会沦为空想。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摸索形成的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这条道路,我们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要实现伟大中国梦,依然要坚持这条道路。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真正形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和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道路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根本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3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内在地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并使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因此,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根本保证。
6.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篇六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国现在处于过渡时期,机会比机遇多,很多投机行为或不规范操作都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因此许多鱼目混杂的人经营理念可以说是赚钱而不是事业。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所以他们会在当前没有正式形成诚信制度的情况下自觉恪守诚信的理念,甚至为此做出许多别的企业家觉得“傻”的行为,而这恰好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如何区分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最大区别。因此,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哲学辨证思考之后确立的基本假设,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其中包含了行为实施影响下的物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也就是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毋庸质疑的基础。要弄清企业文化的实质,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概念: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不是这样,则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假文化!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企业中过于偏激的个体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同时,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企业群体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才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数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7.中国核心价值观 篇七
一、剖析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误区和问题表现
(一) 认识上有偏差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 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 有些青年审计人对核心价值观观产生一定的困惑, 少数青年审计人还出现认识误区。“一切向钱看”等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壮大, 金钱至上的片面观点冲击着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拜金主义使不少青年审计人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有人公然认为:马列主义是空的, 共产主义是远的, 黄金白银才是实的, 提出要“丢掉远的, 不要空的, 只要实的”, 喊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口号。有少数青年审计人甚至铤而走险, 利用手中职权, 去换取权力、金钱带给的无穷乐趣。青年审计人担负着各项经济审计的重要职责, 掌管着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可谓大权在握, 面对上上下下“金钱万能”的影响, 认为自己一直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已经适应不了改革开放的要求, 影响了自己分享改革开放成果, 甚而出现是非不明、精神不振、三心二意、随波逐流的现象。
(二) 能力上有欠缺
面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当代青年审计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能力恐慌的现象。一是学习松懈。有些青年审计人认为自己知识专业、业务能力强, 就放松学习、忽视学习, 有的出现了本能的反感。客观地讲, 在当代青年审计人队伍里, 也有少数同志对理论学习不专心, 对业务学习不热心, 对政策学习不用心, 有的甚至坚持“拒学”, 俨然成了学习的“钉子户”。二是思想僵化。部分青年审计人在工作中思想僵化, 观念老套, 喜欢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比如在审计工作中, 存在随意简化程序、敷衍塞责、不负责任的审计工作, 不解放思想, 没有开放意识, 不会创新思路, 抱着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老套路、老经验不放, 就难以推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 作风上有不足
青年审计人的作风, 是形象的代表。当前存在的作风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少数同志实干精神不够强。有些青年审计人工作起来雷声大, 雨点小, 安排工作有板有眼, 检查工作有模有样, 但落实工作无声无息。平时对审计业务都只是浮在水面上, 遇到紧急问题就推三阻四, 给点好处就做事, 不给好处就不做事或者乱做事, 不符合审计工作的要求。二是个别审计人廉洁自律不够严。有些青年审计人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 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在审计工作中收取好处费, 接受审计单位的请吃请喝, 容易误入企图, 管不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最终输给自己。
二、浅论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品质要求
(一) 坚守政治立场, 作忠心对工作的表率
青年审计人要强化理论武装, 牢固树立坚强的理想信念, 坚定政治立场, 遵守政治纪律, 服从组织决定, 始终保持青年审计人的服务本色。审计人员应该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坚定理想信念, 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 切实把立党为公、执审为民的要求, 具体地落实到审计工作中,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 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维护法纪,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彰显审计魅力和感召力。
(二) 恪守职业准则, 作尽心干事的表率
青年审计人要清楚, 手中的审计权来自于人民, 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慎重对待, 尽心为国家和人民来谋取利益。一是不失“公”。不失“公”就是要公道正派。青年审计人应不忘学习审计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提高完善审计制度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 自觉崇尚法律, 敬畏法律, 强化法制意识, 正确行使审计监督权力, 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提高审计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二是不失“真”。不失“真”就是要求真务实。讲真理、说真话、用真情, 是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基本要求。青年审计人要消除浮躁心态, 剔除投机心理, 多养静气, 埋头苦干, 重实际, 察实情, 求实效;远离官场陋习, 少打官腔, 敢讲真话。当然, 所说的讲真话, 并非是口无遮拦, 口出狂言。审计工作的原则性、纪律性要求青年审计人要遵守纪律, 保守秘密, 做到该讲的就要畅所欲言, 不该讲的就要守口如瓶;摆脱求稳怕乱的惯性思维, 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想干事、敢干事, 会干事;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调查研究, 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推进工作落实。
(三) 固守清廉本色, 作铁心律己的表率
“水清沙自洁, 官贤弊自绝”。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青年审计人更要倍加珍惜和坚守。始终作到慎微、慎独、慎初、慎行, 耐得住清苦, 守得住寂寞, 淡泊明志, 无私奉献, 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一要重小节。“千丈之堤, 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这个道理告诉我们, 细节不细, 小节不小, 小节不注意, 大节就难保。青年审计人要守住工作上的细节,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作风, 决不能凑凑合合、马马虎虎。同时, 延伸来讲, 生活中的小节, 更要注重, 摒弃小节无妨的侥幸心理, 把握细节, 守住小节, 防止小节不保, 大节失守。二要淡名利。名利乃身外之物, 却最为累人。人世间不少凡夫俗子, 不惜耗尽一生, 去追名逐利, 落得满盘皆输。青年审计人要有“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胸怀, 能正确对待名利, 正确对待得失, 决不为名所累、为利所迷。不追求在审计工作中的名利, 尽心做事, 一心围绕工作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三要常奉献。青年审计人要把审计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 把讲奉献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不计轻重, 不计得失, 不计报酬, 勤勉敬业, 恪尽职守, 时刻不忘党和政府对审计人员的教诲, 时刻不忘社会对审计人员的期待, 时刻不忘人民对审计人员的关切, 把思想凝聚到干事业上, 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 奋发向上, 全心投入, 无怨无悔, 一心一意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探索新形势下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一) 增强责任有精神
做好审计工作责任重大, 并且有着新的意义、新的要求。一是因为形势新。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存在更多的新挑战、新机遇, 市场对美国经济下滑的担忧正在加剧,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经济形势未见向好预期和避免硬着陆的双重压力。国家审计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稳中求进的压力加大, 是对审计人员的考验, 更需要审计人员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在变局中把握机遇, 在逆境中主动作为, 在挑战中勇于胜出。新的形势下, 如何让我们的青年审计人经受“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 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严肃的政治课题, 迫切需要我们拿出实际行动, 认真解答。二是因为要求高。随着广大青年审计人观念的多元、需求的多元, 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勇于担当, 敢于负责, 破除畏难思想, 增强拼搏意识。
(二) 围绕大局抓落实
在全面深化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和涉外等各项审计的过程中, 要切实抓住财政资金、权力运行和群众利益三个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 审计人员要紧紧瞄准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依法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 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 坚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注重重点难点的攻坚突破, 注重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 注重基层基础的建设发展, 合力抓大事、全力保质量、大力促规范, 以舍我其谁、直冲云霄的姿态, 一着不让、快抓猛推, 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安居等“民生审计”重点项目, 努力在重点重抓上快求突破:一是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促进财政资金合理高效使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三是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三) 敢于破旧求创新
善于创新是审计工作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面对挑战和压力, 要坚持积极创新、大胆突破, 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每战必胜。面对宏观环境的硬约束, 审计人员不能有任何守旧, 必须以变应变, 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 有效化解制约发展的各种难题, 努力以创新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牢牢掌握跨越赶超的主动权。要在创新中增进能力, 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审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全面提高依法审计和依法管理能力, 全面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和现代技术方法运用能力, 推动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迈上新台阶;要在创新中促进规范, 逐步推进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度化、科学化;要在创新中推进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审计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深化审计监督内容,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更加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 更加充分地发挥建设作用, 更加全面地促进国家治理。
(四) 持之以恒抓规范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审计工作是项政治性、原则性、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 作为青年审计人, 必须依靠制度来克服盲目性、避免片面性、减少随意性。一方面要增强制度意识, 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组织工作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 坚持原则不放松, 严格程序不变通。另一方面, 要推进制度完善。比如, 针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出台了审计工作细则等制度。在审计工作中加强新形势下审计工作规律的探究, 认真分析制度运行的实际效果, 针对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对积累的一些典型经验, 学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总结
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需要青年审计人具有核心价值观, 从人格品质、业务能力、精神操守等各个方面去培养, 形成有责任、忠诚事业、公正清廉、依法行政、无私奉献的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 更好的做到公共财产的“忠诚卫士”, 履行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责, 做一个新时期最佳审计人。
参考文献
[1]邢莉萍.庞静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探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02期
[2]刘晓靖.浅议国家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途径.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2010年05期
[3]刘琼.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与引导.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5期
8.中国核心价值观 篇八
摘 要: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价值认同和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普通国人内心所遵从的行为准则大相径庭,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协同一致的推动力。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的衡量标准,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普通国人心目中所遵从的行为准则抽象为具体的概念,使其更易被分析和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次阐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而研究当下普通国民对其认同情况并寻找出凝聚共识的可行方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学界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法治;自由主义;关系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48-04
一、调查背景
不同思想的交织碰撞、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整体道德标准下降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都深刻反映出当下中国“凝聚共识”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在如今的中国,宗教对普通国民的生活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因而我们也就无法从佛教或道教的教义中寻求到能影响全体国人行为的词语和语句。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走到国人中间,去实地了解和发现每个人心中所想心中所思,提炼出更符合大多数国人内心判断的核心价值观去有力地引领整个中国思想的统一、发展的合力,进而实现国家的团结、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问卷设计和样本数据基本信息
我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社会是由地理、生活、心理、文化四因素构成的结合体,心理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要素。而心理取向的研究中,价值观研究又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所以价值观是个体精神体系或人格体系中的核心部件,具有统领作用。本课题组从当今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入手,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确定调查项目依据,并参考相关专业的社会调查书籍,并从自我价值观、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同时,为了体现我们政法类院校的特点,在调查问卷我们特意设置了几个关联问题包括询问那些受调查者没有将法治列为自己首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以及对于“关系社会”的看法。
调查问卷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所搜集数据的质量与分析的结论,对调查问卷设计进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我们把“受访者必须胜任回答”作为设计问卷的基本原则,问题尽量通俗易懂[1]284。其次为了更为深入、真实地了解不同地区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构成的差异,我们课题组的三位成员依据各自家庭所处的地域优势,将调查范围集中在上海、天津和昆明三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东南、东北、西南三个片区。课题组成员在图书馆、银行、公园、商场和学校等不同的场所分发问卷,同时询问了包括检察官、教师、学生、营业员等不同职业以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朝气蓬勃的高中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普通国民。2013年1月~2月的这次调查现场发放问卷300份,通过网络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经过检查筛选后,排除了数据不全的问卷33份,剩下367份问卷,其中网络有效问卷75份,现场有效问卷为292份,总体有效率91.75%。在这次调查中,男性比例占到58.2%,女性比例占到41.8%;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受调查者比例占到6.7%,而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和城市的受调查者比例分别占到了17.8%和75.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了24.7%,本科以下学历者占到了75.3%;接近半数的受调查月薪都集中在1000~5000元区间内,更能说明本课题组此次的调研结果对于反映中国底层民众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核心价值观作用突显,法治观念仍待加强
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对自我核心价值观的看法”,指向受访者对核心价值观的初步认知程度,也是构筑和发展核心价值观时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因素。
因当前各类社会问题(食品安全、贪腐等等)频发,“道德沦丧”、“底线缺失”的字眼不断见诸报端,由此我们十分想知道在人们心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真的源于商人和官员缺乏核心价值观。在65.4%的受访者心中,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要原因,但是还是有许多人认为其他原因才是罪魁祸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风气和个人私欲。结合受访者的个人信息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受访者在对此问题上的认识起到了很大影响。以高中学历作为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受过高中及其以下教育的受访者更愿意将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归结于制度、社会风气上的问题,因此也难以理解核心价值观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人们行为方式的产生巨大改变的重要价值。
为了具体了解人们心目中的核心价值观构成,我们为受访者提供了13个以词语形式凝练出的价值观供他们选择,但要求只能在这其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心目中最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结果,诚信以超过三分之一的认同率高居榜首,是排名第二的法治的两倍还要多,几乎是排名第三的公平的四倍。诚信、法治和公平的名列前茅也反映出了当前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各个领域的弄虚作假、法治的徒有其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极其不平等的地位差距使人们深受其害,因此这几个价值观在人们心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人们心中所期望社会改变的方向。而后,我们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一下认为需要倡导法治的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拥有较高的学历,要么专门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要么就是在政府机关中就职,并且月薪一般都达到了5000元以上的标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接受法治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群体主要还是集中在社会的中高等阶层,底层民众对于法治价值观的认同显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紧接着上一个问题,我们继续追问那些不选择法治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受访者,希望能知道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反馈回来的答案值得我们深思,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理由并非是因为其他的价值观更加突出,更为关键,而是认为法治这个理想不够实际,中国的法治建设还需要加强,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有152人。另一方面,有28人认为法院只会以当事人金钱的多少来作出判决,根本不值得相信。这两项数据说明人们对法律依然存有信任,每个国民都在关心期待着中国法治的成长。而这对我们法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每个法律人都要身负推进中国法治发展建设的使命感,使其面对社会问题不再无能为力,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远大目标,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法律崇高的地位。
(二)传统关系社会仍存,奴性、不文明现象亟待纠正
问卷的第二部分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看法”,旨在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国人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也为将来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认识熟人好办事”,这条定律仿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人遵循的“潜规则”。那么在我们受调查者的心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当今的中国社会就一定是“关系社会”了呢?从反馈出来的数据来看,赞同当今社会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依然占据着主流,而且表现出了一些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云南的受调查者中赞同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8.4%,上海的以83.5%排名次席,而天津的赞同者比例最少只占到73%。相较于上海和天津这两个沿海一线城市,昆明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二线城市显然在处理事务方面仍然更多地需要借助人情关系来完成,而这层桎梏常常成为内陆很多城市公平公正建设的最大阻碍。上海、天津虽然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杰出成果,在政治、经济、法治建设方面都更愿意向西方学习它们公平公正建设上的先进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人情世故的羁绊。总的来说,要想在整个中国彻底冲破人际关系这个笼罩层的束缚,阻力是相当巨大的,同时工作的开展也应由易到难,并把相对偏远闭塞的地区作为重点问题看待。
既然在中国社会“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特征如此明显,那么人们对此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我们在此为上一题否定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的受访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关联问题。虽然持反对意见,认为其会破坏社会公平公正的建设的人比例占据了主流,在16-35岁和36-85岁两个年龄段中分别达到了42.6%和64.8%。但是表示支持,认为“关系社会”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便办事、提高效率的人和立场不明确的受访者加在一块同样也占据了57.4%和35.2%。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归纳,支持和立场不明确的人不是年纪略长,人生经历丰富,便是从事商业或者服务业,经常与人打交道,对于他们来说,显然“关系社会”对他们来说更加有利。不得不承认,关系社会确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不能片面地予以全盘否定。同时,在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上,也应考虑到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人的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如插队、抢座等现象,人们的观点又会如何呢?尽管有72.9%的受访者表示这些不文明现象应当避免,并予以劝导,但仍有接近26.7%的受访者表示司空见惯、无所谓,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多时候国民缺少法治的精神,从小的方面来看就是缺少诸如排队、遵守交通法规等最简单的规则意识,而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滋生更多的灰色地带,带来社会的不公。这需要通过全社会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来推动,让“有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法律。
柏杨先生在他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中曾对中国人身上特有的奴性进行了十分激烈的批判,时过境迁,当代的国人身上的奴性是否依然清晰可见呢?在这一问题上,大家口径颇为一致,数据显示有9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或者部分同意柏杨老先生的观点,自己的身边仍旧存在着大部分或者少部分的人会讨好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进行排挤。持完全不同意看法的人十中无一。不得不说,在几千年封建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想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国人这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顽疾并不容易,这也是在构筑核心价值观时不容忽视的一项关键内容。
(三)西方价值优势依旧,批判继承长路漫漫
问卷的第三部分为“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看法”,近代以来,来自西方的价值观一直冲击着中国原有的价值体系,那么现在我们对它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对它到底有多大的认同?这一部分研究的就是这一问题。
首当其冲的,也是一直在国内知识理论界有着重大争议的,就是选举民主的问题。与当今一直为许多人所呼吁的不同,真正赞同选举民主对改变中国社会有重要作用的受访者人数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优势,只有42.9%,甚至不足总数的一半;34.3%人认为选举民主对中国有一些作用,只能作为辅助,并不能对其抱有太大的希望;彻底否定选举民主和暂时未想好的人也占到了13.8%和9.0%。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完全倒向一边,而是各有支持或者反对选举民主的声音,这恰恰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与近代盲目向西方学习从而不分优劣的批判传统不同,当代的知识分子显得更加冷静,也更加成熟,在构筑和发展新的属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时,他们将能起到舆论导向和开拓大众思路的巨大作用,更为客观地看待不同价值观背后所蕴含的“精华与糟粕”。
同样,在进一步探索国人心中,中国是否应该走学习西方的道路时,受访者们也做出了与上一题相差不多的反应,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次有很多人对此避而不谈,表示说不清或者无所谓的人数占到了40.1%,但是持中国应该走学习西方这条道路的这种观点的已经不足三分之一,更多的人倾向于中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在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尤为明显,占到了43.7%。这是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强烈信任,在当下的中国,如果依然随意地将西方的价值观断章取义拿来作为自己标榜的中国价值观,显然已经不能令国人们信服,于中华浩瀚文化宝藏中探究自己的核心价值归属势在必行。
很遗憾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虽已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上提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但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普通民众中对于核心价值的认同情况仍然是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显然要在中国社会真正凝聚起共同的价值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访者的反馈也说明了这一点,完全赞同西方文化较之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声音只有19.9%,62.1%的受访者表示比较赞同这一观点。而另外又有18%的受访者并不认同此观点或者持观望的态度。在中西价值观比较这一问题上答案的多元化,也反映出当下国民思想价值选择上的摇摆不定,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并加以积极地引导。
四、对策与建议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国人习惯于将坟墓中的封建王朝看得一文不值,连带许许多多的闪耀光芒的人文价值观一起扔在一旁,急切切地去拥抱西方的“理性”。殊不知翻开历史书,创造“民族观”,组织“民族国家”,派军队去屠杀远方的居民,占领远方的土地和抢夺他人的财富,制造旨在大规模杀伤平民的核武器,都与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脱不了干系[2]6。直到这时,我们才发现原先丢弃一边的“经史子集”才是如此的亲切。不可否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封建文化的桎梏有很大的关联,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本土文化精髓扎根于本土,拥有天然的人文土壤,重构和凝练新时代的价值观除了广泛吸收外来的经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价值观中所蕴含的营养,将对整个中国社会大有裨益。同时,结合地域的不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作区分对待,将极大地有利于推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获取更多的支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西方的价值观一直以来处于强势地位,难以撼动。自从近代以来,中国的理论资源高度依赖西方,整个中共的革命历程都是通过将自己的革命实践与马列主义相结合才摸索出正确的道路,因而没有西方的理论资源,我们过去往往就缺乏独立创新的能力。而透过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执政党正在努力改变这一被动的状况,努力去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词语融入进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中,体现了我党开始吸收西方的价值观并进而提出对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构想,这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更为准确地把握那些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渊源,例如自由与法治的含义。自由在中国常常被许多人拿来作为自己肆意举动的护身符,仿佛一句“自由”就能驳倒一切。而事实上,在西方启蒙时期的典籍中,“自由”指没有受到主人的压迫,没有受到法律拘束的行为,而绝非许多中国人想象中的“任由自己”,那样的自由是无秩序的自由,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2]268。同样对于法治的理解,也不能仅仅限于空设条文却不去执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将法治的观念或者是强烈的规则意识融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党内纪律、行政管理等等,覆盖所有盲点。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无疑为我们今后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在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的一点点探索、挖掘,有时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终能收获一片无垠的大海。
参考文献:
[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中国核心价值观】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07-14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后感09-29
警察核心价值观09-25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06-20
践行核心价值观报告06-23
核心文化与价值观06-26
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10-25
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征文07-25
核心价值观教育心得体会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