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8篇)
1.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一
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具体落实措施。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将首先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管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1999年的数字。
一、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生存支持系统
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99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资源禀赋指数为46.72,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生存资源禀赋较差;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23.14,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为49.93,居全国第5位,说明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为60.87,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生存可持续能力较好。在总数35个源指标中,人均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农业生产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12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国第1位,说明辽宁在以上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居全国后10位的有人均水资源、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均霜日4个指标,说明辽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气候资源相对较差。
(二)发展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又称动力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反映了区域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这种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发展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已不满足于初步利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生产力”(即直接利用太阳能所提供的光合作用生产力),而是进一步通过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应用多要素的组合能力,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形成足够庞大的社会分工体系,以满足除了生存必需的食物、饮用水外的更高更多的需求。发展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1999年,辽宁发展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7.61,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能力较强。其中,区域发展成本指数为56.56,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的发展成本较高;区域发展水平指数为40.72,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居全国第20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质量较差。在总数60个源指标中,地形限制系数、资源组合优势度、外资占全国份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外贸依存度、通达率、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潜势率、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交通通讯投资密度、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人力资本系数、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人口对发展的压力、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发展弹
[1] [2] [3] [4]
2.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二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概述
企业成本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必须耗费的一定的资源 (人力、物力和财力) 。企业控制可持续发展成本, 能够有效提升经营实力以及竞争水平, 打破固有的盈利模式,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企业降低成本是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利润=收入—成本, 当企业销售额规模为定数时, 企业内部就会通过控制各类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利润额, 这是改善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模式, 提升经济效益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改善内部管理, 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成本降低是一个企业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参与的系统工程, 通过实施这项工程改善原有运营流程, 建立科学明晰的管理体系, 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也可借机反思原有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治理结构, 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革, 消除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持续降成本可以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在行业同类企业中某一企业率先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案, 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 可以在市场竞争中降价以获取价格优势,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争取价格敏感顾客扩大销售规模。低成本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符合国家倡导的“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路线, 更容易获取国家的政策的扶持,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数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 企业各方面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各项效益也得到了提升。然而, 仍旧有一些企业仍然存有发展难题, 尤其是在成本降低方面遭受制约, 陷入了经营的成本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管理者、员工成本节约的观念意识相对缺乏, 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文化氛围弱, 创业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相对不高, 经营管理经验不足, 缺乏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理念。
传统的企业文化理念中, 企业更加注重生产规模的扩张和产出收入的积累, 没有过多的提倡成本节约意识, 并且还不断地推崇规模投入带动粗放增长的发展路线, 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得不到提升, 企业的成本降低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二) 多数企业缺乏全面长远的成本控制目标计划, 成本控制方式滞后, 只注重短期效益, 而忽略了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缺乏对生产经营的全面考虑。
因此, 传统的成本控制计划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标准, 较少考虑外部市场、顾客需求和行业竞争等因素,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 不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持续长期发展, 同时对控制信息处理和控制手段现代化的要求。
(三) 在企业的外部成本中, 企业融资成本扩张已然成为造成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的重点原因。
因此, 多数企业转向民间资本市场进行风险融资, 有的企业甚至还通过“高利贷”这一渠道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在企业中, 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实力, 只能通过购买专利和代理加工方式让企业得以生存, 在技术获取方面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四) 企业内部各方面管理懒散松懈, 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员控制成本导致的浪费损耗严重;管理方式在多数企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企业普遍的家族式背景使得各方面管理水平不高, 多数企业缺乏科学明晰的管理制度, 企业运行操作存在诸多不标准、不规范之处, 浪费内耗现象比较严重, 因质量问题引发的生产损失和售后成本不断增加。
三、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
政府创造利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软硬件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保护企业创新软实力, 进而催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而财政税收政策也是从另一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来提高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动力。调整组织结构, 完善信息系统,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在确保调整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上能起到积极正向影响的同时兼顾调整成本, 从根源上注重成本管理的实施。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信息的协调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 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有效和及时全面, 同时注意信息安全问题, 在使用和构建系统时时刻保持动态性, 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以适应和完善对战略成本管理全方位的服务。创新管理方法,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战略成本管理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 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成本管理办法。企业在与时俱进发展的同时, 引进、创新先进的管理方法, 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树立企业现代成本文化, 培养企业全体人员的现代成本管理意识, 形成企业自有的成本文化, 创造从企业领导重视到基层员工支持的成本管理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能够更细致地推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企业可结合本身的企业管理方式, 通过成本管理培训、成本文化宣传等方式形成特有的成本文化。
(一) 融资成本控制。
企业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途径, 合理选择, 规避风险, 降低成本。同时, 企业要及时关注国家产业、金融政策的变更, 争取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抓住国家鼓励部分股份制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项目的有利机会, 转向更加安全、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
(二) 采购成本控制。
原料采购方面, 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思维, 创新采购的谈判、定价方式, 逐步建立竞标采购和定期考核淘汰等长效机制。
(三) 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部门严格操作流程规范, 健全生存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操作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 通过效率的提升带动成本的下降。企业要加大工人的培训力度, 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标准生产意识, 改善工人的浪费随意观念, 节约生产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 质检部门要改变滞后的质量管理手段, 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和废品率, 降低质量损失和售后成本。
(四) 人力成本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降低要以家族式管理的逐步改善为重要基础, 而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同样也会带动管理成本的下降。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 能有效缓解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损失。管理者坚持知人善用, 淘汰懒散松懈的员工, 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不必要的人力成本。
(五) 营销成本控制。
企业受到自身规模以及成本的制约, 在同销售商的代理谈判中有所不利因素, 那么, 企业可以探索建立销售合作联盟, 增强销售谈判的话语权, 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渠道、宣传和促销费用。随着营销形式的不断推进, 企业可以建立互联网以及实体店进行推广、销售, 达到控制成本和费用的目的, 提高有限营销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总结
总之, 在企业经营周期内, 管理者要进行成本计划的考核评估, 检查各部门计划的完成程度, 加以总结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是广大中小企业不断降低成本, 获取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成本问题, 强化成本取胜意识和观念, 企业才能实现高效高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德霞.企业竞争对手成本战略拓展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财会通讯, 2014 (6)
3.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81—02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
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使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良性互动。
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往往导致发展失衡,出现不协调的局面,最终阻碍发展的进程。如果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增长失
调,最终制约发展。只有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才能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为使这个整体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使优化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这是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不但追求发展的全面,而且在各个阶段都有自己发展的侧重点,找准重点,并且协调好重点和其它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文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的错误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同时协调好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现阶段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如果不协调好城乡发展,就会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如果不协调好区域发展,就会导致东、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不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如果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如果不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就会影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单是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是远远不够的,而协调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追求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兼顾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保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永续性,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对资源索取的比较少,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不用考虑发展的持续性,依然可以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所以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多数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增长,无限制的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大规模的进行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一种不全面、不协调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人们逐渐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逐步深入人心。
当前,对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也获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历史发展阶段上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逐渐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而在生态环境承受范围之内,人们不坚持可持续发展,也有可能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二是从区域范围上来讲,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阶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和攻坚阶段,不可避免的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依然获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目光短浅的。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凸现了它的危害和弊端,必须引以为戒,不能重蹈覆辙,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由于长期坚持“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一是资源短缺。有些自然资源已经面临枯竭,有些自然资源逐渐依赖进口,并且比例逐渐增大。以石油为例,“截止2005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5%,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国内剩余的可开采储量大约可开采14年。”[2]而“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13.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13.539万桶,2004年增至13.570万桶,”[3]据保守估计,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石油分别为150Mt、180Mt和200Mt,”[4]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土地荒漠化加剧,“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每年还以264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5]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濒临物种不断增加。我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充分条件已经完全转化为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永续发展,才能保证全面、协调发展的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0.
[2][3][4]柴聚隆,李明红,张智亮,张辉.我国石油安全[J].合作经济和科技,2009,(01):19.
[5]王建生.中国环境生态问题及对策分析[J].发展研究,2001,(4):8.
4.可持续发展 篇四
这一概念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作者是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中国,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发展历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5.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五
郭尔楚
http://2012/6/1 10:35来源: 经济日报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放眼当今,绿色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在政策上突出绿色理念和内涵,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新政倡议,呼吁各国政府重视绿色投资在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今年6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也将绿色经济列为主题之一,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何以备受青睐?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然而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急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又深受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知易行难,发展绿色经济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弥合这种分歧与差距?
关键是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有责任携手努力,共同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要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对现状承担不同的历史责任。发展绿色经济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尊重各国国情、发展模式和自主选择,给予各国充分的政策空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绿色经济模式,更不宜推行统一标准或强制性指标。
首先,发达国家需要率先采取行动,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和示范。同时,还要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包括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培养能力、扩大市场准入等。
其次,发展中国家也应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结合。同时,制定全面就业增长计划,辅以有效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人人享有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确保普通民众特别是脆弱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
里约大会提出的绿色经济是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和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艰巨任务,又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消除贫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也应成为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要警惕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由搞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对外援助的条件。这种做法是对绿色经济的曲解,损人而不利己,更无益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自主选择。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从古绵延至今。今天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占世界不足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国坚持植树造林,建成的人工林已达62万平方公里。过去6年中国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中国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抓住绿色经济发展的契机,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6.区域可持续发展 篇六
1、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人口、资源、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2)自然资源枯竭——人口剧增、不合理利用
(3)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损失、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
(5)南北差距过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世界收入差距相当悬殊。
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处于社会系统的人将来自生态系统的资源和本身所有的劳力、科技等投入经济社会,产出物质产品和资金,其产生的废弃物又流入生态系统,在人的合理调控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原则:
公平性——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持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共同性——地区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全球协调行动(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
3、中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1)速度和质量问题——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了年均超过10%的超快速增长,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列全世界第三位。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扩展,而我国的城市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60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世界强国之中,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谚语:欲速则不达)
(2)规模和效益问题
(3)平衡和不平衡问题——城乡、区域
(4)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从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自然界并非一直那么慷慨,你在获得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对待自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5)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能源短缺,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运输紧张
(6)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平等、友爱、和谐)
(7)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传统发展观下的文明观,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领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建设只注重经济领域,忽视了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
(8)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在我国,由于机会不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大表征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4、中国环境问题的概括
人口(1)数量——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质量——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庞大得人群数量使得国民的质量一泻千里。为了生存各尽其能,不择手段,教育也很难普及下去。
(3)分布——增长不均衡(生育高峰)、空间分布不均衡
(4)性别比例失调、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生活不便、贫困问题
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现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也较为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
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占有重要份额。虽然居民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但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危害: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随着燃煤使用量的增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另一方面,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
(2)水污染——现状:我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三峡和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珠江干流污染较轻,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海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辽河水系总体污染严重,松花江水质有所改善。
来源: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水污染,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农业废水污染,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并造成一些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动物粪便直接进入饲养场附近水体,也是水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危害: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
(3)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来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4)噪声污染——现状: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来源: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
危害: 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会引起听觉疲劳,听力迟钝。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内耳听觉器官就会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噪声引起疾病。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的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
生态破坏——森林资源破坏;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酸雨
5、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6、辛克莱模式: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其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式。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7、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8、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9、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
现代有机论自然观——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
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10、自然资源分类(填空)
土地资源: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水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力等。具有地带性和季节性。
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水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类
11、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持久农业——所规划的生态系统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涉及的物种更多并且不需人工维持。
持久农业的伦理基础是:够用即可
13、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14、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
15、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
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信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画)
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会随经济的增长而加重,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达到最大,而后经济继续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却随之下降,环境质量逐渐变好,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
17、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他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目标: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
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于此
(4)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面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城市、行业的层面上,同业可以实施清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
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执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都可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18、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围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运行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
(2)城乡差别过大,城乡分割。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看,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85亿人,覆盖面为88.%,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 474万人,覆盖面仅33%,城乡覆盖面的比例为27:1;
措施:(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3)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19、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 “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 “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0、当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变GDP的区域发展目标,走生态化道路才能符合国家长远战略
(2)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3)加强集约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利用可以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实现。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筑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企业用地标准;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迁居并点等途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创新性实际
(4)从区域入手,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宜居、幸福、活力的人类栖境。我国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从开始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就要充分重视维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5)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控制小汽车数量。大力发展公共运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7.可持续发展教学 篇七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这是在夸赞栽树的人眼光长远, 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因而后人也能得其荫蔽, 对于学习而言, 每一个阶段的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深远, 所以这就说明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们决计不能把眼光只放在教好课本仅有的知识就罢了的层面, 活在当下做好本职工作固然是我们该做的,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于真,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课本文化知识, 也要让他们学会处事, 正确、合格地扮演社会中的适当角色, 更要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就拿当下的考试而言, 我们只把目标放在了中考上面而忽略了他们以后的学习, 那就有点太不厚道了。一味强调眼前的成败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明显是抵触的。
教育对人类的作用功不可灭且一枝独秀, 这句话高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骄傲也是负担, 所谓的“高帽子”让人不得不去思考, 怎样才能算个合格的教师, 仅仅教好知识, 让他们顺利进入理想的高中就够了吗?答案很明显:远远不够。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实现教育上的可持续发展呢?
根据多年的经验, 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一、教师应有足够的责任心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责任心, 责任是一个人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事的泛称, 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行业职责, 教师更是。因此谨守本分是教师的职责, 我们需要把自己所教所学的知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 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 这就要求我们凭良心做事, 违背良心得过且过是缺少师德的表现。当我们一味给学生下标准, 定要求的时候我们就该换位思考, 那些是我们该做的事吗?
都说分数只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的标准, 可是如果仅仅只凭着分数说事, 这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培养将是一个误区:结果最重要, 过程并不重要, 急功近利想不到以后。这个误区就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 因此在讲究教学方法的年代, 我提在第一点的不是方法, 而是观念, 思想和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事的前提, 所以讲究责任心比任何的方法层面上的东西都要重要。明德于天下的贤人况且先修其身, 我们又怎能不先正其思呢?
二、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值得教师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学生们不知道是非对错, 教师就该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 学生们经常会疑惑, 为什么要认真学习, 学习那么多知识, 背那么多诗词, 根本就用不到生活当中去, 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努力去把那些东西放到我们的大脑中?
例如, 某个学生曾经找我谈话, 他很诚恳, 也很勤奋, 可是语文学习就是上不去, 他很困惑, 他希望得到帮助……一切的问题都是学生们疑惑, 想要得到解答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就是教师的职业, 学生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所以, 我们要不断去了解学生心中所想, 教育是走心的交流, 如果仅仅因为一次两次的麻烦, 我们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这样就太不称职了。
三、要时刻贯彻可持续的精神
最后, 我们必须谨记的是, 时时刻刻怀抱可持续的思想。初中是一个过渡阶段, 此时的教育不是习惯养成的阶段, 而是连接着高中和社会的重任, 我们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当前, 不能不对学生们的未来负责任, 他们在求学生涯中会遇到很多教师, 我们不求让他们记住我们很久, 最起码我们要做到不让自己愧对自己所面对的学生。我们要对他们未来负责, 就该为他们的将来铺好路。
8.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八
中国和瑞典,经济发展有着十年落差的两国,近年来距离正在逐渐缩短。两国政府和企业领导者已逐渐意识到,要让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需要在维护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久以来,瑞典的企业一直在社会责任方面起着全球领头羊的角色。包括沃尔沃和宜家等诸多瑞典私营公司,都已经成功塑造了各自诚信、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优质品牌,其中很多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报告囊为日常经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瑞典企业决策者和政府更希望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瑞典政府决定,在2009年3月之前,所有瑞典国有企业必须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原则的指导下颁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说明企业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努力寻求更好的经营管理实践方式,众多领先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视其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12家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已经发布了它们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有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远集团、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华能集团的报告是参照GRI的标准撰写的。今年1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发布2008年第一号文件,敦促国有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CSR)容纳到其经营管理中,并要求相应建立一个透明的汇报机制。
目前,中国政府正有意制定相关政策,将可持续发展报告设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们——所有国有企业——的义务,旨在降低其污染和由能效低造成的能源浪费,从而实现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目标。
这种追求更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和瑞典政府领导和企业领导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经济能为企业提供决策性帮助,从而让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
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经营理念,并非像从前非政府组织(NGOs)所说的遥不可及。现如今,环保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更吸引高级投资方关注,更有益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也更容易赢得全球性消费者的青睐。
在最新的一期高盛(全球著名投资银行)报告中显示,自2005年以来,经营可持续业务的企业比经营其他业务的企业利润平均高25%,同时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企业比其他同行业利润相比要远远高出72%。
“世界正在转型”,而企业也应该相应转变其经营模式——这是高盛得出的结论。2007年的报告中说到:“更多的资产已经集中到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上,市场对眼光长远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和新进企业的回报也是巨大的,这种回报决非15年前的人们可以预测到的。”
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帮助企业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正如企业定期向社会报告其财务数字,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以将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公布于众,同时提出如何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方案。打个比方,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就是水和能源上的浪费。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企业在水和能源的使用上效率高低与否,如果太低,企业就会重新决策,提高使用能效效率,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可以保护环境。从本质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一种将效率带入企业经营中来的新型的管理手段。
如果企业将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于世,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商场上的声誉,稳固利益共享者的信任,同时可以提高其股票价值。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要求国有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的国家。中国有望也朝这个目标发展。两国政府都认为在转变企业经营思想的过程中,政府的指导角色是必需的。从全球角度考虑,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和对企业经营的评估,将国有企业树立为其他企业的榜样,改变国企总是滞后于同行业的私营竞争伙伴的现状。
最近,瑞典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一个有责任感,有专业精神的企业,应该主动担负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而国有企业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个说法适用于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国家。在中国,国有企业在全部经济中所占比重就相当高,而且社会影响力广。
瑞典通过一套世界领先的企业经营道德规范,已经建立起较发达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相应的,瑞典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一贯被认为是实力雄厚、诚信而且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和这些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分不开的——报告不仅可以提倡效率的重要性,同时报告产生的社会效应能提升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的信任,二者的结果都是提高企业效率。
沃尔沃汽车,福特汽车瑞典子公司,在2006年发布了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公司在年度中取得的成就,更强调了一些改进可能。在报告中沃尔沃指出,报告制定的过程为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对话的机会,从而能在将来更清楚员工、客户和企业利益相关者三方的需求。
沃尔沃的报告囊括了公司在提高机动车能效和机动车安全上做出的努力,并计划在亚洲和全球增加其新的零售点。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量在2006年比前一年增加了50%,他们希望这种增势可以一直在中国保持甚至扩大。
在国际大环境的压力下,中国企业必然也将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来适应国际经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中国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和支持更为完善的企业经营模式。
一项2006年TNS——从事市场研究的国际性研究公司——研究表明,91%的中国消费者会因为产品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破毁或没有遵守道德规范而拒绝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的确,“世界正在转型”,而中国也已经准备好加入其行列。
政府政策在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督促企业经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国家环保总局(SEPA) 2008年颁布政策,宣布坚持贯彻大耗能工业的环境报告标准,对于那些能源使用率低,未能提供完整的污染物报告的进行大数额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这一举措向所有中国的企业,包括那些已经将最新报告标准纳入企业经营的那些厂家,表达了政府在该方面的决心。
如果企业能增加自身透明度,将企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公布于众,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以和政府联手,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一员。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期望和其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方所期待的一拍即合,例如那些一直敦促中国企业公布其可持续发展情况的外国投资方。在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沪深股市已经敦促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
当然,创立一个有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并非一日之功。但是中国政府已经着手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开辟中国经济未来新的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看到“中国制造”会立刻把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联系起来。
关于作者:
【可持续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08-15
航空发展论文07-26
汉字发展论文11-12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07-30
中国钢琴发展论文10-06
城市发展论文11-06
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思考论文07-21
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论文09-2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讨论论文08-25
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