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交流总结

2024-10-14

小组交流总结(9篇)

1.小组交流总结 篇一

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总结

20xx年xx月,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集合》,并参加了三、四年级和一、五年级部分教师的数学听评课。在自己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感觉所有的老师都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比较好,学生参与小组学习也显得比较成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比较成熟

这次活动的主要观察点是学习小组的交流。在每一节课中,老师都采用了一次或两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小组长能组织本小组的同学有序的进行交流,并能在全班汇报时说出小组的观点。和前几轮听课进步最大的是,小组内的交流变得有序,组长的组织能力也有的很大的提高。

2、集体备课扎实开展

本次研讨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集体备课。这次研讨课,每个年级组都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在集体备课中,同年级组的老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由于不是在同一天讲课,在第一位老师执教完后,大家又对这一节课进行新的研讨打磨,所以,虽然是同一个课题,但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精彩。

例如三年级组老师选的课题的`《集合》,前几位老师都根据集体备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试讲,在听了几位老师试讲之后,胡玉洁老师重新设计了教学素材,创造性的运用了本班学生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让学生身边熟悉的同学成为数学研究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有了集体备课的流程,再创造性的使用,会让课堂教学更加新颖、实用。

3、教学理念更加创新

在这次“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中,所有教师都能根据本班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预案。课堂教学不走形式,需要讨论的疑难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例如,刘洪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创设了动画情景:美羊羊和喜羊羊有两块地,由于位置不方便,想交换位置,从而找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吗?怎样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所有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转化、等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建议:

1.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优化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这次课堂研讨课中,有些老师安排了合作学习,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示的太多,让一些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还有的老师没有说明合作的要求,只是随便说一句自学某一节内容,学生也很迷惑拿起书来随意翻翻,没有任何时效性。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内容是什么,才能进行学习。

2.教师语言需进一步锤炼

在这一轮“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中,每个年级确定的基本都是一个课题。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想完美地演绎自己的精彩,可是每个人呈现出来的却大不相同。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给听课的老师不同的感觉?我觉得这和老师的教学语言分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体验,对整个课堂氛围也起到很关键的协调作用。这次研讨活动中,老师都努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精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但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锤炼。

3.全班交流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小组交流完进行全班展示时,基本上是组长代替本小组成员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之间的质疑还不是很成熟。有的班级虽然能够质疑和评价,但质疑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今后应该在全班交流、展示时把相应小组评价跟上,培养全班同学交流的能力,让所有同学参与到集体交流之中。

2.小组交流总结 篇二

一、宽度———“入口”宽阔, 突破交流困境, 确保交流普适有效

在新课标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是“问题解决”目标之一.通过课堂上的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获取数学知识, 形成基本数学技能, 获得基本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由此可见, 小组交流对每名学生都很重要.然而, 在笔者观察的众多课堂中, 有些老师正如文[1]中所言, “只是向观课的同事展示自己拥有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先进理念”.小组交流中, 学生参与度不高, 尤其是薄弱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成为了固定的“听众”和“看客”.究其原因, 交流材料的匮乏、交流“入口”“狭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 要想提升小组交流的效益, 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话题,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 而且可以发表见解的话题.这样, 全体同学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交流, 让交流“普适”而且有效.

案例1

活动1:复习待定系数法及二次函数的性质.

自主解答下题, 并按照题后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已知抛物线经过点 (-2, 0) , (6, 0) , (2, 3) 三点.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画出这条抛物线, 并尽可能多地写出由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看看谁写得多.

小组交流: (1) 抛物线的解析式的求法; (2) 根据图象写出的结论.

【案例分析】案例1的例题中, 所给的三个点非常特殊, 既有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也有顶点.因此, 第 (1) 题的解题方法有三种.

解法一:将三个点代入y=ax2+bx+c得出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再去解这个方程组求出a, b, c.

解法二:设这个函数解析式为y=a (x+2) (x-6) , 再将 (2, 3) 代入求出a.

解法三:由于点 (-2, 0) , (6, 0) 关于直线x=2对称, 所以 (2, 3) 就是这条抛物线的顶点.于是设这条抛物线解析式为y=a (x-2) 2+3, 再从 (-2, 0) , (6, 0) 两点中任选一点代入求出a的值.

第 (2) 题, 先画图象, 然后从图象、性质、特殊取值、增减性等角度归纳结论.

在活动方案中, 提出了明确的交流任务.解析式的不同求法和由图象得出的多种结论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众多的话题, 确保了每一名学生在交流中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第 (1) 题, 薄弱学生可以交流最基本的解法 (解法一) , 其他同学不仅可以交流解法二、三, 还能对三种解法进行比对, 从而确定一种最便捷的方法;第 (2) 题, 画图象和由图象写结论, “图象”就成为学生解题与交流的抓手, 依托图象, 每一名学生都能说出许多的结论来.活动方案中, 教者为学生的小组交流提供了宽阔的“入口”, 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了交流的主体,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交流中“提出各自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组内思维的碰撞选择出合理的策略, “丰富了活动经验, 提高了思维水平”.

二、梯度———分级分层, 化解学习差异, 促成人人学有所获

梯度, 在这里意指“依照一定次序分出的层次”.由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各不相同, 因此, 教师在课前就应该为小组交流设置合理的梯度, 对学生和交流的内容进行分层.

1. 学生分级, 搭建平等对话平台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 是无法回避的.那么, 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过程中, 如何让这种差异尽可能少地产生影响呢?笔者认为,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级, 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 薄弱学生定为A级, 中等学生定为B级, 优等学生定为C级.然后, 让同级学生同组学习.由于同级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差异不大, 学生能在这样的小组内通过平等对话实现知识和能力上共同提升.如此安排, 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能级下, 通过与同级同学的平等交流, 解决自己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切实提高了小组交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内容分层, 实现人人学有所获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课标要求, 也是小组交流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了学生的分级, 交流的内容必然要分层, 清晰的梯度保证了学生交流的“高度”.内容的分层是对学生分级必要的补充, 同级交流, 让每名学生在自己能达到的高度上, 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异级交流, 鼓励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 促成知识和能力的更高提升.

案例2

活动1:学习线段中点的定义 (略) .

活动2:“线段中点的定义”的应用.

自主解答本级例题, 并在同级小组和异级小组中分别交流各自的思路.

A级例题:

如图1, 若D是AB中点, E是BC中点, 若AB=4, BC=6, 求DE.

B级例题:

如图1, 若D是AB中点, E是BC中点, 若DC=8, EC=3, 求AD.

C级例题:

如图1, 若D是AB中点, E是BC中点, 若AC=a, EB=b, 求AD.

6分钟后, 学生开始小组交流.在同级小组中交流了4分钟后, 又到异级小组中交流了3分钟.

【案例分析】虽然问题的情境相同, 但三级例题的梯度是明显的.A级例题仅涉及了本课所学的“线段中点的定义”;B级例题要比A级例题难一些, 解答需要绕一点弯子, 先根据中点定义求出线段BC=6, 再利用线段之差求出AD;C级例题更难, 不仅要用到线段中点定义, 还涉及到了代数、整体、数形结合等思想.为了确保初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不掉队, 不疲惫”, 教者编排了这样三级例题.通过自主解答和小组交流两个环节的实施, 既保证了每一名学生的独立思考, 又保证小组交流确有成效.三级例题编排十分巧妙, 不仅例题之间梯度清晰, 而且三道题的情境相同, 涉及数学知识也有重叠, 学生不仅可以在同级中回顾所学知识, 还能在异级交流中“释疑解惑”.这样的分层分级交流, 回避了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差异, 促成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获.

三、准度———时机精准, 把握关键时点, 交流成效乘势而上

任何一次有意义、有成效的交流都应该是“恰到好处”的, 其所起的作用通常是“雪中送炭”.因此, 对小组交流时机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抓住教学的关键时点, 让学生适时展开交流,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新知形成过程中, 交流促生成

小组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因此, 要想是实现新知的“无痕生成”, 我们就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小组交流活动.通过有预设的小组交流, 在生生互动过程中, 为新知的自然生成铺平道路.

案例3

活动1: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下列问题中, 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 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 (单位:h) 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 (单位:km/h) 的变化而变化;

(2) 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 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 (单位:m) 的变化;

(3) 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 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 (单位:平方米/人) 随全市总人口数n (单位:人) 的变化而变化.

5分钟后, 小组交流结束.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1:都是等式.

学生2:都是两个变量.

学生3:等号左边是一个单独的字母, 右边都是分式的形式.

学生4:分式的分子都是常数.

教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具有这种特点的式子吗?

学生5: (k为常数, 且k≠0) . (教师板书)

教师:很好, 具有这种形式的函数我们就叫作用反比例函数. (板书课题: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在案例3中,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新知, 其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在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 笔者安排了这样一次“小型”交流活动.通过交流, 小组内统一了答案, 并总结了各个关系式的共同点, 揭示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在接下来的师生对话中,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自然“无痕”生成也就成为必然.这样的小组交流处在教学的关键处, 产生的教学效益是巨大的.

2. 思路探究困境处, 交流点迷津

学生解答数学题时, 难免会遇到困难.在历经“独立思考”环节后, 适时、适度的小组交流也是必须的.此时的交流, 往往能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妙用, 为在“困境”中苦苦思索的同伴指明前行的道路.

案例4

活动2:回顾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自主解答下题, 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1) 直接写出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动点P在x轴上移动, 当△PAE是直角三角形时, 求点P的坐标.

自主解答.10分钟后, 学生小组交流开始.通过小组交流, 理清了第2小题的解题思路:先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对直角的顶点进行讨论, 通过作过点A, E作AE的垂线得到P1, P2, 再通过作以AE为直径的圆得到P3, P4 (如图3) ;最后, 用方程的思想求出点的坐标.

【案例分析】案例4中例题的第2问涉及到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初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学生解答过程中, 很多人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的, 尤其是图3中的P3, P4的确定更是解题的难点自主解答, 只是让大多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一理解题的思路,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 在全组成员的思维的碰撞过程中, 把小组中每一个人的思路集中到一起, 互相取长补短, 突破解题“困境”, 得出准确的解题路径.

3. 纠偏纠错反思时, 交流得正解

学生解题或思考中难免出错, 出现错误, 教者如何处置是关键.笔者通常的做法是抓住错误不放, 通过小组交流, 让错误的“效益”放大, 使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 最终获得解题的正确方法.

案例5

活动1: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学生给出了如下解题过程:

解:

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 教者安排一次小组交流.具体交流要求如下:

(1) 找出解题中的失误, 并提出你们组的改正建议;

(2) 怎样才能让这些错误减少?提出你们的“避错方案”.

经过10分钟的小组交流, 各组不仅改正了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还提出了“细化解题步骤”、“代入检验”、“步步标记”等“避错方案”.

【案例分析】纠偏纠错, 不仅对出错者重要, 对旁观者也很重要.在案例5中, 学生出现了错误, 全体同学通过小组交流参与到了找错纠错中, 放大了错误的作用, 不仅让出错者及时发现错误, 还让其他学生也从错误中收益.我想, 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有益的.

小组交流作为合作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受益的主体是学生.在这过程中, 教师就是“幕后推手”.如何做好这个“推手”, 笔者以为应把握住本文所述的三个“度”:以宽度之宽, 扩大学生参与交流的面, 让小组交流成为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梯度之分, 让学生有差异地学习数学, 力保每个人都有收获;以准度之精, 让小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需而用, 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先生”.我想,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就一定会成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强劲有力的“助推器”!

以上仅一家之言, 不足之处, 敬请广大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3.让小组交流更有效 篇三

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来说。

一、对于学生,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小组交流细则,组长岗前培训,组织建设,规范交流时的体态语言,全班性课堂小组交流的培训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五大项:

(1)进行小组长岗前培训。有四小项:①我们建议组长讲话要有技巧[组长讲话要有技巧 ,如A是组长,面对B~F其他五人时:

A.讨论开始时:“请×××发言。”

B.组员回答问题支支吾吾:“你可以再想一想”

C.组员说话不太完整时:“谁来补充?”

D.看到有的组员不能主动发言:“我们是不是请……也来讲一讲。”

E.组员表达不太清楚时:“我没有听明白,请你再讲一讲?”“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F.大家争论不休时: “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不要讨论了,等会儿汇报时请大家帮忙。”]。

②小组长不能霸占发言的机会。③不能歧视自己的组员[不能讲这样的话: 你怎么这么笨; 你一点也不会,我们不想要你了……]。④学会简单的分工调控[如:“嘘!注意一点” “我们声音低一点,会影响大家的” “我们要节约时间,讲过的就不要重复了。”]。

(2)完善小组合作的组织建设,可以设置专门的鼓励员;声音提醒员;争论控制员;时间提醒员……

(3)规范交流时的体态语言,专心地看着发言者、 身体前倾、 点头、摇头、微笑。不能出现:对方发言,你看着其他地方, 你与其他小伙伴谈其他话题、身体后仰, 眼睛斜看着对方。

(4)开展全班性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的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如,最佳学习小组,优秀组员,十佳组长等。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较为困难。学习好的学生往往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差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问到部分学生时,他们虽然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既定目标。因此,在小组交流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再互相交流。

做好学生的事先培训准备工作,也就是落实了上述五大项,那么小组交流就有了前提了。

二、教师的指导。小组交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只有抓住重点指导,做到师生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旁观者、督察员、裁判员。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小组交流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交流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要关注学生交流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愿意交流,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和思想。另外,还可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大家一起做的意义,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例子,感受到交流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给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其次,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并非袖手旁观,而是学生讨论的协调者。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讨论混乱无序时,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本节课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问题,便可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解决问题,若学生已解决了这一问题,也需就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总结。

(3)最后,小组交流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做到善始善终。因为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之后的成功。

总之,“小组交流”是“六学主导 快乐互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的环节,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小组交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教师应习惯于“蹲下身子”,以“学生中的首席”积极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平等中的首席:究竟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热点。由单一的“教师主导”,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再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搬用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观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演变过程就足以看出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适时、适度地把握教学节奏,调整课堂进度,以期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地加强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7.

[2]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122.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99.

[4]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4.小组交流总结 篇四

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中心小学

韦海顺

这两年来我们区又进行了新的一轮课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全体教师更为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在不断地实践课堂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善于交流的的习惯.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见解,充当听众和看客,还有一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部分学生我们一定要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思维有惰性的学生.不管老师提什么问题,都不愿去想,反正一会老师会给答案的;二是思维没有惰性,但表达能力差,自己明白却说不清楚,这类学生也不愿交流.三、自信心不足,担心自己说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根据本班级也有这样的学生,我们着重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症下药,逐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正的做到积极发言,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好习惯,本人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首先要规范发言的表达方式 个体发言时,为了表明是个人的主观想法,要求学生站起来后,能大声地说 “我是这样想的﹍﹍。”或“我认为﹍﹍。” 组内讨论时,倾听别人的发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小声说“我同意**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还有补充﹍﹍。”或“我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 组际交流时,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意见时要说“我们小组认为﹍﹍。”或“我们组的意见与他们一样(不同)﹍﹍。” 通过训练,既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能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加强训练学生的表达 “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地“说”非常重要。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需要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首先要训练语言的规范性。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使之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路清晰。如:教学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必须讲清**比**多(或少)多少。

其次要训练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是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思维严密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看算式编故事情节,如:原来有 9 本本子,又买来了 3 本,现在一共有几本本子?这样的条理化,不仅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还进一步渗透了加法的意义。再次就是训练语言的连贯性。要训练学生用准确而又有条理的语言讲出自己的思路,过程和结果。如:教学 7 角 2 分=?分时,可这样叙述:1 角=10 分,7角=70 分,70 分+2 分=72 分,所以 7 角 2 分=72 分。

最后要训练语言的流利性。低年级的学生在表达时有的语速较慢,有的虽然语速快,但是往往重复讲同一个意思,甚至讲不下去。在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适时评价,激劢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注意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时帮助他们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评价的形式一般有“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几种。

1、个人自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履行自己承担的职责,评价的内容有:①当别人在发言时,我是否认真倾听?②我在交流时,把自己的想法和知道的信息都说出来了吗?③我向别人问过还有什么想法没有?④我在活动中能否主动地承担活动项目?⑤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我向小组内其他人求助了吗?⑥我帮助过同组内的一位同学没有?⑦我赞成过谁的意见?⑧活动后我参加整理材料没有?⑨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什么?⑩我做得好的有哪些方面?⑾我还能做得更好的方面是什么?⑿对这次活动探究的问题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2、小组互评。目的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和谐的共同的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内容如下:1 我们要研究的任务是什么?②我们为研究活动做了哪些准备?③我们的研究计划是什么?④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⑤我们小组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⑥我们小组做得最好的是哪些人?还有哪方面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3、教师点评。目的是激劢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像科学家那样去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方法是:①加强鼓励。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与快乐;②加强指导。教师适时评价学生活动,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不良的偏离课堂探究主题的无谓的活动,使他们能够高效率地经历探究的过程。

5.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交流报告 篇五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们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一个学期,在各方面我都是借鉴和初步摸索,那今天我也是更多地来学习各位老师宝贵的经验,根据学校按排的任务,我就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一、优化分组,营造氛围。

我们班有45人,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就分为了8个小组,有5个组6成员为一组,3个组5成员为一组这两种小组形式,力求组与组综合能力均衡发展,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公平竞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每组选出一名大组长、小组长、记录员和保洁员,明确各职责及相关要求,落实组员责任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我们班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黑板展示区,让每个小组讨论制定自己组的组名,口号,并在小组展示区呈现出来,同时作为小组合作讨论成果展现的地方,使学生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二、精心设计、有效合作。

经过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式教学实践,我发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外,还要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判断。在课堂上要开展有性的讨论合作,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合作的模式。如我在《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求每个组员根据课文发挥想象,每人创作一篇关于赫尔墨斯离开人间后的课本剧,由小组讨论推选出组内最优秀的作品,再进行集体创作修改,最后将小组合作创作的作品在班上表演。

三、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我采取了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小组集体,提高小组合作的凝聚力。每周评价我是在每周五下午

第七节自修课,我会让卫生委员和劳动委员共同投票选出卫生表扬小组,同时根据班干的纪律表现及考勤情况,选出班风表扬小组,评优的两个小组会有对应的加分。那每日评价,我主要是在早读、每节课及晚修,对小组纪律表现好或参与课堂积极性高的小组进行加分,最后运用累分式,在第二天早读对前一天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在教学上,我主要是对作业进行了小组集体评价。一个星期

所有语文作业都按时完成并且完成质量好的小组有加分,同时听写或默写全组情况好的小组也有加分。通过这些加分,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的团结,来建设班级的团结。

在接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我将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细化小组合作的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等等;二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让更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三、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摸索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疑惑和困难,这些我都在努力解决,也想在通过今天的交流后,得到各位前辈的建议和指导。我遇到的困难有:

1、两极分化:小组展示课的时候,代表小组发言的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几个优生,调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性度少,这些学生却成了观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使后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益比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要少,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2、纪律较差:学生自觉性与自控能力较差,学生以小组形式布置座位,自习自修课的纪律相对较差;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六

蓬莱市实验中学 李虹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班主任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公仆,是船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思考,班主任才不至于做凌驾与学生至上的蠢事,才不至于脱离学生实际,充当学生“警察”、“保姆”。班主任应该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一切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上的关怀者,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班级自治,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视学生为班级主人,与学生共谋班级发展大计,有成绩大家分享,有问题大家分忧,共同克服。树立“班兴我荣,班差我耻”,“我为班级添光彩”的强烈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合作者,好帮手,愿意为班级利益付出代价,做出自我牺牲。下面我就把前一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得失总结一下:

主要经验:

(一)、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

(二)、小组评价。

首先是过程评价。根据各组记录,每周评出最佳小组和优秀个人,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在评价学习结果时,根据班级的目标,分化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达标则组内每个成员都加分,否则都减分。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三)、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五)、塑造了成功心态,提高了同学的自信心。同质的竞赛、动态的管理、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

(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小组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

7.谈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交流 篇七

一、前期准备

“小组主讲”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每一节内容都要有一个小组来承担主讲任务, 主讲小组由各学习小组轮流担当, 所以要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学习小组, 并规定积分方法和奖惩规则。

每学习一节新课前, 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提前一周将主讲任务布置给相应的学习小组, 并指出要点、提出要求, 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和组内交流, 必要时可以向教师寻求指导;提前两天要将自主学习提纲布置给听课小组,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独立完成。

二、课堂实施程序

“小组主讲”的课堂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四个大环节, 即“小组展示→合作交流→快速问答→总结完善”。具体方法如下。

(一) 小组展示

上课前, 主讲小组要将自己归纳的本节知识网络写在黑板上。上课时, 由主讲小组派出1—2名主讲人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首先, 结合黑板上的知识网络介绍本节的要点内容, 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然后, 进行难点突破, 不要求面面俱到, 对于自己看课本就能理解的内容不再讲解。重点介绍本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 小组合作探讨的结果以及归纳出的规律及方法。

本环节主要是主讲小组展示本组课前合作学习的成果, 为听课小组的合作学习提供借鉴和示范, 使听课小组能够很快理清本节脉络、抓住重难点, 找到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

(二) 合作交流

主讲小组展示完毕之后,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讨论内容为自主学习提纲上有疑点的问题以及在主讲小组展示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 另外还要围绕本节的重要知识点编制2—3个问题, 以备快速问答环节使用。在听课小组讨论过程中, 主讲小组的所有成员要到自己承包的听课小组中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解答问题, 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写在黑板上, 提交全班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 再专门针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当然, 写在黑板上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把关, 删掉偏、难、怪的题目, 以防课堂讨论偏离主题。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教师进行讲解。

本环节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由于有了自主学习提纲的引导以及主讲小组的讲解, 所以课堂讨论一般都能围绕主题展开。让主讲小组成员都参与巡视指导相当于设置了数名小助教, 解决了教师一人巡视指导难以顾及全班的问题。而提问与解答均预计加分的规则则为学生的探讨交流增添了动力。

(三) 快速问答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 进入快速问答环节。在此环节中, 各听课小组要依次向主讲小组提问, 并随机指定主讲小组成员回答。而主讲小组每回答完一个问题, 要反问提问小组一个问题, 同样可以指定该组任何一个成员回答。问答均有时间限制, 提问不合理、答案错误或问答超时都要从该组积分中扣除一定分数作为惩罚。

本环节实际上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反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作为本组代表提问或答题, 这就迫使每人都要积极准备, 以期难住别人和防止被别人难住。所以这个环节虽然用时不长, 但无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最重要的一步。

(四) 总结完善

经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就已基本解决, 但学习效果会因主讲小组讲解水平、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而有所差异, 所以最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总结完善。有时是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有时是对整节的重难点进行强调;有时是对整节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 当然也可以通过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总之, 最后教师要完成查漏补缺的工作,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有条理, 重点突出, 难点不留疑惑。

三、效果分析

与传统的授课方法相比, “小组主讲”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表现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在整节课的学习中, 快速问答是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交流的主要驱动力。在问答中既要攻又要防的较量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 为了准备充分, 学生不仅会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提纲, 还常常会广泛查阅资料、主动多做习题来寻找问题, 在课堂交流中也能积极参与探讨、寻求答案, 防止在问答中被难住, 作业中敷衍了事, 不求甚解的现象大大减少。另外, 学生主讲、主讲小组巡视指导都是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 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而且学习能力也明显增强,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以这种模式上课, 教师多数时间退居幕后, 所以在课堂上会显得比较轻松。但上课时需要教师及时对课堂节奏、学生的讨论方向进行把控和调整, 并且要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 给予引导或完善, 所以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组主讲”的课堂模式从开始使用至今, 具体的实施细节会因学生情况和所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和完善, 但基本原则保持不变, 那就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办, 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为学生在自学、展示、合作、反馈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提供条件, 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唱响课堂主旋律。

摘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的优势, 我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小组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介绍了利用“小组主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具体做法, 并总结了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8.第三只眼睛看小组间交流 篇八

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中,小组交流是其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完善的小组交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小组交流可以分为: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小组间交流有介绍式和解释式

一、小组间交流方法一:介绍式展现组内集体智慧

介绍式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小组间交流的方式。即小组成员在讨论结束或完成实验后,选取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或实验发现介绍给其他组的同学。介绍时展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表格、图画以及文字等。介绍结束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针对介绍组的介绍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可以提出疑问或给出评价。

介绍式的组间交流方法很好的展现了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增加了课堂的有效容量,特别适合于多因素(三个以上)。多层次课题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就实验的发现进行介绍式的交流。学生可以在只研究问题局部的情况下,对研究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缩短研究时间避免教学任务的剩余,保证课堂容量的最大化。介绍式组间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有所侧重,又保证学生能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所研究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自己研究的内容和通过介绍得来的认知在体验程度上有明显的不同。

二、组间交流方法二:解释式追求组间共通思维

与介绍式交流方法不同的是,解释式交流法是在学生讨论或实验结束后只呈现小组的讨论结果或实验发现。小组成员并不对他们所呈现的内容作任何的说明,而是由其他的小组成员对呈现信息进行感悟理解。当其他小组认同呈现的内容时,就由其他组对呈现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解释式组间交流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实验小组的呈现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详细的文字,也可能是较为简单的图表信息。其他组如要认同实验小组的研究,就要对呈现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要能理解实验小组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并能对研究的结果有合理的预期。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二次思考”。其次只有思路上的认同是不够的。其他小组在认同的同时,还要将这种认同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而这语言又要能对看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解释,要能做到“白圆其说”。就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再次,其他组还要用这“自圆其说”的语言去说服另外的同学也认同呈现的信息,做到推己及人。这就要求学生不管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缜密、严谨,不能有破绽。解释式交流法不仅突出了“存异求同”的目的,更是小组间思维共享的体现。

解释式交流法主要针对研究内容简单,但研究方法多样的课题。如青岛版科学《斜面》一课,研究坡度小的斜面比较省力。减小坡度可以通过加长斜面长度和降低斜坡高度两种方式达到。可以让小组自由选择研究内容,交流时进行组间交叉解释,即研究斜面长度的小组解释降低斜面高度小组是怎么样做的。而研究降低斜面高度的小组要给出研究斜面长度小组做法的合理解释。

三、组间交流方法的比较

介绍式和解释式都是常用交流方法,由于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有选择地使用。下面就将这两种方法做简单的对比:

9.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篇九

1、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抓住思维对话中的“生——生”对话环节,加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困生。

二、分组:

1、班主任协调各科任课教师本着差异互补的原则,相对均匀的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8人,各科同组。

2、将小组成员按优、中、差分成C、B、A三档,以便于小组合作及评价。

3、小组命名及小组寄语由班主任引导学生结合本组特点自主进行。

三、实施:严抓三个环节

1、备课:

A、要有明确的周计划,根据学期进度制定出明确的周进度,每周的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课所用课时数都应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周计划中明确指明。

B、各科根据教研员的备课要求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问题,每节课进行什么内容,课堂上哪些环节需要合作,都要提前想好,设计好,在导学案中体现出来。每学科每周不得少于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导学案必须由集体备课产生,课改组将对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抽查。

C、提前一周备课,每个周五下午第一节课之前,各学科教研组长将本学科下周的完整导学案及下周检测题收齐交到教导处,由课改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分管领导签字确认使用。

D、做好导学案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积累工作。教研组长做好检查记录。

2、上课

A、教师要将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应用到整个教学系统中,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B、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应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的全部过程,以免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降低了学习效率。

C、合作次数适度。一节课中开展了多次讨论占时一半多,反而制约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D、合作不能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

E、合作时间应充裕。合作学习刚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不应为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终止合作。

3、周考:

A、实行周考制度,提前一周设计好考题,每周五针对本周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做到授课、复习、检测周周清。

B、每周二之前各科要把上周的检测题批改完毕,周四之前由班主任将本班各科成绩及名次表以电子稿形式上报刘仲林校长,并于周五将本表结合家校联系表通知家长。

C、周考与平时课堂小测及批改之间不矛盾,小测及批改按原先规定继续执行,并作为小组考核的一个依据。

四、评价:

1、各班级可采用计算小组提高分或计算小组提高名次的方法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考评。各班主任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施情况制定好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规,逐步完善,并形成文字材料。

2、各科教师利用好课代表做好本学科的小测成绩统计和平时老师对小组的加分记录工作,结合班级教室文化建设,固定区域,将各项记录、统计上墙。

3、班主任每个月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周考、小测及任课教师平时的加减分情况对班内小组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利用班会做好总结。各班选出一个优胜小组在升旗时进行表彰,并在校宣传栏张贴照片。

五、听课、研课安排:

1、十一假期开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听课研课。每天的第二节第六节为各科集中听课时间,第三节和第七节为集体研课时间。听课研课过程,学科领导及同科教师必须全部参加。

2、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步骤必须与自己设计的导学案一致,听课研课的课型不局限于新授课,随教学进度和周计划进行。

3、学校统一组织听课研课之后,同学科之间还要继续互相听课学习,要求每周听课节数不得少于两节,要求课堂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本人的思考感悟要到位。

4、听课研课具体安排见听课研课安排表,学校将创造条件把授课教师的上课过程录制下来,并对听课研课情况发放通报。

六、上学期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形式化。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起不到优劣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应结合适当的检测,口头书面皆可。

2、 学生参与不均衡。多数学生“搭台”,少数学生“唱戏”。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压住个别学生的风头,让其成为组内合作的主角,而不是一言堂的霸主地位。

3、 小组合作自由化。小组合作的环节无设计,当提问无人回答的时候,老师就要求讨论,太随机;还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完全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4、 学生课堂展示时局限几个人。课堂展示的学生原则应该是B类学生,鼓励A类学生大胆发言,让每类学生都有所提高。

5、 小组合作缺乏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大小、姿势和语言套路老师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加以规范,需要动手操作的科目,谁动手,谁主持,谁发言,小组内要形成一个共识。

6、 老师不放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巡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边走边嘟囔,往往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七、小组合作科目:

本学期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门学科中开展,其他学科可以借助小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自行开展小组合作。

八、十一假期开学后,初一至初三级部小组合作全面展开。

上一篇:精选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下一篇:某酒店年度营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