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共8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一
坚定马克思主义
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以来,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亲手撰写党课讲稿,上了“三严三实”专题党课。积极参加中心组集体学习,认真读原著、悟原理,深学细悟,研机析理,进一步深化了对“三严三实”科学内涵的认识,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颇多。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围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谈四点体会和认识。
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充分说明修身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是由内向外的约束和要求。践行“严以修身”,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把信仰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我认为,对党员干部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关键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党性、作风和责任。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修党性
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修党性,才能夯实信念根基,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反思自己入党以来,虽然一直能够按照党性原则加强自我教育和改造,但是用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的标准要求来衡量,与先进典型的精神境界来对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平时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任务,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学习和
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系统性理解和把握不够,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现在想一想,这恰恰就可能成为理想动摇、党性滑坡的开端。加强党性修养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将其牢牢扎根于思想深处,作为个人修养的中心任务,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日三省吾身”,才能将共产党员的“帽徽”越擦越亮,使自己的人生之船永不偏离航线。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修作风
修作风,贵在有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责的担当。总书记曾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党性要求,也是政治品格。只有一个敢于担当的干部,才能赢得组织重托、群众信赖。反观自己,这些年来,在组织的关心培养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可以说一路走过的都是顺境。听到的肯定和赞扬多,受到的批评和教训少,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比如,在工作推进中,有时主要领导安排什么就尽力干好什么,对领导没安排的工作,思想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怕形成对上越权、对下揽权,致使自己在思想上“患得患失”、行动上谨小慎微,没有做到对所有工作一抓到底。反思起来,由于作风不够扎实,执行规定不严格,很多“不严不实”问题一点一点积累起来,防线一点一点被突破。如果不及时警省纠正,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修责任
干事创业,责任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责任大于能力,能力实现责任。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
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敢于担当,才能牢记责任、恪尽职守,使命面前就能“站得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担得起责任、扛得起担子、对得起岗位。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扎根雪域高原整整十年,为藏族同胞过好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照孔繁森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到自身差距还很大。来区工作多年,感觉工作的挑战性不如以前强了,萌生了自我满足感。革命意志减退,工作激情和冲劲下降,工作标准降低,只是满足于“尽力而为”,而没有做到“全力以赴”。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是按部就班、怕出问题,不敢或不愿创新、突破。工作中,缺少身先士卒的责任担当,遇到困难和棘手问题不敢动真碰硬,面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致使工作打不开局面,错失了发展良机。反思根源,就在于严格自律、加强能力修养的思想松懈了,忘记了“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现在想想,没有从小事抓起、从小问题改起,没有做到在思想上层层深入、措施上步步跟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实效不大。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不足,我将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对照问题,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逐项整改、逐条落实,争做“严以修身”的模范实践者。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以贯之地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科学发展的本领,不断补充精神之“钙”,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从严要求,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服从领导,以实际行动维护班长权威、班子团结。保持对上对下一致性,时刻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认真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好“三严三实”的要求,学深悟透焦裕禄、孔繁森精神,为个人整改找准方向、树立标杆,随时修正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总书记要求,自觉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工作落实。以有作为激励、要求自己,精神调佳、状态调优、标准调高,自觉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落实上级转变作风有关规定,着力整治“庸懒散”现象,推动工作作风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推不拖、不等不靠,对涉及全局的、对分工有交叉的工作,勇于担当。按照抓细、抓实、抓具体的要求,抓好分管的工作,并加大督查落实力度,确保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以上是我在学习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不深刻、不到位的地方,恳请大家对我提出批评,我将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 这从根本上区别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它的本质属性、价值取向、最终目标等都是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相符合的,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要明确这一点, 不能质疑和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前者必须坚持以后者为指导, 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 离开马克思主义也就说不上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必须以正在应用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必须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如下概括: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消灭私有制、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照社会需要对生产进行计划调节、过渡期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这些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追求的。
然而, 社会的演变不可能是骤然的突变与过程的中断, 从前一个社会形态到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必然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存在一个过渡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 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 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从鸦片战争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 我国有识之士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比较和选择的必然结果。历史告诉我们,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 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 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依然不断地经受着考验。改革开放伊始, 面对十年内乱中“四人帮”严重破坏造成的后果, 社会上和我们党内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当时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 认为中国是搞资本主义, 或者认为我们这样搞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针对这种情况,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学习外国的技术, 利用外资, 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要搞现代化, 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国会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国内外环境如何改变, 也不会走新自由主义之路、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更不会回到过去僵化的老路上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是立
足于中国国情的创造, 不是对经典论述的照抄, 也不是对他国道路的照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自己的特色, 符合自身的国情, 这是它的国情基础。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特点,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不能禁锢于科学社会主义教条, 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 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特色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 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 当初人们并不清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进行了进一步升华, 那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针对中国国情是什么的问题, 邓小平也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后来, 邓小平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特征、存在时期等问题作了系统准确的回答, 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由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就必须牢记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只有如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继续繁荣和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特色”, 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性, 这种“特色性”是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而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
在经济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在政治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思想文化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军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外交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构建“和谐世界”等等。
在社会建设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总之,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内涵的特色性就体现在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时代发展共进步, 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正因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今世界上建设得有声有色,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内涵的特色性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涵义和精神实质, 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 2008.
[4]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4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7]陶文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学习论坛, 2010, 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三
一、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坚决实行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在这个发展过程形成的法律体系必须也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和中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民事诉讼法(试行)、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律师暂行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试行)等一批法律。正如马克思所一再指出的,法律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我国法律体系最鲜明的特征。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大约有10多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组织。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中国人民政治选择的结果,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现实,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特点。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所当然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领导核心。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上都表现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同时就指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从那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放到重要地位。1997年十五大、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党中央所提出的这些目标在全国人大的工作中得到贯彻。2003年李鹏委员长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08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由此,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正确领导和努力推动之下构建的。从这个意義上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顺利形成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形成的法律体系,理所当然地以党的领导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法制建设也开始了它的重建过程。所以,法制建设的恢复重建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1981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法规的决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授权立法的先河。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实践经验,丰富了法制建设的内容,比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实践,就直接推动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体系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法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支持,为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法律环境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必将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规范,更加离不开法律体系源源不断的法律供给。
四、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与其他国家不同
其它国家相比,尤其是和前苏联相比,我们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有着很大的不同。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鹏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据此,我国对法律体系的划分是七个部门,这七个法律部门涵盖了国家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组织、各个党派之间、各个民族之间、各种组织之间、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重要关系,使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应当实现有法可依。而前苏联是划分为十个部门,有学者曾经就此专门做过调研,前苏联的十个部门有国家法、行政法、劳动法、土地法、财政预算法、家庭法、民法、诉讼法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物理化学学院 应用化学1102 林青毅
学生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中优秀,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其素质、能力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作为大学生中优秀分子,不论是党员还是发展,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努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对优秀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的理想信念都是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党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内在要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人们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还能坚持多久产生了疑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更高层次推进的客观要求。在迈向新世纪的征和中,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社 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改革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官兵与党同心同德,与改革共命运,切实担负 起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责任,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党的路线和党的理想的高度,去拥护和支持改革。作为大学生,就必须为全人类建立理想社会担负我们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所要的共产主义是一步步实现的,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理想的鲜明特点:(1)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最后消失,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
理想不同于其他理想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从主观愿望或抽象人性出发提出的空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而学说基础之上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预见。这一理想的实现,具有历史的、客观的必然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五
[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职生个人理想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内在一致性。应该用“中国梦”引领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又引领着高职生追求幸福关好的生活,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奋斗。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42-02
邓小平同志曾说:“团结是一种最重要的理想信念,人们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获取成就和巨大的成功。正如过去那样,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共同团结一致,使得我国走过最艰难的时刻,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一旦做不到团结,我们只能是一盘散沙,将一事无成”。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我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样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的意义上考虑,当代的大学生是否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能否为自己的工作努力付出,更决定了他们能否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奉献自身。因而,本文从“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人手,探讨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推行提供参考。
一、加强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是高等的职业操作型技术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除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样也要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
(一)区分共产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又被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以及人们大众共同追求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从多个角度对“共产主义”做了论述,这里不一一列举。总的来说,共产主义是由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工人无产阶级的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这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是工人无产阶级运动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指导;而工人无产阶级运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经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进行工人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一种实践,也是一个理想目标。
(二)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现状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理论体系作为党前进的行动指南,自此共产主义也被浓墨重彩的写在了党的旗帜上。实现共产主义成了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正是这样的远大理想引领着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夺取革命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前行。前辈的奉献和奋斗,让生活不再像革命时期那样水生火热,不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贫困艰苦,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却越来越模糊。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在社会中具有凝聚作用,它把许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巨大的合力,推进社会进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投身救国救民的民族革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之后,又激励着全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乘帆破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开展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主席发表了这样的讲话:“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所有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对于马克思的坚定信仰,对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决定了共产党人能否经受住来自于外界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可以这么说,共产主义就相当于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中的钙元素,没有钙元素,共产党人就会在精神上得‘软骨病’。他的话深刻阐明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契合性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带领着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集体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一直从中国近代以来,我国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每个中华儿女所要清晰的认识到的,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肩负着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使命,为了自己的国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国家的命运也关乎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国家的利益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有国才有家,有家才会有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概念提出后,习近平同志相继在不同的场合对其?M行了阐述。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演讲时,在演讲时总书记深入地讲解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使命。在现代,这种使命的深刻内涵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国指出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事关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坚定信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国家为事业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我国成为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大国。
(三)“中国梦”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密切相关
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指出,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力量。”如前所述,理想信念是一座灯塔,人们在工作生活时,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行动,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指引人们做好自身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那么,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
三、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传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其中一原因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与个人理想差距甚远。高职生存在思想的误区:这和我没什么关系,地球少了我,照样转;中国少了我,也不会怎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青年一代都出现这样的想法,中国未来会多么的可怕。“中国梦”提出后,党号召每一位中国人民以中??梦为中心,构筑自己的美丽梦想,构筑家庭的美丽梦想,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倡导“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大家好、民族好、国家才会好”。
(一)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三观”教育
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思想领域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靠近。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武装人们的头脑,让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共产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在教育时,要围绕着“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四信”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实质上也是“四信”的教育。
从现在的教育状况看,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为大学生中一部分的高职生来说,由于具有特殊性,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嗤之以鼻,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淡漠,对党和政府滋生愤慨,一些不好的,对社会发展持有消极态度的思想也在存在小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思想信念的歪曲和动摇对人的威胁是最大的.中国梦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时期提出的。
(三)以“中国梦”引领高职生实践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理想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理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因此实现共产主义也将会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在这中间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这就表明了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许多人奋斗一生,终其一生都没能看到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过程。那么人们就会提问他们的追求是否值得?特别是他们能否从自己的追求中得到人生的意义?
当前,高职生受现实影响,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要想坚定高职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解决上述的疑惑,而解决这些疑惑的办法就让学生在实践的中去感受、去体会,去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悟升华成人生的理想信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构筑自己的梦想,使其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并将其付之于实践。
一个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内涵的文化修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怀有的高度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着学生正确的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事物,让学生在追求自身所需的同时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促进学生个人理想、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理想在实践中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宣传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实践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首先要尊重实践,尊重现实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正因为我们党勇于解放思想,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的理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大幕才得以拉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才得以开启。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实践烙印。
毛泽东同志说过,“草鞋没样,边打边象”。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讲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有原则、有方向、有定力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奔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正路。
理论特色:从实践中得来又指导实践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中是要出道理的。走中国道路,当然要有中国道理。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世界人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我们所走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理论意蕴、理论逻辑、理论追求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就能更好地把全国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也能更好地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简单地从马克思主义本本里抄来的,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与战略应对中形成、丰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涉及的新思想、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越发充分、思想逻辑愈益清晰,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更加理直气壮。
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又指导实践走深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总依据;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更加坚强有力;等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步深化和突破,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突破。
民族特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形态,具有普遍性。同时,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由于人口、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追求等,民族特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必然要有民族的表达方式。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成为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重要理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发展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话语体系。
面向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历史上如此,今天、未来依然如此。
时代特色:在解决新问题中与时俱进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形态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与时俱进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重要关切、主要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解决发展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步伐,是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9.5%的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9%左右的增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成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顺应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的时代潮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思想宣传范文】二
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古人做学问,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要强调“管用”,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做人民需要的学问,就得走出书斋、走进实践,为人民立德立言。《论语》有载,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与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指导他们如何尽孝、如何为政、如何行仁。他还将“六艺”传播到民间,是将学问带出“象牙塔”的典范。这对于今天如何做学问仍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术研究陷入自我循环,一些所谓的“学术成果”,材料似曾相识,观点人云亦云,一看便知属于闭门造车;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坐冷板凳,不潜心做真学问,而是热衷于做学术“明星”、网络“红人”。凡此种种,都不是研究的大道、学术的正途,都不可能做出真学问。
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只有切合时代需要、满足人民需求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才能写进群众心坎里、发挥应有作用。
学问一词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贵在“知”,即思想的创新;更贵在“行”,即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北宋学者范仲淹不仅潜心学问,而且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这种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学者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成为村民们眼中的“科技财神”。
在新时代,做学问的实质在于从学术的角度总结、提炼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实践经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思想宣传范文】三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时代新人培养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关于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全面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时代新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始终把培养人作为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根据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完善、丰富人才内涵要求和培养途径措施。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又红又专”,到改革开放初期倡导的“四有”公民,再到今天着眼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所需要的“时代新人”,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人才培养理念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实践的连续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密相联,“时代新人”的提出,立足于当代,着眼于未来,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时代新人要有“时代”意识。时代新人是既为新时代所塑造又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一代新人。这样一代新人,必须有时代特征、时代素养,必须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同时要有自觉意识和足够能力,去适应新时代、建设新时代、服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说到底,时代新人要有时代意识、时代视野、时代胸怀,要有合于时代需要的规划、追求,能够作出促进时代发展的努力与实绩;既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同行,更要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去创造新的时代。
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理想。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的精神之“钙”,小则关乎个人事业的成败,大则关乎整个国家民族事业的兴衰。时代新人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不懈追求;要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夯实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根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成长的指路明灯,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复杂,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才能始终高举旗帜,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时代新人要有高尚品德。高尚品德是时代新人的立身之本。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欲治国先立德,唯有如此,才能德位相配。时代新人要坚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良好风气,培育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实践;要尊贤育德,砥砺品行,涵养正气,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自觉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和歪风邪气,当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正能量、凝聚起磅礴力量。
时代新人要有学习能力。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时代新人要抓住求知的关键期,广求“真经”、博学“真知”、深悟“真理”,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求“真经”,就要扎扎实实学好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精神动力之源;学“真知”,就要下大气力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围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就好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十八般武艺”,又博又专、愈博愈专;悟“真理”,就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学会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识大局、明是非、知进退的能力。
时代新人要有过硬本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批批“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新时代的青年不能满足于做一般意义上“现实的个人”,必须做真正“有本领”的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能登高望远,把现实与理想有机结合好。时代新人必须务实下力,扎实苦干,不断提升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本领,成为有“几把刷子”的“行家里手”。要不畏难事,坚持“从做中学”,把“苦”当成一种机遇,把“难”当成一种修炼;要不嫌小事,把小事当作大事干,多积尺寸之功,聚沙成塔,打牢做大事的基石;要不惧新事,敢应新挑战,敢解新问题,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的本领。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范。
时代新人要有担当精神。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是检验时代新人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标尺。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处在重要阶段,要实现梦想,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时代新人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以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驰而不息的奋斗力量、坚定执着的担当意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跑好改革开放接力棒。面对挑战,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面对危机,要挺身而出,攻坚克难;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
二、高校必须为培养时代新人努力奋斗
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青年一代自觉奋发,教育战线责无旁贷,高等学校义不容辞。作为时代新人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高等学校必须自觉担当,勇于作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回答好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历史规律,正确认识前进中的挑战和困难,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要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上下功夫。高等学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更为全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突出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发挥好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引导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感悟真理,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改进教师考核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履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在推进教育改革上下功夫。高等学校要大力改革本科生培养机制,把本科教学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去深化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在因材施教、配备高水平师资、提升国际视野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坚持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实施分类培养模式。要依托国际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研究。要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思想宣传范文】四
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3月8日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答问涉及中国外交经验、大国关系、地区安全、“一带一路”等诸多问题,既总结了中国外交70年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当前中国外交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大国关系和周边安全。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国外交可谓任重道远,但也大有可为。正如王毅在记者会上所表示的:“20xx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中国外交70年历程,正如王毅所说:“中国外交的辉煌成就,首先归功于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外交最根本的政治保障。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中国外交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具体而言,可以从独立自主、天下为公、公平正义、互利共赢、服务发展、外交为民六个方面来观察70年来的中国外交,这六个方面既源自中国外交实践的不断锤炼,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还离不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互动。
其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维护自身独立自主,高举反帝反霸旗帜。中国也支持其他国家维护独立自主,主张各国互不干涉内政。其二,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天下为公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政治观。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彰显了中国外交的胸怀和追求。其三,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也成为中国外交砥砺前行的动力。当前,国际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公平正义还有待中国和其他国家一同努力提高。其四,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国际社会的利益多元在所难免,国家之间的合作遵循什么样的准则至关重要。不同于弱肉强食的权力政治,中国强调互利共赢,不断增进中外合作,推动世界实现包容发展、共同发展。其五,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和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国际国内,助力发展大局,是当前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外交的主攻方向。其六,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随着中国公民海外行动的不断增加,领事保护等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落实外交为民,中国外交需要在具体指导原则、机制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有所作为,不断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光添彩。
大国关系:促进总体稳定 坦然面对竞争
大国关系是决定国际事务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国关系的总体稳定是中国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本要求。
中俄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政治上彼此信任,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巩固中俄关系基础。中美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前行。40年来,中美关系风雨兼程,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两国要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当今中美战略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两国要继续寻求对话和谈判解决的思路,避免滑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欧关系当前总体向好,双方之间共识远远多于分歧。特别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有着一致立场和共同诉求。如何减少中欧关系的一些干扰和影响,需要双方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总之,大国关系呈现竞争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常态,我们对此要坦然面对。关键在于要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妥善管控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分化,不断增加彼此的合作点,及时缓解彼此的摩擦点,始终坚持以发展、大局、长远的眼光来运筹大国关系。
周边地区:统筹促进安全与发展
中国是亚洲大国,对周边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朝核问题、印巴冲突还是阿富汗问题,中国都在其中发挥着劝和促谈的积极作用。
对于朝核问题,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同时也提醒有关各方,朝核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有理性预期。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始终坚持无核化目标,坚持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对于印巴冲突,中方一直积极劝和促谈,呼吁各方冷静克制,防止事态升级,为缓解紧张局势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印巴同为中国邻居,中国历来坚持睦邻友好外交,不仅希望自身与邻国关系融洽,也希望邻国之间友好共处。中国希望阿富汗各方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抓住国内政治和解的重大机遇,以对话解决纷争,化干戈为玉帛,携手推开通向和平的大门。中国将在尊重阿富汗人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继续为推动阿富汗的和解与重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历史问题与现实争端相互纠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为了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近年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周边安全与周边经济的统筹发展,还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推动亚太地区安全新架构。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周边安全,更加重视与周边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思想宣传范文】五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并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以优秀研究成果促进社会进步,又要做到德为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但也有极少数人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问题。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脱离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有的剽窃他人成果。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其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名气越大,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大学问家之“大”,既在于以其学术成果启发思想、推动工作,更在于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领风尚、烛照人生。
明德,首先要明大德。个人的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志趣:“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明德,体现为勤业精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甘愿为自己的学术理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创造出有益于社会的成果。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七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途径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 ”, 《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口号, 这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是这两年来最热门的词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 梦想涵盖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 也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是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的梦想。中国梦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历史发展, 中国梦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的中国梦涵盖了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突出反映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 表达了我们党对党和国家今后发展趋势的憧憬和展望。
1 中国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
1.1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到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经历过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制度的落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华民族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从16世纪起, 西方列强开始通过侵略和掠夺进行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当时还处在“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对象。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 中国国门大开, 伴随着鸦片而来的是各种割地赔款、各种主权沦丧, 同时也涌入了无数先进思想, 让我们在心头无数次呼喊着“中国梦”、“强国梦”、“振兴梦”, 于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社会各阶层都尝试着将中国这只沉睡着的雄狮从泥潭中拖出, 当失败再一次降临后, 当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道路问题的时候, 辛亥革命短暂的甜蜜成果也未曾将近代“中国梦”延续, 继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三股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历史最后选择中国梦的助梦者———共产党, 带领人民构筑起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中国梦”。
1.2 建国后实现建立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毛泽东, 将党集体智慧浓缩成毛泽东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中国梦”的指南, 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 这一时期的“中国梦”大胆探索, 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引领党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这时,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及中华民族的迫切需求, 也是“中国梦”不同时期的另一方面。为了这个梦想,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尝试, 不断探索。有“大跃进”的苦痛, “人民公社化”的悲伤, 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中国梦”虽然被误读, 但其真理始终没被误解, 这一时期对“中国梦”的理解, 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而加深。南海边画圈的老人被历史定格为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助梦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梦想再次被唤起, “中国梦”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世界影响力不断地提升而越来越近。
1.3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科技水平长足发展, 外交实力愈加强大, 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无限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富国强军利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而优秀的共产党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来源。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梦”进一步要求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科技文化体制建设融会贯通, 将发展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 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体系体现在发展中, 让中华民族追梦的步伐更加的矫健, 更加平稳。在“中国梦”的支撑下, 我们不断实现了“奥运梦、五环梦”、“航天梦”、“海洋梦”, 同时在西方的舞台上首次出现了中国的“诺贝尔之梦”。纵观历史, 坚定地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 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中国的体制问题、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解决各时期前进道路上的时代课题, 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而形成的道路, 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其内在机理决定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 产生深厚的群众基础。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又以中国梦为发展方向, 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首先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汇, 首先为“中国梦”的成形铺平了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这决定性的选择, 将“中国梦”推向了社会主义, 通过不断的社会主义探索将“中国梦”的旗帜传递给了第二代领导人, 正是由于邓小平等再次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成为新时期梦想扬帆的标志。走进21世纪, 中国的梦想愈发变大, 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及“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从“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形成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人民的生活愈加富足, 中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十八大后, 习总书记终于将人民内心的口号喊起:“中国梦”, 给曾经埋藏在人民心中的那个声音真实地呼喊出, 让全国甚至全球人民知道, 泱泱中华有个“中国梦”, 在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之际, 在外来势力不断入侵, 经济发展受阻, 生态破坏严重等等情况下, 恰合时宜的“中国梦”让中国人再次清醒下来, 如何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篇八
一、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属性,就在于其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检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如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一样,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丰富实践特色,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管用的政策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二、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理论本身的真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大生命力的内核。胡锦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遵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集历史文明之大成,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它聚时代精神之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两次飞跃充分表明,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科学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不衰,就是因为它能够始终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回答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开拓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敢于超越前人、敢于突破禁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要凝聚多方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域属性
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和状态,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它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制度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性”。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凝聚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顺利地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四、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面对十年内乱带来的严重困难,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黨不断拓展战略视野,科学审视时代发展,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认真汲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谦虚借鉴人类社会发展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探索和回答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推荐阅读: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1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06-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08-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点10-15
中国特色社会简答题06-30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6-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07-03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8-12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