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插曲小学作文

2024-08-20

课堂小插曲小学作文(精选14篇)

1.课堂小插曲小学作文 篇一

今天,我们班正在上语文课,可是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害得老师对我们发了大火。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们班的迪贝开始吃起了辣条。他先悄悄地撕开包装,然后抽出辣条,假装捡地上的笔,弯下腰,迅速把手上的辣条塞进嘴里,用书挡着,偷偷吃起来。可老师站得高看得也远呀!他很快就被老师直直地盯住了,老师语气严厉地说:“呦!好吃吗?你学习也不怎么好呀,还敢偷吃辣条,你怎么不上天呀?”迪贝面无表情地看着老师。

这下完了,老师彻底被激怒了。只见老师大叫一声,“快扔垃圾桶!”他的脸变得很阴沉,眉毛立了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迪贝,撅着嘴。迪贝这时知道错了。

这下迪贝也不好受,因为惹怒了老师,所以被罚写800字检讨。这就是我们班的老师,通过这次小插曲,大家上课再也不敢吃零食了。

2.课堂小插曲小学作文 篇二

关键词:音乐课,“小插曲”

一、案例回放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内容是《春天的脚步》, 这也是新学期的第一课。第一课时我选择了教唱莫扎特的歌曲, 并想重点介绍这位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

导入时我出示了三个关键词:奥地利、神童、古典音乐, 请同学思考这是哪一位音乐家。大多数同学都能高声说出莫扎特的名字。接下来, 我请同学积极发言, 畅所欲言你所了解的莫扎特。我用课件播放了部分莫扎特的代表作, 其中包括了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等。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在电视广播中经常会听到, 从孩子们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主题也是很熟悉的。音乐声中, 我环顾每一个孩子。突然, 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举止让我注意到了他, 只见这位男同学正摇头晃耳, 嘴里念念有词, 夸张的模样引来了周围同学的偷笑。

在音乐停止后, 这位男同学“坚持”唱完自己的歌, 陶醉的样子导致爆发了全班的哄堂大笑。我心里咯噔一下, 心想:真要命, 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打乱了!在这一刹那, 我想了许多关于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 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 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但是如果像以前一样, 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 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 因此我让自己尽量放平音调:“这位同学, 你唱的什么?”刚才还神气活现的他, 这时低下了头, 还拿书挡住了脸。“请你回答老师!”我稍稍提高了音调。这时他慢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老师, 你放的这个音乐我听过, 不过是首流行歌曲, 开头部分一样的, 所以我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了。”“什么?流行歌曲?莫扎特的交响曲成了流行歌曲?”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心想这小孩是不是在胡言乱语。就在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 不少同学在下面议论开了:“老师, 是真的, 这首歌曲叫《不想长大》, SHE组合唱的, 很好听, 很流行的, 您没听过吗?”这时我心里有数了, 原来这位男同学刚才听到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熟悉的旋律让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音调相似的流行歌。

这时我把目光转向他, 只见他低下了头, 仿佛在等着“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 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遍: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 但至少反映了这孩子张扬的个性以及音乐带给他的乐趣。

我庆幸自己一开始没有“一棒子打死”, 我笑着对大家说:“很好, 今天真是给老师‘惊喜’了。我们课堂上认识了莫扎特, 不过我们真要感谢现代传媒的力量, 因为在通俗歌曲中融入古典音乐, 本身也是一种尝试、创新。”话音刚落, 就有同学接话:“老师, 这样就让更多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了解古典音乐, 让更多的人关注起莫扎特的交响乐, 岂不是件好事?”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同学们向我介绍了其他一些流行音乐借用古典音乐的事例, 真没想到孩子们知道的音乐还挺多, 让我这个一直不屑“90后”流行歌曲的音乐老师大开眼界。

最后我在总结中说到:“古典音乐要慢慢品味, 百听不厌, 而且要不断听, 反复听, 才能听出韵味来。第一次听和第一百次听, 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 而且会越听越喜欢。流行乐则不然。第一次听也许会很喜欢, 听几十遍还好, 听到上百遍就会生厌, 越听越不想听。现在的时代, 各种音乐就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 我们不必回避, 关键是要学会鉴别什么是最优秀、经典的作品, 因为它们都历经了时间的检验。相信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二、分析与思考

本案例中, 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 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 但这种时机往往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时机, 在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 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开放教学过程, 实施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 具备随时反思、随机应变的能力。根据实际需要, 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 有所提高。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 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 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育机智, 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 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重视。特别是新课程的标准实施,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机智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 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 有所提高。

2、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和表扬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对于调皮、捣乱、学习差的孩子, 应更多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和帮助。案例中我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 因此, 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 把他的闪光点放大, 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 形成良性循环。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 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 对课堂失去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解决问题, 也许这时候你还会发现原来在成人看来是错的东西, 从学生的角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 学生便得到了更多的探索的机会, 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也不会因为怕犯错而夭折。

3、要正确引导, 不要一味排斥

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但现在不少音乐老师教学时往往把古典音乐捧上天, 把流行音乐贬得一钱不值。美育不能像德育, 老是拿空的、远的东西压在学生头上, 学生会很反感。音乐教师不能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毕业生, 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 更是禁止学生听唱。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情感, 这些特点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其钟爱的原因,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本案例启发我首先自己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然后才能引导好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三、小结

通过这个案例, 我感触颇多, 我想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是绝没有想到: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插曲”。学生们创造出的《第四十交响曲》是课堂学习的升华, 是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极好表现, 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当然, 这要归功于那位“捣乱”的同学, 还要归功于我对那位学生的宽容。

3.课堂小插曲 篇三

我趁机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认为对还是错,为什么?”

李同学:“我认为是错的。因為8/3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才等于2/9,而他这个式子不是这样的。应该是错的。”“那么你这个式子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4,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对了。”“那么他这种写法对吗?”“不对。”“你认为结果应该是多少?”“应该是2/32或8/9?我也不太确定。”他很犹豫。因为分数除法还没有学到。所以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你们认为呢?”我面向大家,想发现点儿什么,结果无人举手。

“我提示大家,从除法的角度考虑考虑。”我满眼期待。几分钟后,我发现有同学领会了精神,一个,两个,三个……大家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我看时机成熟,便决定结束这个话题。

安同学:“我认为8/36÷4=2/36。因为把8/3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36。”

可见,安同学从除法的意义考虑,得出了8/36÷4的正确答案,问题到此终于得以解决。

我总结道:8/36÷4=2/36应用的是除法的意义这一知识点。8/36=2/9则应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书写还要规范、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课堂小插曲作文 篇四

任威达气喘吁吁地说:“我……我看到……咱们班的门上有一个大洞。”我一听差一点就晕了过去,心想:这可怎么办呢?老师看到一定会说死我们的,我们就会被唾沫淹没的,这时,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了,上课了。

老师一进门就看到门上的那个大洞。于是脸刷的一下板起来,眉头紧皱,我们一看吓坏了,看来老师气得不轻。只见老师像一头狂怒的狮子似的。“砰”地一声就把门关上了,跳刀讲台上怒吼:“这时谁干的?怎么搞的,我不在这么一会儿就个我惹祸了......哼!”老师的目光在全班扫了一遍,最后落在淘气大王陈钡宇身上。不等老师叫小强,就刷的一声站了起来,说“不是我干的,你看看我的脸像坏人的脸吗?”说着还笑了两声,挺挺胸,以示自己的清白和无辜。这时小强的好朋友我也站起来说:“不是陈钡宇干的,刚才我还和他在厕所呢。”任威达一听,心想:嘿,你们俩是朋友,当然......陈钡宇的死对头气愤地说:“一定是小强干的,不可能是别人干的。刚才我还看到呀在门前转来转去呢!”说完还瞥了陈钡宇一眼,那样子真是在挑衅。有些胆小的同学怕老师叫他,当老师看到他们时,他们的腿慢慢变软了。老师一看再这样下去也问不出结果来,最后老师宣布就到这了。

小小课堂真是插曲多啊!

5.课堂小插曲作文 篇五

某天上午晴空万里、太阳高照,丝丝暖风吹得每个人的心窝都暖洋洋的。“来看看这些,这是王阿姨几年前的房子,真是又破又旧,而现在的房子……”品德 老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这衢州发生的变化。可班里的同学吵的吵,闹的闹,笑的笑,看书的还在晶晶尤为地看书,真是“父亲给儿子下跪—反了”“你们到底有没有听 我讲?啊?!”老师的火还是爆发了。但大家竟还不知悔改,旁若无人地看自己的书,干自个儿的事儿。

良久,以为不速之客忧郁这样的好天气而来到我们班那被阳光照射得无比晶莹的玻璃窗上和我们打招呼:“嗡嗡……”“蜜蜂!”也不知是谁大叫一声。石破 天惊地叫喊声结束了教室里的嘈杂声,大家的目光霎时间转向左边的玻璃窗。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了,大家都以蜜蜂喂中心兴奋地谈论着。“干什么,干什么!不要 讲话!”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也不知是谁打开窗户,天哪!蜜蜂飞进来了!“在哪里,那里!”“快看哪!”“到张逸丹位子上了!”大家对这位串门的稀友表示 了好奇与欢喜。不一会儿,这只好似一架小型飞机的蜜蜂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一会儿降落在大彩电上;一会儿飞过大家的头顶;一会儿又像位大家闺秀在一旁歇息。 大家也都随着蜜蜂的喜好做不同的动作:上看、下盯、远望、近瞧……这时,蜜蜂正朝着以为同学飞去,那位同学本能地身子一斜,灵敏地向左倾斜,但蜜蜂可不放 过她,又来回攻击,但几次都被她敏捷地躲开了……老师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像两把厉剑向我们刺来,但大家还是毫不在乎。几回“战斗”后,蜜蜂还不甘心,索性 就停在那位同学的桌子上,一动不动。这也许就是蜜蜂的战术—以不变应万变吧!下课时,那位同学吓得花容失色……时间到了,蜜蜂似乎很开心,拍拍翅膀带走 “嗡嗡”声给这场小插曲画上了句号。直到下课,老师还在旁气得两眼冒火花,这才拿起包“咚”地关上门气吁吁地走了。

6.课堂小插曲作文 篇六

“不知道。”一个有些睡意的学生迷惘的望着我。

“哈哈哈……”周围的同学笑起来。

“老师说的是书上的资料‘你知道吗?’,不是问你知不知道,你睡着了?”一个学生笑着跟那位同学说。

霎时,全班同学都哈哈哈笑起来,还有的学着刚才那位同学说:我不知道……

我也忍不住笑了,那位同学也可不好意思的跟着笑了。五秒钟以后,大家高兴地停止了笑声,接着完成作业。接下来的时间学生们也都积极地回答着我的问题,以最好的状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7.课堂“小插曲”引发的思考 篇七

下面该六读古诗,感受色彩了。我继续着我的教学。

“哇,在你们的描绘下,诗居然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不过,这首诗展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幅黑白画吗?快速浏览古诗,看看作者赋予了这画面哪些色彩?”

孩子们迅速低下头,在诗文中去找那些表示色彩的字词,纷纷举手汇报,我则根据他们的汇报用彩色粉笔对刚刚完成的板书进行描涂,于是,黑板上出现了一幅彩色的山水简笔画。

我继续引导:“你们真了不起,仅凭自己读诗就给我们展现出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看,青山巍峨,碧水浩荡,白帆远来,红日西坠,这是怎样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呀!如果你现在再读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谁愿意来试试?”

一个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老师,我,我!”看到他这么积极,我就让他来朗读诗文。小家伙站起来后十分认真地捧着书,一字一顿、万分专心地读起了诗文,看到这样一种状况,我有些傻眼了。按理来说,诗文讲到这里,学生应该已经能够比较有感情地去朗读了,可这个小家伙怎么还会这样来读?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声音,他的确十分认真,可这种读诗的方法显然是不对的。怎么办?纠正他?这可是一节面向全区语文教师的观摩课,台下坐了黑压压五六百位教师,这样一来不就显得我前面的教学都成了摆设吗?不去理睬?那孩子势必将带着这样一种错误去继续学习。怎么办?我有些心急了,眼看着孩子马上就要将诗读完了,我却还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真是急死人了!我开始用眼睛的余光扫视全场,猛的,我看到了我在黑板上的板书——一幅根据诗文内容完成的简笔画,灵机一动——中国自古就有诗画相通的说法,为什么不从画入手?

想到这里,我的心瞬间平静了下来,耐心地听小男孩儿把诗读完后,说:“孩子,我听出来了,你特别想把这幅画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不过呀,我们中国画讲究的是富有变化,或浓墨重彩,或轻笔细描,想想看,该怎样读才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呢?”

小男孩若有所思地坐下了,其余的学生迅速地将手举得高高

的,我再次叫起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站起来,似乎是为了向我表明他理解了我刚才所说的意思,捧着书,十分刻意地强调了读诗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读完了诗文。就在他完成诵读的瞬间,台下的老师们笑着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同天的第二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什么是真理?

生:就是真正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在自然狀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这句话是真理吗?

生1:不是。水在平面也会流动。

师:对的,可是只要它遇到任何坡度上的变化都会从高往低处流啊!这句话不是真理吗?

生2:不是真理,因为如果有东西撑着它,水也会从低往高处流。

师:我说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呀!这句话不是真理吗?

生3:不是。

师:还认为不是真理呀!为什么?

生3:因为水会遇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就会向上升起,然后变成雨再落下来。

……

老师又连续提问了几位同学,孩子们仍然坚持地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这句话不是真理。老师看实在改不过来了,于是:

师:那好吧,我换一句,“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师:那你们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样的话可以被称之为“真理”?

两节课,都出现了让授课教师意想不到的状况,这就带给了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始料不及的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对我们每一位从教者而言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这实际上就涉及了课堂教学机智的问题。

在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我更满意自己的临场发挥,虽然我用的是形容绘画技巧的词语,但学生在那样的语境中体会到的已不仅仅止于绘画,就在我那一“点”之后,学生不仅领悟到朗读时应注意轻重的变化,还了解到了中国画的绘画特点,更有甚者可能对本节课向他们传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审美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而第二节课上老师的处理显然不是那么合适。教师提出的真理句——“在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从现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来看,这位老师显然自己也没有弄懂这句看似离学生很近、实则离学生很远的句子。当第一个学生说出“水在平面也会流动”时,这位老师竟然承认学生说的是对的,实际上,她已经被学生从自己给的环境中拽了出来。自然状态下,平面的水是不会流动的,只有当地势存在高低落差的情况下,水才会由高向低流。我们看到的自然界中水在平面流动,是因为在此之前水流经过了一个势能转换为动能的过程,这其中牵扯到的是孩子们将在中学学到的物理知识。因为教师本身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教学中出现后续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纵观这位老师教学的处理过程,孩子们自始至终也没有弄明白“在自然状态下,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理,甚至有些孩子们将带着“这句话不是真理”的错误离开课堂。

所以,我们平日里说教师应具有很好的教学机智,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材涉及的面极广,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使自己的知识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得心应手,课堂上游刃有余。

其次,我们应当深钻教材,对话文本,在备课时做到“懂”“透”“化”,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备课上,不带一丝疑点进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打被动仗。

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曾经历过处理过。但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教学机智呢?你运用的机智是为了救场还是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负责?还是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不断历练,共同追求教学机智“炉火纯青”之境界吧!

8.课堂小插曲作文 篇八

这个星期四下午,有一节数学课。

那天,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作业,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一阵“嗡嗡嗡”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望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只见一只小蜜蜂慢悠悠地从窗口飞了进来,在教室里转了几圈后似乎发现了目标,围在老师身边不停地打转。老师说:“蜜蜂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只要我们不去伤害它,它是不会蜇我们的。我们不用管它,它自己会飞走的。”可是,这只小蜜蜂似乎把数学老师当成了一朵大花,总是跟在老师身边嗡嗡嗡地叫着。我们都不理它,它可能觉得无聊了,可似乎又有些不甘心,又在教室里飞了几圈。这一飞不要紧,可把我们同学吓惨了!你看,小蜜蜂飞到了毛辉那里,平常看似胆大的毛辉现在胆小如鼠,左躲右闪,把金雨桑撞倒不说,还一边“啊!啊!”地叫着,活像个小女生。接着,它飞到了邵翔那儿。邵翔看见了,二话不说,操起作业本就打,还穷追不舍,把蜜蜂赶得远远的……小蜜蜂把课堂搅成了一锅粥,课上不成了,这下可把老师惹恼了,只见他拿起一块毛巾开始赶它,蜜蜂见自己不受欢迎,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你说这事有趣不有趣?

9.课堂“小插曲”作文400字 篇九

突然,屏幕闪了起来,扩音器“嗞——嗞——”响了几声,然后屏幕就一半黑色一半蓝色,杨老师不得不停止评讲。

“刘睿翔,去找计算机老师!”

好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了。我心里有些窃喜,但还是做出“我很乖”的样子:毕竟现在是“体艺节”期间,谁也不想“吃不了,也得塞”啊。我本以为要等投影仪调整好后才继续评讲,还有一种“胜利”的心情。谁知杨老师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评讲时间,又拿起卷子:“我们继续,请大家看到……”

这下,我最后一点幻想泡泡也被戳爆了。“唉,脑子都要拿去做CT了,就不能休息会儿吗……”我这样想着。

过了一会儿,计算机老师来了,但修理过程真是“苦”不堪言:一会儿扩音器发出“超声波”攻击,一会儿发出“咔、咔”的噪音。杨老师只能再次停下讲课——

10.课堂小插曲小学作文 篇十

在一次《鸟的天堂》公开课中,笔者听到执教老师巧妙地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概括为“只见榕树不见鸟儿”。而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到“鸟的天堂”,看到了“应接不暇”的鸟儿,此时执教老师引导孩子们完成板书,只听老师提问:“如果说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第一次造访‘鸟的天堂是‘只见榕树不见鸟儿,那第二次他们造访‘鸟的天堂可以说是……”不等老师说完,有个反应迅速的孩子发出了“只见鸟儿不见榕树”的回答。执教老师愣了一下,其他同学也哈哈大笑起来。“既见榕树又见鸟儿,”执教老师正色道,并将板书完善。老师的一愣,可以想见为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大相径庭,与教学流程设计相去甚远,故而弃之。其他同学也在老师的“权威板书”中,婉然笑之,居然没去思索。粗略一想,榕树之巨大,怎能看不到呢?

课堂在老师的预设中进展顺利,这个“小插曲”未引起任何波澜,孩子们学得如静水流淌,一节课就在老师的顺利讲授与孩子们的“默默”配合中完成了。听罢此课,笔者甚为困惑和惋惜。困惑的是“只见鸟儿不见榕树”这样的“逆袭”思维也是有可取之处,惋惜的是执教老师没有利用这个似乎有些可笑的课堂小插曲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执教老师只忠实于自己的教案,或者说是既成的教学思路,抑或现场有多位同行听课,于是乎只想及早完成教学流程,却不肯或者不敢停下来,讨论讨论这句话的其他含义。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任何一言一语,均会激起思维的涟漪。学生既然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说出了如此“只见鸟儿不见榕树”之看法,师者何妨停下脚步,沿着学生思维的涟漪,顺势推舟,询问孩子们:“这位同学讲的有道理么?”如此一问,孩子们定会开启思维的大门:榕树怎么可能消失?榕树与鸟儿,体积大小是天壤之别,自然那鸟儿是遮不住榕树,而榕树不会凭空看不到的。这只是“惯性”思维的表现,这种程序化逻辑思维有利有弊,利者可以作出合理推断,格物致知不难。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缺乏发散的创新思维,思维之路过于狭窄。针对孩子的惯性思维,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榕树看不见了,那是怎么回事?”再次启发孩子的思考。课堂的舟楫虽然在此搁浅,然因为思维激荡,语文思维的训练如火如荼展开。如果孩子冥思苦想不得满意答案,执教老师可顺水推舟,利用课文内容进行指点:“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番思索后,定然有孩子会想到,那是因为“鸟儿太多了,以至于遮住了双眼,不见了榕树”。

古语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说,从人品道德来讲此语批判目中无人、自大自傲之夜郎之辈。而从科学角度设身处地想想,眼睛被一叶子遮住,看不到任何景象,天地皆无,何况泰山!所以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推此即彼,“只见鸟儿不见榕树”,是否也可以认为是鸟儿太多,以至于“遮住了双眼”,盖过了榕树,因而“只见鸟儿不见榕树”呢?这样一来,就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里到处都是鸟儿,是真正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鸟儿如此之多,以至于蒙住了双眼,连巨大无比的榕树也被裹住了。如果执教老师当时停下来,倾听这个“快言快语”的孩子想法,引导大家从这里进行理解开去,鸟儿之多还需多讲么?课文的难点也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课堂“小插曲”难免会打乱授课老师的思路,然而转角之处有阳光,小插曲也许便是教学亮点之所在。语文教学应该善于运用这些“小插曲”,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向性、灵活性、综合性,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必会得到提升。

11.课堂上的小插曲作文 篇十一

因为太突然了,何老师也被吓得后退了好几步。她说:“谁能把这只老鼠赶出去?”有几个胆大的男生拿着教鞭和扫把,慢慢地向讲台上的老鼠靠近。狡猾的老鼠大概有所察觉,一溜烟似地跑进了电脑主机箱。这时拿教鞭的男同学快速地跑到主机箱前,用教鞭在主机箱里面桶来捅去。可是,这只可恶的老鼠就是不出来,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忽然,有几个同学说干脆放点老鼠药把老鼠给药死;也有同学说养一只猫把老鼠吃掉。但这些方法都不能立即实施。

后来,何老师叫来了传达室的警卫。他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棒,在主机箱里来回地捅,没多久只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从里面窜了出来,正是那只可恶的老鼠,它终于被赶走了。

12.我的课堂小插曲作文400字 篇十二

“叮铃铃,叮铃铃,” 上课铃响了。我们纷纷跑进教室,去上英语课了。张老师已经在教室里等我们了,可很多同学(包括我)都没做好课前准备,都往书包里拿本子。张老师很生气,说:“课前怎么不做好准备,现在才准备呢!”我们都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课上了一半,突然从窗户里飞进了一只大黄蜂,大约有半截食指这么大。我的同桌正好坐在窗子旁边,她尖叫了起来。随后,后面的女声也叫了起来。有的闭着眼,有的钻到了桌子底下,有的还逃开了坐位。这回,何韬可来劲了,他拿起扫把,上下挥舞。结果不仅没赶走黄蜂,还弄得到处是灰。黄蜂也吓的魂飞魄散,在教室里乱飞,女孩的尖叫声更大了。而我却若无其事,拿出手工修了起来。我想:“如果你不去惹它,它是不会来叮你的。”过了一会,黄蜂自己飞走了。

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坐位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教室又恢复了往常的安静。

13.调查中的小插曲小学作文 篇十三

星期六,我和弟弟一起来到大街上寻找错别字,我们走街串巷,路过了很多店铺,也找到了很多错别字。例如:饭店门前的“抄”饭,修车店门前的补胎“冲”气,零售店铺门口的“另”售,装潢店门口的装“黄”失物广告中的失物“启示”,安装公司门口的“按”装,饭店门口的“合”饭……

我和弟弟走到一家酒店门前,发现门口的广告牌上把“炒饭”的“炒”写成了“抄饭”,弟弟看见了,捧腹大笑,而我却笑不出来,我走到弟弟身边,说:“走,咱们俩进去给老板说说,让他改过来。”弟弟听了,立即止住笑,把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我,随后说:“要去,你一个人去,我可不想挨骂。”“怎么可能挨骂呢,我们帮他们改错别字,他们感谢我们还来不及呢。”我说,可弟弟却一溜烟的跑了,我心想“哼,你这个胆小鬼,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我深呼了一口气,鼓着勇气走了进去,这时,一位服务员阿姨手拿菜单向我走来,我走上前去说:“阿姨,你们门口的广告牌上有个错别字,希望你能转告你们老板,让他改过来。”她听了,很不乐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就走了。

第二天,我又来到这家店,发现那个错别字还是神气的站在那,我看了,气乎乎地走进店里,这时昨天那位阿姨看见我便指着我对旁边的一位男人不知说些什么,我想他应该就是老板。过了一会,老板向我走来,开口就说:“你又来干什么?”我连忙向他解释,可老板根本就不听,我在那给他讲道理,可他却心不在焉,一副没把我放在眼里的样子,可我还是在那不耐烦地给他讲道理,终于,老板忍不住了,说:“好了,好了,小姑娘,算我服你了,我改我改,还不行吗。”说着,他便撕下那张广告纸,叫人重新打印了,我看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14.课堂小插曲作文 篇十四

有一次,老师让课文会背的同学举手,李岩不但没有举手,还用手指挖鼻孔。老师说:“你们知道李岩在你们背的时候做什么吗?”我来给大家模仿一下。只见老师把手指放到鼻孔处,上挖下抠,把我们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还有一次课堂上,李岩在它的面前搭了一座“长城”,不过是用书搭的。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方便和同学说话。老师说:“古有掩耳盗铃,今有筑城说话,瓜田李下,此地无银三百两,都是自欺欺人。”老师边说边比划,又把大家乐得够呛。

上一篇:后勤处职员岗位职责下一篇:阳春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