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2024-10-12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共8篇)

1.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篇一

改革与革命赛跑

原来说的改革共识破灭,是因为当时的一些改革已经开始走样变形,造成社会中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甚至使改革成为“掠夺财富的战争”,由此,在一般民众中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对改革的质疑。而说今天改革共识正在形成,并不是因为人们开始重新认同过去那种造成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改革模式,而是基于近几年的现实形成的“不改也不行”,甚至“不改更不行”的认识。

换句话来说,是基于“如果继续下去不行了”的这种对现实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的可能的危机的担忧。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再继续下去不行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社会共识,这种共识现在开始被人们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人说,改革在和危机赛跑;也有人说,改革在和革命赛跑。这些说法都表明了现在改革的迫切性。改革的迫切性不仅源于原来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完成,更在于“转型陷阱”所酿成的新的危机。

在不久前的一个报告中,我们提出了“转型陷阱”的概念。如果仔细分析,促成这种转型陷阱形成的,实际上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在改革过程中发育和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求停在这里,将体现权钱结合的所谓过渡性体制定型化。另一个因素则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滥用了改革,败坏了改革的名声,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质疑这种改革。转型陷阱的形成,就是这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在这种转型陷阱中,利益关系进一步失衡,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弊端在进一步严重化,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危机在不断加深。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变革的要求在重新孕育,新的改革共识在开始重新凝聚。其实,就目前的改革共识而言,尤其要强调下面的两层含义:第一,现在不仅不改革是不行的,而且可以说,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二,现在所需要的改革,零打碎敲已经远远不够,要有整体上的推进,实质性的变革。

亦有海外观察人士认为,尽管深化改革已成为中国精英群体的共识,但对于如何改、改的快慢仍然存在各种看法,难于统一。事实上各种小范围的论争近年来不断暗流汹涌,而此次世行报告的发表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大背景下和全国“两会”的舆论场形成前夕,瞬间的思想碰撞火花四溅,令日益白热化的改革交锋直白显现。“姓资姓社”论题的再次浮出,或可看做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走到一

个关键抉择岔路口的标志。

同时,也应看到此次交锋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左右之争,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扎扎实实地培养出中国官学界的自信,其中对问题的理性论争成份更多。这更突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复杂和艰巨,而驾驭此次改革对执政党智慧的考验显然是空前的。此次世行报告的发布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支持,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布时间点的选取也带有一种政治试探意味。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具体牵头了关于深化改革的多项调研论证工作,与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疾呼“改革”相呼应。其中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中央高层深化改革共识已基本形成,正在逐步凝聚更广泛的共识;二是中央高层在十八大前致力于改革接力棒的传递,通过人事保证改革的稳妥和延续。

因此,从改革设计指导层而言,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继续稳健地操作。佐利克说世行报告中提出的关键思路就是,应该能够允许公开讨论,允许公众参与讨论。透过此次尖锐交锋,不少观察家都看出了其背后的积极意义。20年前,面对社会大论争,有邓小平“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锤定音,坚持改革开放先不争论。20年后,改革开放如何深化再次遇到思想瓶颈,却不能指望强势伟人一语定乾坤,时代进步也已不允许。因此,必须看到,在全民呼唤改革的大环境中,如何充分讨论并因势利导成为推动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题。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围绕如何深化改革展开更多的理性争论和利益集团的角力,而比较充分的社会辩争或会为中共十八大带来一个渐趋明朗的改革环境,也能为接班人激荡出新的政治智慧。

转摘: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国家政治发展简报第35期(上)】 作者:于勤;静之

改革系与危机赛跑不可贻误时机

需冲破四大阻力(2)

2013年01月06日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新一轮改革阻力重重,集中表现出四大阻力。

1、“负思潮”阻力,即一些极端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层面严重影响改革方向。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为本刊记者分析,许多国家的改革机遇都因被极端社会思潮左右而丢失,中国现在主要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四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革建设的历史;新自由主义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狭隘民族主义以爱国的名义,煽动民族仇恨;民粹主义以代表底层民众自居,仇官仇富。”

2、“伪改革”阻力,即一些政府部门借改革之名进行部门私利整合,或因消极执行改革政策导致一些领域的改革改而无效、改而效微。

“一些„伪改革‟表现在改革的不彻底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不少人士认为,大部门制改革到了地方政府这一层面,不少部门只是简单合并,领导职位不减反增,人员都没减少。

一些“伪改革”以加强监管之名,审批不减反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说,一些部门在审查规模、价格等多个环节强化了审批权,中间多了不少“收钱”环节。

“伪改革”还表现在政府减少审批,行业协会增加审批。某太阳能企业董事长告诉本刊记者,“审批在工信部确实减少了,但在行业协会却增加了。例如,中国节能协会审批一个节能产品认证就要三四万元,而且每年都收,企业负担很重。”

3、“不改革”阻力,即与政府权力关系密切的既得利益群体,担心改革触动现有利益格局,不愿改革也不敢改革。

一些学者向本刊记者反映,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改革,因为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有自由进出的“旋转门”,有权力寻租的市场,有高收入的保障。比如,某部委一位正局级领导退休后到一家企业当法律顾问,年薪100多万元;某部门一位处长辞职后到金融机构担任高管,年薪从六七万元变成了近千万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说,收入分配改革久久难以推进,主要是既得利益群体反对。

4、“怕改革”阻力,即一些领导干部担心改革风险大、难度大,因自身能力不足,怕失权、失稳,宁可消极观望,维持现状。采访中,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党委、政府 “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认为是防止公款吃喝和基层腐败的有益探索。然而,有的“怕改革”者却视其为另类,不予支持。

2.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篇二

关键词:现代科技,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育教学改革

1 现代科技的特点

现代科技革命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

前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分别以蒸汽动力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出现,而这次科技革命起主导技术作用的而是由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加工 (制造) 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高技术群落。

1.2 不同科学技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构成技术群落的主导技术的科学理论体系都以研究与揭示物质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信息、环境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关系等为核心,不同的主导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已初步形成一定结构体系。其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各代表物质世界二大基本要素的一方;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代表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三个新方向;新加工制造技术则作为一种生产手段或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可见,现代科技正处在一个各大部类和各个分支部类之间大交叉、大融通、大综合的大发展阶段,边缘科学和横向科学的大量涌现,重大科技课题研究需要全国甚至多国的大队伍、大设备进行大交流、大协作。

1.3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融为一体

过去的科技革命都是技术推动科学发展或科学推动技术发展,而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科学的发展大量依赖于新技术的采用,而新技术的发明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发展与支持,并且往往导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或横向学科的诞生,使主导技术群落的有关领域都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的一体化特点。

1.4 科技经济一体化

科技经济一体化指是科技与经济的内在结合及渗透,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的社会建制及其活动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科技工业园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科技工业城、高科技产业带等等的出现与蓬勃发展。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科技工业园,可以说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雏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形成一种以大开放为总特征,以大生产、大市场、大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格局。

1.5 发展加速化

加速化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趋势和特点。其表现是: (1) 知识数量急剧增长,出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局面; (2) 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周期越来越短; (3) 知识流程时间缩短。

1.6 人文价值取向复杂化

现代科技革命涉及到一大堆对人类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课题。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无比强大,负面效应也十分可怕。科技成果是“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而是由社会的人决定,由人文因素决定,可以说科学技术越主宰世界,人文精神为科技导航就越有必要。没有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约束,人类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辉煌中收获的很可能是毁灭。

2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革命对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2.1 知识结构合理的多功能通才

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趋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科技人才应是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通才”。也就是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要求从事研究的人要博学多才,通而又专。

2.2 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

在现代科技革命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过去那种分明的界限和“互不侵犯”局面已被打破,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这就要求科技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具有深钻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对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2.3 具有人文深厚修养和良好个性品格

科技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素养教你做事,人文素养教你做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生。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的第19次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交叉;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要成功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时代潮流已清楚显示出:在人才培养中,在教育中,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的交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既有可能给人类“造福”,也有可能给人类“造祸”。利用科学技术的非道德性质,为了邪恶的目的而滥用科学技术,也是完全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社会中,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对广大社会成员包括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都将并且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所以,在现代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动所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大。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指示精神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与健康紧密相关的体育学科,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1 确立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体育担负健康体质的重任,而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而且表现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长期以来,体育课程目标以技术竞技为主的目标没有多大的变化,仅仅反映在生物属性的目标使体育全面育人功能受到了限制。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学生的健康。在认知方面:注重运动方法和生理机制的了解,在此基础向健康效果评价和健康理性方面转化。在运动技能方面: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过程,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水平基础上,培养从事体育和娱乐活动的能力。在情感方面: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各种乐趣,通过自身体验和内心感受,形成正确的体育动机和道德观念。在认知、技能、情感方面的发展,体现了目标重心的转移,同时三者之间又形成了新的互联互动关系。在体育课程及教学过程中,技能发展作为媒介,是知识掌握和情感发展的手段,而认知又为这种活动提供了性趣,情感更为任知和技能发展增添了动力。这样的目标结构更有利于体现体育向健康实际意义方面发展。

3.2 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通向目标的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材建设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以往存在于高校体育当中的问题主要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以传习运动技术为核心,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偏重于运动技术外在形式,忽视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拓宽体育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领域,以拓展体育的功能。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应体现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使身体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体育健康能力的培养。体育理论教材选择要在新颖上下功夫,选择与学生活动健身关系密切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同时把新理论、新观念引入教学,做到指导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传授健身科学理论的同时注重加强健康体质中的健康意义、保健常识,以及健身原理的掌握,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以价值观念深层意识构建体育文化。

体育实践教材的改革,一是注重娱乐健身素材的吸收与接纳,为了能使广大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进行活动,充分体验体育乐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娱乐体育项目和内容纳入体育课程进行规范性教学管理,以使高校体育内容在加强健康有效机制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二是一般性教材的使用研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项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身体,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乐趣体验。体育学科具有多功能性和作用的传递性。身体素质作为基础,运动技术作为保障,懂得原理,学会运动,有乐趣体验,并将之升华为一种社会文化,这样兼备体质、技术、能力、意识为一体的,具有动态特征的教学,才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通过降低技术难度、改变教学形式、变换活动方式、改变比赛方法等变化性运用,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新的教材体系,一般性实践内容不应只是运动技术方面,在多功能扩展方面也应有所明确体现,并使之在运用过程中达成统一。

3.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多年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训练方法的影响,体育教学方法上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全面育人特性。因此必须进行改进,加大体育教学方法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体育教学方法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自觉能动性,无论是需要、兴趣,还是认知、情感,都具有动力功能。体育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方法,以多种形式创造愉快的情景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组织教学的灵活性上。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课堂情况,随时对课的组织进行调节,以使教学活动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并且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学生的精神动力,因势利导,做好知识传授和实现技能发展。另外,还要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体育运动发展、体育理论的更新,都对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体育学习时间内,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理解深、记得牢、学得快、用得广,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简化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充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使高校体育发生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 2002-11-18.

[2]何强.邓小平科技观.促进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1) :23~25.

3.税制改革与国家革命 篇三

税制与国家变革的关系非常紧密,欧美三大革命都是在税制改革的推动下发生的,中国很多起义也是由税负太重导致的。这决不是历史的巧合。

泾原兵变:一场房产税逼出来的“革命”

应该说,唐德宗李适算是个幸运儿。在他即位之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他有着中兴大唐成为一代英主的机会。登基之初,李适决意重振朝纲扫清藩镇。要扫清藩镇,须先发展经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他听从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度,开始实行两税法。

在此之前,唐帝国沿袭着前朝的租庸调制,其实行的根本是对辖下人口丁员的详细统计。在当时的条件下,统计难度大且极繁琐,成本高昂。而当时各地方还加收各种税收项目,如运输所需的脚费、损耗。此外,还有地税和户税及商税、矿税、酒税等多种与租庸调并行的税收。

其税种之多、复杂程度之高、计入之难,超乎今人可想象范围。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户籍制度国家的主因。

彼时,两税刚刚实施,安史之乱造成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朝廷负担不起每月高达一百多万贯的经费。李适下出第一步昏招——听从度支判官赵赞的建议“借商”。即规定财产高于一万贯的商人,只准留一万贯作为经营产业之用,其余的一律借给朝廷充作军费。待朝廷讨贼成功后归还。

于是,首都长安的公安局局长韦祯(京兆少尹)亲自督阵,长安城管队长薛萃(长安尉)亲自驾车,每天一路搜刮财货,不亦乐乎。终于,横征暴敛与赤裸裸的掠夺,酿成了长安罢市商人上街请愿的“群体事件”。

但是,这依然无法满足“维稳”军费之用,而两税法此时尚未见效,只能再开税种。于是,赵赞又想出一条妙计——税间架、算除陌。实际就是房产税与交易印花税。

旧唐书记载:“凡屋两架为一间,分为三等:上等每间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所由吏秉笔执筹,入人第舍而计之。凡没一间,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除陌法,天下公私给予贸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予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主人牙子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有自贸易不用市牙子者,验其私簿,投状自其有私簿投状。其有隐钱百,没入,二千杖六十,告者赏钱十千,出于其家。”

借商引发的罢市尚在眼前,即征收如此高昂的房屋税,犹如饮鸩止渴。旧唐书称:“得专其柄,率多隐盗,公家所入,百不得半,怨黩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果然,间架税并没有缓解帝国财政的窘迫。当城内一片哗然之时,驻扎在长安城外的泾原军因得不到赏赐,哗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而自此之后,唐朝的皇帝再也无力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直至覆灭。

从独立战争到法国大革命:“财”关系决定“政”关系

欧洲人的幽默感常体现在对税种的选择上。1647年,西班牙人统治着意大利,他们并没有爱上意大利面,而是爱上面粉——他们要以面粉消费量来征税。征税需要有理有据,用了多少就征多少。西班牙士兵们挨家挨户给面粉称重,最终引起意大利人的反抗,在一个多星期激烈的巷战后,政府取消了面粉税。

“政府与老百姓发生冲突,多半是由于税的问题。”李炜光在他的书《李炜光说财税》里详细地分析了英国宪章运动、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认为三者无一不是由于政府征税而引发“革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大事。

其中最明显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在1764年到1767年四年间,英国议会连续颁布三个税法——《糖税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对其在北美的殖民地穷刮不舍。印花税是著名的案例,英国议会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流通。

遭遇激烈的反抗后,印花税叫停。两年后的《汤森税法》变本加厉,规定自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一律征收进口税。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

倒退一百年,即使税吏进屋查看有多少个壁炉都是侵犯隐私,英国人却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当然就激起美洲殖民地的反抗。既然不能在体制内解决问题,就只有揭竿而起——这就是美国独立战争。

1215年6月15日,当英国君主约翰王在武力胁迫下签署了《大宪章》后,伤心地跪在地上哭了。这份被称为世界宪政之母的《大宪章》以法律限制了英国王室的绝对权力。李炜光在他的书中写道:“《大宪章》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经过同意方征税’的普世价值。”而“如何使征收制度化和正常化,便成了调节国王与臣民关系的关键。议会就是调节这种关系的产物”。

在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看来,“财”关系决定着“政”关系。“《大宪章》之后,英国国王的征税权被抢走了。国王要是没钱的话,也只剩下个虚名。国王的权力,一个是军权,一个是钱袋子。税收的权力是核心权力。把钱袋子拿过来,军权都不要紧了。”

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英国国王与议会在钱袋子问题上反复斗争。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议会获得决定性胜利。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描述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税收状况:“大家知道,捐税中有一部分属包税:对于这些税来说,这是由御前会议同金融公司洽谈,商定契约的各项条款,并规定征收的方式。所有其他捐税,如军役税、人头税以及二十分之一税,均直接由中央政府的官员确定和征收,或在他们无与伦比的监督下进行。”

“军役税和附带的许多捐税的总额,及其在各省的摊派额,都由御前会议每年通过一项秘密决议来确定。这样,直接税逐年增长,而人们事先听不到任何风声。”

nlc202309011628

纵然如此,国王仍然感觉缺钱花,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集了三级会议,他的目的是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以解决“财政困难”。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中断了175年再度重开的三级会议,成为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大革命的导火索。市民们在这次会议上反过来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始料不及,遂动了用武力解散议会的念头,结果巴黎的老百姓抢先动手,于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明朝税收的“重”与“轻”

与欧洲的国王们相比,中国的皇帝们就爽多了。李炜光在书中写道:“比起欧洲,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般有较稳定收入来源,一般以田赋和政府专卖的盐课收入为主,而来自于商业手工杂税在整个财入中所占份额一直很低,其海关税收更是微不足道。例如乾隆十八年(1753)四口通商时,海关收入只有99万余两,占不到岁入总额的1/40。”

皇帝的税收政策,除了影响居民房子的窗户数量,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明朝建国后实行低税政策:“城镇工商业发展很快,甚至出现专业化的城市 ,比如产瓷器的景德镇、产棉布的松江。全国的物流大市场开始形成。但这种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被万历皇帝一次竭泽而渔的征税而遭受灭顶之灾。”

明朝加征税款是否必要,在史学界争论颇多,实际上明朝的税收一直很低,田赋在3000万两白银上下,而工商杂税只有300多万两,低税收政策也成为他们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炜光认为重点在于万历皇帝绕过国家体制收税的程序合法性,不管加征是否合理,征税的程序不合法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主因。万历朝晚期因此引发了数百起抗税群体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还出现在了中学语文课本中——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必须承认,中国历史上因为税负过重引发起义,从而直接导致的朝代更替并不多见。如果仔细分析,似乎只有秦朝,由于繁重的徭役引爆了大泽乡的怒火从而灭亡。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百姓对税负不敏感,历史上抗税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

从清末的民变来看,哪一次不是与“税”紧密相连呢?1909——1911年的广西群众抗捐抗税斗争,仅仅是清末因“税”而起的民变中非常普遍的一个案例。这次抗捐抗税斗争,很快发展成武装暴动的就有岑溪、怀远(今三江县)南丹、永淳(今并入横县)、镇边(今那坡县)、宣化(今昌宁县)等数起,参加的百姓成千上万,其影响不仅波及了周边数县,其中岑溪、永淳的抗捐斗争,还影响到了广东的罗定、郁南、信宜等县。究其根源,莫不是因为“杂税日增,民心不安。” 由此足见“税”与革命关系之紧密程度。

欧洲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很多起义都是因为税收太重而导致。相异的是:西方人在《大宪章》精神的庇护下,经常“在体制内解决问题”,免去很多两败俱伤的悲剧;而中国的皇权专制体制使历史中的主要纳税者——农民,很多时候不能在体制内解决问题,只好用更激烈的模式。

4.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篇四

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把近代前期也就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西方列 强对中国的侵略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现在我们就要看第二个专题旧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二个 专题,旧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和改革,实际上呢就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与探索。他这里边比较有意思啊,他第一讲讲的是太平天国,而且太平天国是必修,实际上太平天国应该是次重点,实际上就是非重点,好多年都不考了,怎么说呢,实际上就是一个闹剧,一个笑话,要按这么来,中国就要倒退回中世纪去了。第二个是维新变法运动,这是选修的内容,但是比较爱考,这是我们唯一要讲的选修内 容。因为什么,选修有爱考的和不爱考的,不爱考的就都不讲了,必修的不爱考咱也不讲,或者说简单的,比如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咋也不讲了。但是,选修了特别爱考的,出题点特 别多的,咱就要讲,一个是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个是很爱考的,特 别是戊戌变法,近代的一个思想流变里的一个思想和他有关,所以这个咱们倒过来,必要的 咱们要讲,选修里的咱们画画就完了。太平天国的背景,背景就那么几点,实际上你就画一画就完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空前严重。然后这些事儿,前期,金田起义,1851,领导人叫洪秀全,他这个组织叫拜 上帝教,一个邪教组织。然后起义,然后建立太平天国,然后占领南京,这个你画一下就完 了,这个前期的军事行动,这个考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这个就甭管它了。然后就一个《天朝田亩制度》这个是为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颁布的,可是根本就没 能实行,嗯,是一个空想。后期的两件事儿,天京变乱,就是内部的内讧,知道标题就完了,天京变乱就是内讧,农民企业家们发了财了,互相掐起来了,就这个意思,是吧。第二个,什么后期形式,这没什么可说的,洪仁干写了个《资政新编》,这个可以画一 下,是先进的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提出建设资本主义的设想,这个也没实行,你要发展资本主 义,得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有原料,有劳动力,有市场,中国什么也没有,所以这是一 个空想,也没能实行,最后一个知道太平天国失败就完了,1864 年失败就完了。.所以也就 是说呢,按照太平天国怎么干,中国就退回到中世纪去了,它不可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民族危机。它这条路是走不通呢,所以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的探索,农民阶级的斗争跟探索 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农民战争那一套东西,它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民 族危机,不具有任何现代意义的,不具有就是说任何意义的。再往下看维新变法运动,这个就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斗争与探索了,具有新的内容的 东西在里边了,斗争与探索。首先维新变法运动掀起的背景,就是 1895 年《马关条约》签 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空间的民族危机,所以在这么一个面临空前 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人痛定思痛,我们的国家向何处去,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维基,我 们中国人认识到了,只有向西方学习,小日本为什么能打败我们,小日本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他学习方法学的比较彻底,咱们只学到洋枪火炮这种皮毛,没有学到内核,所以咱们中 国人要彻底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在制度上都要学习西方,这个我们后面会讲。那么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就是维新思想不是从天上来的,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主要 讲了这么几个代表人物,实际上这跟后面的君主立宪思想就重合到一块去了,早期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19 世纪 70 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经济上呢,主 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至于经济上的主张,我们讲,后面我们还会讲洋务运动嘛,和洋务运动没有太大区别,政治上的主张,我们讲就 有资产阶级的特点,主张搞君主立宪,就是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制度的落后造成的,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所以 90 年代的时候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康有为写了两本

书,《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托古改制,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维新变法主要 是知识分子提倡,这个知识分子提倡,他说的这些话也主要是说给知识分子听,你跟农民说 这个,农民也听不懂。知识分子就是读书人的老祖宗是孔子,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子的学说的,康有为就是,怎么说呢,他把孔子打扮成为改革变法的先驱,所以写了这么两本考,托古改 制,这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我们这个看,就是前面,咱们前面几节课实际上讲,孔子的思想 实际上是比较保守的,他强调礼制,希望一切都跟周朝一样儿,是吧,他实际上是反对改革 的,康有为就给孔子的思想愣加以改变,写了这么两本考,这个大家知道就可以了,所以这 样一来呢,康有为的主张呢,你读书人不是都要信奉孔子吗,他就利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写 了这两本考,大家了解这两本考的意义就可以了。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的思想就比康有为的思想更进一步了,他发表了《变法 通议》,这篇文章他就强调必须学习西方资本预览:

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强调兴 民权是变法的根本。就很直接啦,不像康有为还羞羞答答的,托孔子来改制,康有为一上来 就说,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兴民权是变法的保障。另外还讲了两位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谭嗣同,一位是严复,谭嗣同知道他的代 表作就完了,谭嗣同的代表作是《人学》,他的思想的特点是明显的民主革命思想。严复的 主要是他的译作他翻译的英国赫胥黎写的《天演论》,不是他写的,他用的是达尔文《进化 论》的观点来阐释维新变法,达尔文社会进化论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就要 被淘汰,你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你不适者就要被淘汰,被开除球籍,就要变法自强自救。第三点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第一点,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呢,就是 1895 年《马 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练兵四 项主张,不要跟日本人谈和。这个公车上书皇上没有看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皇上上书的,但是他使维新变法的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知道 这个就可以了,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第一点。行动,原来都是思想,康有为写了两本 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人学》、严复的《天演论》,这些都是言论、思想,没有行动,到这个公车上书,他们开始有行动了。然后就是维新变法的展开,大家知道这么几件事儿就完了,康有为创办了《中外纪闻》,组织了强学会,然后底下这段,还成立了保国会,还成立了团体,就是给皇上上书外,还成 立了团体,另外就是办报刊,宣传思想主张。在这种情况下,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然后是变法的措施,这个变法的措施,大家看看就完了,考法令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比如政治上的措施,允许 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啊。经济上面的措施,农工商总局啊,然后文化教育,废八股啊,你一般看看就完了,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最后,大家知道,他这个变法的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得 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知道这些措施的影响就可以了。最后变法的结局肯定 就是失败了,它这个失败的原因就是保守反动势力的反对,这个考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我们 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最后戊戌六君子被杀,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他措施被取消 了,这个百日维新就失败了。最后这个新政的影响,他的影响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 治运动,这是他的性质。然后,这个作用就是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性质是爱国 的政治运动作用是思想启蒙,然后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知道这个就完了,这个 变法,资产阶级的这个变法没有成功,后边我们还会讲。维新变法是希望在中国搞君主立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已经 认识到学习西方洋枪火炮这些皮毛肯定是不行的,还得学这个这个西方的制度,认识到这一

点了,所以开始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这个层次,但是呢,这条路向英国日本一样君主 立宪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守旧的势力太强大,而且中国历史上没有这种虚君的传统,西方 可以,他的历史上的君主像日本天皇在历史上他根本就不掌权,天皇掌权就二百年,大多数 时间日本天皇就像中国的孔子,只是一个最高精神领袖,西方我们会讲,西方国家的君主,他也是,他没有中国这种绝对的君主专制,所以他走君主立宪很容易,中国就不行了,皇帝 自古以来就大权独揽,你让他把权力交出来,他肯定不乐意。所以君主立宪这条路在中国走 不通,它没有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怎么办呢?那就走上民主共和之路,推翻满清的君主专制,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所以,第三点,我们来看辛亥革命,这个就非常非常重要了,首先,第一点,领导辛亥革命的组织是中国同盟会,然后选修力讲了一点,大家了解下 就完了,大家画一下,兴中会成立,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政党兴中会,下一行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就是 今天的美国夏威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叫兴中会,振兴中华。到了 1905 年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个就是后来的中国国民党,现在在台 湾,就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所以国民党号称是一个百年老店嘛,他这个百年打哪算,就是 同盟会成立算起,百年。那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确啊,国民党一说孙中山,先总理,怎 么怎么着,他这个总理指什么呢?同盟会也就是国民党的总理,不像咱们的总理,温总理,国务院总理,他这不是,他这相当于总书记,咱们叫总书记,他叫总理,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党的领袖就改叫总裁,表示对孙中山的尊敬,蒋中正叫总裁,等到蒋中正去世之后,表 示对他的尊敬,又改叫主席,一说先总理就是孙中山,一说先总裁,就是蒋中正,主席那就 多了,孙中山是党的总理。又创办了党的机关刊物《明报》,相当于我们的人民日报,宣传他的党的政治主张的这 么一个东西,然后这是一个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只是革命团体 就像这个这个我们之前说的保国会、强学会这样的革命团体,当然强学会和保国会不是革命 团体,它是宣传君主立宪的改革派的团体,兴中会是革命团体,到了同盟会,虽然它还叫会,但是已经有了鲜明的政党色彩了。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党的总理是孙中山,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个政纲,然后这个政纲,孙中山先生呢把它概况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像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那个国歌就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今天台湾也是这么唱嘛,张惠妹唱了这个,然后大陆不让她来唱歌,就是唱的 这个,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我们大家看这个,这个内容非常非常重要。首先说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先生强调这个,孙中山先生所说 的民族主义就是这个,什么个意思呢?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个“鞑虏” 指的是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者,不是帝国主义,所以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是 直接反帝的,但是我们说当时清王朝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你打击了清王朝客观 上就是打击了帝国主义,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第二个呢就是“创立民国”,创立民国就是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大家一定要注 意,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如果说我们“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我们把满洲贵族驱除掉,然后我们建立一个汉族的封建王朝,不是这个 意思,就是驱除了满洲贵族,之后,我们也不允许建立汉人的王朝,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和国,跟以往的帝制国家是不一样的,建立一个共和国。

“民生主义”呢就是平均地权,核定地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孙中山先生也是农民 出身,所以他知道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中国的农民,农民的生活很悲苦,怎么解决农民 的生活问题呢?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解决了土地问 题资本主义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三民主义就是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点。那么有了革命团体、指导思想,那么革命是用什么手段来进行的呢?就是通过武装起义,我们讲的戊戌变法就不一样,戊戌变法是给皇帝上书,获得皇帝的支持,革命就是通过武装 起义,其中以 1911 年 4 月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这个一般知道就可以了,这个也不是考试的重点。那么孙中山领导起义,要推翻满清的时候,清政府又在干什么?就挺着死,等着让人推 么?不是,清政府这个时候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实际上和戊戌变法的很多主张是一 样的,比如发展工商业啊,选派留学生啊,然后编练新军啊,但是这些东西一搞的结果是什 么呢?不但没有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相反还培养了一大批清政府的掘墓人,你想,你选 派留学生出国,这些留学生一出国就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回来就想把清政府推翻喽。还有你要发展工商业,你钱从哪来啊?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的反抗就更加激烈。然后,预备立宪,清政府觉得,别的国家都立宪了,就我们国家没立宪。这差点意思,我们要预备立宪,你这马上立宪也来不及了,孙中山已经领导革命了,您还预备立宪,所以 这个这个这个搞得主张立宪的资产阶级也失望了,清政府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就被革 命所推翻。1911 年 10 月 10 号,武昌首义成功,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1911 年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的统治就被推翻了,一个省起义,然后 十几个省就纷纷响应,所以清政府的统治就土崩瓦解。然后 1912 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内容 特别特别重要,巨爱考,这就是宪法嘛。它首先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过去主权都是在君主手 里,而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这么一个原则,而且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任何 人都没有特权,你比如说在清朝,贵族子弟犯了罪,是可以减等的,像我们看评书演义,皇 帝给我们家免死金牌,我们家就是犯了死罪,也死不了。那你这就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凭什么你是烈士家子女就能杀人。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这是现代法治最基本的特点。第二个就是国民有一堆自由,这没什么可讲的。第三个,大家要补充上,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个特别重要,特别爱考,中国第一部实践三权分立的法律,后面我们还会讲,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这部宪法确立。再一个就是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后面讲西方政治制度我们会给大家补充,主任 内阁制就是在这个国家总理是掌握实权的,而总统只是虚位国家元首,不掌握实权,因为袁世凯不是想要当总统么。所以,这部法律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知道就完了,特别爱 考。但是呢,孙中山这临时大总统当了不到两个多月就去职了,为什么呢?就是袁世凯在帝 国主义列强的撑腰下,窃取了革命果实,我们来看这个,你就明白这个意思就完了,帝国主 义支持他,袁世凯当了临时大总统,把这黑体字画下来,孙中山这临时大总统当两月就当不 下去了,就袁世凯当了。袁世凯为什么能当呢,两点,第二行,第一点是列强撑腰,第二点呢,就是立宪派和旧 官僚支持,立宪派,就是那些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表,还有旧官僚,原来清朝的旧官

5.迎接课堂教学法改革的第四次革命 篇五

寒假期间读了《迎接课堂教学法改革的第四次革命》这本书,书里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我选择了课堂教学法改革、尝试教学和有关预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对理论的知识关注的比较少,看的比较多的是实际操作方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说不是一个新词,可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倡的是课前的预习,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引导并进行实践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预习很重要,这是很多人的共识。可以这样说:不重视预习的学生,不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不重视预习指导的教师,不会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探索、自己对知识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先把预习放在课内名正言顺地进行,先教会学生如何预习?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只有各种自学能力熟练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有控制、有步骤地转一部分预习内容到课外。

6.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篇六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是美国学者李侃如博士集30年辛勤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遗产;第二部分:191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第三部分:政治体制;第四部分:挑战在前,总计十一个章节。本书从中国古代,跨越中国近代,一直到中国当代,主要述及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改革以来的中国政治问题。虽然规模宏大,跨时悠长,但通过作者精妙地刷选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倒也不显得累赘冗余,无的放矢。本书整体上观点客观公正,文字简洁明练,虽然为外国人所著,但由于翻译作者胡国成、赵梅等人深厚的翻译功底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可观赏性。本书是“中国不确定论”的代表作,它给中国模式预测了五种可能的未来:成功、精英权力主义的民族主义体制、软弱而腐败的权力主义体制、虚弱的民主体制和持久的根本性不稳定。

读罢此书,虽然我从很早就开始对中国政治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耳熟能详,但仍然感觉颇有收获。本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政治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倍使我感慨:一个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水平,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地步,实在让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汗颜。当我们由于饱受闭门造车而导致的生活穷困,迫不及待地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看到的首先是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完善的民主政治,发达的经济,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于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学习外国,如何把人家的化为自己的,却忽略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出发,总结其中有益的,更关注其中的糟粕,发现并改善它,使它成为当代中国成长腾飞的动力。试想,当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够深刻的时候,又怎么能更好的学习外国了。国家就如一个自然人,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发展自己。本书内容庞大,我主要择取几个片段以表我的想法。

本书令我最为感慨的部分之一就是毛泽东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尽管毛泽东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却非常轻视甚至于厌恶这样一个身份。在笔者眼中,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至少有三大原罪:他们没有卷起袖子深入民间了解真实情况;他们是一些说“不”的人,对于自己认为只要适当发动群众就能成功的行动,他们不断地指出技术上的限制;他们高人一等的姿态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因而,知识分子在很早就成了批斗大会的主要对象。在群众运动期间,他们被迫从事体力劳动并遭受种种其他的羞辱。他们的思想时常被嗤之以鼻。而“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则把这种羞辱与迫害推向了顶点。许多知识分子的子女眼见其父母遭受暴民威胁,并且毫不夸张地说,还有殴打和吐唾沫。不少子女也被迫加入到这大规模的羞辱浪潮之中。而这让知识分子更加痛苦,一位知识分子在1980年对本书作者说:“我可以原谅共产党人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我绝不原谅他们让我的孩子们鄙视知识分子。”很难知道,这种经历给数百万生活受其触痛的的人在心智和理智上留下了什么。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给政治权威、对国家的义务、社会目标以及个人生活目标造成了大量的剧痛。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些做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是错误的,而且错的极其离谱。但它为什么能够在当时如此盛行,以致于酿成众多惨剧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全党全社会对毛泽东权威的盲目崇拜和我党由于处于建国初期仍显幼稚,缺乏治国经验以及社会法治观念淡薄,民众普遍愚昧。过去,我们歧视并打压知识分子,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正在抓紧进行变革,狠抓经济建设的时候,我们却关起门来搞内耗,最终导致了毛泽东时代,除了精神富有,其他几乎都无的尴尬境地;如今,我们把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沉重枷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整个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当21世纪的号角终于吹响,新中国的脚步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继续向前时,我们国家站在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舞台,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真是国人的骄傲。

另外,本书在述及毛泽东思想的特性时,认为毛泽东的“斗争”观念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书中写到,毛泽东鄙视儒家思想中以和谐作为绝对社会价值的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如果人人都清楚并接受其与社会地位相称的权利和义务的话,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而在毛泽东看来,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中国向那些向后看的精英们支配的局面,他们的错误统治使中国无法屹立于20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他坚信,对于一个在性格和文化上过于消极与逆来顺受的民族,斗争能够赋予它勇气与品格。于是,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制造出使人们参与个人斗争、甚至还要冒生命危险的形势。针对作者的这些分析,我都非常赞同。古代中国就是一个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国度,“和为贵”思想不仅是统治者的真实想法,也是普通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纵观中国古近代史,除了元朝是少数几个有过主动对外进攻、侵略扩张的朝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强调守内安外,也就是对内要实现和平统治,严防叛乱,对外要消极防御,严禁来犯,却不主动进攻。普通大众也是在自己该有的社会圈层中安分守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导致中国整体社会缺乏一种与外竞争、同世界共同进步的氛围,于是,当明朝两代在闭关锁国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义无反顾时,我们就不觉奇怪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羊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只要有草,我就不需要为此付出竞争和努力。当“狼来了”的时候,羊也就只能沉默不已,任其宰割。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毛泽东深谙它的可怕,于是他希望通过采取斗争手段在赋予人民一种掌权感的同时,使人民动员起来打破社会禁锢,削弱旧的社会关系,产生新的社会认同,以此推动革命变革和经济发展。但是他做的太过了,完全忽视了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忘了正常的伦理道德所起的社会作用,也不顾社会秩序对社会生产的重要。急切地希望通过一种“斗而破”运动,起到一种“破而立”的效果。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斗争的破坏作用是极其可怕的,它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再者,看罢此书,我再次确定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农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从最初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我们知道新中国的主力军一直是中国农民,尽管不容否定其他阶级阶层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战争主力军是中国农民,战争主战场是农村地区,战争主要供给来自于中国农业,于是当战争打起的时候,受损害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农民;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一呼,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当全国为重工业的发展而集中力量时,有谁还记得农民为此付出的努力。城市的单位制把大批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不顾客观规律的鼓吹不仅把农民的剩余产品竞相夺去,也造就了1959-1962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虽然首先在农村大地试验起来,但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看到新的希望时,城市的改革也已经紧锣密鼓的进行起来,城市产品高昂的价格很快就把农民的剩余榨得所剩无几,也使农民的希望再一次破灭,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仍然潜移默化地束缚着农民。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在本不应该承受的负担中,依然负担着。

总的来说,本书名为《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试图主要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追溯和社会分析,来给未来的中国选择一条发展道路,却终究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结论。虽然有某些缺陷,比如在历史事实的描述上有些内容尚觉得商榷,对民国部分的描述也显得力度不足,但相比它的研究贡献,那些小瑕疵都显得不足挂齿。

7.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篇七

一、改革现有的医疗机构体制

现有的医疗机构体制沿承几十年的历史, 已经与当前国情极不相适应, 必须全面改革。

1. 改革管理体制。

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大部分是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几十年来, “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使得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分不清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有些部门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采取各种办法、使出各种招数、提出各种理由阻扰、拖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实施管、办分离的措施, 通过法律法规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固定在行政管理与执法的范围, 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通过审计和清产核资后全部移交给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今后的公立医院人事任命与资产运行可参照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执行。

2. 改革医疗服务定价体制。

住院病人在医院发生的门诊费、住院费、手术费、治疗费等也使得许多重病、大病患者难以承担, 有些病人家庭甚至出现因病致穷、返贫。虽然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附加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困难, 但是对于农村基层的家庭还是负担过重, 因此, 要通过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机制, 在确保医疗机构保有微利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制定医院各种医疗项目收费水平, 如: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添置、购买的固定资产和大型医疗设备就要剔除固定资产折旧费, 应该只收取运行管理维护费, 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患者住院费、诊疗费负担。

3. 改革医务人员分配体制。

现在的医生开药拿取药品销售提成已成为业内的惯例, 是公开的秘密, 已经有许多的医生为此受到查处, 但是所涉及的面如此广阔, 不可能所有的人全部受到查处。医生拿取药品提成的现象, 究其原因还是职业道德和分配机制两个方面, 许多医生有技术、有经验, 但是当前的管理体制不允许他们通过兼职、兼教和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多劳多得。因此, 必须改革医生职业管理办法, 一方面打破大锅饭做法, 国家允许医院根据医生的水平、技术、能力、医德自行确定医生的工资收入, 另一方面允许医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展兼职、兼教和有偿技术服务, 鼓励多劳多得,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医生通过多开药品获取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

4. 改革医务人员管理体制。

医院的水平与设施设备有关, 但更与医生的诊治技术密切相关, 国家在加大对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 要及时出台配套政策, 根据当前中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 推行灵活的就业体制, 鼓励大学水平以上的医务人员深入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任职, 允许大医院的专家、骨干医生到社区和乡镇兼教兼职。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使许多普病、轻病患者就近接受医疗, 减轻患者的奔波劳累和费用负担。

二、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路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到不满的就是看病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的建设指导思想和财政投入政策存在偏差, 因此要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思路。

1. 要改革医疗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去各级政府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放在西医治疗模式上, 造成了医院争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 医院诊疗的手段主要依靠西医的医疗设备, 因为这些设备的折旧与运行管理全部计入收费, 使得老百姓看病费用越来越高。有时一个感冒发热到大医院诊治, 医药费少则上百元, 多则上千元。在西医治疗模式下, 医院的诊疗费用很难有实质性的下降, 即使通过发展个体诊所和私立医疗机构来参与医疗服务的竞争, 也只不过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有更多的选择, 相对分流一部分患者, 并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和难的问题。要解决看病贵和难的问题, 政府应该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向、财政资金投向上作大的调整。一要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要加大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研究的扶持和投入。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民间仍然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从政府的重视和导向来看, 对中医的重视程度大大不如西医。这一点从中医专业招生与中医医疗机构的规模可以显见。中医的诊疗方式、治疗理念, 正逐渐为全世界医学界所关注。大力发展中医, 树立中医的国术地位, 把民间的中医力量充分挖掘出来, 真正地用中医的方式方法去培养中医人才, 适当地降低西医学院式教育和较量医技水平的方法, 构建一个有利于中医诊疗技术传承、发展、壮大的大环境, 让中医学在国内拥有更高的地位, 让老百姓信中医、看中医、看病治病首选中医。二要逐步摆脱西医模式对中国医疗技术的绝对控制。西医模式其实是一种技术强权、文化强权, 更是一种经济强权。因为政府习惯用西医模式来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老百姓习惯看西医、用西药, 而西医需要引进西方国家的治疗技术、医疗设备和药品, 这些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抓在手中的知识产权。我们发展西医, 本来就基础差、起步晚, 花再大的力气, 也很难超越西方国家。而一味地发展西医, 只会让中医逐渐为国人所忘却, 最后导致中医无法传承, 难以为继。中医诊断, 靠的是望闻问切, 不像西医, 依靠仪器、设备诊断, 仅此一项, 就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诊疗费用。

2. 要在财政投入政策上改革。

过去各级财政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资金重点放在了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上, 造成了县以下的乡镇卫生机构很难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或者得到的支持很少, 乡镇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水平得不到提高, 就医就业环境得不到改善, 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留在待遇较差的乡镇工作, 最终的结果就是广大农村基层的人们只要有点病痛就奔向大中型城市的医院, 其中大部分人的病是不需要大型医院就诊的, 这也是大中型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根本原因。因此, 国家要及时调整财政资金投入方向, 要出台具体的投资指导原则, 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建设资金要有60%以上投向县以下乡镇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 在制定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时实行中西医并重, 优先发展中医的政策导向, 尽快提高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国家财政主管与审计部门要定期检查考核各级政府的卫生事业资金的流向和扶持中医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情况。

3. 改革医疗机构资产运行体制, 坚持公立和民营两条腿走路。

一是对公立医疗机构清产核资并移交给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 还要制定相关政策, 推行灵活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 逐步实行股份制管理, 适当开放医疗机构投资渠道, 鼓励骨干医生和社会资本参股国有医院的资产运行, 推广董事会管理模式, 这样既可以留住专家级人才和稳定医疗技术队伍, 又可以增加医疗机构的发展资金。二是要大胆开放和鼓励社会资本开办民营医疗机构, 国家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向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国民待遇, 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改革药品供应和定价机制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达, 药品供应已经没有太大困难, 但仔细研究发现, 一些价格低廉且疗效很好的药品不见了, 医院开的处方用药在药品零售市场买不到, 或者同品种的药品出现了几十上百个品规等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药品供应体系和药品定价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因此要改革药品供应和定价机制。

1. 改革药品供应体制, 革除以药养医陋习。

通过比较, 目前各大医院的同厂家、同品种、同剂型、同规格药品的价格比市场上药店的零售价格一般要高出50%~100%, 部分稀缺品种差价达到500%~1 000%。虽然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大部分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购入, 但是医院药品售价由医院自己管理, 医院为了获取部分经费达到以药养医的目的, 药品购进后由医院下达销量指标给各科室医生, 医生为了完成任务通常都是超量超标开药, 与此同时, 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有些品种只供应医院。因此, 要通过改革, 坚决实施医、药分家, 革除以药养医陋习。医院的药房面要向社会公开竞标经营, 医、药分家后, 既可以减轻医院的工作负担和相关人员管理经费, 也可以通过面向社会经营, 使广大患者有权利按照医生的处方自己选择购药, 从而真正减轻患者的药费负担。

2. 改革药品定价机制。

中国绝大多数药品的定价权是国家发改委和省级物价局,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药品的出厂价与批发价、零售价定价机制不健全。物价部门很难掌握工厂的实际成本, 物价部门基本上是按工厂报价进行审批的, 药品的批发、零售价格也是药厂或者其地区代理商向发改委和各省、市物价局申报。从湖南省发生的芦笋片事件可以看到, 工厂出厂的芦笋片价格只有15.5元/盒, 而消费者在医院购买的价格达到了惊人的213元/盒, 据内部人士透露, 其中的差价部分约30%落入了医生的口袋, 约30%进入医院账户, 约20%是经销商所得, 约20%是国家税收。同时现在还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方面是大部分药厂因成本上升已经出现亏损, 另一方面广大病患还是觉得药费太高。因此, 为了进一步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也为了确保药厂有正常盈利,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药品定价机制来消除药价虚高。具体办法就是物价部门要会同药监、审计部门核算药厂的成本后确定相对真实合理的药品出厂价格, 同时国家要采用价格最大值固定法, 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药品的批发价不得高于其出厂价的1.2~1.3倍, 最终零售价不得超过其出厂价的1.5~1.6倍, 这样既压缩了中间环节不合理溢价, 也降低了患者的药费负担, 也可以确保药厂正常生产生存。此外, 为了有效抑制中间环节的不合理差价, 政府部门也应当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 把所有审批的药品价格信息挂网公开, 让全社会参与监督, 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总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社会和谐, 观念转变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利益突破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职能转变是改革成功的保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且实现全民医保, 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取得成功的标志。坚决实施管办分离、医药分家、调整财政投入政策、完善药品定价机制、优化药品供应体系、实施灵活的就业政策和国有医疗机构资产股份制管理及市场化运行等措施是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

摘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社会和谐, 观念转变是改革成功的基础, 利益突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职能转变是改革成功的保证。坚决实施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医药分家、调整财政投入政策、完善药品定价机制、优化药品供应体系、实施灵活的就业政策和国有医疗机构资产股份制管理及市场化运行等是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

参考文献

8.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创新 篇八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的《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和《共青团重庆市委专项改革方案》确定的各项改革目标,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定、心系青年、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团支部书记队伍,现结合重庆共青团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坚定信念,心系青年

团支部是共青团最基层一级组织,是共青团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最重要的基石。共青团工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团支部工作的好坏。只有团支部工作做好了,共青团与青年群众的关系才会密切,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会增强。团支部书记是团支部的带头人,是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中坚力量。团支部书记们在团员青年眼中有什么样的形象,团组织在团员青年心中就有什么样的份量。共青团能否最广泛地把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归根到底要看团支部书记们带领下的每一个团支部,能否真正成为密切联系和有效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群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的“四化”现象,其实质就是脱离群众。共青团脱离青年群众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长期以来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忽视了对团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团支部书记队伍缺乏有效的外部激励和有力的内部约束。这直接导致了团支部书记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心态,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作用发挥,降低了党政和普通团员青年的获得感,削弱了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和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群众性,必须以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创新。

在全面深化共青团改革的进程中,全市各级团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强三性”“去四化”为目标,切实加强对团支部书记队伍的外部激励和内部约束,努力使每一个团支部活跃起来,每一名团支部书记担当作为,让团支部真正成为团结青年的核心、教育团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努力構建起“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把共青团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为了心中的使命与荣誉

加强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要完善团支部书记外部激励机制。通过完善外部激励机制,激发团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服务青年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团支部书记的先进性和荣誉感。

突出政治引领。着力筑牢团支部书记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开辟“青年之声·我的支书我的团”专栏,展示传播交流团支部书记积极向上的青春正能量,增强团支部书记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优先把优秀团支部书记作为“推优入党”对象。推动是党员的团支部书记列席同级党支部的会议。畅通团支部书记参与各级各类政治生活的渠道。各类学校班级中,团支部书记可以兼任班长,或者由是团员的班长担任团支部副书记,凸显团支部书记在团员政治引领中的“领头羊”作用。创新团支部书记开展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的方式方法,集思广益、不断创作和推广青年乐于接受和易于共鸣的动漫、游戏、歌曲、微视频、微话剧等系列创意产品,为团支部书记做好新时期团员青年政治引领工作提供内容支撑。

加强培训教育。实施“团支部书记轮训计划”,重点加强团支部书记初任培训,采取组织调训、专家送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每三年对全市团支部书记分级分类轮训一遍,实现全覆盖。定期举办全市优秀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优先推荐优秀团支部书记参加团中央相关培训。在实施“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贫困大学生创业帮扶“青禾工程”等项目中重点向团支部书记倾斜。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高校、中学中职团委要依托各级团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少年团校”等品牌为载体,做好团支部书记培训工作。

拓宽工作视野。优先选派优秀团支部书记参加各级各类考察交流活动。优先推荐优秀团支部书记参加各类青年代表团外事访问活动。在接待国(境)外来渝访问青年代表团时,优先安排优秀团支部书记参加相关互动交流活动。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在双向挂职交流工作中重点向团支部书记倾斜。高校、中学中职团委要积极选派团支部书记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荐优秀团支部书记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选树先进典型。在全市优秀团员、团干部评选活动中,团支部书记队伍原则上应占受表彰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团市委在向市委、市政府和团中央推荐相关评先评优活动人选时,要重点向团支部书记倾斜。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通过吸引团员青年参与投票的方式,每年定期开展寻找“最美团支书”活动。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做好本级团支部书记先进典型选树工作,要在争当“农村好青年”、争创“青年岗位能手”、寻找“最美青工”、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中优先考虑团支部书记。高校、中学中职团委要在“校园之春”“七彩之光”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中聚焦团支部,开设团支部书记风采展、主题团日活动设计等项目。

发挥示范作用。制定“优秀团支部书记年度宣传计划”, 在中央、市级和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上,对全市优秀团支部书记中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组建优秀团支部书记宣讲报告团,开展“最美青春故事”分享活动,在团员青年中进行巡讲。在重庆共青团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优秀团支部书记风采录”专栏,定期推出团支部书记先进事迹展播。鼓励支持团支部书记开设实名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并通过组织化动员的方式为其宣传推广、拉粉点赞、积聚人气。定期开展团支部书记“1+1”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团支部书记们在思想上互通、学习中互帮、工作中互助,实现双方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每年面向全市基层团支部征集优秀活动案例,并集结编印成册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对优秀活动案例给予工作奖励。

nlc202309090340

其次,要健全团支部书记内部约束机制。通过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倒逼团支部书记想方设法联系上青年、服务好青年、引导正青年,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范团支部书记选拔任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选举规则》相关规定,突出“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选任要求,注重从各行各业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团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要按照《团章》要求,争做团员和青年的表率,模范履行团员各项义务,做好基础团务工作。团支部书记不得由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指定,团支部书记的选举应尊重和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

实施“支部上网行动”。针对当代青年流动性加大、网络化生存的特点,团支部书记必须全力推进“支部上网行动”,着力破解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联系不上联系不紧的问题。依托微信群、QQ群等及时通讯工具,努力实现支部“全上网”、团员“全覆盖”。团支部书记既要作为“群主”将团员青年“拉回”到支部中,又要作为上一级团组织的“群成员”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从而让团组织找到团员青年,让团员青年回到团组织。

推行“团组织开放共享活动机制”。根据当代青年兴趣和需求多样化、小众化的特点,团支部书记必须用好用活团组织开放共享活动机制。实施“广征集、组织提、共策划、青年选、同参与”的“青年点单五步工作法”,利用“暖青汇”APP的共青团活动开放共享机制“抢票”发布系统,实现团的活动不仅向支部以外的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开放共享,还向其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青年群众开放共享。同时,团支部書记应当及时关注和转发其他团组织开放共享的活动信息,为本支部团员青年争取更多活动机会,从而形成团支部根据团员青年需求开展活动,团员青年积极主动参与团支部活动的“双向选择”和“良性循环”。

开展团支部书记“背靠背”满意度测评。按照《团支部书记年度满意度测评工作规范》要求,每年4月30日前,全市所有团支部必须在上一级团组织指导下,完成团支部书记“背靠背”满意度测评工作。参加对象为本支部全体团员,参与测评人数达到支部团员总数三分之二以上方为有效。测评时应设置独立的填票、投票区域,以“背靠背”方式引导团员表达真实意愿,对团支部书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团员流动性较大、相对分散的团支部,在不方便开展线下投票的情况下,可依托“暖青汇”APP网络投票系统采用线上匿名投票方式进行测评。测评只设“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满意票数高于实际参与测评人数的50%时视为满意,满意票数等于或低于实际参与测评人数的50%时视为不满意。测评结果当场公布,其中,满意度达到90%及以上的,可作为参与市级及以上交流培训和评选表彰的优先推荐对象;符合入党条件的,可作为“推优入党”的优先推荐对象。满意度达到80%及以上的,可作为参与区县级评选表彰的优先推荐对象。测评结果为不满意的,应按照组织程序和有关规定予以免职,并重新推选团支部书记。

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各级团组织的重要职责。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严格按照群团改革工作要求,明确责任,靠前指导,统筹推进,抓好落实,共同营造重视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关心团支部书记成长发展、支持团支部书记充分履职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首先,深化思想认识。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同时又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深化。加强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的根本保障,是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的客观需要,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团的必然要求。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站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要求,把团支部书记这支队伍抓实建强。

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加强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系统谋划,统筹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要强化督导考核,注重过程管理,确保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团委均应将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予以督导考核。

最后,落实工作保障。各区县团委、市各直属重点联系团组织要加强统筹、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把工作资源向团支部倾斜、工作力量向团支部集中、工作载体向团支部转移,帮助基层团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各级团委在核算年度工作经费中均应安排专项经费,对优秀团支部书记给予奖励。各级团委留存的团费应全部用于下属团支部活动的必要开支,重点向农村、街道社区、非公领域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团支部倾斜。

责任编辑 陈晰

上一篇:仓管个人简历表格下一篇:商法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