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2024-10-17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精选10篇)

1.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一

城镇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在城镇建设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随着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本文对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巴图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规划设计院,巴彦淖尔市,015000 刊 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X8 关键词:城镇建设 环境 对策

 

2.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二

一、农田生态存在的问题

科左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北部, 属内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和西辽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在北纬43°33′-44°32′, 东径121°08′-123°32′之间, 北靠兴安盟科右中旗和吉林省通榆县;东与吉林省长岭县和双辽市接壤;西与扎鲁特旗和开鲁县毗邻;南与科左后旗和科尔沁区相连。境内沙丘、坨沼、平原成堆积地形, 最显著的特点是沙地分布广泛, 由于风积作用, 形成了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三条垄状带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与丘间平地镶嵌分布, 总土地面积9646.45Km2。境内土壤以风沙土、草甸土、粟钙土为主, 分别占全旗土壤的45.1%、33.4%、18.4%, 耕地面积为541万亩。耕地土壤由南向北主要为风沙土、草甸土、粟钙土。属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半干旱地区。光照充足, 雨热基本同步, 昼夜温差大, 无霜期大多在137-142天, 大于10°积温3019°-3154°, 年降水342-430.4mm, 年平均蒸发量1897.4mm, 全年日照2821-3021小时。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梁、大豆、葵花、蓖麻等, 一年一熟。

科左中旗农田生态环境有喜有忧,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与建设, 局部地区或某些方面有所改善, 从全旗角度看农田生态环境存在如下严重问题。

1、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面积大, 发生频繁。

科左中旗地处半干旱地区, 农业生产常面积春旱、伏旱和秋吊的威胁。1989-2004年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年均发生106万Km2, 旱灾面积如此之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

2、农田明显退化、沙化、盐化、碱化日趋严重。

对全旗农田主要土壤抽样分析,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 20年间有机质下降0.1-0.86%, 全氮下降0.014-0.07%。风蚀沙化土壤占45%, 使农田直接面对风沙为害, 某些地区沙化严重, 个别地区出现沙进人退现象。盐渍化土壤占11.2%, 大部分农田PH值较高, 沿河灌区农田日益盐碱化, 全旗20年内轻盐碱地增加40%。

3、病虫害发生面积大, 主要病虫发生频率高。

禾谷类黑穗病日益严重, 已控制的地下害虫发生面积较大, 粘虫、草地螟等毁灭性害虫日益猖獗。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资源限制因子多

科左中旗自然资源限制因子多, 是引起灾害和土壤“三化”的重要因素。主要限制因子有: (1) 降水少, 变率大, 风大蒸发量大。全旗作物生育期降水少于400mm, 满足不了主要作物需要 (玉米630mm, 高梁580mm) , 且降水受季风影响, 6-8月降水大于70%, 春秋不到20%, 存在着较大的年变率与年际变率。另外, 地上、地下水资源不足, 灌溉面积不足50%, 干旱发生频率高。全旗主要农业区春旱频率65%, 伏旱频率为42.5%, 秋吊频率为65%, 春旱使旱田不能及时播种, 只能种晚田、浪费了光、热、土等资源。降水集中时低洼地往往积水成涝。大风日数多, 年均8级风30天左右。大风易引起沙暴, 每当刮起大风, 风蚀土壤、墒情锐减、禾苗枯萎、刮走沃土、掩埋农田。同时大风加大蒸发量, 为降水的4-5倍, 加速了风沙干旱。 (2) 土地质量差,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沿河冲积平原有机质平均1.2-1.6%, 全氮0.06-0.08。坨沼地区农田有机质平均为0.62-0.87%, 全氮0.044-0.052%。全旗较适于农业生产的农田占33.4%, 有2/3的农田是中低产田。 (3) 植被稀疏, 覆盖率低。植物群落少, 风蚀严重, 全旗荒漠化土地面积34.2万hm2, 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5.6%。

2、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使旱情加剧

水资源包括天上、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半干旱区利用不合理会引进生态恶化。天上降雨由于旱作技术不配套, 土地质量低, 土壤蓄水能力差, 在地表形成径流或渗漏流失。地表水由于西辽河断流, 新开河水源不足, 多在上游被截流利用, 渠系不健全, 灌溉方式落后, 既浪费了水源又加速了农田土壤盐碱化。地下水可供水量不足, 近年由于连续干旱, 河流断流,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足;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一般低于3.0m, 水位下降影响农田井出水量与井灌效益。

3、用养失调, 土壤肥力下降

全旗约有2/3的农田是低产土壤, 生物产量低, 有机质含量低, 在生产上广种薄收, 只顾用地而不养地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 加之风蚀水蚀, 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大投入少, 入不敷出, 使农田土壤越种越瘦。主要表现在: (1) 归还率低。氮素归还率75.8%, 有机质归还率10年平均51.2%。归还率低物质能量取多补少, 引起土壤退化。有机质高、养分增高, 田间持水量大, 蓄水保肥能力强。反之, 有机质归还率低、土壤硬、板、凉, 蓄水保肥能力也降低。 (2) 农肥化肥施用比例不合理, 重化肥、轻农肥。近年来, 随着高产品种的增加, 化肥投入量显著增加, 放松了农肥的积造与使用管理, 相当多的农田只上化肥, 农田质量也较差。同时, 同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户牲畜饲养量减少, 农肥数量减少, 质量相对较差, 土多粪少, 土粪比例1:5, 土壤养分归还率低, 因此, 培肥地力是当务之急。

三、改善农田生态的途径与建议

1、立足长远, 综合规划, 合理发展

农田生态建设的实质就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它涉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众多的专业与学科。首先, 应树立牢固的生态经济观点, 不要只顾眼前, 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其次, 要做好区划工作, 要分区建设, 对各类型区应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分期目标以及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再次, 各类型区都要以规划的实施抓好基点, 以点带面, 树立样板, 同时要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2、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 发展节水型农业

半干旱地区进行科学用水也是农田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科学用水, 一是提高资源的效益和利用率。二是防止旱涝盐碱。水资源合理利用包括从水源引水, 含降水的利用, 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物理和生物的过程。主要途径是实现节水型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相结合。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应充分利用地上水, 合理开采地下水, 立足浇青, 加快小流或治理与打井步伐, 地上水与地下水开发要合理适度, 避免超量开采。 (2) 加强水利建设, 打井开渠, 完善排灌渠系和设施, 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防止大水漫灌,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3) 建设高标准畦田, 平整土地, 要求寸水到头, 做到浅浇快轮。 (4) 合理耕作和覆盖, 增加土壤蓄水, 减少蒸发, 提高地表水和降水的有效利用率。 (5) 扩大春浇面积与浇青效益, 浇青要看到、看地、看作物, 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生育期定额灌溉。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就土壤本身而言, 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土地壤生产力高低的决定因素。培肥地力是农田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农田的有效肥力, 使之高产稳产。培肥地力应采取生物的与非生物的各种措施, 即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 千方百计, 广避肥源, 增加各种肥料投入。增加物质和能量投入, 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要将施用有机肥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 挖掘一切肥源增加有机肥的数量。要通过养猪积肥、秸杆还田 (过腹还田、秸杆沤肥、粉碎还田) , 种植绿肥, 增施化肥等种途径进行投入, 不断提高有机质与各要素的归还率, 逐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输入大于输出, 既可使农田越种越肥, 又可改善农田理化性状, 提高农田蓄水保肥能力。 (2) 因地制宜改良各种低产土壤。对盐碱地、涝洼地主要采取生物措施 (种稻) 与工程措施 (井排井灌, 降低水位) 进行改良。对坡耕地主要采用水土保持 (蓄水保墒) 及旱作农业技术 (增施农肥、草田轮作、间作、套作、覆盖) 进行改良。

4、协调各项措施, 改善生态环境

协调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不断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是农田生态建设的关键。主要措施有: (1)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严禁滥垦、滥伐, 防止环境恶化。 (2) 增加植被覆盖度, 种草种树改善农田环境。 (3) 优化种植结构,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 适当发展豆科作物, 旱田发展耐旱作物与抗旱品种。 (4) 合理使用农药, 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积极推广无公害技术与生物防治。 (5) 推广配方施肥与深施肥技术, 提高化肥利用率, 减少化肥流失。

参考文献

[1]、科左中旗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1986年

[2] 、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区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土壤1990年

3.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三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慢经济水平低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以获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基于综合治理开发之上展开的。而我国多数地区没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仍比较慢,和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严密,没有做到高效利用资源,没有开发别具特色的经济产品,普遍重治理而轻产生。

1.2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做适时的改变,然而以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的发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仍没有切实做到走出去分享技术以及请进来开发新项目,造成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

1.3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遥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应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但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中,“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厂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视水土保持。

1.4方案编制工作滞后,落实上难度较大

按照水土保持发展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本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但实际上常常是主体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个别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才补编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强。

1.5规划、设计及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在方案的规划中往往以项目本身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主体工程。重视前期方案的编制与报批、轻视后期实施与验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滞后。

1.6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不全,综合防护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认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和不顾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仍出现低标准治理、治理规模分散不集中等问题。由于水土保持属于一项综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要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综合的保护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费,水土流失加剧。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重复建设的路子;总体规划要做到立足长远,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要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现场勘查,编制高水平、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素质,主动吸收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人员的知识面,改善设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的优选。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派生出来而又服务于主体工程的附属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往往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从主体工程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来分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故要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间的关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服务于主体工程。

2.3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协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单纯是水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资源

建设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建立蓄水池、管网、地下涵洞等措施,将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补充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绿化用水不足。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两套完整的管网系统,投资巨大,适宜在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的新城区、开发区以及城市排水管网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可以利用雨水下渗管道,沿线补给地下含水层,也可将雨水引到适当的地点集中人渗补给含水层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可以通过推广透水砖、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等渗水材料和结构,让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径流快速人渗,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回灌水源。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景观、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快城市天然河与湖泊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3.结束语

4.内蒙古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篇四

一、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最贴切的描述大概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了,而如今,内蒙古正面临诸如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沙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内蒙古大部分处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由于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

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

二、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土地沙漠化对风沙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民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不过,很大一部分沙漠化土地是可以逆转的,当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压力经调节减弱或稍加封育之后,它就具有了天然逆转的可能性,这便是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当然仅靠单一措施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综合治理,其内容有多个方面: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土地治理的目标是,遏制草场沙漠化趋势,并逐步实现逆转;改良草场,提高草场的生态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增加草地对水源的涵养和调节功能;保护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做出贡献;实现草场永久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土地利用治理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灌木林营造、人工种草和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是:

① 对流动沙丘进行灌木林营造,以控制沙丘移动,逐步恢复植被; ② 对固定沙丘地进行人工补播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

③ 对轻度沙漠化土地要进行围栏封育,严格控制各草场放牧数量,以恢复草地生态系统。

总之,采用管理、技术、资金等综合手段加强宣传,吸引牧民积极参与,是能够保护好“亚洲第一草场”的。

5.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五

1(单选题).(4 分)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B.化石能源

2(单选题).(4 分)对于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B.大气环境的氧化性和酸性降 低

3(单选题).(4 分)我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A)。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单选题).(4 分)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环境问题的会议是(A)。A.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

5(单选题).(4 分)根据生态文明的思想,经济建设应该以(C)为前提和基础。C.资源环境承载力

6(单选题).(4 分)在人类的文明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最为尖锐的时代是(C)。C.工业文明时代

7(单选题).(4 分)以下对我国 CO2 排放现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D.人均 CO2 排放量已经低于世界人均值

8(单选题).(4 分)全球第一座生态工业园区位于(D)。丹麦的卡伦堡 9(单选题).(4 分)下列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中,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是(B)。B.城市交通应 以私人汽车为主,增加机动车道数量

10(单选题).(4 分)关于绿色产业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C.提高农业及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1(多选题).(3 分)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BCD)纳入经济 社会发展评价体系。B.资源消耗 C.环境损害 D.生态效益

12(多选题).(3 分)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有(ABD)。A.尊重与善待自然 B.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D.关心自己 并关心人类

13(多选题).(3 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工业生态学的新理念的有(ABC)。A.生命周期管理 B.产业共生 C.城市矿山

14(多选题).(3 分)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规划的原则有(ABCD)。A.建立生态保护战略 B.将自然融入城市 C.保护文化历史 D.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15(多选题).(3 分)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原因有(ABCD)。A.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 B.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 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C.中国经历了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需迎头赶上 D.中国的很多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6(多选题).(3 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ABC)。A.上游由急流变成缓流或湖泊,破坏了很多生物的生境 B.水流特征的变化使水体 自净能力降低 C.下游湖泊的水位下降消弱了湖泊的功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17(多选题).(3 分)当前,我国河流、湖泊、海湾等水质堪忧,其表现有(ABCD)。A.地下水污染呈现从条带状向面上发展 B.重金属污染使水质恶化 C.有机污染造 成细菌繁殖,水体变黑发臭 D.富营养污染造成赤潮、蓝藻爆发

18(多选题).(3 分)循环经济的“3R”原则有(ABC)。A.再循环 B.资源化 C.减量化

19(多选题).(3 分)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ABCD)。A.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B.从对自然掠夺的发展转向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C.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 动型的发展 D.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20(多选题).(3 分)发展带来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ABCD)。A.生物多样性丧失 B.臭氧层损耗 C.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D.全球气候变化

21(判断题).(3 分)美国生态学家R〃雷基斯特提出:生态城市实质上是城市居民和周 围环境组成的一种 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一个自然——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

22(判断题).(3 分)核能是绿色能源,但必须十分关注安全问题,包括核废料安全处 置及生产事故的严 密预防等。(√)

23(判断题).(3 分)目前,钢铁工业中已经实现了可燃气体、废水、废渣的循环利用。(√)

24(判断题).(3 分)生态文明的诞生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25(判断题).(3 分)开发和利用非常规气是改变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页 岩气已经开始大规 模商业生产。(×)

26(判断题).(3 分)“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是由中国提出的,它体现了中国解决环境问 题的基本思路 于生的原则是拖着笔走,而不能推着笔走。(×)27(判断题).(3 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 建设放在突出的位 置。(×)

28(判断题).(3 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9(判断题).(3 分)我国大跃进时代的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具有 人类中心主义的 色彩。(√)

6.政治生态建设之路径思考 篇六

胡效英* 内容提要:政治生态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良性治理,树立良好地方形象、引领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证。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为:人、事、制。建设路径,首先是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其次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再次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关键词:政治生态 建设 路径 思考

随着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四个基本目标提了出来,人们在关注和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同时,开始着眼于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状态的研究,在2007年12月底召开的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委首次提出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反响和广泛响应。政治生态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文明的政治生态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良性治理,对于树立良好地方形象、引领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作用。营照良好政治生态,是需要多元入手的系统工程,而其中最关键、起引领作用的是作风建设。[1]笔者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对我省合肥、宣州、阜阳、亳州等市政治生态现状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省政治生态建设的主流健康、积极、向上。自2007年提出政治生态建设以来,通过在省直机关开展效能建设,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通过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弘扬,党员干部作风大为改变,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和氛围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勤奋敬业,带领广大群众为我省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和支撑,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导向和推动。但是,政治生态中的不文明甚至反生态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不思进取的“懒惰症”、嫉贤妒能的“红眼症”、形式主义的“虚假症”、官僚主义的“扯皮症”、铺张浪费的“奢侈症”、违法乱纪的“腐败症”,[2]等等。提出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建构路径建议,是本文宗旨所在。为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个关键机遇期,树立昂扬向上的斗志,弘扬雷厉风行的作风,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形成全省上下致力崛起的浓厚氛围,以一管之见尽绵薄之力。

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构成因素应该包括:人、事、制。人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事即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制即保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政治生态建设路径,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点。

一、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

干部队伍的素质是优化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地方发展的前途。当前,国家间、地区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竞争、资源竞争,更多的是思想竞争、制度竞争、人才竞争;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靠政府推动,还要靠领导干部的先进理念和战略眼光来引导。调研发现,近年来安徽省大规模地选派领导干部去发达地区挂职、去国内知名高校培训进修,大家普遍反映,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感受到了先进理念和先进思维方法的强烈冲击。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首要前提是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这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1、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林林总总的“反生态”的现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根子都是出在思想上。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是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问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作为核心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风范等,成为党员干部的信念、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营照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2、要完善学习的长效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保证 长效机制是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根本保证。首先要建立保障学习的长效机制。要适应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的需要,建立健全大规模的党员干部培训的体制机制,做到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保证党员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参加教育培训以24学时和40学时为起码学习时间;要拓宽党员受教育的渠道,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地方干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党校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党校培训能力,营造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干部教育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学习考勤、档案、通报、调研、督促检查等各项学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学习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的考核与干部的奖惩、评优、晋升和使用挂钩,努力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长效机制。科学安排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理论培训,并做出具体的制度性的规定,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各级干部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3、要形成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助动

改革创新是目前飞速发展的时代赋予的重要表现,学习型干部应以变革、创新为基本特征。针对我省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保守和被动现象,在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努力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追究诬告者的社会氛围,营造公平诚信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的创造活力、创新智慧和进取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才能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提供内在基础。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能。选人用人,实际上就是树立一面旗帜,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选对人、用好人,就能树立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引领党风和社会风尚的向良发展,而一旦选人用人不当,就会造成党心民心涣散,滋长不良社会风气。

1、要公道正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 ”。坚持公道正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引领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干部选拔使用工作中,要坚持以思想品行好、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干实事能创新、立足基层、群众公认度高作为导向,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想

[3]干事、干好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使政治可靠、作风过硬、工作有为、群众信任的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流和选拔任用的风向标。

2、要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保障。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干部政绩考核应从系统出发,在内容和标准设置上,一是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类别、行业、层次、岗位、地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差别,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前提下,对实绩考核内容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和侧重点” [4]。二是要有科学性,考核的主要内容一定是要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工作全貌和实效的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尽量量化,使之便于操作和实施。

其次,要完善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一是要解决好“怎样选人”的问题。要坚持民主公开,创新选拔机制。从初始提名的“第一道关口”,到任职票决的终端环节,坚持民主公开,着力解决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由少数人去选少数人的弊端。在初始提名方面,可开展多种形式的 “缺位公推”,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新方式。扩大公推直选范围,强化选举前的民意考察,实行全委会的票决制 ;二是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的机制、方式、程序,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通过发扬民主方式,才能在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发掘出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政府的公信力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态才会更加优化。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政治生态要靠加强作风建设来培育。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尤其是党员干部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能够起到政治动员的效果,对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将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

1、要创新作风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以发展实绩作为重要衡量和检验指标

经济工作是我们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目的是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衡量作风建设的成效,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如果撇开发展谈作风,作风难免空洞;不以作风促发展,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在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中,我们不能就作风建设抓作风建设,而是紧扣发展抓作风、抓好作风促发展,把发展实绩作为衡量和检验作风建设的重要标准,使作风建设与科学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进各项工作。

2、要以求真务实之风,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

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具体体现,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形成优良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

首先,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加强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搞不深弄不透,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如果连市场经济基本原理都不清楚不熟悉,又何谈用市场的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每天必修课,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锤炼读好书的品格,掌握善读书的本领,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其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应该作为一种工作来对待,一种制度来执行,一种习惯来培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效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再次,弘扬真抓实干之风。一个地方的崛起,是靠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干出来。党员干部要真正担负起领导发展、加速地方崛起、富裕百姓的责任,就必须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此外,还要通过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度,努力做到办事提速增效,服务求好创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效能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以树立政府形象,引导社会风气。

3、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良好的政治生态与反腐倡廉建设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形成的客观环境,而优良的作风风貌又为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二者共生共存。要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源头的预防力度,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不愿腐败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处,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内化党员干部的道德理念。一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是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道德规范。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尤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并把廉政文化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相结合,将廉政文化融入机关文化建设,使机关干部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思想境界和自觉实践。二是革除权势文化,树立权利观念。权势意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给我们的历史遗留。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面临的革命、建设任务的艰巨和繁忙而鲜有时间和精力来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加之意识形态的历史顽固性,封建遗留大量渗透在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势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给我们党、我们社会带来巨大侵袭和腐蚀,在人们心目中甚至造成一种对权势既蔑视又惧怕,既憎恨又向往的复杂心态,[5]追逐权力、滥用权力成为一种社会通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腐败文化,是良好社会风尚的死敌。着力建设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廉政文化,不断清除与市场经济基本精神和要求相背离、相冲突的腐败文化,作风建设才有后劲,才能形成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其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反腐倡廉的核心问题是对权力的制约。要完善权力制约制度和机制,形成以制度管权、管钱、管物、管人的机制,杜绝权力滥用的可能和环境。由于公共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稀缺资源,享有国家授予的某些特殊权利,也是腐败的易发区域。因此,必须健全对公共权力部门的监督机制。为此,一是完善行政执行的体制和机制,二是规范权力的运作方式,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要广开监督渠道,共同发挥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的作用,尤其要广开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廉政预情网络、电子政务网、廉政预情联系站、廉政监测直报点,以及聘请廉政监测观察员等,广泛收集社会各层面的廉政监测信息,及时预测一段时期党风民情新动向,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再次,加大打击力度,建立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一是通过查办案件,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一方面惩处腐败分子,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震慑各类腐败分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同时,也有利于发现我们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现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二是加大犯罪成本,建立相应的经济处罚条例。建议“公职人员犯罪,除法律制裁外,其社保养老金充公”。[6]如此大的犯罪成本,将对公职人员产生极大的威慑力,从而达到客观上使之不敢以身试法的震慑效果。

参考资料:

[1] [2]王金山.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培育风清气正环境[J].领导文萃,2009(9)[3] 李源潮.要让想干事、干好事、会干事的人受到重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12-15

7.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七

关键词:灵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5-2

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人们通常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其中,生态公益林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区位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的林业发展时期,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不断改革,生态公益林的收益与商品林的收益差距被不断拉大,加之林权单位的监管不力,导致盗伐现象屡禁不止。笔者以灵川县为例,分析探讨了如何科学合理的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希望为广大林业工作者们提供参考和帮助。

1 灵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灵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北纬25°08′~25°48′,东经110°07′~110°47′,土地总面积2301平方千米,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670平方千米,其中公益林面积约为821平方千米,由水库、江河两岸、城镇周边、自然保护小区的森林以及部分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共同组成。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约为641平方千米,占总公益林面积的78.08%。省级公益林面积约为180平方千米,占21.92%。随着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不断深入,灵川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表现出良好的前景,生态公益林的总体质量和面积也有所提高。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暴露出种植结构不合理、毁林现象严重、资金投入较少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

2 生态公益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分过于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

灵川县森林面积广阔,境内有青狮潭和海洋两大水源林保护区,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毛竹、银杏、其他阔叶树等,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约占53.4%,占据的比重过大,压缩了发挥生态效益的防护林、特用林的面积。而在林地林分方面,人工林、针叶林、纯林、单层林占据多数,天然林、阔叶林、混交林、复层林较少。这种种植结构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公益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毁林现象限制公益林建设

灵川县在积极建设生态公益林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好的落实和完善对公益林管护工作的难题。一方面,建设生态公益林势必会影响到林区农民的增收,俗话说“靠山吃山”,林区人民的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出售木材获得,增收困难的林区人民很容易出现对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抵触心理,进而对林区大肆砍伐,给管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根据政策规定,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商业砍伐,但生态公益林也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盗伐或火灾等原因而出现毁坏,由于没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很难有人愿意承包受毁山林进行再造林活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程。

2.3 缺少科学的生态公益林利用机制

建设完善的生态公益林不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很多林地、林木、景观等资源可以利用,但出于更好的保护对生态公益林的生物多样性的目的,灵川县基本禁止对生态公益林的采伐利用。这使得很多其他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直接影响到公益林的收益情况。公益林相比于商品林巨大的收益落差使得很多林权单位出现了对公益林建设不支持的声音,参与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也每况愈下,限制了生态公益林的稳定发展。

2.4 林区人民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得到林区人民的广泛响应和支持。虽然我国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越发重视,并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规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驾护航。但目前看来,林区人民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积极性普遍不高,不仅没有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生态公益林的良好氛围,反而出现了部分林民为了眼前利益大肆破坏生态林,给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5 补偿资金投入过少

目前,灵川县公益林的补偿金是由政府核拨,每年每亩补助金额为14.75元,但这与人们的期望标准相差甚远,与商品林每年每亩收益500元左右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商品物价持续居高不下的今天,补偿资金的欠缺直接影响到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挫伤了林农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另外,对于补偿金的发放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补偿金被挪用、挤占,未能真正到达林农手中,使得本就不满的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更加漠不关心。

3 生态公益林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种植结构

一方面,对于现有的种植结构不合理,林分过于单一,防护效果不佳的生态公益林要适当的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方案,对林区进行封育、补植、抚育等技术措施进行改造,提高其生态防护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益林建设的科技投入,尤其一些地貌条件复杂、自然气候恶劣的地区,给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此时必须要凭借科技的力量加以解决,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建设林分质量高、种植结构合理的生态公益林。

3.2 加大管护投入,完善管护体系

在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主体落实、有效监管、合理补偿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生态公益林有着含蓄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但在实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价值的同时,也要保障其外部经济效益。只有保障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的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与此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的具体状况和林农的个人情况,实行相对集中委托管护、股份均山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等管护模式。确切落实了管护主体之后,相关林业管理部门应认真监督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工作。对玩忽职守、监守自盗的护林员和监管员,要严肃依法处理,对盗伐生态公益林的非法分子,要给予严厉打击。使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3 改变传统观念,实现科学利用

在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探索公益林在非木质资源方面的利用,充分发挥公益林的效益。一方面可以多角度非木质利用,科学利用现有丰富的林木和景观资源,同时引导林农在公益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药材,养殖家禽,如有条件更可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限制木质性利用。在不同区位实行不同的分级管理方式,对于那些生态区位重要,更新慢的区域应禁止采伐。而对于一般的区域则采取择伐、小块皆伐的方式合理利用,利用后不忘补种一定数量的阔叶树,改善林分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防护效果。

3.4 增加林农收入,改善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需要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承担为辅,从不同的渠道来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首先,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逐步增加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投入,提高补偿标准,从而调动起林农的管护积极性。其次,受益者应合理承担费用,比如从水电企业或依托公益林开展旅游经营的个体或企业的收入中合理抽取一部分作为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另外,要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冠名、认养等方式,出资出力来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还要明确生态公益林补偿费用的用途,使费用切实的用于林农补偿和护林员管护费、林业组织监管费的发放中,严禁任何人员、单位挪用或挤占补偿金。

4 结语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林分质量的提高、管护制度和补偿金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一定会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生态公益林也会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茅史亮,张履勤.生态公益林区划及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2,(02).

[2] 杨金海.建设生态公益林 打造新化绿色屏障[J].林业与生态,2011,(09).

8.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篇八

摘要: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何特色?将会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应当采取何种战略方式才能高效地建设生态文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实践,并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本文从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就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四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往往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全球各地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灾难的噩耗。在不断惊恐和无限感慨之悸,我们开始担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而我国早在中共十七大会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对我们的生存现状和未来产生了危机意识,都在试图建设人类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社会。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呢?我们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定义为:立足于基本国情,以未实现工业化的现实为起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优势,积极应对生态文明实践的挑战,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突破口,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全世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先进文明形态(方毅、尹保红,2011)。其特色在于绿色的发展模式,即倡导以绿色新政为引领,以绿色能源为基础,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绿色城市为载体,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我们的高GDP增加是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高投入为前提和代价换来的,换言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仍在高速恶性循环。动植物物种的绝灭、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食物污染、垃圾问题、人口爆炸„„种种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效率利用,我们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致力于修复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是要解决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等主要问题。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现状与对策

(一)人口问题现状与对策

人口基数大、人口质量有待提高、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经济结构失衡是目前我国人口面临的五大问题。作为拥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全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耗量是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人口数量是导致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社会负担加重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其次,人口素质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比,无论从身体,思想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人口的问题,北碚区作为重庆市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人为本,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为载体,在积极探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主要做法为:

1, 组织领导到位。区政府成立工程实验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相关生殖健康中心,由政府下发工作通知和考核通知,并将试验工作职责落实到位并制定要责任制考核机制。

2,宣传培训到位。区镇两级组织了上百次集中性宣传咨询和上千期优生优育知识讲座,共编发十余万份宣传资料,并在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相关公益广告等等。

3,财政投入到位。区镇两级相继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与项目相关的实验室和生殖健康服务站,购入先进仪器设备10余种。

4,人员到位。重庆医科大学和市级计生部门的科研人员协助进行项目指导和研究,并调入专业技术人员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人员保障。

5,督促检查到位。区计生工作督察小组对工程的相关工作实施定期专项督察和通报,并采取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定期视察的方式强化了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以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相比5.6%的全国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北碚区连续三年的数值控制在4.6%以内。由此可见,无论是要控制人口基数还是提高人口质量,都要做到“五到位”,即“领导班子,宣传培训,财政投入,专业技术人员和督察工作”要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方案从计划和实施有章可循,有始有终。

(二)资源能源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很多地区缺水较严重,与国外相比,我国人均年用量为5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美国人境外年用水量的1/5。但由于工农业用水量激增,城市生活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我国一直面临水资源危机。单从工业用水来看,我国生产一吨钢和一吨纸分别耗水60吨和500吨,而先进国家是3~5吨和200吨;我国万元产值耗水近400吨,而先进国家只要40吨左右;我国工业废水重复率约25%,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此外,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70%的煤矿产量和消耗都在中国,而我们消费的石油有一半是来自进口。专家预言,至2020年,中国的石油的年消耗量超过6亿5000万吨,将远远超出中国经济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感慨数据的触目惊心时,我们更需要反思自身行为和强力执行改善措施:建立水资源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全水资源保护法制加强管理,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等等。当然,除了水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天然气等资源都存在类似的匮乏、浪费问题。所以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生物能、太阳能、核能、纳米等高科技能源,并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现有能源,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同时,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具体表现为: 1,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平衡面临重大威胁。数据显示,截止我国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同时,我国草地资源也面临严重退化的问题。我国可利用草场面积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3。据统计,50%~60%的天然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

2,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全国200多个贫困县中的87%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人。

3,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我国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

4, 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我国野生水稻、大豆等遗传资源保护不力,70%以上的野生稻已被破坏。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都是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为此,我国必须积极展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活动:

1,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对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流域开发规划、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三统一,调动全民参与治理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补偿机制。为了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要注意尽快使自然资源更新补偿机制的价格体系健全和完善起来,切实具有可操作性。

4,依靠科技创新,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还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科技进步,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需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5,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要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高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环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同执法,坚决打击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四)经济社会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真正成为了世界的缩影,标志着政治和文化的 变革。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毫无疑问这将改变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加拿大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前任多伦多市长戴维.米勒曾说过:“世界正面临的最大挑战可以追溯从城市持续上升的人口总数开始.我们要去面对由燃料燃烧引起的气候变暖,人口拥挤带来的交通阻塞,供不应求的淡水短缺„„” 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要创建一个世代宜居的世界,我们就必须改变今天做事的方式。我们居家取暖,建筑照明以及交通运输等等消耗能源的方式需要重新考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全世界为创建生态文明都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和制定相关政策。商业活动在城市的作为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龙头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运作的投资与龙头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运作的投资与职责履行对改善气候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对自然环境的将来也极为重要。比如发达国家加拿大多伦多市已经采取行动要消除燃煤发电(相当于700万辆汽车的尾气并通过创建并强力推行现实的环保计划----高效利用能源,社区行动,改善交通,关闭燃煤工厂等等。在我国,作为山东省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日照实验区为我们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先进榜样。日照市通过培育生态企业,形成副产品和废物相互利用的系统内部循环链;严把新建企业的环保关,构建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构筑企业之间的资源与废物循环利用的加工链;积极推进产业之间的大循环,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之间形成经济结构的最佳配置,取得了日照发展史上速度最快,增幅最大的业绩。与此同时,日照保持了一级大气一级水的国家标准,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因此,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可以借鉴和参考日照的做法开展当地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因而,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大规模的举措,同时需要城市居民的个人举动。除了各地政府部门要坚决执行可持续发展纲要,狠抓当地企业,果断治理,必要时甚至关闭一批小规模的重污染工厂(造纸厂,发电厂,化工公司等等),同时努力寻求与探索当地生态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产业,还要政府当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力度、宣传力度,倡导居民绿色节约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文化。比如提倡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自驾出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等等。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纸上谈兵,需要一点一滴地实践和改良,需要国家从政府、政策、人员和财政投入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强力执行。除了上述四大问题,狠抓贪官腐败和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等等都有助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综上所述,我们在文化价值观上,要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在生产方式上,要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生活方式上,不 再提倡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社会结构上,政策要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言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

参考文献

9.生态公益林培育技术之探讨 篇九

【摘 要】培育种植生态公益林不仅能改善城市的面貌,也是对城市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某市林业的整体情况及生态公益林的种植,说明了根据不同的林分应该实施不同的技术措施,同时说明了林分更新培育应注意的问题和林木改造技术措施,以明确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培育技术;改造技术

生态公益林可以在单位面积林地内有较高的生产力,并且能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稳定。人们在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中,越来越重视生态公益林的栽培。要想生态公益林创造的效益更多,就要对低效益的公益林进行改造。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天然林的培育改造

对天然林分的培育改造,主要是利用树木天然播种的能力,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要措施。天然林分的树种组成主要是以针、阔为主,大多数分布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地,只能以全封或轮封的方式加以改造并采取“管、防”结合的方法。“管”主要是保护森林资源,配备管护人员,防止森林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如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防”主要防自然灾害,如森林病虫害、雨、雪、风灾等。封山育林期间禁止一切人为活动。人工林的培育改造

2.1 幼、中、近龄林的培育

(1)在幼、中、近龄林中以小班为单位。对郁闭度在0.3的林分施以封山育林为主。因该林分分布有较多的天然播种树种,对林中块状分布的空隙地采取补植方式补植与其混交的树种(即针叶树种补植阔叶树种、阔叶树种补植针叶树种),改变树种结构,形成林分小块状混交。

(2)郁闭度在0.4~0.7的林分。施以人工培育技术,灌砍草,砍藤蔓,保留有培育前途的针阔树种。第一次培育以保留针阔乔木树种为主,保存株数一般在2250~4500株/hm2。第二次培育除第一次保留树木外可保留一定比例的灌木树种,并对分布过密的针叶树种作适当间伐,以培育多层次、多树种林分。培育间隔期一般3~5年。

(3)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8的林分。应采取以抚育间伐为主。间伐方式应以生态疏伐为宜,伐去过密木、枯死木、生长不良木、病虫木,解决林木之间生长上的矛盾,调整林分立木密度让每个林层和林龄的林木都能健康生长,促使林内不同大小立木都能接受阳光,诱导林分形成复层林、异龄林,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龄级与密度合理的林分结构。

2.2 成熟林过熟林的培育改造

(1)间伐抚育。方式为生态疏伐,对那些不宜采取块状、带状间伐的林分采用生态疏伐,伐去生长过密木、林冠下层生长不良和径级小的濒死木、枯死木和居于林分林冠上层的林木。第一次间伐强度为林木蓄积量的15%~20%。

(2)间伐更新。①块状间伐更新:在成过熟林中因小班面积较小,在2hm2以下,林龄在过熟龄以上,林分老化、生理衰退、年生长量极低的林分采取整体伐除更新。②带状间伐更新:以小班为单位,小班面积较大,在2hm2(不含2hm2)以上,林龄在过熟龄以上,林分老化,生理衰退生长停止且生态保护较重要的林分施以带状间伐更新方式,即沿等高线或垂直等高线设置间伐抚育带或更新带,规格为等间隔或不等间隔。带间距视小班地形而定,一般间距设定为抚育间伐带2~3m,保留带8~10m,带的长度依据小班自然地形而定。更新树种的选择及栽植技术要点

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生态优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原则,生态公益林低效林更新改造造林宜选经济林类树种等。

(1)毛竹。选择土壤深厚,坡度较小,全面(或局部)整地,挖大穴。选择植株健壮,胸径在3~5cm,分枝较低、无病虫害,鞭芽饱满,2~3年生的壮龄竹作为母竹。要及时栽植,栽植的深度应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略深3~5cm,栽植穴略大于母竹竹蔸。栽种时,竹蔸周围铺上杂草,防止水分蒸发。栽后加强抚育管理,护笋养竹。

(2)油茶。选择1~2年生苗,海拔600m以下,向阳缓坡,土层深厚的立地条件,初植密度为2m×3m,即1 650株/hm2。栽植时要根系舒展,深度适中,栽紧踏实,阴天或雨后栽植为佳。可用容器苗亦可用裸根苗,随起随栽。一般在3月底前栽植完毕。

(3)阔叶树。可选择枫香、栎类等。选择一年生苗,苗高60cm以上,地径0.6cm以上的苗木。栽植时,根据苗木大小、根系多少挖栽植穴,栽植穴略大、略深于苗木根部大小。栽植密度根据栽植地与其他混交树种配置密度相适应。栽后做到及时抚育,采用砍草、扩穴垦复除草松土、根部培土等方式直至林分郁闭。改造技术措施

4.1 补植改造

主要适用于林相残次型和结构简单型的残次林,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补植有三种方式,即均匀补植、局部补植和带状补植。一般林隙面积较小,且分布相对均匀的低效林采用的均匀补植方式;林隙面积较大,形状各异,分布极不均匀的林分采用局部补植的办法;带状补植主要适用于经营粗放型的天然次生林和结构简单的针叶纯林。

4.2 封育改造

主要适用于郁闭度小于0.5,适合定向培育,并进行封育的中幼龄针叶林分。采用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培育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4.3 综合改造

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的低效林。带状或块状伐除非适地适树树种或受害木,引进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进行造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以内,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异。结语

由上可见,对于天然林和人造林有着不同的培育改造方法,我们要抓住它们之间不同的栽植技术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改造技术措施,使原本低效益的生态公益林能够在改造之后提高自身创造的高效益,为城市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0.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十

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生态/低碳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产物,是符合民生需求的根本,是政府力推的重点改革。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生态城镇,成为了城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下文本人将就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相融合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改革与提升市场需求的重点工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就是要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内在载体。推行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力量;是实现城市发达与农村资源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发展战略。

二、城镇化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发展方向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了阻碍城镇化改革的主要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和大肆兴建工程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现今部分正在推行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城市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正在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城镇已经出现不健康或者是亚健康状态。城镇就如一个人的身体,而生态环境就是人体的心脏,生态环境搞不好,城镇必陷入瘫痪状态。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面对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势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业日趋严重。比如,土壤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养殖业污染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将在城镇化建设中埋下隐患并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这些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是由城镇化建设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导致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令经济效益低下,最终将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

三、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在城镇化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就是建设生态化城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去,建设人、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镇。

1、依托生态产业发展,创建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生态城镇

创建生态化的绿色新城,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环境效益问题,实现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和谐统一,就必须注重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坚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型紧凑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重视环保生态型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全面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创建以生态型产业为核心的生态化新型城镇。

2、推行协调发展政策,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为基础,明确环境资源的所属权限,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建设生态化、和谐化的新型城镇,要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镇化建设计划和政策中加大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考虑和认知,以环境的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生态工业模式,将工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建立清洁型产业园;推进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生态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大力发展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自然生态旅游业,注重科学技术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推行低碳经济和生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共存。

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尽量减少,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积极提倡并践行低碳生活,注意节约用电,节约用气,绿色出行,尽量少开私家车,采取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交车的方式,做到从点滴做起,为生活“减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背景下,筑建城镇化建设宏伟蓝图,必须以国家政府的法律政策为约束条件,以先进技术和创新的扶持条件,全面正确地理解城镇化建设,合理统筹规划城镇化建设方案,合理节约地利用资源,保护和珍惜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娜.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学. 2014(04)

[2]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 2013(08)

上一篇:游颐和园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英语作文素材:如何创造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