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秋

2024-10-12

初一作文秋(共10篇)

1.初一作文秋 篇一

秋天的黄昏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静谧美好。我总喜欢散步在田间小路上,感觉秋天的味道,感受秋天的气息。万物似乎都显得异常凄凉。麦穗儿低下了头,片片枯叶打着旋儿跳着华尔兹,太阳也随意地将红黄橙绿色泼洒在天空中,我继续向前走着,就这样没有目的地走着。

红色的枫叶铺在小路两边,一阵清风吹来,片片枫叶在空中飞舞,清风一过又是一片安详之景,踩在枫叶上很舒服,脚下常常发出阵阵悦耳的声响,也许这也是秋天的音乐,一个不一样的音乐吧。我放眼望去,像一个红地毯,像一团火球。不管如何,它总是在暗淡的阳光下给我以热烈和温暖的感觉。

我已经记不清学过多少描写秋天的古诗词了,一句一句都是那样的凄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句不同凡响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总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我却觉得秋天美得新颖,美得真实。比起春天,秋天显得平淡而朴素,给人以素洁的感觉。比起冬天,秋天显得富有生机,更加热闹与热情。美得千篇 一律,实在无可看点。秋天就是这样与众不同。

暮然间,我来到了一颗大树下,这棵大树大概有两个我这么高。干秃秃的枝干上的树叶,早就已经不见了踪影。刹那间,我瞄见了躲在枝干后面的一片小树叶,它在空中摇曳着,却咋么也不肯离开树妈妈的怀抱。它那瘦弱的身躯孤立在空中,我知道它还在坚持着。

2.初一作文秋 篇二

一、初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初一新生写作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首先是生活范围狭窄, 对生活缺乏观察, 更缺少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学校处于江南发达乡镇, 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很快, 但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小, 活动时间也很少。首先是平时除了在学校以外, 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家里, 父母出于安全考虑, 让孩子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 与社会的接触较少, 因此缺少写作素材。

其次是现在静下心来看书的学生少了, 阅读量也明显偏少。现在孩子除一般在家看电视、上网以外, 不少家长考虑为使与孩子联系方便, 为孩子配备了手机, 虽然学校明令禁止但不少学生还是悄悄带着手机。现在手机的功能非常强大, 游戏、QQ、微信等层出不穷, 平时学生就偷偷拿手机玩。所以学生书包里藏手机的多了, 放名著的少了;读微信的多了, 看书籍的少了。这样必然导致学生阅读量减少, 阅读内容变杂, 品位变低,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肯定像天天吃盒饭一样缺少营养。

基于上面两点原因, 学生的习作往往内容单一、结构雷同。写事情无非就是自己在风雨交加的时候生病, 老师背着我上医院;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妈妈教我学做西红柿炒蛋等。结构上基本是“三段论”, 开头点点题, 中间写一两件事情凑字数, 最后结尾时感叹一下算呼应。甚至个别同学连三段都没有, 一篇文章就一大段, 字数也凑不齐, 连“无病呻吟”也做不到。

当然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要想一下子改变不现实,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 坚持让他们写日记, 记录平时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闪光点、感悟点逐步增加平时专题练笔的次数, 特别在作文课上加强辅导, 循序渐进, 不断积累,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提升写作水平。

二、有效提高初一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在初一阶段笔者就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切入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 每个学生都愿意并积极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们希望以此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因为有了兴趣, 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意愿, 乐意主动、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绝不会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 反而认为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正是有了兴趣作为基石, 再指导学生写文章, 他们就会比较乐意接受。

1.让学生积 极投入生 活、感悟 生活、享 受生活 , 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就初一学生来看, 以往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充满空话、套话、假话, 内容单薄、单调, 最后勉强凑成一篇文章应付交差, 并且不少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大同小异。对此, 笔者自入学开始, 就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了》、《我们的中学校园等命题作文, 毕竟他们刚刚进入中学, 对一切都感到快乐、新奇。叶圣陶说:“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初一新生一下子认识那么多老师、学生, 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因此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当然, 这仅仅是开始, 接下来要求学生处处留意生活, 留心生活中的细节,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挖掘美、理解美。对于运动会、校外实践、大合唱等一些学校活动他们感兴趣, 参与度高;国庆春节长假、文艺体育活动、旅游喜庆等一些社会活动, 家长陪同参与, 学生感兴趣;奥运盛会、神舟飞天、汶川玉树等一些国家大事, 学生积极关注参与。笔者让他们平时多注意, 多观察, 多积累, 习惯成自然。学生生活越精彩, 他们写作文的素材就越多, 情感也会越来越丰富, 自然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当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写文章一般比较多地采用提供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适当加以引导指点, 学生能够比较好地自由发挥。

2.让学生大量阅读 , 积极模仿 , 在模仿中 有所创新 , 写出好文章。第一步是培养阅读兴趣, 让学生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知道读书可以知晓上下五千年, 明白横贯全世界的事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什么一回事? 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 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可以看出阅读重在“吸收”, 作文重在“倾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大量的材料, 也可以积累写作章法和经验。学生作文需要的遣词造句、文章立意、布局谋篇等都可以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因此笔者首先在初一开学半个月内, 把初中语文课本中所有的“名著推荐与阅读”中的篇名列出来, 另外加上一些初中阶段应该读的名篇, 开列一张书单, 要求学生到学校或者镇上图书馆借阅。当然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尽可能多地选购书籍, 这样可以经常读, 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 理解水平、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要求学生将家中藏书拿出来相互借阅, 推荐一些好的刊物要求学生征订, 以此扩大阅读量。其次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掌握表达方法之外, 还要有意识地准备一些课外读物。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 也可从《读者》等一些优秀期刊中寻找好文章让学生阅读, 让他们当堂写读后感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热爱读书, 善于思考, 乐于写作。

第二步是培养模仿的兴趣,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础, 是让由易到难的基本方法, 不至于让学生一下子懵掉, 失去兴趣我在初一阶段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模仿, 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因为模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它既可以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又可以比较快地收到效果。对于那些原本基础较差又不太爱写作的学生来讲, 模仿写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地提高。历史上不少有名的文学家曾模仿古人写作, 最终成为一代名家。中学生更应该积极模仿和借鉴范文, 逐步养成自己的写作习惯。当然刚开始时, 模仿痕迹比较明显, 模仿写出来的文章比较生硬, 但在不断的模仿过程中,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熟能生巧, 文章慢慢会写得顺手。

第三步是创新, 这一步一般要到初一第二学期, 毕竟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要照顾全体。通过半年的培养,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慢慢提高, 教师再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训练, 大胆想象, 作文也从模仿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使学生更乐于动笔。同时老师必须强调模仿时加以创新, 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 展示自己的个性心灵体验生活、体验人生, 拓宽思路, 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语言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当学生的作文有了想象的翅膀, 再加上平时的积累及合理的运用, 文章会写得生动活泼, 富有创新性, 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促使文章的主题更能升华, 这也是语文教师希望实现的目标。

3.秋,秋,秋 篇三

郁达夫先生所热爱的故都北平之秋,以全盛的姿态宣告着它的存在。而南方的秋,并不只是一幅“半开半醉”的愁云惨淡之景,它不以“陆走黄尘,陂田苍莽”为雄伟,也不以“潺湲而流,蓊蓊郁郁”为阴柔。那是一种恰到妙处的美!

岳麓山上,爱晚亭最为出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为此亭题写素雅之名的毛泽东先生,在偶遇这番秋景时,心中也在默念着这句诗吧。枫叶似是被渲染了般,层层都是不同的色调,被风儿晃着,弥望中传来热浪。走近细看,每片叶子的纹路相像却各异,就如同人一样,彼此间有相同处却又各有千秋。微光穿透罅隙聚成一束束光芒,若四处无人,沐浴过这既神圣又婉妙的“太阳雨”,恍惚间定身心俱悦。云锁高山,风把秋叶带入青天,就连山顶也无一例外,全是灼眼的赤色。

寂静的麓山中常有鸟鸣。气温骤减的迫使下,鸟儿照例迁徙至南,享受着柔和而焕发的秋。枝丫间见不到它们的身影,灰鸟色近枝,白鸠色近霜,麻雀色近叶。迷蒙中只听得它们欢快地叫,似是要把这山叫得烧红半边天,嗓音动人明朗,又像是为“秋麓图”伴奏,这教谁人游过不入迷?

日薄西山时,鸟儿的欢叫声渐渐小了下去,山脚边的人们仍在不停地忙碌着。“我言秋日胜春朝”,秋的丰实收获,是其他季节所无法比拟的。而此刻的北方,恐是已铺了层厚霜薄雪,人们身着棉衣围着火炉,于氤氲烟气中取暖。南方的秋的活力,却还未被冻僵。风夹杂醉人的香气吹拂稻海,凝为一道道或浅或深的波痕,揭晓着今年的好收成。仍在田中辛勤劳作的人儿,直起身子轻捶腰腿,揉搓双手活络筋骨,继续屈下身去,低头刈麦。蜷在麦子顶端的蜉蝣小物,似在认可着“有付出必有回报”一说。

南方的秋,融在夏末,浸在冬初,是个令人觉察不到便已降临的季节。它或悠然温吞,或天矫傲气的性子,令想留住它的我,弯起眉眼喊着:

“秋,秋,秋!”

点评:

此篇为学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后课堂之作。作者怀着对秋的挚爱,立足自己独特的体验,描绘了秋的种种美妙:枫叶层层,风和日丽;鸟鸣嘈嘈,热闹欢快;稻香阵阵,丰收喜人。观察细致入微,语言精练清新,想象丰富灵动。另外,结构上的首尾圆合,强化了其“秋来之喜”“秋去而惜”的感情色彩,为文章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加了一抹飘逸。

(指导老师:陈映红)

4.秋初一作文 篇四

“穷人继承风。”胎儿躁动不安,谁能感受到父亲幸福的抚摸?谁能感受到母亲难忍难产的痛苦?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充满了兴奋的笑声;当婴儿在婴儿期不断哭闹时,父母表现出最大的耐心;当我们牙牙学语,第一次说“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给了我们无数个吻作为回报。当我们失意或满腹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治愈我们的心灵,给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长大后学会感恩。父母的关心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爱会陪伴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一生保护我们的“神”。

学会感恩孝道。“所有的美德孝顺是第一位的。”父母无私的爱真的不期待任何回报,但孩子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失去一颗感恩的心,缺乏孝敬父母的意志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并变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第一次给父母带煎蛋时,他们会觉得很香。当你在疲惫的父母下班回来的时候给他们端上一杯热茶,他们的父母尝起来很甜。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子、整理房子时,你的父母会觉得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社会的音符,是世界上所有孩子都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

5.秋初一作文 篇五

走在一片银杏林中,淡雅的叶香夹杂着淡淡的土香飘了上来。风悄悄地来了,树叶沙沙作响。一批又一批的银杏叶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来到了一个新的岗位――地球的怀抱。我轻轻地拿起一把树叶,看着它们在我的手心慢慢移动。我发现,其实每片叶子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黄,有的绿,有的胖,有的细长。但是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看起来很棒。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一片树叶摇摇摆摆地飘落下来。可能是个舞者。掉下来的时候很轻,像一只飞舞的蝴蝶,慢慢落在我的脚下。我弯下腰,轻轻地捡起落叶,仔细端详。我看到它全身还是绿色的,但是叶子的边缘镶嵌着一条黄色的蕾丝,叶子上洒满了黄色的斑点。笔直的茎干和纹理给它增添了一点美感,中间一个分叉的洞让它看起来像一只死蝴蝶。突然发现它的叶面上有个小洞!也许,这是一只淘气的虫子!我把眼睛放在那个小洞上,一束阳光进来照在我的眼睛上,让我有点头晕。

又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对我说:“快舔吧,它会告诉你一个奇妙的道理。”我轻轻舔了舔,它悄悄对我说:“我以前是个阳光收集者,给大树提供营养。后来为了让新芽尽快长出来,我放弃了位置,从树顶上摔了下来,准备‘化为春泥护树’。”说着,银杏树的叶子飘进了泥土。

6.秋初一作文 篇六

瑟瑟秋风,带走了最后一丝夏的燥热,同时也带走了叶的梦。它们走过梦幻,走过繁华,但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走向了飘零。那一棵树上还留余着几片落叶,在秋风的温柔抚摸下,在大地的呼唤下,它还是离开了树的怀抱,在空中跳起了生命中最美的一段舞。

但人们对秋仿佛都是惧怕的,也许是因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吧。而我却独喜这样一个秋,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而落叶的退场,代表新的起点已经开始了,尽管人们并不喜欢一个略带悲凉的秋,但还是为新的开始而忙碌准备着。一片叶子更多时候诉说的是对春天的期待,土地的眷恋。而人们的惧怕仅仅只是因为叶是秋的使者,它的来临,代表一年的衰败开始了,那满目的绿色不见了,更多的是枯树,于是人们开始了伤感,开始了惧怕。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是如此,见季节轮回,枯叶飘零,常常感慨于背井离乡,寂寥之情油然而生。

看――叶都黄了,树都枯了。地上全是落叶,仿佛为大地穿上独一无二的衣裳。

我也中实在一个明媚的午后,走上街去,散步在叶片上,倾听叶的故事。走在满是叶的街上,总会听见“沙沙”的声响。听啊,那是叶在诉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微微弯腰,拾起一片枯叶,倚在树边,看着手中的枯叶,上面满是虫蛀的痕迹,还留着大小不一的洞。但也就是这千千万万片叶子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它们迎着风,迎着雨,与虫儿做着斗争,最后成为了树的骄傲。而秋风的呼唤让它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叶准备投入到了大地的怀抱。于是,它离开枝头,像一只蝴蝶,在晴空中划过一道又一道美丽的弧线。

它们碧绿过,枯黄过,衰老了,残破了,但是你看每一片叶都不是完整的。那残破是岁月对他们的嘉奖,是岁月为它们而造的烙印。你听,他们依旧在诉说,诉说对树木的呵护,对自然的感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都如此,何况绿叶?

凋零是不可避免的,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命在轮回。明年,明年就可以看到枝头那道明媚的风景。

秋后是冬,雪花在飘,叶在泥土的怀抱中重回大自然。

7.秋·恋 篇七

不觉间已到了路的尽头, 一抬眼, 还是那棵大树, 就是在这里, 它和我共同见证了去年树下的一场“恋情”。

那也是一个秋夜, 芊神秘地把我拉到了这棵树下, 任我怎么询问都不肯透露半点信息。几分钟后, 一个人影出现在茫茫夜色里, 是强, 这个年级上出了名的帅小伙。一张纸条悄悄地递了过来, 芊清澈的眸子闪过一丝喜悦, 很快把头埋了下去, 刘海遮住了半边脸。强腼腆一笑, 如风而逝。

这时,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不爱运动的芊, 最近总拉着我去晨跑。无数的不期而遇, 原来都是今晚的甜蜜序曲。后来, 芊越来越温柔美丽, 就像一只陷入爱情的小绵羊, 陶醉在那些文字往来的幸福时光……

几个星期后, 芊美丽的笑声突然消失了, 脸上印着隐隐的泪痕。我猜想他们可能风云突变了, 可万万不曾料到会那般严重。

那晚, 芊说她心情不好, 让我陪她到处走走。可就在这颗大树下, 我们目睹了强和另一个女孩传递纸条的一幕……

我俩站在阳台上, 月光下的她那么苍白无助。芊含着泪对我说:“我错了, 赌博的最后, 必然是输掉所有。”她没能创造爱情的神话, 像无数早恋的学生一样, 她的成绩出卖了她。转学, 成了芊无奈的选择。

现在, 我望着自己手中的纸条, 突然觉得好重, 我害怕会像芊一样, 到头来输掉自己。虽然羡慕“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爱情, 但我们还小, 少年的心地那么纯洁, 它禁不起半点的玷污。我想起刚才从我手中溜走的叶子, 或许它早就料到这样的结局, 才不接受风的邀请, 轻轻地、缓缓地从我面前飘落。

我悄悄地将纸条埋在了那棵树下, 对它说:“嘘, 不要告诉别人。等我长大了再来取。”我庆幸没有打开这个可怕的潘多拉魔盒, 也不知道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 它的到来就当是一场应当被遗忘的美丽意外吧。

8.秋初一作文 篇八

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我言秋日胜春朝”。秋,一个与众不同的季节,它给我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感受。

秋,它来的不像春,悠悠忽忽,踌躇不前;不像夏来的快速,去的迅疾;更不像冬那样来无影,去无踪。秋是那样自然,平缓地从夏过渡来,一会儿,又“嗖”地一下溜进冬里,没了踪影。它是那么短暂稍纵即逝,巧妙地将冬夏衔接起来,给了万物一个适应的过程。

秋,有一些特殊的使者--落叶。它们好似一枚枚邮票,预示人们秋的到来。火红的枫叶手掌,金黄的银杏小扇,长青翠松尖针……这些多彩的树叶,堪与春的`娇艳百花相媲美。它们在冬夏之间为秋铺了一条绚丽的小径,秋,离开了夏的炎热,迈着轻盈的舞步,顺着这条幽径,走向冬的怀抱。

秋,在自己的旅途中,还不忘记眷顾一些香甜可口的小家伙,那就是瓜果稻谷了。这些小家伙在秋的关心和爱抚下,吸取养分,茁壮成长,终于迎来丰收的那一刻。金色的稻穗在田野中翻腾着;火红的石榴开心地合不拢嘴,露出了一口晶莹的牙齿;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在架上闪烁着紫莹莹的光芒。就这样,秋的旅途中增添了一丝香甜与蜜意。

秋,还在八月十五这一日给人们带来了一轮皎皎的明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桂树下,饮酒赏月,谈笑风生,皎洁的月光勾勒出美好的团圆生活。秋就这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欢乐地离开了。

9.秋初一优秀作文 篇九

不知何时,秋风已习习向我卷来.秋的气息传遍了各地.

叶子渐渐黄了,菊花渐渐开了,种子渐渐成果了,鸟儿渐渐少了,人们儿渐渐忙碌、臃肿了.   秋天的风儿到处传播着消息:秋天来了,秋天到了.   树上的叶子都稀稀疏疏的,树儿不情愿的.换上了秋装.原有的辉煌不见了,总是看着不远处那几棵针树,羡慕着它们一身永不更换的浓绿色.小草渐渐枯萎了,没有春天时的那种“偷偷钻出来”的精神了,大地换了秋服.校园里到处飘满了桂花的清香.她像一位拇指姑娘,虽然小,却总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独特的“美”,在微微清爽的空气里酝酿.

秋天的天空中,不在看到有鸟儿的踪影,有的只是那排成人字形的南迁的大雁.有的在空中呼地一闪而过,它们的身影在周遭屈指可数.或许是在躲避着秋天,或许是在与秋姑娘捉迷藏.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开始了忙碌的做准备.一派紧张、匆忙的景象.

秋雨绵绵,就像群山,一座紧连着一座,毫无间断之意.秋风凄凄,总显得平静、凄凉.

可是,在晴朗的秋天里,农民们就在紧张地收着硕果,麦子成熟了,人们高兴地起早落夜,不停地忙碌着,汗水湿透了背,却从不叫累,这就是秋天丰收的景象.

10.秦岭茶园春夏秋 篇十

这里的扶贫之路也就异常艰难。

从2005年开始, 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纪晓明, 带领他的团队, 开始了联手金融, 发展自己, 帮扶茶农, 营造品牌, 共同致富的茯茶开发之路。

我们和央视记者从2014年11月开始, 历经两年的时间, 三进茶山, 走访茶农, 合作社, 企业, 采访相关人员, 做了这期专访, 力求探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之路。

采访:董雨欣

记者:你告诉爷爷你叫啥名字?

小孩:董雨欣。

记者:你今年几岁呀?

小孩:3岁。

记者:3岁怎么伸4个指头?3岁是吧。

小孩:对。

记者:你是男孩女孩?

小孩:男孩。

记者:男孩?!

节目解说

今年的4月10号,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在陕西省西乡县江塝村的茶山上, 伸出四个手指说自己三岁, 还说自己是男孩的这个小娃娃, 其实是个小姑娘, 她叫董雨欣。因为是星期天, 她不能去幼儿园, 只好跟着爷爷奶奶把茶园当游乐园。

采访:董雨欣

记者:你爸爸妈妈在哪儿呢?爸爸在哪儿呢?

小孩:广州

记者:在广州呢在广州干啥呢?

小孩:打工

记者:打工?妈妈呢?

小孩:也去打工了

节目解说

小雨欣的爷爷奶奶在七年前将两亩多水稻田改种成了茶树。春茶产量低, 大概要56000个牙尖才能制作出一斤绿茶, 越早采下的卖得越贵, 但春茶的采摘期太短暂, 满打满算只有一个来月, 年近花甲的爷爷奶奶又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 就只能自己起早贪黑了。

记者:今天一天都在山上吗?

茶农:嗯一天都在山上, 瞌睡不瞌睡?饿了没有?

记者:脸上看这晒得红扑扑的。

茶农:爷爷问你说话

节目解说

天快黑的时候, 雨欣小姑娘跟着奶奶到本村的茶叶大户董秀国家的收购点去卖茶叶。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任明华

记者:8.2公斤, 这是公斤显示吗?

任明华:市斤。

记者:上午采了有这么多吗?

任明华:有。

记者:上午也有这么多?每天都能采这么多?

任明华:每天, 带着小孩子采, 她一会要哭一会要闹, 就采不到好些。

记者:这是光下午的这个钱是吧?

任明华:嗯。

记者:上午那个钱拿了吗?

任明华:拿了。

节目解说

卖掉八斤一两新鲜的春茶叶子, 拿到了137.7块钱, 这是小雨欣年近花甲的爷爷奶奶一下午的劳动成果, 加上上午差不多的进项, 这家人今天的现金收入在二百八十块钱上下。

第二天上午, 小雨欣一大早就被送去镇上的幼儿园, 董秀林老两口采茶的速度也明显快了很多。天气一天天变暖, 茶树上的新鲜牙尖在快速长大, 而对于喜欢绿茶的人来说, 清明节前后的春茶, 自古不变的行情是, 牙尖越小越鲜嫩的, 才是追捧的珍品。

中央电视台记者陈耀文, 程正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因为春季它经过了一个冬季的休眠, 它刚刚萌发出来, 气温比较低, 所以它的内涵物更丰富一些。但是它因为光照比较少了, 它的这个多酚类的含量, 有些光合作用的物质少一些, 但是它氨基酸类的物质含量是相对比较高的。春天的茶它这个芽头, 它的茎节都比较小, 它长的相对是比较慢一点, 因为它气温比较低一些。它长的就像这个芽, 它就是茎节比较肥壮, 茎节也比较短, 它的持嫩性很好。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董秀林

董秀林:这两天价也不行了, 昨天才卖17块。

记者:现在是一天往下降一个价。

董秀林:一天就差一两块呢。最开始摘仙毫的时候是五十, 五十摘了两天就下降到四十五, 四十五卖了两天三十几, 三十一二, 三十一二卖到二十几, 昨天一家伙滑到十七块喽, 今天要去看, 就是个十五六块了。

节目解说

下午三点, 董秀林老两口急匆匆赶回家, 妻子忙着做午饭, 老董则要赶紧去十公里之外的峡口镇上接孙女。

董秀林: (儿子) 他们在外头工资也低, 也不行。他们跟人家订了合同的, 今年满了明年就不干了嘛。问题是人家厂里不管生活, 外头要租房, 自己开伙。

记者:比采茶要挣得多吗?相对。

董秀林:那可能是要比在家里一个月要稍好点点嘛!他房租费, 买这买那的。

节目解说

依靠家里的茶园, 董秀林一家日常的温饱已经不成问题, 但在过去的十来年里, 为了给两个儿子娶媳妇, 他们已经被当地风气影响下巨大的彩礼开支压弯了腰, 再加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 在指定的的位置盖了新房子, 花销又将近二十万, 董秀林家目前的经济状况, 是经不起任何生活风雨的。那么, 怎么帮助他们利用现有的条件, 稳定地增加些现金收入, 就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了。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我们现在整理了一套茶园农事活动的方法, 就是让他们在不同的季节, 怎么样管理、怎么采摘、怎么种植、怎么加工, 我们也对茶农做一些培训。我们去年收购干毛茶已经到了八千多万块钱了。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董秀林

记者:像你们家一年春茶和夏秋茶如果分开的话, 各自能卖多少钱?

董秀林:一年也就是个, 这个春茶要是卖也就是个四五千、三四千块钱。它这个摘的时间短, 价要高些。那个夏秋茶喽, 就是整黑毛茶那个茶, 价钱要低一些, 但摘的时间长嘛。

记者:要摘到什么时候?

董秀林:要摘到就是阴历的八月份他们就不收了。

节目解说

借助航拍设备, 我们在高空可以看到, 茶树已经成为陕西省西乡县的主体作物, 无论是山坡还是平坝, 能种茶树的地方几乎都被利用上了。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从华

记者:我看这个茶树这么小, 这个种了几年了?

赵从华:有三年吧。

记者:那要像你身后那个大的, 那要几年?

赵从华:那个也就是十年了吧

记者:你们家一年下来在这个茶上, 大概能收入多少钱?

潘国杰:我们算少的, 就是个几千块钱。

记者:你们家有多少亩茶?

潘国杰:反正, 也说不准, 就一点。

赵从华:也就是个两亩多一点吧。

节目解说

赵从华潘国杰夫妻俩文化都不高, 家里有病重的老人和正在读书的孩子, 在村里一直属于光景不好的人家。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从华

记者:去年卖茶卖了多少钱?

赵丛华:卖了有三千多一点吧。

记者:三千多一点, 那你知道人家卖的比较好的大户人家能卖多少?

赵丛华:那个就是有一万多一点呢。

节目解说

赵从华家没有更多的茶叶可采, 而与赵从华家只有一路之隔的赵大胜家, 在今年短暂的春茶采摘季节里, 面临的紧迫问题却是劳力太少。我们看到, 他们家八年前栽种的茶树, 新芽嫩叶长势十分喜人, 但整个茶园就只看得到赵大胜和老伴潘冀珍迟缓的身影。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大胜

记者:以前种什么?

赵大胜:以前这都是田, 都是栽秧的田。

记者:种水稻的?

赵大胜:噢!最后了那坝上全部都是栽的茶, 现在就是茶卖了, 用那个钱去买吃的。

记者:买粮食?

赵大胜:哎!买粮食。

记者:你一个人能采多少?

赵大胜:就是个两三斤, 她 (潘冀珍) 能采三四斤。

节目解说

赵大胜和潘冀珍老两口, 家庭境况在目前的中国乡村很有代表性。依靠着自己的手艺, 赵大胜大半辈子以做棺材赚钱, 养育了一儿两女。女儿出嫁他乡, 儿子虽在同一个村民小组但已经另立门户, 也有自己的小家需要照看。

临近中午11点了, 老两口才匆匆赶回家弄点吃的, 这既是这天的早饭, 也是午饭。

摊晾在屋里的这一小堆茶叶, 就是他们一上午的劳动成果。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大胜

记者:面皮, 自己做的还是买的?

赵大胜:买的。

记者:这个现在家里做不了吗?

赵大胜:做的了, 懒得费神嘛, 麻烦。这个吃了, 三拨两下吃了就又去摘茶。

记者:像现在你们要买回来的话要多少钱一斤?

赵大胜:你像你到街上去吃一碗, 他有调料两块五。这里超市里买的, 他是从西乡城里进上来的, 可能是两块, 他那个调料要香一些。

记者:那为什么不用他那个调料呢?

赵大生胜:他的调料要多五毛钱。

节目解说

因为跟我们聊天, 耽误了赵大胜老人吃午饭的速度, 他的老伴已经等不及, 自己先急火火地赶去茶园了。

吃罢午饭, 赵大胜老人还得咽下好几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因为这个病, 他从去年开始就已经不能再靠木工活挣钱。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大胜

赵大胜:痛呢!那一向它一下肿的这么粗, 我到街上去, 他弄那么长的个针一下锥进去, 像今天这个时候锥的, 到明天这个时候到他那里去, 又去取。

节目解说

尽管腿上得了风湿病, 已经72岁的赵大胜也还得赶紧去自己家的茶园里采摘那些能在当天换回现钱的新芽和绿叶。这条板凳, 是他坐着采茶时用的。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白岩白岩村村民——赵大胜

赵大胜:去年我们将卖了三千来块钱。

记者:全年下来?

赵大胜:全年嘛!

记者:在你们这个村是算多的还是少的?

赵大胜:我们这是最少最少的了。你像底下他们那有钱的人吧, 那都是请人摘, 那个也划得来。像卖十块, 一家五块, 给他分五块, 你个人落五块, 就是抢时间。现在人家有的人家都是一万多、两万呢。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记者:两个老人的话, 大概有两亩茶园, 这么一年下来卖春天的绿茶, 加上后面的夏秋茶, 大概收入能有多少?

纪晓明:有两亩多地的话, 就是他可以获得至少是五、六千以上的收入。平均的水平应该比这个还要多, 大概在六、七千到七、八千之间, 我们这个地方的脱贫目标是年收入2900多块钱, 其他收入都不管, 如果他种一亩茶, 他不管有什么难处, 他脱贫就可以没问题了。

节目解说

今年52岁的纪晓明, 1984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的茶学系, 后来一直在陕西从事茶叶收购和销售工作, 1995年就担任了陕西茶叶公司的经理。三十多年专注于茶叶, 让他这个行业里有名的茶人, 对陕西当地茶叶的优势和劣势有了长期而深入的观察研究。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陕西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茶区, 而外界的加工技术传进来比较多, 加工的手段比较乱, 一家一户相对生产比较分散, 过去我们陕西人就是做陕青、做毛尖, 做正常的晒青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 就是大量的外边的技术都传进来了。截止目前陕西就绿茶来讲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产品和品牌的大的出路和一致的加工方法。也就是说它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普遍被接受的标准。

节目解说

“可以三日无粮, 但不可一日无茶”,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多数以肉食为主民族的基本生活要求。茶树大多只在南方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但秦岭以南的连绵群山里偏偏有一大片中国最北端也是海拔最高的茶叶产区, 陕西的泾阳地区历史上也出产着品质优良的茯茶。新中国成立不久, 计划经济的一纸行政命令叫停了茯茶在陕西的生产, 但为了给陕南地区长期以来都被丢弃的夏茶和秋茶找到一条出路, 从2005年开始, 纪晓明率领团队专注于陕西茯茶的传统技艺恢复和研发, 并在陕南的西乡县建起了第一个具有示范性质的绿色茶叶种植基地。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这个陕南的茶叶为什么比较好呢?就是因为它海拔比较高、相对来讲气温比较低, 但是正因为海拔比较高, 气温比较低, 植物生长条件比较差, 所以这个地方种粮食、种什么都不是太行。所以农民在这个地方的收入是很难取得的。

采访: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张荣殊

张荣殊:它受的限制多, 它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水源涵养地, 好多项目要进来, 门槛很高, 所以投资有限, 限制太多。

节目解说

山多山高山陡, 交通不便, 并且地质灾害频繁, 虽然气候适宜, 但严酷的自然条件让秦岭南部秦巴山区里的大部分县, 现在依然戴着国家级或者省级贫困的帽子。努力为改变这个现状做点什么, 便成为茶人纪晓明这些年奋斗的方向之一。从2005年选择茶叶基地开始, 十来年了, 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在秦巴山里爬过多少山头, 下过多少深沟了。

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与茶农交流

纪晓明:但是咱这个茶今年冻害问题不大?

茶农:冻害不要紧, 就是风口上有一点。

纪晓明:上面有问题吧?

茶农:上面问题不大。就是刮北风的时候就像这, 像这面, 就像这种风口上就严重了。

纪晓明:对, 冻害的部分把它回头把它修剪一下。咱要想比别人采的更早、咱的产量更高, 靠这些东西赢得市场咱没有优势, 也不可能。咱的优势是啥呢?咱的内质好, 咱的品质好, 咱的食品安全这个状况好。那么把这种优势, 把这种种植方式一定要咱先把它表现出来, 然后把它传递给周围的茶农。

节目解说

情感上惦记着贫困的乡亲们, 战略上有自己企业经营的理念, 已经付诸的投资和劳动也已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 并且能预测出未来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是泾渭茯茶产业在当下给我们的基本印象。我们同时看到, 泾渭茯茶在陕西西乡县高川镇和白岩镇占地两千多亩的两个茶叶基地, 多数细节已经展现出示范作用。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我们刚开始搞收黑毛茶之前, 就是到了夏天以后的茶园里边, 草就会很茂盛, 草基本上把茶园都能盖着, 基本上管护就是很粗放了。那么现在我们收了黑毛茶以后, 他整个全年茶园的管理就会做的更好一些了, 因为你如果不采摘, 也不修剪, 也不除草, 对茶园的长势会影响很大的。

节目解说

由于陕南地区潮湿的气候无法与茯茶独特的加工工艺契合, 泾渭茯茶的生产车间只得被迫远离原料产地, 建在了陕西咸阳市。从最初只有一个规格的产品, 到现在三十多个产品类别, 在完整保留传统手工筑制茶砖工艺的基础上, 泾渭茯茶的生产流程目前已经实现了多个环节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处理, 先进的技术, 严格的标准, 都保障从这里生产出的每一块茯茶茶砖, 具有稳定的品质和口味, 大多数产品的价格则定位在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茯砖茶的加工技术是比较难, 但茯砖茶整个的加工过程, 使茶叶本身的品质是可以得到大幅提升的。所以我们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收益, 农民也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收益。

节目解说

中国所有种类的发酵茶里, 只有茯茶能借助工艺控制生长出一种独特的真菌——冠突散囊菌, 茶叶界将这个菌种称为金花。灿烂的金花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加茶叶中维生素、氨基酸和茶多糖等成分的含量, 茯茶也因此在中国的茶叶产品里一直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我们的成品茶的销售价格在全国来讲, 我们比它平均价格比其他地区至少高出一倍, 市场仍然接受的非常好。那么我们给茶农的价格, 其实也比其他地方也要高的, 平均价格也差不多要高出一倍。当然, 它产量低, 它的收入不见得比其他地方高多少, 用它的品质来弥补它产量上的不足, 所以把它的劣势就可以覆盖掉。

节目解说

2015年九月下旬, 我们在陕西咸阳市的泾渭茯茶厂看到, 来自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十几辆大型货车, 都满载着茯茶生产需要的黑毛茶原料。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绿珠茶业公司总经理——龚彩霞

记者:自己茶园有多少

龚彩霞:确切说加农户的有3000多亩。我们2009年的时候, 跟泾渭茯茶合作的时候, 那一年是总共收了是428吨。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飞凤岭茶叶合作社经理——周勤家

周勤家:我们是飞凤岭专业合作社, 茶叶公司。

记者:这次来了几车货?

周勤家:两车。那, 这两车。

记者:两车多少吨?

周勤家:下来就是个20多吨。

记者:您这个合作社里面, 辐射大概多少农户?

周勤家:我们有3个合作社, 这3个合作社, 一个是87户, 有一个是57户, 有一个是127户。

采访:陕西省紫阳县向阳茶厂企业法人——黄定繁

记者:全县你们要收的这个毛茶, 要辐射多大的茶叶面积?

黄定繁:这个就是三万多亩吧。

记者:一年下来总共能收多少吨?

黄定繁:就是两百多吨。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最重要的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让有一定资源的人, 能够不用施舍、不用你照顾, 心安理得地把我的劳动换成了财富, 这个可能也是最大的一种尊重。

节目解说

用秦岭以南陕西汉中、安康地区长期浪费掉的夏秋季茶叶, 制作高品质的茯茶茶砖, 既为陕南山区品质独特的茶叶寻找到了大的出路, 还能让消费者喝到实惠又放心的好茶, 更能确保贫困地区的茶农在劳动里有尊严地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陕西咸阳的泾渭茯茶厂, 从2005年初创时时期就坚守着这个共赢互惠、扶贫帮困的理念。如今, 十多年过去了, 近百家不同规模的茯茶生产厂家也因为市场行情的逐年利好而在陕西省生长起来。在泾渭茯茶的原料库房里我们看到, 全部来自陕西汉中和安康山区的的黑毛茶原料堆出了一座座小山。技术人员介绍说, 新入库的黑毛茶, 要在温度湿度都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至少渥堆三年, 以完成自然发酵和诸多有机元素的转化, 之后才能成为茯茶茶砖制作时的拼配原料。

那么, 这些黑毛茶在陕南的大山里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中央电视台记者陈耀文, 程正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茶镇渔丰村茶场——柯长功

记者:就是这个就算是毛茶?

柯长功:毛茶, 这个没发酵好嘛, 没晾晒好。

记者:还没晾晒好呢, 这还需要晾晒多长时间?

柯长功:还要晾晒10个小时, 就干了。

记者:它要出一个什么样的味呢?

柯长功:就是个酱菜气息, 就是酱肉气息。

记者:现在有一点茶香。

节目解说

柯长功有四十多年种茶做茶的经历, 在2008年开始为咸阳的泾渭茯茶厂提供黑毛茶, 他说, 如果只做短短一季的春茶, 大部分底子薄的家庭, 在经济上确实很难有大的收益, 现在能把周期长产量也很大的夏秋茶都变成现金, 一个家庭一年里多挣一倍的钱是没有问题的。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茶镇渔丰村茶场——柯长功

记者:过去在没有做茯茶的时候, 夏秋茶干什么了?

柯长功:没人要那个东西他就没人收嘛, 那就绞了, 浪费了。

记者:你现在雇的茶工都是你们当地人吗?

柯长功:从镇巴县请过来的。

记者:住在你们家?

柯长功:住在这里, 啥都给他管上。

记者:管吃管住。

柯长功:这些人都是培养出来的, 他们这几个。

记者:都是经过你培养的?

柯长功:哦, 培养的, 不是说随便来个人, 随便让他掌握机器掌握不了。

记者:那现在是这几年你们都是固定着他们吗?

柯长功:固定的他们, 所以都是长期的用着呢, 你一说人家就来了, (茶) 长起来了你打电话他就来了。

节目解说

柯长功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在外地工作, 大儿子虽然在身边, 但每天都忙着村民小组长的繁杂事务, 所以, 已经67岁的老柯依然还在亲自管理着自己家三百多亩的茶园和茶厂。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茶镇渔丰村茶场——柯长功

记者:那么现在像一个采茶工人在你这儿, 一天能挣到多少钱?

柯长功:一天就是个一百六十多块钱。

记者:一个人?

柯长功:一个人。

记者:要从你这儿拿走现金?

柯长功:拿现金嘛, 它这个是按斤头计算的。你采得多了钱就多。

节目解说

像我们在陕南地区见过的所有茶叶收购和加工大户差不多, 柯长功的茶厂里, 也是加工设备齐全。柯长功说, 现在把水稻田和玉米地改种茶叶的人家越来越多, 他们家正在筹划盖更大的厂房, 还要增加些机器设备。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茶镇渔丰村茶场——柯长功

柯长功:这个是杀青, 这个就是搞这个揉捻。这道工序就是渥堆、发酵、发酵要在24个小时。

记者:这24小时发酵完了是不就……

柯长功:晾晒。

节目解说

柯长功告诉记者, 黑毛茶加工阶段的工艺看起来简单, 但每一个环节都不敢偷懒, 不然就会影响产品质量。自己家负责着周边上百户人家的茶叶收购加工, 一旦出了质量问题, 不仅自己挣不到钱, 也影响大家的收入。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茶镇渔丰村茶场——柯长功

记者:从山上那个青叶到最后往茶厂运的时候, 大概一百斤能损失多少?

柯长功:100斤就是在30斤左右。

记者:100斤青叶茶能出30斤干毛茶。

柯长功:干茶。

记者:干的?

柯长功:嗯, 干毛茶。晒干了以后这个就是, 这个程序, 这就可以卖到公司了, 这个风化好了。

记者:一季度都要运一次嘛?

柯长功:一季度要运一次。

记者:这是不是又该运了?你做多少他们就能收多少吗?

柯长功:做多少他要多少。

记者:从你这一个厂房里面要出去多少吨?

柯长功:一个厂房里头, 我这个厂房要出去40来吨。

记者:就一个夏秋季下来。

柯长功:哦, 秋季下来。

记者:光毛茶?

柯长功:毛茶。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这个黑毛茶加工也相对比较简单, 茶农他就自己可以加工, 而且可以根据他的时间自由度来调节。它还不像绿茶, 你采回来必须连夜都要把它做出来。这个它当然也需要做, 但是不会像绿茶那么紧迫, 它可以时间整个加工周期也可以长一点。拿回来以后也可以摊晾一段时间, 积攒的稍微多一点我一次把它加工, 加工也变得更容易一些。

节目解说

去年 (2015年) 九月中旬, 我们在陕西省西乡县的茶山上拍摄到这样的场景, 茶叶种植大户是以这样的豪迈收获秋茶的。而家里只有几亩茶园的农户, 基本还是在用最传统的采摘办法。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白岩村村民——潘冀珍

记者:这一天能采多少斤啊?

潘冀珍:好摘了嘛摘得到五十斤, 不好摘了嘛, 这就不知道了。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我们这个茶有个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从春到夏到秋这个时间段里边, 大多数时间他随时可以采, 而且他今天没时间去采, 可以, 我明天去采, 虽然茶树会长老一点, 价格可能会卖得低一点, 但是产量又增加了, 把这个钱还是能赚回来。而且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再到外边找劳动力了, 家里边的老弱病残, 即便是劳动能力不强的人都可以把它解决的。因为我们采的标准比较低。只要你把时间花上去就行了, 你就可以把它采回来。采回来以后你不管有多少, 我们就全部可以。你不用再考虑任何这个销售问题了。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董秀国

董秀国:一亩茶相当于你种粮食, 相当于你三番, 你打一亩田的粮食, 收入一千块钱, 它就可以给你增加两千块钱, 一亩田最起码三千多块钱, 经济效益。

记者:它是有现金的。那现在就是整个你们家, 你现在是自己种了多少?

董秀国:基本上我们都没有管茶园, 我们把茶园租给别人了, 租给我们跟前人他们做。他们采来我们收他们茶叶。

记者:你们光管加工?

董秀国:光管加工。

节目解说

把自己家的茶园包租给别人去管护的董秀国今年56岁, 在村里经营着一个茶叶加工厂。江塝村五百多户人家, 这些年多数农户在泾渭茯茶厂大量收购夏秋季茶叶的经济利益驱动下, 陆续把农田改成茶园, 村里的茶园已经发展到上万亩, 光茶厂都有二十来家了。董秀国的茶厂是开办的比较早的, 现在, 一年从初春到深秋, 要收购加工全村五分之一家庭送来的新鲜茶叶。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王欢

茶农:我等于是74块。

王欢:刚好啊, 那就清了嘛, 清了。你的21啊。

记者:我刚刚看你这个, 他们三个人送来的东西, 为什么倒在不同的地方呢?

王欢:质量不一样, 所以倒在不同的地方, 产品的质量, 这边是好一点的。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因为对农民来讲, 什么是他的最大问题?销售是他最大问题。怎么样把他产出来的东西变成钱, 是他最大的问题。你比方我们过去他只能产出点绿茶, 看起来这个茶很值钱, 但它很苦闷。因为采的时候只有几天的时间, 他来不及采。他去找人, 他很难找, 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忙。

节目解说

在泾渭茯茶发展的初期, 董秀国就意识到了商机, 2007年, 他跟朋友借钱再加信用社贷款, 投入50万元添置了机器设备。他家的茶厂雇佣着五到十名工人, 在业务最繁忙的时候, 一二十个工人要几班倒才忙得过来。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董秀国

记者:那这几年做茯茶以后, 收入最高是哪一年?

董秀国:就从2007年开始做, 每年都在增长。去年, 今年都挣的很好。

记者:2014年全部下来挣多少钱?

董秀国:全部下来除了工人的工资, 各方面开支开完, 我们家里有净落有二十来万。

节目解说

董秀国有四个女儿, 唯一的儿子在家里排行老末。他没有体味过饿肚子的滋味, 更难以想象父亲十几岁还没有鞋子穿的尴尬, 但在家风的熏陶下, 家里的活计也样样都拿得起。去年九月份我们拍摄的时候, 董秀国的儿媳王欢都已经过了预产期好几天, 照样还在忙里忙外。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峡口镇江塝村村民——董秀国

记者:你觉得像在你们这个地区生活, 要想过上好日子, 一个人家, 起码应该怎么做?

董秀国:要勤劳才能致富、才有好的效益、才有好的生活。

节目解说

53岁的魏元俊年轻的时候是给别人盖房子的木工, 贫穷的爹娘也没有留下一分钱财富。但就是依靠着这片茶山, 现在已经是陕西省西乡县有些声望的富裕农民了。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苦竹坝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俊:1996年以前都穷。

记者:那最穷时穷成什么样?

魏元俊:1985年我们刚好跟我父母亲分家以后, 没得房住, 生活都困难, 队上还有800块钱的往来帐, 那是最穷最恼火的时候。

记者:当时的800块钱, 你如果要是像你正常那样还的话, 你得多少年还得清?

魏元俊:当初那个800块钱, 正常还, 那时一年能还到最多能还上150块钱,

节目解说

1996年, 经过反复掂量, 一身木匠手艺的魏元俊大着胆子承包了村集体倒闭的茶厂。那时, 主要是做绿茶的种植和加工。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苦竹坝村村民——魏元俊

记者:在你目前的管辖范围有多少亩?

魏元俊:有两百一十几亩。

记者:两百一十几亩是用多长时间发展起来的?

魏元俊:这个是原先人家村上的企业破产了以后, 我们刚开始承包, 最后企业改制, 卖给我们了, 变卖, 我们就买了的, 是后来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节目解说

2006年, 陕西咸阳的泾渭茯茶厂在西乡县不仅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 还传出消息, 大量收购茶农们过去都任凭烂在地里的夏茶和秋茶。2007年, 魏元俊抓住机会, 主动与泾渭茯茶厂展开全面合作。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苦竹坝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俊:通过他们那个茯茶厂办起来以后, 我们一年等于又多增加了一个项目, 2015年之前, 一年能多增加七八万到十万块钱。

节目解说

过去, 在陕南地区, 秋天的茶山是寂静的, 但是现在, 秋季以及之前的盛夏季节, 采茶、炒茶、打包、运输, 只要不下雨, 茶农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陕西省各级政府投入了很大精力扶持的茯茶产业, 已经与这里贫困茶农们的致富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苦竹坝村村民——魏元俊

魏元俊:做绿茶, 只要是成型起条就行了, 但做这个茯茶, 也要叫它起条, 要卷拢起, 他们讲的叫泥鳅条才要。它那个根据茶老嫩来定时间, 只要做绿茶的, 2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都可以, 根据茶粗细老嫩来定, 但这个不低于半个小时, 像现在这个茶老, 半个小时我估计还不得行。

魏元俊:我们只能做毛茶。我们粗加工做毛茶, 做出来以后送到他们公司里, 他们要库存三年, 他才再加工。送到你们的, 你们要是北京能喝到这个茶的话, 最起码三至四年了。

节目解说

像魏元俊这样的茶叶种植和加工大户生产出的黑毛茶, 全部都销售给了陕西咸阳的泾渭茯茶厂。这满满一卡车的黑毛茶, 才只是他们家的工厂一个半月的产量。

采访:陕西省西乡县沙河镇苦竹坝村村民——魏元俊

记者:这个货大概有多少?

魏元俊:货是15吨。

记者:你在那边称过的是吧。

魏元俊:袋子基本上是标准的, 我们自己心里有一点哈数, 有15吨。

财务人员:你那个钱, 已经到你帐上了, 你查收一下, 已经转过了哦。

魏元俊:到了, 到了哦。到了, 239069.88元。

魏元俊:他们的茯茶, 一个是他们一年的需求量大。二一个是, 像我们做这个量不愁卖, 再一个是他们的资金, 也是很稳当的、我们很放心的。

节目解说

魏元俊只生育了一个儿子, 虽然家里不缺钱, 但儿子也像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样, 曾经跑出去打工看世界, 吃过不少苦头。后来经过权衡, 儿子觉得家里的茶叶产业好像更有前途, 所以三年前开始跟着父亲认真学手艺了。

采访:魏元俊的儿子——魏红凯

记者:你从你父亲身上看到的优点是什么?

魏红凯:就是我父亲比较实在, 特别能吃苦, 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 一路走过来, 所以说是很可靠。

节目解说

53岁的魏元俊去年八月底当上了爷爷, 我们拍摄的时候, 小孙子还没有满月。魏元俊说, 儿子儿媳懂事孝顺, 老伴身体也很健康, 这种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日子, 对于世代都是农民的他来说, 是最踏实的了。

采访:陕西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纪晓明:作为供货商和农民, 因为他是要从我这儿拿钱的, 换句话说, 在以往来讲他是个弱势群体。实际上他是不被尊重的, 他就要来求着你这个事才能弄成, 我们不能这样。任何一个人, 包括我自己, 我就要求我们所有的人, 我们在对待茶农的时候, 不管我们实际的地位有多么主动, 但我们绝对不能让他感到他是很被动的。

节目解说

据当年最早给泾渭茯茶这个小微企业发放第一笔贷款的长安银行目前给出的会计数据看, 2012年到2015年, 泾渭茯茶用于购买茶叶原料及支付员工工资和各方劳务的费用就达到了10.9亿元, 四年累计销售收入9.35亿元, 这些数据证明, 一个茯茶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采访:陕西省长安银行董事长——毛亚社

毛亚社:泾渭茯茶他主要用的是我们陕南山区的茶树, 所有的叶子, 不光是我们讲的芽尖, 可以说把我们茶树的这些原材料吃干榨净。它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农民的要求又不是很高,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产业, 在我们扶贫, 或者说现在叫做精准扶贫方面, 我觉得作用是很大的。

采访: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张荣殊

张荣殊:因为陕南以汉中安康为代表的茶叶面积很大这是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是过去它主要是出春茶夏茶然后秋茶全部就当成废品就没人管了就全部浪费掉了这个茯茶产业的兴起, 它把这一块废品变成了产品、变成了商品, 对茶农地区的贫困农民来讲, 他的收入, 至少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一倍, 所以它这个行业应该是前景非常好, 对脱贫致富, 尤其是茶农影响很大, 作用显著。

上一篇:简历专业技能怎么写下一篇:安全法知识竞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