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沟通难题(共9篇)
1.化解沟通难题 篇一
1、遇到困难题
遇到难题或者步骤很多的题目时,千万不要手忙脚乱。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考场上人人平等,不可能只难自己一个人,难题在很多考生面前都是难的。所以,试题本身的难度对排名的高低没有太大影响。
如果实在不会解答,可以先放下去做下一题,等其他题做完以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究,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则,老是钻牛角尖里,又解答不出来,只会浪费宝贵的做题时间,还不如换一道题,常常可以使思路重新活跃起来。
2、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题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明明平时看似很简单、很熟悉的题目,一到考场上就突然想不起来了。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大脑放松、不要紧张,也别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可以先想想课本或笔记本中遗忘的知识点是什么内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回想。也可以找试卷上的其它题目做一下,看看是否能启发回忆出遗忘的那部分内容。
3、遇到绝对答不出的题
有些问题看了很久仍不能解答,而且考试的时间有不多了,这时候就不要继续往下思考了。但也不能就此放弃,让它空着。
对于这种题型,就大胆地去猜。遇到选择题和填空题,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填上答案,如果是答题就写一些相关的定理、公式或者文字。有时候如果蒙中了,也好比让它空着白白失去得分的机会强。
2.化解沟通难题 篇二
一、组织
组织工作的到位是确保大课间有序开展的前提。我校高度重视大课间的组织管理工作, 采取三项具体措施落实大课间的长效管理。
1. 创建“一周体育校长”制度抓实长效管理。
大课间起始阶段, 我校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固定行政领导, 周而复始地对大课间进行检查管理。然而, 由于每个行政领导分管工作与各个阶段重点工作不同, 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工作忙的领导对大课间疏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情况, 我校创建了“一周体育校长”制度, 重点对体育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方法就是将所有的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 统一培训, 明确职责, 每周安排一人担任“一周体育校长”, 每天重点对大课间等体育活动实施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引领, 走进基层倾听班主任和学生的呼声, 每周利用周一教师集体学习的时间, 将检查情况反馈给教师。此外, 我校还将大课间活动纳入少先队“红领巾十项检查”中, 每天由学生干部轮流检查, 及时记载, 每周张榜公布评比成绩。
2. 配备正副班主任建立ABC角制责任到人。
班主任配备, 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由于班主任兼任其它教学工作, 需要参加各种学习进修和上级活动等情况, 经常造成大课间班主任脱岗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除了每班配备一人做班主任 (即A角) , 主要负责大课间的组织与管理外, 别外还配备一位兼职副班主任 (即B角) 协助管理, 这样可以在A角离岗的情况下, B角就会顶上。不仅如此, 我校还配备了机动C角。C角主要由行政领导担任, 在AB两角都外出的情况下, 再由教导处临时安排C角顶班。ABC角制度的创建, 使教师做到职责分明、管理到岗、任务到班、实施到人, 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新局面。
3. 培养学生小助手, 协助教师管理。
大课间除了教师要发挥主动作用外, 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班主任作为大课间的管理者, 在日常活动中, 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其次要重视小助手管理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最常见的做法就是, 教师有意识地“放任”学生 (其实就是班主任躲在一边悄悄观察学生的表现) , 观察小干部的表现, 以此有针对性地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提高学生小助手的实际管理能力。
此外, 我校还建立了大课间活动评比制度, 坚持每月评比和表彰相结合, 制订了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 以“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完成质量为评价内容, 运用相对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 采用评价结果与评选文明班级和优秀学生相挂钩的考评手段,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使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场地
场地是大课间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然而,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体育活动场地小的困难, 我校也不例外。但是, 通过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 我校1600多人都能在有限范围内参与大课间活动。此举被上级领导赞誉作“小场地、大内容”, 成为我区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典范。
1. 分时叉开, 灵活安排。
在最初开展大课间时, 我校统一于下午安排大课间活动, 由于人多地少, 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学生, 活动很难有效施展。针对这个突出问题, 我校采用了分时叉开安排大课间, 将全校课表重排优化, 一天安排两次大课间, 即上午安排一批, 下午再安排一批。一批学生参与大课间, 另一批学生在室内上短课, 这样就做到了两不误, 又有效地缓解了场地紧的矛盾。还有, 当天有体育课的班级, 在保证学生已经活动一小时的情况下, 灵活安排, 将其安排在室内开展一些诸如棋类那样轻负荷的小活动, 这样既可以不让学生过度疲劳, 还可以释放一些活动空间。
2. 变通活动规则, 降低场地要求。
有一些运动项目由于活动场地大, 尽管学生喜欢, 但在大课间中难显身手。教师这时如能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 变换活动形式或变通规则, 就会降低这些活动对场地的要求, 给学生惊喜。如学生喜欢足球射门游戏, 我们就用纸球当足球, 用栏架作球门, 这样就可以进行变通游戏了;学生喜欢投篮, 我们就用纸篓当篮圈平放地上, 用小皮球当篮球, 这样就适合低年级学生投篮了;学生喜欢玩投远或者投准游戏, 我们就用乒乓球、羽毛球代替重物进行游戏;我们可以安排两名学生手持体操棒代替双杠让学生做支撑游戏;还可以用气球代替排球, 用嘴吹代替手垫, 让学生过把排球瘾。
3. 开发小场地游戏活动。
一个好的体育游戏就会像磁铁一样, 吸引着学生聚集在一起快乐活动。为此, 我们专门通过橱窗、电视台、网站等向学生征集小场地游戏, 让学生创编更多、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 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容。游戏要求是简便容易操作、场地要求小、形式新颖活泼。我校为此征集到了很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小游戏活动, 有“造房子”, 跳绳、踢毽、跳迪斯科、兔子舞、集体舞、摸高、套圈、打保龄球、蛙跳、俯卧撑、健美操、集体跳长绳等等。尤其那“抖空竹”, 几十个孩子聚拢在一起, 其中几个蹲在地上手握竹竿, 一张一合地打着整齐的拍子, 其他孩子则面对竹竿站成两排, 和着节拍一个接一个地冲入其中跳跃, 清脆的竹竿撞击声和孩子们稚气的笑声交融在一起, 孩子那高兴劲甭提有多少开心呢。
三、器材
器材是保证大课间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缺少器材的大课间, 犹如小鸟失去了翅膀, 鱼儿离开了水。我校采用三项措施化解器材困难。
1. 开发土器材。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器材, 一部分由学校提供, 更多的则由学生和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如动手自制陀螺, 利用废报纸做成纸球, 利用可乐瓶装上沙 (或水) 做保龄球等, 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自己动手制作器材, 把场地由成人化、竞技化转变成儿童化、趣味化, 既发挥学生的聪明特长,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教师也要开动脑筋, 在体育器材多种功能的开发上动足脑筋。如一张小折垫, 除完成滚翻活动以外, 可以竖、架、叠、抬、爬等, 开发其更多的功能;栏架, 除了用来跨栏外, 也可以用作投射门, 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 设计多种游戏;实心球, 可用来投掷以外, 还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保龄球等。
2. 学生自带器材。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闲置体育器材, 为此, 我校就发动学生自带器材到校参与活动, 比如让学生自带呼啦圈、毽子、绳子、橡皮筋、哑铃和各种球类、棋类、球拍, 丰富学校的器材装备。
3. 政府补贴购买器材。
3.普京妙语化解难题 篇三
“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
2007年2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一次大型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希腊记者向普京“发难”道:“我明白,您在自己的任期结束前是不打算离开的,但……”还没等说完,在场的记者都笑了起来;见台上的普京也在尴尬地苦笑着,这位记者连忙解释道:“您是明白我的意思的!但是我也看到过一种观点,说您正坐在手提箱上,随时准备跑掉。您同意这种说法吗?”听到这话,普京先是故意地向脚下的两边各看了一下,然后问道:“手提箱在哪儿呢?”在一片笑声中,他又笑着说:“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我不打算跑到哪儿去!”再次引发众人的大笑后,普京接着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2008年的总统大选是3月初举行,而此后还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总统权力的交接工作;因此,我将一直工作到2008年5月。你想提前赶我走吗?我会自己走的,但是请你不要着急。”于是,大厅里又一次响起愉悦的笑声。
针对记者“会不会辞职”之问,普京本可以用“不会”之类来敷衍了事的;但他却不愿意放过这个大秀幽默的机会。敏锐地捕捉到“手提箱”这个比喻后,他随即化虚为实并假痴不癫地既看又问,继而又借实言虚——用“我当年练的是柔道可不是田径”这一人所共知的事实,来为“不打算跑”(不会辞职)提供理由;在此基础上,再庄谐并置——直言现在距卸职时间尚早后,又以反问来调侃提问者。如此这般,能多次引发人们的笑声自是一种必然。
“梅德韦杰夫和我都是传统性倾向的人”
在普京的鼎力支持下,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当选俄罗斯总统,普京则担任总理;对这一奇特的“梅普组合”,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2010年12月16日,在普京与国民连线时,便有人问他:“当您和总统都睡觉的时候,谁管理国家?”对这个看似搞笑的问题,普京亦以玩笑答之:“我们轮流睡觉。不用怀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随着“睡觉”之说的不胫而走,一些外国媒体便将“梅普组合”称之为“政治婚姻”。2011年4月26日,正在意大利访问的普京与贝卢斯科尼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就有记者问他道:“您是如何维持同梅德韦杰夫这一‘政治婚姻’的?”对此,普京先是玩笑道:“梅德韦杰夫和我都是传统性倾向的人,这一点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一片笑声中,他又认真地回答说:“至于婚姻关系,你说得有点夸张了;不过我们之间是多年的朋友。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能共同处理好工作关系,这也让我们感到自豪。”
“睡觉”之间看似搞笑,实则是希望他们能保持清醒,管理好这个国家;对这一言外之意,普京虽了然于胸,但他却故意先将其坐实理解,以“我们轮流睡觉”来反幽对方一默,之后再诚实作答,让问者安心。面对“政治婚姻”这一比喻,普京则故技重演——将“婚姻”按本义理解后,再用我们“都是传统性倾向的人”
(亦即两个男人不会结婚)来予以巧妙否定;接着才明言朋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有此幽默且自信的话语,自能令人心服口服!
“你有没有发觉过这样的言论”
由于俄罗斯时常同西方发生摩擦,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话题便反复被记者们问及。2007年初,因为天然气运输问题,普京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讲话,指斥有些国家把俄罗斯视为敌人;此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即有美国记者旧话重提:“您不久前说过,一些国家想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敌人,这包括伦敦和华盛顿吗?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诋毁俄罗斯的名声呢?”听罢这个尖锐的问题,普京回答道:“我们和运输国的谈判,也是为了保护能源最终用户的利益,有些人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应该向我们道谢。但我们听到的却是指责,这当然会让俄罗斯非常不满。我想说,这些指责不一定来自国家政府层面,但的确有这样的势力存在。谁发表这方面的言论,谁就是这些势力中的人。”就在全场一片肃静之时,普京又补上一句:“你有没有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有,那么你就是这些势力中的人。”这一玩笑语逗得人们哄堂大笑。
面对记者的尖锐问题,直接回答显然不智;故而,普京便巧妙地抓住“什么人”大做文章:先是用事实证明“有些人”对俄罗斯的指责毫无道理,这便使得自己此前的“指斥”有了充分的理由;接着又用看似模糊实则明确的强硬话语,既重申了自己的看法,又不给人以任何把柄。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已足够圆满了,但惯于幽默的普京仍不忘再秀一把幽默,以自问自答的诙谐妙语,既软化了刚才的强硬。又调节了会场的气氛,真可谓一箭双雕了!
“脱衣服最好还是到其他什么地方”
2013年4月8日,普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参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时,四名乌克兰女权主义者突然冲破警戒线并迅速脱去上衣,一边展现涂在上身的“他妈的独裁者”等不文明口号,一边用英文高声叫喊。事后,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乌克兰女权组织的积极分子赤裸上身高喊口号进行示威”时,普京回答道:“这个活动,博得了我的喜欢。我觉得它有助于推广汉诺威博览会。”就在人们都发出会意的笑声时,他又含笑说:“不过,脱衣服最好还是到其他什么地方,比如在裸体浴场,那里不冷,也不怕感冒。”一阵哄堂大笑后,记者仍穷追不舍:“她们可是喊着口号呢!”“她们在那里喊的什么内容,我听得不是很清楚,因为保安人员的动作非常迅速。我看到有好几名保安向她们扑了上去,以致连她们的头发是深褐色还是黑色的我都没看清,这不对;我觉得可以柔和一些对待那几名女子。”此语一出,一片笑声和掌声。
面对记者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普京先是故意将“示威”看作是东道主为自己造访而举办的一个“活动”,然后再调侃其不足之处——不该在此地“脱衣服”;有此机智幽默之妙语,自能化解尴尬,赢得笑声。而在记者纠缠不放时,他又以保安动作迅速为由来证明自己没听清楚,不仅理据充分,而且还顺便称颂了保安;称颂之后却又以不太“柔和”予以“否定”,以彰显自己的“怜香惜玉”之心;如此大智若愚,人们怎能不报以笑声和掌声?
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巴布金曾说:“当普京开玩笑时,他的孩子气就显露出来,他的眼中也会闪过一丝狡黠。他脸上的表情,甚至他摇头的方式都说明他对自己的幽默很是自得。”这种“自得”心理,当是这位铁腕政治家一直与幽默同行的根源之所在。
编辑 杨逸
4.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篇四
作者/ 韩立坚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是否坚持调查研究提到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加以论述和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在全党进一步兴起。在实际工作中调研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状况,一些基层领导并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位置,这也是这些地方领导工作比较薄弱、领导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应该如何化解调研中的难题呢?本文就此作了些研究与思考。
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
基层领导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体系的基础,与群众接触最频繁,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有着距离近、成本低、效率高等天然优势。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调查研究却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基层调研难以摆上位置。虽然我们党历来强调调查研究,但不少人认为调查研究是高层领导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一是认为基层的任务主要是执行,不需要调研,上级一声令下,下级闻风而动就行了。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要求也常常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听汇报只听怎么行动、有多大效果,很少征求基层意见,听取基层的声音,有的连基层的调研报告都不愿意看。这种只重命令、不重问计的工作态度,压抑了基层调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认为熟悉基层情况,调研是多此一举。有的领导觉得本地区本部门就那么大摊子,对多大规模、多少资源了如指掌,与群众接触也多,有什么情况不了解?即使下去调研,也是带着已有的框框,找一些数据和事例填充而已。与群众座谈,也是指示多、布置多,征求意见少,对不同观点甚至持反对态度。有的则把调查研究理解为“做文章”,只是发表发表装点门面,根本不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实际工作还是遵循自己固有的那一套。三是拍脑袋办事,不习惯调研。工作中遇事不与群众商量,不认真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办事。为了所谓“政绩”,即使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例如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折腾;在招商引资中大量的低产能项目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在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而未能抓好典型,引导和帮助群众克服困难。正是由于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经济工作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不求新,基层调研难以形成风气。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基层领导不重视调查研究,与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存在这样几种倾向:一是老一套,把工作视同交替轮回的四季,去年是怎么做的,今年还是怎么干,在研究和部署工作时,至多根据上面要求和外面形势,把数字、口号、提法变动一下,工作谈不上什么创新。二是应付式。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应付上级检查,得过且过,许多问题能拖则拖。例如对待上访问题,不是把群众信访看作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窗口和平台,以解民难、平民怨、赢民心,而是派人截访,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只求一时息访。三是等靠要。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许多贫困地区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一些基层领导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他们不是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思考和寻求发展对策,紧紧抓住扶贫机遇有一番大的作为,而是把发展的基点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和外部帮扶上,对上级汇报工作不是讲自己有什么举措,而只是要钱要物。大量的非耕地资源不去深度开发,而是年复一年等待上级扶持,群众称之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没有求新求变的强烈愿望,自然难有开展调查研究的内在动力。
三、作风不扎实,基层调研难以真正开展。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跟风。工作随大流,往往一阵风。上级提倡了,外面有人搞了,自己也跟着搞,不问为什么这样搞,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真正做好。例如有些地方搞设施农业,一搞一大片,只图数量,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和购销服务等却很少研究和过问,以致有的蔬菜大棚荒草丛生,有的改种传统粮食作物,亏损拆毁,不但严重浪费国家扶持的钢材和薄膜等物资,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二是走形式。抓工作就是几个点、几条线,装扮盆景,目的在于“打造形象”,取悦领导,而不是坚持点面结合,把点上的经验推到面上,促进工作的整体提升。三是造假。汇报工作看场合、看气氛,典型有反有正,数字可大可小,随机变化,特别是难以稽考的CDp、人均收入、工业投入乃至外资到账、入库税收等,不断水涨船高,弄得国家统计部门难以掌握真实数据。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还需要什么基层调研?又怎么能搞好基层调研?
四、环境不宽松,基层调研难以实事求是。与基层一些领导接触,他们反映调查研究有三怕:一怕影响地区形象。调查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不但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而且会误导决策。因此,调查研究不但要认真总结成绩,而且要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基层领导对剖析问题有顾虑,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有的干脆只唱颂歌,把调查研究搞成了评功摆好,变成了抬轿子,有的甚至把问题说成了成绩,混淆了是非。二怕上级抓住辫子。上报的材料一般正面典型为多,负面材料则较为少见,所以上报负面材料很容易引起上级重视,如果被列为反面典型,基层可能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因此,基层领导工作中非常缺乏有一定深度的典型调研,即使配合上级领导和部门调研,基层也不愿意完全展示真实的一面。三怕得罪有关方面。在基层调研中,由于怕得罪有关领导(包括前任)和有权部门,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很难实事求是地指出。这种选择性的调查研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那么,该如何从基层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一、增共识,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基层调研仅靠一般号召和简单行政手段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基层重新认识调查研究,形成新的共识。第一,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党中央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规划了两个100年的路线图,这是前无古人又无先例的伟大事业。要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处于最前沿的基层领导就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学习可资借鉴的新经验,寻求能够突破的新路径。在基层岗位上,无论你的阅历多么丰富,领导艺术多么高超,都没有老本可吃,都必须兢兢业业搞好调查研究。第二,基层工作的职能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基层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和执行决策,但并不是不需要决策。实际上如何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来决定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就是一种决策,是执行上级决策的决策。执行的过程也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无论执行还是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包括基层在内的所有领导工作的必备手段。第三,基层工作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基层领导工作者,必须有一种实干精神。而这种“实干”不仅仅是听命令、肯负责、能吃苦,还必须重视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能够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基层领导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做到视野开阔、充满底气、善于开拓、不辱使命。
二、转作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就必须切实转变基层领导作风,做到“三个尊重”。一要尊重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自觉放低身段,打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改变下车伊始哇啦哇啦、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恶习,牢固确立以民为师的意识,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求教于民。二要尊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调查决不能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研究问题;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老印象,一知半解就浅尝辄止;更不能满足于主观成见,想当然拍脑袋。调查研究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主见,又不能带着主观框框去曲解、图解实践,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三要尊重科学,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解剖点上的问题,又要掌握面上的情况;既要听顺耳的话,又要听逆耳的话;既要敢于坚持真理,又要勇于修正错误。对于一些负面的东西,既不能回避,更不能打棍子、抓辫子,而要鼓励群众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基层领导必须认真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学习本地和外地包括国外的新鲜经验,学习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在调研工作中有一个较高的理论视点和宽阔的研究视野,要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我们不但要调查好,搞好量的分析,而且要研究好,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那种只满足于一个大概印象,连笔记都懒得记,不作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调查研究,只是徒具形式,于事无补。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和善于用调查研究之矢,射经济社会发展之的,服从和服务好我们的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大业。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努力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基层特别要注重和善于发挥与群众接触密切的优势,通过社会网络论坛、群众信访渠道、服务乡村和企业、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利用与群众接触的各种机会,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更好地摸实情、懂实务、办实事,使调查研究常态化、便捷化。
四、建规范,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铁制度。开展调查研究,不但需要基层领导高度自觉,而且需要结合基层工作特点,建立和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一是调研论证制度。基层领导,对工作中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必须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的制度,通过听证、论证、公示、座谈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消除拍脑袋决策现象,使决策过程成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的过程。二是调研工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意见》,规定省部级、市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分别不少于30天、60天。基层也应陔建立切合基层实际的调研工作制度,调研工作时间应该远远多于对于上级领导规定的时间,决不能以会议多、工作忙为理由而有所压缩。三是蹲点调研制度,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管用。要注意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乡村、社区和企业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症结,谋划发展对策。四是专题研讨制度。选择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查和研讨,可收到加强基层交流、集中基层智慧、听取基层意见、培养和选拔基层人才的多重效果。五是学习培训制度。实施任前培训、任中轮训制度,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介绍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信息,帮助基层领导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调研工作能力。
5.化解沟通难题 篇五
观念的转变,我们在原来的定期接访、公开接访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要求党政班子每个月你要进行下访,成为个制度,每个党政领导要挂一个镇办,你有个联系镇办,你就到他的镇办的信访维稳中心进行接访,你不要被动,要主动、主动想办法怎么去闯,把这种矛盾,把信访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最基层。
上访问题呈现陈年老案遗留多、群体性事件多、赴省进京上访多“三多”。主要问题是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小问题拖成了大矛盾。2008年初,该县对全县矛盾问题进行大排查,四套班子领导与乡镇、部门一把手一起开展大接访,1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全县399个行政村进行下访、约访。
县政法委书记主动上门,讲道理、讲法律、讲政策,老常理顺了情绪,认识到了错误,说自己以前给国家抹了黑,想为国家出点力。
解决问题是信访的必须工作,民生民计才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所在。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宁阳县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把破解信访难题、探索和谐组工信访新途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开门接访、基层调访、上门回访等措施,积极畅通信访渠道,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
一是开门接访。在将干部岗位责任进行公示,并出台了“首问接待、首问承诺、首问监督、首问负责”四项制度,要求对每个来访者做到“六个一”,即见面问一声好、进门让一个座、话前倒一杯茶、情况问一个明、当场有一个说法、临别道一声走好,做到用理智、热情、耐心来对待信访工作,用文明、礼貌、周到来接待上访群众。
二是基层调访。大力推行组工干部“一线工作法”,深入农村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流动党员服务站和居民楼宇小区,公开接待时间,以宣传政策、思想疏导、联系服务为主,积极帮助信访人解决问题,努力把信访调处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在信访人信访活动过程中全程“陪访”,做好信访过程中的“整理、反映、反馈”工作,确实做到让信访人省事省心。
三是上门回访。建立实施信访工作联系点制度,每名组工干部严格按照规定时限要求,及时到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村或企业,对信访落实情况开展“三查”,即查信访矛盾是否化解,查处理结论是否落实,查是否发生重复越级上访,随时掌握信访动态。对事实不清,证据无力,结论含糊的信访回复,指出回复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责令责任单位重新调查核实;对事实调查清楚的信访件,及时向信访人答复和报告。
通许县纪委建立信访举报机制,从源头上有效化解了群众的信访问题,促使京访量和省访量同比明显下降。
全县每个行政村和居委会选聘一名信访信息专管员,负责定期不定期排查所包片区信访矛盾苗头。受理群众来访后,与来访群众
就受理的有关事项进行双向承诺,并签订“双向承诺书”,在承诺期限内及时办理并及时反馈。对集体访、越级访等重要案件,由县纪委分管领导签订案件查办责任书,亲自负责并带案下访,促使案件及时查处,问题及时解决。
如何破解“上访”难题
上访频发,是多少基层政府最头疼的一项工作,杜绝根治上访似乎没有多大的高招,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措施,无疑会激化原有事态,当事人情绪更加激奋,造成不良后果。
当下,由于基层或者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或者处理方式不当,来回踢球推诿,于是百姓上访的地点被人为激化到政府等部门,寻求解决。尤其是,虽然现在政府的关注力度加大,大的上访案件都得到了有效处理,但目前一些日常生活引发的恶性事件却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市政、电网建设引起的意外致人死亡事故,交通事故逃逸案件,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弱势人群受欺负事件都开始在寻解无果后,向基层政府追责。
这些上访人群,也已加入了营销的元素,比如白色条幅,写上血书等等。他们堵塞政府场所交通,影响办公秩序,无疑消极的影响特别明显。
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的打工潮方兴未艾,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显著提升,人们都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工作,按说谁还当“告状专业户”呢?老人们常说嘛:要想败家快,一是吃喝嫖赌抽,二是打官司告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如何看待呢?
其一、老百姓,尤其农村那些弱势人群,本来就没有多高的文化,法律意识更是淡薄,只知道政府是老百姓的政府,那些父母官就是要为老百姓伸冤。老百姓就知道七品芝麻官和铁面无私的包公的故事。这是人民对我们的政权的信任。他们都知道古代拦轿喊冤,现在都是清一色的黑车,所以只好到政府的大门喊冤。我们应正视这个问题,反过来说,不让他们找我们这里最大的官,让他们找谁呢?
其二,真正爱戴政府的老百姓,才会有困难先想到向政府求援。所以基层政府在界定时,不要轻易断定恶性群体事件,尤其慎重动用公安力量,强行驱散,这是最蠢的做法。
其三,各部门都在大抓经济强市、强县目标,随着经济的大融合,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局部激化都是正常的,乱而有序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更不能为了怕出现矛盾就像小脚女人裹足不前。
其四,部分民众错误地理解认为,政府有银行,银行里有钱,出了事,政府可以出钱平息。他们不知道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性质,就像普通生产商品的企业一样独立核算,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金融债券,金融服务等金融产品。比如,肇事逃逸的车祸亡者家属,跪在政府门前要求伸冤,其实政府也冤,钱不是政府领导个人决策的。除了同情,安慰,甚或民政部门少许的补助抚恤,似乎别无他法。可是再想这些孤儿寡母不找父母官找谁呢?
其实,基层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程度老百姓都理解,可谁让我们是父母官呢?要想根除上访向政府大院集中的乱象,笔者有一管之见。
其一,基层一把手,应该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利用好这个见效快的舆论平台,重视那些新媒体,尤其是个人微博、论坛等,建立官民对话渠道。设立官方微博,接受群众的举报,上访、对话机制。让老百姓找到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让老百姓找到和父母官对话的机会。
其二,基层的职能部门建立上访事件的最后处理回访制度,尤其避免事件再次反复,绝对不要推诿,本着对人民负责、对自己的职务负责、对党的威信负责的态度,要积极作为,不要让老百姓感觉我们的脸难看、事难办,积极提倡递一杯水、搬一把凳子、说一句暖心窝的话,成为一个制度和程序。富人是我们接待的对象,普通的孤儿寡母更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杜绝那种旧社会“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现象。
其三,好多地区推行农村集市上的普法宣传,单位一把手亲自莅临现场,接受现场群众司法政策咨询,接受上访举报,积极走进农村院落,积极联系基层的村干部走访民情,查找不稳定的因素,积极介入已有案件的搜寻证据、处理等程序,就像我们的好干部焦裕禄一样,我们的工作何愁不能做好?
其四,基层的处级干部不要借口忙,我们的工作性质就做群众的工作,经济工作和维稳的性质并不矛盾,一样重要。一个县,如果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哪有时间搞好我们经济呢?即使经济搞上去了,基层的老百姓却怨声载道,人情冷漠,没有公平正义,我们的威信却下来了,党的事业必然受到冲击。
其五,当事的干部要以坚强的党性,敢于碰硬,要敢回应老百姓的期待。古人尚有这种豪气,何况我们这些受党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呢?民意如流水,民意大如天。对于那些民怨民愤大的组织和个人,要敢于出手,敢于为民做主。因为人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更不能怕麻烦,我们接受老百姓上访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工作经验的过程,更是接触民众的一个良机,了解其所思所想,尤为重要。
6.化解沟通难题 篇六
广西银监局近期在开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简称“贷款新规”)落实情况的现场检查中,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贷款新规的较好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整理,以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以某贷款为例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南糖公司”)是中行广西分行的重点贷款客户,该公司为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子公司8家,直属分厂6家(其中糖厂4家),形成了以制糖为主,制浆及造纸为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该公司对属下糖厂实行统一调用的资金管理模式。
2010年3月8日,中行广西分行向南糖公司发放一笔金额为5,000万元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约定贷款用途为支付购买制糖原材料款项(即支付甘蔗款)。贷款发放当日,南糖公司即向银行提出如下提款申请:采取自主支付方式,由银行将5,000万元贷款资金一次性划入南糖公司账户,再由南糖公司划入其属下糖厂,用于支付甘蔗款。
二、贷款新规相关规定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贷款人应根据借款人的行业特征、经营规模、管理水平、信用状况等因素和贷款业务品种,合理约定贷款资金支付方式及贷款人受托支付的金额标准。
第二十七条规定: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根据约定的贷款用途,审核借款人提供的支付申请所列支付对象、支付金额等信息是否与相应的商务合同等证明材料相符。审核同意后,贷款人应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
第二十八条规定: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贷款人应按借款合同约定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三、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是南糖公司此笔贷款资金申请用于其属下东江、明阳两个糖厂支付甘蔗款,甘蔗的销售者为分布于农村的广大蔗农,涉及千家万户,事前难以明确每一个具体的支付对象,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南糖公司本可以采用自主支付方式。
二是若采取自主支付,贷款资金划至借款人账户后,借款人可较为自主地决定资金的流向,具备挪用信贷资金的便利性,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控难度也增大。
三是若采取受托支付,直接将贷款资金划至交易对手(蔗农)账户,因交易对手(蔗农)众多,且事前无法确定支付对象,操作性不强。
四、银行采取的提款审核及资金支付措施
针对此笔业务存在的难点,中行广西分行设计了灵活的提款审核及资金支付措施。
(一)按实贷实付原则实行受托支付方式。做法是:银行将信贷资金划付至借款人属下糖厂,再由糖厂逐一支付给交易对手(蔗农),银行对信贷资金支付给交易对手(蔗农)的情况进行跟踪。2010年3月9日、10日,中行广西分行以受托支付方式,分别将南糖公司该笔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中的3,000万元、2,000万元划至借款人属下明阳糖厂、东江糖厂账户。
(二)跟踪信贷资金的走向。贷款支付完毕后,由客户经理核查明阳糖厂、东江糖厂支付甘蔗款有关账务,并复印支付资金凭证留存,保证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金。
五、相关思考
7.化解沟通难题 篇七
必须化解三大难题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600多位信息技术主管和开发应用人员,倪光南院士以详细的数据,介绍了我国开源软件的发展情况。他指出,就开源软件Linux Kernel 3.17来说,补丁包数如今已有12183个,来自40个国家的开发者。按照个人贡献排序,6.71%是中国开发者贡献的,除了排名第一位的不明国际的群体外,中国位于美国、德国之后,世界排名第四。这说明中国的软件开发应用人员为开源软件做了很多工作,贡献度还不错。
但仔细分 析 , 如果按照 贡献者的公司排序,中国贡献者大多数是在外资企业工作,中国公司只有华为贡献比较突出;这说明,中国企业整体来讲对开源软件的贡献和外资企业很难相比,中国本土公司在这个贡献表里发挥的作用与国际知名企业比较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软件人员超过500万人,如果按这个规模计算,我们的贡献率还远远不够,表明中国开源软件的普及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开源软件的发展还需要尽快化解以下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观念问题。目前在中国还有相当多的人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开源不是创新,把开源和创新对立起来;总感觉用开源软件,就是用低劣免费的东西,就是抄袭别人的东西。其实,我们国家强 调创新 , 既有原始 创新,也有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开源软件,我们同样可以创新,而且开源可以真正促使我们更有效率的实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
二是优化 环境问题 。开源软件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不能含含糊糊,应当明确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用户鼓励政策;用户也不能勉勉强强,适用的情况下,应该优秀选用开源软件。此外,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开源软件发展基金会,表明总体发展环境还不成熟。
三是资金支持问题。一方面国家还没有设立专门支持开源软件发展的项目和经费,导致开源软件的总体研发投入偏少;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支持各界用户积极使用开源软件。政府的经费和项目支持不明朗,社会资金也难以跟进,资金投入问题不解决,导致开源软件发展形不成热潮。
开源发展的新机会和新趋势
倪光南院士演讲中还谈到了开源和信息安全的问题。他指出,信息安全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实开源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有利于解决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的问题。开源是一种开放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它虽然和信息安全之间不是等号的关系,但采用开源软件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达到自主可控。因此,解决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问题,或许是开源软件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
8.整合资源 化解转型难题 篇八
调整和转变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山东纺织服装业都是以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为主,品牌建设投入相对滞后,品牌的作用不明显,品牌的价值提升也不够。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成本优势的减弱、国际市场的需求低迷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的制约显现,使得行业处在生存和发展的十字路口。
近几年来,山东沿海地带的部分企业开始认识到,“品牌建设”是山东企业在转型升级时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据了解,目前,山东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实现由OEM到ODM的转型,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转型到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品牌经营一体化上来。
作为国内以进出口贸易为强项的龙头企业,迪尚集团调整和转变发展模式的路子值得借鉴。董事长朱立华对本刊记者表示,迪尚在由OEM向ODM转型的过程中,注重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根据公司产品特点,将主导产品分成女装、童装、羊毛衫、衬衣、外套、大衣等十大板块,根据这10大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坚持“借力”和“引智”相结合,面向国内外招聘高端设计人才,积极寻求与国内优秀设计公司的战略合作。
与此同时,公司为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加快了迪尚品牌产业园和品牌大楼的规划建设,把品牌运作、设计研发、仓储物流、教学培训等集中起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致力于打造高层次设计人才聚集、产学研结合密集的“高端品牌服装研发设计生产基地”,通过完善以设计研发为主导的服装产业链,重点打出“迪尚牌”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用拳头产品争夺市场话语权。
除此以外,掌握渠道也是迪尚集团完成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朱立华表示,最近几年,迪尚集团着力优化了市场布局,为弥补国际市场不足,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主动调整市场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过去100%的产品出口,拿出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今后我们还将逐渐加大份额,加快企业由‘单一出口型’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
以品牌为武器整合国际资源
朱立华表示,作为山东省外贸企业转型的典型代表,迪尚集团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归结为三个方面:销售力量、自主设计和专业化,其核心在于避开中间商直接开拓国外市场。
目前,国内服装行业正在加速调整,外部有人民币汇率和海外市场需求的制约,产业内部则有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因素的影响。从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看,产业转移是大的必然,朱立华表示,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也将积极把生产加工等环节转向孟加拉等国。但与此同时,迪尚集团和其他企业不同,还会加大对国际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实施多品牌发展战略。
从迪尚近几年的扩张脚步看,事实的确如此。2009年,迪尚成功收购了德国的童装品牌PAMPOLINA(芭芭莉娜)以及连带副牌,使之成为迪尚旗下的自有品牌之一;2012年11月中旬,迪尚通过购买AVIsTA公司38.96%的股权份额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2012年12月,与美国BRANDONTHOMASDESIGN公司正式签订收购合同,以85%的股份份额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迪尚集团还成功收购了韩国三大服装上市公司之一的AVISTA公司,此举是迪尚集团实现新模式下跨国并购的新成果,标志着迪尚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通过收购、引进和代理国际品牌,迪尚集团旗下正运营法国“菲罗”品牌、美国“IZOD”品牌等,以此来促进自主品牌的孵化发展。据了解,迪尚已制定了国内市场布局规划,在全国9个城市设立了100多个专卖店。朱立华透露,目前,迪尚正在和日本住商、伊藤忠以及英国的几个品牌公司进行洽谈,准备合作推出新的品牌,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出自有品牌。
创新营销模式 开拓内外市场
和迪尚集团的国际化并购路线不同,山东耶莉娅转变加工业务的方式更符合“升级”的内涵。山东耶莉娅服装集团总公司常务副总裁袁文坤对本刊记者表示,耶莉娅的加工业务整合后主要以团体定制为主,在全面提升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耶莉娅的团体定制已成为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占公司销售份额的80%左右,自营出口份额约占20%。基于团体定制的丰富经验,耶莉娅还开展了单裁单制西服业务,目前公司已在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家设立或合作设立度身定制专营店,实现了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除了耶莉娅以外,青岛红领集团的订单加工升级道路走得也颇具典型意义。最近几年来,红领开创了全球数字化高级定制全程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这套方案虽然前期的财力、物力投入较多,但是对外贸加工型企业的转型而言,却能起到天翻地覆的变化。
成功转型后,红领采取的是一套以MTM单体定做为主、含团体定制和零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旨在打造红领服饰高端、高品位、高品质的品牌形象,这也是目前红领转型升级、建设自主品牌的最大亮点。
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对本刊记者表示,今年,刚上线的红领“RCMTM全球西装高级定制供应商平台”能使传统产业通过两化融合得以创新,并创造出独特的核心价值。这一平台运营后,在青岛的红领工厂可以为远在美国东海岸的某一位客户量身订做一条西服,红领要做的就是通过电子化平台整合全球的订单业务,这样一来既扩展了市场,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传统的外贸接单风险。
最难的是专注于品牌之路
作为传统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山东的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在针织服装出口生产基地的青岛,即发集团多年来在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的同时,积累了相当的资源和资金实力。即发集团的针织品生产从纺纱到织布、染整、印花、绣花、成衣等工序配套齐全。
可以说企业规模大,产业链相对完整,技术创新能力强,使得即发集团形成了较强的生产优势。然而,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在新形势下,即发集团也希望基于其生产优势,创立了自主品牌。
董事长陈玉兰对本刊记者表示,即发集团的转型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研发优势,希望以加强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三级“塔型自主创新体系”。陈玉兰说:“实际上多年前,即发就具备了创牌的条件,最近几年我们根据加工品类的优势,整合资源推出了十多个品牌。”
从实际运营的效果看,即发集团打造的“自主品牌群”转型模式是否能成功,这还有待时间来检验。不过陈玉兰在谈到转型做品牌的最大感受时说的一句话还是道出了真谛:和订单加工比,最难的还是专注于做品牌。
9.化解职场沟通矛盾的八大技巧 篇九
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满,打消失当的念头。这一技巧通常借助于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如:A与B是一对好朋友,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本单位的青年C对A说:“A。我总觉得B这小子为人有点太认真了,简直到了顽固的地步,你说是不是?”A一听C的话顿生反感,心想:你这小子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发作,于是假装一本正经地说:“C,我先问你,我在背后和你议论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会不会和我反目为仇?”C一听这话,脸“刷”地一红,不吭声了。这里A就使用了委婉点拨的技巧。面对C的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话题一转,给对方出了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正好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既暗示了“B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会和你合伙议论他的”,又隐含了对C背后议论、贬损B的不满。同时,由于这种点拨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让对方太难堪。
化解职场沟通矛盾的八大技巧: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有些人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于是就进一步造成整个局面的尴尬和难堪。在这种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的方法,莫过于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和合理的,这样一来,对方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也能得以继续下去了。
【化解沟通难题】推荐阅读:
用精细化化解作文难题11-01
债务化解08-24
矛盾排查化解机制06-23
学校矛盾化解方案09-02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论文07-28
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09-14
信访积案化解上传稿09-27
化解医患矛盾的模式探讨06-30
职场礼仪尴尬应如何化解11-06
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