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报告

2024-10-08

商业信用报告(精选8篇)

1.商业信用报告 篇一

信用社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自查报告

20xx年4月末至5月中旬,我社不间断地召开反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通过反复学习,加深领会,充分认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我社上下联系自身的工作实际,对照联社三信联[20xx]25号文件精神进行自查,做到边学习、边检查、边核实,着重对授权授信管理、储蓄业务、房屋装修及租赁、中间业务、会计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近阶段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对授权授信管理的自查

经查我社信贷人员在信贷管理方面能够严格执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以及贷款“三查”制度办理各项贷款业务,无利用职权进行“吃”“拿”“卡”“要”等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二、对储蓄业务的自查

经查我社均能够认真执行储蓄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无集体或者工作人员“送各种礼品给客户”等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三、对房屋租赁及装修的自查

经查我社出租房屋2间,年租金为6600元,符合当地房屋租赁的市场价格;无重大的房屋装修工程,即使资金较小的装修项目,均向联社部门报批,在核准的各项费用范围内进行装修。

四、对中间业务的自查

经查我社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联行汇总业务,交通罚款代缴业务。前者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收取手续费,后者目前不收取手续费,均无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五、对会计结算的自查

经查我社会计业务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认真操作,能够进行事前审查、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各项费用均凭合法的发票报销,并严格执行“三签”制度。无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六、对不良资产处置的自查

经查我社在此期间已处置的不良资产共12笔,金额25.6万元,均严格执行呆帐核销的有关规定,无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七、无不正当交易行为的投诉和举报

自查情况总结:

通过此阶段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开展,从自查的情况看,我社各项内控制度能够覆盖各项业务,各项业务操作均能够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无集体和工作人员为了获得与客户、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交易机会或者有利于实现交易目的,向其赠送现金、物品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等行贿的行为;也无客户、其他单位和个人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或者有利于实现交易目的,向集体和工作人员赠送且被接受的现金、物品或者其他有价证券等受贿和索贿的行为。

但是,目前这些不正当行为没有发生并不代表将来也一定不会发生,从这一点上,我们认识到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样需要我社上下在今后的工作中防微杜渐,不断完善。

2.商业信用报告 篇二

一、商业信用融资现状

(一) 商业信用融资优点

主要包括: (1) 限制条件少, 融资成本低。在频繁的商品交易过程中, 由于双方长期合作形成的商业信用, 当买方向卖方提出赊购的请求时, 卖方通常同意将商品赊销给买方。在此过程中, 若没有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 则买方几乎没有融资成本;若存在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 则买方的融资成本等于放弃的现金折扣或商业汇票利息。 (2) 融资方式便捷, 操作灵活。商业信用融资通常在短期内能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无需履行复杂的程序, 而且在债务到期无法偿还时, 债务人通过与债权人沟通, 一般可以延长信用期限。

(二) 商业信用融资缺点

主要包括: (1) 债务人占用债权人资金。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无法按时还款;债务人将本该偿还债权人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债务人每间隔一段时间向债权人偿还一部分债务, 滚动式偿还债务。这些情况致使债务人不能及时清偿债务而占用债权人的资金, 债权人债务回收期长, 资金回笼率低。 (2) 债务人转嫁经营风险。债务人经营所需的原料或商品通过商业信用融资获取, 在经营一段时期后, 若债务人取得收入, 则可能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若债务人财务困难或经营失败, 则可以实施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债务人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债权人, 使债权人承担较高的坏账风险。 (3) 债务环环拖欠, 资金流通受阻。随着生产现代化、社会化, 社会分工明细化, 企业间协作关系多样化, 交易日渐复杂, 商业信用融资广泛应用, 逐渐形成同行业间债务拖欠、上下游企业间债务拖欠。企业既是债务人, 又是债权人, 利用信用融资的同时, 又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融资。企业间交易活动过度依赖于商业信用, 形成庞大的债务链, 致使各企业资金匮乏, 互相拖欠债务现象严重, 阻碍资金流通, 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4) 信用关系恶化, 收债成本增加。虽然国家明令禁止“讨债公司”, 但是近年来“讨债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反映出债务人利用信用融资, 却不能恪守商业信用及时偿还债务, 迫使债权人需要借助第三方收回债务, 这不仅增加了债权人的收债成本, 也使原本互惠互利的信用关系逐渐恶化。

二、商业信用融资原因

(一) 注册资本少

新《公司法》大幅度下调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 虽然极大地鼓励投资创业, 但致使新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少。公司成立之初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 由于资金短缺, 经营所需的原料或商品主要通过信用融资取得。公司经营前期, 通常收入欠佳, 且资金需求量大, 待实现收入后, 公司先留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其正常经营, 之后才会考虑偿还供应商资金, 难免出现占用债权人资金的现象。

(二) 融资渠道窄

具体表现在: (1) 商业银行贷款难。银行出于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考虑,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信贷条件高于大企业。首先, 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差、收益低、信息不透明、信用等级低而难以达到银行信用贷款的要求;其次,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可抵押物少, 难以申请银行抵押贷款;再次, 银行授权授信过于集中, 贷款审批环节繁琐, 贷款服务效率低。 (2) 资本市场不完善。首先, 国内资本市场上市门槛高, 虽然开辟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但是仅限于一些收入增长快、盈利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 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权或者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其次, 资本市场规模小, 股票市场中流通股比例偏低,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 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需求。 (3) 民间融资规模小, 缺乏规范性。民间融资来源于个人或企业的闲散资金, 缺乏统一的集资管理, 政府消极对待民间融资, 忽视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缺乏对民间融资的政策性引导和规范。

(三) 供求不平衡

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造成产品积压, 为了扩大销量而实施宽松的信用政策, 将大量的产品赊销给买方。产品供过于求, 同行业竞争加剧, 卖方急于销售, 使买方处于优势地位, 有足够的筹码向卖方讨价还价, 从卖方赊购所需商品。买方实现现金收入后, 并不急于偿还债务, 先满足自身投资所需, 延期偿还卖方货款。尽管买方占用卖方资金, 但卖方处于劣势, 仍然无奈地向买方提供商业信用。

(四) 经营者信用意识薄弱

具体为: (1) 债权人信用政策宽松, 忽视信用管理。企业经营者为实现高收入、高利润的目标而放宽信用政策, 片面地依靠扩大销售规模来增加收入, 在实现赊销后, 经营者未能重视应收款的及时收回。经营者在事前和事后忽视信用管理, 致使企业应收款长期挂账且数额较大, 不仅收账成本增加, 而且坏账风险升高。虽然反映在企业账表上的收入和利润较高, 但实际现金流入却较少, 大量的资金被债务人占用。 (2) 债务人信用自觉性较差。接受商业信用融资人按能否按时偿还债务的主客观因素可分为四类:主观上信用自觉性较好, 客观上财务状况良好;主观上信用自觉性较好, 客观上财务困难;主观上信用自觉性差, 客观上财务状况良好;主观上信用自觉性差, 客观上财务困难。前两类定义为“善意信用融资人”, 后两类定义为“非善意信用融资人”。“善意信用融资人”信用自觉性好, 通常能够恪守信用按时还款, 若发生财务困难, 虽有拖延, 但只要财务状况扭转, 就会偿还债务。而“非善意信用融资人”信用自觉性差, 不管财务状况如何, 都会故意拖延还款, 占用债权人资金, 转嫁自身经营风险。

三、商业信用融资完善对策

(一) 增加注册资本

《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的要求较低, 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过低的注册资本易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成立初期就出现流动资金不足, 需要通过借款或赊购来维持经营。若企业经营状况较好, 则能够扭转财务上不利的局面;若企业经营稍有差池, 则极易陷入财务困境, 甚至资不抵债而夭折。适当增加公司注册资本, 使公司成立初期不仅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固定资产建设, 而且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这样, 既鼓励了投资创业, 又兼顾了新成立公司的质量。

(二) 拓展融资渠道

主要表现在: (1) 改善商业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 更偏重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 而市场上大型企业占少数, 不仅不利于广大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 而且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因此, 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 改善银行信贷服务,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管理机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同时, 中小企业应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增加信息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 使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安全感。 (2) 完善股票市场, 发展债券市场。加快新股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提高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上市门槛, 使更多的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深化股权分置改革, 提高股票市场融资能力。调整束缚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合理货币政策, 减轻国债和金融债对公司债的“挤出效应”, 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优化债券市场结构, 促进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使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并驾齐驱平衡发展, 进而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能力。 (3) 鼓励并规范民间融资。针对民间融资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对民间融资加以规范, 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民间融资监测体系, 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调控范围, 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引导民间融资向组织化、机构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 提高民间融资机构管理水平,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促进民间融资健康有序运行, 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为企业融资另辟蹊径。

(三) 加强债权人信用管理

主要包括: (1) 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并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事前制定信用政策、事中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事后清收债务,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 (2) 建立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 建立适合企业信用管理的信息系统。信用管理人员将客户的信用记录输入该信息系统, 建立健全客户的信用档案。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将信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 通过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系统性分析, 提出信用管理的建议, 供信用管理人员参考。

(四) 推进商业信用保险建设

发展商业信用保险有利于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规避和转嫁坏账风险、降低坏账损失;实现信用风险共同担保, 增强企业信用能力, 降低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 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 完善商业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商业信用保险建设有法可依, 保证各方合法权益, 维护商业信用保险的正常秩序;其次, 加强商业信用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 深化企业经营者对商业信用保险的认识, 增强经营者信用保险意识;最后,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评价机制, 为商业信用保险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3.发展商业信用 防范交易风险 篇三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等方式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是信用关系的起源和基础。商业信用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销售、商贸企业及贸易融资以及非金融主体间的一些借贷关系。发展商业信用不仅是当前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发展商业信用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有助于刺激消费增长

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出口需求增长趋弱的情况下,没有国内需求的强力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缺少有力的保障。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或分期付款的特点,使卖方企业可以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求得企业发展;使买方企业或消费者可以提前购进货物或实现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在宏观上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我国最终消费率已经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高达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在70%左右。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销售相对滞后,这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专家估算,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而我国不到40%。

信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信用销售可以使企业用较少的资金或较迟的支付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扩大商品流通规模,从宏观上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据专家测算,我国企业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4次,而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达到10-12次,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正是信用销售发展程度的不同。

信用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商业信用与传统的银行信用相比,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走访客户等途径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息,同时,由于对行业的特点和前景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具有更好的风险防控能力。

在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的70-80%来源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只有20%-30%来源于银行贷款。在我国情况正好相反,计划经济下,国家曾严格限制信用销售和各类商业信用,只允许国有银行按照计划提供融资服务。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商业信用仍然没有充分发展,银行信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造成银行信用及风险集中,融资渠道单一狭窄,融资市场供需失衡,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的发展。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手段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下十分必要。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买卖双方以商品授信的形式,弥补了买方企业资金的不足,形成了对银行信用的补充,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压力,扩大生产流通规模。此外,通过信用保险、担保、保理等相关信用服务,可以优化卖方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从而改善融资条件,解决融资困难;还可以通过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信用有助于实现信用关系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级贷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产生泡沫。而商业信用和信用销售是以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为载体,信用销售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产品随着实体经济关系产生或消亡,促使信用关系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防止信用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运行。信用销售商品或服务的短期性、多样性,决定了与之配套的各类信用产品的低流动性,可以防止信用风险的集聚和扩散,避免可能出现的个别企业、个别行业、个别地区的信用风险扩散,形成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信用危机和金融灾难。

信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与信用销售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信用销售,将使社会信用体系从建设转向应用,使企业成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主体;使各类信用服务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融合的信用产品;使具备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查询功能的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使“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守信氛围愈加浓厚。

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担机制、信用销售风险很大、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商业信用良性发展的现实基础,具备了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客观条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联想等一些大型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的信用管理部门,实行信用预算制度,建立了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企业风险防控和处理机制。

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已见雏形

2003年以来,平安保险、出口信保、人保财险等陆续探索开展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销售中也做了尝试,美国AIG集团、深圳捷信担保公司等在南京、深圳、大连等地推出了分期付款担保服务。2008年,国内信用保险承保金额约1600亿元。

商贸企业和贸易融资支持体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信用担保机构3000多家,注册资本金总额1500多亿元,2008年信用担保总额6924亿元。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宣传培训,不断加大对信用担保业务支持力度。

福建省在2004年率先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助政策,已累计为105家中小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扶持资金9100万元,还对中小商贸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给予5‰的风险补偿,对贷款期限和担保机构规模不作限制,使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担保占到了总担保额的41.4%,产生了明显的政策引导效果。

一些金融机构探索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将企业贸易活动中的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以及订单等转换成企业进行融资的信用工具,解决了企业贸易中的融资难题,深发展银行2008年贸易融资金额累计近4000亿元。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是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整治违规失信,改善市场环境,扩大社会消费;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商务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推动,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二是诚信宣传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并重,褒扬鼓励诚实守信与惩戒违规失信相结合;三是注重应用,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服务。主要工作有:

建立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逐步完善商务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在行政审批、资质认定、行业管理、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中比对和核查企业信用信息,建立褒扬守信机制。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列入“黑名单”,并以适当方式公开曝光。

完善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准确地记录市场主体获得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违法违规处理情况和其他能够反应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在实现全国商务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整合的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扩大贸易融资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与商业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发展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进行的信用销售。完善信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信用保险和使用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信用服务产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控制度;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或会员制的信用交易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试点,实现企业应收账款等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发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

促进和规范信用服务业发展

研究制定与商务信用建设相关的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培育市场需求,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建立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重点是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服务产品,满足企业信用管理需求;开展商业保理业务试点,促进应收账款流转和融资;发展资产处置服务业,促进抵债资产流转;规范商账追收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应收账款追收、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深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工作

继续指导商会、行业协会认真贯彻落实《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行业信用自律公约,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会员企业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商会协会对会员的信用评价工作,加强调研和监督检查,确保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评价结果的推广、应用,为守信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广泛发动企业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畜禽屠宰、酒类流通、汽车流通、成品油流通、拍卖、典当、租赁、电子商务等行业,比照行业管理标准,履行服务承诺,实现放心消费和顺畅交易;在内外贸、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领域,要促进企业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建立信用风险防范制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继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贴近实际、惠及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商务领域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举报途径和查处机制,宣传守法守信的典型企业和个人,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和防欺诈常识。积极组织好每年9月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组织多种形式的“诚信经营”创建活动

4.商业信用报告 篇四

夹缝当中抓机遇完善产品赢商机

——关于第二营业部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

自2004年以来,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部针对地处城区,金融竞争环境较为激烈,贷款产品单一的这一现实问题,坚持以“适应客户需求”为中心,在金融竞争的夹缝中抢抓机遇,逐

步完善贷款产品开发机制,凭借他们热诚的服务和合理的定位,大力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业务,创出了独特的信贷品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第二营业部信贷员的配合下,我行信贷管理部协助办公室对该部开办该业务所处背景、开办后产生的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所处背景

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周边商业银行鳞次栉比、竞争非常激烈,加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等因素,依靠坐门等客的营销方式,优秀的贷款载体较难寻找。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该部信贷资金投放进度和规模扩张,使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体现不明显,信贷生息资源越来越少。2003年以前,该部贷款总规模在5000—6000万元,收息在360—380万元间徘徊。但在此期间,总有一些附近居住的经营商户到该部咨询融资问题,当时这些咨询者中,大部分人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有固定资产暨商业门市,所经营或拟经营的项目发展前景较好,盈利性也较强,苦于资金不足、向商业银行借贷又因不符和贷款条件,眼看着商机溜走,心有不甘的一部分人就向民间借贷、向典当行融资,但资金融通的成本较大,得不偿失。获取了这些信息后,该部又对这些融资需求对象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结合当时市区两级管理部门提出的打造“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结合近些年来我市房产市场稳中有升的趋势,总结出开展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业务风险小、利润高,在些客户将是一批潜在的优良信贷载体,经与上级行沟通、批准后,该部对贷款投放对象作了及时调整,适时开办了门市房抵押贷款,给客户提供正规的融资服务,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

二、产生的效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自该部2004年3月开办此业务以来,当年对36位客户发放43笔,累计发放额3520万元,当年实现收息收入120.5万元;近一年的时间的运作和实践,充分表明该项业务适应市场需求,潜在的客户资源丰富,符合我们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经信贷人员与发生过业务往来客户的不断宣传,实行品牌化营销,给此项业务冠名为“创业贷款”,进而使客户群体不断增加,使择优选择优良载体成为可能。2005年,他们对93名客户累计投放94笔金额7687万元的商铺抵押贷款。到2005年末,该类贷款余额就达到了7731万元,占该部全部贷款余额的68,全年实现收息565万元,占全部收息的65,比上年增收255万元,贷款到期回收率达到100,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具体操作过程

该部在开办该新业务之初,就把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放在首位,根据《担保法》、《贷款通则》及上级行社制定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制定了门市房抵押业务的操作流程,并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1、做好充分的贷前调查。在选择客户上,优选项目前景较好、盈利性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贷款投放对象,能够提供合法有效、产权明晰的有效抵押商业用房,做到两名以上信贷人员实地勘验,并针对抵押物的地理位置、环境氛围、市场价值、历史交易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等综合分析确定其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抵押率,目前该部所发放的此类贷款的抵押率均控制在60以内。

2、指定评估机构。业务开办初期,他们并没有确定指定的评估中介机构,都是客户自己找评估机构,从实践来看,其估价结果通过他们实地调查后均存在估价过高的情况。因此,该部及时做出决定,指定专门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其结果作为发放贷的参考依据。

3、严密手续及时报备。严密信贷手续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最好手段。在该部得知其他银行出现假他项权利证时,为了规避此类风险,他们对抵押物办理他项权利证时,实行全程监控办理制度,并始终坚持这一制度至今。同时坚持借款人及配偶、抵押人及财产共有人、抵押物承租人来行亲笔签字,并出具特别承诺制度。为控制意外风险,确保抵押物的安全足值,他们还与平安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合作,要求债务人对抵押物进行投保,并确定该部为第一受益人的风险转嫁制度。由于自然人贷款权限的问题,该部与市区两级行社请示,在征得上级同意后,采取了自行审批后,上报两级行社备案制度。

4、严把贷款审查、审批关。在做好贷前调查后,审查审批环节在堵塞漏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部做到每笔贷款均由信贷审批小组审议审批,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防止出现贷款的操作风险。

5、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对控制和降低风险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是最后一道防范经营风险的屏障。为此,该部在该业务的档案必备资料的完善上,参照了《担保法》、信贷业务内控制度及抵押类贷款所需资料制定了完善的商业门市房抵押贷款档案目录。如该部需要依法维护债权时,完善的档案资料、翔实的书面证据将会给他们降低工作

量,并给予债务人很大的压力。

6.贷后检查到位。坚持贷后检查到位,能有效监督和保证客户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能够提前预知风险,提前做出科学的决策,为实施有效的债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7.增强服务意识。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他们加强服务意识,急客户所急多,为客户着想,及时审批、及时发放贷款,为客户赢取商机,是他们最好的宣传途径。目前,该部客户中有很大部分是相互告知,而到该部建立信贷关系,并成为优良信贷载体的。

四、今后设想

由于该项业务在该部的成功开展,使该部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今年的工作中,该部将落实和贯彻区行信贷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扩大该项贷款的投放。

5.全国商业信用大会召开 篇五

3月17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商业联合会信工委、商业信用中心共同承办的“2013年全国商业信用大会暨2012中商联信用企业评价结果发布会”在厦门举行。曲靖市吉玛特百货有限公司获得“2012中商联信用企业”称号。

此次大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家对创造诚信商业环境、构建和谐商业信用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会号召企业界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遵纪守序。吉玛特集团董事长李海昆表示:吉玛特将继续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作风,以顾客为本,以员工为本,以法人为本,以商业质量为本,积极推进行业内信用建设,为其他商业企业的规范经营和标准化管理树立良好的典型。

6.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论文 篇六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经营过程的特殊性,自其产生之初,风险就与之相伴而生、形影不离。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现代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但在计量、管理等方面均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

期权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期权是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理想工具。所谓期权实质是一种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基础上便获得这种选择权。如果未来价格向不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期权购买者则可选择执行期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冲弥补这种不利的价格走势给其带来的损失。相反,如果未来价格向有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则期权购买者会选择放弃执行期权,他所损失的仅仅是当初为了获得这种选择权而支付的费用。因此,虽然期权购买者为了获得这一权力额外支付了一定费用,但却有效规避了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上看,期权十分类似于汽车保险。车主为了在车辆出险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购买保险。如果车辆出险使车主遭受损失,由于购买了汽车保险,车主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相反,如果在此期间车辆没有出险,则车主的最大损失也不过是保险费。

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利用期权的这种风险对冲机制进行信用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购买期权,这就相当于为其贷款购买了一份保险。一旦贷款违约事件发生,商业银行就可以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弥补借款者信用水平向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化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期权出售者。银行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商业银行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另一类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

第一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以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它的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一个利率看涨期权。根据投资学的基本原理,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之和。因此,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贷款人的发放贷款的收益率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风险溢价是对贷款人承担信用风险的补偿。当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时,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应扩大,相应应提高风险溢价水平以及贷款利率水平。固定利率贷款由于在贷款存续期间内利率固定不变,银行无法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获得相应的补偿。因此,固定利率贷款既无法规避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变化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规避借款人信用风险扩大,进而风险溢价水平扩大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前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商业贷款特别是国际长期贷款往往被设计成浮动利率贷款,使得在贷款存续期间内,贷款利率能够随基准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无风险利率变化带来的损失,但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溢价则仍然是固定的,无法回避。

第二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从而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其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与该笔贷款金额相对应的贷款合约价格看跌期权。当借款者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作为期权的购买者可以一个事先已经约定价格出售这笔贷款,从而弥补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其带来的损失。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风险的集散地。因此,妥善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资在内的资产实现多样化、分散化,通过减小资产组合内各类资产的相关性,使组合内信用风险相互对冲抵消。然而,实践中的贷款分散化并非无懈可击。商业银行往往都有比较稳定的客户信用关系、经营领域、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贷款规模经济效应等,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有专业银行,历史上有明显的业务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贷款分散化。此外,贷款分散化还有可能对银行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而期权克服了贷款分散化的缺陷,在允许贷款相对集中的同时,通过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将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对冲并转移对其不利的信用不确定性,而保留对其有利的信用不确定性。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3.2 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及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使得社会信用风险逐渐集聚到了银行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资本重置和贷款出售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使银行彻底摆脱信用风险。使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新工具。

3.3 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及回报率

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也就是要求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8%,其中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由银行各项资产与风险权重的乘积来确定。因此,风险权重越高,对银行资本金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利用期权等衍生工具做套期保值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已经采用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头寸的资本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能实现完全套期保值,则银行可以不必提取专项资本;如果无法实现完全套期保值,银行可以仅对其敞口头寸提取20%的专项资本。由此可见,通过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后,同样数量的贷款资产所要求的作为贷款保证金的资本金数量下降,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资本金可以支持更多的贷款资产,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并有效地利用了财务杠杆,提高资本回报率,这对于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的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有利的。

3.4 有利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长期倚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往往被通过立法排斥在存放款业务之外。商业银行利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涉足贷款市场提供了可能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期权交易在分散化解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有助于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外经验,保险公司通常是此类期权的出售者。一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人寿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长期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运用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在不同领域进行信用风险的再分散化。可见,期权的应用有助于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实现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融合和优势互补,改善其资产组合结构,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浅析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 篇七

一、古典信用评级方法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早期阶段, 商业银行采用的分析法大多是对企业以及贷款的信用风险作定性的分析。这种方法又称为专家评价法, 即古典信用分析技术。其中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分析法有“5C”法 (即: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抵押物品Collateral、借款人的经营环境Condition) , “SWOT”竞争能力分析法 (即:借款人的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

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根据信贷人员或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做出信贷决策, 因此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它确定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成为现代信用评级全面分析的基础,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今天, 它仍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和信用评级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 尽管其原理浅显易懂, 操作简化, 对每个企业的分析可以做到比较全面、重点突出, 但分析不同企业信用状况时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前后大都不一致, 因此很难对不同企业间的信用等级实现相互可比。另一方面, 定性分析以专家经验作为主观判断的依据, 因此专家水平的优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人为风险也就越突出, 很难实现企业评级标准的前后一致性。另外, 商业银行的客户群范围广, 数量多, 几乎涉及所有行业, 而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专家一般专注于个别领域, 并且专家人数有限, 因此在当今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难以保证信用风险分析工作的全面正常开展。

二、现代信用评级方法

1.信用计分模型方法

为了弥补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银行以及部分商业信用主体开始应用信用计分模型方法。这种方法在思路上与专家法基本一致, 一般做法是:事先确定一些能够决定违约概率的关键因素, 然后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赋予这些因素以相应的分值, 再将所有考虑因素综合起来, 即形成一套信用计分模型, 通过模型中各计分因素加权计算得到一个数量结果。这个数量结果即作为划分评价对象信用等级的依据。信用评分法的基本思想是, 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信用状况, 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和模拟, 可以预测企业信用风险大小。其中比较著名的如:Z评分模型 (Z-score model) 、ZETA信用风险模型。

1968年Altman创建的Z评分模型, 通过五个财务比率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进行有机组合, 通过测评, 综合分析企业整体实力, 并用这些比率预测客户破产的可能及违约可能性, 从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Z值越小, 破产的可能性越大。Z1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 Z2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判别函数分别为:

Z1=1.2X1+1.4X2+3.3X3+0.6X4+0.999X5

Z2=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其中X1=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资产总额;X2=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X3=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资产总额;X4=权益市场值/负债总额

X5=销售收入/总资产

对于上市公司, 如果企业Z值大于2.675, 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 若Z值小于1.81, 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两者之间, 则企业的财务状况非常不稳定。对于非上市公司, 如果Z小于1.23, 风险很大;Z大于2.9风险较小。

1977年Altman又建立了第二代模型, 称为ZETA信用风险模型。主要变量有7个, 即资产报酬率、收入的稳定性、利息倍数、负债比率、流动比率、资本化比率、规模等。

与专家法相比, 信用计分模型法在确定性、一致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确定性表现在信用考察因素是确定的, 同时各个因素的权重也是确定的。权重的确定可以有多种方式, 比如, 由统计分析决定、由经验决定或是运用对专家意见的层次分析法决定。同时, 由于考察因素及其权重相对固定, 所以根据这一方法而进行的信用分析也就符合了一致性和可比性的要求。而且, 与专家法复杂的综合分析相比, 信用计分模型法具有操作简便而且高效率的特点。

信用计分法虽然克服了专家法随意性、难以量化等缺点,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满足计分模型数量输入、数量输出的要求, 信用计分法所考察的因素几乎全部是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比如, “Z评分模型”中共使用了五个变量——财务比率, 几乎都由企业会计报表直接获得。由于财务数据的披露是不连续的, 而且大多建立在历史价值或账面价值的基础上, 并且目前在中国国内, 企业的财务数据本身反映其实际经营情况的准确性不高, 简单Z值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就会显著降低, 从而失去其评估信用风险的作用。而且, 财务数据表述的是企业的历史信用状况, 而信用分析的重点是企业未来一年的信用变化情况。显然, 彻底否定主观判断, 只依靠纯粹的客观性分析, 也无法完整地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 因此必须在专业经验与评级技巧之间进行平衡。

2.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信用评价模型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评级机构及金融机构凭借着强大的研究力量和多年评级实践的经验, 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逐步建立起包含信用评级技术在内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方法, 如J.P.Morgan 银行采用的Credit MetricsTM, KMV公司的Credit MonitorTM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既保留了专家法综合评价的特点, 也汲取了计分模型数量化的优势, 使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从萌芽阶段步入了规范发展的成熟阶段。

1) 信用计量模型 (Credit MetricsTM)

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布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Morgan银行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 MetricsTM模型, 它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 它给出了一种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 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包括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库, 它以信用等级为基础, 刻画资产或贷款组合在信用等级发生变化 (上升、下降、违约) 时其价值的变化。模型需要输入信用等级转移矩阵、期限、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远期收益率以及损失类信贷资产的回收率等, 通过以均值、标准差、分位数和边际贡献等参数来显示组合风险特征, 然后通过输出参数VAR (Value at Risk) 数值的大小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资产或信贷组合因信用等级变化或违约所应准备的经济资本。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要受到客户违约的影响, 其信用等级的变化也对其价值产生影响。

模型的创新性在于, 它第一次将信用等级的转移、违约概率、回收率、违约相关性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框架, 全面地考虑对信用风险的度量。

2) 组合经理系统 (Portfolio ManagerTM)

该系统是由美国的KMV公司开发的, 其依据的模型是它的信用监控模型 (Credit MonitorTM) , 亦称KMV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将莫顿的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KMV公司运用基于期权的公司债务定价理论计算公司的违约概率, 它认为公司特有的资产分布及其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信用质量特征, 是一种从微观角度考察信用质量变化的方法。

KMV模型基本思想是, 当公司的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时, 企业就会对其债务违约。根据有关分析, KMV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分界点在公司价值等于流动负债加减长期负债的50%时。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等计算出一定期限后公司的预期价值, 依据公司负债状况计算出违约点价值, 根据两者之差及公司价值的历史波动性得出违约距离。

违约距离= (资产的预期价值—违约点) /资产的预期价值×资产值的波动性

该方法认为, 企业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在股票价格及其波动中得到体现, 因而不像传统的信用评级那样注重分析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根据此模型, KMV公司已对世界范围内约20000家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经测试, 该方法对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较为适用。

其他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大部分是从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对于确定资本、定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 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如何确定一家企业或一个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巴塞尔银行委员会针对当前的主要信用风险模型以及资产组合模型进行了分析, 旨在找出衡量信用风险的最好方法, 为计量信用风险确定一种比较规范的模型, 并用于确定资本金的分配, 从而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监管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汉川, 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晓灵, 李德编著.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与信用评估[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

[3]郭敏华.信用评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信用革命:三不敢的商业赊销 篇八

岁末年初,多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接连出台,带动了市场的繁荣。相对于其他政策,商业赊销尽管一直在提倡和引导,却始终难以广泛推广。原因何在?

理论界通常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政府不敢推、企业不敢做、老百姓不敢要。而笔者认为,不必等到信用体系完备以后再推行商业赊销,恰恰相反,推行商业赊销有助于信用体系的建设。

政府:信用风险可以分担

商业赊销是商业企业发起的,以促进销售为目的的,先提货后分期或一次性还款的一种信用销售方式。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先不掏一分钱,就拿走想要的商品,然后再分几期或者按照其他约定方式进行还款。

2008年11月26日,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7项措施促进消费,呼吁扩大赊购赊销,促进信用消费。但是后续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没有推出,表现出一种慎重的和负责的态度。

为什么不马上启动呢?我们都对美国透支消费造成的后果心有余悸。已经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初步显现的信用卡危机,让我们几乎到了谈信用色变的地步。

更何况,商业赊销相对于消费信贷来说,虽然在消费者端没有明显不同,但是在发起方存在显著差别。消费信贷的发起方是银行,有着一整套的控制风险的操作规定和管理办法。而我们的商业企业,在控制风险方面的经验会差一些。

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措施得当,商业赊销的这个劣势,反而可能成为优势。因为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的出口或者消化风险的能力。

首先,由于管理水平不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商业赊销的坏账率的确高于银行贷款的坏账率,但是这不等于说商业赊销的风险更高。因为银行的主要收益是利差和手续费,毛利率是以1%的倍数计算,而商业企业的毛利率,由于行业的特点,是以10%的倍数计算的。因此商业企业天然具有比银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假如坏账同样高到10%,那么银行由于利润率低,将造成亏损,而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这10%坏账,仅仅相当于打九折销售。

其次,不论消费信贷还是商业赊销,其使用者都是最终消费者,而商业企业更贴近和了解最终消费者。所以商业企业在判断消费者信用和控制风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目前的大型百货商场,都有一整套客户管理系统。一个大型百货商场的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10万到30万人不等,其中长期稳定的客户,能够达到3万到5万人。对这些客户进行商业赊销,其风险本身就小于银行对社会广泛发行贷记卡的风险。

当然,无论如何,商业赊销的风险都是存在的。中国的信用消费,不能走美国的路,而是要发挥信用消费的指向性这一特点,搜集规模需求,降低商业企业和全社会的成本。

企业:折扣再多也能赚钱

可能有人会问,在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商业企业的经营已经遇到了困难,不敢做商业赊销,至少积极性没有家电下乡高。因为赊销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是企业自己的钱,产生了财务费用及利息成本。如果应收账款过大将导致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弥补拖欠不得不过度贷款或融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让商业企业再损失部分利润来分担信用风险,企业是不是更加不敢做了?

不是这样的。

首先,商业企业确实在经营上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商业和服务业行业,是目前整个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而且商业企业在此前若干年,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和利润,完全有能力提供一定量的商业赊销。

其次,现在我们商业企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现金流的问题,而是如何想办法,让更多消费者来买更多的商品。这才是商业企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中,在内需持续乏力的条件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利润并没有硬损失。商业企业的折扣是对特定人群的确定需求的回报,并不是让利。让利是普惠的,而折扣则是针对老客户或者大客户的特殊价格政策。让利直接减少了商业企业的利润,而折扣本身是符合自身内在的价值规律和价格体系,不见得也不应该使商业利润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商品的价格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在内的价格体系。除非是不应该以批发价卖出的情况,否则我们不能说企业将产品用批发价卖出去就亏了。

对于绝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买1件商品还是买10000件,肯定在价格上是有差别的。所谓“一件也批发”,其实只是宣传上的一种误导。如果对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以“批发价”来购买,“批发价”实际上就是零售价了。如果买得更多,还会有“批发价的批发价”。

商业赊销,就是可以利用其记名功能,把零散的需求搜集起来,变成规模需求,反向配置给供给方。商业企业对这样的需求是应该打折的。如果以计提风险资本金的方式,作为抵抗风险的手段,本质上就是相当于打折销售。

假如商品能够确定地销售出去,并且覆盖掉信用风险,维持比较低的坏账率。商业企业怎么会不敢做商业赊销呢?高兴还来不及呢。

百姓:重奖之下必有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支付形式仍然是现金交易,商业信用销售不足20%,信用消费程度最好的上海地区也只达到48%,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也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

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卡支付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0.5个至0.8个百分点。那么,如果我们充分挖掘信用消费的潜力,将其在消费者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3到4.8个百分点,以2007年GDP总量25.7万亿元计算,将拉动GDP增长0.77万亿元到1.24万亿元。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立刻实现如此显著的拉动效应,但启动最终消费者普遍选择信用消费,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解释是,中国老百姓有着过日子“量入为出”的消费传统,尤其在社保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就算可以先提货后还款,老百姓也不敢选择透支消费。

不过笔者认为,老百姓不积极进行信用消费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

2003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担心过老百姓可能不敢进行信用消费。但是最终的结果,跟我们预先的想象,并不完全一致。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8910.47亿元,为2006年同期的3.5倍。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已达223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72889.69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增速继续加快, 借记卡占比继续降低。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信用卡的发卡量增速在加快,但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看,还是不如借记卡的数量。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2.15:1,老百姓的确没有普遍选择信用消费。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与社保体制的完善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最大的可能是,老百姓消费的动力还不够。也就是说如果商业赊销如同消费券一样,是有奖励的,消费者就愿意选择它了。

打消了上述三个不敢之后,商业赊销不再有后顾之忧,将成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上一篇:舅舅买新车了作文下一篇:在寝室抽烟被抓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