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特点

2024-09-24

政府公共关系特点(精选8篇)

1.政府公共关系特点 篇一

外国政府贷款简介

许多西方国家为了扩大本国资本货物出口,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竞争能力,还采用混合信贷方式,即为援助和用于资助贷款国专项出口的政府贸易信贷相结合的贷款。

一、外国政府贷款的特点主要有:

1、属主权外债。

外国政府贷款首先是一种外债,是我国政府对外借用的一种债务。除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查确认,并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国家统还者外,其余由项目业主偿还且多数由地方财政担保。

2、贷款条件优惠。

外国政府贷款其赠与成分一般在35%以上,最高达80%。贷款的利率一般为0.2%-3%,个别贷款为无息。贷款偿还期限通常在10-40年之间,并含有2-15年的宽限期,是我国目前所借国外贷款中条件比较优惠的贷款。

3、限制性采购。

多数国家政府贷款(科威特除外)的第三国采购比例为15%-50%,即贷款总额的50%-85%用于购买贷款国的设备和技术。通常情况下不能自由选择贷款币种,汇率风险较大。

4、投向限制。

外国政府贷款总量较大,使用时间长,便于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统一计划,统一安排,集中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模效益。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主要用于政府主导型项目建设,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

5、具有政府间援助性质易受贷款国外交、财政政策的影响。

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前期管理工作规程(试行)(国发改办外资[2006]2259号)

1、财政部负责及时发布外国政府贷款信息公告,公布外国政府对华提供官方发展援助贷款规模、领域、贷款条件、采购条件等信息。外方有特定要求的,财政部将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2、拟借用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单位应通过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向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列入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申请,并抄送所在地财政部门。

3、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收到项目单位提出的申请后,应征求省级财政部门意见。双方根据各自职能对项目申请进行初步审核同意后,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列入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申请,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

4、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上报的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进行审核,按季度向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下达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以下简称“备选项目规划”),安排外债规模,并抄送财政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将备选项目规划通知项目单位和省级财政部门。列入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自规划下达之日起有效期1年,如1年内未列入财政部拟对外提出的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清单(以下简称“备选项目清单”),该项目从备选项目规划中自动撤消。

5、已列入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地方项目单位应通过所在地财政部门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拟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申请,并抄送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申请进行评审,对经评审符合要求的项目,省级财政部门向财政部上报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申请,并抄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

6、财政部收到省级财政部门和中央项目单位的申请后,根据贷款国对项目领域的要求及贷款可用额度对项目进行审核,对符合各项要求的项目,纳入备选项目清单。财政部按季度向省级财政部门和转贷银行下达备选项目清单,并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财政部门将备选项目清单抄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列入备选项目清单的项目自清单下达之日起有效期1年,1年内未完成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项目从备选项目清单中自动撤消。

7、收到财政部下达的备选项目清单后,省级财政部门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采购代理公司招标的有关规定,组织或指导、监督借款人选定采购代理公司,转贷银行开展转贷前期工作。

8、已列入备选项目清单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按程序向国家或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将项目批准文件抄送财政部金融司、省级财政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项目批准文件抄送财政部。

9、对列入备选项目清单且经发展改革部门办理审批、核准、备案手续的项目,财政部适时提交外国政府和贷款机构,并及时将外国政府对有关项目审查或评估反馈的意见通知省级财政部门和中央项目单位,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财政部门将有关意见抄送省级发展改革部门。

10、对财政部已对外提出且外方未提出异议的项目,地方项目单位经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11、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核后批复,并抄送财政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通报省级财政部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2年,如2年内该项目未签署转贷协议,该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12、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或由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项目单位及采购代理公司根据批准的内容和外国政府在评估项目时所提具体要求,并按照外国政府贷款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进行招标采购工作;转贷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对外签署贷款协议,并与借款人签署转贷协议,其中由省级财政偿还或担保的项目,在省级财政部门确认债务或担保责任后办理签署转贷协议的相关手续。

2.政府公共关系特点 篇二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

谈到中国面临的债务风险,盛来运表示,首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问题及其影响的,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 增加债务清理和地方债务平台控制措施,并已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债务规模仍在安全线以内,仍安全可控。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地方债务清理的数据。从总体数据看,目前,政府债务的比例,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内的安全线。在这种情况下,它应该是安全可控的,中国政府的赤字率比较低。因此,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债务是安全可控的。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且收益率高,而中国政府则不同于西方政府,而且很多管理体制不一样,我们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资产,可以用作抵押和信用担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债务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都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所以中国政府有能力、有信心防止发生地区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守住这个底线。

政府全面地分析和估算中国各种地方政府性债务,在财政风险矩阵的基础上得出,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近12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是越来越大,虽然政府有多种方式解决地方债务危机,但如果仅仅从表面上解决当前的高债务问题还远远不够,没有深入找到根源就被淘汰,无疑会再次犯下的错误。危机虽然可以被掩盖,但它依然存在,只有“条件”才是更大的阻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扩大,举债力度不断加大,必须引起政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债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关措施,实现统一安排,统筹配置,努力建设“亩”和“责任”的统一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二、政府债务的发展变化情况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是因为主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却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对于地方债务,我国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保障了民生。总体看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合理、风险可控。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调研,分析风险程度,促进管理规范。要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和“适度举债、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要加大争资跑项力度,积极化解存量债务、控制新增债务规模,有效缓解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由以上审计结果可以分析得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是:

1.地方政府债务是巨大的,而政府则负责债务的比例最大。一个巨大的债务超出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给金融带来巨大的压力,构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整个项目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也增加了财政负担。此外,还有一部分项目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部分设备还未得到政府采购,这是直接由上面提供的,不只是实际成本,但也有一些设备根本无法使用,无形中增加了建筑成本。而且还款周期时间比较长,而不是一个短期的重点还款,因此,当地政府的能力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2.对冲资本外流压力减缓贬值压力。考虑到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中国实体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无风险利(下转71页)

(上接68页)率的下降和刚性兑付打破之后风险溢价的上升,地方政府举债在实际中普遍存在,从法律上说是不允许的,当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能力,中央政府往往为其埋单,为经济平稳运行和改革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1.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地方债务风险表现在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覆盖不了债务本金和利息。目前,地方债务余额保守估计有20万亿,今年负有偿还责任到期债务审计署给的是1.86万亿。考虑到3万亿的债务置换量,地方在审计署审计的时候低报了债务量,而在财政部要钱的时候又高报了。但无论如何,这种债务的到期置换压力,需要平稳的流动性环境去对接,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

2.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强制使用一种变相的非标、不

透明、无自我约束的融资机制,将继续重复恶性循环。在经济增长相对较弱的条件下,中央和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各种融资渠道的增长,减少了控制,就会出现大量不规范、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和平台融资活动。不规范的融资活动导致经济过热和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使金融体系面临着系统性违约风险表现在地方税收基础过于狭窄,增长极为有限,地方和政府的税收份额比例太小,难以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持地方经济建设。

3.地方政府官员评价体制不合理,过分追求政绩。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填补一定的财政缺口。填补融资平台剥离的缺口只能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形式后,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PPP模式,建立社会资本开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4.债务管理不完善,地方后续融资来源存在缺口。

参考文献

[1]张晋武.建立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客观条件与实施策略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

3.政府资助中小企业的一般特点 篇三

(一)以不干预竞争为原则确定资助形式

从研究开发活动到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短缺问题在中小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存在。财政资助的直接目标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政府运用哪种工具支持中小企业首先以不干预企业公平竞争为原则:政府不会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处于竞争阶段的项目或企业活动,直接资助一般只适用于竞争前项目;而对处于竞争阶段的项目或活动,政府则通过权益投资和提供信用担保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缓解市场失灵。

(二)针对企业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资助形式

如果以“研发活动到生产经营活动”的线性模式划分,政府财政资助的形式取决于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市场失灵原因、程度和资金需求规模:

研发资金不足时,政府便以直接资助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缺少成果转化资金和早期批生产资金时,政府通常通过投资建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早期阶段的风险资金投入中小企业;缺少生产经营资金,政府投资建立风险基金来鼓励风险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通过提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帮助有资格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三)不同资助形式实现的政策目标不同

从各国政府资助中小企业的实践看,针对中小企业遇到的不同问题,各种资助形式实现政策目标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资金发挥的都是引导和杠杆作用。

直接资助旨在鼓励中小企业竞争前的研究开发活动,这种资助大多数是无偿的,但也有有偿资助,如加拿大的技术合作伙伴计划。

权益投资和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信用担保,旨在促进风险资本对企业早期阶段(成果转化和早期批生产)的支持。在风险资本市场发育初期,政府也利用这种方式促进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而提供的贷款担保等。

(四)不同资助形式采取的组织形式不同

对竞争前活动的支持,政府可以采取政府部门直接操作资金的模式,也可以委托社会组织运作。

对中小企业在竞争阶段的商业活动的支持,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资金运作,而是委托私人部门以商业化模式运营。政府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其作用体现在作为资金所有者和监管者,制定资金运作的规则和政策。

4.简论政府物业的特点和创新服务 篇四

摘要 : 中国的政府机关后勤工作渐渐地向物业管理方向转变,这使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市场,但由于机关本身的特点和机关物业管理的特点,使得机关物业管理服务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物业管理企业能根据这些特点来开创具有创新的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政府机关 特点 物业管理 物业公司 创新服务

中国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前后大体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地设立后勤编制,对办公用房进行“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管理”的分散模式,物业管理工作纳入政府机关事务的行政管理之中,这是建国后数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第二种模式是改革开放后 , 在人们更新效益观念的冲击下,部分政府机关对后勤编制实施改革,引入企业化管理,制定责任目标和检验标准,使后勤服务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倡导后勤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这是先期导入专业化物业管理的有益尝试,但是面对基本的成本效益冲突、产权与使用权冲突和维修养护上的种种弊端,仍然有其无法解脱的痼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第三种模式,以莲花物业接管深圳市住宅局机关楼宇及深圳海关所属全部物业、万科物业接管国家建设部大院为代表,这是一种由政府机关全权委托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政府机关物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由物业管理企业针对政府机关楼宇及相关物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准备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合理议价、财务公开,为机关办公用房提供维修、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的一体化物业管理,通过物业管理企业本身的管理综合服务和文化背景,给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这是物业管理在新形势下外延得以拓展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自身角色的全新定位。

一、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特点

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是很有特点的,因为政府机关物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特色的物业管理服务。首先,政府机关物业不同于一般写字楼,一般写字楼拥有多个业主或使用者,他们可能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所以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机关物业的业主是单一的,是一个“大业主”,所有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只是这个“大业主”中的一份子,他们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同一主题,从而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基本大同小异;其次,政府机关物业与一般的住宅物业也有很大的区别,物业管理企业为住宅物业提供的服务一般围绕着小区业主的日常生活,主要都是一些琐碎的便民服务。而机关物业服务主要是提供围绕着机关办公的一些服务,除了一些日常的保洁和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之外,还有很多政府机关物业特有的服务内容。

(一)服务保密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保密性服务。机关是政府办公的场所,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讨论到一些需要保密的内容,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机关比比皆是,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国家机密和绝密。作为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其工作性质导致他们较容易接触或者是获取这些机密,怎么为机关业主提供放心的服务?这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物业管理企业为机关物业配备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培训,定期做思想教育工作和保密教育;其次,在具体工作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在入室保洁工作时应该做登记,有条件的应该实行“双人以上人员同时上岗制度”;最后还要制定完善的员工手册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全方位有效地进行保密性服务。

(二)服务多样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服务的多样性。一般的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无非集中在保洁、1

设备设施养护、园林绿化、传达、保安等工作,而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根据机关工作的特点将会衍生出其它各种物业服务,比如说会议服务、餐饮服务、放映服务等。会议服务应该是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重头戏,也是体现一个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会议服务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与会人员端茶倒水,还涉及了会议室安排、会前准备、等待、迎领、上会、紧急事件处理等各种环节的工作。而且,根据会议性质的不同,对会议服务的要求也会不同,如何为机关业主提供迅速、有效、细致、全面的服务是会议服务的关键。餐饮服务、放映服务作为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一个衍生体,从严格意思上区分,好像并不是物业管理的范畴,但是从服务的角度出发,这两点恰恰是体现了物业管理企业全方位服务的水平。

(三)沟通的重要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沟通的重要性。做好服务,沟通甚为重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想业主所想,做业主想做。机关的工作往往是具有连贯性的,很多事情是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的,如果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和机关业主做好良好的沟通,不能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就不可能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务。如果一件事情被耽误,可能会导致很多后续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样一来,其结果可能不是单纯的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可能严重影响或阻碍机关的正常工作,这样怎么让机关再选用物业管理企业为其服务?所以,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与机关领导的沟通工作,不仅物业管理领导要和机关领导沟通,物业管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应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万无一失。

二、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模式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特色的物业管理。只要物业管理企业能根据机关物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培养出一个适合机关物业管理工作的团队,一定能为机关业主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机关物业管理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好的工作环境和办公秩序,做好包括清洁卫生、保安、通讯、交通、食堂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使“政事分开”,突出机关单位的政务特点。这是区别于住宅小区及其它写字楼、商厦服务对象上的个性特征。推行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就必须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物业管理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找准专业化方向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在服务理念和市场定位不断创新,满足不同业主的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用创新服务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方才可能实现物业管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政府机关物业管理特点,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特色产品”,搞好创新服务

设施设备维修要求较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化的建筑楼宇涵盖了计算机、自控、暖通、给排水、无线电、供配电、消防监控等各个专业领域。机关大楼的工程动力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是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基础性保障。物业管理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属于机关大楼、写字楼、商厦等非住宅的共性,区别于住宅物业个性。

机关大楼的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是依法履行行政管理,监督、指导并服务于社会的职能。机关物业管理要维持机关良好的工作秩序、安静的工作环境一般物业管理内容无外设备维修养护、园区绿化、保安、保洁,而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根据机关工作特点会衍生出其它服务。如会议服务、餐饮服务、车辆管理服务等。

将星级酒店服务模式与各政府机关大厦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一整套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改变政府机关的食堂传统管理模式推出创新服务。在机关食堂管理中突出特色技能,食堂膳食供应推行特色餐饮、绿色健康饮食,以营养搭配、绿色无公害为原料,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每天更换食谱,根据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口味,调剂饮食。为解决膳食供应众口难调的问题,在机关干部就餐时、以发放建议书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有针对性地调整食谱。为保证膳食质量,突出特色,加强厨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大赛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厨师互动使机关干部感受到食堂膳食的变化,大家常吃常新。服务流程数字化、服务标准的表格量化,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完善的制度、整套操作服务流程,创建了机关后勤新的食堂管理模式。

政府机关的车辆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注重的是停车场的管理;而政府机关物业的车辆管理是将其驾驶员、车辆到停车场全部委托物业公司负责管理。这需要与业主密切配合,既要满足业主的办公、业务用车,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人员控制能耗。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共同制定车辆管理办法、车辆保养、操作流程,明确双方负责人;制定安全技能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制定能源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及安全行车奖惩制度。停车场管理要内外有别,但管理标准一致,对外来车辆要跟踪到位。对管理的对日常车辆要做好每个时间段出入记录并按期整理归档备查。

环境卫生管理中导入了“7S”先进理念成为机关后勤物业管理的经典。“7S”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物品按位摆放、作业环境的定置化,员工素养的自我提升。在“7S”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已经形成。

“省心、省力、省时、省钱的服务”作为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模式根本,是为“效率物业”。“以业主满意为原则”、“以管理与服务为中心”、完成“管家型服务转向主人翁精神”的升华,成为物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服务于业主开口之前,变为我们服务理念。注重为业主提供细节服务。如业主重大的接待活动,首先做好接待活动预案,并确定每一接待环节负责人,按方案操作,对突发事情做到补位跟踪,安排好业主所需的各类人员,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事后,要把接待程序资料整理备案。把服务意识贯穿在每个服务环节中,使每个服务人员都清楚物业管理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产品就在他们手中、服务技能中、服务意识中。把服务做到业主的心里,让业主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你的服务所在。

四、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核心是融入而非受托

餐饮的食堂管理、会议接待、车辆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物业管理的常规体现了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水平。这完全取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对政府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的了解程度,同是政府机关,市政府、区政府、工商、税务、物价、公安、房产等行政管理职能不同。如果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不了解所服务的政府机关性质,无法在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中搞创新服务。如政府机关的大堂接待人员,要熟谙机关科、处室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职内容。但恰是机关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全方位的服务水平。做好会议接待不仅是端茶倒水的礼仪服务,物业的服务人员要清楚为之服务的政府机关性质,而且要了解相关政府机关的行政职能、级别,方才能做到周到、得体,有分寸。这些全部要靠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对政府机关的融入,跳出常规物业管理的窠臼,从而得到业主的认可,提高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水平。接受委托是法规意义上的政府机关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爱人之托,终人之事”是企业诚信的范畴;融入政府机关之中,后勤事务是自己的事和接受委托有主动被动之分,搞创新服务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仆人为主人。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结束了封闭的供给制、福利型传统的后勤体制,革除了机构臃肿、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多种弊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后勤保障水平。但这都要以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创新服务为前提,以物业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队伍为基础。

5.政府工作报告特点及英译策略研究 篇五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国家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是政府向人民述职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形式。本文选取近几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进行研究,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特征及其翻译特点,并总结和归纳了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基本策略,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 难点 策略

一、政府工作报告特征及其翻译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从文体上讲既是一种演讲又是一种正式报告。与日常演讲不同,其语言一般不使用口头语,而较多采用书面词汇、政治术语及复杂且长但逻辑性强的句式结构等。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措辞极其严谨、精准,绝不会出现模棱两可、易生歧义等语句。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首先准确无误。任何词句的使用都很精确,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含义。翻译时必须要准确、完全地反映出原文含义。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多数与政治事务相关,因此译文的政治意识要凸显。程镇球提出:政府文本翻译中忠实是指要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政治含义。

完整性是又一特征。政府工作报告的信息量巨大,但由于篇幅所限,其在含义和语言形式上都进行了高度浓缩。翻译时往往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来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

二、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

(一)替换

替换是指对前文所提到的词句的取代。中英文在替换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英文多用代词、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进行替换;而中文大多采用重复或省略的方法进行替换。

例如:

例1:实现了千百年来围湖造田、与湖争地到大规模退田还湖的历史性转变。

This represented a great shift from the centuries-long history of reclaiming farmland from lakes to restoring it to them on a large scale.例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strengthen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improve work related to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加强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防治 work harder to prevent and treat endemic,occupational and mental disease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step up development of basic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例1中,“湖”和“田”字在中文中分别出现了三次和两次,但“lake” 和“farmland”在英文中均只出现了一次。“it”用来替换“farmland”,“them” 用来替换“lakes”。这种译法避免了词汇上面的重复,同时连贯性和逻辑性更加突出。例2更是很好地体现了替换中英文中的不同,同样的“加强”在英文中被翻译成了多个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进行替换。使译文的用词和句式看起来丰富多样。

(二)拆分

中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式,若将其直接对应处理成英文的排比结构则显得译文“中式英语”模式十足,很难贴合英语的行文方式。因此,适当采用从句、分词或介词短语的方式重组中文语句会很好地避免上述问题。

例如:

例3:历时两年多的经济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查实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三次产业的比重,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国情国力。

This census,which took over two years to complete,gives the clearest picture yet of the basic state of the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shows the true GDP and the true proportions of the economy accounted for by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thus more closely and accurately reflect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例4: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Despite the gri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we have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in our opening up by responding positively,striving to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and turning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例3中,中文里“摸清了……”和“查实了……”属于排比结构,在英文中将“查实了……”用accounted for分词短语进行了拆分;同时将“历时两年多……”以定语从句“which”的方式进行翻译,充分体现了英文形合的特点。例4中出现了“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等多个动词短语的四字结构,在英文中统一使用了介词短语的形式将其很好地翻译过来,使译文显得自然流畅。

(三)删除

在中文的政治文本中,作者常常使用大量的修饰语来描述某个概念,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但有时,所使用的修饰语并无实质含义,只是为了达到文字结构或韵律上的平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删除掉这些不必要、无含义的修饰成分就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

例5:西部大开发 western development

各国的共同努力 multinational effort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to crack down on all kinds of crime

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to eradicate various social evils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to open further

上述例子当中,中文下划线部分均无实意,在翻译中都进行了删减。例如“西部大开发”中的“大”字,只是在修辞上要体现气势磅礴之意,而没有具体事宜。换言之,不进行“西部大开发”难道还可以进行“西部小开发”吗?所以上述例子均删除了出于修辞等目的增加的词汇,使得译文对于外文读者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四)解释

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差异,很多政治文本中的中文表达在英文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或短语。这些中文表达通常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若是将这些表达字对字地翻译成英文,则对于外国人来讲就会在理解上造成困难甚至歧义。因此,译者首先需要仔细研究中文表达的实质含义,然后根据译入语要求进行重现。通常解释性翻译会保留原文的深层含义,而舍弃其形式。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来解决中英词汇或表达上不对等的方法。

例如:

例6:要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ice bag”(grain supply)program and city mayors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non-staple food supply)program.“两个确保”。

the “two guarantee”(guaranteeing that the living allowances for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at the pensions of retirees are paid on time and in full)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

We need to continue to put people first,maintain the “five balances”(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例6中,“米袋子”“菜篮子”“扫黄”“打非”均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含义。因此,解释性翻译就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米袋子”“菜篮子”在中文里象征这食物的供给,若仅仅直译为bag和basket,这种象征意义就荡然无存,所以有必要向译语读者解释其深层含义。其次,“两个确保”、“五个统筹”均是中文对相关政治概念的高度浓缩而产生的简称。英文中的解释很好地向英文读者分别展示了其各自具体含义和内容,避免了误解和歧义。

参考文献:

6.政府公共关系心得体会 篇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政府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对公众有倾向性的选择造成政府公关的偏失;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理顺公众关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向公众提供真诚的服务行动和有效的信息传播,达到政府与公众间的利益协调和信息共享,进而树立良好政府良好信誉与形象的一种管理活动。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从多角度着手,强调发展、公平、公正和公民道德。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设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眼点,是新时期的时代最强音。而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定位中的八大目标:法治、透明、有限、责任、服务、公平、高效、廉洁,也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了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从而建设良好的公共秩序,形成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与民众共同治理国家。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

公共关系所处理的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此,公共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政府也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套在政府脖子上的对公共权力进行自我约束和制约的“紧箍咒”,也是政府正确扮演角色,出色完成其职能,提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

政府公共关系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更好地在认知度、满意度、和谐度三个方面评价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保卫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职能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呢? 

第一,信息引导。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第二,沟通协调。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和谐关系状态。第三,形象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第四,宣传教育。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共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公共关系。

(1)树立和强化公共关系意识。首先,各级公务员要转变观念,不断强化公共关系意识,要充分认识自身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应以自己的行动来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其次,加强公务员的素质教育,使公务员切实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密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架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

(2)合理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精简机构,强化政府公共关系职能。

(3)实行政务公开,加大传播力度。切实实行政务公开,取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实行政务公开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以保证政府信息来源的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设立政府公告栏;借助大众传媒,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进而使公众的言行朝着有利于政府管理目标实现的方向转变。

(4)全方位地拓展民意沟通渠道。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政府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对公众的意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了解社情民意应把握好以下渠道:一是信访部门。二是建立领导部门和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民情的机制,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掌握可靠的民情。三是建立民意测验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培养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是建立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各种社会团体都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与其建立定期协商和沟通的制度,可以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7.政府公共关系特点 篇七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主体, 在公共危机治理中, 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体公民利益的维护者, 理应承担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应具备两方面的责任。第一, 政府对于危机的预测能力。第二, 政府对于危机的反应能力。

非政府组织作为区别于政府和私营企业的第三部门, 是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非营利性组织。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目前也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期。在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得当的一些方面, 非政府组织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首先, 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多是由基层群众所组成的草根组织, 由群众组成, 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因此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非政府组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广大民众的直接距离会更小, 更能体察到民众的声音, 能够及时获得民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同时, 非政府组织多代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能够在公共危机的处理中向弱势群体倾斜, 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非典”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表明, 只有平等尊重民众的权力, 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若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话, 强势群体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威胁。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非政府组织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 在促进危机事件得以公平公正处理方面, 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 非政府组织工作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的另一个优势特征就是其组织成员多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能够在特定的公共危机处理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从而做出更快更好的反应。我们从近几年的众多实例中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的专业性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 成都的爱白中心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心理治疗师所组成的爱心机构, 在汶川大地震中, 该中心的心理治疗师们负责整合及培训灾后辅导人员, 再由他们到前线进行救助。

第三, 非政府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政府部门由于其特有的科层组织结构, 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复杂的政治环境, 导致其势必会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非政府组织正好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公共危机事件多是非常规下的突发性事件, 危机发生时, 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民众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能够第一时间帮助灾民, 维护秩序, 提供最直接帮助的组织, 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其组织结构的灵活松散, 其决策系统的分散独立, 可以对危机事件做出即时反应。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首先, 法制的不健全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管理设置了门槛。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实施双重管理原则。在我国, 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成立, 不仅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批准, 还要找到一个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部门, 这样的管理办法固然加强了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制并对各类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但同时也提高了组建非政府组织的门槛, 限制了其发展, 使得大批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种种原因, 一直得不到政府部门的认可, 也就不能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发挥相应的作用。现如今, 一些非政府组织由于找不到相对应的主管部门, 转而以企业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 或是干脆不进行注册登记, 这样的不具有合法地位的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二, 经费的不足和人才的缺失使非政府组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多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 但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又导致了这种剥离不彻底, 非政府组织仍然可以说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政府的财政拨款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大财政来源, 近几年来, 政府部门一方面减少了对非政府组织的拨款, 一方面鼓励非政府组织自行筹措运作经费, 但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私营企业一样在买卖市场中获得收入。资金的不足使非政府组织无法在灾难救助中全面展开工作, 无力迅速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到公共危机的管理中。

第三, 传统文化的缺陷导致非政府组织公信力不足。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面临着文化方面的挑战。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外来语, 西方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着来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 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其生长的土壤, 这包括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遍的公民意识, 自治观念, 法制观念, 公益精神等, 而我国长期以来受依附性民臣文化的影响深远, 缺乏这方面的文化背景。

四、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合作关系

公共危机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覆盖面极广, 一旦发生, 危害极大, 而且许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见性, 因此公共危机的预防和管理是对公共部门的巨大挑战。政府固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主体, 承担着最重大的责任, 政府如果想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地管理, 必须认清自身的缺陷, 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扶持以使其能有效发挥特有的优势, 挖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潜力, 从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建立一种多主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

摘要:政府如果想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地管理, 必须认清自身的缺陷, 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扶持以使其能有效发挥特有的优势, 挖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潜力, 从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建立一种多主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8.政府采购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篇八

一、当前政府采购中职务犯罪的主要手段

(一)规避集中采购

我国政府采购实行的是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自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绝大部分地区纷纷设立集中采购机构,由于缺乏统一性,在执行中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在增多。[2]通常而言,政府采购就是集中采购,如果集中采购变成分散采购,就又回到了历史。一般而言,集中采购都要在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下进行。实际情况是采购预算要财政部门审批,集中采购变成分散采购的权力几乎都集中在财政局的采购科,其自由裁量权过大,是腐败的重发区。所谓“集中采购、集中腐败”就是通过运作,集中采购摇身一变成了分散采购。分散采购就是采购人自行采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分散采购可以交给采购中心,也可以交给社会中介机构,采购权归属采购人。而目前的做法多数是由采购科选择社会中介机构采购,这就导致了采购决策权变成了两个环节:一是应采购人的要求变成分散,采购人可以自采,给予采购人权力,采购人可以“行个方便了”。二是采购科可以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就可以实现“某种要求了”。社会中介机构是企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其与采购中心相比,犹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一样,具有“免监督、行贿天堂、船小好调头”三大优势,与人合谋得心应手。社会中介机构的审批权在采购科,中介机构的户籍亦在采购科,双赢是战略,中介机构“有饭吃岂能不惠及主人”。最近中纪委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题为“中介组织正在沦为腐败温床”的调查报告,其矛头直接指向政府采购社会中介组织。报告指出,政府采购社会中介机构是这几年发展最快的中介组织,有的官员一句话就可以拿到1.5%的净利润,而且还可以转嫁商家的行贿,可以同时满足商家及采购人的要求,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差事。如广州市采购中心某主任把1.6亿元采购项目交给其同学成立的正阳投标公司,从中受贿15万元及五家汽车修理公司赠送的4.1万元修车费,被查处。以盘锦市为例,2003年10月-2006年5月市本级采购项目为6,000万元,由省某公司采购,按1.5%收取中介费用。2006年5月至2008年,平均每年至少有2,000万外流采购项目,盘锦市政府采购中心成立至今,十年采購总额仅为1.87亿元,为政府节省资金1,657万元,节约率8.8%。而阜新市仅2007年当年的采购额就达2.1亿元,大量集中采购项目交给社会中介机构是盘锦市的特例。2008年盘锦市政府采购中心采购额3,140万元,节约资金377万元,节约率12%,扣除不可比项目后节约率16%,而市本级采购总额8,297万,节约407.4万元,扣除采购中心节约项目后,节约率不足6%。2009年1月7日《瞭望东方周刊》报告指出“目前政府采购已形成了一个以财政系统为纽带的坚不可摧的利益衍生体”。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从业者大都是“圈内人”的家属,中介机构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猫腻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制定特殊规范,满足特定供应商

这是采购中心、采购人、采购办、供应商皆有可“合作”的环节。一般而言,采购人所需求的都是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商品或服务,而且这种商品和服务还不止一家,普遍具有竞争性的。要规避竞争,减少对手,独享供应“蛋糕”,就需要一种手段,这个有效手段就是特定的采购文件。规定特殊的标准排除潜在竞争商。一是限制供应资格。如注册资金、代理、授权、经营范围等等;二是在需求方面量体裁衣。一般而言需求包括商务、技术两部分,采购文件或指定品牌或以某一品牌设置参数设置采购需求,达到为某一供应商“量身定做”目的;三是在评标办法中做文章。如综合评标、性价比、分值设定、权重等方面做文章。制定特殊规范满足特定供应商普遍采取以下程序:采购人锁定商家——帮采购人设定需求—“弄明白”采购办—采购中心具体执行采购。这种腐败呈隐性腐败,既走程序又达到目的,是惯用一种手段。

(三)采购管理机构越位,插手具体采购事物

采购实施是执行的事,坚持“政事分开,相互制约”原则,管理部门和采购中心应各行其是,互相配合,互为监督。采购计划下达以后采购中心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行事,管理机构的监督应有利于工作,而不能体现个人意志或部门私利。比如,采购技术问题,必须是同一级别具有平等竞争性的。管理机构不能以监督为名插手具体事物,如文件形成,组织评标时间,开标现场等都不利于正常工作,特别是倾向意见,更不可取。

(四)限制投标信息,制造不平等竞争

公开是政府采购生命,机会均等是政府采购的法定原则。采购部门为实现某种目的,人为缩小竞争面通常采取的办法有封闭信息,缩小可知面,压缩公告时间等,都是保护某个商家的表现,制造了不平等竞争的机会,谁掌握了信息,谁掌握的信息全,谁应对采购的时间充裕,谁就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五)专家操纵,随心所欲

专家操纵是腐败重灾区域,也是个监督盲区。因为政府采购评定决策机构是临时组建专家评委们,而评委是非固定职业,分布在各个单位,对他们的监督只在现场,场外活动无人知晓,也无法监督。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国家投入114亿元,2,306个项目支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沃尔公司连续参加两项投标均未中标,该公司投标的一种分析仪每台5,68万元,报价最低。而广东某公司同种规格的分析仪器投标每台8万元,报价最高而中标,原因是评委“帮了忙”,该公司被上诉成为中国政府采购第一案。

(六)供应商选择面窄,导致供应垄断

供应商选择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是进行优质高效的政府采购的前提条件。现在政府采购机关确定的定点供应商太少,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无法实现通过竞争机制节约政府采购资金的目的。而且各供应商的实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有效的竞争。在一些采购频率比较高的项目中(如电脑、汽车、办公家具等),参与竞标时经常出现一些“老面孔”,极易形成“供应垄断”和“日久生情”。由于个别供应商在同类项目中“屡屡中标”,从而影响了其他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

(七)采购人颐指中标供应商

就是采购人在评标现场,干扰评标工作,发出倾向性意见,影响甚至要挟评委。如广东番禺市中心医院采购医疗设备最后成交价2,151万元,比最低单中标供应商1,707万元竟然高出400万元,而该医院负责人竟以我们能量大而自豪。

(八)供应商串通,实现“双赢”

串标、围标是供应商最想用的手段,彼此不伤和气,又可抬高中标价。商家的潜规则是围标分利或者轮流坐庄,也有的按高低分别划分市场,形成了政府采购领域的落后局面。2006年广西某公司拿出27,4300行贿采购办副县长转标成功。一些相互熟悉的本地竞标商,为了转移市场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他们采取项目轮流做的办法,在核算大致标的价的基础上,报价普遍高出标底价,最终由事先决定的中标商以相对的最低价中标,但事实上已比原有标的高出许多。

二、政府采购中发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政府采购过程中引发职务犯罪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有多种,但是制度设计缺陷,给权力寻租留有空间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从立法到施行只用了二年时间,经过五年实践,暴露出来种种问题和缺陷,目前国务院中财办也正在进行试点改革。

(一)机构设置没有实现分权制衡

政府采购是一种公权,因此要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我国政府采取决策与监督为一体即监管模式。岂不知监管一体是最大问题,财政做为管理机构,也应受之监督,而做为政府采取决策部门,同行监督中早已有了财政监督,政策监督独立于财政部门并且与管理权相结合,导致“自己刀削不了自己把”现象突出。如果政府采购应以财政直接参与为主。将有使财政权力无限扩大的趋势,不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3]一般而言,财政在政府采购中应突出“预算管理”,审批采购人买什么,买多少,要花多少钱。而怎么去买,才能实现物有所值,这乃是执行中的常务性工作,不应过多干涉。财政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政常分开相互制约”关系,财政审批采购方式,社会中介机构相应采购操作,一旦介入就难逃干系。所以,管理者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容易成为自我保护伞。财政部门以决策者身份参加政府采购方方面面都有一定制约力、影响力,对全过程都有一定的操纵力,这也是政府采购市场混乱的主因之一。

(二)监督少且分散,畸轻畸重现象普遍

政府采取统一体(行政、司法、专业、社会)监督机制,缺乏一个真正意义的监督主体。财政监督有失公允,审记监督重点是资金,监察监督重点是人,人大监督是整体实施,专业监督是用则监督不用则死亡,社会监督是义务是良知,没有统一意志就无统一行动。对采购办监督,政府采购决策监督是虚位。所谓监督实质上是对采购中心监督,很多环节都被遗忘在外。政府采购确需要有一个牵头负全责的监督机构。

(三)采购法制自相矛盾

政府采购要求规模的工程采购执行《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两法已失去了政府采购制度创建的初衷,现在政府采购“四不像”,是各种权力博奕的结果,已不是法制建设的推导结果。按照法理《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购母法,《招投標法》是程序法,《政府采购法》在后,《招投标法》在先,可以说《招投标法》是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法外法。这样一来,政府采购被肢解,大量工程采购还是社会中介机构采购,各种问题屡见不鲜。

三、对检察机关在政府采购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构想

检察机关介入政府采购,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监督好政府采购,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关键要发挥制度规范的强制作用和加强对人的管理。这就要求在法律监督机制下,在内部监督机制下,在外部监督机制下,在社会监督机制中就防止腐败和不公,降低政府采购的风险,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4]。

(一)检察机关介入政府采购需要基本的法制前提

从法律高度看,必须制定完备的政府采购法,从法律上为检察机关参与监督政府采购,预防职务犯罪提供前提条件。2002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已解决这个问题。该法明确了政府采购活动中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依据。实践中,检察机关还需要与政府采购部门共同制定相应的监督条例,以便更好地参与政府采购,共同预防职务犯罪。

(二)完善政府采购的内部监督机制

“打铁需要自身硬”。检察机关要帮助政府采购部门健全其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合理设立政府采购内部机构管理模式,地方政府采购机制要设立采购科、评标科、核算科等,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采购科专门负责具体采购商品工作,负责标书编制和招标、投标工作;评标科负责评标工作,不问采购的事,实现“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负责建立专家评委库,评标时从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标;核算科则专门负责按采购程序、有关凭证,办理资金的结算手续。其次,政府采购内部机构人员要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科学化管理。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互相制衡的内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政府采购在内部环节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完善政府采购的外部监督机制

在政府采购中,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一次大的招投标活动,都必须置于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审计等部门的联合监督之下,每次招标均应有检察人员到现场对全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招标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政府采购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实现“阳光采购”。

(四)督促政府采购部门接受社会监督

检察机关需要督促政府采购部门接受社会监督,这也是职务犯罪社会大预防的要求。采购机关应以公开采购程序、定期发布政府采购价格信息等形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采购单位对目前采购的商品的市场价格、采购价格一目了然。同时,应采用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等形式,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投诉。

(五)对政府采购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检察机关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对政府采购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目的。

政府采购作为反腐倡廉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工程、财政支出改革的一项任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检察机关介入政府采购,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难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政府采购这项与国际惯例接轨工程,一定会健康向前发展。

注释:

[1]王亚琴:《政府采购与行政权利救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2]周文红:《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创新的途径》,载《中国政府采购》2005年第9期。

[3]俞思念、左少军:《政府采购对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研究》,载《预防职务犯罪研究》2008年第1期。

上一篇:关于入职转正申请书的下一篇:公务员考试法律1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