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一个故事

2024-09-13

演讲一个故事(共7篇)

1.演讲一个故事 篇一

一个真实的故事

同事们、朋友们:

我没有从事过安全管理工作,所以我的安全知识也只限于大众的安全常识,比如怎样处理炒菜时着火的油锅,怎样使用ABC干粉灭火器,进入油气场站时要穿防静电服,不能拨打手机等等。总认为安全是安全员的事,是现场操作人员的事,离我这个坐办公室的人相距天涯。直到不久前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触碰到初为人母的我心底的柔软,伤痛氤氲着思绪,久久不去,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风险有时离我们很近,相距咫尺。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 事故

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只有40岁,最小的才7岁。经调查,事故的发生是设计上有严重缺陷的缆车超载造成的。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并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

逝者已逝,在经历了许多苦痛和心酸之后,我们应该严肃的、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有设计缺陷的缆车能投入使用,为什么一个很小的轿厢允许乘坐35人,昨日的伤痕还隐隐作痛,那我们就要牢记这一次次血的教训,强化红线意识,将安全生产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别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任了,设备老化了,那是设备管理的事;电线裸露了拿胶布缠一下就行,平常都是这样处理的;这个地方才2米多一点,戴上安全带太不方便了;……无休止的放任,结果便是无休止的事故。更加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11.22”黄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在一声轰响中62条鲜活的生命消失了,造成了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人痛不欲生。

请您记住吧,在您的身后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家里的每个人都祈盼您的平安归来。

请您记住吧,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你的生命并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你家庭的一份子,你的生命是爱你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请您记住吧,安全,就象空气,安全,犹如阳光,我们无法

承受失去它的痛苦。

让我们认真地感悟生命的价值,理解安全的意义。安全,它联系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讲安全,哪怕是轻轻的一碰就能使“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炼油装置,怒火爆发;不懂安全,哪怕是小小的一只工具包,就能中断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要安全,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意念,就能让操作中的生命处于危险。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事石油行业的我们,如果没有“安全第一”的意识,那就是对企业和员工的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家人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听不进安全劝告是耳朵的幼稚;不按规范操作是行为的幼稚,不去想身边的风险是心灵的幼稚。

朋友,你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请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时刻用安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吧,在各自的岗位上,保质、保量、规范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严肃劳动纪律,遵守操作规程,平安度过每一天。朋友,请在自己的心中植下一棵安全树吧,让所有的人都在安全的大树下分享树荫,共同抵挡风雨!朋友,让我们携手筑起一道坚不可催的安全长城,迎着每一天明媚的阳光,一起记住:视安全为生命,重安全如泰山。这样,安全就会像你的影子,与你永远相随。

2.演讲一个故事 篇二

过了春节, 预示着岚姐的退休已经进入倒计时, 实打实的说也就不满一百天了。人都说游子归家近乡情怯, 现在岚姐的心情很像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 几分忐忑, 几分情怯。感觉上, 现在这时间快得就像长出了翅膀的飞鸟, 都来不及细数细看, 眼睛一闭一睁, 一天天就连着、串着地飞走了。

也许是感叹年岁的日暮黄昏近, 也许是漫漫三十多年的护士生涯给了岚姐太多的难忘并让她有一种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感慨, 站在退休的这道门坎前, 抚摸着流岁的缨络, 岚姐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浓浓空寂和失落。这就好像自己的心被人抽丝剥茧般慢慢掏空了又把心壁皱褶叠加成了涩涩粘粘的块垒, 让她不能舒舒坦坦微笑, 更让她不能天马行空般喘气。

有人说, 记忆的门坐落在岁月的深处, 只要逆着时光的方向攀爬, 你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曾经的一切。

2

那一年, 岚姐卫校毕业了。刚刚二十岁的她, 扎着两条粗黑的麻花辫, 背着一只军用挎包, 包里放着报到证到医院的护理部报到, 护理部主任问:“小姑娘, 要工作了, 说说你的感觉?”那一刻, 她扬起阳光般的笑, 一脸豪情, 带着诗性的语言说, 请主任放心, 我们是南丁格尔的衣钵传人, 我们是白衣天使, 我们身负的是为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从今以后, 我会用天使的翅膀驼起病人的希望, 用青春和热血换病人春暖花开的明天。主任语重心长地说, 护士工作与浪漫无缘, 与风光无关, 是要用平凡、细致而琐碎的工作串起希望的驼铃的。县医院还不同于一般的医院, 病种杂乱, 病人和家属要求高, 工作压力大, 你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她笑着道, 请领导放心, 我年轻, 有的是力气, 我会好好学, 好好干的。

报到的第二天, 她和另外一个同学分配到了二病区, 那是一个集消化、血液、神经诸病种的大科。病房的忙乱嘈杂大大超出了她的预想, 长长的走道两侧一个个鸽笼样的昏暗病房里住满了哼哼唧唧、各具形态的病人, 有神志不清的、有被病痛折磨得失声大叫的、有压抑得不愿言语的。男的、女的、老的, 每一个人都是满脸的阴霾、焦躁和不安。

第一天, 她挂着微笑上阵, 轻言细语, 跟着带教老师几乎脚不点地的忙碌了整整的一天, 先是晨间护理、肌肉注射, 接着推着输液车去一张张病床前核对、补液, 静脉注射, 融温馨服务于细微之处。第一个回合刚刚结束不久, 换液体的, 处理临时医嘱的, 接待新病人, 处理特发情况的, 又赶着堆儿似地来了。不过直到下班, 她还是兴奋满满的, 青春勃发的年龄, 踌躇满志的开端, 吃苦算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啊。下班后, 草草的去食堂打发了晚饭, 她便兴冲冲地和对面床上的分在一病区的萍历数了一天工作的成效:为病人补液近20个, 其中几个是一针见血的, 几个是打了第二针甚至第三针的, 插了一个胃管, 导了一个尿, 静脉注射16次、肌肉注射三十多次, 完了她对萍说, “照这个工作量计算的话, 成为一个熟练的护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记得那一天萍的兴奋也是溢于言表的, 还说跟着老师抢救了一位咯血病人呢。

3

理想与实践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她独立工作的第一个小夜班。那时候, 她跟班已经一月左右, 每天穿梭在病房里, 熏染在浓浓的消毒水味道里, 周而复始的做着打针发药、铺床叠被等护理工作。庸常、琐碎又缺乏冲力的一切很快冲淡了起步阶段的新鲜, 纠结的病房、无助的眼神在不知不觉中麻木了她那颗驿动的雄心, 磨去了她对理想的远大憧憬。这时候她才惊觉原来做一个护士是如此的不尽人意, 不但苦累, 而且还脏乱, 更难堪的是很多时候还得不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支持, 更有许多时候还得充当病人和家属的出气筒。

那一夜, 是她独立夜班的第一夜。带着无助胆怯、心慌意乱, 上班前她先去了原先带教老师的家, 想寻求一点力量和依附。老师安慰说没事, 她会提前来接班, 要她在独立工作的时候一定做好三查七对, 对病人态度要和蔼, 病房里多巡视, 多注意重危病人。

也许是冥冥中的考验, 那个夜班还特别的忙乱, 接班不久先是送走了一个脑溢血的老人, 接着又有一个白血病病人病情出现变化。她根据带教老师先前的方法, 见缝插针先做好病房里常规治疗, 然后把抢救车推到了那位危重病人的床边守望。在抢救病人的时候, 她的同情、着急、紧张填满了整个的胸腔, 那么年轻的一个病人, 从心里说她好想经过她和医生的手让他继续活下去。在医生的嘱咐下, 她准备了抢救药物、复述口头医嘱、给病人吸氧、吸痰、静脉注射、增加静脉通道、人工呼吸, 她都做得还行。后来病人开始了抽搐, 医生要她当心病人舌后坠, 要她把压舌板撑开了牙缝, 然后把舌头拉出并保护好, 结果, 她累了一身的汗还是没有做好这件事情。再后来, 病人接连不断的抽搐、一阵阵的昏死, 到最后, 尽管她和值班医生尽了全力还是没有救回那个病人。躺在床上, 她的眼前还是那个病人惨然的面容, 她的耳畔还依稀响着病人家属不绝如缕的哭泣声:救救他, 救救他。也就从那一夜开始, 她真正感悟了生命的脆弱, 更感悟了作为一个临床第一线的护士该有着怎样的担当和操守, 该有着怎样过硬的技术本领。

4

大概是在工作的第三年, 她转战来到了妇产科。那时候的妇产科, 确切的说是各种分子交杂成的集中营, 满空间的血腥、热烘烘、潮润润的气息, 与其说是病房, 不如说是连呼吸都要憋着的尴尬去处。虽然说, 单就治疗工作来说妇产科不如内科的繁重, 但是妇产科的特色更具急迫性, 突变性。

记得那是个大年三十的晚上, 下着雪, 气温低得让人心悸。这一夜该是她产假上班后的第三个夜班吧。六个多月大的儿子已经发热三四天了, 用了药并不见明显好转还是咳嗽, 她本想与同事调换了夜班, 想了几次到最后还是把话咽进了肚子里。大年三十, 那是过年啊!辛苦了一年, 成家的都希望在这一天陪着家人孩子热热闹闹守岁, 单身的正好可以在父母身边过个完美圆满的年, 为此, 早在年前一两个月, 科室的姐妹们就在掐着指头预算这一天的班次。此时此刻, 她又如何开得了这个口?那几天里, 老公也不止一次的抱怨, “过年都没有自由身, 这是什么职业?孩子又不舒服, 你就这么好面子不能和护士长说说?我算是知道了自己今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 就是娶了一个护士做了老婆。看看, 这算过的什么年?萧瑟寂寥, 了无情趣。唉, 男人娶妻千万莫娶护士!”老公的这些话, 她当时也曾十二万分恼怒地与老公争辩过:“护士怎么啦?社会要没有护士, 医院就得关门, 疾病疾病,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生的方案都得通过护士的手才能让病情改观。就你我而言, 要不是有我这个护士不齿下嫁, 恐怕这个世界又会多一个光棍汉。从大里说社会因我的博大仁爱少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从小里说, 我给了你一个家, 你不说感恩戴德竟然还说出如此的话来。再说到眼下的春节, 人心都同, 谁不希望在这样的时候阖家团聚和和美美, 我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夜班推给别人?”

老公的埋怨, 孩子的发热, 使得那个大年三十的夜班, 未上班已经带上了说不出的纠结和郁闷。发泄了一通之后, 她对老公嘱咐了有关儿子服药的事宜便匆匆扒拉了几口饭, 把年的滋味嚼得意兴阑珊。等到进入科室, 穿上白大褂, 带上护士帽的时候, 她忘记了刚刚的不快。护士工作是与病人的生命直接对话的工作, 假如带着情绪的话就很有可能打错针、发错药, 那样的话其后果不敢想象。

话说这个夜班, 她与另一位也是刚刚做了母亲不久的医生燕当值。接班不久, 天还没有黑透, 就来了一个宫外孕的病人, 来的时候面色苍白, 血压为零, 病人的生命系于一发。燕为其后穹隆穿刺为不凝固血之后就带着病人紧急进了手术室。这期间, 岚姐先一路小跑着把病房里的常规护理事务做了阶段性了结, 又为几个刚刚生产不久的产妇按压了宫底观察了恶露情况, 再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病人测了血压和体温, 并询问了病况, 还有几个正在输液的病人也是需要重点留心的。刚忙完常规性的事务, 第二个病人又来了, 又是个宫外孕!于是, 她再电话联络备班医生, 准备床单位、病历, 安顿病人并为其测量血压, 建立静脉通道。这个病人的情况比起第一例来稍好, 备班医生已经赶来, 她可以稍稍放下心。不久, 外面咋咋呼呼又来了一位临产的孕妇, 阵阵腹痛使得孕妇的喊叫和家属的催促如声声紧逼的擂鼓, 看着孕妇的腹痛已经基本没有了间隙, 她知道, 情况已经迫在眉睫, 便急急忙忙拉出了产车帮着把人送进了产房。随后, 没有丝毫的喘息, 从产房出来的她再为新病人铺好了床铺, 办好了住院手续, 准备了入院病历。等到一应巨细搞定, 第一个宫外孕病人已经从手术室返房, 于是再为返房的病人观察生命体征、处理术后医嘱、输血。那时候, 采血、输血属于一体性操作, 等到她从献血者的血管里抽出血液再输入病人体内的时候, 外面走廊里又响起了手术室车子咕噜噜的转动声, 第二位宫外孕病人安返病房, 于是陀螺似的忙碌再一次重复。

晚上十点, 当医生燕回到病房擦着满脸的汗滴说这下该歇歇了的时候, 岚姐的忙碌正如火如荼。这时, 一位产后大出血的病人又被几个家属慌慌张张的推了进来, 病人几近休克, 病情如山又如火, 来不及喘息, 顾不得抱怨, 她和燕合力把病人推进了产房。“快, 宫底注射缩宫素20单位, 备血、输液、加止血芳酸, 准备输血!速度要快!替我按摩子宫!”声声急、步步赶, 医生燕一边说, 一边戴起了胶皮手套, 做起了清宫, 而她又连着替病人准备了两条静脉通道, 血压还是不升, 怎么办?燕说, “加压。”输血的调节开关已经打到最大, 高度也已达极限, 还是不行, 她拿出石蜡油涂抹在输血皮条外面, 双手交替往下小心抹着。忙乱的时候更要脑袋清晰, 千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这时候的她汗流如雨、全神贯注, 这一刻, 她忘记了家, 忘记了发热的儿子, 忘记了过年, 忘记了与工作无关的一切。最后, 病人终于转危为安。病人笑了, 家属笑了, 她和燕也笑着舒了长长的一口气。

午夜的钟声终于敲响了年的序曲, 窗外是欢庆的海:鞭炮齐鸣、烟花繁盛、笑声如铃, 喜庆的乐章带着浓浓的年味已经渗透到了每一寸的空气里。这一刻, 她与医生燕却哭了。两个流泪人相对的时候, 她擦着眼泪问燕:“这是高兴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哭呀?”燕说:“我也不知道, 眼泪就那样不受自主的流出来了。也许是哭别人都在家里守岁而我和你却忙乱成这个样子;也许是喜极而泣, 用流泪的欢快庆幸我们救回了三条生命, 又迎接了新生命的来。”

擦掉泪, 她破啼一笑说:“我想应该是一种感慨的发泄抑或是对生命回归的感动。”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 像这样的忙碌在岚姐三十多年的护士生涯里又覆盖了多少年、多少个月里的多少个白天黑夜?要说苦还真的是苦;要说累, 哪一回不是累得脖子酸疼、汗流浃背、大腿抽筋, 恨不得生出四手四脚, 脚底长出风火轮。可是, 也正是无数这样的苦和累换来了无数病人的安康, 换来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美满啊。

5

记得那一年的冬天, 儿子刚刚四岁, 岚姐的老公突患急性肝炎了。更不巧的是彼时医院的传染科刚刚拆除, 在一片瓦砾地里, 再竖起传染科的大楼该是一年之后的事情。万般无奈之下, 岚姐把老公送到了离县城数公里远的乡医院, 好在自己医院的医生会轮流着每天去那里查房驻扎看病, 这多少还是让岚姐安心了点。安顿了老公, 还得安顿孩子和后勤, 那时候, 已是冬天, 万般无奈之下, 她打了电话请老婆婆前来帮忙。

整整的一个多月里, 老公、孩子、菜市场、上班, 她真恨不得在自己的脚底按上旋转的轮子:逢夜班时间还相对宽裕, 大不了把孩子带去上夜班, 早晨直接送幼儿园, 整个白天虽然辛苦却好利用。每逢日班, 那就忙乱了, 她早晨先得买好了菜, 再把儿子送进幼儿园, 然后去上班, 那时手机还是极稀罕物, 联络并不简便, 早晨老公的情况她只能在心里默念着、牵挂着、祷告着。中午下班了, 先急急赶往家里, 拿了婆婆为老公准备的饭菜然后骑车赶往老公住的医院。这时候老公早已翘首以盼了, 来不及多话, 她先看一眼老公的气色, 再问几句紧要的, 随后安顿了老公吃的, 再把需要处理的事务比如配药什么的搞定, 等到老公吃完, 她替其善后, 稍作停顿便再赶回家吃饭、上班。每个傍晚该是她相对清闲的时间, 这时候, 孩子可以交给年老婆婆照应了, 然后, 她去买一些水果什么的骑上车子再去医院陪上老公一阵, 为老公洗一洗衣服, 削上一个苹果, 陪着说说话, 补偿几分温馨和关爱。

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 还真的充满了艰辛里的浪漫, 每天总是在暮色笼罩的昏暗里, 在老公反反复复的催赶下, 她才依依不舍的走出医院, 而每每这时, 老公就期期艾艾地跟在她的车子后面, 送过一程又一程, 然后在异口同声的明天见里, 一个说着早点睡, 一个说着路上小心, 明天早点来, 再挥手作别。其实那也是岚姐深感歉疚的一段时间, 每每夜深人静, 躺在床上的她都会对自己说:做了护士老公的人真的苦, 即使病了, 老婆也不能有多少的时间陪着伴着。可是每次也只能心里想着, 真正想改变却无能为力。很多的不得已都有其特定的职业属性, 每个护士都是病区不可或缺的螺丝, 每一颗螺丝都有着相对应的位置, 要调休吗?三两天还行, 时间长了班次就会像生了锈的轴承转不动了。所以, 科室里的每一个护士有了尴尬不到万不得已都是自己咬紧了牙挺住的。

有一次, 岚姐在推着儿子横穿马路的时候, 忙乱中竟把一个女人给撞了一下, 那个女人纠缠不休, 一定要讨个说法, 而这一刻, 心慌意乱的她离上班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了, 来不及安抚大哭的儿子, 她说了许多对不起, 那个女人就是拽着车龙头不松手, 好在后来来了个医院的男同事解了围。记得那天, 她第一次含着眼泪带着惶恐把迟到了二十分钟的原因给护士长说的时候, 护士长拍着她的肩膀说, 这是特殊情况, 有什么为难处你说出来, 我们大家可以帮着你的。

那天婆婆为老公熬了浓浓的黑鱼汤, 大中午的, 她下班匆匆赶回家, 婆婆说:“天气太冷, 今天你先吃好了再去送吧。”她说还是先送, 他每天这个时候都会等我。嘴里说着, 她就拿起保温桶骑着车子走了。谁知道, 就在距离目的地不远的马路上, 一辆拖拉机碰翻了她的自行车, 那一刻, 她唯恐那只保温桶被颠覆, 跌倒了的她忙不迭地捧起保温桶, 可惜, 那一罐浓浓的汤汁已经荡然无存, 好在鱼块尚好。当她不无懊恼地告诉老公鱼汤没有了的时候, 老公着急地说, 只要人没有伤着就行, 接着又笑着安慰她营养都在鱼块里, 汤是什么呀?不就是水吗?

也就是从那场肝炎之后, 老公真的理解了她工作的平凡可贵和辛苦。出院后的他满脸愧疚地对她说, 这一次住院, 我亲眼目睹并感悟了你们护士的苦和累, 做护士真的不容易, 尤其是你, 这一段时间忙碌到了极限, 辛苦到了极限, 真的对不起了。假如以前我对你的工作有过微词, 那么今天我郑重道歉, 相信我, 以后, 那些混帐话我再也不会说了。

6

往事依稀历历在记忆的门内逶迤, 细浪翻卷, 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难忘, 每一朵浪花里都浸透了辛苦又甘冽的芬芳。一晃眼三十多年过去了, 不知不觉中, 护士帽内沧海桑田、风云更迭, 岚姐从青春朝气的女孩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妇人;曾经满怀理想的姑娘如今成了被岁月的风吹净了浮夸杂质的内敛而满怀仁心的老护士。多年的职业生涯教会了岚姐尊重爱护病人、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里是护士的天职;告诉了她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是比天大的事情;职业也让她深深的明白了天使的蕴意:用心、用情勾勒出病人心目中的美丽和希望, 为病人塑无数春天的神话。

这一天, 科室的几个小年轻在叽叽喳喳的讨论, 有人说岚姐的身上凝聚了老一代护士姐妹吃苦耐劳, 平实克己的优秀品质, 正是有了无数像岚姐这样的前辈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姐妹们树起了榜样的标杆, 我们这个队伍才能一代代发扬光大不断前进的;又有人说, 可以说岚姐为医院贡献了整个的青春和壮年, 一直以来她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在这临近退休的时候我们该给她一个标志性的说法, 这也算是为岚姐三十几年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岚姐三十多年的工作是值得以最后一次的先进为圆满来结束的, 而且, 岚姐也是当之无愧的。

3.讲一个好故事与讲好一个故事 篇三

就此而论,湘潭作家欧阳伟的中篇小说《观湘门》(《创作与评论》2015年11月号上半月刊)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小说以其有限的篇幅不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好故事,而且在多个层面示范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将两个身份迥异的叙述者轮番推上前台,作者从一位普通社区民警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幸家庭的恩怨情仇及一个平凡青年的悲剧人生,精心编织了一幅看似繁复然而线索分明的故事网络。在高超的叙事艺术之外,小说于字里行间还无处不渗透着作者对工作生活的观察与体悟,从而再一次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貌似陈旧却颠覆不破的终极真理。

一、两个身份迥异的叙述者

在通俗影视剧乃至经典文学作品里,“爱上仇人(的女儿/儿子)”从来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古老桥段,它是那样地“狗血”却又是如此地叫人欲罢不能,从万古长青的莎翁到朝生夕死的韩剧,这种极具张力的人物关系设置为暴风骤雨般戏剧冲突的最终到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毕竟,理论上讲,人物关系越复杂,故事带来的冲击力就可能越大(试看《雷雨》)。单纯的“爱”或单纯的“恨”有什么好看的,要“又爱又恨”才好看嘛!

《观湘门》中,小说的两位叙述者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暗含冲突的身份境况中,一个是正直敬业的社区民警,一个是混迹街头的不良青年,在书信对话般的交替叙述中,二人由厌生敬,由敬生爱,又由爱生叹的心路历程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在警察与罪犯惯常的“势不两立”之外,他们之间更多的其实是一份兄弟般互敬互叹的“惺惺相惜”,而青年那句“我晓得迟早会栽在你的手里”,从某个角度听来,何尝不可当作是这两个不善表达的男人之间最动人的“情话”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不好给自己作证的,法律上尤甚,文学中亦然。没有对比便没有发现,奇思异想的疯骑士堂吉诃德身边如果少了那个滑稽务实的胖随从桑丘,他的魅力一定要大打折扣,反过来也是一样。同理,小说《观湘门》中,正是民警与青年的互相叙述使二者的形象都鲜明了起来。通过民警之口,我们发现那个整日只知喊打喊杀的不良青年身上原来始终有着正直善良的一面,他也曾见义勇为救过差点被车撞了的孩子,他一直悉心为母亲保存着姐姐用命换来的三十万块钱,他还自愿死后将身体器官全部捐献代为赎罪……而透过青年的讲述,民警正直敬业的形象也得到了有力的凸显,他一直尽心照顾青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关心着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止一次试图通过提供一份工作来将其拉回生活的正轨……

总之,不得不说,小说《观湘门》这种富有张力并饱含深意的人物关系设置从一开始就为其讲一个好故事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二、一张精心编织的故事网

纵观全篇,小说《观湘门》的叙事核心无疑是一个不幸家庭内部纷繁复杂的各样恩怨情仇,并由此最终导致了一桩惊骇人心的弑父大案。除结尾亦即高潮处的“弑父事件”,小说在前面章节还先后讲述了“鸡哥杀人”“姐姐惨死”“劫案告破”等不下十几个事件,面对如此繁多的情节如何做到叙事杂而不乱并紧扣作品中心,无疑是对作者叙事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首先看“多角度叙事”技巧的运用。事实上,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多角度叙事”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物了,外国的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国的如诺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檀香刑》,都将这一创作手法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观湘门》也充分领悟了个中精髓,全篇共分十一个部分,其中,第一、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部分由民警用第一人称“我”进行讲述,并呈现出一种与青年“你”对话的特色;其余部分,则由青年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叙述。由此,社区民警作为最先出场的叙述者,显然是在从回忆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而中间插入的青年的自述之后,一方面再次印证了民警的叙述,另一方面也向读者透露了大量民警无法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小说的叙事层次更加鲜明,也让整部小说的叙事内容更为丰满。举个例子来讲,在小说的最后部分,青年选择主动到民警家自首自己的弑父罪行,如果只有民警的叙述,我们很可能就把它简单地定性为一种所谓的“良心发现”或“畏罪不安”,但阅读了青年的自述之后,我们发现其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份“天大的用心良苦”:“我突然灵光一现,对啊,我去自首,我去向你自首。让你亲手抓了我,你肯定会很风光,上头应该会给你记一大功,还会让你上报纸上电视,给你升个所长局长当当吧。”青年这些听起来简直有些傻得可笑,傻得可爱又傻得可怜的想法,怎能不叫读者倍感唏嘘,怎能不让小说满含意味。

其次看小说对“悬念”的把控。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作家的骰子总是灌了铅的,但是绝不能让读者看出来。他就是靠在情节上下功夫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看不出上了作家的圈套。”不用说,“悬念”就是这样一种“灌了铅的骰子”,而且属于几乎屡试不爽的那种。小说《观湘门》中,“悬念”也没少出场,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在民警叙述完自己与青年父亲的那次会面之后,冷不防地出现了这么一句话:“那个时候,我真不知道他就是你爸,更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那么多的事,在你和他身上。”又如第三部分鸡哥逃跑前的话带给青年的困惑:“我忽然想起鸡哥刚才说的那句话,你答应我一定要对你姐好。他认识我姐吗?他跟我姐有关系吗?死到临头还不忘叮嘱我,到底怎么回事啊?”再如小说第七部分民警对青年关于其姐用生命换来的三十万元钱哪去了的追问,无不有效地吸引人读下去以探求答案。但悬念光设置了是不够的,还需要解答,而且要精心把握时机。换言之,小说中,没有解答的悬念那不叫悬念,而解答的时机又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小说的成败。那么,对于这些悬念,小说《观湘门》又是何时解开的呢?很明显,它们大多集中到了结尾,如上面提到的三个悬念除第二个在第五部分已由民警解开之外,无不是到了结尾处才彻底真相大白的,而即便是第二个悬念也在小说结尾处再次得到了印证。就这样,读者一瞬间恍然大悟了,紧接着回味无穷了,小说也就成功了。

作家孙犁在论及名著《红楼梦》结构布局之精妙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十分形象的话:“他写一个中心事件,总是象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一大石,不只附近的水面动荡,摇动荷花,惊动游鱼,也使过往的小艇颠簸,潜藏的水鸟惊起,浪环相逐,一直波及四岸;投石的地方已经平息,而它的四周仍动荡拍击不已。这就叫做精心结构。”要求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当然是不现实的,但要求每一部作品都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却是丝毫不过分的,而叙事结构上的用心无疑正是小说《观湘门》最大的亮点所在。

三、从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

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因文学之故而名垂青史的人那么多,想当年能问心无愧地在职业一栏填上“作家”二字的却没有几个。中国古代,诗人们几乎清一色全是官员:屈原,杜甫,苏东坡……没有一个不是一辈子义无反顾地“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西方的情况似乎要好些,但也不过只是“似乎”,不信我们可以随手在文豪堆里扒拉扒拉,至少可以轻松地拉出医生和记者这两支职业大军,前者著名的就有俄国作家契诃夫,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以及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后者更了不得,包括1954年诺奖得主海明威,1982年诺奖得主马尔克斯,以及2015年新晋诺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么一看,文学简直成了这世界上最无关“专业出身”的东西,不过事有两面,或许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对文学最好的专业训练莫过于生活本身。

看得出,作为湘潭市公安局警官培训中心的一名高级教官,作家欧阳伟同样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进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小说《观湘门》的题材选择本身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走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类例子也是俯拾即是。拿作品第一部分对青年父亲摆摊时那一整套动作的描写来说,没观察过的人大概很难写得这么准确细致;而对青年父亲见义勇为却又暗含私心这一情节的设置,也足见作者在多年职业生涯中练就的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再如小说第七部分对那起入室盗窃案破获过程的叙述,全凭想象恐怕也难以写得这么曲折生动。当然,借鉴生活不等于对生活的照搬,小说作者欧阳伟在工作中经历的案件千千万,为什么偏偏写了这样一个而不是随便哪个,原因说到底无非还是其深刻地懂得文学与生活的不同。就像电影《一一》中主人公NJ的女儿婷婷谈到电影时所说的:“如果电影和过生活一样,那谁还会想去看电影啊,过生活就好啦。”文学也是一样的道理。总之,作家不单单是“生活的搬运工”,还得是“生活的雕塑匠”,唯有如此方能保证作品“源于生活”的真实性与“高于生活”的艺术性,也方能保证作品在“讲一个好故事”的同时也能“讲好一个故事”。

很难想象,没有医学知识的柯南道尔能塑造得出风靡世界的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没有法律知识的卡夫卡能创作得出《审判》《城堡》这样寓意无穷的小说;而没有成千上万次的采访经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想必也写不出《锌皮娃娃兵》《战争中没有女性》这类震撼人心的作品。就我们个人而言,人生的经验其实是极其有限的,面对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做单项选择,而文学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有限性。可以说,正是那些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过着平凡或不凡生活的人将他们的经历与感悟带进了文学,才让文学的世界亦即我们的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故而,不论是职业作家,还是《观湘门》的作者欧阳伟这样的非职业作家,只要用作品带给了人们有价值的东西,就值得我们读者献上一份真诚的敬意。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一个好故事多卖一个产品 篇四

售都是语言艺术的体现。缺乏技巧的语言,如同珍馐佳肴没放油盐酱醋调料,食之无味,直白生硬的表述也像世界缺了阳光,多了灰暗。同样的食材,都希望色香味俱全,美好的世界,人们更想看到明媚。通过有技巧的语言表述,获得顾客的感知、联想、共鸣、快乐,增添更吸引人打动人的味道与色彩。

销售技巧,最终的归结都是语言的技巧。“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放在今天的商业环境里依然存在,只是邦变成了顾客。说对了、说准了说好了就能成交一个顾客,说错了、说偏了就会流失一个顾客。有技巧的语言,首先要能深度察觉人心的敏锐,然后创造一个愿意倾听的氛围,去除免疫力,将想要表达的意识悄无声息钻进顾客的心里,然后在顾客心里融化,将顾客的抗拒、彷徨变换成拥有的欲望,唤醒并清洗知道自己的需求。

持人声嘶力竭地叫卖着“世界唯一的黄金叶坠”,“所有手能摸到的地方都是99足金”“堪称是’金中之王’!”

也不是“见人说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虚与委蛇、阿谀奉承。

产品还有你这个人。不可能让顾客没戒心,虽然你是好人但不是其他人都是好人,戒备的突破不是拿刀斧硬砍,而是用顾客能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激起他了解聆听的兴趣,点燃顾客心里埋藏的认同,“嘭”一下再放大,蔓延到大脑做出判断:你说的很对,有道理,是真实的。

调研时,在开封尉氏新日电动车专卖店遇到一个顾客导购问:

导购嘿嘿一笑说:“哥,你这么一问就知道你关注过电动车,看来你比较专业。新

讲,我就给你讲个事,上个月,前郭村的一个大爷来买车,前郭村你知道吧?对对,就是挨着马庙的。他不懂车,来了就问你们这个牌子咋样,我给他说,‘大爷,牌子好不好不是自己说的,是顾客自己检验的,骑得人多的不用说也是好牌子。大爷,你搬个凳子坐路边数数,过去的电动车有多少是新日的。’他就搬个凳子坐,在那个树下面抽烟(用手指店门口的一棵树),老头一数,果然新日最多,一颗烟的功夫,过去了8辆车,二话没说,回来就推了一辆。”

导购通过这个故事,委婉表达出了新日销量第一多,销量大的产品就是好的,间接说出了新日与其它品牌的不同。别人讲连续销量多少年第一、每年卖多少万台,这些数据都进不了顾客心坎里,一是他怀疑你的数据真实性是捏造得来,二是就算你在其它地方卖得多,我在尉氏怎么没见到?顾客一故事听也乐了,他脑子里直接产生了新日在尉氏卖得好,选新日不会错的念头,在听的过程中已经被打动了,后面的成交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都是在祖辈或父母的故事中长大,我们排斥大道理,但不排斥故事,父母总是把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灌输给我们的观点通过故事传递给我们。故事是有情节的,是有乐趣的,给听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讲故事,是一种高效的表述方式,产品的销售更离不开与产品相关的故事。

在品牌传播中,优秀的企业都是在传播品牌故事。一流的品牌,宣传中没有强调自己的销量是多少、自己的材质工艺有多先进,我们对这些品牌的认知或记忆都停留在故事上。比如购买ZIPPO打火机的顾客,没几个知道打火机所用的材质或工艺,但都会知道一两个与ZIPPO相关的故事:1960年,一位渔夫在奥尼达湖中打到了一条重达18磅的大鱼。在清理内脏的时候,他发现一支闪闪发光的ZIPPO打火机赫然在鱼的胃中。这支ZIPPO不但看上去崭新旧,而且一打即燃,完好如初!1911月12日,在南越战场上的一次攻击中,美国军曹安东尼在敌军炮火的攻击下,左胸口受到枪击,子弹正中了置于左胸口袋的ZIPPO打火机,机身一处被撞凹了,但却保住了安东尼的命。还有1974年10月1日,丹尼尔驾机利用ZIPPO成功求救的故事,以及住在美国纽泽西州的巴瑞史将ZIPPPO打火机丢进洗衣机却完好无损的故事等。类似的还有LV、爱马仕等品牌,给我们留下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然后记住了这个品牌,有了购买的欲望。

顾客被很多厂家的销售人员培训的很精明,顾客每进一个店就要接受专业的洗脑:肢解开来的产品组件,然后接个给你展示,厚度、材质、工艺、好处。千篇一律的说辞,这种说法能点燃顾客的认同,激发购买的欲望吗?从今天的零售终端来看,越来越难。首先顾客能听懂什么?能听懂的是生活的语言,而不是专业术语。那么反思生活中你喜欢听什么语言?是不是有趣味的、有故事情节的、没有生涩字眼的话?你对面站着或坐着的顾客亦是如此。其次导购能令顾客感同身受的是与他有关的或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你的专利技术、荣誉证书离他很遥远。

同样是这个店里,一个顾客问电动车的车架夯实不夯实。导购又讲了一个故事:“后街那个摩托城你知道吧?那有个卖摩托的叫小伟,他来这买车才叫专业,来了二话不说,把前把一逮(dai谐音,猛拽一把丢开),然后说你这个车不错,我就问人家,你这么一逮咋就知道新日的车不错呢?他说,车好不好先看车架,前把一逮,车架就会晃动,看车尾晃动后几下能停住,你这车,两下就停了,车架不错。”

如果不够,这个导购还会补充一个故事:“上个月在建设路上有电动车杂技表演你看了没?人家骑得就是这款车,上面坐了6个人,当然人家是玩杂技的,人家会骑,但咱这车能经得动6个人,车架没的说。不信你来试试!”

普通导购员一般都是讲采用了优质不锈钢、无缝焊接,经过多少万次震动实验不开裂,当导购把这些卖点背完,回头看到的是顾客一张麻木的脸孔,这种老王卖瓜式的讲解并没有获得顾客的共鸣。熟知产品是一个导购员必须要做的,会背不等于会讲,会讲就需要深入浅出,帮助顾客建立产品联想加强感知。除了产品的物理特性及专利特点等层面,还需要关注

顾客精神层面,让顾客舒服有兴趣的做自我判断。一张硬邦邦的椅子坐着不太舒服,如果放上靠垫、座垫就很舒服。产品的功能特性就是一张椅子,但这个椅子是片面和残缺的,是让人不舒服的,为什么不用故事来做靠垫座垫,让大家都舒服呢?

5.一个创业者的故事——小屋的故事 篇五

文/小屋

#写在前面#我是一个80后,目前和几个朋友辞职创业,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光合原品,打算通过微信小店卖酒。之前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我还是辞了,内心总想做点什么,就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80后的骨子里总是容易带着点略显消极的情怀,有好,有坏。对于我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选择晒自己的故事,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了。一定程度上为了创业是在自断后路,求得监督,以此鞭策自我。

=======正文分割线======= 一

五月份的一个下午,新租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朋友,小黑。小黑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认识有六七年了,他比较了解我们创业的过程,偶尔也会帮我们一些忙。我们很快聊到了创业。

我是和另外的四个朋友孝峰、继辉、小龙以及老孟一起创业。那段时间我们已经确定创业的方向,但是没有想好合适的品牌名字,确切的说还没有找到品牌的理念在哪里。听完这些,小黑给我们分享了一段经历。小黑老家是山东招远,地处胶东半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在那儿盛产一种小米。这种小米形体金黄,味道很香,是好米,当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爱喝这种小米粥。但这种小米有个特点:耐煮。很费火,不爱熟,一般要熬一两个小时。

每次从老家回来,小黑都喜欢带一些这种小米,分给邻居朋友们品尝,也会多嘱咐一句这种小米需要多熬上一两个小时。尝了后,朋友们都说这种小米粥真香,纷纷打听哪儿能买到。以后每次回家,小黑总要尽量多带些回来。小黑说,其实每次开车驮着那么一大袋的小米回来的时候,媳妇总是会埋怨一番。但他觉得让朋友们吃到这种小米,他会有种带着点感动的高兴。他很喜欢攥一把这种小米,在手上有种糙的感觉,会让他想起自己家里种谷子的情景,会想到小时候田地里飞奔的野孩子。

小黑说,这也许就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可能和我们做酒要表达的相似。

阿郎是我在易到用车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哥哥,北京人,一家叫埃蒙小镇的云南餐厅的老板。

阿郎对易到的创新业务模式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签约成了一名易到的服务司机。我当时正好是做线下产品工作,就这样认识了他。很喜欢听郎哥聊天。郎哥酷爱旅行,特别喜爱去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去感受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他的足迹踏遍西藏、甘南、贵州、云南等地,不乏一些冒险的经历,甚至还曾偷渡出境去了缅甸,只为体验当地佤邦的真实生活。

郎哥说,旅行路上也有很大的孤独感,也会经历很多危险,是天堂,也是地狱。但在他的世界里,旅行本身比生命还重要。

郎哥餐厅的服务员,全部都是一群来自少数民族的年轻的孩子。有很多人都是生长在山区,想出来看看,郎哥就把他们带到了北京,安置在自己的餐厅。

这些孩子们喜欢唱歌。每当餐厅打烊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就喜欢在路边围成一圈,喝着烈酒,弹唱着来自深山里的歌曲,时常引来城里的路人驻足。

郎哥说,虽是在城里,这些孩子们依然简单,快乐。

当我决定从易到用车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有很多朋友不理解。的确,我在易到做得不错,公司也有前景,在旁人看来,没有理由离开。

促使我下决心的,是春节期间,父亲的去世。这件事让我好生愧疚,让我的情绪也变得很复杂。亲人的离去,刺到了我原本裹着安逸的痛;原来,我还有好多事需要去做;原来,有些最亲的人和最想的事,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好几年前,我就有了一些创业的念头:

我想过在iPad上做一款字帖的临摹应用,让喜欢书法的长辈们,可以和年轻人一样享受科技带来的愉悦;

我想过做一个试穿衣服的插件,网上购买衣服时,可以模拟试穿效果,帮助网上购物的人群;

我想过做一款Hi宝贝的APP,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年轻的父母或准爸爸妈妈们,记录下宝贝每个时期的变化和成长,让每个宝贝都拥有一棵成长树。

这些或从未开始,或半途而折,都没有了后来。

初心,人生路上众人皆有,但多数之人常被生活和工作的影子遮掩,行到最后,望穿秋水,不见高轩。

我生于1980。

有时候,我很佩服身边一些很年轻的朋友,他们生活很难,但他们敢做。

人生总有艰难。

十年前,当我独自来到北京的时候,我眼里的世界还没变化,我只是寄予一份工作,我以为我会很本分。十年中,北京给了我野心,燃起了我的梦想,但世界已然变化,在凭工资已不能买房的时代,我总在不断隐藏自己的野心„„八零年代人,总是带着那个年代所具有的诗性情怀;成长后,在情怀与现实的碰撞中,总是展现着顽强的隐忍。

有些人,一隐忍就成了一辈子,世人称之为理性。

十年后,而我终于决心打破我理性的束缚走上创业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也充满着虚幻和荆棘:在媒体的渲染下,“九死一生”放大成了“九生一死”,梦想的创业者们在用他人的、与己无关的成功来让自己血脉偾张,定义名利的成功,忘记了因何出发;在 BAT的背景标签参照下,创业者也暗含着不同的阶层,高富帅总是比屌丝更受欢迎。而我也差点掉进了创业陷阱中,草根创业并不容易。

创业本是源自内心的理想,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旅程,可以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而如今,也会演变成了现实的名利场。

可是万事总怕信仰。十年的时间已经给了我很多的历练,我信仰草根创业者有自己的顽强。每天醒来,我总以“创业可能还是会失败”来提醒自己,做好每一天。在我的内心总保留着那个诗性情怀,这个情怀催人向前:今天的事,原本没那么复杂,只是想去做好;一切起于初心,归于实践,无需假设,无关成败。

一个人,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明白:梦想,现实,原本就是谁也不欠谁的。

两年前,读了那篇当时很火的文章《降级论》后,我开始豁然开朗。

我来自一个三线城市。当我在北京这个大都市、与当今最顶尖的 IT精英们一起打拼、累不觉爱的时候,我也会想到在另一个世界里,像我的堂兄表弟等一些人,他们有一份普通的工作,也开着自己的小店,对大城市工作的我们“奉若神明”。

其实他们缺少的,只是互联网的眼界。

我曾想过:与其在纯纯的互联网“精英”堆里,面对已经“被宠坏了”的互联网用户们,殚精竭虑的提升服务却又艰难的挣不到钱找不到出路,不如从传统行业里寻求一条跨界之路。也许我们只要把一半的能量移植到 “低一级”的传统行业中去,就能够让习惯乃至麻木的传统客户们受宠若惊,也让我们自己获得极大的幸福感。

试试降级。

所以,当孝峰第一次跟我聊起做酒这件事的时候,我感觉是时候了。

6.解读《一个小时的故事》 篇六

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其以描写美国妇女对精神自由、情感独立的追求而闻名。她的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优美细腻,故事结构虽然简单但观察力和想象力却极其敏锐。“现代的批评家称她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先锋’,‘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荣的一席’”(阚,176)。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萧邦大胆宣扬女权主义的作品之一,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一个小时的故事》精炼地概述了在一个静寂的钟头里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路程,但作者揭示的却是这一妇女形象所经历的婚姻束缚给她带来的情感折磨,以及自由为这位得到解放的妇女带来的瞬息欢乐”(胡,33)。该作品完成于19世纪中晚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期。虽然在一些“新女性”的努力下,女性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然而,在当时那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要取得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女性在男性眼里仍然只是附属品,她们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人格的意识和行为在传统的社会制度下是反传统、不符合道德规范的。

二、自由前的束缚

这位一直被称为“马拉德夫人”的女人,我们只能从她姐姐着急时呼喊出的话,知道她的名字叫做“路易斯”。在那个社会,已婚女子只能被冠以丈夫的姓名,以XX夫人来代替,在别人心中,甚至在她自己心中,她只是“马拉德夫人”,是那位“马拉德”先生的附属品。“马拉德夫人”这个称呼是她一生的束缚。

亲人们小心翼翼得交代其丈夫身亡的噩耗时,唯恐刺激到她。正如人们期望的那样,马拉德夫人“她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泪如泉涌。”但是她“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就平静地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她真的悲伤么?她只是不得不表现出非常悲痛,作为男子的附属品,女性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忠贞,大家也许都以为她是悲伤过度,其实她自己明白,她必须掩饰那种涌上心头、莫名的、对自由的渴望,独自品味。

三、自由中的挣扎

挣扎,也许可以被称作“觉醒”。“‘觉醒’的一幕发生在马拉德夫人自己的房间里。她坚持回到自己的房间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伦理道德束缚的‘本能的逃避’”(苏,54)。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失去了丈夫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夫者妻之天’,夫去了,天塌了”(王,39)。所以,当她答道:“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在外人看来,这可能是谎言,但实际上她此刻心中却感到无比轻松和愉快,她的灵魂里正一点点渗透着那种自由的感觉,她身边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她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欢乐一遍又一遍地低声重复那个词:“自由,自由,自由!”我们可以从整篇文章发现,作者描写的基本都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没有描写她的语言,她也许是个长时间习惯于服从丈夫,不善言辞,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的女人,就算在前文中回答她姐姐着急的询问时,她回答“走开”时,作者也没有用感叹号,而这里,“自由”二字,作者让它反复被强调了三次,并最终以感叹号结尾,从这位从来不会表达自己情感的夫人嘴里吐出,体现出马拉德夫人内心对自由强烈的渴望!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马拉德夫人是个无情的人,因为自己丈夫的死而如此开心和舒畅,可是当她以后可以摆脱丈夫对她的束缚,她可以过她自己想过的生活,爱情对她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自由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我们也许从小耳濡目染的认为“情”才是这世上最重要的事。可是,试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自由都失去了,爱情对她来说还有什么意义?一段建立在束缚的基础上的爱情是让人痛苦的。也许正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四、自由的幻灭

肖邦的短篇故事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尾处,马拉德夫人为自己获得自由而欢庆鼓舞,可是她丈夫却在这时安然无恙地回来了,马拉德夫人因心脏病发作丧命,别人都以为马拉德夫人是因极度高兴导致了心脏病发,但读者却知道她是因丈夫生还而幻想破灭,大受刺激,从而猝死,由此产生了戏剧性的反讽。“男医生关于她‘死于无法承受的高兴’的诊断再次表明男权社会的权威和武断”(丛,284)。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是会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平等和自由对当时的女性来说,只是一个梦。也许只有通过死亡,她才能彻底摆脱束缚,得到自由。“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她曾经获得片刻的自由,但她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将自己带入坟墓”(于,80)。

五、结束语:

每个人都好奇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主人公马拉德夫人那个年代,自由,对于女性来说不过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饰品。然而,就在这短短一个小时的里,她是那么的接近自由。马拉德夫人的悲剧不仅仅只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在今天的社会不会重演,我们女性,一定要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丛慧杰,“家中天使”的悲剧——《一个小时的故事》和《穿夏装的姑们》的比较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83-286。

[2]、胡开杰,由《一个小时的故事》看微型小说中的浓缩人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8):32-35。

[3]、阚鸿鹰,《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176-178。

[4]、苏秀玲,一个小时的抗争———读凯特·萧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5):53-55。

[5]、王小航,自由与生命的冲突——评析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平原大学学报,2005(3):39-41。

7.一个关于睡前故事的故事 篇七

这位父亲跟大家说,他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一个睡前听故事的习惯。其实很多故事并不是格林童话或者安徒生童话,而是这位父亲自己乱编的,他的故事里永远有森林、有小朋友、有狐狸、有小河等,但是每次发生的故事都不一样。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即兴发挥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当他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女儿的嘴里讲出来的时候,他自己都吃惊了,有点后悔当初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多少有点儿敷衍的心态。

如果不是亲自听到这个故事,我也不相信一个2岁孩子竟然会讲故事,注意,这不是复述,不是背诵,这是完全出自她自己脑海里一个原创的故事!

我们究竟对孩子们有多少忽略和误解?因为忽略和误解而错失了多少自然早教的机会?很多家长会花高价去送孩子学习各种技巧,却单单忽视了最贴切的言传身教的能力。如果这个女孩没有这样一个喜欢随口编造故事的父亲,她就不可能在2岁自己开始学习编造故事,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这种编造故事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一直持续,持续到她会写字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可爱作家就诞生了。

从这个成功父亲的经验中不难总结,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些知识,可以从婴儿做起。孩子对知识的吸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常听一些家长说:等孩子4岁的时候我送他去学什么什么,等孩子上学后我给他弄什么什么,恰恰是成年人的自以为是让孩子错过了人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期,那就是婴孩期。当然,我不赞成把孩子推到一出生就要学习的行列中去,我所说的学习是~种以兴趣为出发点的默默的培育,绝对不是把几个月的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受折磨。

寓教于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词,重点就在于乐,比如说睡前的故事,这分明是一种学习,但是这又不是学习,是孩子和家长亲近的一种最佳方式,而这种方式又恰好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寓教于乐吗?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近,共同话题也会越来越多。

有一些家长不但没有给孩子任何精神财富,反而从孩子刚出生就要锻炼其所谓的独立精神,让小婴儿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睡觉。当孩子夜间突然醒来的时候,孤独无依,仿佛被全世界抛弃,等父母奔跑来的时候,黑暗中的恐惧已经将孩子深深地袭击,而那些幸福地躺在父母身边,接受着睡前幸福教育的孩子们,他们从小所获得的爱和知识,是如此牢固、如此自然、如此简单。

在我们衡量是否应该克制爱而要求孩子独立的时候,我们已经丧失了孩子最需要爱的时机,未来我们就算捧着爱去送给孩子,也只能招致反感和抗拒,因为太迟的爱不合时宜,距离已经让这份不合时宜无处安放。与其每天研究那些不切实际的教育,不如认真地反思如何去爱吧。

上一篇:mis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试剂采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