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024-10-23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用8篇)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一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

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

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

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学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Bruner 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 meaning making。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A传递到B。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2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

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固然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同的看法。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它不能简单地被“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

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经验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点。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定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是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

8意义可以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

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与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

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流、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体中只有为共同体所共识的观点才能被接受或得到赞同。如果个体的建构与共同体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被共同体判为无效——除非个体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对形成共同体正确的共识来说诸多个体共同建构某种意义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意义建构的经验基础或来源极大地拓展了。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评价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应当避免个体新颖奇特的观点被共同体和单一评价标准所遮蔽或扼杀而应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体建构的积极性赞赏和发掘个体知识建构的价值。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一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学习与教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分野。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知识观。

2学习理论假设倾向直接决定教学范式。任何教学设计都显现地或隐含地蕴涵着一定的学习理论假设。

3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类型并转换为学习与教学的预期结果或目的。

4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相关的学习、形成或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学习心理学研究力图揭示不同知识类型形成与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理论是知识的形成与获得的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5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亦即为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二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

1知识的建构性世界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能动性。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亦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建构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才能实现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2知识的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认为知识既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个体的更存在于团体/共同体中社会的。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而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

3知识的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是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

表征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和理解学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本质。

4知识的复杂性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 context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每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

5知识的沉默性/隐性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其隐性知识的学习。显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像雾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中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地存在于意识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仅互为前提而且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7 综观起来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是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在建构主义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与其说是个名词knowledge不如说是个动词knowing。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三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范型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理解和意义的制定方面而不是知识本身方面集中在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方面集中在社会的互动而不是行为方面。

8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出发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

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2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

3学习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

4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劣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

5学习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让隐性知识与人/情境产生互动和增长的过程。四建构主义的教学隐喻 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和学习隐喻中可以概括出五大相关的教学隐喻

1教学就是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并且能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意义。

2要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知识建构和知识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社群。

3要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习场以使学习者所学知识和能力具有远迁移力和强大的生存力。

4知识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掌握复杂知识需要掌握组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

5利用情境原则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扩展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和有用性。

三、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一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 ampJonassen1992Perki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 amp Hood1999。10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 “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本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计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ity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未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的或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力因不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berg的二元智力理论还是 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强调了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5共同体注重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互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共同体的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而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同义语。二当代学习理论的二个本质性变化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引发了学习理论研究范型的革命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现 状和走势。研究者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标志的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生了三个本质性的变化 1学习是意义制定sense-making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意义制定是指试图解决“确实知识的”与“感知的或相信他人指导的”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意义制定会导致疑惑、不安、棍乱、期待、好奇或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学习者对知识的物主身份ownership/identity。2越来越关注意义制定的社会本质。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他们依靠他人的反馈决定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信念的多样性。意义制定是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协商过程。学习就是对话既是内部的又是社会的协商。学习就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3意义制定受共同体的影响。意义不仅产生于人脑更产生于个体与实践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在参与话语和实践的共同体时人的知识和信念就会受到共同体的影响并在其中形成同一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和社会协商的心智中而且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的约束关系、运用的人工制品以及制造人工制品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中。知识和认知活动分布于知识存在的文化与历史中知识是由人所运用的工具作中介的。11

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一关键词网络视图 过去十年来在理解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中外学者对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原则对推进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Jonassen***92000 WilsonampCole 1991P.Ernest1995 Honebein1996何克抗1997高文199819992002陈琦张建伟1998毛新勇1999章伟民2000 钟志贤2000。12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分析其共性提取关键词并且构造一个反映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这一网络不仅概括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特征而且可以充当反思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种工具。二必要的警觉 值得提出的是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是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和相互综合的。我们今天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一定的前提或情境下的理论选择倾向。这种强调的倾向是对客观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制衡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尽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粹的‟工业时代学习模式也可以看到少量„纯粹的‟知识时代学习模式但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相互综合的混合物。即使是以后更多地转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模式工业时代的学习方式依旧存在比如记忆事实。从教育实践模式的进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方法并不会完全消失只不过比新型的方法运用得少些罢了。”13 在教学设计中连续统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平衡的、倾向性的和动态性的思维理念。比如在知识观上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情境性、简单性与复杂性、显性与隐性是一种连续统。同样接受性与建构性的学习重结果与重过程的评价良构与劣构的问题作为传授者与指导者的教师等等也是一种连续统。又比如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导致以单一极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活动蜕变为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消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抑制了学生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指出在综合处理接受和发现学习关系的同时要强调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显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一个.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二

一、《周易》最早以占卜的方式出现, 不是偶然的, 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

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了解。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 古时候,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 人类要生存就要同周围的恶劣环境作斗争。

“自古民以食为天, 食以地为源”。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但她不是天性温顺的, 她能帮人们灌溉农田, 安居乐业, 也能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让人们流离失所。“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 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因此, 古人要想改善生活就得克服洪水, 变害为利。而当时, 古人要想治理洪水, 条件很艰苦, 平原上没有住的地方, 得先住在山上。“当尧之时, 水逆行, 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 居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2]“舜之居深山之中, 与木石居, 与鹿豸游, 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2]而《催东壁遗书·夏考信录》中说:“洪水之患, 山居者多, 故先随山而导之, 使高田之害先除, 然后循水而导之, 使平地之害尽区, 而不先导山, 亦无以察地势之高卑, 而蓄泄之。”[2]由此可见, 要想疏导水利, 进行农耕, 困难是很大的。要想导水, 就必须先导山。因为当时人们住在山上, 首先要排除毒蛇猛兽的干扰, 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地治理洪水。无论是导山还是导水, 这都是与自然界的斗争, 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严峻考验。

2. 部落之间相互斗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势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农弗能征。于是, 轩辕乃习用干戈, 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 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 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抚万民。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 然后得其志。蚩尤作战, 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 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 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3]这段话中记录了远古两次著名的战争: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和黄帝擒蚩尤。神农氏向来以擅长农耕著称, 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时期, 由于他不擅长武力, 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所以统治日益衰败, 眼看诸侯之间相互掠夺, 百姓备受欺凌, 而神农氏却无力征讨。这时, 需要一位强悍的首领来重新维持秩序, 于是, 黄帝便出现了。黄帝战炎帝, 杀蚩尤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传说中的共工和颛顼的战争, 也是为了巩固最高统治权。以上三次战争是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

由此可见, 在远古时代, 有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 还有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 这些都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 进行这些战争时, 遇到疑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人们所要面对的世界是陌生的, 这个陌生的世界又是变化多端捉摸不透的, 所以人们对未来总是充满幻想, 他们想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预知事情已经发生的结果, 由此来制订自己的行动计划。然而, 怎样才能预先知道事情的结果呢?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 总结出一套预测未来的法术, 这就是占卜, 古人无论做任何事, 不管事大事小, 除了问自己还得问卜筮, 甚至信卜胜过信自己。由于这是从大量实践中总结的, 因此, 有些法术是有科学根据的。比如:看云识天气, 通过太阳和云气的变化预测阴晴雨雪。而有些法术则相当神秘, 如:占卜龟甲兽骨, 按照灼炙甲骨而产生的裂纹特征来预测行事吉凶[4]。《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就是这样产生的。“这部神秘的占卜记录, 运用‘卦’的基本图式, 取象譬喻, 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中通人事万物之情, 蕴藏着丰富深奥的哲理。”[4]

二、由于《周易》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占卜的, 后来还有江湖术士的歪解, 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迷信。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能流传到现在, 必然有她存在的合理之处。所以, 对待她不能全盘否定,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宋代朱熹对《周易》的评价很高, 他在《周易本义》的序言中说:“至哉义乎, 其道至大而无不包, 其用至神而无不存。”[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周易》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规律, 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辞海》中对《周易》的解释是“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 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1]《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对《周易》的评价是:《易经》年代久远, 辞意晦涩, 易于为后人发挥[1]。而《四库总目提要》指出:“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一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易以入说。”[1]由此可见, 《周易》自古以来就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在古代, 由于是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 一直被视为旁门左道, 因而被忽视,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 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说明了做事情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周密的思考。占卜是对未来的预测, 她涉及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灾害的预测, 如:日食、月蚀、农业丰收或歉收、灾荒等。这些都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密切相关的。现已查明, 阴阳、八卦等和天文历法、灾害的有序性密切相关, 这些预测都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而在古代, 科学技术不发达, 当人们对自然规律无法掌握时, 占卜能够排除人们心中的不安定[1]。除此以外, 《礼记·曲礼》中说占卜“决嫌疑, 定犹预”, 意思是说, 当人们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 通过一定的形式, 使自己精力集中, 情绪稳定, 冷静的思考这件事, 对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1]。据说, 古人为了提高占筮的实际效果, 每次占筮完都要进行记录, 一年后检验对应效果, 然后对卦爻辞进行修改和完善。《周礼·占人》中说:“凡卜筮既事, 则系中以比其命, 岁终则记其占之中否。”可见, 占卜是把实践放在重要地位的[1]。F.卡普拉认为:“理性知识和理性活动确实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 但不是所有的一切。如果研究的理性部分得不到知觉的补充是没有用的。这种直觉赋予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他们有所创造。”[1]而中国的王充也说过:“夫人用思虑, 思虑不决, 故问龟兆数, 与意相应, 则是神明可谓告之矣。时或意以为可, 兆数不吉, 亦以为神也。”[1]由此可见, 占卜会让人三思而后行。

“科学与占筮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1]《荀子·六略》中说, “善为易者不占。”[5]因此, 江湖术士的曲解不能代表《易经》。我们要学习《易经》文化, 不能被这些观念误导。

三、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周易》作为一门科学, 曾受到西方人的关注

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写了“论二位进制”原稿, 1697年他出版了《中国最新消息》一书,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 他明确提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应当互相学习。据说, 他曾与法国在中国的传教士白晋通信, 在信中, 白晋认为莱布尼茨所谈的有机论原理是与中国古代的《周易》哲学一致的。1701年4月, 莱布尼茨把他的二位进制表寄给白晋, 白晋立即看出二位进制与中国上古所传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 并于11月4日写了回信, 讲述了他的看法, 并附寄伏羲六十四卦图。1703年4月1日, 莱布尼茨收到信和图, 4月2日写了回信, 并发表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 题目是“二进位制的阐述”, 副题是“关于只用0与1, 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莱布尼茨没想到他发现的二位进制会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中早有表述和使用。据说, 他在钦佩之余, 曾写信给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 要求加入中国国籍。他在1716年指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了二元算术。”他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伏羲是中华帝国东洋科学的创造者。”他还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 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1]。

由此可见, 《易经》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曾经一度使中国在世界遥遥领先, 就连西方科学能够飞速发展, 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有迷信的历史, 就彻底否决她的科学性, 《易经》的理论需要现代科学家去验证和利用。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易经》, 发挥她在科学上的优势, 继续为现代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道一.周易科学观[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9-25.

[2]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31-34.

[3]王利器.史记注释 (1) 本纪表[M].北京:三秦出版社, 1988:1.

[4]刘棣民.中国远古暨三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142-143.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三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生物课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编写中怎样体现这些观点呢?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几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四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發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新大纲中关于生命的物质性的内容很多,充分说明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着的物质。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生物体内部还是生物之间,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永恒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四)对立统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观点:第一,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

第二,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第三,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而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的、推动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体现好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教学目标新大纲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通过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同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应该按照新大纲规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编写好新教材。

(二)要选择和组织好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知识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是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每一个观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识内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包含着这个观点。同一部分知识内容,又可以同时反映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应该通过哪些知识内容、进行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呢?怎样才能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学具有重点,既能体现各个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要努力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中的表达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式进行的,而是要密切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的,结合得越紧密,教学效果越好。怎样才能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在章节的教学目标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要能明显地、充分地说明观点,而观点则可以贴切地、深入地解释知识。

第二,要在教材结构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安排教材的知识内容时,要把知识和与它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对应的观点组合在一起,这样编写教材,就可以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进程一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第三,要用渗透的方法进行观点教育。新大纲指出,进行思想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说教”。

4.自由主义渊源及主要观点 篇四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这次革新也影响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和康德等人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20世纪20、30年代起,现代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约翰·默里、帕克·穆恩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菲利浦·诺尔贝克和大卫·米特兰尼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格局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创立了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的辩论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乐观主义,其信仰者并非都信是人心本善的信仰者,他们承认并也很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存在一定的秩序。

其次,国家是国际组织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加。

5.现代主义建筑基本观点有哪些? 篇五

从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

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勒柯布西耶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

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范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又说:“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只要它们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号召建筑师要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③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范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

④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范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

6.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六

4.主体观念。强调新闻报道不能满足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笔录,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修养,具有深厚的学识功底,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整体上、本质上去把握新闻事实,等等。

5.市场观念。市场日益成为主要的信息源、新闻源,采访方式与采访对象随之变化。新闻传播自身也将面临市场的选择。报纸、广播、电视成为群众在闲暇时间享用的精神消费品。群众的订报数和收听收视率日益成为新闻媒介受到群众信任程度的晴雨表。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6.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竞争,新闻业也有竞争。竞争出活力,竞争能扫除怠惰和自满自足,竞争能推动改革、革新和进步。新闻业没有竞争,新闻只能变为旧闻。

7.客观公正观念。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公正。面对不同利益的主体,新闻报道不能有所倾斜。对于同一个新闻事实,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产生不同意见,新闻报道应当尽可能采取平衡手法,要学会用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社会行为进行导向。

8.新闻产业观念。新闻事业既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新闻媒介要努力开发信息资源,获取巨大经济效益。同时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建立新闻信息产业,既要反对把新闻事业完全看作宣传工具、由国家出钱搞宣传的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又要反对唯利是图的西方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崭新道路。同时注意,要坚持仍然适用的传统新闻观念,发扬我国新闻工作优良传统。

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信息观念与“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道理相通;受众观念与“办报要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做人民公仆”互相一致;舆论导向观念与办报要讲究政治立场一脉相承;主体观念与要求记者加强自身修养、好学勤奋、当好党与人民的“喉舌”相互关联,在思想理论方面存在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然像市场观念、新闻产业观念等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这是前人不可能具备的。

目前,我们正r临着新一轮的新闻体制改革。但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不管事业怎么开拓创新,陆定一同志的《基本观点》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与办报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永远是我们搞好新闻工作、加强自身修养的思想准则与行动指南。经过60年中国新闻实践的检验,《基本观点》仍然并将继续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注释:

①全文原载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

②参考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关于“延安整风运动”一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见芮必峰 姜红著《新闻报道方式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姚福申《新闻定义评析》,原载(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后收入姚福申著《学海泛舟二十年》一书中。

7.中学数学教学中辩证观点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辩证观点,熟悉与陌生,特殊与一般,动与静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数学思维中也就必然要广泛应用辩证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有意识地培养辩证思维, 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 优化思想品质.同时, 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从而制定解题策略, 把握解题规律, 往往能使问题转繁为简、化难为易.

下面介绍几种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辩证思维.

一、熟悉与陌生

熟悉与陌生是一对矛盾, 把比较生疏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问题, 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根据指令[S, A] (S≥0, 0°

(1) 若给机器人下了一个指令[4, 60°], 则机器人应移动到点____;

(2) 请你给机器人一个指令____;使其移动到点 (-5, 5) .

分析:此题初一看, 学生容易受到指令[S, A]的干扰无从下手, 但是联系熟悉的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含义, 就发现指令是一对有序实数.其中, 第一项实数表示移动的距离, 第二项表示旋转角度.这样, 按旋转角度A形成的方向移动距离S后得到平面内的一个点, 再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构造直角三角形, 求出坐标.

过程略.答案: (1) .

再如, 已知:如图, 要在河边 (直线L) 修建一个水电站, 分别向张村 (A点) , 李庄 (B点) 送水, 问: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以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初中数学第一册)

分析: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AP+BP最短, 这样出现三点A、P、B且使AP+BP最短, 而学生就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A、B在直线L的同侧, 如果A、B在L的两侧就好办了.于是学生会通过生活中的平面镜的效果联想到对称的知识, 把A点 (或B点) 转换到L的另一侧.从而由“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很快能得到答案.

二、特殊与一般

一个数学问题可以视为不同数学对象的特例, 也可视为不同数学对象的一般情形.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般与特殊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 《代数》第七章《整式的乘法》中, 幂的运算性质的导出过程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过程.学生虽然学过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等知识, 但用字母表示幂的指数还是初次遇到, 所以他们会感到抽象、不好理解.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 分层次逐步概括、抽象.由计算102×103和23×24到a3×a2再逐步归纳到a n×a m, 把幂的底数与指数分两次抽象, 这样既降低了难度, 又使学生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思想, 提高了解题能力.

再如, 在平面几何中有关定值问题的证明, 通常先要确定定值, 但一般状况下是不易确定的, 这时我们可以取问题的特殊情形进行分析, 定值就很容易发现, 再根据定值的结构特征, 在一般图形中执果索因证明.

例:已知:⊙O的切线Ll∥L2, 另一切线CD切⊙O于E, 交Ll、L2于C、D, 求证:CE·ED等于定值.

分析:如图先以特殊位置确定定值.即将动直线CD移到特殊位置, 使CD⊥Ll, 则易知CE·DE=R2, 再回到CD与Ll不垂直的一般情形, 根据定值式的特征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因此, 在图中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 于是连接OE、OC、OD, 由题设切线Ll∥L2, CD和⊙O相切及切线长定理等易得到∠DOC=90°, 又OE⊥CD, 故CE·ED=R2.

三、动与静

当题目中变量较多或不确定因素较多时, 全盘考虑难度较大, 因此可“动”中觅“静”, 而有时, 要反其道而行之.在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中, 善于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 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寻找问题“动”的形态, 以静寻动探求规律.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运用辩证思维, 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用辩证的观点阐述问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树庆.数学教学要注意渗透辩证观点.中学数学, 95, (6) .

[2]陈平.浅谈数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中学教研.

8.运用辩证的观点引导学生观察世界 篇八

一、正确面对社会,认清时代主流

传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前感到疑惑、茫然和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消极面的影响,表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一分为二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都不允许,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孤立于他人存在。经验表明,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其实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对待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造成的。让学生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教育学生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人生哲理。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三、营造宽松、和谐、健康、民主、积极进取的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通过管理、教导,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及自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同时规范并强化各项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培训,促进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直接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不是家长,而是他们的同伴。一个融洽的集体,宛如一个温馨的家庭,会创造出健康、民主、和谐、宽松、进取的气氛,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如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施展才华的舞台,自我调节的方向盘,孕育着青少年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

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甚至对自我认识中如同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认识自我即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人生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

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实行防治结合。

1、实施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且有些话是碍于情面的,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問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提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医药器械市场报告下一篇:与班主任对话:用爱开启师生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