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心得体会

2024-08-21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1.读中庸心得体会 篇一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平衡态。

2.读中庸心得体会 篇二

第一, 中庸之道是人最高的德行, 应作为理想的道德规范予以提倡。“君子中庸”, 适中而无“过”无“不及”;“小人反中庸”, 走极端而肆无忌惮。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和弘扬, 原因就是:不是“过”就是“不及”。人无论是聪明还是愚蠢、贤能还是不肖, “过”与“不及”, 都是缺乏对“道”的自觉性, 难以做到恰到好处。因而, 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二, 隐恶扬善, “过”与“不及”两边的意见都听取, “用其中于民”, 这就是舜杰出的领导艺术。反之, 有的人找歪理、行怪异, 欺世盗名, 人所不齿;有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陷于罗网还不知;有的人既选择中庸, 又背道而驰;还有人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要像颜回那样, 选择中庸, 就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要知道, 天下国家可治, 官爵待遇可弃, 赴汤蹈火可闯, 中庸却不易做到。沿中庸之道正道直行, 即使默默无闻也会乐此不疲, 这才是圣人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第三, 以宽柔教育人, 对无礼不报复, 是精神之强;枕戈待旦, 死而后已, 是体力之强。精神之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 中立而不偏不倚, 坚持信念, 宁死不变, 这才是真强!

3.个人读中庸心得体会 篇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那么,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4.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篇四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

无过不及的思想方法。“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

中庸既有思想修养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中庸》的作者概括了五个方面:“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五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敏、宽、刚、庄、密。敏是观察事物的敏锐;宽就是宽容,不狭隘,不拘于一隅;刚便是刚毅,不软弱;庄即端庄严肃;密就是细密详察。不敏不能临事,不宽没有度量,不刚没有原则,不庄无人敬畏,不密无从区别。只要五者俱备了,深藏广蓄,一旦运用,就会无不中的。

不仅如此,《中庸》的作者认为思想方法还与言辞、仪容有关。作者引《诗径》和孔子的话立论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靠厉声厉色来教化百姓是下策,因为它离中庸太远。

5.读《大学·中庸》有感 篇五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然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和青睐,特别是中国的国学,那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徽章,是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一位中国人更应该读经诵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承中华经典,继承中华美德。

在社会的号召和自身需要的情况下,我诵读了《大学·中庸》,在这次国学的徜徉中,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中国国学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带给我古人对人生的思考,更给了我人生的启迪,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遇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那一抹明亮就是前方的希望,同时也让我学会并理解了用中华传统美德来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次的国学经典的阅读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一次自我品行的雕琢。

在诵读《大学·中庸》的过程中,我在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仁者以财发身”的话,大家都能尽量地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那些困难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美好充满温暖和爱的世界,正如歌中唱的“我们将是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还会远吗?那么***提的中国梦也将指日可待!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反复的诵读,更何况对于这种国学经典,更是需要耐心地背诵和朗读,这样反复的过程中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你会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正如《大学·中庸》中写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请教,要慎重地考虑,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这是对我们树立坚持学习的目标,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内外修养,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学习提供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拒绝国学经典的理由呢?

上一篇:外语求职信下一篇:XX届高考语文作文突破审题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