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精选7篇)
1.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一
bb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
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6%;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是一个经济穷县、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较差,加之地处内陆,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同时,bb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县、中国红枣之乡,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了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巩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牵动bb县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产品新的增长点。按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畜牧业走工商贸一条龙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加工增值、销售服务等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第三产业
税收,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三是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利用bb县传统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师范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产品资源情况
bb地处黄河故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红枣、尖椒、花生、棉花、蔬菜、林果、西瓜等。粮食种植面积110万亩,总产44万吨,其中小麦80万亩,总产28万吨,特别是近几年优质专用小麦迅速发展,2006年达到6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5%;玉米3 0万亩左右,总产1 6万吨,其中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 5万亩。棉花种植在1990年鼎盛时期,面积达到5 3万亩,近年来,虽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左右,仍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花生种植面积3 0万亩,总产7.5万吨。红枣种植面积4 6万亩,年产1 2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 5.8万亩,总产145.8万吨。尖椒面积达到4 0万亩,总产9万余吨。bb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 4.6%(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16.4、13.6、11.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林果面积16万亩,年产各种优质水果
10万吨,产值1.2亿元。以羊、禽、猪、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小区22个,规模养殖户5528户,羊、猪、禽、牛年饲养量分别达到77万只、93万头、950万只、9.7万头,肉蛋总产8.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现状
bb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业的企业化为手段,强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 9 5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77%,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花生、尖椒、腐竹、棉花、山绵羊、红枣、木材等8 大产业链。目前,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全县30万亩花生基地稳步发展,还在周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花生生产基地。全县共有花生加工企业9家,从事辅助生产专业户22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以宋都味美斋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尖椒产业链,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产辣椒酱1000余万瓶,加工尖椒2000吨,创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了全县8万户尖椒种植。以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腐竹产业链,三安腐竹加工小区拥有腐竹加工企业126家、500条生产线,年加工腐竹1.5万吨,创产值1.2亿元,带动了大豆、养殖、沼气、运输、彩印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意隆、腾达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产业
链,全县共有纺织印染企业2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了全县5万户农民种植优质棉20万亩,其中意隆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年加工棉花8万吨。以茂华羊业公司为龙头的山绵羊产业链,公司现存栏良种肉羊2000余只,年可提供优质种羊和商品羊3800只。改良山绵羊3万余只,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养殖优良种羊,已成为豫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饲养品种最优,集科技示范、良种繁育和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羊生产企业。以豆公、石盘屯为代表的木材产业链,全县拥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00多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 5万立方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2万余人,带动4000户农民从事木材加工生产,已成为豫北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基地。以康辉食品公司、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产业链,全县红枣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
(二)资源招商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我县工业基础差、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工作重点。一是选择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市场广的重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星河油脂、意隆纺织、腾达纺织、瑞鑫巾业、宋都味美斋、双安豆制品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产品资源及现有企业优势,强化对外合作,坚持资源招商,取得了
明显成效。引进资金6亿元,建成了金星啤酒、汇鑫肉制品、广源纺织、盛群麦芽等80多家起点高、规模大的涉农企业。林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引进了总投资2200万元的溢美木业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3产品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固定资产5亿元,年创产值15亿元。
(三)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了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加工基地,以二安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以卜城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加工基地,以跃进食品公司为龙头的三粉加工基地,以豆公乡为代表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六村乡为代表的尖椒生产基地。其中花生加工基地和豆制品加工基地被批准为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花生、红枣、木材、三粉、腐竹、尖椒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39个,超千万的23个,专业加工户(点)90000多户。按照“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其规模发展,集中发展,二安腐竹加工小区和豆公木材加工小区初具规模。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棉纺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进和培育了金星、康辉、星河、老倔厨等一批知名品牌,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规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要进一步扩张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壮大产业实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3 0亿元,其中星河油脂公司达到2 0万吨生产能力,年产值2 0亿元;纺织印染业产值达到1 2亿元,其中意隆公司达到1 5万锭能力,年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业生产规模达到4 0万吨,年产值1 0亿元。
(二)抓招商。下步要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三)抓龙头。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经营状况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红枣、尖椒、花生、蔬菜为主的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星河油脂、意隆纺织、宋都味美斋、康辉食品、汇鑫肉制品、腾达纺织、瑞鑫巾业等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目前我县的红枣、腐竹、木材等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下步要进一步完善小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向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自身滚动发展向更多的利用社会资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向项目联合、做大做强转变,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
作者:bb县财政局安理军
联系电话:77119***68
2.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二
泰州市现有7家经过市级以上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其中省级5家, 市级2家。截至2013年底, 7家集中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51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13亿元, 占25%。7家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达194个,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1个, 市级龙头企业34个。入驻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82亿元。2013年, 7家集中区实现加工产值475亿元, 实现税后利润15亿元。7家集中区在建 (新建) 项目31个, 计划总投资51亿元, 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21个, 项目已实际投资5.7亿元, 占计划总投资的11%。
1 集中区规划建设特点
1.1 依托特色企业集群规划建设集中区
如兴化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兴化粮食集中区。2个集中区的产业特色明显, 企业密集, 专一性强, 从原料生产到终端产品进入市场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得相对较好。兴化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集聚了52家脱水蔬菜企业, 其中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品牌企业通过委托订单等形式, 将一些特定的生产流程分离出来, 形成一批配套企业, 而一些规模相对小的中小企业也走向专业化, 集中区围绕脱水蔬菜产业生产, 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综合成本、供销集中等竞争优势。兴化粮食集中区是依托兴化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加工企业群规划建设, 集中区围绕粮食加工产业配套形成市场、物流、印刷、金融等各类服务业, 三产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1.2 依托大企业、大项目规划建设集中区
其中靖江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泰州高港区永安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最为典型。2个集中区均位于长江口岸, 航运便捷, 具有先天性的区位优势, 吸收了国内外知名企业落地投资, 当地政府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做集中区规划, 建设起点高, 基础投入大, 交通、物流、储运设施配套较好。靖江市农产品集中加工区依托靖江市粮食产业园, 由靖江粮食集团为主体投资发展现代粮食物流, 吸引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龙威粮油、重粮集团进入集中区, 集中区形成农产品加工、物流、港口中转、电子交易、小麦期货、粮油机械设备制造及延伸产品加工等产业。泰州高港区永安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依托益海粮油做园区, 科冕木业、正大饲料、永安港务等一批超亿元或超亿美元的重特大项目先后入驻园区, 形成了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木材加工、物流配送等主导产业, 初步形成了粮油食品、现代物流集聚的临港经济板块, 呈现出以骨干优势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态势。与兴化2个集中区相比, 这2个集中区进驻企业数量相对少, 但企业规模大, 品牌效应好, 与企业相配的物流服务业十分发达。
1.3 政府主导规划建设集中区
目前运作较为成功的是泰兴农产品加工园区, 园区成立了专门的管委会, 并建有投资平台, 为园区企业配套服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入驻企业数量较多。相比而言, 同时政府部门主导推进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此外, 姜堰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由该区区委、区政府推动规划建设, 主体设在沈高镇, 目前尚处于启动建设阶段。
2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是借鉴工业经济开发区建设模式, 重点围绕本地农业资源, 通过招商、项目带动等形式,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式发展。与工业经济开发区相比,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由于对地方税收贡献小, 发展受政策、市场和经济要素制约较为明显, 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亟需解决。
2.1 组织领导体系不健全
各地政府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重视程度不一, 集中区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不一。由泰兴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的泰兴农产品加工园区, 其管委会为副县级建制, 独立运用集中区建设事宜, 并且从建设初期至2013年, 连续5年该市每年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集中区建设。其他市 (区) 集中区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有的市 (区) 则是为了批一块集中区牌子, 临时搭建一个班子, 由于没有稳定的机构, 没有赋予机构有效的职能, 集中区建设工作缺乏动力和合法性, 入驻集中区项目跟踪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协调, 项目落地后的建设审批、用地等环节手续繁琐, 效率低下。
2.2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
除了市农委部门出台的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认定管理办法, 市级党委政府层面至今尚未出台有关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指导政策。由于农业项目低税收, 对地方政策财政收入贡献不明显, 各级政府缺乏支持动力, 相关优惠政策不到位, 有关集中区的招商、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远远小于工业经济开发区。
2.3 金融支撑不力
各地集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加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先天不足的原因, 集中区自身及入驻企业建设融资难度较大。在农产品原料收购旺季, 不少农业龙头企业面临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 向商业银行贷款缺少有效抵押,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程序繁琐, 不少企业转向门槛较低、利率较高的信用社贷款, 有的则是在民间高息借贷, 造成财务费用支出增加。
2.4 产业链体系不健全
总体上,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起点低, 对大企业、大项目吸引力不强, 有的集中区急于招商, 入驻企业与园区产业规划定位不符, 集中区内企业难以形成集聚、互补效应。有的集中区同类企业简单扎堆, 没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 与集中区周边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未形成良性互动。集中区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 促进同类加工企业的集聚和农业生产基地布局发展能力不足, 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 集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难以很好发挥。
2.5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集中区内一些中小企业自身缺少强烈的开发创新意识, 缺乏开发创新的人才机制。集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较为滞后, 服务面较窄, 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集中区内产业创新支持力度不够, 不能很好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开展创新的合作平台。
3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到集中区入驻创业, 有利于节约资源要素, 实现政策、资源、市场、信息共享, 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针对泰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现状和特色,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集中区均要建成独立建制的管委会, 管委会要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和办公场所, 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集中区发展规划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科技服务等, 真正起到管理协调集中区发展的作用。在集中区建设和运营初期, 地方财政能够给予一定的经费, 保障管委会工作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在条件具备的加工集中区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逐步完善“政府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强供电、水、热、气、消防、通讯部门等服务, 完善企业生产的基础, 保证入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集中区拓展服务。在条件成熟的集中区组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中介组织, 加强协会在技术咨询、产品标准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协作与自律、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行业引导和产需对接, 为集中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3.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层面上, 将农产品加工集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市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对象, 重点扶持市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对各市集中区建设可以通过奖补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支农项目资金, 加大对集中区建设的投入。二是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整合国家、省市各类扶持项目和资金, 重点向集中区农业加工企业倾斜, 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在备案、核准、审批等方面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优先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各地政府可以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 建立专项银团贷款, 扩大集中区企业的信贷规模。建立集中区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规范操作办法, 加大对集中区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加大对集中区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集中区通过大企业、行业协会建设融资担保平台, 为集中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积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担保融资平台, 多渠道、多方法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3 加快集中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措施促使生产要素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 发展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形成核心技术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设计开发、生产技术、营销模式、管理体系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 以高科技手段服务企业发展。三是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整合集中区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 加强科研开发推广服务, 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 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对集中区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新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及成功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给予财政补贴或奖励。
3.4 提升集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集中区建设规划, 坚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 高起点规划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产、物流、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明确集中区区块功能, 提升集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着力推进集中区产业链建设。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 提倡大企业做强, 小企业做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合要素资源, 实现集团规模经营,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鼓励集中区大型企业完善上下游配套发展, 全产业链经营开发,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鼓励集中区企业与企业间, 集中区内部与周边区域产业加强协作, 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体系。
3.5 落实集中区扶持政策
3.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三
1.我省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2.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 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3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3.几点建议
3.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進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3.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4.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篇四
摘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不紧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健全、加 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 出一些意见。
关键字:农产品加工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 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 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 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 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 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 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 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 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 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 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 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 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 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 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 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 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 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 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 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 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 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 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划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规划》和《全 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 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 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 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 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 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 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 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 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 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 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 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 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 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 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 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 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 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 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 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 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实行分 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
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在 巩固、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中 西部地区和小城镇流动。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 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5.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五
王凤霞 江雪梅
农产品加工业,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其另一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实施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过渡的战略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一环,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我省的GNP 具有双重功效。但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今,我国已成功进入WTO,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片大市场,寻找着机会。国外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管理水平高,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国内的企业必须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以制定适宜的战略与策略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
本文就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及教训,以对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一般现状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
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NP 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子公司普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的天然L(+)乳酸和乳酸盐生产商,普拉克公司的工厂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荷兰,同时它具有一个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新国际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其方便食品事业部在中国大陆有12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方便食品生产商;其饮品事业部在大陆有9个生产基地,其糕饼事业部在大陆有3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糕饼生产商;菲律宾晨光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陆的投资也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就是这样的一些巨无霸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2.国外农产品加工水平比较高。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 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3000 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3.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品种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Leatherhead Food RA最近针对全球12 个主要市场所做的统计,显示1999年的休闲产品的总产量达440万吨,约合300亿美元。美国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达
8.6公斤,其次是荷兰和英国,分别为6.5公斤和5.7公斤,较低的是意大利和巴西,分别只有1.5公斤和1.7公斤。各国、各企业看好的休闲食品的生产,致使休闲食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使全球休闲市场相当集中,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休闲食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百事公司旗下的Fritolay就宣称占有全球40%的市场,第二位的Procter&Gamble则降到5%的占有率,另外一些2~5%占有率的公司则包括美国的Nabisco公司、德国的Intersnack与Bahlsen公司等。
4.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管理主题是指某一时期企业管理所侧重的关键问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2)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5.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启示与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发明或引进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对于现实需求,企业只能适应,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加工制造、内部管理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制造资源和企业管理。此时,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性,企业可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把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引导其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这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尤为明显,我国有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0.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就乳业来讲,上海光明排名第一,其年销售额15亿元,利润7000万元,而雀巢年营业额133亿欧元,1999年在中国销售额为38亿元,是光明的2倍还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乳业市场争夺战已拉开序幕,国内乳制品品牌渗透率:光明是9%,其次是雀巢5.9%,三元5.2%,达能3.4%。现在,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危机,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做大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要求政府更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顺价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再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和统一的大市场。
5.企业自身的机制与经营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的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加上成功“入世”,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要学习管理、技术、制度安排,以期赶上并争取超过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而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而战略管理一层上尤显软弱。现在,我国企业职能层的战略与事业层的战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而在公司层即企业总战略上尚显不足。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来做好。
6.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六
核心提示
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力强,肩挑农业、工业两业,惠及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三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坚持科学发展,做大这一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当今中国,农业问题是最大的经济问题,农民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农村问题是最大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感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三农”工作的指导方针。农产品加工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力强,肩挑农业、工业两业,惠及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三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坚持科学发展,做大这一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产业现状分析
基本态势
发展来势看好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名品名牌大量涌现 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存在问题
龙头不大 投入不足 品质不高 环境不忧
近几年来,长沙多举措协同推进,全方位提升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来势看好,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名品名牌大量涌现,聚集效应开始形成,市场体系逐步建立。至2008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360.8亿元,为2003年83亿元的4.3倍,年均递增34%;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236家,带动原料基地320万亩,带动农户63.5万户,直接为农民发放劳务工资29.7亿元。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发展后劲,都稳居全省第一位并开始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仍然存在四个突出问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引起重视和关注。一是龙头不大。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企业屈指可数,已经挂牌的国家、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蔬菜等支柱产业,既无大的龙头企业,又无行业协会,品牌林立,相互制约。二是投入不足。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既要承受自然灾害风险,又要接受市场竞争挑战。金融部门贷款慎之又慎,论证评估特别严格,贷款规模从严控制。有些产品质量好,发展前景大的企业,常因资金短缺而沉浮起落。尤其是科技投入更少,全市规模企业每年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0.5%。三是品质不高。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多次加工增值能力较差,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四是环境不优。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行业比较,面临的困难要多一些,发展环境要差一些。个别地方对农产品加工业看得不重,顾及很少。已经出台的许多支持、鼓励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加工企业、产品基地和生产农户之间,在形成产业链条过程中,因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发展前景判断 市场潜力大
现实差距大 发展空间大
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发展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前景看好的朝阳行业。一是市场潜力大。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美元,我省达到2523美元,正处在这样一个新阶段。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方便、营养、安全综合需求的新特点,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现实差距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为4.7∶1,国内先进地区已达2∶1,长沙去年为1.28∶1,现实差距就是发展潜力。三是发展空间大。长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处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大农业。区位优势明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江湖水运、航空通道交织成网,南北贯通,东西对接,物流方便,信息灵敏,适合发展加工业。发展基础坚实,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优质水稻、有机茶叶、特种水产、花卉苗木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六大农产品开发专业园区已入园的150多家规模企业正在迅速壮大;水稻、生猪、水产、蔬菜、茶叶、烟叶、油茶、楠竹等八大支柱产业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到位;十大批发市场、百乡连锁商场、千村放心商店对接城乡一体的经贸体系正在建设之中。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只要思路清晰,强力推进,长沙农产品加工业有可能每年保持40%的增幅,到“十一五”末接近千亿元目标,成为推动长沙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发展对策建议
突出发展重点 创新发展模式 加强发展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
一、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重点是要以加工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加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围绕优势农产品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水产、茶叶、果蔬等大产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培育一批上市公司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坚持“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既要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形成几个大集团;又要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营造一批“小巨人”,实现企业规模的梯级推进,形成与全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体系。
二、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发展基础。主要是要形成供、产、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增值链。一要培育大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二要建设大基地。“围绕加工建基地,建好基地促加工”,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市种养业结构,形成规模连片生产,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基地。三要构筑大市场。把市场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来抓,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超市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和城镇市场为依托的连锁网络体系,推广现代交易方式,加快从产品到商品的时速。四要创造大品牌。实施品牌兴业战略,积极巩固和发展现有名牌产品,不断开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将单一产品品牌扩大到系列产品品牌,将区域性品牌提升为全国性名牌,实现名牌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发展服务,落实发展措施。在优质服务中落实发展措施,在加快发展中构建服务体系。一要搭建项目服务平台。千方百计缩减每一项目投产之前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各项成本,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对重点项目搞好重点服务,坚持“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班人帮扶”,解决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二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与处理,拓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立全市统一构架的农产品招商平台、科技项目对接平台、产品展示平台、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三要建立融资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支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全市农产品加工融资担保中心,采取引进担保投资机构、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等多种方式筹集担保中心必需的担保金。同时,积极探索以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资产等作为抵押获取信用资金的新方式,积极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四要建立招商服务体系。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搭建大招商平台。一方面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实行由生产基地到加工企业的顺向招商;另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及时捕捉外地大企业优化市场布局、推进资本扩张的机遇,开展由加工企业到生产基地的逆向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投资农产品加工业。
7.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篇七
一是增长速度企稳回升。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低开低走、逐步企稳回升的态势。1~6月,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1%,比1~5月回升0.3个百分点,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基本持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945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1~5月上升0.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工业3.8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效益有所好转。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810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6.5%,比去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1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效果显现。
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涉及主食加工的速冻食品、米/面制品、豆制品制造和蔬菜加工等行业普遍处在10%~17%较高增长区间;蜜饯、固体饮料、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等行业增速也均超过10%。这些行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四是区域布局不断优化。1~6月,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3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最快,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9.9%、16.1%,均列中部省區首位。上半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比为51.34∶24.11∶15.63∶8.92,中部地区占比上升0.75个百分点。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荆州明月公园描写范文10-12
荆州博物馆导游词09-16
生死存亡在荆州的经典散文06-16
荆州沙市会计培训长江会计2014年会计初级中级职称考试培训班08-20
梅州市种植情况09-27
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08-24
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09-18
滕州市雨季三防工作情况汇报07-11
福州市第三十中学党建工作情况汇报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