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024-08-07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8篇)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篇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很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漫画“先耕田?先下田?”,请学生简单分析漫画

提出问题: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引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轻松的开始新课教学。

(二)开始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是通过一组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图片和资料来设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得出结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然后借助一个诙谐故事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由此得出最后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最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点拔清楚“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有所区别的。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展示一组美国不同时期的武器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发明,从而带动了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生态环境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设计意图:图片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问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详细展开。但关于“认识的目的”和第五课学过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明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它们辩证地区别开来。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混淆,采用图示法可以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极易模糊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并且难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图片介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过程,以及通过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发展的实践来证明这一构想的提出是正确的。

接着展示一个事例,即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从而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抽象,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图片和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课知识作系统梳理,概括出总的观点和方法论意义。使这一部分既是一个总结,又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采访一个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明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企业文化对优秀人才的决定性作用 篇二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才;决定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一、企业文化及其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的精神源泉。

企业文化的功能其实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这些作用包含很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协调功能、规范功能。这六个功能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各方面的作用:

(1)导向功能,影响着整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言论和行动,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梳理鲜明的旗帜。

(2)凝聚功能,就是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员工改变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意识,统一员工追求,共同实现目标和理想,是企业整体协作系统产生最大功效。

(3)激励功能,在企业“浮浮沉沉”的发展航行中,为全体员工及企业自身保驾护航,激发员工在企业遭遇困境、“瓶颈”时的积极性,尽最大可能性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4)辐射功能,使企业自身的表现不仅仅影响着员工、客户,更向全社会展现出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传播着企业自己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5)协调功能,在企业前进的齿轮中协调功能有效地解决了“摩擦”问题,企业各个部门间、员工之间等总是会产生一些矛盾,企业与国家、社会产生不协调,而这时的企业文化如同润滑油调适着企业的每一个部分。

(6)规范功能,会让企业和员工在行动出事过程中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无监督状态下,群体压力的作用使然,自身精神状态起主导,便会自觉行动而无异议。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致关性作用

企業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影响很多方面,比如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依靠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良好发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优秀的人才,而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课题,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解决人才问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详细表述了人类需求是分层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金钱需求属于人类第二阶梯安全需求,而自我实现是人类需求的最高阶,也就是说起初的需求是金钱,但当金钱不能满足人类需求时,自我实现才是人类最终的需求目标。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以让员工得到自我实现的。对于大多数人才来说,得到最高阶需求自我实现是其最终目标,金钱的多少只不过是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

作为优秀的企业必然有其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世界500强企业惠普,他的文化有五个核心价值观:

(1)信任和尊重个人。

(2)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3)坚持诚实与正直。

(4)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

(5)注重速度和灵活性,专注有意义的创新。

这五个核心价值观是惠普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包含了惠普企业对全体员工的所有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员工来说不是“枷锁”反而是一种“引力”。

正是惠普的这种企业文化不仅留住了32万员工的绝大多数,更让与惠普打过交道的许多人体会到了惠普的与众不同,惠普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员工,还是合作伙伴都非常和蔼可亲,有大家风范。陈翼良(中国惠普总裁)曾这样回忆:我第一次与惠普接触就觉得他很特别,首先面试官的态度非常和善,与其他的大型企业、金融企业不同,不爱摆架子,这让我感到惠普懂得如何尊重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很会照顾人,比如美国总部邀请面试我时,那位面试我的经理把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早晨还派了个人专门来接我去吃早餐,并随后开车把我送到公司。这让我感到他们非常愿意我加入惠普,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充分的表现出来了。正是这样的惠普才能从最初仅有5万员工发展成现在的32万(09年)员工。

企业生存靠人才,留住人才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上的例子足以证明企业文化在人才去留的问题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影响着企业其它方面的发展,这也是更多的企业家、学者关注企业文化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柯树林.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4.

[2]钟克生.怎样跨越人本文化的屏障[J].施工企业管理,2011.

[3]陶志翔.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

[4]张金成,岳淑捷,孙贺.浅析政企分开后的邮政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

[5]甘翠锋.知识管理和文化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史笑颜.浅谈服务性企业一线员工管理方略[J].太原大学学报,2003.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篇三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 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 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 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 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 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 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 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 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 素质。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如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 互联网的交际性; 互联网的传播性。

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惯。

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

基于种种网络的各种特点,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互联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网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

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动摇自己的心智,身心健康,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导致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的不再少数。这样的大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的茫然,从而投身网络不愿面对现实。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篇四

答: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潜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只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可能的,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或全部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都是可能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当然,在社会斗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强,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但是不管怎样,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到了这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为什么说“又没有完成”呢?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篇五

与小朋友的谈判:给姐姐的孩子辅导,帮助他完成作业任务,解决难题。但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喜好,如玩电脑游戏。一般情况下,要他干的就是他不乐意却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而他喜好的却是不让做的事。因此,相互间就会有一番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是: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成后可让其玩一会电脑(一般是1.5个小时,前半个钟还得先玩一些益智游戏,也是与学习相关的,但起码比书本上的东西有趣的多)。有了前面所说的诱因后,小朋友完成作业的效率确实是高了许多。

从这件小事上可分析出,最终的谈判结果应属双赢的。这个谈判是成功的。首先,双方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还有自己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是需要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被满足的。在谈判的过程中,我能较清楚的掌握小朋友的心理,他的想法比较简单。再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学业也是繁重,适时地让他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再之,电脑等信息技术类的东西也得让他们认识和适当接触,毕竟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别给落伍了。但小朋友总是可以耍赖的,他可以要怎样就怎样,毕竟是小孩子,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我还得随时注意他的心情,尽量让他开开心心的先完成作业。不然,他也有很大可能说不做就不做,虽然最后还是得做。只是过程就不是那么的愉快,甚至是对我产生了反感。

从这件小事上看,我觉得当和比自身稍显弱势的一方谈判时,或者说,当有权利有需要让对方完成自己的要求时,更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占着自个的优势去压迫对方,那样很容易会撕翻脸,最终导致谈判失败。要抓住对方的需求和心理,通过沟通和适当的表面让步达成协议。最好是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重要性,促使谈判跟合作过程能愉快进行。

当然,生活中需要谈判的时候多着,事情也多着,意见不一致,又彼此需要的时候就需要谈判来协调。谈判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谈判能够帮助谈判者扩充自身的知识,是获取更多资源的途径。毕竟在谈判的过程中,谈判者有不同意见存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想到的事情很多正是自己考虑欠缺的地方。在谈判中不断会有新发现,有利于谈判内容的不断清晰。谈判能够促成和谐关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

最后,谈下我对成功谈判的认识:谈判是一个过程,也会有结果。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篇六

关键词: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交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095—02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从整个生产过程的角度看,“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1]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实质上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全部生产活动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2] 这说明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具有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而所谓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具体地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也就是劳动者与客观生产条件发生能动和现实的关系即进行直接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做了这样的论述:“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因此,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实际过程,即生产过程,本身就成为资本的一种职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3]

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经济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实现的,这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反作用。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和交换的决定作用,我认为,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从而决定了生产的性质,又由于生产决定分配和交换,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和交换具有决定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地位以及它对分配和交换的决定作用,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这两部著作中。恩格斯也对这一命题做了很多的论述,例如《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资本论》这部全面研究资本的生产、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著作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和交换的决定作用得到了完整地体现。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和交换的决定作用

分配是指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分配,具体又分为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分析“生产和分配”时指出,分配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是这种分配的结果……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 [4] 这种意义上的分配其实本身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分配关系“是在生产关系本身范围内,落到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的、生产关系赋予生产条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它们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 [5] 其次是以生产要素分配为基础的产品或生产要素收益的分配,“人们用这种分配关系来表示对产品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要求权” [6]。这两种形式都是由生产决定的, 分配本质上是生产的分配。社会产品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生产者以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产品归生产者自己占有。马克思对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是这样论述的:“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正因为如此,它们也照例是属于生产者自己的……。”“個体生产者通常都用自己所有的、往往是自己生产的原料,用自己的劳动资料,用自己或家属的手工劳动来制造产品。这样的产品根本用不着他去占有,它自然是属于他的。因此,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7]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当然就占有产品并把它们变为商品……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工人注定要终身从事雇佣劳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 [8] “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9]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和生产者的结合是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资本家购买丧失了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方式实现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条件的这种一定的社会形式为前提……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 [10]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它决定了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平等地位;决定了生产资料是为劳动者共同利益服务的手段,为劳动者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决定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方面的新型关系,使劳动成果按照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为全社会自觉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来后,才有社会主义生产,才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后,“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11] “……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来分配的,产品只要是供消费的……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 [12]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交换是人们互相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在存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它通常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分析“交换和流通”时所阐述的,“(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许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13] 交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联结生产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消费的桥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交换的性质、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结构决定的。而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交换的关系和方式,这种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正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由生产者自己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支配。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让社会得到承认,也就是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商品生产者各自的需要。但是“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約形式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14]

参考文献:

[1][3][4][5][6][9][10][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7.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 篇七

我国经过近10 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已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文化发展前进。理论的充实, 观念的共识, 比任何时候都要更感迫切。不仅教育界要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 而且全社会都要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共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 比如党的教育方针内涵的再思考,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都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加以阐释。职业教育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的共识, 将影响我国未来十几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关乎民族的兴旺, 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而职业教育的摆位对不对, 将影响中华民族振兴的步伐。

一、经济的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综合国力彰显的必然选择温家宝总理2009 年1 月4 日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 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的实用人才, 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群体的教育,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与加剧的局面, 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东强西弱, 贫富差距大, 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 解决这些现状实现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 能够生存, 能够为社会服务,.就这个优势来讲, 其他教育还无法与之争锋。

此外,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科学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个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竞争。培养数以亿计的热爱劳动的技艺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承担此重任的主力军。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固然要看国民生产总值, 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教育的质量, 人才的质量, 特别是劳动者# # # 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群的质量, 这是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同样是瑞士手表的零件, 我们工人装配出来的产品价格比瑞士工人装配出来的产品价格低好几倍。原因就是我们的装配技能比不上人家。就全球范围看来, 凡是职业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 他的产品质量就有竞争力, 同样, 全球500 强的企业, 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好的、有特色的。因此, 哪个国家, 哪个地区, 哪个企业把职业教育与培训放在了全局战略地位, 必然在竞争中处于高点优势。

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转换要以职业教育为载体, 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承载历史的重任我国13 亿人口9 亿在农村, 农耕经济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需要农民的职业分化, 至少有2 亿人口要成为..农民工 , 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农村的智力劳动者、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 在农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将影响未来发展的格局, 如何兼顾他们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而广大农业劳动者又是弱势群体, 他们的个人纯收入最低, 如何使他们..富 起来,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又一个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包括20 多个评价指标, 如二、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农民产均集体固定资产价值增长率, 科技投入占GDP 的百分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每千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农村社会养老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道路硬化率;林地覆盖率;三废污染面积比重;小城镇人口居住比例;统一规划和功能分区等, 其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人积学率;农村文化生活(平均每村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数、固定文化娱乐活动经费、公共文化娱乐设施配备情况), 则是最体现农村从..经济为中心 转向..以人为本 的指标性数据。而要尽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指标, 只有大力发挥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才能缩短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因为职业教育与培训能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提供新农村建设的知识与技术, 提供文化与智力支持。

此外, 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其动因一是经济因素, 二是资源因素,三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资源组合、生产条件综合因素的影响。资料表明1978~ 2007 年, 我国劳动就业量增长91.7% , 其中城镇增加了1.9836 亿人。但是在我国,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 有的地区有资源无劳动力, 有的地区有剩余劳动力, 无用工的去向, 因此, 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大政策。而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必须使这些被转移的劳动力有技能, 有异地生存的条件, 所以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保证他们转移得出去, 留得住, 并能得到较好的生存与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四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要素投入集约化问题;二是资源配置市场化问题;三是生产手段科技化问题;四是产业经营一体化问题, 归根到底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同样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科技化, 集约化, 市场化, 社会化, 最终需要人才有职业素质, 需要农村有一大批懂得现代化农业的人, 这些人才靠引进是不行的,只能是..土里生, 土里长 , 靠农村有志青年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为农村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正确, 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 的农村智力劳动者和专业人才, 所以, 承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职业教育应该..一马当先。

三、教育结构的变化突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技术是构成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实用技术对推动社会的进程与发展,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人才获得实用技术为特征的, 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推动生产力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第一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第二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服务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坚持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第四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第五要立足于国情, 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 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为此我国的教育结构布局必须处理好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让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在相应的教育形态下找到自己受教育的位置。而..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 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 这也是为什么要突显职业教育地位的原因。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首先是大力发展技术工人教育。因为实现工业化首要的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 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 原因在于他们对生产力的提高是基础性的, 是直接的。而我国产业工人大军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原因在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变化, 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向大潮一样涌来以后, 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跟不上, 所以很多地区、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否则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 制约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最关键的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技术本科教育, 仍是未来10~ 20 年的主要方向。科学技术越发展, 越需要智能型的产业大军, 也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级操作工人和高级技术人员。

为此, 如何实现中职、高职与技术本科的衔接是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从教育体制上理顺关系,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一要解决好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与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矛盾;二要解决好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培训沟通与协调的矛盾;三要解决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 ,..学做统一 的矛盾;四要解决统筹规划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矛盾。国家这个层面的教育还是要按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发展、提高与普及, 各有各的重点。当然优先的的位置仍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这个摆位不能互换。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吸纳、弘扬先进的教育思想。什么是先进的教育思想? 就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 就是符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思想, 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 就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思想。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学而优则仕 ,鄙视劳动的思想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读书做官 ,..读书当白领 , 仍是相当多学生与家长的..欲望 , 职业教育的地位在社会认同度上并不高。这一方面要从教育理论上要让职业教育有权威性,有学术性, 确立职业教育理论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强化它的社会性地位, 为大众化,平民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要让社会认同职业教育的成果及它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要让全社会尊重..工人阶级。为此, 专家学者应当站出来, 呼吁社会尊重职业教育, 因为职业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所说: 是..用教育的方法, 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 , 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基础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产业大军及其知识分子是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 是党的先进性的阶级来源。中国工人阶级认同不认同党的领导, 认同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认同不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认同不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关乎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牢固, 忽视对工人阶级队伍的建设, 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中国的工人阶级必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也就是说, 思想信仰、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是工人阶级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由于中国的产业工人大军主要是由职业教育培养的, 所以职业教育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劳动者, 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

要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起来, 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四项基础工作。

一是给工人阶级队伍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 这是提升他们自身发展能力的基础, 也是..安身立命 的本钱。工人阶级有技能才有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作用, 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二是给工人阶级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这是提升他们自身品味的基础, 也是..立志高远 的本钱。工人阶级有精神追求和奉献精神才能乐业爱业, 才能在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是给工人阶级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基本素质+ 职业素质 的发展成果。他们的..智慧结构+ 技能结构 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们的无限创造力才能迸发出来, 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职业教育应当是工人阶级的成才教育, 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四是给工人阶级队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 使他们在人才强国中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职业教育能使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他们用..双手 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 他们用..双手 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他们以自己的历史责任巩固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基础, 所以职业教育已经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基础保证。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 教育结构变化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历史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进社会和谐与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 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重要的保障。职业教育应当在..服务社会, 造福人群 中发挥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优势。关键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崇高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感, 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8.浅谈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与作用 篇八

税务会计师职业的形成既受世界经济的宏观影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企业的一名涉税财务工作者,认识和了解税务会计师的本质内容有着重要意义,既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又可以全面把握实践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我在一家经营办公用品和纸张销售的公司工作, 公司经营范围还包括市场设施租赁和市场管理服务,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经营规模较大。我日常所做的涉税工作有增值税应税项目及营业税等。由于长期从事公司财务工作,所有涉税工作也成为本人的日常工作。虽然如此,由于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拓新项目、新业务,以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这种趋势下,涉税的工作面及工作量会相应上升,对税务会计师的工作岗位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认真学习税务会计师的相关业务知识迫在眉睫,积极提高职业素质尤为必要,这既是对公司发展岗位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个人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选择了税务会计师工作,就意味着从事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活动,因为它有明确的指导规范和任务要求。税务会计师具有很强的职业特征和专业要求,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熟悉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精通公司的各项经营生产业务内容。我们公司的管理层特别看重的本企业的合理避税工作,对工作人员应对税务稽查方面的业务能力也非常重视。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本人深知税务会计师的重大责任,也深深明白,只有圆满完成了公司的所有涉税工作,才能胜任本职任务,也才能出税务会计师的应有岗位价值。

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本人在认知学习税务会计师知识内容后,深刻认识到这一职业的专业、严谨和科学,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才认识到税务会计师的完善体系和规范流程。具体感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税务会计师工是一项理论指导性强和科学严谨的工作。税务会计师是会计学和税收学的交叉学科,即出现了会计学和税收学后才诞生了这一门新兴学科。前文也提及,税务会计师产生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税法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产物。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企业为了适应税法规范,需要引进专门从事税法工作的专业人员。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税务会计师应用而生,成为

完成企业缴纳税务和国家征收税务的落实者。职业的性质要求税务会计师必须以国家的现行收税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熟练运用财务会计学的工作方式,对公司的所缴税款进行准确计算,按照一定的程序后完成缴纳工作。这一过程体现了税务会计师兼具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两门学科的交叉性,也正是在这样科学、严格指导下税务会计师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与目标。

税务会计师严谨、科学和成体系的知识网络,为学习者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认真、刻苦学习,就难以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点。由于税务会计师的性质决定了其固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学好这些内容才能轻松面对公司的实际业务,为动手操作公司的涉税业务提供基础条件。为此,必须要进行系统地学习,以便掌握税务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成为胜任该岗位的称职工作人员。公司目前还没有涉及较多的税务缴纳工作,但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会有很多涉税项目成为必做业务。在这种紧迫环境下,必须把握好这次绝好机会,要全面细致地学习税务会计师的知识体系,要彻底掌握系统的重点与难点,充分消化其精神要义,为以后的实践工作储备好知识基础。

从反面来说,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税务会计师的本质属性,对相关知识的重点难点也是似懂非懂,对相似业务的办理更是模棱两可,那么这样的学习是不负责任的,比如有些企业有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出口退税、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如果从事该工作的税务会计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工作的实际应对能力较差,那么这其中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税务会计师工作的性质是精确的、具体的和全面的,如果在工作中缺少这样的秉性,那么在处理涉税业务时就会出现非彼即此的问题,这样的误差和失误就会为接下来的工作程序埋下隐患,轻者会使公司蒙受经济损失,严重的话则无法估量后果。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好要以高度的负责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看待此问题。税务会计师应该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胜任公司的税务会计岗位。

第二,税务会计师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之所以要求税务会计师全面掌握税务知识和积累丰富工作经验,是因为要将其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税务会计师的理论知识需要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它不能是照本宣科的条条框框,必须要活学活用,否则违背了学习的初衷。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税务会计师的工

作是单调的、抽象的,它不像厨师做到一道菜或建筑师盖一幢房子那样形象,反而类似于程序设计师编制程序一样,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严谨的工作程式。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税务会计师一定要对工作有本质性的认识,要明白此工作是以财务会计为基本素养的业务,需要特别认真和积极负责,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才能真正完成公司作为纳税人交给国家的税务工作,也才有能力不让公司和国家的利益蒙受损失。所以学习税务会计师职业知识,一定要有实践意识,让学到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涉税工作。

当我有了上述认识后,在学习税务会计师职业知识后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在理解税务会计师的相关概念时特别轻松,那些有很强专业色彩的名词术语也变得浅显了不少,而涉及到具体业务办理流程时,根据专业主旨思想,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从更深才层次来说,学习税务会计师就是武装头脑,让科学的思想指导来规范今后的岗位工作,这对于从本质上把握税务会计师专业知识要点有积极的意义。

从实际来说,不论哪个公司都不愿意看到因税务会计师的操作不当而使公司受到损失,所以在这一点上,公司的管理层是非常重视税务会计师的作用的,他们往往在设置税务工作岗位时,不会仅仅设置一个层较低的办税员,而是建立专门的税务会计师岗位,以充分应对公司的涉税工作。以我公司为例,十分注重提高税务会计师的职业素质,经常出资为会计师进行相关培训,也积极鼓励我们与其他公司的涉税工作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目的就是让公司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做到合理避税。作为公司的一线涉税业务人员,在公司的激励和帮助下,深刻体会到了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管理工作水平的迫切性,要在扎实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业务再上水平和档次。再次,正确把握税务会计师工作的灵活性与应变性。总的来说,税务会计师在精通业务的前提下,要为公司争取应有的利益,但还要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对于专业知识丰富和经验老道的税务会计师,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洞察工作当中的不足,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业务手段为公司进行合理避税。本人认为,在一些条件下,是可以采取合理措施让公司避免陷入税务纠纷的,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法使公司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当然,理论上的面对的问题,在现实处理起来往往

更具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税务会计师应该以税务稽查的立场来分析公司的税务风险,需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税务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防微杜渐。我本人总结过自己今年的工作经验,那就是勤于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做好事后的总结归纳。

上一篇:北京市公务员简章下一篇:风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