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共13篇)
1.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一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贵州省仁怀市实验小学
熊顺秀
摘要:在教学中,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朗读
积极性
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华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学习成绩的限制,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得训练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的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词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地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用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书法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可以加深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明读、分角色读、领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如《小壁虎结尾吧》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已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疯狂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教材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疯狂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读书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任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使学生又兴趣地阅读大量书籍;朗读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提高;朗读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感情;朗读还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多了,想象力丰富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二
一、朗读能力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 只有朗读, 才能充分显露文字的声情气韵、词句的精彩绝妙、文章的灼见真知;只有朗读, 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 准确地表情达意, 真切地体味生活;只有朗读, 才能让真情感染读者, 让形象唤起美感, 让意境领悟主旨。可以说,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 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感性经验, 是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的。培养语感, 靠死记语言材料, 靠教师的讲授都难以获得, 只有靠自己的反复诵读、品味才能习得。阅读文章, 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而且要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朗读是眼、口、耳、心同时使用的阅读方式, 朗读时读音响亮, 抑扬顿挫, 节奏分明, 因而通过朗读, 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 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 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 仅仅讨究, 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 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 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比如, 在讲《暮江吟》这首诗时, 我先出示了挂图, 然后配乐范读, 让学生从中体会意境之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 并说说对诗的初步理解,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 在这过程中, 乐曲始终伴随, 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如我问“瑟瑟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江水在晃动, 有的说是指颜色, 有的说是江水比较凉, 这时我就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理解来读, 通过自己读, 听其他同学读、老师的范读, 又看了挂图, 学生明白了“瑟瑟”是指颜色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 我又趁热打铁, 让学生自己理解“可怜”的词意, 这样, 主要词语理解了, 一幅深秋初夜的美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这时学生描述诗的意境, 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有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 加进自己的一些想象画面, 使诗意更加丰满。这首诗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 难以忘怀。这样既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语言文字, 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重视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节、深厚的语境、鲜亮的画面, 都可以作为载体用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展示出来, 而创造出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反复朗读, 意境感会越来越强烈, 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此外, 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媒介,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 而在朗读时, 也要让学生展开想象, 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 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解读出课文的情感意味。
四、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 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 要想有感情的朗读, 就要让学生揣摸和领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让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 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被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随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陶冶了情操。如在讲《囚歌》这首诗时, 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叶挺的经历和事迹, 课上我又讲了这首诗不平凡的来历,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诗中所说的“狗”“人”“门”“一个声音”“活棺材”等词语指的是什么, 又让学生反复自由地读,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自由”“地下的烈火”“得到永生”的含义, 也都被叶挺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非常有感情, 既有对反动派残酷迫害革命者的强烈愤慨, 也有对叛徒的蔑视及嘲讽, 更多的是对革命者的无限钦佩, 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读得高亢有力、豪情澎湃。直到下课铃响了, 学生还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 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五、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训练, 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果学生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 平时说话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 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 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还可以为口语交际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抓了朗读教学,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课文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过渡衔接、修辞表达等方面都有其闪光之处, 平时朗读时, 反复揣摸,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作名篇写作语言、风格的感染, 接受了这些技巧, 到实际运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 更是一门艺术, 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 有其重要的作用。朗读, 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该是一位朗读能手, 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语文教学中的钥匙, 开启知识大门, 获取知识珍宝, 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 让其心灵在课堂上自由地放飞, 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被废弃已久的传统教学法, 在语文教改的今天, 仍具有魅力, 应大力提倡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是帮助学生品味各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然而, 纵观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 仅仅是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认识到朗读对感化、熏陶、审美、语感、表达的诸种功能, 实现它的本位价值。
3.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三
新课标把“读”提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的读书心智过程,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夯实汉语言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要将朗读教学有效落实,应分层分步去着手进行训练。在此,结合鲁教版六年级下册《黄河颂》这篇课文的讲授略谈一二。
首先,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我们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清晰可见笔者的教学思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过程采取“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自我”“四步走”的原则。这节课,就用一个“读”贯穿课堂始终。
初读。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范读或教师范读后,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气魄、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屏障等词语。同时教师也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情,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再读,教师请学生读准节奏和重音。这一个环节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必然是学生能够读懂。小组内可展开讨论,梳理文章内容。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特别注意所划出的词语,从中感受黄河的气势和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望”要重读,因为这个字总起下文。“奔”要重读,因为它强调出了黄河波涛滚滚、勇往直前的气势。“万丈狂澜”显示出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特别是“万丈”二字,更显示出波涛的惊人气魄,一定要加以强调。“九曲连环”写出了黄河的形状特点,不过读的时候不应特别重,而应该用慢速来强调,表现出它的曲折美。“劈”字用得特别好,把黄河写得像一把利斧一样有力,要读得干脆、果断、有劲……
三读,读出美的体会和感悟。第三遍读课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补充背景资料: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学生要在前两次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能读出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读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的最高境界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课文里的语句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更是对美的体会和感悟。
四读,希望学生能读出自我。通过反复多形式的诵读,能反观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文本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这种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大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黄河和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呢?
“情到深处自成诗。”这节课在学生高声诵读《黄河颂》中结束。相信学生们感受到了黄河的力量,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坚强。相信学生们一定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进情境当中,充分感受文本传达的魅力。应该说,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得就越有感情。朗读得越好,就说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越好。所以,朗读应当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有效教学手段。
4.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黄丰桥镇万新完小
内容提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朗读训练作用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逐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更能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加深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规范的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不能单靠理性分析,而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通过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向读者介绍了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及草地在早、中、晚的颜色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中体会到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又如教学《小摄影师》,通过朗读描写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句子,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爱护下一代的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通过写人物的对话和外貌的描写对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写了海水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形成不同色彩的原因;海底有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鱼;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以及岛上是海鸟的天下,树上栖息着海鸟,树下堆积着鸟粪,遍地是鸟蛋。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
西沙群岛物产的丰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又如《鸟的天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从群鸟欢闹中感到这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由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再联系自己平时被一只蚊子咬一下都痒得难受,从而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女孩眼前出现的“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从小女孩的神态,再从事情的结局,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女孩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5.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沧州市第十三中学--刘晓霞
[摘要]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本文论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划定:“用平凡话准确、流通、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即读一般的 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每个学生都安静的听,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能力。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相信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来临,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论文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我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孟庆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
孙秀云《浅淡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
6.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六
内容摘要:朗读是艺术,用表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分角色表演朗读,让学生亲身体会人物的情态与思想。
朗读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而且要巧妙的帮助学生学习朗读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表演特别感兴趣,且低年级课文中故事类、童话类的课文所占比例较大,这些课文都短小而精悍、浅显易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更多地把表演运用到朗读中来。人的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语言的能力;大脑的右半球则负责直觉创造力、想象力。如果,让创造力和想象力参与认知活动,就能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当代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说明:当人的身心处于高度放松和协调状态是大脑最灵敏,学习效率也最高。可见,恰如其分的表演可以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朗读的课文,而且不易遗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用表演性朗读的几点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表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朗读有了兴趣,就为学生持续朗读和提高朗读提供了内因的条件,减轻了学生朗读的疲劳感。那如激发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 的被动状态转入“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呢?我认为,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苏教版教材第三册中的秋游一课中,提到“白兔”、“绵羊”及“打滚儿”、“逮蚂蚱”、追逐等一些秋游中的趣事,在朗读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模仿动物的神情、动作和叫声„„这样,课文中的动物白兔”、“绵羊”及“打滚儿”、“逮蚂蚱”、追逐的场景便会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二、把所学的内容转化为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要把所描述的内容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必须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中内容表现得真实、准确,贴近我们的生活。如苏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乡下孩子》一课中,课文用短小精练的儿歌形式,描绘了乡下孩子聪明能干的特点和乡下孩子生活的乐趣。在朗读“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这一句时,学生有的用双手做抱小孩子的动作,有的一手抱孩子一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脑勺或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在朗读“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时,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神态和动作,把句中的“挖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小鱼”、“乐坏了”、“馋嘴”等词语形象表现出来,如身临其境一般。
三、分角色表演朗读,让学生亲身体会人物的情态与思想。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基本的训练,分角色训练中倍受教师和学
生喜爱的朗读方法之一,它具有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优点,分角色朗读上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带人物的思想特征和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再向“神似”迈进。这一目的只有通过仔细研究任务的语言、语调和语气能达到,而研究的过程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和小羊对话是训练的重点:狼故意找茬,气冲冲地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背地里骂我„„”小羊则温和、可怜的回答到:“亲爱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我还没出生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朗读这些语句呢?我先让一小组的学生认识和分析狼和小羊的性格特点:狼是狡猾的、蛮不讲理的、凶恶的;那么我们朗读时就应该读出它的凶恶、狡猾、蛮不讲理;小羊则是温和、善良、弱小的,朗读时就应读出温和与善良的语气。在我的指导,他们把这一对话表演得惟妙惟肖,为其他同学正确把读狼和小羊的语气做好了示范,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7.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七
朗读能够促使我们理解文本。它通过语言技巧与语音的变化, 将文中的情感、意境、趣味等表达出来;它还可以将那些依靠书面语所不能体现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它的这些功能, 我们古人才会留下“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俗语。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朗读有助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 因为朗读有利于预感的培养。
三、朗读能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读出来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许一段精彩语段经过朗读者之口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 而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会在某位朗读者的表达下让人如沐春风。这就和朗读者的能力有极大的关系。所以, 朗读可以使那些在口头表达有欠缺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流畅的口语, 可从朗读能力的训练开始。
四、朗读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课堂, 尤其是语文课堂, 学生的情绪会受教师的影响。当教师范读课文时, 倘若能够声情并茂, 那么其动作、表情就容易感染学生,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记得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时, 当我读到最后“……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 回忆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 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注意保护生态平衡, 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学生们静悄悄地听着, 我甚至瞧见了感性的女孩子眼睛中有了闪亮的泪光,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 我们要保护地球, 保护环境!”那堂课学生们都在一种哀悼与人文关怀中结束。
五、朗读会提升学生的审美与语文素养
新课改形式下,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 用感情线渲染学生, 以情激情, 让学生从诗情画意中, 饱含感情地朗读, 从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并从中受到感染, 得到教育, 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朗读如何才可以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发挥作用, 使语文课堂精彩起来呢?以下就是我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一、让朗读“吸引”住学生眼球
我们必须明确, 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 即使语文教师读得再好而学生毫无兴趣那也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孤单的独角戏。所以, 必须使朗读这把宝剑, 亮出它的锋芒,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1. 用事实告诉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知道《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读者大概也关注过王刚对它的“诠释”。倘若阅读这本书会使人泪流满面, 那么, 听了王刚对此书的朗读后, 大家才会更觉真切与震撼。王刚的朗读赋予了这部书生命, 使它在听众心里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痕。
倘若班级中有《动物世界》的爱好者, 那么多年前赵忠祥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解, 定会触动不少学生的心弦。
一桩又一桩因为朗读而成就的经典, 定会吸引住那一位位梦想成功的学子的眼球。“可爱学生看过来, 朗读这里真精彩。”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假装不理不睬”。倘若这招不那么灵敏, 我们可抛出下一招式。
2. 老师范读, 使学生的朗读星火成燎原之势。
“打铁还要榔头硬”, 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 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 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
3. 适当营造成功氛围, 使学生找获得朗读动力。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认同感。所以, 当学生在朗读初期我们最好要以鼓励为主。
或许他的普通话里还有很严重的方音, 可他的感情投入会成为我们教师称赞他的切入点。或许他读得并不流畅, 但他的发音是标准的, 我们未尝不可从这方面加以鼓励。有自信, 有兴趣, 学生们想不爱上朗读都难。
二、提高朗读技巧, 让学生品尝进步的喜悦
如果, 只将朗读停留在兴趣阶段, 那么时间一长, 学生的朗读兴趣可能会降低。所以, 必须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前进中攀上新的高峰, 才可以使学生的朗读兴趣持久。
1.读好课文, 需做到“六不”。要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就必须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唱读, 不读破句子。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 就这点来讲, 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 严格要求, 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 口到, 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为不同朗读基础的学生提供平台。对于原本就有朗读功底的学生来说,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是自信展现才能的阵地。
3.师生“评读”, 促进朗读创新高。若只一味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褒扬, 那么, 他们容易满足于现状。当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起来后, 就需在他们现有的水平上“挑刺”或者提出新的要求。
4. 利用现代媒介,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广播、电视, 尤其是国家级的传播媒介, 他们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是属于一流的。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学习他们的发音和技巧, 肯定会受益匪浅。
8.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正确理解和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视写的训练,轻视其他方面训练的情况,尤其是读的训练。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
一、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让学生对学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做法。如大量的机械的重复抄写之类的作业等,许多学生正在越来越远离语文。为此,语文老师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尝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材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前面提到“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多读多听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多读,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多听,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别人朗读说话的鉴别、欣赏能力。学生在多读多听中进行思索,设身处地去体会蕴藏于文字背后的东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强。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读到写扫路老人的外貌时,我抓住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朗读:“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拿着竹扫帚清扫路面。”“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发言:“他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接着我又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很快,就有学生写道:“我们的孙老师经常穿一件粉红色的风衣,她戴着一副眼镜,上课时,她总是慈善地看着我们,有时候她会从眼镜框外边向我们看,那一定是有同学没注意认真听讲。”学生朗读时还特意强调了“经常”、“慈善”、“有时候”、“一定”这几个词语。可见,朗读训练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图像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现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现系统的概念——词语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现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情材料受到了审美关照,概念性的词语被激活、唤醒。这样重复实验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关于漓江的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描写,学生没去过桂林,所以他们没有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观察书上的插图和有感情的朗读来让学生进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的写法,修辞等,学生很难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背诵起来也会很困难。
四、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又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张皮”,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烦琐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语文课程标准》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的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毫无意义的,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如我在教学《我的油布伞》一文时,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解,师生个个眼含热泪,都被那崇高的母爱而感动了,接着,又引出了许多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个学段都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但就整体而言,每个年级都要加强读的训练,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思想教育。叶老说:“多读作品,多培养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9.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篇九
语言能力・语感・朗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 只授之学生以鱼,而后者却授之学生以“渔”。“渔”,意味着一种创造,它能捕获到更多更好的“鱼”。 笔者以为语文教育要授之学生以“渔”,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10.浅谈舞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自古以来,舞蹈和音乐就是一堆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乐记·师乙篇》记载道:“故歌之为言也,……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的是唱歌唱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跳起来了,由此可见,舞蹈就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在音乐课中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儿童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舞蹈就是用肢体语言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迪下,用身体演绎出它的节奏。小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动,在音乐课中,单纯的唱歌教学他们很快会觉得乏味,音乐课中舞蹈教学采用愉快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伸臂展腿,扭头摆臀,营造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如在上音乐课之前,我让学生听《堆雪人》《踏雪寻梅》等,随着优美欢快的旋律做着舞蹈动作,营造了音乐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如在《赶圩回来啊哩哩》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增加了彝族舞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边舞边唱,在舞蹈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学生兴趣高涨,不但很快学会了歌曲,还表演得很好,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受到的感染和熏陶更强。
二、舞蹈教学辅助歌词的记忆
在小学音乐课中,歌词的记忆成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小小障碍。例如:在教授《快乐的一天》这首歌时,它的歌词特别难记,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开始还不认识字或识字很少,不能看懂歌词。我使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记忆,我根据歌词的内容编了舞蹈动作,学生很快就理解并记住了歌词,学生当时兴趣很浓,课堂效果也不错。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舞蹈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根据歌词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那么歌词的记忆就在孩子们愉快的跳动中轻松搞定。
三、舞蹈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一种艺术手段 音乐是一种听觉形式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和核心的。舞蹈是把对音乐的感受、体味、认知和发现,用动作形式表现出来。在欣赏一段音乐时,反复的聆听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我便想办法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以舞蹈带动听觉欣赏,就是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属于兴奋状态,舞蹈给予了音乐生命的活力。音乐如一股清澈的山泉,舞蹈就象一幅优美的画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在欣赏《大河之舞》的片段,如此经典的作品,配以欢快、流行的踢踏舞,流动的旋律赋予人物的思想、情感,使音乐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亲身感受着美的力量,美的真谛。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中曾提到:“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能更生动、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感受所联想到的事物,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所以舞蹈教学是音乐美的延续,是音乐美的升华。
四、舞蹈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奥尔夫教学法曾指出:“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本身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生活。应多渠道的发挥、挖掘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音乐课要让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舞蹈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实践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让学生真正地去音乐世界里遨游,得到美的享受。舞蹈教学可以给孩子们多点时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舞蹈教学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即性动作,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好与存在,使音乐实践活动有了成功的保证。例如在《火车开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表情呆板,此时加入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起来,载歌载舞的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音乐与舞蹈是血与肉的关系,在音乐课舞蹈教学中,既要注意舞蹈语言的直观性和动作性,又要注意舞蹈教学的抒情性、思想性和创造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舞蹈教学的实效。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音乐的情感内容,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框架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以新理念从事音乐舞蹈教学工作。要充分运用舞蹈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感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向儿童提供无边无际的幻想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与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说音乐是“蓝”,舞蹈是“青”,那么通过舞蹈创新教育教学这一重要手段,就能达到“青出一蓝而更胜于蓝”的创造效果。
螺溪中学:杨珍
党员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1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中国革命的前面,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无数的胜利。党的91年的光辉历史,就是坚持先进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首先是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先进,其次是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91年来,我们党在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始终保持了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政策的先进性,带领中国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先进,党组织的先进,并不代表所有党员都先进,从总体上来说,党员的大多数是先进的,但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总有认识跟不上的,总有不够先进的、掉队的,甚至是走向反面,以至于被人民抛弃。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是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上的开放改革,文化思想领域的环境也宽松了,很多西方的思潮引进来,国内一些被批判过的错误思想也有所抬头,一些新的错误思想也逐渐产生,而我们有些党员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把思想教育和学习放在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更为这些错误思想和思潮开绿灯。事实上,确有部分党员被侵蚀,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是愤怒的腐败现象,另外一部分党员虽然还算不上腐败,但是他们忘记了党的目标,迷失了方向,甚至放弃了信念,为个人私利盲目计较,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这些现象损害了党的形象,危害了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现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非常及时,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活动能教育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能够挽救一批走到悬崖边上的人,把他们拉回来,这个活动也证明了党充满活力,能够自我完善,具有良好的造血换血机制,保持自己的肌体永远健康。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对照自己的思想,我也有一些体会。要经常以党章和胡总书记的六个坚持对照检查自己,是不是像个党员,是不是具有先进性。近年来社会上对党员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我认为应该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敢于表现出党员的行为,要敢于和不正确的思想作斗争。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不能满足于遵纪守法或者是为人师表,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党员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工作中,教育教学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观、艺术观。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认真对照党章,我们学习的重要文件,按照这个要求,找清思想上的差距,包括实践能力的差距,做到既有深刻认识,又有改正和进一步作为的能力。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一次很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我将借这个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争取让自己符合党员先进性的标准。
杨
11.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由此可以说明,在古代,人们对于朗读已经非常重视。自从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后,新的语文教材内容愈来愈丰富,题材也愈来愈多样化。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朗读部分,文章的课后要求一般都是熟读全文并背诵,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首先,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拥有轻松有趣的朗读环境;其次,在朗读时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的内心有所感触,间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朗读时不能采用以往的说教方式,将课文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无聊,没有兴趣学习,从而无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2.朗读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所接受的知识相对较少,使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比较表面,因此,想要他们较为深刻地理解整篇文章就需要让他们进行朗读。多次朗读有利于加深记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受,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处于形成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朗读就是个比较好的方法,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文章中的语法语句,此外,还能帮助他们较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的策略
1.在课堂上重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现今,尽管许多老师都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课上也给学生着重强调过,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增加朗读的比重,学生自然也就不太重视。因此,想要学生真正地重视朗读,老师需要做出改变:(1)老师对于朗读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心里真正地重视起来;(2)需要在课堂上增加朗读教学的比重,从而将朗读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还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后,他们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文章时,首先,我带领所有学生一起朗读全文,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我会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朗诵比赛,然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朗读,让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通过大家投票选出优秀的朗读者,并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
老师在朗读教学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示范工作,老师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要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其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不一定能够把握好语速语调,老师需要仔细听,并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
比如,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时,文中有一段描述丑小鸭外表的,它因为不漂亮的外表而受到同伴的嫌弃时,它很伤心,因此,在朗读这段内容时声音应该缓慢而低沉,让人感觉到失落;而当丑小鸭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时,它是比较开心的,因而在朗读此段内容时声音应该比较轻快,让人感受到喜悦之情,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朗读的特殊魅力,从而爱上朗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首先,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朗读水平,从而间接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努力探究出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或者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而爱上朗读,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伟智.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6(2).
[2]郭小紅.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2016(23).
[3]于善发.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5(17):161-162.
[4]张国荣.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下),2015(12):235.
12.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二
一、朗读的作用
1.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这是朗读最基本的作用。
朗读,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 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 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是朗读训练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融情入文,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 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这样, 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3. 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 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 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把诗意蕴藏于富有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教学诗歌时, 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 才能让学生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更好地品味出来, 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在文学作品中, 具体、生动、可感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 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和画面, 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感受其形象美。
二、朗读的要求
1. 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 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 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例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
2.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要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 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3. 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 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 表情达意→速度适中, 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自然会跃跃欲试, 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 都要树立新的朗读教学理念, 科学地指导好朗读训练, 创新地设计好朗读训练。做到以读促写, 以读促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3.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 篇十三
传统的音乐教学,多以教材的核心内容为主,采取单
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教唱歌曲,学习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常常忽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在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歌曲、认识乐谱,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学习音乐,在欢快、舒畅的环境中感知音乐。所以,我时常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就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舞蹈律动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和必要前提,而舞蹈律动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儿童听觉、视觉、肢体等多方面的感官,从而刺激儿童去感受音乐。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是单一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唱歌曲,枯燥的讲解乐理知识,使原本愉悦的音乐教学显得单调乏味,消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用身势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几个简单的舞蹈律动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不仅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我在二年级《黄鼠狼拜年》的教学中,通过想像和模仿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儿童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如黄鼠狼、大公鸡、小草、大树等,并让儿童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个角色的特点加以舞蹈律动进行大胆表演。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的积极性。
二、舞蹈律动有助于增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学生随音乐通过身体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叫舞蹈律动。用舞蹈律动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领悟音乐。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身体律动亲身体验下获得的音乐感知是强烈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例如,利用画三角形的轮廓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利用击掌拍肩的力度来感知音的强弱,利用踏步快慢去感知音乐的速度,用手臂的律动感知旋律线的起伏„„我在二年级《学飞》一课教学时,请学生做小鸟飞翔的动作,感受小鸟学飞的音乐形象,同时加入先提腕后压腕的舞蹈律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四二拍的强弱力度。通过舞蹈律动教学,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速度,而且很好的感受了小鸟学飞的可爱形象,增强了学习学习音乐的感知力。
三、舞蹈律动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音乐是表达和传递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传递的情感呢?除了通过示范、聆听、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以外,还能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运用舞蹈律动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比如,模拟农民割麦子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模拟白鹅走路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白鹅的可爱;模拟摇篮轻轻晃动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安静优美的情感„„我在《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时,创设“献哈达”这一舞蹈律动氛围,让学生感受藏族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创设跳跳藏族舞的教学氛围,就是通过几个典型的藏舞舞步 “左右点步”、“退踏步”、“颤膝脚步”,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舞蹈律动中感受藏族歌舞粗犷豪放以及热情奔放的情感特点。
四、舞蹈律动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
音乐课标理念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想像和创编艺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从而丰富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舞《小乌龟飞上天》是一首天真有趣的音乐作品,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舞蹈律动,让学生想像生活中乌龟的形象,加以模拟创编,表现小乌龟的“哭”、“摇头摆尾”“扑通落下水”一系列的可爱样子。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跟随音乐节奏和情绪即兴设计律动,来感受音乐强烈的节奏、丰富有趣的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推荐阅读:
浅谈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7-21
浅析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17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7-21
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07-27
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6-25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10-08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08-2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08-12
合作教学在高中音乐的作用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