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2024-06-24

旅游保险发展现状(精选8篇)

1.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篇一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topic/comprehensive/

2.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篇二

1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近年旅游情况

1.1 环庐山旅游区的范围界定及景点概况

环庐山公路长41公里, 可分为两段。从九江庐山区莲花镇沿105老国道经赛阳、通远到星子县温泉镇为第一段, 从九江荷花陇沿九威大道、环南庐山公路经威家镇、海会镇、白鹿镇到温泉镇为第二段。两段公路旁所辐射的旅游区域即为环庐山旅游区范围。本区域景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按两段环庐山公路划分则可相应的分为两路旅游带, 其中主要的景区景点第一路的有三叠泉及三叠泉漂流、碧龙潭、马祖山、白鹿洞、观音桥、太乙村、秀峰、渊明故里、温泉度假村;第二路有好汉坡、莲花洞、东林寺、西林寺、剪刀峡、石门涧、桃花源漂流等。

1.2 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支持系统

近些年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 尤其是交通道路方面, 如2002年10月1日九威大道建成通车、2005年元旦环南庐山公路通车。但包括交通工具、餐饮住宿、旅游企业等方面设施, 虽然有一定数量分布在以威家、海会、秀峰、星子县城、温泉村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 然而因为等级低,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所以主要还是依靠九江市内提供。在旅游从业人员方面, 导游人员大都从属于九江市的旅行社, 而餐饮住宿方面的服务人员则多由靠近景点的当地居民充任。

1.3 近年旅游情况

据统计环庐山旅游区景点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如三叠泉年接待量已从2005年的20万人次高增到2007年的50万人次以上;星子县在我国的第一个黄金周里仅有2万左右的游客, 但到了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接待旅游人数却已达到13.8万人, 旅游直接收入524.18万元。2001年, 九江全年接待的游客560万人次左右, 而2007年1~10月份, 单星子一县就接待旅游人数148万人, 其中仅温泉就接待游客73万人[2]。

2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知名度较高

该区域内环庐山公路两旁集中了大量的景点, 并且基本涵盖了现今所有的旅游类型, 旅游产品结构由单纯的观光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转变, 现已初步构成集观光、度假、生态、宗教、会议、文化、运动、康复八大旅游系列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是区域内的景点因为受历史的沉淀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两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及其本身长期的开发宣传, 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像题于西林寺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秀峰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已广为传唱;像“不到三叠泉, 不算庐山客”, “庐山之美在山南, 山南之美数秀峰”、“不到石门涧, 不识庐山面”的宣传口号已广为流传;像千年学府白鹿洞, 十八将军村太乙村、桃花源地、渊明故里等景点也广为人知。这些都为环庐山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1.2 交通方便, 通达度高

从公路来看, 九威大道和环庐山高等级旅游公路相继竣工, 使本区域和九江市区, 庐山山顶旅游区连为了一个整体。从铁路及航空来看, 本区域离庐山火车站、九江火车站、九江机场、南昌机场都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内。从水路来看, 本区域还可以通过鄱阳湖由星子进入。水陆空三方面便利的可进入条件为该区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本区域与客源市场联系的更为紧密。

2.1.3 政府大力支持, 客源市场丰富

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是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力, 自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来后, 当地政府就一直竭力地推动着它的发展。且本区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其附近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客源市场丰富。

2.2 存在的问题

本区域属于九江旅游区的一部分, 因此同样有着九江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入境旅游明显滞后、旅游生产要素发展不平衡、服务设施水平低、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及公益性旅游项目几乎为零等问题[2], 也存在着该区域的独特问题。

2.2.1“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庐山旅游业近一步发展的瓶颈。理顺体制、依法加强对庐山风景区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的呼声已有多年。早在1999年, 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几位专家联名写信给江西省委, 呼吁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 以庐山为龙头, 形成以名山、名江 (长江) 、名湖 (鄱阳湖) 、名城为一体的旅游带。于是围绕打好“庐山牌”, 江西省达成共识, 即尽快成立一个新的庐山市, 把属于庐山山体的区域全部划入新庐山市管理[3]。但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2.2.2 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造成恶性竞争及资源浪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某一资源密集的地方, 往往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温泉村, 自2003年天沐温泉开始营业后, 又相继建成了龙湾温泉、阳光温泉等近10家大大小小的温泉旅游项目, 这一方面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 同时也造成了对地下温泉水的过多开采。

此外, 本区间许多景点内容较为相似, 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 很容易引起游客的疲乏。以石门涧和剪刀峡为例, 两个景区的景点在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都是主要以泉流飞瀑为卖点的自然风光, 往往游客参观了一个景点后, 再参观另一个景点就不会有太大的新鲜感。

2.2.3 环境问题严重

近些年, 由于各景区受利益的驱使以及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 纷纷加大了开发力度, 导致该区域整体环境水平再次下降, 并且出现了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 几乎该区域的所有景点出现了水源明显减少、水质下降的现象。石门涧经典景点石门瀑布如今水量继50年代因修建电站急减后再一次减少, 其下游在少雨季节常为“戈壁滩”, 整个水体质量由清澈变为浑浊。三叠泉瀑布水质虽然受影响不大, 但水量却也出现了严重的减少现象。更为甚之, 秀峰瀑布出现了近乎断流的现象。水是庐山和其它名山相比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解决好水的问题, 庐山的形象必将大受影响。其次, 景区的温度普遍升高。庐山是一座科技名山, 山顶集中了一批涉及地质、植物、天文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温度的上升破坏了这些研究所必需的气温条件。同时还造成了蒸发量的增加, 进一步加剧了庐山水源的减少。另外庐山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温度的升高无疑会降低庐山的吸引力。

2.2.4 区域内旅游企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合作程度差

本区域的各旅游企业都属于单兵作战, 合作的程度很低。甚至有时一些经营相类似产品的企业还出现了相互拆台的现象。这种“小农经济式”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区域旅游朝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区域内, 企业间的发展也并不平衡, 有的企业在强大的竞争下发展规模不断减小乃至退出了旅游业, 有的企业苦于资金短缺或者因管理不善而惨淡经营。如观音桥、太乙村、碧龙塘、等景点虽然景色较好, 白鹿洞地位虽然较高, 但效益却不丰厚。

3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解决“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显然, 各方利益的冲突是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对此, 有人提出了采用六方参股的方式解决, 即各方交出经营权, 统一选定人选和企业进行市场操作, 年终各方按参股数进行利润分成[4]。但是庐山作为世界遗产, 完全进行商业化的操作不利于庐山的保护及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对此可以借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思维方式加以解决。即九江旅游的最终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类似经济的全球化。但是最终的整合首先应建立在各旅游功能区自身整合强大的基础上, 即先实现区域化而后再求统一。这一方面有利于被各利益方接受, 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当然, 各方的区域化是必须在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的。

而对于环庐山旅游区, 拥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其“区域化”无疑是最容易实现的。该区应在上级领导支持下, 整合内部资源, 树立起品牌, 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并为下一步联合或者吞并其它五个旅游区实现“全球化”做精心准备。笔者建议, 星子县与九江县两地政府在九江市政府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就两地旅游合作展开会谈, 达成共识, 结成联盟。组织人力全面调查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状况, 制定新的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内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合作、重组,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或者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吞并九江其它旅游区实现九江旅游一体化。

3.2 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解决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庐山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景区开发过度、水量减少、温度上升外, 还有着花岗岩开采过度、植被破坏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多、旅游车辆尾气污染、游客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相关企业和政府应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高度重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政府应严格规划、控制星子的花岗岩开采。对涉及庐山山体的开采计划和非法进行开采的石材企业要坚决取缔。星子温泉水的开采对周边的地下水位会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秀峰断水和温泉水的大量开采有一定因果关系。因此对温泉水的开采要适度, 严格控制温泉旅游的规模, 走靠高质量、好品牌而非规模经营的获益路线。旅游区应引导游客注意环保, 减少垃圾在旅游区的投扔。秀峰景区受当地居民生活污染较严重, 可考虑将景区内的居民进行迁移。区域内旅游车辆过多, 尾气污染较重, 可考虑限制车辆的进入或者开通环保车统一运营。

3.3 把本区域打造成九江的卫星城, 形成九江的次旅游中心

本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然而餐饮尤其是住宿却大部分靠九江市提供。有时会出现第一天在本区域内游览, 晚上却返回九江过夜, 第二天又继续到本区游览的现象。这种不过夜的旅游方式一方面减少了本区域的收入, 另一方面反复往返也浪费了游客的时间。因此本区域应构建一个档次较高而且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住宿中心, 留住到此游览的游客。打造一个继庐山、九江之后的第三旅游中心, 形成九江旅游“三足鼎立”的形势 (庐山山顶、九江、环庐山旅游区) 。

3.4 开发短线游, 重视自助游的游客

由于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单一假日的时间减少, 这使得很多人对长距离旅游方式的选择减少, 因此开发短线旅游产品成为一种突出需求。而许多人可能会就近进行自助游。如在本区域沿环庐山公路开设旅游公交车把各景点创联起来将会大受游客青睐。笔者建议开通环保车, 这样在满足旅游客运的同时还将减少对环境破坏甚至对环境无破坏。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庐山旅游区概况, 分析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基于此提出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九江市政府.九江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 .九江政府网, 2006.

[2]九江市统计局.星子“打造精美县城、创建旅游强县”的对策研究.九江信息统计网, 2007.

[3]刘菁, 张曙光, 叶再春.庐山与黄山的“体制对话”[J].望, 2001, (41) .

3.浅议国内旅游保险市场发展 篇三

【摘要】旅游保险在保障旅游者利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的旅游保险市场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旅游保险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国内旅游保险市场的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试从宏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其长远发展。

从长远来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利益保障是旅游业能否得到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保障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旅游保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伴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发展,旅游者越来越成熟,他们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同时,在一些旅游目的地不断发生的一些自然或社会事件也在提醒着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们,旅游保险在旅游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旅游保险市场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旅游保险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旅游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使得旅游保险市场无法从低谷中升起。其中,政府主管部门、保险公司、旅行社以及旅游者是旅游保险市场中的四大主体,旅游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这四方面主体的协同配合。其中,政府主管部门、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应该在这个市场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从目前旅游保险市场现状来看,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应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立完善的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毋庸质疑,在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保险一直占有一定地位,从早期的《关于旅行社接待的海外旅游者在华旅游期间统一实行旅游意外保险的通知》到《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直到目前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相关的旅游保险立法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是,对于目前施行的强制保险,其侧重点在于规避旅行社的经营风险,这种意识虽然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而对于旅游主管部门而言,应该立足于本行业,在充分考虑旅游者、旅行社和旅游保险公司的综合利益前提下,制定更为合理的旅游保险制度规范。比如在强制险施行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监控,严格年检制度和评优制度;或者可以考虑旅游保险的市场准入机制,也就是通过行政引导来使得旅游强制保险能获得更为集中的投保和赔付。

1.2 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对于旅游者而言,并非法律专业人士,对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会因人而异,出现不同的偏差。比如有人对旅游意外险和旅游责任险的区别不清楚,有人对旅游责任险的保险标的和范围不清楚等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保险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宣传,毕竟对于一部法律而言,要让人们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才算是成功,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1.3 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旅游保险常识的宣传,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保险意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两年中,我国先后发生了一些在国内国际影响很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对当地旅游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我国的旅游者切身地体会到了旅游中存在的风险,其旅游保险意识已经在加强。此时的主管部门更应该顺时地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与推广,使保险意识在旅游者心中占据更为重要和具体的地位。当然,在这种宣传中,应该站在正面的立场来进行,而不应该拿反面教材来进行对比,因为这样会造成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2.而作为保险公司而言,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者保险意识的不断加强,旅游保险的大饼将会逐渐被做大,而且由于旅游保险的保险期限通常比较短,保险公司的周转将会比较快,因此旅游保险将是对保险公司整体险种的有益补充

2.1 保险公司应该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保险险种

目前的保险主要是意外险和责任险,主要都是针对出险之后的赔偿问题,但是对于旅游者的事前救济却还有很大的漏洞;另外,目前的保险主要都是整体保险,而很少根据旅游者不同需求而设置的单项保险,也就是针对某个特殊旅游项目(比如漂流、骑马等)而提供的保险服务。

2.2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很多旅游保险通常都是钢性比较强,而旅游线路和项目的设置却是越来越灵活多样,这使得旅游者的旅游保险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不应该事先设定好固定不变的保险期限,而应该按照具体旅游项目和线路的不同灵活而定。虽然这会增加保险公司和旅行社的运营成本,却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带来更为可观的销售收入。另外,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地域的商务活动将更加的频繁,因此在旅游保险的设计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延长保险时间或转变保险购买方式,比如通过年卡的方式来满足那些商务旅游者的需求,使得他们需要的时候通过一个电话就可以进行投保,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

2.3 在现代的旅游活动中,传统的团队旅游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而散客旅游却在不断上升,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旅游活动的这种变化来进行销售渠道的改变

在以前,旅行社是保险公司销售旅游保险时的不二选择,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应该拓宽销售渠道,以方便那些散客旅游者购买相关旅游保险。比如可以通过旅游饭店、银行、旅游景点甚至邮局、电信、交通部门等来进行旅游保险的销售。当然,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强化自身的销售渠道,比如通过自身的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

2.4 由于旅游保险具有地域方面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保险之后,其出险地往往都在异地,这就为保险公司的调查和理赔造成了困难,同时这也成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的阻滞因素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扩大自己的营业网点或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努力做到对保险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消除旅游者的担心和不满。

2.5 充分调动旅行社的积极作用

虽然散客出游的比例上升是一种大的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国内旅游市场中,旅行社依然是多数旅游者出游的第一选择,因此,国内旅游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旅行社的业务联系。通过旅行社这一有效途径加大对旅游保险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游客越来越认识到购买旅游保险的必要性,积极与旅行社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在目前的旅行社经营中,其员工在对旅游者进行接待、宣传等时,往往忽略了旅游保险的解释和推介,甚至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中的保险进行询问时,将责任险讲成意外险,混淆旅游者的视听。站在市场的角度来讲,旅游保险公司应该通过一定的利益刺激来提高旅行社销售旅游保险的积极性,比如通过较高的利益分成、适当的优惠返点、派遣优秀的驻店人员等方式来提高旅行社对销售旅游保险的热情。

3.作为旅行社而言,旅游保险并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其销售的一种产品,或者是按照相关规定被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实际上,旅游保险对于旅行社自身的经营、形象的建立与维护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或者说,随着人们出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对于旅游期望也会越来越全面,而在意外情况下能获得更为优质的照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旅行社应该发挥好旅游保险销售代理的角色。也就是说旅行社的经营者们应该改变过去的观念,不应该将旅游保险的代理销售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行为,而应该从中看到更多的对旅行社发展有利的方面。至少,旅游保险的代理销售可以使旅行社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因此,作为与旅游者接触最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努力保障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利益,积极向旅游者宣传旅游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必须购买的强制型保险以外,还应该努力向旅游者推介其他的旅游保险。

另外,旅行社应该提高其旅游保险的服务水平。旅行社是最了解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旅游企业之一,因此旅行社应该根据旅游者不同的旅游需求,根据游客出游天数和出游项目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保险保障,体现出个性化的服务。当客户特殊需要还能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这种完全以客户需求为前提的旅游保险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保险业绩提升,更有可能获得忠诚度极高的客户群,是保险业务发展最可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春济,高静.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探析[J].旅游学刊.2006,1.

[2]钱亚妍.中国旅游保险业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4.

[3]张昌松,王石.制约我国旅游保险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7.

[4]赵栋栋,李平.中国旅游保险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5]樊志勇.我国旅游保险业务发展现状研究[J].商业研究.2004,3.

4.网上保险发展现状 篇四

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班级: []

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

2013年4月4日

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网络(电子商务)应用于保险业,便赋予了保险新的形式,从而产生了网上保险。网上保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网上保险在我国开展较晚,对保险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网上保险还存着很多问题。本文在论述网上保险概述的基础上,试着探讨了我国网上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上保险;电子商务;优势;对策

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当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世界。所以关注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并借鉴有益的成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保险业就是其中一种。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对较晚,但随着近年来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我国的保险业也实现了较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保险的经营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界限、服务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种全新的理念——网上保险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

网上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网上保险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个性化交易等突出优势,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改变了人们的保险习惯,由被动接受保险为主动寻求保险。目前,国内的网上保险已形成以保险为主,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经营架构。

一、概述

(1)网上保险的涵义。网上保险也称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代理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

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网上保险的必要性。保险商品在理论上就比较适合网上经营,加之保单销售相对于其他有形产品的销售而言不必要伴随大量物流的转移,从而使电子商务与保险营销的结合更具可行性,同时也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Internet通过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保险业。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它为保险业融入信息革命大潮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3)网上保险的运营模式。根据网上保险的发展状况和行业管理特点,网上保险在未来几年内将以下述两种运营模式发展:中立的第三方网站模式。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交易平台、内容平台等,介绍行业内的信息和资讯,进行不同保险公司业务的比较,为客户提出建议和投资组合分析。这类网站既不是网上保险公司,也不是网上保险经纪人,是一个开放性保险商务专业平台。这类保险网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政策限制而没有保险业务经营权,就像那些证券网站无权从事网上证券交易一样;传统保险公司的网站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改进公司服务内容和形态,以此支持销售队伍,开拓出除代理人和员工之外的新的销售方式。这种保险网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保险产业进行改造、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体现,实现了保险行业传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反映了保险企业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保险电子商务模式

目前,我国保险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断丰富,已经形成B2B、B2C、B2M等多种服务模式,网站的信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成熟度,将决定其对销售拉动的实际效果,成为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

(1)B2B是一种保险公司对销售代理机构的网上交易模式。如太平洋保险的诚信通代理平台,可以提供车险、货运险、意外险等条款和费率标准化程度较高险种网上交易平台。

(2)B2C保险公司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销售模式。这是市场上最为普遍的一种销售模式,安邦保险、人保、平安等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各家公司的电话车险都属于这一类别。

(2)B2M保险商品供应商对保险销售经理人的销售模式,类似于B2B,但M是属于个体保险代理人。这个销售模式,市场比较少见,主要以中国保险服务网·电子商务的车险网上投保为代表。

消费者可以利用保险网络平台完成很多保险业务,比如产品选择、填写投保单、支付保费以及理赔查询等。然而,仍有超过八成的保险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在投保、批改和理赔功能上存在缺失,网站仍然停留在以信息发布为主要功能的服务阶段,并不能称

之为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所以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拥有充分的发展潜力。

三、网上保险存在的问题

虽然保险业内部网络化建设在近几年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相关环境及网上保险技术还有所欠缺,使得保险在网络棋盘上面临着许多难关:

(1)安全问题。网上保险交易的安全性是开展电子商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对网络和应用系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在线保险交易过程涉及到保险标的风险状况等商业机密、人身隐私和有关支付方面诸如银行账号、客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目前网上保险对客户身份的认证技术水平很低。这些问题阻碍了网上保险的顺畅运行。根据权威调查,被调查人群中66%最关心在网上投保后支付保费的转账安全性。可见客户对网上保险安全机制的关注。

(2)缺乏人才。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诸如网络知识、电子商务知识、保险业务知识、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但目前从业人员有的只懂网站建设与管理维护等技术知识,对保险知识缺乏深刻的了解。有的具有丰富的保险业务知识,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缺乏具备既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保险业务的人才,不能适应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

(3)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己经颁布了不少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还比较滞后,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法律框架。网上交易的法律效力及电子商务过程中诸如网上安全、客户隐私保护、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法律问题无法解决,限制了保险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

(4)认识不足。认识上的滞后是制约我国保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最大障碍。公司在考虑是否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上首先考虑的是电子商务能产生多少回报,能带来多少保费,并没有把它上升到战略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势必会对传统的保险销售渠道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公司内部有些员工对于电子商务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大。另外,中国保险业沿用多年的代理人制度让客户习惯了买保险就是要与代理人、业务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冷漠的网络,许多客户还无法适应。出于对网上银行支付安全问题的疑惑,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网上咨询,网下付钱”,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四、网上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网络安全系统。针对网上保险的系统风险和操作风险,保险公司在推出网上保险服务品种时需要在金融电子工程中进行严密的技术设计,制定周全的预控措施,以维

护网上保险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建立灾难备份系统,采用中间件技术;还可采用多重防火墙和安全代理服务器等措施;建立 24小时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对网上保险的每一个交易站点和每一次访问都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网上保险系统日常运行的安全。

(2)培养复合型人才。网上保险的运营,使得保险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与以往大不相同。网上保险对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人才、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挑战,要求员工应该具有全新的观念、较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上保险的电子商务离不开保险企业核心业务的支持,离不开保险企业管理模式的再造。随着我国保险企业走向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开放化的发展道路,保险企业员工必须增强运用电子商务处理保险业务和管理企业的能力。保险公司应下大力气培养既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又有保险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网上保险业务法规要积极体现保险法和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保险业受到严格管制和电子商务起步不久的现状,并为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和电子商务取得新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要对立法依据、管辖范围等做出明确的原则性规定,又要考虑到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适用性,因而需强调宏观指导性,不宜流于繁琐;要体现出现阶段我国保险业仍然接受严格监管的现状,又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能因规定过于严厉苛刻而影响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

(4)转变营销观念。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服务的开发,提供客户愿意购买的保险产品。网络使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这使得价格将逐渐趋向一致。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谁能不断开发和推出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险种,谁就能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客户。在保险创新方面,让客户提出对保险产品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参与保险产品的设计,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

五、对未来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的一些探讨

中国保险企业在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网上保险时,要逐步将公司网站作为销售渠道,以获得保费收入为主要目的,并从降低成本,完善服务的角度来定位网站。不能再将网站单一地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中国网上保险发展实施的过程中,中国保险企业还可以探讨的几个创新点:

一、借鉴P2P的发展模式,将个人信用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实现网上保险的推广虽然目前P2P业务的发展也还是很不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一种模式的创新,要实现这一盈利,就必须积极探讨存在的一种盈利点,这要发掘这一盈利点保险业电子商务化势必会得到较好的推广。

二、保险电子商务也可以借鉴基金的运作方式进行经营,购买保险也可以发展成一种投

资,要积极发展那一种对损失可能存在的保障。可以针对股市的波动创造出一种风险的保障保险。

三、保险电子商务化可以结合卫星信息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网上实现理赔,实现理赔方式的无纸化,网上认证支付的模式,这样子可以减少人力资本,同时可以保证保险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保险营销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2]姜婷婷.浅谈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开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4):356-358

[3]袁丽华.试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发展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3):86-88.

[4]刘春,高家望.网络信息安全保险的市场前景与决策运营[J].图书情报论坛,2002,(3):21-23.

[5]赵汴, 邬金涛.论商业银行的顾客获取战略—关系营销视角的思考商业研究2008、08(376)

[6]吕巍著.保险电子商务的应用 中国保险第7期2006

[7]沈祥.E时代的保险营销[J].新疆财经.2002(3): 55~56

[8]刘殿兰.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科技创业.2006(4)

5.浅议国内旅游保险市场发展 篇五

旅游保险在保障旅游者利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的旅游保险市场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旅游保险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国内旅游保险市场的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试从宏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其长远发展。

从长远来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利益保障是旅游业能否得到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保障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其中旅游保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伴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发展,旅游者越来越成熟,他们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同时,在一些旅游目的地不断发生的一些自然或社会事件也在提醒着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们,旅游保险在旅游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旅游保险市场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旅游保险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旅游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使得旅游保险市场无法从低谷中升起。其中,政府主管部门、保险公司、旅行社以及旅游者是旅游保险市场中的四大主体,旅游保险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这四方面主体的协同配合。其中,政府主管部门、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应该在这个市场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从目前旅游保险市场现状来看,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应该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毋庸质疑,在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保险一直占有一定地位,从早期的《关于旅行社接待的海外旅游者在华旅游期间统一实行旅游意外保险的通知》到《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暂行规定》,直到目前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相关的旅游保险立法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是,对于目前施行的强制保险,其侧重点在于规避旅行社的经营风险,这种意识虽然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而对于旅游主管部门而言,应该立足于本行业,在充分考虑旅游者、旅行社和旅游保险公司的综合利益前提下,制定更为合理的旅游保险制度规范。比如在强制险施行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监控,严格年检制度和评优制度;或者可以考虑旅游保险的市场准入机制,也就是通过行政引导来使得旅游强制保险能获得更为集中的投保和赔付。

(二)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对于旅游者而言,并非法律专业人士,对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会因人而异,出现不同的偏差。比如有人对旅游意外险和旅游责任险的区别不清楚,有人对旅游责任险的保险标的和范围不清楚等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保险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宣传,毕竟对于一部法律而言,要让人们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才算是成功,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三)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旅游保险常识的宣传,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保险意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近两年中,我国先后发生了一些在国内国际影响很大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对当地旅游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我国的旅游者切身地体会到了旅游中存在的风险,其旅游保险意识已经在加强。此时的主管部门更应该顺时地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与推广,使保险意识在旅游者心中占据更为重要和具体的地位。当然,在这种宣传中,应该站在正面的立场来进行,而不应该拿反面教材来进行对比,因为这样会造成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二、而作为保险公司而言,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者保险意识的不断加强,旅游保险的大饼将会逐渐被做大,而且由于旅游保险的保险期限通常比较短,保险公司的周转将会比较快,因此旅游保险将是对保险公司整体险种的有益补充

(一)保险公司应该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保险险种

目前的保险主要是意外险和责任险,主要都是针对出险之后的赔偿问题,但是对于旅游者的事前救济却还有很大的漏洞;另外,目前的保险主要都是整体保险,而很少根据旅游者不同需求而设置的单项保险,也就是针对某个特殊旅游项目(比如漂流、骑马等)而提供的保险服务。

(二)从时间上来看,目前很多旅游保险通常都是钢性比较强,而旅游线路和项目的设置却是越来越灵活多样,这使得旅游者的旅游保险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不应该事先设定好固定不变的保险期限,而应该按照具体旅游项目和线路的不同灵活而定。虽然这会增加保险公司和旅行社的运营成本,却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带来更为可观的销售收入。另外,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地域的商务活动将更加的频繁,因此在旅游保险的设计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延长保险时间或转变保险购买方式,比如通过年卡的方式来满足那些商务旅游者的需求,使得他们需要的时候通过一个电话就可以进行投保,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

(三)在现代的旅游活动中,传统的团队旅游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而散客旅游却在不断上升,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旅游活动的这种变化来进行销售渠道的改变

在以前,旅行社是保险公司销售旅游保险时的不二选择,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应该拓宽销售渠道,以方便那些散客旅游者购买相关旅游保险。比如可以通过旅游饭店、银行、旅游景点甚至邮局、电信、交通部门等来进行旅游保险的销售。当然,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强化自身的销售渠道,比如通过自身的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

(四)由于旅游保险具有地域方面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保险之后,其出险地往往都在异地,这就为保险公司的调查和理赔造成了困难,同时这也成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保险的阻滞因素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扩大自己的营业网点或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努力做到对保险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消除旅游者的担心和不满。

(五)充分调动旅行社的积极作用

虽然散客出游的比例上升是一种大的趋势,但是在目前的国内旅游市场中,旅行社依然是多数旅游者出游的第一选择,因此,国内旅游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旅行社的业务联系。通过旅行社这一有效途径加大对旅游保险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游客越来越认识到购买旅游保险的必要性,积极与旅行社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在目前的旅行社经营中,其员工在对旅游者进行接待、宣传等时,往往忽略了旅游保险的解释和推介,甚至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中的保险进行询问时,将责任险讲成意外险,混淆旅游者的视听。站在市场的角度来讲,旅游保险公司应该通过一定的利益刺激来提高旅行社销售旅游保险的积极性,比如通过较高的利益分成、适当的优惠返点、派遣优秀的驻店人员等方式来提高旅行社对销售旅游保险的热情。

作为旅行社而言,旅游保险并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其销售的一种产品,或者是按照相关规定被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实际上,旅游保险对于旅行社自身的经营、形象的建立与维护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或者说,随着人们出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对于旅游期望也会越来越全面,而在意外情况下能获得更为优质的照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旅行社应该发挥好旅游保险销售代理的角色。也就是说旅行社的经营者们应该改变过去的观念,不应该将旅游保险的代理销售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行为,而应该从中看到更多的对旅行社发展有利的方面。至少,旅游保险的代理销售可以使旅行社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因此,作为与旅游者接触最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努力保障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利益,积极向旅游者宣传旅游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必须购买的强制型保险以外,还应该努力向旅游者推介其他的旅游保险。

6.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六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7.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篇七

1.1 攀枝花地区地理情况分析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西南边陲、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 是利用其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煤、钒钛磁铁矿水利资源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它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 共有43个民族的同胞聚居在这里。

优势:攀枝花有一些独特的资源。首先, 它的冬天比其他大多数地区温暖, 这使得它成为在冬季度假的好地方;其次, 它拥有许多少数民族, 攀枝花总人口112万, 其中少数民族有18万, 彝族就占了11万多, 所以它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这些都是攀枝花旅游业的优势。

劣势:由于地处西部, 远离发达省份和地区, 攀枝花似乎很难发展旅游业;移民城市环境破坏了原有的民族风格, 民族特色渐渐淡化。如果攀枝花不是因为建立攀钢而形成了移民城市, 那么攀枝花到现在应该早已发展成为像丽江一样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1.2 格萨拉旅游区概况

经过多年的变迁, 攀枝花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变成了移民城市, 往日的少数民族风情渐渐退却, 现在, 只有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部的格萨拉乡还保留着原始的模样。正因为这样, 政府才想打造这最后的民族之地, 为攀枝花保留下这最后一点民族特色。“格萨拉”在彝语中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堂”, 俗称最好玩的地方。

格萨拉是四川省攀枝花市提出重点建设的“红格—格萨拉”百里生态长廊, 享有“阳光天堂”、“天然地质博物馆”等美誉。幽静的原始森林以及彝族村寨、古老传说等人文资源、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 充分显现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价值。

1.3 格萨拉旅游区民族文化及特色商品概况

攀枝花的彝族分支主要是“凉山彝”, 集中分布在盐边县的格萨拉高寒地带, 又称为黑彝。格萨拉很多村寨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除了丰富多彩的山歌、舞蹈外,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彝族的婚俗和风土人情, 彝族的火把节及锅庄;凝结了少数民族美术工艺的服饰、漆器和乐器, 是主要的旅游特色商品。

2 格萨拉旅游区及特色商品开发现状分析

2.1 攀枝花格萨拉旅游开发的尴尬局面

市政府想用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格萨拉旅游景点, 但是攀枝花地处在凉山州西昌和楚雄之间, 这两个地区已经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的重点城市, 攀枝花不到20万少数民族人口, 以及稀薄的文化元素远远无法与西昌、楚雄相提并论。加之格萨拉民族地区距离攀枝花市区很近, 民族融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格萨拉沿途及周边太多的民族民居已悄然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风韵, 民族同胞的服饰及生活习俗也在悄然汉化, 经过几十年的渗透, 导致民族物质前提缺失, 民族文化氛围严重不足, 目前留下的几乎是“落后文化”, 市政府提出抢救“落后文化”策略, 想从“落后”中淘“特色”, 但事实证明靠出卖“落后文化”是与社会发展大前提不协调的。

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的矛盾: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无法避免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格萨拉的开发首先必须协调的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攀枝花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由于长期无政府牵头, 无业内人士支持, 攀枝花为数不多的几家旅游商品开发公司, 都是由攀枝花当地的汉族人经营的, 对格萨拉彝族特色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更谈不上担负格萨拉文化传播的重任;民营企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商品的设计开发也随波逐流, 毫无民族特色。

2.2 格萨拉旅游商品开发及购物包装视觉形象设计、宣传存在的问题

(1) 该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不够丰富, 多以食品为主, 适合游客选择并带走的商品很少。

(2) 当地彝族人都跑到汉族地区挣钱打工, 不再从事根雕手工艺、漆器制作、手工编织等技术, 致使手工艺者几乎无人传承, 更无心维护和发扬传统手工文化。

(3) 该地区旅游商品的档次较低, 独特性和民族特色不明显, 缺乏少数民族特色, 文化底蕴不够丰富, “包”而不“装”, 设计呆板, 缺乏个性, 不能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 激发游客消费欲望。例如格萨拉彝族最出名的油底肉, 几乎都是由攀枝花的汉族人开的特产加工厂生产制造的, 没有当地民族特色。

(4) 商品包装材料不“新”, 技术落后。

(5) 政府宣传力度不到位, 策略不足, 知名度不高, 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3 格萨拉旅游区经营策略及特色商品发展前景分析

3.1 市政府确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搞好旅游生产力布局, 科学地划分旅游功能区, 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整体推进, 全面发展。攀枝花格萨拉地区的旅游开发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这也是我们进行攀枝花格萨拉地区的民族旅游商品设计的机遇, 力求把当地特有的民族视觉因素在旅游商品设计中得到应用, 探索出一条利于格萨拉民族文化开发及保护的有效途径。

3.2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 民族文化日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设计也必将向世人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民族地区在进行商品设计时, 尽量突出地方民族风情特色,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 使其商品更显内涵和文化底蕴, 同时建立民族品牌, 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 带动民族地方经济的发展。

开发具有格萨拉地区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推动旅游增值项目的发展。由旅行社负责推荐格萨拉彝族美食品尝游 (油底肉、坨坨鸡、爬沙虫等) , 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商品的转化。

3.3 格萨拉旅游区加强与各社会体系之间的联合运营

比如通过旅行社进行旅游点联网, 与周边各旅行社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提高格萨拉的社会知名度力;与周边城市婚纱影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借助“风情索玛花节”, 将影视基地太古城作为婚纱拍摄基地或艺术照摄影基地, 以吸引年轻人和适婚年龄的青年消费群体;以攀枝花市为中心的初高中学校建立夏令营、冬令营基地, 深化格萨拉之民心意识, 吸引初高中学生消费群体;与攀枝花市各大高校及职业技术院校合作, 建立周末及假期学生联谊团体旅游合作机制或艺术类院系绘画写生实习基地, 建立大中专学生的消费群体;与周边城市社区、老年协会建立老年疗养意识, 巩固老年消费群体;与周边城市摄影书画协会构建摄影书画创作基地, 通过艺术群体的影响力吸引专业人士消费群体等, 通过多种合作途径, 扩大消费人群, 提高格萨拉的品牌知名度。

3.4 在格萨拉景区沿途及周边, 最大限度的还原民族氛围

营造地道浓郁的民族风情, 就需要整个盐边地区总动员, 家家户户齐参与, 通过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多民族画卷来吸引国人, 甚至世界的目光。树立旅游区居民“人人是主人, 处处是风景”的基本意识, 以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童叟无欺的要求来规范旅游服务质量。

3.5 建立资源互补长效机制

由盐边县政府出面与延边朝鲜自治县结成友好城市, “南盐边, 格桑花浪漫温馨;北延边, 桔梗谣再续深情”, 借延边知名度推广盐边格萨拉,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浪漫之都。

3.6 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 通过投资、集资, 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

使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结合是一个交叉性的新卖点。格萨拉目前已经建立太古城影视基地, 将“旅游与文娱”项目相结合, “影视拍摄+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星的知名度和其“粉丝”的消费层次。格萨拉旅游区可通过开发交叉性旅游项目, 吸引全国的游客到格萨拉来一边享受自然风光, 一边参观影视剧拍摄, 住宿、游玩、娱乐相结合。

相信通过这些方式的推进, 格萨拉就将构成各个消费群体的基本稳定结构, 当然, 在此之前, 更应该强化格萨拉景区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强化员工业务素质, 这是需要集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所有员工之同心协力, 并在长期运营中获得社会的认同, 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的格萨拉品牌, 完成格萨拉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波.格萨拉绿色守望者博客.2010, (7) .

[2]阎蓓.浅析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R].山西市场导报, 2010, (3) .

[3]刘畅等.论旅游纪念品设计与川西民族文化保护[J].包装工程, 2010, (7) .

8.旅游保险发展现状 篇八

李纪恒

实施全域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

李纪恒在会上表示,云南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实施全域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推进改革创新。

李纪恒强调,云南要以规划为龙头,努力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要以融合发展为动力,积极推进旅游+,培育打造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要以旅游景区为重点,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切实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力度;要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不断强化功能配套,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市场整治为抓手,推进依法治旅进程,树立文明旅游形象;要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持续开展营销宣传,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稳步推进试点建设,全方位整体推进全域旅游战略部署,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强省。

陈豪

处理好3个问题,加快云南旅游转型升级

陈豪指出,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驶上转型升级快车道,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是全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要加快推进步伐,必须处理好3个问题:一是必须明确转什么——要找准“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下工夫,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坚持大思路、大手笔、大项目,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构建高效政务管理模式,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必须明确往哪里转——要瞄准现代旅游发展高端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方向,着力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做优服务,推动国际旅游合作,大力打造跨境旅游品牌和蕴含独特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精品。三是必须明确重点抓紧转——要实施好传统产品提升、新业态培育、旅游强县富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对外开放、智慧旅游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城乡环境整治等八大工程,提升旅游企业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旅游城镇和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做好养老养生、露营地自驾、探险探秘、商务会展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开发,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着力开拓旅游扶贫新空间。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吴文学

希望云南继续争当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

吴文学从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壮大经济新动能的新方向、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强化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新趋势、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惠民的新途径等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他说,云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资源到产品,从小行业到大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他希望在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全要素旅游和全产业链旅游的全新阶段,在“十三五”时期,云南继续争当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趋势,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常态下全国旅游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出新模式和好经验。

上一篇:公交站亭拆除协议下一篇:123个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