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4-08-31

“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精选12篇)

1.“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一

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基层干部作为直接面对群众和落实责任的主体,如何在认识上、态度上、情感上、作风上、工作上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值得深思。

真学实用,在认识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走群众路线还是走“上层路线”,办利民实事还是利己之事,直接反映着“总开关”拧得紧不紧。深化思想认识,要求我们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一是学习深一步,力求真知灼见。多读群众路线重要理论原著,多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走实群众路线。二是对照细一筹,形成真情实感。以历史先贤、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为镜,对照自身,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认真查摆自身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严肃整改弥补自身短板。三是践行实一层,练就真才实学。坚持富民为先、利民为本、安民为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中锤炼作风、砥砺品质、增强素质、提升能力。

真剖实查,在态度上打通“最后一公里”。真听意见才能听到真意见,真找问题才能找到真问题。一是以认真的态度入户走访。放下架子、抛开面子,深入开展以“进农村,访基层农民;进社区,访城镇居民;进窗口,访服务对象;进医院,234-

2.“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二

1 高度重视, 强化组织领导

临颍县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临颍县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和决策,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 组建了由54名技术人员参加的临颍县畜牧业技术服务团, 团长由县畜牧局长担任, 并依托5个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成立5个服务队, 服务团全体成员对全县重点养殖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服务模式, 有针对性地提供现场技术指导、电话咨询、图文传真、远程视频诊断等技术服务, 满足服务对象多样性、个性化服务需求。临颍县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更是得益于省、市畜牧局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尤其是省局人事科教处多次莅临指导项目实施, 开展技术服务, 为临颍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 精心组织, 强化实施管理

2.1 认真制定方案

县项目专家组科学制定主导产业畜牧科技推广工作方案, 统筹推进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从而推动政策、人员、资金、条件和制度“五到位”。

2.2 精编技术资料

根据全县畜牧业特色遴选出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组织专家精心编制了《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等技术资料, 除在培训时进行讲解外, 还将技术资料印发给技术指导员, 便于随时学习和指导养殖户, 并编印了3 200份《畜牧技术推广明白纸》发放到养殖户, 使养殖户及时了解畜牧新技术推广的有关知识。

2.3 开展分级培训

通过分级培训方式对技术指导员、基地规模养殖户、示范户和带动户分级进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动物防疫知识培训班5期, 共培训防疫技术人员近400人 (次) , 养禽技术培训班2期, 培训人员近200人 (次) , 技术服务团内部培训24期, 培训人员800人 (次) 。同时聘请市畜牧局专家到临授课, 完成培训基层技术人员380人 (次) 。

2.4 实施良种引进

为配合全县优良母猪引进和生猪人工授精推广工作, 服务团技术人员深入场 (户) 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积极推广优良母猪, 并在所服务的示范场 (户) 显著位置公布包场的技术人员的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 督促技术人员深入场户, 方便养殖场户技术咨询。2013年, 先后帮助服务对象引进优良母猪5 000多头, 指导和动员服务对象淘汰品质差的公猪, 推广应用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目前已累计推广生猪人工授精16 000多头 (次) 。

2.5 加强基地建设

全县建设完成2个项目试验示范基地, 主推了生猪标准化生产、生猪人工授精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新技术, 采用网络书屋、3G技术等新型推广方式完成了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实地观摩等工作。2013年基地完成能繁二元母猪存栏增加810头, 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4万头, 全年增加出栏1.3万头, 实现增收260万元, 有力提升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3 创新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

根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要求, 全县推行了服务团领导小组、服务对象“双方考核”机制, 其中服务团领导小组主要考核技术指导员进场入户次数、入户率和工作开展质量、工作成效等;服务团成员严格按照“一二三四”工作制开展工作 (即每个服务团成员每周到分包养殖场和养殖户服务不少于1次, 每月给养殖场电话咨询服务不少于2次, 每年为养殖场办实事不少于3件, 每季度举行1次专业技术培训, 全年不少于4次) 。走访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服务态度、责任心、业务技术水平等非量化指标。通过不断创新推广手段, 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畜牧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促进和带动了全县现代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以来, 先后到场指导和服务1 400多人 (次) , 传回图片和文字资料300余份, 电话咨询服务2 800余次, 远程视频疾病诊断29次, 为全县畜牧业增产、增效和养殖户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4 建章立制, 严格考核奖惩

4.1 建立了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管理制度

制定实施了《畜牧技术推广员聘用制度》、《畜牧技术推广人员责任制度》、《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制度》五项制度。

4.2 建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督查机制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指导人员进行实地检查、电话调查等方式, 对指导员进场入户情况、服务质量进行督查;抽查指导员记录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抽查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的组成部分。

4.3 建立专家授课满意度测评机制

专家组每次授课补助费全额为100元, 具体发放标准按授课满意度测评百分比发放。考评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年底奖励资金根据考评结果按等级发放。考评结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得分在60分以下的成员在职称晋升时不予出具手续。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挂钩。得分60分以下副科级后备干部的成员, 建议组织部门取消其副科级后备干部资格。对考评结果60分以下的成员, 服务团将取消其服务团团员资格, 收回服务团所配备的通讯工具, 取消年底评先资格。

4.4 实施延伸绩效管理

3.“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三

实现解决问题零距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的问题,服务群众态度不好的问题,服务群众平台不宽的问题,服务群众载体不实的问题,服务群众保障不足的问题等等,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备受瞩目。基层干部工作岗位就在群众身边,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群众看得最真切、反映最强烈,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白热化局面。作为基层干部,要有直面“病魔”的勇气,有“病”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怕见光。必须要勇于正视矛盾,敢向自己开刀,从“把准症结、找对根源、对症下药”入手,真正做到药到病除、去腐出新。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与群众真诚沟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切实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与民争利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增强安全感、提高满意度,享受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党中央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凸显了对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善学善思的鲜明导向,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凸显了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信。现在,有些民生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坐在办公室“拍脑门”决策,结果却事与愿违,群众不满意、不买账,导致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领导干部要善于在群众心里“活动”,多到群众心里“走走转转”,与群众心连心交流、门对门帮扶、手握手服务,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作风问题易反复,服务群众无止境,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取决于每一个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取决于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只有党员干部真正理解了本职工作,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岗位上,有恰到好处的应答,对各种即时事件有很好的判断和处理,以问题的真解决、作风的真转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带来的新作风、新气象。

实现党群关系零距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现象严重,归根结底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官老爷”思想深了,离群众就远了;让群众仰视久了、脖子酸了,群众就会懒得看你。要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民情”,了解群众真实生活,看清基层本来面目,找准解决问题方向和方法。要深入基层,走门入户,在与群众心贴心交流、面对面沟通服务中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在走访中,党员干部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搭准群众思想脉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切实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同时要注重听取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然后进行分析疏理,采纳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走访中,党员干部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并重点对各类弱势群体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关怀和帮助,同时注意了解群众的思想波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调解基层易于产生和引发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群众的难我来帮,群众的忧我来排,群众的愁我来解”。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广大群众关系更直接,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更加扎实推进,一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基层党员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问题,对照“三严三实”,发扬认真精神,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开展、高标准推进,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明显转变,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活动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4.“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四

党的诞生地嘉兴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秉承“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着眼于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联系服务群众、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组织和引导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所需有人帮、党员奉献有其岗”,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96345党员志愿服务工作背景及发展情况

为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工作水平,2003年9月,嘉兴市组建了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开通了“96345”服务热线。2004年9月,以“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为主题,依托求助热线成立了嘉兴市96345党员志愿者总站,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2010年12月,总站升格为嘉兴市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市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中心已有5.3万名注册党员志愿者,平均参加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累计服务群众126万人次。96345社区求助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品牌”等80项荣誉。

二、运作模式及实际成效 中心从搭建组织架构、创新活动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搭建“网络化”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构架。一是纵向同步建站。按照区域和行业划分,在市本级和5个县(市)建立6个党员志愿服务总站,下设73个镇(街道)分站,村(社区)根据区域划分责任网格,实现了纵向到底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二是横向专业组队。打破党员组织关系和服务区域的局限,按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以市县两级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医疗安康、法律咨询、节能环保、治污治水、金融保险等212支专业服务队。如嘉兴电力“红船服务队”采取“永不落幕”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以一技之长的“明星”党员个人命名,领衔建立318个专业服务工作室。三是面上按需布点。对接需求和供给,在景区、火车站等人流聚集地和规模较大的社区建立了40个“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驿站,由所在地的党员志愿服务分站安排党员志愿者进行轮值,提供志愿者招募、民生诉求登记及各类便民服务。每个“红立方”还结合实际需求推出了特色服务,如外籍人士较多的穆河社区推出了翻译服务,极大方便了在此居住的外国友人。

2.创新“立体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一是热线求助常态服务。把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作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24小时为群众提供市民生活类、咨询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和企业服务五大类120多项服务。如,市本级总站工作人员及420家加盟企业和210名社区一技之长服务者已累计受理市民各类求助226万多件次。二是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建立残障人士、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信息库,由党员志愿者就近结对帮扶。如市 第一医院分站的党员志愿者王宏智16年如一日,坚持每周上门为社区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老人李玉英义诊,成了老人的“自家人”。实施“一键通”为老服务工程,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系统,由就近志愿者提供应急服务,已经成为空巢老人的“生命线”。三是上街下乡集中服务。将每月的25日定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联动开展电器维修、健康诊疗、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集中性便民服务。今年以来,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1.7万多次。四是点亮心愿个性服务。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依托媒体、“红立方”、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微心愿”,活动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已认领“微心愿”12974个。

3.健全“规范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公开服务承诺。推行服务承诺,党员志愿者接到派单后,统一佩戴“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证,使用志愿服务logo,承诺在15分钟内到达,服务过程不接受求助者的吃请和赠礼,仅收取材料成本费用,服务完成后请被服务对象填写服务意见反馈单,由总站进行电话回访,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出台《96345党员志愿者培训制度》,整合各类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社工组织等资源,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和骨干培训三个环节,递进式提高志愿者素质。如,以中心主任命名的“骆叶青志愿者工作室”,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沙龙”,为志愿者搭建了交友聚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共同提升的平台,已累计培训志愿者1万多人次。三是注重激励保障。创建“时间银行”,实施“服务积分卡”制度,将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在册,可兑现生活用品、家政服务或者将积分转赠给结对帮扶对象,有效形成了“奉 献-积分-激励-奉献”良性循环机制。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注册党员志愿者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成功经验

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我市党员志愿服务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

1.把握好集中推进与长期坚持的关系。针对“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实际,嘉兴市推行了以“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社会奉献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一员双岗”制度。十余年来,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奉献岗”的主要途径,嘉兴市始终秉承集中推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使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并吸引着更多党员、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列,依靠的是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巩固,志愿者队伍的丰富拓展和各项工作制度、服务机制的不断健全。平台与机制的相互作用,让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把握好组织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心整合24小时电话服务热线,开发网络求助、短信求助等方式,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好口碑,树立品牌影响力。同时,采取严把准入与竞争择优、低偿服务与无偿奉献相结合的加盟企业制度,为居民“量身打造”优质的服务,推动了中心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

3.把握好帮助群众与教育党员的关系。党员志愿服务将“助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志愿者意愿,针对不同受助对象开展不同的服务。不仅让党员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履行宗旨、实现自身价值,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党员日常教育 管理的空间,建立党员柔性教育管理机制,实现了单位和社会党组织对党员的“双重”管理。

4.把握好普遍服务与专业提升的关系。针对许多服务项目专业化要求高的现实,中心特别培育和吸纳了一部分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同时,为防止把志愿服务做成少数技术精英参与的事业,通过采取“专业社工+党员志愿者”的模式,加强对普通志愿者进行技能的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逐步培育孵化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

四、有益启示

1.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契合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把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联系服务群众“规模效应”。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党员队伍结构复杂化和党员流动加快等新变化,打破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身份限制,依托建立中心、总站、分站以及专业服务队等组织,整合原归属于不同“条”、“块”,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使其担当了“单位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

2.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创新了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模式体现了党委政府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依托各类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公共机构、个私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参与其中,既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和谐,又直接承担了政府部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有效缓解了社会治理压力,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3.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顺应了信息化迅猛发展背景,符合党员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更加简便灵活的方式把党员和 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完善党员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先后开通了短信求助、网络服务、空巢老人“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等高效便捷的渠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方、供给方、需求方三者间的对接,推动了服务到点到事到人。

4.96345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资源,紧扣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功能定位,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党员志愿服务坚持服务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具体事务,将公共服务平台融入其中,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从城市、居民延伸至农村、农户,最大限度地对接群众需求,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健全关心关爱党员的工作机制,并注重把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

5.“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五

开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调研工作内容

1、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关键在基层,因为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面最广,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2、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在建好和落实三本台帐。一是社会群众台账,二是全体学生台账,三是全体教职工台账。主要内容:对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如何做出的答复、整改措施等。如何制定解决“中梗阻”、部门利益制肘等问题的措施。

6.走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篇六

走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1月21日上午出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并讲话,强调中央关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十分明确,关键是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第二批活动单位的特点,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3年1月21日新华网)“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蔬菜水果从农田到百姓的餐桌经历很多程序,往往“最后一公里”坐地涨价,老百姓苦不堪言。同样,若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堵塞,必将危及党的肌体和执政能力。百姓最不满意的是惠民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好处没有真正“落在身上”。行政审批难、办事效率低……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老百姓本应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本在于“转作风”。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有序展开,除“四风”、转作风掀起新的高潮。实践表明,只有真正

深入群众,切身感受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刻认识群众的作用和地位,全面了解了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才能把转变作风落到实处。而转变作风的根本要求是要有诚恳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搞形式、走过场,或者到群众中去不是虚心向群众学习,而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种态度就不诚恳,就不可能达到转变作风的目的。同样,想起来就到群众中去走一走,想不起来就把联系群众忘在一边,活动来了就到群众中去走一走,活动过了就把联系群众丢在一边,做不到持之以恒,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作风的转变。通过对照检查、触及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优良的作风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亟须做好的时代课题。

7.“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七

2015年, 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与从事小额信贷的中和农信开始合作,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县, 提供面向农户的纯信用贷款。当“互联网”加上了“金融”, 由此带来的, 不只是一个个被金融服务改变命运的农村家庭, 还有传统农村金融的格局与生态的改变以及金融扶贫更广阔的未来。

“只要信用好, 就可以贷款。”

“每个月2752块五毛, 用支付宝还。”艾煌兮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串数字。这是他每个月要还的贷款, 本金3万元, 还款期一年。

艾煌兮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市镇建档贫困户, 今年已经四十好几, 儿子正准备结婚。去年, 他和母亲相继生病, 新农合报销后尚有十几万元的支出, 让一家人背上沉重的负担。

“但艾大哥一家在村里的名声特别好。”信贷员何金刚说, 艾大哥年轻时当兵, 一家人以往向邻居朋友借钱, 从来不用催还。在何金刚的推荐下, 艾煌兮成功贷到了3万元, 艾煌兮用其中的1.7万元, 购置了一辆机动三轮车跑运输。“一个月能有四千元的收入, 妻子在县里的熟食厂上班, 还款、生活都不成问题。”艾煌兮说。

平时都习惯用纸笔记录每天收支的艾煌兮, 还学会了用手机操作还款。每个月还款日到的时候, 他总是提前把钱准备好, 按时还款。

“只要信用好, 就可以贷款。”中和农信平江地区小额信贷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限制农民金融服务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抵押物, 但是他们所提供的的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 担保人的要求也只要信用好就可以担任, 而非很多地方要求的必须是“吃公家饭的”, 大大降低了农民贷款的门槛。

信贷员的放贷选择, 背后是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和战略取向。蚂蚁金服和中和农信, 前者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过去5年多来, 已经通过互联网给小微企业放贷7000多亿, 其中超过1/3为涉农贷款。后者则是隶属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家专注农村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 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20年。

2015年11月, 两家公司开始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民脱贫, 尝试着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能力, 在农村地区为普惠金融服务蹚出一条路子。

他们的合作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原有模式很难适应农村市场”。

我们经常说, 农民是最有信用的。但是实际生活中, 农民却很难真正凭借“信用”获得金融支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根本问题在于,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信用不是一个抽象的经验型判断, 而是基于具体数据可量化的结果。

有关调查显示, 中国的贫困人口有5000多万,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没有银行流水, 没有资产证明, 没有太多抵押物, 中国农户没有信用数据, 这是导致他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最大瓶颈。

另外, 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更限制了金融机构投身农村的热情, 小额贷款不仅数量小, 单位运营成本高。而且农民居住分散、偏远。以中和农信为例, 因为实行的是上门服务, 放款、调研都是由金融机构支付成本。

“在福建, 有很多渔民要改善生活搞养殖生产, 需要资金的时候我们就要坐船去放款;有些地方农民住在山上, 车开不上去, 需要骑摩托车去放款;还有像内蒙古地区, 常常要骑马等。最远的客户离分支机构是635公里, 相当于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 我们的信贷员需要住一晚上。这种服务让我们的运营成本比较高。”中和农信副总经理窦华茂说。

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表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 在全球普惠金融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在中国这种模式却难以复制。它的风控手段还比较传统, 另外, 其利率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 也高出很多, 原因在于它本身的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很高, 所以很难低利率地提供金融服务。这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风险成本和经营成本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两大关键,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 普惠金融就很难实现。

更为重要的, 这种路径应是基于商业性的可持续。李振华认为, “成本的降低并不是说完全靠国家给予财政或金融上的补贴。不能仅把扶贫作为政策性的金融, 而是要让更多市场的机构能够看到它在商业上的机会, 让这些商业机构能进入到这个市场里, 共同努力提供这些竞争服务。”

“毫无疑问, 今天我们面临农村这样非常广阔的市场, 通过原有既定的模式去服务他们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蚂蚁金服农村金融事业部运营总监陈嘉轶说。

机遇来自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应用。多年来, 中国在普惠金融以及农村金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加上今天技术本身的进步, 为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提供了路径。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对于艾煌兮等贷款户而言, 可能就是网上银行、支付宝交易。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却意味着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互联网改变了银行触及用户的方式, 实现了金融的‘普’;云计算极大提升了计算的效率, 降低了交易的处理成本, 实现了金融的‘惠’;大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甄别和计量风险, 给风险定价, 降低了管理成本。”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说。

这也正是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合作的价值所在。

中和农信已在全国18个省180个县的1700多个乡镇都驻扎了信贷员, 平均一个信贷员对接一个乡镇, 每天, 他们一个个走访各个村庄, 将村里需要帮助的人都登记在册, 再为他们提供贷款, 掌握了大量一手的信贷资料。而蚂蚁金服则在大数据、风控领域有着领先技术。

线上线下联手, 蚂蚁金服和中和农信计划在3年内, 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推广到全国3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可以畅想, 中和农信的贷款用户纳入到大数据平台后, 掌握了数字金融技能的农户在需要贷款时, 有望不再需要依赖于信贷员亲自上门走访了解情况, 而是拿起手机, 短短几秒, 后台大数据系统就会基于其用户画像和征信体系来进行判断并发放贷款, 大大降低贷款机构的运营成本, 也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便利。”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表示。

应当看到,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仍处于起步阶段。专家指出, 未来要大范围推行还有赖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金融理念的提升以及金融监管和风险防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平江举行的发布会上,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表示, 在践行普惠金融和扶贫方面,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太过关注眼前利益, 蚂蚁金服要做“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 这恐怕正是农村金融的关键: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农村金融的, 这是一个蓝海, 却也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切忌急功近利;没有资本收益的理念也是做不大做不强农村金融的, 金融不是慈善, 用商业的理念和价值去投资,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8.“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八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品牌企业,近年来,科友集团在帮助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服务氛围、形成有力服务支撑、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中介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努力。

在2015年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科友集团总经理杨贤新先生。

杨贤新告诉记者,多年以来,科友集团针对广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在国内开模式先河,率先推出“科技管家顾问”体系,旨在指导企业: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整合自身科技资源,发现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短板,整合社会及高校资源,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科技规划,帮助企业建立以自身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企业发展规划、税收减免、形象建设及市场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方面,科友集团组织咨询部、软件部,对科技管家顾问体系数据加强了建设。该数据库汇集了国家、省市层面的相关科技政策、行业数据、专家信息、科研机构信息及科技服务机构信息。另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积极探索企业科技项目规划服务体系的建设。科友集团会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从中小企业的科技政策、科技财税、产学研创新、环保咨询、知识产权、产品检测、科技法务、科技金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帮助企业从实际出发,以企业长远发展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科技规划服务。

谈到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时,杨贤新认为,要将科技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要为更多的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创新服务。为了更好地把科技中介服务链条上的新兴业态都串联起来,帮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友集团积极搭建了“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宗旨是:依靠政府,面向企业,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协助其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该平台依托科友咨询,旨在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在实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家、企业与学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科技中介机构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致力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中介服务。科友的重要使命也在于此。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科友集团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互动的新方法。技术创造机遇,“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开放共享的工作平台,可为国内外科研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专利技术持有人、技术经纪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持续提供创新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科友咨询分布全国各地的14家公司,320多位线下科技服务人员,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安徽为基站,分布设置了面向各个地级市的代理合作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通过融合来自国内各地上万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广大的专家资源,积极打造的是我国最大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科友集团志以科技中介服务为切入点,志在为广大中小企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所以科友集团的科技服务内涵,与其他的科技中介机构必然会有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不同点。比如,科友集团会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的视野,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且会在优质服务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某个行业或相关技术发展的角度,去帮助服务对象,共同梳理其创新亮点、突破方向与发展趋势。可以说,科友集团的科技中介服务内容,是围绕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全链条而发展的一种全新科技中介服务模式。

杨贤新认为,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科技服务业会相应有一个大突破。特别是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友集团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的体会是,科技服务业的出现,既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广大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新内涵。科技服务业这个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相信,市场大了,科友集团所面临的发展机会,也一定会更多。”

快速提升服务水准

在杨贤新看来,近年来,我国科技服务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科技服务业的水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杨贤新把科友集团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服务水准的提升上。

杨贤新认为,按照《关于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把科技服务业创新全链条的新兴业态都串联起来,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水准,会对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很好的服务支撑,并且这种服务支撑,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会有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国际上很多第三方发动机设计公司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生产汽车,只研发设计汽车的发动机。任何汽车厂都可以委托他们,开发新的发动机。开发之后,成果移交给汽车厂,由它们来生产整车。这样汽车厂因为聘请了的第三方独立的设计公司,所以企业不用设置相关研发部门,既节省了支出,又获得了发动机研发设计的最新成果,整个汽车行业也因此而蓬勃发展。为一大批中小汽车厂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也为其他国家的汽车厂商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宽阔的经营视野与独到的经营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省下大量的时间,做我们自己擅长的事,让自己也成为专业的人,并快速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准,这就是科友集团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为了提升科友集团的科技服务水准,杨贤新坦言,自己动了不少脑筋,也花了很多力气,来研究科技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在杨贤新看来,科技服务业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不停变化。因此,如何把一些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适应广大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模式梳理出来,这对科友集团来讲,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杨贤新根据现代科技服务业的现状,提出了科友集团的服务定位及服务水准。例如,在高新企业认定、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方面,杨贤新都为自己的经营团队,明确了服务标准。也正是因为有了服务的标准,有了提升服务标准的意识,科友集团的诸多核心业务,均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

突破“最后一公里”

经过多年的打拼与实践,在科技服务业的领域中,杨贤新清楚地认识到,科技服务业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行业。但是他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科技服务业,仍有它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一些瓶颈问题仍然存在,并且需要他去认真面对和耐心解决。

比如,如何在自己服务的领域中,把企业的规模迅速做大做强?科友集团科技服务业的竞争力如何迅速提升?科友集团科技服务业的标准和分类如何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好项目,科友集团如何做好项目的对接协调和产业化跟踪服务?科友集团如何开通创新投融资的高速路和直通车?在帮助企业消除政策盲区和支持断层上,科友集团有哪些新思路?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服务业 ,科友集团的管理手段如何迅速跟上?等等类似的问题,一直在杨贤新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当然,杨贤新也坦言,一回到家中,看到女儿的笑脸,抱起女儿时,他会暂时忘记这些问题。

为突破科技服务业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杨贤新始终在尝试打造一款属于科友集团的“科技服务直通车”。

比如,一是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展资金渠道,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融资渠道,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二是组织多种培训活动,以此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自身人才团队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等活动,来扩大自身的服务影响力及服务示范应用。目前,科友集团不但在一些发达省份,有自己的经营身影,在国内及国外更大的范围内,他们也进行着科技中介服务的推广。三是深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与中国科协及广东省科协等合作,加快自身发展。在科技成果的持有方和需求方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为双方或多方服务。这就是科友集团经营者的远见与卓识,科友集团正在快速驶入科技服务业的高速路!

志在科技中介服务,快速提升服务水准,祝福科友集团,会在突破科技服务业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后,马到成功!

9.家电企业打通技术创新最后一公里 篇九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影碟机企业都破产倒闭了,国内最大的电视显像管制造巨头和国内最大的非电中央空调企业的技术中心因考评不合格被撤销资格,国内老牌电视企业的技术中心竟然由于没有上报考评材料被取消资格,这样的怪事情就发生在当前积极谋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打造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家电企业身上。

日前,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中,镇江江奎、彩虹集团、远大空调、上广电四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国家认定资格。《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自开始,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就开始委托评估机构开展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估,到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国家认定工作中启动了淘汰机制,每两年都会淘汰一批企业。

企业行为:创新的原动力

如果企业只是拿“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作为自我标榜的工具,而无法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将“技术创新实力”变成企业实现“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家电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就会更加曲折。

如何装上一双“技术创新”的翅膀,让家电企业获得腾飞式发展?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一批家电领军企业的身上找到了新的答案。自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中,海尔、美的、TCL、海信、长虹等一批家电领军企业均稳居前列,其中海尔集团技术中心的评价结果更是自20公布评价结果以来,遥遥多年稳居所有企业首位,

自以来,美的集团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科技月”活动,累计斥资数亿元用于直接奖励科技人员。今年,美的还投资4亿元成立制冷研究院、投资2亿元成立电机研发中心,仅新品产值已突破700亿元、销售比重超过65%。

仅20,海尔、美的、海信三家企业的科研开发费用投入就分别达到了79亿多、53亿多、25亿多元,当年海尔、长虹的专利数量也分别达到了935项和592项。《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创新实力稳步提升的背后,则是海尔、海信、美的、长虹、TCL等企业已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导者,带领中国家电业在全球市场展开了新一轮的布局。今年以来,海尔与美的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并于今年先后在东南亚、拉美地区分别完成了对三洋白电业务和开利空调业务的收购。

在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董芝看来,“这些企业已经将技术创新能力,变成了推动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坚持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找到了企业推动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力量。”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让不少企业尝到了发展“后劲足、冲击力大”的优势,形成了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和销售业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链条。

自冷年以来,美的空调连续三年以大幅度领先优势,稳居国内变频空调市场首位,还推动了对国内空调产业变频化进程的推动。对此,美的家用空调总裁吴文新表示,“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让我们掌握了全球空调业变频升级的趋势,并以自身的力量挑起了这场行业的革命。”

10.“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十

来源:人民日报

【基层见闻】

“两季水稻每亩多打了200来斤粮食。”对去年的收成,湖南省武冈市邓元泰镇蔡家塘村村民段远学很是满意。

段远学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也是科技示范户。问及水稻增产“秘方”,他拿出一本名为《2011年度科技示范手册》的小册子,上面不仅有农技站专门为他制定的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方案,还有农技员每月到他家进行技术指导的记载。

段远学最感激农技员。而邓元泰镇农技站站长朱诗杰则把农民增产增收主要归功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他介绍说,改革前,农技员连家都养不活,工作自然没有积极性,农技站也基本上名存实亡。改革后,农技站纳入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名基层农技员每年能稳定收入2.5万元左右,农技推广服务逐步重回正轨。“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农民增产增收才渐渐有了底气。” 2011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技推广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首先要不断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近年来,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职能任务不清、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很突出。一号文件提出,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文件特别强调,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和 能力建设,2012年实现“两个覆盖”,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这些年,各类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以产业链为载体提供农技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一号文件提出,要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和扶持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支持它们承担农技推广项目。稳定服务队伍

有了机构体系,还要“兵强马壮”,保证有人干事。

当前,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三低”问题,即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比重低、35岁以下年轻人比重低、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必须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农技推广服务“正规军”。这方面,一号文件主要强调了四点:一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三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四是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同时,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对科技示范户等农民技术人员,按承担推广服务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转换服务机制

有了机构有了人,还要着力注重转换机制、增强活力,用好的机制激励农技推广人员想干事、干成事。

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明确岗位责任和业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由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共同考评推广服务业绩的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对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要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农技推广评价体系,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创新服务模式

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还需努力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理念。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农民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改变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传统推广模式,逐步建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现代服务模式,实现从单项技术服务向集成技术服务转变、从单个环节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转变。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包村联户、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有效做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切实管用的服务。

【数字点击】

全国95%以上县(市)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初步完成了改革任务。

11.最后一公里重对接群众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记者26日从文化部获悉,文化部等部门正在起草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今后在城乡社区街道,将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文明网)

有了实实在在、可触可摸的文化场馆、农家书屋、音像放映厅,文化投入变成了“文化服务现实”,我们已经在硬件上,“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软件方面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注意打通,注重对接群众:软、硬结合;上、下联通,发挥卓越而行之有效的.文化服务效应。

要多把文化场馆,建在乡村,建在基层。老百姓和农村的最大特点就是忙,农忙忙起来,就是十万火急、心急火燎,还有交通不够便利等,因此,各种文化场馆,要考虑到这种“农情”,场馆选址,尽量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吸袋烟的功夫”,就能到达文化场馆,分享到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这种“家门口的场馆”,显然要比集中建在乡里镇里,当”面子工程”,更有求是和磁力效应。关于“最后一公里”的发展,文化场馆的“小而美”,胜过“大而全”,“星罗棋布”,胜过“庞然大物”。老百姓摆脱了“文化饥渴”,拥有了文化愉悦感、精神充实感,这是最好的发展政绩。

文化服务内容,要结合农民实际,结合“乡情”和农村实际需要。基层的农民文化程度不是太高,视野也不够开阔,甚至连大城市都没有去过,这种认知水平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服务内容,不能太超前,太时尚,太高深,太另类,否则就会出现,文化服务很卖力,群众却不够满意;文化传播效应“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教农民养殖种植的书籍,比学习烹饪、选择星级酒店的图书,更重要;让农民观看孝老敬亲影片,比观看《速度与激情七》,更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文化服务人员,千万不能按照自己的口味儿,给农民做“文化大餐”,而应该多听听农民的想法,符合“农村的节奏”,多用“农村的作料”。群众说“好吃”,那才是真正的“文化美餐”。

12.“和为贵”工作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篇十二

打通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总书记强调,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笔者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用心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打好“感情”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与群众感情浅是某些地方基层党组织的通病,不管你下来干啥,老百姓冷眼旁观,得不到群众认可,势必事倍功半。唯有带着真情深入群众,真心才能换真心,党员干部要广泛深入群众、心念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困难,如此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党群感情必然深厚。二是用好“驻村”牌,加强党群干群联系。有些基层干部一天干坐办公室,对于群众事情充耳不闻,见了群众不愿理睬,甚至躲着走,嫌麻烦,联系群众不情不愿,下到村里也只是走走过场,疏远群众必然遭到群众疏远。走出办公室,主动下到各所包村,真正沉下去,蹲的住,主动联系服务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多沟通,群众有事不再盲目跑,创造“群众电话响,干部来帮忙”的良好局面。

三是提升“服务”牌,深化便民为民服务。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党务政务资源,建设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便民服务平台,是一个便民利民行之有效的途径。逐步减少行政管理、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探索运用网络新媒体方便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咨询问题、申办业务,让群众办事更便利。四是落实“政策”牌,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好的政策离不开落实,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低保补助和养老保险等政策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个别地方在推行时往往简单粗暴,甚至与民争利,直接导致了群众对于政策的不理解、不合作,甚至对抗。打通最后一公里,须从各种利民惠民政策入手,搞好前期政策宣传工作,做好重大决策集体协商,决议公示,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使各项利民惠民政策落实不走样、不打折,保证好的政策落实到群众身上。作者:卢保琅 南大郭镇人民政府编辑:李炜

相关阅读:

莫让“小权力”挡道“最后一公里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得实惠 打通为群众办实事的“肠梗阻” 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践行务实之要 以作风的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打通“神经末梢”堵塞

上一篇:英语演讲励志故事下一篇:南京审计学院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