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2024-08-27

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一

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及规范要求

中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威廉詹姆士)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底色,特制定本细则。

一、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下一节新课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的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_”,并在字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一丝不苟;要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既要敢于挑战新知,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二、课堂学习习惯

(一)课前准备

1.学会早读,每天到校或起床后,能自觉地进行诵读诗文等早读活动。

2.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静坐看书,等候教师上课。

3.课前三分钟唱一支歌、背诵一首诗经诗歌。

(二)积极思考

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勤于动脑,勇于发言,善于生疑。

2、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解决问题。

3、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不受外界的诱惑、干扰。

(三)学会倾听

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和学习用品等,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并能给予积极的评价;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3. 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四)大胆发言

1.发言时,身站直,口齿清,能用普通话,声音洪亮。

2.理顺逻辑,调整思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

4.在学习过程中,能创新性地补充或纠正别人的意见;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鼓励他人。

(五)善于合作

1.保持谦虚之心,能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乐于分享独立思考的成果。

3.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六)保持兴趣

1.要全神贯注,专注于课堂全过程,遇到困难或失去兴趣、思想开小差时要及时调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不理解的非重点知识可记下,暂时放过,课后解决,不可打断思路,因小失大。

3.学会用座右铭提醒、激励自己,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

4.学会记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

三、阅读习惯

1.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要双手拿书,腰板挺直,眼睛与书的距离符合保护视力的规定。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做好读书笔记。

3.中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4.学习数学阅读的方法,如应用题要读3—5遍等。

5.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3首,每学期至少读大部头的书2—3本。

四、书写习惯

1.学会正确地使用铅笔或钢笔,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用笔卫生。

2.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3.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便撕作业纸,低年级学生尽量少用橡皮,保持纸面整洁。中高年级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4.做作业时要专心,注意力集中,想好后再动笔,忌盲目下笔。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

4.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如低年级学生用hb型的铅笔,不用自动铅笔。不用玩具类的学习用品。中高年级用钢笔书写作业。

5. 画图用铅笔和作图工具(如直尺,圆规),不得顺手随意化。

五、作业习惯

1.按时做作业——按计划做作业。

2.先复习再做作业——弄懂、学会、掌握,做作业时,尽量不翻书找答案。

3.认真仔细——仔细审题,解题,书写认真,不马虎。

4.速度要快——讲究效率,在认真仔细的基础上速度要快,效率要高。

5.独立作业——要有钻研精神。不抄袭他人作业,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问别人为辅。

6.自我检查——不能依赖老师或家长,做完作业要进行自我检查。

6.错题订正——研究分析,反省总结为什么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应该怎样才能避免。

2018年9月

2.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二

一、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目前, 高职院校的教育家们已经认识到了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在高校乃至中学教育界争论很多, 多数人认为这应属于幼儿园、小学阶段养成的事, 而大学生已有自己的独立能力, 如何做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另外, 高校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不重视, 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也由于难度比较大不能坚持。尽管高校扩招 (1996年) 以来, 虽然提高了学费不断强化了学生的“顾客消费”意识, 但是不能忽视其第一角色还是“受教育者”, 需要通过高校的教育, 学习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让其更加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下,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更新变化, 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引导与规范应当坚持与时俱进。

二、要抓好学生培养关键期,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常态化

新生入学期是大学的起点, 是大学阶段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时期。新生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在生活习惯及方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个人品德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无论学生在高职前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是怎么样的, 当这些学生走到一起, 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 都是新的开始 (新人、新事、新环境等) 。从高职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 学校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如果能抓住时机, 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正确引导, 从规范学生仪容仪表以及学生的不规范发型入手, 这样做的意义是从“头”做起, 重新开始, 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步入正轨, 对今后班级的班风、学风、舆论导向和班级的建设有决定性的影响。

助新同学赢在新起点, 有了良好的开端, 还需持之以恒狠抓学校第一学期和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以及养成。鲁迅说:“不耻最后, 即使慢, 驰而不息, 纵会落后, 纵令失败, 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严抓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养成, 要坚持教育在先, 考核、激励和惩戒在后, 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趣、竞争和创新精神, 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做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的人格, 而且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三、要强化纪律观念,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当下高职院校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服务于学生”, 致使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怕学生有不满、怕学生出现问题, 使各式各样的纪律层出不穷, 其中纪律的教育性太少, 而惩罚因素又执行不力, 导致其约束力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有的学生在管理较严的初高中阶段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但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里,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仅反而倒退了。人是群居生活的, 在任何地方, 纪律都是必要的, 有纪律不执行, 比没有纪律约束更糟, 高职院校应强化规范, 常抓不懈, 要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最终使其内化于心, 习惯成自然。

在以纪律强化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既不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 也不能决绝果断、快刀斩乱麻。在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要有耐心, 在关注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时也要加强监督。纪律教育和奖惩措施必须有的放矢, 纪律的考勤、考核与奖惩的方式方法, 要坚持严格、诚信、科学与准确的原则, 学校应做好学生的考核、考勤工作。由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 应随时关注, 及时表扬好的行为, 对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 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信息的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四、要重视各方面建设, 使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自主独立性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进行人生演练的最好舞台, 班集体是这一舞台最真实、最直接地写照, 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 功利性少, 最善于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和相互模仿。一个良好班集体犹如一座熔炉, 陶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和品行, 带动着班级每个成员前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 尤其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训练, 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处的。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成长得更快, 即使是一些品行和成绩较差的学生, 由于受到班级良好风气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克服和抑制自身的不足吸收积极的力量, 从而向好的方向转化。

班委是学生中的核心力量, 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他们的良好思想品行、精神面貌与风气对全班同学起着示范作用, 对管理班级同样重要。如果有一支有责任心、思想活跃与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班委, 这样的班级就会有凝聚力, 学生会愿意为班级奉献, 愿意配合班委做每一件事, 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所以说选出优秀的班委, 对良好班级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充分发挥高职班委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的作用, 为班级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光靠学校、老师的重视和努力,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高职学生在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是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学团管理、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队伍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最佳场所, 具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自己。依据高职学生身心特点、所学专业, 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 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来, 在学团管理活动、社团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各种竞赛活动、以及各个社会实践中, 获取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技能, 让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 培养其对获取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及兴趣, 树立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自信心, 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五、要注重榜样作用, 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中树立具体鲜活的标杆

班主任或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承担着加强班集体建设、学生成长的重任, 负责这个班级的协调、管理、组织和教育等工作, 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与学生长期朝夕相处, 其言行举止都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他们的言传身教, 使学生终生难忘。加之他们作为教育者, 有着丰富的知识以及长时间与学生相处的生活经历, 学生很自然地就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楷模、生活的指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做班集体管理工作时, 要深入到班集体中去, 了解学生的一言一行, 想学生之所想, 做学生之所需,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例如:在纪律方面,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应做得到靠的上、坚持的住, 自始至终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改变学生。另外, 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 要提高自身能力。如果老师认为教育只是学生的任务, 忽视对自身的提升, 那么说得再多讲的内容再丰富, 都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

课堂教学是高职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任课教师是学生们学习和获取认知的源泉, 担任各科教学任务的教师, 在各自教育领域内都有丰富扎实的功底。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受教师的影响, 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什么样的老师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可见任课教师对学生强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把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点、每一面, 让每一堂课都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功能, 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职责。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过程毫无疑问, 就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的最好过程。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在高职院校中, 优秀学生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能激励、感染其他学生的成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素质基础参差不齐, 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可以通过一些活动, 例如:优秀学生事迹展、学生交流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向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沟通与交流。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 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养成效果最佳的, 同时也是最有益于学生的。

六、结语

改善高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需要教师不断地严格督促及引导, 需要在教学、课下、课余生活中, 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成就个人的未来。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专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对策。一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要抓好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学三个关键期;三是要强化纪律观念, 奖惩结合;四是要重视班级、班委、社团的建设;五是要注重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和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进而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养, 成就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高职,学生,日常习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金丹, 沈瑾薇.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养成教育引导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5) .

[2]陈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J].中学语文, 2010 (36) .

3.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并不是先天的就有的、也并不是遗传而来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逐渐养成的,是在思考与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上的条件反射。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的动作下形成的自动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刚开始是被动的,在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换为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职生的生源都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一般都是在中考失利的状态下,基本上没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在无奈的心情下才选择中职学校的,还有许多问题少年也纷纷的涌入到中职学校中。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的中职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中职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中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学习

从中职生的学生生源上来看,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被中考刷下来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比较差,中考成绩比较差。由此可见,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觉性比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坚定的毅力与耐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课,在考试中一般都是瞎猜,有的交白卷,学习中缺乏自觉的、主动的意识,不按时完成作业,在上课的过程中玩手机、看小说、听歌、打瞌睡等等。

(二)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饮食习惯不良、随意花钱,吸烟、酗酒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常常说脏话、打群架、逃学、厌学、甚至是偷偷摸摸等等。还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守纪律,有的学生不讲个人卫生,不叠被、不洗衣服、不洗脚,懒惰成性,这些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下,学生屡教不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状态下。

二、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因此,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与习惯。针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给与改进:

(一)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具体化

在中职生的教学中,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感知的状态下,需要引导家长与教师来进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会倾听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细化的、具体化到措施:在上课的时候,精致一些小动作、不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看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看看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活动,逐渐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合作、善于读书、善于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习惯,定期的向学生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习惯,教师根据这个孤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尊重他人、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将就卫生等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监督、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动作就会将这种习惯稳定住。根据闭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的时间又不听,但是总体来讲,坚持时间越长、习惯越是牢固。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但是在最开始的第一个月是关键的时期,在经过一个与月之后,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的时候,要向学生反复的宣传规范与规范,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被动的状态下遵守行为习惯,经过实践的深化,在长期的持之以恒下,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被强化。因此,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被不断地强化,教师要给与监督。

(三)构建网络教育管理的模式

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师要随时的到班级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的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还有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的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学习上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另外,在新生的入学中,要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思想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上,对学生尽心养成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同时,为了使养成教育更更加具有有效性,需要建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中心的德育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养成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必须要引导每个学生知法守法,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中职生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中的公民。当今社会的共同追求与目标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基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中职教育教学中,要有效的进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自身作为公民,需要履行自身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明白自己的行为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将法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精神,否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的现象。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想象层出不穷,犯罪逐渐的低龄化,这些都是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知法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这也是学生行为规则中“爱国守法”的重要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同坤.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5.

[3]李巍.给养成教育以实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四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了一个新的一年级。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小朋友们行为习惯都不适合小学生的要求。好动,好说,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倾听好像是他们的天性。

我深深地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抓好,决不可有半点的马虎。万事开头难,面对三十九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不知从何抓起。与孩子们这几天的接触了解中我感受到:我应该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讲究卫生等点点滴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多评比,多给学生做示范,树立榜样,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爱护校园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等的洁净,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光靠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5.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五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一直以来,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把贯彻道德规范同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我个人也有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下面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苗圃。新组建的班级,集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毕竟会不同,必然会不利于班主任的协调与管理。为此,我在每学年开始都会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提炼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制定班规。班规的内容不要求过多,但一定要可行,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出班训,如我们1301班的班训是: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目标是:共同打造一个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班级。然后通过班规约束班级的整体行为,初步使班级形成目标明确、奋发向上的氛围。制定完成后,将班训、班规及时下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在熟记的基础上,不断对照自己的言行反省自己。同学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遵守得好的,及时表扬。故意违反的,严厉批评,指出其危害,以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些所谓的小事,既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又是检验学生是否有良好习惯的试金石。抓住身边的一些小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很重视的教育方法。

1、利用警句的鞭策作用

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可以从政治、语文课本和经典读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等,把这些名言警句带进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义,领悟其中的内涵,在日常生活实践其中的真理。

2、发挥班主任本身的示范作用和督导作用

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班主任要从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如提前进教室、弯腰捡垃圾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通过表扬和批评、量化公布等手段,增强了学生讲卫生、争文明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伸伸手、猫猫腰”捡垃圾活动,班主任也积极参加,教室讲台前的粉笔头及时捡到粉笔盒里,废纸、脏物及时捡到垃圾筐中。由于我们班主任注意了身边小事的示范作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不论在教室、宿舍还是校园都受到良好的影响。

我们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这一特殊职能就决定了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相处,正确发挥班主任的督导作用,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推动力。为了达到利用小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应做到“四勤”:一是“腿勤”班主任上班坚持“教室——办公室——宿舍——清洁区”这条路线,及时发现各区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眼勤”,勤观察并善于观察,捕捉苗头性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教育引导学生的素材,如我发现个别学生盲目追求时髦,偷偷染发,穿耳洞,就教育学生说我们是花季般的年纪,青春、自然、简单就很美,那些不必要的装饰会让你看起来不伦不类,不美反丑;三是“嘴勤”经常召开有班委会成员和小组长的会议,让他们将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便于我们掌握第二手材料,和他们一起讨论班级管理的策略。另外还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扬其优点,指出其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是真的关心他们,上个学期,我利用晚读和自习时间,和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至少谈过一次话。

四是“脑勤”,就是经常想问题,从自己掌握的材料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可以说,这“四勤”是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三、广开渠道,多方面施教

都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为此,我把养成教育与丰富的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说未来”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另外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节、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明确意义,受到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讲卫生、不爱护公物、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按时到校、偷上网等开展“独立作业的好处有那些?从校园内捡起一片废纸与随时丢下一片废纸有何不同?迟到,会给同学带来什么影响?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等讨论活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强了预防效果,有力地促进养成教育。

四、发动科任教师和家长,共同教育

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多和科任老师联系,沟通,主动与科任教师互通情况,比如在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主动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平时多询问科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问题,和科任教师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此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中,我还注意了家庭、家长的作用,通过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形式适时、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在尊重家长前提下,认真听取家长对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等情况的介绍和家长的意见与要求;二是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宣传学校、班级在近期内的工作要求,增强透明度,为双方更好地配合打基础;三是热情地和家长商定下一步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对一些教育方法欠妥 的家长,给予指导,努力达到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学校与家长的“互联网“效果。

6.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篇六

篇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 今天听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课后感慨颇多。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

一、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二、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勇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将来顺利读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当女儿上一年级时,我总就得这段时间应该是培养她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上学后,我每天陪她一起完成回家作业并要求做完后一定要查看,并钻∶复习和预习。我总觉得如果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她就不会就得学习有什么困难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刚开始,我女儿动作非常慢,写字慢,做题目慢,一个字写了擦,擦了写。一篇课文没几个,生字,可她却要写上半个小是,甚至一个小时。有一次语文测验考了55分,后来老师打电话来说我女儿不是不会做,而是动作慢,来不及做,叫家长在家里多锻炼她。于是,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我在她写字台上放了个闹钟,让她有时间观念,让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女儿写字的速度明显加快,回家作业的质量也很好,女儿也有了自信心。我还帮她买了一些课外作业,让她利用双休日在家多练习,钻∶以后我像老师一样用红笔帮她批改,并写上分数,错的帮她讲解,直到她弄懂为止。从一年级到现在五年级快毕业了,一直保持这种习惯。我想小学这些知识都是基础,不外乎就是多做题。题目类型看得多,做的多,考试恳定能考好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篇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小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一个人的兴趣一般是从小就培养成的。所以小学老师是相当不容易的,想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更不容易。做为一个以后教小学的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得学会如何去教好小学生!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是否喜欢学习的问题,是否有求知欲。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的以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其他年级的学生,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让同学以自己的兴趣去学比强迫同学要最好的。强迫同学去学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的!再者还应该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五、“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小学生的接受不是很强,尽量应该用简单、容易让小学生听懂的语言。所以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 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还应该适当的插入一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 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在课堂上还应该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另外也应该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还应该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在一次观看《分类》这节课的教学视频中,里面的老师就放了一段关于超市等地方的视频让同学进行观察,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用老师事先准

篇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得体会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那么,小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教师以身作则,起榜样表率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认真“听”,边听边记笔记。为了教和学的同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地参加学习活动,认真听同学发言,对其他人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指出来。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老师讲,听学生讨论,边听边思考;提倡学生有时可以边听边做听课笔记,把老师强调的地方记下来,以便以后复习时用,这也为后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发言力求身体站直,语言准确 课堂发言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文章转载自: 请保留此标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发言过程中,力求学生做到表述清楚,不拖泥带水,又不矫揉造作。课堂练习认真仔细,计算快速准确 课堂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学生的要求: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计算过程要认真仔细,计算速度要快,方法要灵活。计算完毕后要验算检查,保证准确无误。为了活跃学生思维,经常组织一些计算大比拼活动,这样学生的计算热情更高,算得更快、更准确。

四、课后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五、考试认真审题,沉着应对

7.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 篇七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一、行为习惯的含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 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 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 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 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而不只是单纯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说明,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所知。

首先,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 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 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习惯是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 幼儿阶段是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改掉的关键时期。习惯具有持久性, 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若养成, 很难改掉。幸运的是, 幼儿时期若形成了坏习惯,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改掉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 若孩子超过12岁, 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 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再次, 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 纵观国际国内各个历史时期, 凡是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 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工作者都进行过较多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教育方法也随之进步, 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 探讨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 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师或者幼儿

以往, 教师对班级幼儿统一的要求较多, 个体服从于集体。现在则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 这样, 幼儿遵守规则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比如, 上厕所后, 教师要求幼儿洗手, 然后教师检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儿会忽视或应付。如班里的刘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 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那么被动的服从不能帮助幼儿解决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 教师换了一种方式, 老师故意把手弄得脏兮兮的, 然后去洗手池洗手, 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的前后变化。如果不洗手, 脏兮兮的黑乎乎的细菌, 跑哪里去了, 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这个问题要特意问不认真洗手的小朋友, 让幼儿意识到没有认真洗手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强化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 使幼儿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 幼儿对于日常习惯养成有自己的想法, 个别幼儿不了解好习惯养成的原因, 或是不清楚好习惯养成的好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将自己置于规则之中, 成为评价的主体, 幼儿更容易产生同感, 形成好习惯。

(二) 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 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 不管教师怎么强调, 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 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 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 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 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 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 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 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 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三) 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 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幼儿教育不是单一在幼儿园完成的, 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 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实质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 教师发现幼儿的坏习惯, 在家长的配合下, 就会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以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提高个人素质。这方面建议成立家长学校。基本上每个行业入职前, 都有职业培训, 而家长这个职业却没有。但是家长这个职业非常重要, 培养的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人才。所以, 帮助家长建立教育理念, 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 幼儿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在了解行为习惯的含义及重要性之后, 教师可采取良好的方法,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俊丽, 刘鹏飞.浅析幼儿行为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6) .

[2]张琪.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 (01) .

8.刍议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八

根据每个学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一、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五角星,初步养成

低段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今天你头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里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有一次,我买来一包小红星,又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比比谁最棒”的荣誉角。课堂上,我把要求告诉给学生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红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红星。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每次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们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红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红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红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二、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定了二十条“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另加10分)。每周班会课反馈,算出一周得分情况,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生和各项积极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的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三、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四项竞赛,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9.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心得体会 篇九

早上第一节数学,发生这样一个小插曲,我在黑板上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个性质:S=a1+a2+a=a2;“因为a2是a1和a的等差中项,即2a2=a1+a,所以有S=a2”话音未落,一位同学就大喊:“为什么呀?”我当时脸色就变难看了,很严肃的反问:“你说为什么?我刚刚解释完。”那位同学不情愿的说了句:“那我就不懂装懂呗。”“对,你就适合不懂装懂,凭什么你问我问题我就要给你解释,我讲的时候你一直在下面说,你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给你解决问题。”当时堂氛围变得凝重,我意识到我这样说话的方式不对,我又面对全班的同学说:“我不是反对大家问问题,大家找我问问题,我心里很高兴,说明大家想学习并且相信我可以帮助到大家,但这分什么样的问题,我上讲解的时候你在那里走思,说话,睡觉,下又问我为什么,我认为于你于我,都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

其实,我并不是因为没有受到尊重而生气,而是因为我发现,我的学生不会学习。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学生不会前的准备。一节新之前学生应对新的内容进行预习,大致了解这节老师要讲什么,对新要做到心中有数。前两分钟应安静下做好心态上的准备,拿出上所用学习资料,学习工具等做好物质上的准备。但他们前不会预习,上铃响后还没有安静下,耽误上时间。

其次,学生不会听。数学知识的讲授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类比,猜想得到的新的知识、结论。但我的学生在我讲授简单、特殊的例子时表现的兴奋,注意力集中,也有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这节的内容太简单了,我不需要听了,然后注意力开始分散,他们不知道后面才是一节的重点,尽管我不断强调要认真听,跟着老师的思路,依然有许多同学掉队,导致一节的重点没有学到,这节对他们说,几乎毫无意义。

最后,学生不会总结。一节新之后一定会有与之匹配的练习题巩固上所学知识,许多同学完成不及时,甚至有抄袭现象。针对作业情况,我会对重点易错题目进行讲解,有的题目会用多种方法,拓宽学生思路。有同学对于自己做对的题,不想再听,实际上错过了更好地解题方法,此外,题听懂了,就结束了,没有改错整理,导致下次做同样类型的题目依然出错。

10.行为养成习惯 篇十

一、当前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通俗地说,养成教育就是青少年在早期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后期实现理性提升的过程。当“刘海洋硫酸伤熊”与“马加爵杀人”之类的事件多次发生后,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怎么啦,为什么这些昔日的所谓“好学生”竟然成为今天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这些曾一度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优等生们,为什么连起码的做人规矩都不懂?说到底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乃至健康的人格。只有具备健康的习惯,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乃至健康的心理、全面健康的个体。养成教育的目的也正是“教人做人,教人向善尚美”,因此养成教育本身就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正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自然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当代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本应是基础性的文明行为也不能身体力行。如任性,干事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自私,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心理表现不成熟等等。

其次,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纪律涣散,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上课说闲话、玩手机等电子产品,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中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卫生习惯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花钱随意;饮食习惯不好,某些学生还有吸烟等不良嗜好。

对于这些基础文明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终生的必修课。

二、实施中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探索出了养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四要素,注重三结合”。

(一)把握四要素 1.确立制度,规范管理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要想行,必先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我校将高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良好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宣传周,在这一制度学习时期,我们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中学生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班班主任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我们制定了《寿县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如果不这样做会给学校,给班集体,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不骑车、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在宿舍要整理好自己的日用品,不穿奇装异服,不烫发、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我们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往往从“规范”入手,以“制度”为保障,以“考核”“奖惩”为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2.优化环境、创设情境

精心布置校园的每个角落。一进寿县一中大门就是文化橱窗,那里有“和谐一中、法治一中、人文一中、魅力一中”的治校理念、学校五年奋斗目标和党员先锋岗,还有精心设计的状元陈蓓的成长历程介绍。整个校园通过悬挂名人画像、设置艺术壁画、矗立形象雕塑和学兵团遗址纪念碑等,让每棵草、每多花、每株树都洋溢着美的气息,飘荡出美的旋律,真正达到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花草能育人的效果。教室内要求每班都设计好本班的文化园地。学生置身整洁有序的环境中自然不忍心随地吐痰、信手乱扔;学生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不好意思乱刻乱画、乱说乱讲。

我们既注意构建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形文化”,如高悬治校理念、宣扬校风学风,张贴文化标语,摆放各种文化设施等;同时我们更注重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无形文化”,它是学校倡导的主流精神和理念追求之所在。如规范合理的制度文化、系列分层的活动文化、鲜活个性的班级文化等。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先后创办了寿县一中网站和《循理》校刊。一中网站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已成为对内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对外宣传的一个主要窗口;《循理》校刊集学校工作、学术研讨、学法指导、文学创作、楚地文化为一体,已成为我县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学校每学年还举办为期2个月的“读书节”,期间开展读书论坛、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师生以名著为伴,与经典同行,学校充满了文化气息。作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每年还举办“体育节”,并保证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点,高扬时代主旋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展优秀主题班会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以及“文明礼仪伴我行,我为一中添光彩”为主题的文明月系列活动,形成了学生理想道德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的不仅是艺术的圣地、知识的殿堂,也是养成教育的大课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重抓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之外,我们还重视优化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是由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大家互相团结、协作、平等相处,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我们注重情感投入,要求老师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违纪学生,要求老师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也注重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如“评评我的好老师”、“夸夸我的好学生”等活动,创建了“待之以诚”“动之以情”的教学相长环境,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设了情感的桥梁,使学生在整体和谐、亲切的环境和氛围中愉悦成长。

校园环境由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教师人格因素、班级集体氛围等构成,学校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其熏陶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长期坚持,反复进行

改变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要坚持。良好的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因此,根据上述规律,我们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习惯、礼仪、卫生等最基础的行为习惯培养起,一项一项落实,一点一滴养成。一方面,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犹豫、懒惰情绪,抑制不利的感情和行为冲动,排除干扰,培养坚韧性、忍耐性和自制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政教处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注意检查监督,在考核中组织学生经常开展自我批评,使道德规范形成风气,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觉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尤其是对那些习惯差的孩子,一方面要通过爱的甘泉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如对个别顽劣的孩子,不能一味的正面激励、赏识表扬,还应进行恰如其分的惩罚行为,适当采取批评措施,加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比方说:培养学生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丢乱扔的习惯,但仍有个别学生不听教育,仍然为之,甚至“顽固不化”,这时就要在进一步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惩罚,让学生到指定的范围内去“弯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果皮或者动手清扫地面等,体验劳动的不易和艰辛。这样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导之以行,广泛实践

著名教育家 关鸿羽教授认为:“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近(贴近生活)、小(具体目标)、实(讲求实效)。”可见,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践行”。我们在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中实施了以下步骤:

一是行为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用各方面的榜样来影响学生,唤起孩子对榜样的崇敬的情感,激发孩子对榜样追求的动机,从而形成自身强大的内驱力,把体现在榜样身上良好的道德素养转化为自身品德和习惯,这是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比方说我校的全省文科状元陈蓓同学就是学生们很好的榜样,我们把她的奋斗历程总结给全体学生。俗话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所以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全体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举手投足间都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务必在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教育教学诸方面都给学生做出表率。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先要求教师板书、批作业要规范。

二是行为演练。常言道:“百说不如一做。”在行为示范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行为演练、实践,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要求,反复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好习惯。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不在校园内骑车,作业不欠账等第一天做到了,第二天有没有做到;第一个星期做到了,第二个星期有没有做到;第一个月做到了,第二个月有没有做到„„这样直到形成为习惯。

三是行为评判。引导学生对行为习惯进行评议、判断,分清是非好坏,提高学生对良好规范行为的辨别能力,以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快养成良好习惯。班主任、学校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监督,如我校政教处就经常按照《寿县一中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来检查学生的表现,团委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校园之星”和优秀团员。

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与活动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校注意通过学生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成熟。一是组织班集体活动。如2009学年我校组织了《寻找身边的道德细节》活动,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发出倡议书,他们倡议:自觉爱护学校公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自身的公德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注意道德细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好学生。二是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每年春季团委都组织学生到八公山上植树,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劳动光荣的意识。三是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班委、值周班干的作用, 比方说我校设置了校园文明巡逻岗,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学校组织好学生参与日常卫生评比、教师节的尊师重教、学期末的创优评先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注重三结合 1.与学科教学结合

养成教育不能仅在课堂之外进行,还应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理论联系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明理导行教育,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知识是先进思想的载体,任何一堂课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养成教育因素,需要我们用心挖掘、积极引领。例如我校的语文老师李春鸣在上《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就利用孟子说的“月攘一鸡”的故事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有的中学生好迟到,他在老师的教育下觉得自己应该改一改,于是他决定从此不再每天都迟到了,而改成一周一次,当然,这是行不通的,就像那个小偷把每日都偷鸡改为每月偷一只一样,改过必须彻底才行。人文学科固然可以实施养成教育,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也要合理渗透养成教育。我校生物老师葛子元在讲“生态平衡”一节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大量的乡土材料中提取了典型例子,对诸如八公山上水泥厂停产的事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结果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反映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2.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品德发展的问题是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探讨了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称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崇德教授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系的五个年龄段:(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期;(2)1-3岁(幼儿期)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3-

6、7岁(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期;(4)

11、12-

14、15岁(少年期),这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5)

14、15-

17、18岁(青年初期),这时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渐趋成熟。林崇德教授还认为成熟前的人可塑性大,抓紧训练、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林崇德教授的年龄分段来看,品德的形成与教育的重点时期是第4、5两阶段,即在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养成教育的重要时期是中学阶段,所以中学教师具有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中学老师要具有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

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差的“问题学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为此,我校不仅要求老师要有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校政教处还创办了《绿洲》心理健康导报。

3.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青少年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我校在养成教育中,实行“三教合一”,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父母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巡考等形式,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们开办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子女的水平;利用校讯通做好家校沟通;召开家长会,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班主任还要和家长随时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寒暑假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三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的舆论、信息的传播,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为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理性分析社会现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我们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作报告,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进行安全教育;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实行“三教合一”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上争做好公民。

上一篇:纪律教育学习月动员下一篇:父母该如何制定孩子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