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共11篇)
1.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一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策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概括教材讲述的知识点,以及对该知识的理解。结果学生们很快就将知识分为两大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催化剂、分解反应两个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疑惑:催化剂的理解和实验现象的不知情。带着学生的疑惑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接着对过氧化氢进行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中反应结束,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通过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二
1.新课引入
展示:一瓶医用过氧化氢消毒液,引导学生观察标签上的注意事项(①本品遇光热易分解变质;②本品打开后,请尽快用完)。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它是通过怎样的原理制取的呢?大家分组展开讨论。
2.探究活动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1)小组讨论结果(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多媒体展示)。
探究实验方案及理由:
①在常温条件下(操作简便)。
②在加热条件下(遇光、热易分解)。
③在催化剂条件下(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用了催化剂)。
(2)实验方案:见下页图表。
(3)教师讲解: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案,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个方案更适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结论。
(4)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5)交流实验成果:
实验1:不复燃实验2:复燃实验3:不复燃;实验4:复燃。
(6)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大家在做第一个实验时,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产生氧气?实际上常温下也有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解,由于产生氧气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第二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反应中肯定产生了大量的氧气,那么这些氧气是哪种物质产生的呢?是过氧化氢还是二氧化锰呢?如果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那么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仅仅是你的猜想,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三个实验,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教师做这个实验时加热了近4分钟,并且采用了排水法收集,成功了。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而我成功了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大量水蒸气的存在影响了氧气的检验,所以我用排水法收集,这样可以冷却很多水蒸气,收集到的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少,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第四个实验大家都没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交流分析得出是水蒸气的原因。
(7)教师总结:
刚才四个实验,都有氧气产生,你认为哪个方案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呢?为什么?(①太慢;②速度适中;③时间太长,效果不好;④速度太快,而且危险)所以实验室通常采用第二套方案制取氧气。
(8)教师演示拓展实验:
其实,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有很多种,如氧化铜、氧化铁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质。大家看到这里有一块新鲜的猪肝,它也可以作为这个反应的催化剂,请大家仔细观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可以做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为大家准备了土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探究。
(9)过渡:
经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样的装置中进行反应呢?
3.探究活动2 (探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1)媒体展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这是我们学过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能不能用这套装置?为什么?
(2)学生动手搭建装置,教师给予指导。
(3)学生展示搭建好的装置并进行交流并分析装置特点,得出适合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
4.体验探究成果
学生利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发生装置制取一试管的氧气并检验。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成败原因。
5.课堂训练
(1)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装置完成下面的表格。
(2)比较氯酸钾制氧气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你们认为选择装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大理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上述哪套作为发生装置?
6.课堂小结(略)
点评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落实
吴老师以学生的经历和学习的过程为出发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比较,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探讨中,学习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和思想”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的三维目标处处体现了过程性学习,对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交流
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就是这节课核心部分。这节课共有两个探究活动,其中探究活动一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吴老师在学生实验后并没有急于归纳出反应原理,而是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一比较,得出最合适的反应条件。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实验的设计、结果的讨论上,问题的深入分析过程环环相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在过程中得到完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淋漓尽致。
唯一的不足之处,学生动手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有较多组没有成功地收集满一试管的氧气。虽然此后教师对实验的成败原因分析得很透彻,也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橡皮塞没有塞紧,但如果在实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使更多的小组实验成功,探究实验成功的成就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将显得更完善。
3.《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三
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4.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第六单元中《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用途,能用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氧气;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会取用固体药品、知道固体加热的方法。液体的取用。通过其它学科及前面知识的学习,对氧气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在化学实验室里用什么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和常见仪器的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设计思想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考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带铁夹)、脱脂棉、酒精灯、集气瓶、水槽(四套)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现在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备氧气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教
师:很好,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下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板演加以评价)
制备气体需要实验装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制备气体的装置分成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面就共同看看我们实验室中有哪些装置!
提 问:前四种装置与最后一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前面四种没有酒精灯加热,最后一种酒精灯加热 教 师:对了,我们根据这样的不同,将发生装置分成两大类:固热不加热型、固固加热型。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我们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思考下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教 师:对了,我们在选择发生装置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接着看收集装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考虑的是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
教 师:是的,排水法适用的是不易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这是我们介绍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想一想:若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来制备氧气,我们应当选择哪些实验装置呢?
学生回答:因为高锰酸钾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好的,今天我们就以高锰酸钾为例来看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具体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装置如图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重点讲解】: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3)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4)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对着药品处集中加热。(5)试管内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6)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因为刚开始收集到的是空气)
(9)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3.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加热
(5)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6)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再熄灭酒精灯
老师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记忆。
【提问】
(1)收集完氧气后,如何验满?(2)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4.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5.检验方法:
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学生分组实验:请按照以上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其为氧气。(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导、指导实验操作)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题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制备氧气,这一块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当中会多次出现,而且高锰酸钾制氧气也是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必考的实验之一,所以这节课就是想学生能够动手做一下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经验不够,整个课堂的氛围不是非常活跃,今后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要继续努力!
这节课中,时间的分配上有些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时间用多了,使得学生实验的时间显得仓促了,这点要改进。学生分组实验中,我只安排了“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实验内容少了,应该多加些内容,比如氧气和铁丝反应、氧气和硫反应等。
5.初三人教版化学制取氧气提纲 篇五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白色固体)或加热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或者氯酸钾时常常需要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排水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已满。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满,否则未满,继续收集。
(4)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③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⑤收: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⑥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⑦熄: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多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具体做法是: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利用这种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较高的富氧空气。利用这种膜进行多级分离,可以得到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3.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常见考法
本知识点考查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此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不同的方法采用的仪器装置,并能对仪器进行改进!
误区提醒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
②铁夹要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导管不宜伸入试管过长,不利于气体导出;
④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⑤如果实验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进入导气管;
⑥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连续且均匀从导管口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制备出的氧气收集后,集气瓶应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⑦实验结束,应先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化学怎么快速提分
熟悉知识点
化学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要求特别高:化学药品、分子式,实验步骤,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等。甚至除了实验步骤,其他的知识都要求精准记忆,一点都不可以出现差错!而这就决定了,要想把化学学好的我们,就需要把功夫放在平时。根据这个特点,我把双休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
1.周六复习巩固:把本周所学的全部化学方程式、实验进行回顾。化学的考点,绝大部分都离不开化学方程式。实验题,应用题,选择题等等。
2.周日要预习:花点时间,把下周将要学的课提前进行预习:要求做到心中有个大致的轮廓,知道哪个地方比较重要,哪个地方比较难要心中有数。
常备错题本
每门学科,都会有它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化学,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尤其多。所以,在平时我们就需要多多留心自己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或者类型题目。把它们认真的记好,可以方便时常的回顾。
学会知识梳理
针对常见的初三化学知识,我们需要根据题目考察的形式作出不同角度的归纳与总结,这样才能有利于考场上进行快速提取,提高做题速度。在知识梳理中最没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章节顺序,请大家一定要摒弃这种梳理方法。如:在记忆初三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来进行记忆。可以按照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有气体放出的反应、有水生成的反应将反应进行归类,同时也能够方便在做鉴别或推断题是快速查找反应。
化学方法归纳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 篇六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7.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篇七
1、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热分解的方程式存在争议,因为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会有差异
中学阶段反应方程式
2KMnO2== K2MnO2+MnO2+O2↑(加热)
2、氯酸钾分解
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少量Cl2、O2和微量ClO2;该反应实际上是放热反应,而不是吸热反应,发生上述1mol反应,放热108kJ
2KClO2==2KCl+3O2↑(MnO?催化加热)
3、双氧水分解
过氧化氢溶液催化分解(催化剂主要为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铁、氧化铜也可)。
8.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八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2 制取氧气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2.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4.掌握根据已知的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和制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分解反应。
对催化剂和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反应中所起催化作用的理解。
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回答)。我们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使用了许多瓶氧气,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些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呢?(停顿一会儿,让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
1.实验室制氧气
这些氧气用什么来制取呢?
制取氧气首先要选择含氧的物质。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大量氧气。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①反应原理:。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
出现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没有明显现象
缓慢产生氧气
B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过氧化氢溶液在通常条件下能非常缓慢地放出氧气,在加热或加入二氧化锰等物质后会迅速地放出氧气。
②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包括: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图甲所示)和气体的收集装置(如图乙和丙所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就能进行反应,选图甲作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选择乙(排水法)、丙(向上排空气法)。
③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可简记为:查→装→定→收。也可用谐音“茶庄订售”来协助记忆。
“查”:连接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装”:将少量二氧化锰→适量过氧化氢溶液依次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收”:收集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①反应原理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选图甲作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取装置不同);收集装置选择乙(排水法)或丙(向上排空气法)。
③操作步骤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操作步骤可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也可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协助记忆。
“查”:连接装置,检查其气密性;
↓
“装”: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
“定”: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左右处;
↓
“点”:点燃酒精灯→预热→对药品进行加热;
↓
“收”:在导气管口冒出的气泡均匀且连续时,收集氧气;
↓
“离”:收集完氧气后,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
↓
“熄”:熄灭酒精灯。
棉花作用:防止药品被冲入导管内,阻塞导管。
2.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催化剂的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
出现少量气泡,带火星木条没有明显现象
缓慢产生氧气
B
b1→b2→b3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b4→b5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
c1→c2→c3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c4→c5
出现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快速产生氧气
很有趣哦!若不断地向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发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而且如果在实验前准确地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
①催化剂可简单地理解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的“改变”包括“加快”或“减慢”两种含义;“二不变”是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但是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是针对具体的反应而言的,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能够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剂;但二氧化锰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是生成物。
③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及红砖粉末等作催化剂。
④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并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⑤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可以重复使用。
⑥催化剂参加了化学反应,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应算作反应条件,故写反应表达式时放在箭头的上方,如过氧化氢水+氧气。
3.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特征:“多变一”,可用通式:AB→A+B表示。
4.工业制氧气
(1)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①操作过程:
空气液态空气(约-200
℃
②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的微观解释
小贴士:液氮的沸点-196
℃,液氧的沸点-183
℃。液氧存放于蓝色钢瓶里。
(2)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
操作过程:空气含氧气较多的富氧空气含氧90%以上的富氧空气。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本质就是将氧气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开来,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装置的连接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保证成功制取气体的前提。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的压强所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或上升、液面的下降与升高等)来判断气密性的好坏。根据制取气体装置的不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主要有:
(1)空气热胀冷缩法:如下图所示,此装置的检验方法是:连接好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并且当松开手后,水又回升到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2)注水法:如下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将止水夹夹在胶皮管处,从长颈漏斗注水,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6.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1)氧气的检验就是根据氧气的特性,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根据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进行确定。
(2)氧气的验满是判断集气瓶内是否已经收集满氧气。收集方法不同验满的方法也不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把集气瓶扶正,瓶口逸出气泡→已收集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已收集满。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都用带火星的木条,但放到的位置不同:检验→插入瓶中;验满→放在瓶口。
7.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们是一对相反的过程。判断、区分抓特征。
区别
联系
化合反应
“多变一”,一种生成物
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两者是并列的关系,互不从属
分解反应
“一变多”,一种反应物
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依据,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
8.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何选择装置
实验室通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由于反应物状态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就决定了反应发生装置不同。
(1)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有两类:固液(或液液)常温(不加热)型装置(如图AB所示)和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C所示)。
选择装置方法:
解答有关制取气体装置问题时,首先分清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选择适当的装置。
9.控制变量,探究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性质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
催化剂不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它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决定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在化学变化前后往往会发生改变,但是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是不变的。
探究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性质,需要证明该物质的三点:(1)能改变某一反应的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除催化剂的种类外,还有温度、浓度等,要想证明某一种因素的影响,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在同样条件下,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
一、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如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时所用的二氧化锰。
二、实验室制氧气
1.反应原理
2.装置要点
(1)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2)导管不宜伸入试管内过长;
(3)铁夹要夹在距试管口1/3处;
(4)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3.操作步骤
(1)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
(3)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
(5)集:收集气体;
(6)移:将导气管移出水面;
(7)熄: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稍大。
5.验满的方法
取一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6.操作要点
(1)实验结束,应先移去导气管,后移酒精灯,以防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
(2)如果所用药品为高锰酸钾,通常要在试管口塞一团玻璃棉,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随氧气溅入导管;
(3)制备出的氧气应瓶口向上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催化剂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从今天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二氧化锰参加了反应,形成易分解的中间产物,反应后二氧化锰又恢复原先的组成,性质及质量都没有改变,但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度。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用排水法收集,反应中可能有少量氯气逸出,因而使制得的氧气带有刺激性气味。
例1下列有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
B.过氧化氢可以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快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C.过氧化氢溶液只有加入二氧化锰才会产生氧气
D.加热能使过氧化氢迅速产生氧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必须用酒精灯加热
例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例3下列有关工业制取氧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沸点的不同,控制温度使其分离
B.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C.制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D.工业制得的氧气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例4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
(1)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时,可先使试管平放,用纸槽(或药匙)把药品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2)组装该装置时,下列仪器与用品的组装顺序是②④③①(填序号)。
①试管②铁架台③酒精灯④木块
解析:将粉末状固体加入试管时,可利用药匙或纸槽;组装装置时,一般从下到上,铁架台可固定仪器,先放好,然后将木块放在铁架台上,放上酒精灯,以利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为标准,固定试管。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B.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化合反应
C不加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就不能分解生成氧气
D.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
D.使用催化剂可增加产物的质量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前取2g二氧化锰,实验结束后,从剩余物中能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C)
A.大于2g
B.小、于2g
C等于2g
D.无法判断
4.下面是某同学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作用和催化剂催化特点所做的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报告。
I.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
(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人试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3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
(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Ⅱ.实验现象及解释: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1)
带火星木条未复燃
过氧化氢常温下不易分解
(2)
带火星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
(3)
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
(4)
带火星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仍能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Ⅲ.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所起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二氧化锰在反应过程中,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9.《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篇九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 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难 点】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火柴、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给学生自主看视频和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按视频内容做好实验的相关现象、实验步骤、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 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 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深入探究】
设问: 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2.高锰酸钾加热
10.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十
1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11.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制取氧气评课记录08-10
2.3制取氧气教案5则范文10-28
化学教学反思论文06-23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07-10
化学老师教学反思09-10
化学半期教学反思10-14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总结08-27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1-09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反思09-09
《神奇的化学变化》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