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的成语

2024-09-21

典故中的成语(共8篇)

1.典故中的成语 篇一

成语典故中主人公

越俎代庖——许由(尧准备禅让给许由,被许由婉拒)惩前毖后——周成王 雪中送炭——楚怀王 爱屋及乌——姜太公

覆水难收——姜子牙离开他的老婆马氏,马氏回求 缘木求鱼——孟子

按图索骥——孙阳(伯乐)班门弄斧——鲁班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问鼎中原——楚庄王 韦编三绝——孔子 侃侃而谈——孔子 后生可畏——孔子 不耻下问——孔子 废寝忘食——孔子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孔子 丧家之犬——孔子自嘲 从容不迫——庄周 三令五申——孙武

捉襟见肘——子曾(孔子的学生)出类拔萃——孟子(孟子称赞孔子)以卵投石——墨子 锲而不舍——荀子

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 起死回生——扁鹊 视死如归——管仲 围魏救赵——孙膑 道不拾移——商鞅 夜不闭户——商鞅

抱薪救火——(战国苏代劝魏王)出奇制胜——田单

滥竽充数——南郭(齐宣王)

鞭长莫及——战国时伯宗劝晋景公不要救宋 危如累卵——范睢、荀息 完璧归赵——蔺相如 怒发冲冠——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刎颈之交——廉颇与蔺相如 卧薪尝胆——勾践 匹夫之勇——勾践 毛遂自荐——毛遂 门庭若市——邹忌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养由基[楚国] 对牛弹琴——公明仪 望洋兴叹——河伯 安步当车——颜蜀 图穷匕见——荆轲

旁若无人——荆轲、高渐离 奇货可居——吕不韦 大义灭亲——石蜡 指鹿为马——赵高 鸿鹄之志——陈涉

沉鱼落雁——西施、王昭君 闭月羞花——貂蝉、杨贵妃 倾国倾城——汉武帝李夫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 背水一战——韩信 多多益善——韩信

大逆不道——刘邦骂项羽 杀马立誓——刘邦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四面楚歌——项羽

楚河汉界——刘邦、项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 秋毫无犯——项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 人为刀俎,为鱼肉——樊哙

安如泰山——枚乘(上书西汉吴王刘濞)千钧一发——枚乘(上书西汉吴王刘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 凿壁借光——匡衡(西汉)励精图治——汉宣帝刘询 老莱娱亲——老莱子(西汉)得陇望蜀——刘秀 乐此不疲——刘秀 推心置腹——刘秀 投笔从戎——班超 力不从心——班超

百折不挠——乔玄(东汉)杯弓蛇影——杜宣(东汉)老当益壮——马援 马革裹尸——马援

画虎类犬——马援(东汉名将)老当益壮——马援、黄忠

举足轻重——窦融(王莽、东汉时期的要员)克己奉公——祭遵(刘秀的大臣)孔融让梨——孔融(东汉)

举案齐眉——梁鸿、孟光夫妻(东汉)

初出茅庐——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 三分天下——诸葛亮 草船借箭——诸葛亮 火烧赤壁——诸葛亮

赤壁之战 ——诸葛亮 三足鼎立 ——诸葛亮 欲擒故纵 ——诸葛亮 鞠躬尽瘁 ——诸葛亮 化险为夷 ——诸葛亮 盖世无双 ——诸葛亮 思贤如渴

——诸葛亮 七擒七纵

——诸葛亮 龙盘虎踞

——诸葛亮 集思广益

——诸葛亮 淡泊明志

——诸葛亮 宁静致远

——诸葛亮

苟全性命

——诸葛亮俭以养德

——诸葛亮 妄自菲薄

——诸葛亮 神机妙算

——诸葛亮 开诚布公

——诸葛亮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 草船借箭

——诸葛亮、鲁肃 火烧连营——陆逊

伏龙凤雏

——诸葛亮、庞统 三顾茅庐

——刘备

收买人心 ——刘备 如鱼得水 ——刘备 求贤若渴 ——刘备 优柔寡断 ——刘备 髀肉复生 ——刘备 虚情假意 ——刘备

龙凤呈祥 ——刘备桃园结义 ——刘备 三让徐州 ——刘备 三顾茅庐 ——刘备 织席卖屦 ——刘备 白帝托孤 ——刘备

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乐不思蜀——刘禅 望梅止渴——曹操

纵虎归山——曹操放刘备 分香卖履——曹操

将错就错——曹操杀吕伯奢 讳疾忌医——曹操杀华佗 青梅煮酒——曹操 老骥伏枥——曹操 割须断袍——曹操 削发代首——曹操 坚壁清野——曹操 曹冲称象——曹冲 才高八斗——曹植 七步之才——曹植

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 神机妙算——周瑜赞诸葛 有勇无谋——吕布 手不释卷——吕蒙 刮目相看——吕蒙 吴下阿蒙——吕蒙

舐犊情深——杨修父亲杨彪怀念儿子,对曹操说的话 谈笑自若——甘宁(三国东吴名将)纸上谈兵——赵括、马谡

李代桃僵——民谣《鸡鸣》,比喻兄弟互爱 扑朔迷离——花木兰 茕茕孑立——李密(晋)(qiong qiong jie li)赴汤蹈火——嵇康(三国末西晋)

鹤立鸡群——嵇康、稽绍父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 囊萤映雪——车胤(晋代高官)击楫中流——祖逖(西晋)闻鸡起舞——祖逖 击楫渡江——祖逖

势如破竹——杜预(西晋名将)迎刃而解——杜预(西晋名将)枕戈待旦——刘琨(西晋将领)口若悬河——郭象(晋朝才子)

洛阳纸贵——左思(晋,因《三都赋》传抄,一时纸贵)入木三分——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乘兴而来——王徽之(王羲之的三儿子),败兴而返——王徽之(王羲之的三儿子)管中窥豹——王献之(王羲之之子)

风声鹤唳——苻坚(南北朝,北朝前秦攻打东晋)草木皆兵——苻坚 投鞭断流——苻坚

江郎才尽——江淹(南北朝)

一箭双雕——长孙晟(南北朝时的武将)

空前绝后——顾恺之、张僧繇(晋朝和梁朝的两个大画家)画龙点睛——张僧繇

罄竹难书——隋炀帝

一字之师——郑谷是齐己的一字之师(唐朝)昨夜数枝开——改成:昨夜一枝开。走马观花——孟郊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孟郊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庸人自扰——陆象(唐朝益州官吏,轻松执政)铁杵磨针——李白

笑里藏刀——李义府(唐高宗的右丞相)其貌不扬——皮日休(唐末才子,其貌丑陋)请君入瓮——周兴、来俊臣(武则天时的酷吏)口蜜腹剑——李林甫(唐玄宗时的要臣)

卷土重来——杜牧(写诗叹项羽: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惜墨如金——李成(五代、宋初画家)

胸有成竹——文与可(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乘风破浪——宗悫(宋)巧取豪夺——米芾

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 世外桃源——陶渊明 不求甚解——陶渊明

丧心病狂、遗臭万年——秦桧 程门立雪——杨时、游酢、程颐 痛定思痛——文天祥 孤注一掷——寇准 两袖清风——于谦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不堪回首——龚自珍

-三国的经典故事

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六出祁山舌战群儒单刀赴会得陇望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吴下阿蒙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如嚼鸡肋坚壁清野巢毁卵破顾曲周郎一身是胆超群绝伦七步之才才占八斗空城计如鱼得水髀肉复生如饮醇醪步步为营偃旗息鼓七步成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身在曹营心在汉欲擒故纵乐不思蜀刮骨疗毒计收姜维计取陈仓苦肉计江东赴会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 诸葛张飞赔罪设连环计义放曹操桃园结义水淹七军诸葛亮吊孝辕门射戢黄忠请战回荆州横槊赋诗三英战吕布曹操献刀单骑救主马跃檀溪初出茅庐过五关斩六将捉放曹操桃园三结义大意失荆州三国归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2.典故中的成语 篇二

关键词:邯郸,成语典故,战争,军事

邯郸历史悠久, 辖区有三处曾是中原和黄河以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我国的成语典故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在汉语中产生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稳定而有序的词组, 它具有结构严谨、形式简洁、含义精深、言简意赅的特点。成语典故高度概括地浓缩了一段历史故事和一个深刻道理, 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而别具特色的载体。邯郸作为成语典故之乡, 其成语典故中蕴含了大量的有关古城邯郸的战争、军事文化。

一、直接记录战争

邯郸成语典故中有不少成语直接记录在邯郸及其周边发生的战争。邯郸作为赵国都城, 是赵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从而成为各国必争之地。

四战之国。典源:《史记·乐毅列传》:燕王姬喜用其宰相栗腹之策攻赵, 有人反对, 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 百姓熟悉军事, 不可以攻伐。”

肉投馁虎。典源:《史记·魏公子列传》:战国时, 魏信陵君急切中欲率少数门客车骑抗秦救赵;陈余认为自己提兵击秦救张耳如以肉投饿虎, 是白白送死, 没有意义。

穷庞。典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 见白书, 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 齐军万弩俱发, 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乃自刭, 曰:“遂成竖子之名!”

情见势屈。典源:《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军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向韩信献良策:如今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兵, 停顿在燕军坚守的城池下面, 想战恐怕拖得太久, 一下子不能攻克它, 实情暴露了, 声势削弱了, 日子一久, 粮食耗尽, 而弱小的燕国不肯降服, 齐国必然据守边疆, 使自己强大起来。

窃符救赵。典源:《史记·魏公子列传》:在邯郸告急, 赵国面临城破国灭的紧迫情况下, 魏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 采纳赢侯建议, 借助如姬窃得兵符, 杀死晋鄙, 夺得兵权。

邯郸虱。典源:《韩非子·内储说上·七上》:战国时, 秦相范睢曾向秦昭王建议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将其比为“口中虱”, 言其易被吞并。

割地求和。典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对赵成王说:赵国被秦围困, 天下庆贺战争的胜利一定在秦国一方了。所以不如迅速割地求和, 使各国揣测秦、赵两国的关系已经修好, 不敢进攻赵国, 而且可以缓解秦国的敌意。

沉灶产蛙。典源:《国语·晋语九》:赵襄子“乃走晋阳, 晋师围而灌之, 沉灶产蛙, 民无叛意”。春秋时, 智伯让韩康子、魏桓子的军队跟自己一起攻赵之晋阳, 并用水灌城, 灶坑里都产生了蛤蟆, 百姓仍没有背叛襄子的意思。

不翼而飞。典源:《战国策·秦策三》:“秦攻邯郸, 十七月不下。庄曰:‘……今君虽幸于王, 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 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 十夫楺椎。众口所移, 毋翼而飞’, 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 军吏穷, 果恶王稽杜挚以反”。秦王怒诛王稽。

纸上谈兵。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 以赵括替代屡建战功的廉颇为将。赵括代廉颇之后, 更改了原来的纪律法令, 作战死搬教条, 自以为是, 结果没有多久, 就打了败仗。赵括被秦军射死, 40万大军全部覆没。同出一源的成语还有“不识大体”、“长平冤气”。

犹豫不决。典源:《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包围邯郸, 魏王惧怕强秦, 命令救赵之魏军驻扎在荡阴不进, 同时又派辛垣衍潜入邯郸, 劝说赵王“尊秦为帝”。赵相平原君心里犹豫, 没有作出决断。

易子而食。典源:《史记·赵世家》:“城中悬釜而炊, 易子而食。”

一举两取。典源:《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说:我与齐、韩、魏一起进攻秦国, 都会遭到破坏的。大臣司马浅说我们约结三国以没有和中山国讲和为借口, 不参与进攻秦国, 三国必定同它断交, 使中山孤立。假设我们灭亡中山后, 用剩余兵力与三国一起攻打秦国, 这是我们一举从秦国和中山两处割地的好办法。

一饭三遗矢。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廉颇为求起用, 年老强饭, 一饭斗米, 肉十斤, 还披甲上马, 表示可用, 赵使因受郭开贿赂, 假说廉颇坐谈间解三次大便, 使赵王以为廉颇年老体衰, 不予召用。另有“上马视廉颇”于此同出一源。

武安震瓦。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国时, 秦伐韩, 赵奢率军救韩, 两军对阵于武安西, 秦军鼓噪呐喊之声使武安屋瓦为之振颠。

义不帝秦。典源:《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包围赵国邯郸, 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国尊秦为帝, 平原君犹豫不决。鲁仲连出面向辛垣衍陈述利害, 经过激烈辩论, 终于说服魏赵两国不尊秦为帝, 秦军因此退却50里。

魏齐首。典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魏齐, 战国时魏相。因其错疑范睢私通齐国, 使范遭难。后范逃至秦国为相, 并借秦国实力迫使赵王交出魏齐之首。

围魏救赵。典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公元前353年, 魏发兵围攻赵都邯郸, 应赵请求, 齐威王以田忌为将, 孙膑为军师, 发兵救赵。孙膑提计:魏主力攻邯郸, 国内必然空虚, 不如去攻打大梁, 这样魏必然回救。田忌依计而行, 遂解邯郸之围。

盛气凌人。典源:《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太后不肯, 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胥之。

深沟高垒。典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将韩信与张耳率兵数万, 从井陉攻打赵国。赵军广武君李左车向赵将成安君献策:“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不至十日,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二、邯郸成语典故中透露出邯郸与邻国友好相处

邯郸作为赵国都城, 在军事上和其他国家有战争, 在策略上与邻国交好, 更有以策略应付大国的挑衅。

代妤摩笄。典源:《战国策·燕策一》:代妤, 指春秋时代王之妻, 赵襄子之姊。襄子赵毋卹为了吞并代地而使人杀死代王。代妤闻之, 摩笄自刺而死。代妤死之地为摩笄山。

捉刀人。典源:《世说新语·容止》:三国时, 曹操接见匈奴的使者, 认为自己的相貌不足震慑外域, 便使崔季珪代替自己接待来使, 自己则捉刀立在床头前, 以充侍御。然后他派人探听使者对魏王的印象, 来使却认为床头捉刀人是真正的英雄。

三、说客舌战

一些战事因说客而起, 但是也有一些为挑起战争的事端因为说客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平息。

谈笑却秦。典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魏派客将军辛垣衍出使赵国, 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为帝。鲁仲连去见辛垣衍, 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 不仅如此, 更应该支持赵国抵抗秦国的威胁, 共同扼止秦国的向外扩张。与之同出一源的还有“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典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军包围赵都邯郸, 形势危急, 平原君赵胜赴楚救赵, 楚王不答应。赵胜的随员毛遂, 很会说话, 他说服楚王, 当场签订了派兵救赵的盟约。赵胜很高兴, 夸奖毛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同出一源的还有成语“锥处囊中”、“脱颖而出”、“歃血为盟”。

四、赵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事交流

赵国与其他各国的外交中既有友善的外事活动, 更有国家安危悬于一线的危急时刻。

西缶之辱。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元前279年, 蔺相如随赵惠文王赴渑池与秦王相会。会上, 秦王强使赵王为其鼓瑟, 而秦王却不肯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以“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威胁, 终于迫使秦王“为一击缶”, 从而为赵雪耻。

完璧归赵。典源:《史记·廉颇蔺相如传》:秦国愿以15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识破了秦国想通过讹诈得到和氏璧的阴谋后, 诡称璧有瑕, 将璧夺回。蔺相如依靠勇敢和机智, 巧妙地使宝璧安然回到赵国。同出一典的成语还有“相如折秦”、“布衣之交”。

五、直接描述赵国周围的军事环境

腹心之患。典源:《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赵雍请楼缓一起谋划, 说我先王根据世事的变化, 来做南边属地的君长, 现在属地虽然不小, 但大功尚未告成。如今中山国是我心腹之患, 四面有这样长的边界, 却没有强大的兵力自救, 这是要亡国的。

六、结语

邯郸成语典故所包含的史料颇多。本文从军事、战争文化的角度对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归纳整理, 以为以后更进一步地研究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8.

[2]孙继民, 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3:18-32.

3.典故和成语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 篇三

巧妙用典:文章显得充满智趣

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在诗文中引用典故,古人称为用事,今天通称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的思想内涵具有多种侧面和多个层次,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用。如“七步诗”,就可以有两种角度,一是从曹植出口成章,能在七步之内成诗,说明文思敏捷,才气过人。所以其语言形式就有“七步咏”、“七步成章”、“陈思七步”等等,着眼点在“七步”,以表示其迅速。另一是从曹植不能容于曹丕,被逼作七步诗,以比喻兄弟或内部不和而自相残害。因而其语言形式便用“煮豆燃萁”、“豆萁煎逼”、“釜中泣”等,说明不能相容。

1984年6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林放先生写的一篇评论,题目是《“参也鲁”》。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参也鲁”,是《论语》所载孔子对他的门徒曾参的评语。

鲁,就是迟钝。“参也鲁”,说明曾参这个人的思想是不大活跃的,是个怕冒风险,谨小慎微的人。

他惟恐犯错误。《论语》上就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一个人每天战战兢兢,忙于自我反省,哪有工夫开支脑筋思考天下大事呢?

就是到了病危临死的时候,还留下一个有名的曾子“易箦”的故事。在《礼记·檀弓》里有一节非常生动的描写:曾参快要断气了,服侍他的童子指出他睡的竹席太华美了,只有当大夫的人才能用的。曾子未曾为大夫,所以他立即挣扎起来吩咐他的儿子换掉竹席。换好竹席,他就死了。这故事说明曾参是多么谨守礼教、清规戒律。

作者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改革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需要的恐怕是吃狗肉的和尚鲁智深,而不是临死还要易箦的曾参吧。”

如果今天有人以“易箦”为话题,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你将如何立意?同样可以像林放先生那样,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入手,鼓励人们不必拘泥于清规戒律,而要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也可以“唱反调”,即用赞赏的眼光,说明“易箦”是可贵之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法治国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谨守清规戒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退位前不愿“易箦”而导致腐败堕落,走上犯罪道路。正可谓“59岁现象”。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与其他世界名著中最出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等人物形象并驾齐驱,成为世界文学讽刺艺术不可多得的典型。两年前的《羊城晚报》在头版发表一篇《不应批评严监生》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有些事,一经定罪,便不易平反。例如严监生这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因为家人点了两根灯芯,于是举起两根手指,死不瞑目。这个典型人物让世人批评了几百年,讽刺为吝啬鬼。

其实,严监生含冤了。原因很简单,节俭无罪。而这些一代代的批评却是应该批评的。比如灯芯换了光管,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却装了几支,人走了,光管照样开;晚上11时睡觉,而房间的空调却从9时就预冷,一冷就是十几度,宁可“天热盖棉被”;光亮工程越建越堂皇,亮灯时间又越来越长;一些生产企业,本来在人员或别的一些措施上稍作调整,就可错峰用电,但就是安于习惯不动。缺电是事实,电力浪费现象严重,而节电手段却又不强不力,也是事实,所以近日省政府发出通知,郑重其事号召:全民节电。

电力浪费,就民众而言,是习惯问题;就单位而言,是制度和措施问题。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严监生的节俭思想,都是应该肯定的。

如此“唱反调”,同样可以“自圆其说”。

巧“易”成语:文章更加别开生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成语极多来自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成语久经时间洗礼,流传下来,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尽管成语已有专门“词典”进行盖棺定论,但仔细琢磨,仍然存在多角性,同样可以翻新。如果更换得当,一字之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新老合作与交替处于酝酿和思想发动之时,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号召。此时,《长江日报》推出一篇评论,标题是《老当“易”壮》。作者将成语“老当益壮”,改为“老当‘易’壮”,顿觉新意盎然,大放异彩。正可谓“文眼一亮通篇明”。

“取长补短”,成了千古名训。笔者采用“易字法”写了篇评论,标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长》。说的是,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善于取别人之所长发展自己一技之长而木秀于林的。

“良药苦口”,指的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它与另一个成语“忠言逆耳”一起,都是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1984年罗德明先生写了篇议论文,标题是《忠言“顺耳”利于行》文章针对“良药苦口”问题,指出:“……殊不知,药越苦越可使人入口而吐,甚至产生条件反射,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因此,有经验的医生总是绞尽脑汁,或使胶囊,或用糖衣,使苦药不苦;或溶于糖浆,或炼成干糖,使苦药如饴。这样,病人乐于服用,方可奏药到病除之效。”针对“忠言逆耳”,文章采用另一名言予以反驳:“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文章最后指出,做思想工作“要求我们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忠言不逆耳”。

利用成语的多角性写作议论文的佳作比比皆是。比如《“杞人”忧地》(《人民日报》1982年8月28日);《九九归“左”》(《今晚报》,1985年6月14日);《三生有悔》(《信息日报》,1999年1月31日);《食不厌“蚊”》(《文汇报》,1996年2月1日);《“一错千金”》(《人民日报》,1985年2月23日);《“大公无公”》(《中国青年报》,1999年12月24日)……这些标题,古今串联,传神贴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读者不得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看个究竟,读后深受启发。真正起到了“题好一半文”的作用。

4.成语积累:课本常见成语典故 篇四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鱼我所欲也》作者:孟子

成语: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秋水》作者:庄子

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成语:贻笑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

《师说》作者:韩愈

成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

典故:盘根错节。出处:《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含义:树根盘结,枝节交错,比喻情况错综复杂。

典故:迎刃而解。出处:《晋书》:“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含义: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典故:功亏一篑,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含义:做事因差最后一点努力而未能完成。

《促织》作者:蒲松林

成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出处:《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

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成语:蠢若木鸡。出处:《庄子 达生》作者:庄子

含义:形容神貌呆笨

《涉江》作者:屈原

成语:阴阳易位。出处:《楚辞集注》

含义:自然界极端混乱的现象,这里用来比喻楚国当时政治混乱。

典故:接舆髡首,桑扈蠃行 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传说: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

典故:四面楚歌。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故:无脸见江东父老 出处:《史记

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

《荆轲刺秦王》作者:司马迁

成语:图穷匕现 出处:《史记 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含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相露出来

《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

典故:毛遂自荐。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脱颖而出。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典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传说:廿四桥的明月 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杜牧

典故:秋士:出处《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

含义:古时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琵琶行》作者:唐 白居易

成语:五陵年少。出处:《瑟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含义:指京都富豪子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典故:三国周郎赤壁。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

含义:周郎,即周瑜

成语:风流人物。出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风流: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呆气》作者:邹韬奋

成语:浩然之气: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含义: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成语:纸上谈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含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废寝忘食:出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寢食者。”

含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甘之如饴:出处: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含义: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过秦论》作者:贾谊

成语:瓮牖绳枢,出处《过秦论》:“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含义: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传说:陶朱猗顿:出处:《过秦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陶朱,就是春秋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跑到陶地自称陶朱。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很有钱。

含义:富人的代称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典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杨贵妃

传说: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中著名的乐舞

《无题.》

传说:青鸟殷情为探看: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神话中西王母饲养的三足鸟,它能传递信息,所以用它来指代使者。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典故:鸿门宴:出处:《史记。项羽列传》,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出了鸿门

含义:喻指暗藏杀机的善待。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离开,说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含义:比喻别人掌握生死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成语:秋毫无犯: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欲使张良劝说项羽,对他说:自己入关以来,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为了等待将军的到来。含义:比喻十分纤细的东西,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到鸿门去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趁机杀死刘邦。

含义: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害人。

成语:劳苦功高: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樊哙奏明项王,说刘邦劳苦功高。

含义:比喻功劳十分卓著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

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处:仲谋,孙权的字,孙权在京口建立政权。

含义: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了。

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处: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权,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进兵。

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胜利后在此建立政权。

含义:指精锐的部队。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

含义:佛狸:后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词

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扬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风十里。出处: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

含义: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典故:《黍离》之悲也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触景伤情,而作《黍离》之诗。

含义:哀伤亡国之辞。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处《扬州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含义:豆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美丽;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常和名妓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诗句

《梦吟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

成语:摧眉折腰 :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典故:“脚著谢公屐”,出处:《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含义: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传说:“空中闻天鸡”出处: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桃都,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此树,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叫起来。

《孔雀东南飞》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处:《诗经﹒小雅﹒天保》

含义: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

《咏荆轲》

典故:雄发指危冠:出处: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

含义:怒发冲掉了帽子

典故:图穷事自至:出处《战国策。燕策》上说,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

含义:图穷匕首现

《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传说:精卫填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山海经 北山经》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唱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含义: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传说: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出处:《山海经 海外西经》

含义: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陈情表》作者:李密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处: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含义: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成语:气息奄奄。出处:《陈情表》:“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呼吸十分微弱。形容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的样子;比喻事物到了消亡阶段。

成语:朝不虑夕。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早晨不能考虑晚上该怎么办。形容形势危急或事情紧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也作“朝不谋夕”。

成语:乌鸟私情。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含义:鸟雏长大后,衔食哺其母。这里比喻子女奉养长辈的孝心。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爱妾杀掉,他的儿子魏颗没有听父亲的话,把父亲的这个爱妾嫁了出去,这个爱妾的已故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在一次战争中。他接草绊倒了敌人救了魏颗典故:死当结草。出处:《左传

含义:死后也要报恩。

成语:日薄西山。出处:《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含义: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传说:寒食节:节令名。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他的臣属介子推事因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一天进火冷食

《六国论》作者:苏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典故:苌弘化碧,出处:苌弘:周朝的贤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望帝啼鹃。出处: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飞霜六月:出处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战国时,皱衍对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六月飞雪”来比喻冤狱。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传说:东海孝妇:出处 :《窦娥冤》” 东海曾经孝妇冤”传说汉朝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杀死婆婆,官吏把她杀了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屈原列传 《史记》

成语:从容辞令 :含义: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赤壁之战》

成语:强弩之末: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含义: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成语:守义不辱:出处:《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刘邦统一天下,田横逃到海岛,后来刘邦召他入朝做官,他认为是一种耻辱,走到洛阳附近就自杀了。

《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

成语: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含义: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逊虚心得到好处。《谏逐客书》作者:李斯

成语:逐客令:出处:《谏逐客书》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含义:后来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成语:移风易俗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含义:转移风气,改变习惯

成语:杜门却扫 出处:梁 江淹《恨赋》《北史•李谧传》:“遂绝迹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

含义:却扫:不再扫径迎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成语:裹足不前,出处:《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5.成语典故 篇五

成语典故: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志.吴主孙权传》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6.初中成语典故释义 篇六

【“神采奕奕”常误写为“神彩奕奕”,应注意。】

应注意,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神彩和神采都是正确的。

鹤发童颜,读音为hâ fà tïng yán;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出自 唐·田颖《梦游罗浮》。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华佗)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

视死如归,拼音是shì sǐ rú guī,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出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实事求是,拼音是shí shì qiú shì,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以身作则,拼音是yǐ shēn zuî zã,意思是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出自出处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忐忑不安[tǎn tâ bù ān][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骨瘦如柴,汉语词汇,拼音是gǔ shîu rú chái,指瘦得像柴一样。形容消瘦到极点。浓眉大眼,又黑又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形容眉目有神的人。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到、碰到。意指一千年也难得遇到这样的一次机会。形容机遇十分难得与宝贵。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提心吊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í xīn diào dǎn,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出自语本《西游记》第十七回。作联合式、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犹豫不决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意思是迟疑,拿不定主意。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

完璧归赵,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穷途末路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人生的路途无处可走了。语出曹禺《半日的“旅行”》无论什么时候,在这个地方,极目一望,那是死亡,是穷途末路,是永久的冬天。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解释:炮火充满天空形容激烈的战争场面。出处:《西游记》 使用:都是人间城郭。~,弹痕遍地

伶牙俐齿: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也作“俐齿伶牙。”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红楼梦》第一二〇回:“ 袭人 本来老实,不是伶牙俐齿的人。” 欧阳山 《高干大》第一章:“碰巧那 马吉儿 又伶牙俐齿,样样都能解答,真使他喜上加喜。” 口是心非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ǒu shì xīn fēi,意思是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日常生活中多用作贬义。出自汉·桓谭《新论·辨惑》。

一日三秋,成语,作定语、宾语,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怒发冲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nù fà chōng guān,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的四字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发千钧是一个成语,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肝肠寸断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ān cháng cùn duàn,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比喻伤心到极点。

草木皆兵,读作cǎo mù jiē 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何乐不为,读音为hã lâ bù wãi,汉语词语,表示愿意去做。如梦初醒,成语名,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1]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色厉内荏:形容外表强硬,内心虚弱。有“外表上很强大、凶猛,实质上很软弱、空虚”的意思。“色厉内荏”的“厉”是凶猛,“荏”是软弱,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外表强硬而内心懦弱”的意思。语出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如虎添翼是个成语,形容词,如同老虎长了翅膀。①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②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韩非子》如虎添翼——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常常用来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口若悬河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ǒu ruî xuán hã。意思是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7.隐含在英语谚语中的圣经人名典故 篇七

英语圣经是一部伟大的书籍, 它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论著所不能及的。西方世界的很多作家, 画家, 音乐家, 建筑家往往取材于圣经, 或者以圣经的某一个词语为标题, 创造出众多不朽的作品。圣经是开启西方世界语言, 历史, 文化和文化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圣经中很多人物, 故事, 寓言和箴言也对英语世界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广泛使用, 相沿成习,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英语典故, 也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圣经人物典故是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 没有圣经知识是很难理解其中内涵, 因而也可能造成一些误解。本文笔者试简要列举藏在英语俗语中的圣经人名典故, 浅析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了解圣经人名典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学作品, 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和西方世界交流。

1 关于亚当的谚语

1) 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完全不认识或者外表完全看不出来。

Adam亚当, 出自《创世纪》2章7节。

And the LORD God formed man of the dust of the ground, 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soul…….But for Adam there was not found a helper comparable to him.Genesis 2:7, 20

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 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名叫亚当。希伯来语Adam意为男人, Adam也是希伯来语“尘土”的阳性变革, 意为是从尘土所造的, 仍要归于尘土。此处的亚当, 指的就是圣经中耶和华所造的人类的祖先。例句如下:

(1) What does she look like?I don't know her from Adam.为什么要借钱给他, 我完全不认识他。

(2) I wouldn't recognize John if I saw him up close.I don't know him from Adam。如果你不走近他, 完全认不出来他是约翰。

2) Adam and Eve亚当夏娃, 人类始祖。

典故出自《创世纪》第二章第21——22节及三章20节。

And the lord God caused a deep sleep to fall on Adam, and he slept;and he took one of his ribs, and closed up the flesh in its place.The the rib which the lord God had taken from man He made into a woman, and He brought her to the man.Genesis 2:21-22

耶和华神使他沉睡, 他就睡了;于是神就取下他的一根肋骨, 又把肉合起来。神就用那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出一个女人, 并把她带到男人身边。

And Adam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living.Genesis 3:20

亚当夏娃是圣经中神所造的第一对男女, 因此又被最为人类祖先的代名词, 为人们广泛使用, 如下文所示:

(1) I don't remember when all this took place.Perhaps it was when Adam and Eve lived.

我记不起这些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了, 反正是十分遥远的事。

(2) There is a tendency of longevity on his mother's side.Both his grandpa and grandma lived to be over ninety--lived to be Adam and Eve, as they say.

他母亲那边的人有长寿倾向。他外公外婆都活到九十多——像别人说的, 都活成老祖宗了。

3) Adam&apos;s profession园艺, 耕种。在后来的语言使用中, 它的意思倾向为在家务农, 辛苦耕作, 还有一种陶渊明的简单愉悦生活的意思。

典故出自《创世纪》第二章第15节。Then the lord God took the man (Adam) and put him in the Garden of Eden to tend and keep it.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 使他修理看守。有了以上的背景, 我们可以轻松理解以下的句子。

(1) He has always been thinking of engaging in Adam's profession when he retires.他一直在想, 当他退休了, 他就种种花, 养养草。

(2)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He is in Adam&apos;s profession back in the home village.你父亲是干什么的?他在老家务农。

4) Curse of Adam亚当的诅咒

典故出自《创世纪》第三章第17节

Then to Adam He said, “Because you have heeded the voice of your wife, and have eaten from the tree of which I commanded you, saying, “you shall not eat of it", cursed is the ground for your sake;in toil you shall eat of it all the days of your wife.”

神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 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 地比为你的缘故受诅咒, 你必终身劳苦, 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亚当因为骄傲, 不服从神的训教, 因为罪的缘故受了神的管教, 后英语只用亚当的诅咒表达事业不顺, 运势不佳, 努力的不到回报。如以下所示:

(1) Though the poor couple was suffering from the curse of Adam, they found it hard to make both ends meet.

虽然这对可怜的夫妇为生活拼命的奔波, 还是发现很难做到收支相抵。

(2) His father died young and the curse of Adam kept him from continuing his schooling as he had to help his mother support a big family.

他父亲很年轻就去世了。生活的艰辛是他不能继续上学, 他得帮母亲养活一大家子。

2 关于大卫王的谚语

希伯来语David (大卫) 是被爱的、蒙爱者的意思。大卫是以色列国的第二位最伟大的国王, 他征服了北部的以色列国, 统一了以色列。虽然大卫也有一生中软弱, 但他之后悔改回转呼求神, 在圣经中依然是神喜悦的仆人, 是以色列人骄傲的英雄人物。

1) David and Goliath大卫和歌利亚

大卫王英勇善战, 胆识过人, 年少时曾在战场打败非利士人的大力士歌利亚。典出《撒母耳记上》17章4, 42, 50节。

A champion named Goliath, who was from Gath, came out of the Philistine camp.He was over nine feet tall.…He looked David over and saw that he was only a boy, ruddy and handsome, and he despised him.…So David triumphed over the Philistine with a sling and a stone;without a sword in his hand he struck down the Philistine and killed him.从非利士营中出来一个讨战的人, 名叫歌利亚, 是迦特人, 身高六肘零一虎口。非利士人观看, 见了大卫, 就藐视他。因为他年轻, 面色光红, 容貌俊美。这样, 大卫用机弦甩石, 胜了那非利士人, 打死他。大卫手中却没有刀。

著名作家欧·亨利和威廉·萨克雷都曾引用过这一人名典故。

Just when we heard a kind of war——whoop, such as David might have emitted when he knocked out the champion Goliath.——O.Henry

这时, 我们听到一声呼喊, 正如大卫打倒歌利亚时可能会发出的呼喊。——欧·亨利

…fancy brazen Goliath when little David steeped forward and claimed a meeting;and you have the feelings of Mr.Reginald Cuff when this reencounter was proposed to him.——William Thackeray

你如果能够体会……狂妄的歌利亚看见矮小的大卫走上前来要求决斗的感觉, 才能领会雷杰耐尔?柯普先生收到挑战, 心里是什么感觉。——威廉·萨克雷

2) David and Jonathan大卫和约拿单, 同生共死的朋友;一对莫逆之交。

约拿单是以色列王大卫的朋友, 与大卫结盟, 曾把他父亲扫罗想杀害他的消息告诉大卫, 使大卫得以逃走。典故出自《撒母耳记上》18章1节。

After David had finished talking with Saul, Jonathan became one in spirit with David, and he loved him as himself.ISamuel 18:1.

大卫对扫罗说完了话, 约拿单的心与大卫的心深相契合。约拿单爱大卫, 如同爱自己的性命。

正如圣经所示, 大卫和约拿单是解作十分要好的好朋友, 情同手足, 可以共生死患难, 甚至为对方牺牲生命。以下例句中的英语俗语中正包含了这一圣经的人名典故。

1) Even though they came from very different ethnic backgrounds, they are like David and Jonathan.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但他们情同手足。

2) They were thought by many to be David and Jonathan, but one of them had betrayed the other, causing him to lose all his has.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谁知一个却背叛另一个, 害得他一无所有。

3 结语

圣经中隐含在英语俗语中的圣经人名典故还有很多。如Moses’rod摩西的杖, 代表权力;Naboth’s vineyard拿伯的葡萄园, 被人垂涎之物;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王一样有智慧, 极有智慧;as poor as Job一贫如洗, 家徒四壁;as proud as Lucifer目空一切, 狂妄自大等等。圣经是一部巨大的文学和智慧宝库, 要了解西方世界, 明白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就必须要了解圣经。圣经的典故经常为人们所引用, 并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给非英语国家的读者带来了很多理解困难和交流障碍, 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愿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和研究者为阅读圣经的重视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田玉三, 胡君倩.圣经典故与用法示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杨佑方.英语圣经词源[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7.

[3]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 2003.

8.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篇八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處〗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上一篇:事业单位考试—名言警句类题的答题技巧下一篇:市场部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