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说课稿

2024-11-11

元素周期说课稿(精选9篇)

1.元素周期说课稿 篇一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2.元素周期说课稿 篇二

不过,他在编排元素周期表时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且指出了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他还认识到在个别地方,即使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是可靠的,也不能完全按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简单地排列,而要结合元素的性质全面地加以分析处理。这样,他就恰当地把钴(原子量58.9)排在了镍(原子量58.7)之前,把碲(原子量127.6)排在了碘(原子量126.9)之前。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人们逐步预言和发现了包括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在内的许多元素,到1944年就全部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所有92种元素。

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且发现部分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顺序和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后来,科学家又对元素周期表作了许多改进,把元素周期表修正为现在的形式。

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说课稿 篇三

五、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六、 板书设计

4.简单的周期-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的内容。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多次经历寻找简单规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简单的周期现象,并能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探索、合作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对比,优化方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要很好地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计算的优越性,那么就要让学生理解用除法计算的原理,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理解用除法计算的算理,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情况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清净教学法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用课件出示三组有趣的数字:

1234

0123456789

***4

1259

9876543210

***36281 男生女生比赛记数字。游戏结束,学生总结失败及成功的原因,我进一步指出: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叫做周期现象。自然地揭示课题:简单的周期

四年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周期现象,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2.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教师谈话:“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这些彩旗、彩灯、盆花它们是随意摆放的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摆放的。再提问:仔细观察,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课件出示场景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个提问、汇报,把学生自然带入学习中来。再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说清每种物体的排列规律: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黄、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红、一盏紫、一盏绿、一盏紫;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的规律排列的,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待学生把每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弄清楚后,紧接着提出:“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这一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待大部分学生都思考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小组交流,这样既避免了一些同学不动脑筋,同时又可以集思广益,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法,按顺序一直画到第19盆花,是蓝花。

2、列举法,写上每盆花的颜色,写到第19盆花,是蓝花。

3、除法计算法,把每3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9÷3=6(组)……1(盆),第19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但它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交流时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明白:因为每三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摆的顺序相同,19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6组,还余下1盆,是第7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9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为后面优化解题方法埋下伏笔。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4、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接着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先独立解决,再展示学生的方法,如果有多种方法,则重点讲解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要确定第33、26、31、28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关键要看余数,余数是几,彩旗就和每组中的第几面颜色相同。没有余数彩旗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面彩旗颜色相同。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看看哪一种方法简便。如果还是有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通过:“第23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第2题。讲评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5、课堂总结,学会反思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针对本班学生的认知差异,我设置了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时有据可依,同时让学生知道答语很重要。

五、对本节课教学效果预评估

5.《元素》优秀说课稿 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 ,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 。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 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 ,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 。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 )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模块一:元素概念

1、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73、74页元素部分内容,对重点内容记忆、圈划,按要求试着解决屏幕上自学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树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所以作物要施肥。

设计意图: 这个自学讨论经过了精心设计:问题典型,能切中元素概念的要点,有讨论价值,渗透了学法指导。

2、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自学讨论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讨论。这样设计便于以问题为载体,思考元素的本质,克服元素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 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品质和能力。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讲解过程中,尽量得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拨: ⑴ 定义中的关键词: 相同核电荷数 同一类原子

⑵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⑶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⑷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为方便记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抢走了中国的许多金银财宝,所以说 “洋鬼子扛着铝和铁”,﹙投影出示﹚ 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根据谐音记忆法记住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前四种元素的名称。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4、巩固练习:通过两个选择题,及时巩固元素概念的理解。

模块二:元素符号

1、自学指导:(多媒体出示)

⑴ 速读课本74页下边至76页上方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⑴、为什么采用国际统一的元素符号?

⑵、读小字部分资料,国际上采用什么方法表示元素?

⑶、书写元素符号应注意什么?

⑷、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

⑸充分运用心、脑、眼、口、手各种感官,眼看、脑想、手写、口读各种方式快速记忆71页表中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可寻找规律,分类记忆,如:如H开头的元素有什么? C开头的元素 :原先记住的元素可暂不管它,记不住的重点记忆﹚

⑶盖住符号,根据名称回忆,不熟的动手写一写。

⑷同桌互相听写,对照课本互相批阅。

2、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探究

3、精讲点拨:点播元素符号的意义、指导元素符号的记忆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

(四)达标测试:我用了四个小题进行达标测试,便于了解学情,及时纠正辅导。

(五)反思收获: 引导学生对全课内容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元素、元素符号这一重点,以及元素概念的理解之一难点,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熟记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关于教学设计的两点说明

效果分析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6.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考点”例析 篇六

一、元素周期表中周期结构的考查

例1.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 (B)x+4 (C)x+8(D)x+18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主族,即第IA至ⅦA主族。若甲和乙相邻,则二者原子序数差为各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数。即为2、8、18或32,若不相邻,则为各周期元素种数的和。如2+8、8+8、8+18、18+18、18+32或2+8+8、8+8+18、8+18+18、18+18+32、2+8+8+18、8+8+18+18、8+18+18+32等 。不可能是x+4,故选(B)

二、元素周期表中族结构的考查

例2.元素x、y分别位于同一周期ⅡA族和ⅢA族,若x的原子序数为a,则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①a+1 ②a+8 ③a+11④a+18⑤a+25⑥a+32

(A)①③(B)②④(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7个横行),16个族(18个纵行)。其中第一周期没有第ⅡA族和第ⅢA族,第七周期没有第ⅢA族元素,元素x、y只能位于第2、3、4、5或6周期。在第2、3周期,因为第ⅡA族与第ⅢA族相邻,所以y= x+1;在第4、5周期,因为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之间有10个纵行的过渡元素,所以y=x+10+1=x+11;在第6周期中,因为第ⅡA与第ⅢA族之间又多了镧系元素(计15种),所以y=x+15+9+1=x+25,分析上述选项,应选(C)。

三、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考查

例3.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在独居石(一种共生矿,化学成分Ge、La、Nb……的磷酸盐)中,查明尚未命名的116、124、126号元素,试推断其中116号元素应位于周期表中的()

A、第六周期IVA族 B、第七周期VIA族

C、第七周期Ⅷ族 D、第八周期VIA族

解析: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知,由里向外各层所排电子数分别为:2、8、18、32、32、18、6知, 第116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VIA族,故选(B)。

四、借助元素周期表,对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关系的考查

例4:关于ⅠA族和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一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比ⅡA族的高。

B、浓度都是0.01mol/L时,氢氧化钾的PH比氢氧化钡的小。

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高。

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

解析:A选项通过Na与水的反应知,ⅠA族的熔点比ⅡA族的低;B选项KOH、Ba(OH)2都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当溶液完全相同时,Ba(OH)2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是KOH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2倍;C选项中MgO可做耐火材料可知其熔点高;D选项中碳酸镁受热分解:MgCO3=MgO+CO2↑而Na2CO3 稳定。故选(B)

五、元素周期(律)表与元素性质(化合价)的考查

例5:短周期元素mA和nB能化合生成A的最高化合物A2B3,则m和n的关系不可能是()

A、m=n+5 B、m=n-3C、m=n+14D、m=n-6

解析: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一般规律:“化合价为偶数值时,其所在的主族序数也是偶数值;化合价为奇数值时,其所在的主族序数也为奇数值。”即所谓的“价偶序偶、价奇序奇”规律。在A2B3中A为+3价(奇数),B为-2价(偶数),当B的原子序数为n(偶数)时,则A的原子序数m不可能是偶数。即m是n与一个奇数的和或差。答案选(C)(D)项。

六、周期表中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与族序数之间关系的考查

例6: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相等。

(C)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M层电子数相等。

解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只涉及K、L、M三层电子,所以是前三周期元素。短周期元素若某层电子数是奇数,则该层电子肯定未满,必是最外层,其电子数与族序数一致;若某层电子数是偶数,则该层电子有可能已满,不一定是最外层,不能确定其电子数是否与族序数一致,故选C。

七、周期表中族与列之间关系的考查

例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改为18列,如碱金属元素为第1列,稀有气体元素为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9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B)只有第2列元素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C)第1列和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

(D)在整个18列元素中,第3列的元素种类最多。

解析:题给新信息是取消元素周期表中的主、副族及族号,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第9列即第Ⅷ族,无非金属元素,正确。(B)第18列氦元素的最外层也有2个电子,不正确。(C)第1列碱金属,第17列卤族元素,两者的熔、沸点变化趋势前者减小,后者增大,即相反,正确。(D)第3列即第ⅢB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种类最多。答案选(B)。

八、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考查

例8: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A)1摩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B)金属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解析: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①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③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④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分析选项,答案应选(A)。

九、周期表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考查

例9:x、y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元素的非金属性比y元素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析: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①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④非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题中A选项说明y的非金属性强;(B)选项中的沸点为物理性质;(D)选项说明y的非金属性强。故(C)选项正确。

十、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考查

例10: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容易找到的元素是()

(A)制催化剂的元素B)耐高温的合金元素

(C)制农药的元素 (D)半导体元素

解析: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从而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如在周期表中氟、氯、硫、磷等元素的区域里寻找制农药的元素;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等。故选(D)

十一、有关元素周期律发展史的考查

例11:门捷列夫研究元素周期性变化时,提出元素周期律,当时主要是按①原子序数的递增;②原子量的递增;③核外电子排布;④质子数的递增中的哪一项提出的()

(A)仅① (B)仅②(C)仅①③(D)仅①③④

解析:化学史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引起高度重视。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周律”。故选(B)

十二、有关元素周期表中信息迁移的考查

例12:1999年是人选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114、116和118号元素。近日传闻俄罗斯合成了第166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是第几周期第几族元素。

解析:此类题既考查学生对周期表的掌握,又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推出各周期元素种类数的规律,再结合此规律,得出答案。

周期表中1—6周期的元素种类数分别为:2、8、8、18、18、32。概括出2、8、18、32这些数的规律为2n2,即第2、3周期元素种类数为2×22=8;

第4、5周期元素种类数为2×32=18;若原规律不变,

第6、7周期元素种类数为2×42=32;

第8、9周期元素种类数为2×52=50;

7.化学元素苯的说课稿 篇七

苯 (说课稿)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分子结构的特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键。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苯

一、苯的分子结构

二、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2C6H6+15O2→12CO2+6H2O

8.元素周期说课稿 篇八

(2012·浙江)9.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3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a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X、Z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后均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电子+

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Y>X

B.Z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高于Z的同族元素与X形成化合物的沸点

C.CaY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Y2只作氧化剂

D.CaX2、CaY2和CaZ2等3种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1︰

2(2011·浙江卷)9.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M B.XZ2、X2M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2010·浙江卷)8.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 X与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由于W、Z、M元素的氢气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减小,所以其沸点依次降低

C.元素Y、Z、W的单质晶体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

D.元素W和M的某些单质可作为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2010·浙江卷)25.(14分)洗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2-2--

(1)甲的化学方程式为,丙的电子式为。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A.KClB.KNO3C.Na2SD.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2009年浙江)26.(14分)各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省略。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Y、Z原子量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J、M为金属,l有漂白作用,反应①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化学式,C的电子式。

(2)比较Y与Z的原子半径大小>(填写元素符号)。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举出该反应的一个应用实例。

(4)已知F溶于稀硝酸,溶液变成蓝色,并放出无色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研究表明:气体D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还原为晶莹透明的晶体N,其结构中原子的排列为正四面体,请写出N及其2种同素异形体的名称、上海:

(2012年)3.氮氧化铝(AlON)属原子晶体,是一种超强透明材料,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AlON和石英的化学键类型相同B.AlON和石英晶体类型相同

C.AlON和Al2O3的化学键类型不同D.AlON和Al2O3晶体类型相同

4.PH3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其分子结构和NH3相似,但P-H键键能比N-H键键能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PH3分子呈三角锥形B.PH3分子是极性分子

C.PH3沸点低于NH3沸点,因为P-H键键能低

D.PH3分子稳定性低于NH3分子,因为N-H键键能高

6.元素周期表中铋元素的数据见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i元素的质量数是209B.B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9.0

C.Bi原子6p亚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D.Bi原子最外层有5个能量相同的电子

四.2009年《自然》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通过测量SiO2中Al和Be两种元素的比例确定“北京人”年龄的研究结果,这种测量方法叫“铝铍测年法”。

完成下列填空:

23.Be和Be_______。

a.是同一种原子b.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d.具有恒定的丰度

Be所在的周期中,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相互组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晶体。

24.Al和Be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出BeCl2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5.研究表明Al可以衰变为Mg,可以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是____。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氯化铝和氯化镁的溶液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带和铝片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这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

26.目前还有一种测量方法叫“钾氩测年法”。写出和Ar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其中一种离子与钾相邻元素的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可用做干燥剂,此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年:

9.氯元素在自然界有Cl和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34.969×75.77℅+34.966×24.23℅ =35.453中()

3535A.75.77℅表示Cl的质量分数B.24.23℅表示Cl的丰度

37C.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34.969表示Cl的质量分数

23.工业上制取冰晶石(NaAlF6)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OH)3+12HF+3Na2CO3=2Na3AlF6+3CO2↑+9H2O3537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在上述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电子式为,属于弱酸的电离方程式。

(2)反应物中有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邻,下列能判断它们的金属性或非金属

3性强弱的是(选填编号)。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d.单质与同浓度酸发生反应的快慢

(3)反应物中某些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4)Na2CO3俗称纯碱,属于晶体。工业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2010年:

12.科研人员最新研制成一种新型的氮化镓(GaN)晶体管,有望取代传统晶体管。氮化镓中镓元素()

A.为+3价B.位于第IA族C.位于第三周期D.离子半径大于其原子半径 2009年:

2.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A.:HeB.C.1sD.

8.在通常条件下,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排列正确的是2

A.熔点:CO2KClSiO2B.水溶性:HClH2SSO2

C.沸点:乙烷>戊烷>丁烷D.热稳定性:HFH2ONH3

10.9.2g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则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A.0.2mol中子B.0.4mol电子C.0.2mol质子D.0.4mol分子

四、(本题共24分)23.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化学元素,如氯、溴、碘等。

(1)在光照条件下,氯气和氢气反应过程如下:

①Cl2C1+Cl ②Cl+H2HCl+H③H+C12HCl+Cl„„

反应②中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反应③中被破坏的化学键属

于键(填“极性”或“非极性”)。

(2)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氯元素及与其相邻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与氯元素同周期且金属

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周期族。

(3)卤素单质及化合物在许多性质上都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卤化银的颜色按AgCl、AgBr、AgI 的顺序依次加深

b.卤化氢的键长按H—F、H—C1、H—Br、H—I的顺序依次减小

c.卤化氢的还原性按HF、HCl、HBr、HI的顺序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F2、Cl2、Br2、I2的顺序由难变易

(4)卤素单质的键能大小如右图。由图推断:

①非金属性强的卤素,其单质分子的化学键

断裂(填“容易”或“不容易”或“不一定容易”)。

②卤素单质键能大小与键长的关系为:

全国卷:

2012年:

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工业上采用液态空气分馏方法来生产Y的单质,而Z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W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20

C.W与Y可形成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

D.由W与X组成的化合物的沸点总低于由W与Y祖传的化合物的沸点

2011年: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人。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

2010年:

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熔点:Si3N4>NaCl>SiI4B.沸点:NH3>PH3>AsH

3C.酸性:HClO4>H2SO4>H3PO4C.碱性:NaOH>MgOH2>AlOH3

7.下列各项表达中正确的是()

A.Na2O2的电子式为

B.106g的乙醇和丙醇混合液完全燃烧生成的CO2为112L(标准状况)

C.在氮原子中,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不一定为

713.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B.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

2C.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D.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26.(14分)

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

为砖红色沉

5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E、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009年:

29.(15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9.元素周期表18族元素的名称演变 篇九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18族,惰性气体,稀有气体

中图分类号:N04;O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3-0035-0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presents the discovery of group 18 elements in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se elements, names of group 18 elements have been changed from time to time. Based on this example, we think that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notic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cientific terms .

Keywords: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group 18, inert gas, rare gas

18世纪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A.L. Lavoisier)说过:“统一命名是简化科学研究的唯一方法。”[1]只有使用专业词语才能正确地表达科学思想,只有实现术语规范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元素周期表中第18列元素氦、氖、氩、氪、氙、氡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右边,它是周期表中最晚建立的一个族,却又是曾用名最多的一个族。笔者拟对元素周期表18族元素的名称演变进行梳理,并探讨科技术语的规范与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18族元素的发现及其定名

18族元素名称众多,英文名称有rare gas、noble gas、inert gas、group 0、group 18、groupⅧA、group 8a、helium family,相应地中文名称有稀有气体、贵重气体、贵族气体、贵气体、高贵气体、惰性气体、钝气、0族、18族、ⅧA 族、8a族、氦族等。

氩是第一个被发现的18族元素。1894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 J. W. Rayleigh)和英国化学家拉姆齐(W. Ramsay)通过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从大气中发现了它。1895年1月31日,他们在伦敦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公开发布了该元素[2]。瑞利把这个气体命名为argon,因为在测定元素性质的时候,发现此气体是完全惰性的。在希腊文中,“a”表示“不”,“ergon”表示“工作”,argon就是“不工作”“懒惰”的意思,这也就是18族元素非系统命名“惰性气体”的由来。1907年,清朝学部审定公布的《化学语汇》将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氩[3],并沿用至今。

氩元素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广泛争论,因为如果该元素是单质分子,则它在当时已经被认可的元素周期表中无处可放。

1968年8月,法国天文学家詹森(P.J.C.Janssen)在印度观测日全食时,发现一条新的黄色谱线,它不存在于地球已发现的元素中。同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J.N.Lockyer)也在太阳光谱中观测到同样的谱线,他认为此元素只存在于太阳中,并不存在于地球中,并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helium, 源自于希腊文helios(太阳)。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宇宙中发现的元素。1895年,拉姆齐和他的助手、后来成为英国化学家的特拉弗斯(M. W. Travers)将钇铀矿用酸处理,分离出一种新的气体,经光谱学家克鲁克斯(W. Crookes)鉴定,就是元素氦。这样,氦在地球上被发现了。1907年,清朝学部审定公布的《化学语汇》将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氦[3],并沿用至今。

氦、氩两个新元素的发现,对元素周期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如果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不能很好地接纳它们,不管此前元素周期表有多么成功的预言,都将面临崩溃。

1894年5月24日,拉姆齐在给瑞利的信中建议在元素周期表中列入一新的元素族,暂时让氦和氩做这一族元素的代表[4]。为验证他的设想,拉姆齐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

1898年5月,拉姆齐和特拉弗斯在液态空气的几乎所有成分都蒸发后留下的残液中发现除氩外,还有一新气体元素,拉姆齐把它叫作krypton,源于希腊文krptos,意思是“隐藏”。1907年,清朝学部审定公布的《化学语汇》将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氪[3],并沿用至今。

1898年6月,拉姆齐和特拉弗斯分流液态空气,用光谱法发现了空气中含有的又一新的气体,拉姆齐建议其英文名为neon,源自希腊语neos,即“新”的意思。1933年,国立编译馆公布的《化学名词原则》将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氖[5],并沿用至今。

1898年7月,借助于新式空气液化设备,拉姆齐和特拉弗斯获得了大量的氪和氖,经过反复液化、挥发,从其中又分离出一种新的气体,拉姆齐建议其英文名为xenon,源自希腊语xenos,即“奇异”之意。1933年,国立编译馆公布的《化学名词原则》将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氙[5],并沿用至今。

1900年,卢瑟福(R.Rutherford)、索第(F.Soddy)、拉姆齐共同合作,发现放射性新元素。1923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其正式英文名称为radon,因其是从镭射气衍射而来。1937年,教育部对《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修订,确立此元素的中文定名为氡[6],并沿用至今。endprint

1902年,门捷列夫同意把氦、氖、氩、氪、氙、氡单独作为新的一族,放在周期表的最右边,这样每一周期也将增加一个该族的元素[7]。

1904年,拉姆齐成为因发现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人。

氦、氖、氩、氪、氙、氡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发展史的大事,元素周期表成功地接受了它们,元素周期表经历住了严峻考验而劫后余生,这对元素周期表不但没有丝毫损害,反而使之更加可靠。它们充实和丰富了元素周期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元素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无比生动活泼的自然图景。

二18族元素的国际系统命名和非系统命名的演变

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以长式周期表最为通用,关于其族的国际系统命名法,欧洲和美国曾有所不同,因此氦、氖、氩、氪、氙、氡所在的族有0族、ⅧA 族、8a族等多种称谓。1988年,IUPAC在组织专家进行多次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了18族标法的建议,此建议在《纯粹与应用化学》杂志上发表[8],并引入《无机化学命名法》红皮书1990年版附录[9],由此该族按照国际系统命名法应称为18族。

氦、氖、氩、氪、氙、氡元素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它们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由于一般的化学反应通常只有价电子参与化学键,而这些元素的价电子层已满,具有八隅体的稳定结构,很难形成化学键,也极难得到或失去电子,造成它们性质不活泼,非常稳定,极少进行化学反应,因而视其化合价为0。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它们被排斥在元素周期表主、副族以外,称为0族。

1894年氦被发现,至1900年氡被发现,乃至之后半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都没有发现或合成出它们的任何一种物质。由此,18族元素的非系统命名一直被称为noble gas,其源自德语的Edelgas(即贵重、稀有之意),是由雨果·埃德曼(H. W. T. Erdmann)于1898年所定名。“noble”与黄金等的“贵金属”类似,表示它们不易发生化学反应[10]。中文定名惰性气体较为普遍,也有高贵气体、贵重气体、贵族气体、贵气体、钝气等叫法。

1962年,加拿大化学家巴特莱特(N. Bartlett)将氙和六氟化铂在室温下直接反应,生成了第一个真正的含有化学键的18族元素的化合物FXe+[Pt2Fu]-。 [11]随后不久在同年内相继发现了氙的一系列氟化物和氟氧化物。至目前为止,不仅又发现了氪与氡的化合物,而且还发现氙竟然具有+2、+4、+6、+8多种氧化态。这样,0族的帽子不摘自掉。

18族元素的化合物的诞生,打破了人们认为它们“惰性”的看法,从此结束了持续70年之久的“惰性气体”不能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化合物的结论。“惰而不惰”,这是客观自然事物的必然辩证发展,惰性气体的称谓显然已不再符合这些元素的内涵。

氦、氖、氩、氪、氙、氡元素在地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10-8g·kg-1, 0.005mg·kg-1, 3.5mg·kg-1,0.1μg·kg-1, 约30ng·kg-1, 4×10-16g·kg-1。[12]由此可以看出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因此18族元素的非系统命名法由noble gas改为rare gas。1991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化学名词》将rare gas确定为稀有气体[13]。

但到目前为止,18族元素的中文名称还是没有完全统一。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的《化学》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第18族元素仍被称为0族,不知这是由于教材改动涉及中、高考的学生人数数量巨大,困难重重,还是为了突出讲述18族元素的化合价为0,抑或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0族的叫法,正如以上所述,已不能正确地反映18族元素的性质,不应再被使用。

不仅如此,在专业的科技文献查询网站如中国知网,惰性气体比稀有气体的使用比例要大得多,查询结果见表1。这表明,不仅在教育界,在学术界内也仍然在广泛使用惰性气体这一术语。

三从18族元素的名称演变看术语的规范与推广

科技术语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人们已经习惯的术语;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术语在不断创新。第一种倾向表现在,一些存活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术语,尽管它们反映出的认知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于现代科学的观念,但仍然被广泛地使用,人们并不想或还不知道或不习惯于用新的术语去代替它们。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其他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的复合术语中也在使用惰性气体这一术语:如“惰性气体防灭火”“钨极惰性气体保护弧焊机”“惰性气体发生装置”等,究其原因,一是惰性气体确实反映了18族元素的特性,即便是现在已经发现了它们的“惰而不惰”,毕竟相对其他元素它们的自身结构也是具有相对惰性的特性,因此其他学科的专家还是习惯沿用惰性气体这一术语。

18族元素的名称,从发现到之后长达一百多年人们对它们不断地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改变。从中可看出: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的语言投射。“惰性气体”这一术语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原始术语,而是以一个准术语出现,它是随着科学发展而产生的概念的名称,还在化学专业词语中站住了脚, 并进入化学术语体系之中,而且被普遍接受,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其稳定性也在实际运用中阻碍了新的、更准确的术语“稀有气体”的使用。

对于像化学一类的成熟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术语也会有一些改变,包括因内涵的改变而术语名称发生变化,或术语名称不变但其内涵发生了改变。如何及时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乃至大众了解、使用规范名词,如何让人们了解并接受修改后的概念,以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前,科学技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与传播, 科技术语的形成周期越来越短, 科技术语的数量呈爆炸式增加,不少新术语都是临时或者快速产生的, 它们可能会成为永久的术语固定下来, 也可能很快消失。如不对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信息激增的今天很容易陷入无序泛滥状态。因此,建立怎样的机制即制定怎样的术语政策,从而关注专业术语的发生、发展,进而正确地使用,也是一重要的课题。endprint

惰性气体与稀有气体这两个术语的争夺之战,从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在进行术语规范时也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术语的稳定性与标准化的可行性还取决于使用者的人数和范围的大小,使用者的范围越广,术语的历史越久,克服使用惯性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在进行学科术语的修订过程中,除非因科学性错误而使定名必须更改(如上文所述的“惰性气体”改为“稀有气体”),对于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术语,建议尽量不要重新定名,以免带来更多的混乱。

2.任何科技术语都会带有它诞生年代认识水平的痕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些术语亘古久远,有些术语则与时俱逝,走向消亡。对于在新术语产生期出现的一义多词,可酌情不予保留记录,但对于曾经被使用,并具有一段生命周期的术语,应当采取措施,将其保留,否则,在后人研读前人书卷的时候,可能因不知其所以然而遇到较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闫沐新,郭玉梅.法国的现代术语学研究[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4):4-5.

[2] Rayleigh L, Ramsay W . Argon, a New Constituent of the Atmosphere[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94-1895, 57 (1): 265-287.

[3] 学部审定科. 化学语汇[M].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8:1-28.

[4] 凌永乐.化学元素的发现[M]. 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81.

[5]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M].南京: 国立编译馆, 1933:2-6.

[6] 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会议大事记[J].化学通讯, 1937,19-24.

[7] Scerri E R.什么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故事,意义,哲理[M].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基础化学教学基地,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178.

[8] Fluck E , New Notations in the Periode Table[J]. Pure & Appl.Chem, 1988, 60:431.

[9] Leigh G J. 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ecommendations 1990[R]. Blackwell Science, 1990.

[10] Edward R. Noble gases[J]. Science, 1901, 13: 268-270.

[11] Bartlett N. Xenon hexafluoroplatinate (V) Xe+[PtF6]–[J]. Proceedings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London: Chemical Society),1962 (6): 218.

[12] 周公度,叶曾宪,吴念祖.化学元素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279.

上一篇:学科建设论文孙下一篇:小学课文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