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024-09-14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精选7篇)

1.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篇一

基于ArcIMS的水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作为长春市的主要饮用水供水源地,目前面临着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加强水库库区的水质监测以及监测点管理.该研究基于ArcIMS开发网络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这些分布式监测点的水质监控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地图浏览、地图查询以及地图空间分析等基本GIS功能;同时,采用ASP技术和编写Javascript语言进行ArcIMS站点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水质监测点动态更新、水质监测预警可视化以及水污染动态模拟等关键功能.通过这些关键功能了解水质监测点的属性信息,保证了对监测点的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作 者:韩念龙 陈圣波 王雪峰 汪自军 宁亚灵 HAN Nian-long CHEN Sheng-bo WANG Xue-feng WANG Zi-jun NING Ya-ling  作者单位: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30026 刊 名:微计算机信息  PKU英文刊名:CONTROL & AUTOMATION 年,卷(期):2008 24(2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石头口门水库   WebGIS   ArcIMS   水质监测   水污染动态模拟  

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篇二

关键词:信息冗余,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一般按照工作职能和工作规划划分的部门进行。根据工作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以教师自然状况、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的形式采集,这种形式割裂了信息的完整性,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容易出现工作重复、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流动来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的结构,减少信息在系统中的冗余。

一、高校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与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同行中具有竞争力。高校人力资源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工的活动,即高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工劳动能力的总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高校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因此,高校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及其教书育人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

为了记录、管理高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被信息化,为了反映高校教师的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在录入数据时,数据库中高校教职工的信息主要包括:

1.教师自然状况信息集(N):固定码、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

2.社会状况信息集(S):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编制、党派、最后学历、从事专业、聘任资格、职称等级、工作时间、工资类别、工龄、行政职务、出国情况、培训情况。

3.科研情况信息集(I):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发表的论文数、科研兼职情况、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4.工资情况信息集(L):固定工资、活工资、岗酬、月标、工资补贴、粮贴、回补、地方补贴、合工补贴、驾驶补贴、政特、审计津贴。

5.教学信息集(T):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所任课目、课时、学生评价。

三、人力资源信息生成过程

为全面反映教师的情况,各部门收集了尽可能准确全面的信息,从上面的信息集合可以得出N=S∩L∩I∩T,这4 个集合中都包含子集N,由于各部门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教职工信息,使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出现了冗余。把信息的输入过程表示成一个有向图,如图1 所示,教职工的自然情况信息被其余4 个子系统重复录入。因为集合N包含在其他集合中,自然情况信息在系统中就可能存在5 份冗余,使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为了减少冗余,需要重新规划信息流,并设计子系统(见图1)。

四、信息图的树化

把信息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图,为了减少信息的重复,把图的虚拟边删除,就形成一棵有向树,使信息沿着树的边流入,减少重复。每个子系统是树的节点,信息在节点得到完善和修改。自然信息通过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共享,不会在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中存在冗余数据。规划后的信息流树见图2。

五、规划后的子系统

图1 显示通常的数据录入,存在重复录入的现象,经过树化后,子系统S、L、I和T可以利用N录入的信息,不再需要重复录入教职工的自然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节省存储空间,也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的不一致和错误录入。工作顺序则如图3 所示。

通过对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合理规划,改变信息的流入顺序,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录入和使用顺序,就能合理减少信息的冗余,达到高效利用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也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J].微机发展,2002,(2).

[2]深志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03.

3.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14-0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剥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中小企业改制、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林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员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来提高林区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人事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职工个人自然情况,工作情况,简历,政治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内容比较庞大复杂。同时还综合考虑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总结归纳出所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为人事信息进行服务,对干部的变动、干部资料、以及干部资料的查询,统计等功能。总体上说具有编辑,查询,用户管理,图表统计等功能。灵活的数据记录编辑功能,可以随时对记录进行增加,修改,更新,删除,浏览等编辑操作。并将查询方式有机溶入编辑界面,可以实现对某项记录定位,再进行编辑,修改,更新。多个数据库表的任意组合条件的查询。便于在实际人事管理操作中呆对保种情况,多种条件下的人员情况进行统计查看。具备分级用户权限管理设置,以确保人事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具有分类统计,使用图表显示的功能,该统计图表可根据数据库中记录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都比较高,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为软件的使用与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现有局域网条件及软硬件设施完全具备开发条件;计算机处理的准确度是人工处理望尘莫及的。

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可做到相关信息的透明公开,做到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公司领导等多方相互监督和反馈,从而保证各项基本信息的正确无误,进一步促进各部门的工作的严谨性,减少错误。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引进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创新修改了系统库结构,对系统各项功能进行了开发;自行编制了条形码生成器;对整体系统库进行了升级。经过大半年的信息采集、录入、核校工作,目前,全林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建成。人力资源信息现代化管理工作,在林区没有现成的模式,林管局(森工集团)和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过摸索探讨,有的单位已经利用系统提供综合服务,进行各类组织人事信息的查询、员工登记表格的打印、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以及人员调配等相关组织人事业务工作,并且有的单位采取将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Excel表的形式发给各科室,逐步扩大应用领域,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对现有人员按档案逐一核实、登记、定编、规范化管理。这对林区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建设、规范林区各单位机构编制、控制人员数量、分析人员结构和掌握行业分布状况、为领导提供决策等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

为巩固改革成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通过升级人力资源信息系管理系统,实行了“人员编码化”管理。为档案加贴条形码,将档案信息融入条形码中,建立起员工和档案对应的关系。通过给员工核发“条形码”,树立“条形码即员工身份的标志”认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码”制度,有效的解决超编、混编、底数不清等问题,杜绝了一边分流人员,一边无序进人的现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对林区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逐步推广软件操作方法,力争使人事工作者都会操作,不仅把系统建成一个业务平台,同时建成一个工作平台,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和应用功能,扩大服务范围。为了更好地服务林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林区专业技术人员工学矛盾,开展了继续教育送教上门活动。分别组织林业党校、呼伦贝尔电视大学两支送教上门师资队伍,分赴16个林业局开展送教服务活动,共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76人。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篇四

实验地点:一实验楼502机房

实验对象:0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指导老师:莫勍、郭美兰、张卫枚

实验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一些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基本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验课程教学中应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流程

(一)角色分配

我们组是武汉分公司,整个团队以龚能娥为组长负责公司与指导老师以及其他八个小组对应的八家分公司,他们是北京分公司、天津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广州分公司、郑州分公司、大连分公司、成都分公司等。作为小组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分别担任公司的一个职位,我们组所有成员一起完成了该课程的相关学习与实验操作。

(二)操作步骤;

为期三天的实验实习,我们熟悉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相关内容。人力资源软件包括人事、薪资、福利、绩效、领导、培训、休假、考勤、安全模块。在每次上课指导老师演示之后,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指导书与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人事信息、培训发展、薪资福利与绩效管理四个实验:

第一天,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学习了人事信息、培训两大模块。首先,由于对软件的不熟悉,我们在摸索中前进着,随着慢慢的了解和深入,我们掌握了软件的基本功能,开始实验一的任务。首先我们组选择了武汉分公司,在团队的额帮助下,我们完成了人事信息的建立和报表导出。包括员工编号、员工姓名、所属集团、所属部门、入职时间、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号等。

第二天,在团队高度分工与合作下,我们完成了武汉分公司员工的满意度调查,发布了课程,小组同学申请参加课程,并填完课程反馈,并导出了相关报表。至此,我们实验二任务成功完成。

第三天上午操作顺利了很多,在老师指导完我们建立了绩效评估模块,通过开放的通道,平衡计分卡的方法的基础上有个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打分,并导出相应表格。

第三天下午然后我们讨论开始收集员工工资项目,采集工资数据并计算,生成工资报表,并导出相应表格。开始设计公司的绩效评估量表,和工资报表,尽管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圆满完成了实验三和实验四的操作任务。

实验心得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篇五

1、名词解释。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国家层面的森林资源调查,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定方法定点的连续重复调查,以获得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每五年进行一次,按公里网格定点进行测定和调查,设置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两类样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发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一个县(林业局)为单位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一般十年进行一次,以确定县境界内森林资源的量和质为主要目标。由各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实施,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作业设计调查:针对具体的小班或地块进行的以某种作业设计为目的的现地调查,如采伐作业设计、造林作业设计间伐作业设计等调查。

森林资源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 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数字林业:数字林业就是信息化的林业,包括了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即在数字地球大框架的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技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的过程。

林业信息化: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政务管理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森林资源应该包括哪两大类型,并简要说明。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包括:

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源。

3、森林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取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森林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灾害发生后,应积极除治。森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4、我国森林资源更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和天然更新结合的森林更新方针。

5、森林更新从实施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按实施方法,可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但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

人工更新:用人工植苗、直播、插条或移植地下茎等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见栽植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的某些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

6、数字林业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哪几个层次? 答:基础数据层、核心层、应用层。

7、现阶段数字林业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及预测预报3生态旅游设计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8、如何理解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答:森林保护是指预防和消除森林的各种破坏和灾害的措施,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避免或减少森林资源损失的重要措施。森林保护是营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消除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林木鸟兽害以及灾害性天气对森林的损害。

森林利用学是专门研究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即关于木竹材与其它林副特产的收获、加工、利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数据:数据是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

信息: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知识: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情报: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

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处理技术。

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信息编码: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2、如何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

答: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3、信息技术的特征是什么?

答:一般特征。a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辅人性,信息技术拟人性,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共同发展。b能动发展性。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是不同的。技术特征。

a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b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统等的全面共享。c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效益越来越高。

d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e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4、如何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 答: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网络技术等。

5、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6、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系统输入:信息输入、物质输入、能量输入;系统组织:信息组织、物质组织、能量组织;系统输出:信息输出、物质输出、能量输出;系统控制:信息控制、物质控制、能量控制。

7、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8、信息系统开发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9、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哪些?开发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

10、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11、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标准体系:一定范围内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的整体。

标准体系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一种标准分类方法,用来对标准进行粗线条的分类,通过它可以把大量的已制定的无序的标准映射为有序子体系,划清各部分的界限,并能发现标准制定的空白区域,提出需要加强的方面。

推荐性标准: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地方标准: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林业标准化: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合标准化: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要在林业范围内,从信息建设的角度定义标准体系的基本架构,揭示体系中各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标引方法把无序的标准初步组织为有序的结合。

2、标准体系表主要分为哪几种结构形式?

答:层次结构形式、序列结构形式、综合结构形式。

3、综合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

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

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

4、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a与国外差距大;b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整体规划;c林业标准数量少,标准种类不全;d对林业标准化的宣传不够,推广实施力度不大;e缺少林业和森林相关的空间信息标准。

5、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几个?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6、标准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理论;(2)系统科学(System Science)理论;(3)信息学;(4)管理学;(5)经济学;(6)管理信息系统。

7、标准化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答:(1)3S技术;(2)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3)数据库技术;(4)虚拟仿真技术;(5)数学方法。

8、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完整性、系统性、兼容性、预见性、可扩充性。

9、标准制定的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研制、试用、试行、验收和质量保证

10、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森林资源编码规范、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元数据规范、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森林资源信息产品规范。

11、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2)1:1000、1:25000、1:50000、1:100000基本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15、请你画现森林属性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图。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6、请你画现森林空间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17、数字林业的信息可以分为哪几类,并简要说明。

答: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

a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

和基础性的特点。

b专域的专题信息。专业性是相对于基础信息的统一性而言的,即专题信息无论是内容还是应用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c统计信息是在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包括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18、森林资源数据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存贮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1)矢量数据,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等图形数据,以网络模型进行数据组织,按文件管理,文件内主要包含节点表和弧段表,节点存储坐标串信息。

(2)栅格数据,如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图像数据,以扫描图像格式存贮,对于每一个扫描行,表示其属性值和相应的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如森林资源数据库,存贮在关系数据库中,由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4)文本数据,如林业法律法规,一般制作成静态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文件存贮管理。

19、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答:(1)科学性。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2)系统性。将选定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完整性和可扩展性。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以便保证增加新的森林资源信息时,不至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4)兼容性。与有关标准包括国际标准、林业行业标准、林业专业标准、林业相关规程、技术规定等协调一致。

(5)实用性。森林资源信息分类要从整体角度考虑,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达到分类体系最优,尽量满足各有关林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6)稳定性。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应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分类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方案,应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7)灵活性。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间代码转换规则和相应软件,使这些地方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换数据或向上传递数据时,能够将信息转换成标准规定的分类和代码。而新设计开发的地方信息系统则应该使用标准方案。

20、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的方法有哪三类?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类采用线、面以及混合分类的方法。(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

优点: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2)面分类法。

优点: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它“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3)混和分类法。

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对森林资源信息分类时主要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结合的方法。这种混合分类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编码体系中应用很广。

21、森林资源信息类别有哪五大类,18小类?

答: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它类5个基本类型,并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划分成18小类。

A基础类,分为遥感影像、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

B监测类,分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调查、专项调查。C管理类,分为林地林权、资源利用、综合。D文档类,分为标准和制度,公文和报告。

E其它类,分为多媒体、社会经济、林业企事业单位。

22、森林资源信息代码有哪几类?

答:代码有2大类:无含义代码和有含义代码。

23、森林资源信息分类编码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于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以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24、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的包括哪些内容,其结构是什么?

答:代码结构为: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码 = 类标识码 + 要素类码 + 要素码。

25、我国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类别编码共分为多少类别? 答:24个。

26、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的扩展类别编码一般用几位数表示? 答:4位数,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见表。

27、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是什么?各包括多少位?

答: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分为现有标准扩展和空间附加编码,编码方法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代码结构由六位数字码组成。

2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编码共包括多少大类,多少中类?

答:8大类46中类。8大类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地与植被。

29、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结构是什么,各部分是几位数?

答: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6位)=地形要素分类码(4位)+地形要素实体代码(2位)。30、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有哪些部分?

答: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监测类数据、管理类数据、林业基本情况数据、利用监管类、标准类数据等。

31、森林资源数据库设计纵向分哪三个层次? 答:国家级、省级、县级。

32、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的主要内容哪些?

答:a元数据库b数据库结构规范c数据库图层管理规范d数据库图像库规范e矢量图库建设规范f数据库管理规范。

33、数据库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a数据管理机构b数据管理质量c信息查询与数据表示d计算机硬软件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数据分级保密管理。

34、森林资源元数据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分为哪两个级别? 答:森林资源元数据分为两级:核心元数据和全集元数据。

35、森林资源核心元数据规范主要包括哪些?

答:标识信息、数据质量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发布信息、数据参考信息。

36、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换格式、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

37、森林资源数据传输规范对数据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

答: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产权管理、数据的安全管理。

38、森林资源资源信息产品规范制定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森林资源制图专用线型和符号规范;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资源统计表格式。

第四章

1、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2、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并简要说明。答:(1)技术环境: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否给予支持,其安全性如何等。(2)管理环境:指管理体制与习惯,信息系统是为管理而服务的。

(3)社会环境:组织外部与本组织有业务联系和信息交流的机构、部门、人员等。

5、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哪些类型?他们使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用用途是什么? 答:系统使用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县林业局内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各种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另一类是上级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系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森林资源信息查询和处理的功能;还有一类是社会公众等其他人员,系统主要为他们提供林业资源相关信息查询,林业政策、法律宣传,林业科普宣传以及研究与讨论场所。

6、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信息系统的规划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业务系统规划法。

7、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

8、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 答:系统设计回答的中心问题是系统“怎么做”。(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式;(2)县级数据处理系统数据流程;(3)县级林业数据集及所有属性数据的定义;(4)数字林业体系数据基本成熟流程图等。

9、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主要有哪些?

答:可选用C/S三层结构或C/S与B/S混合结构模式。

11、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哪两类? 答: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12、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分为哪些内容?各类主要包括哪些数据?

答:根据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可将资源数据库的内容细分: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派生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参数库、代码库等若干类:

(1)属性数据库:主要有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小班调查数据、各种样地数据、专业调查数据、验收数据等;(2)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形图、林相图、营林作业设计图、固定样地位置以及样地树木位置图;

(3)派生数据库:派生数据是指由原始数据(例如小班数据、样地数据)产生的资源统计、生产计划等数据。派生数据由经营生产管理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资源更新子系统产生,是森林资源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档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森林经理调查规程、营林作业设计规程、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专项研究成果等;

(5)参数库:包括模型参数、系统参数等。模型参数库主要是为资源数据的更新以及计算样地有关林分因子服务的;

(6)代码库: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用到的所有代码。

18、栅格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坡度坡向图等,数据量较大。

19、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包括一类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森林资源档案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土壤类型发布图等数据。数据具有动态性,属性数据较为复杂。

6.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篇六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检测,质量控制

0 引言

2009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20年,初步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建立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1]。近几年,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目前,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陆续建立覆盖省、市和县三级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就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管理及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的目的、依据、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建立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基础平台为出发点,新建或升级改造取水和地下水位遥测站;建设实时监测信息传输网和市县级监测分中心;完善省、市、县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水资源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设包括实时信息服务,取水许可、地下水、水资源规范征收、入河排污口、计划用水和节水、水功能区、饮用水源地等的管理,以及综合统计等应用系统。

1 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是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必要条件,必须完善检测手段,保证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采用科学、可靠的检测数据来判断工程质量,促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设备多样性、范围分散性和技术专业多样性等特点,更加显示出进行第三方检测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

1.1 设备多样性

建设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硬件设备和系统、应用软件等。分中心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防火墙、VPN、校时器等;遥测站有遥测终端单元(RTU)、数据传输单元(DTU)、开关电源、智能水表、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水位传感器等。设备种类繁多,性能复杂,涵盖了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等专业。

1.2 范围分散性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全省各市县,遥测站点多,分布范围广,施工、监理难度也大,如果施工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过关,势必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给今后的运行维护带来极大不便。虽然按照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抽检要求遥测站抽样到每个县区,检测工作量大,但仍应通过检测真实反映工程质量。

1.3 技术专业性

由于涉及的设备种类多,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广,有计算机、网络、计量、自动化、软件,以及设备安装和集成等方面。如果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没有这些专业知识,系统的施工质量将大大下降。

2 检测标准与方法

2.1 检测标准

目前,水利部没有颁布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检测标准和验收规范。部分设备可以参照其它行业已颁布的验收标准,如通信机房可以参照GB 50462-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电气部分参照GB 50303-2011《建筑电气施工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以及各省自行颁发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各建设单位也可以自行拟定质量检测内控标准。

2.2 检测方法

2.2.1 抽样检测

分中心设备、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应用软件系统抽样频度为100%,即全部检测。遥测站的抽样频度以总测站数的10%随机抽检,要求范围涵盖市县(区);各种型号的计量设施、水位传感器、供电方式、接地方式等均应以10%标准抽样。如果该种类型设备总数量较少或者检测发现问题,可以适当增加抽样数量。

2.2.2 资料检查

检查设备的进场报验清单、规格型号、设计变更、设计图纸、测试记录等文档资料。对于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水表等设备在现场安装后不便于计量检测的,重点检查计量设备的生产许可证和合格证,检查安装位置是否满足要求。

2.2.3 设备检查比对

将分中心的供应设备与合同进行全面检查及比对,抽样检查遥测站设备,判断提供的产品型号、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2.2.4 目测

安装质量检测主要采用目测方法,设备安装是否牢固、符合相关要求,线管走向、接地制作、箱内接线是否规范,RTU箱体外表层有无破损等。

2.2.5 测量比对

使用精度等级比被检计量设备更高一级的外夹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测量累计水量和流量,读取间隔时间段内的累计水量和瞬时流量,与安装的流量表计量数据进行比对。

地下水水位测量使用便携式水位计测量井口至水面的距离,经井口高程转换成水位值,与RTU测量的数据进行比对。

使用地阻仪测量分中心机房及遥测站的接地电阻。

2.2.6 测试方法

分中心、遥测站的设备和软件性能使用测试的方法,判断性能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3 检测内容与质量等级评定

3.1 检测内容

3.1.1 分中心设备安装及性能检测

1)分中心管线安装。管线敷设应横平竖直,接头牢固,线管固定,走向排列整齐;同走向的线管固定点应等距离,每米不得少于1个固定点,弯头的两边也应有固定点。线缆走向规范,无明线、裸线,接线正确、牢固可靠,质量应达到设计要求。

2)机柜及柜内设备安装。机柜及柜内设备整洁,外观完好,排列整齐,安装牢固,标识清楚。各种附件安装齐全,所有螺丝紧固牢靠,无松动。设备外壳接地良好,进线孔封堵密闭。

3)不间断电源安装。不间断电源接线连接正确,紧固件连接可靠不松动,焊接无脱落。蓄电池壳体无碎裂、漏液,置于电池柜内。

4)机房地板安装。机房地板一般应使用防静电材料,铺设平整,切割面光滑、无毛刺,表面柔光,不打滑,无空鼓、分层、龟裂现象。

5)服务器性能测试。测试服务器的CPU型号、颗数、每颗核数、主频、高速缓存大小,内存、硬盘型号和容量,硬盘备份,电源冗余、功率,操作系统等性能指标。

6)VPN测试。使用专用的VPN测试仪器模拟仿真,测试VPN的性能、安全、功能指标。测试VPN建立隧道的数量极限、新建用户速率、IPSEC单隧道及多隧道下的吞吐量和抗攻击性。

7)防火墙测试。测试防火墙的功能、性能、安全3方面指标。测试吞吐量、延迟、最大并发连接数、最大连接速率、抗渗透、恶意代码防御、支撑系统、正常关机等性能。

3.1.2 遥测站设备安装及性能检测

1)遥测站管线安装检测要求。传感器至监测终端机箱信号电缆采用地下埋设,套管铺设,无人、车行走的地段,埋深≥0.4 m;有人、车行走的地段,埋深≥0.6 m。按一定间距(一般≤18 m)或按现场情况做维修井,维修井需有防水和导渗措施。跨越公路的电缆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

2)监测终端机箱安装。机箱尺寸、材料、外观、防护等级、报警功能等须符合设计要求;箱体应防水、防尘、防盗;箱内无残留物,盖板整齐、严密;箱内设备安装牢固,线缆标识清晰;外壳、漆层无损伤或变形;落地安装应有基座,安装牢固,垂直度偏差<1.5‰。

3)太阳能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可靠,接收角度合理;无遮挡,充电功能正常。

4)防雷接地。防雷接地制作须符合GB 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埋在土里的接地体之间须牢固焊接,接地体引出线出地面的垂直部分需做防腐处理。接地体、避雷线及引下线的连接必须用焊接,焊接搭接长度、设备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

5)水量计量设备安装。鉴于取水户用水管道走向复杂,计量设施安装好后不便于使用便携式流量计进行比对检测,因此主要是检查计量设备的安装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6)RTU功能测试。测试RTU显示、报警、现场设置参数、按时采样、条件自报、定时自报等性能;在通讯异常情况下,测试能否自动切换通道、数据存储及人工置数等。

测试RTU是否遵守SL 427-2008《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与中心站进行数据传输,测试传输数据是否一一对应等。

3.1.3 应用系统检测

应用系统检测包括软件功能、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检测。根据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若干测试用例,采用黑盒或白盒法对应用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测试:管理用户进行权限和密码;检测给定的测试用例是否能通过测试,在检测过程中是否出现操作错误而引起系统故障。系统易用性测试主要从安装、功能、界面和辅助系统易用性等方面进行测试。

3.2 质量等级评定

为了更好地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进行单元评定,将检测的项目划分为基本要求、主控和一般等3类项目,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基本要求项目是指工程安装调试完成,系统投入试运行,工程质量合格;主控项目指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项目;一般项目指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小的项目。目前,水利部没有水利信息系统的具体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为了更好地把控工程建设质量,建设单位可以自行拟定内控要求,比如:合格等级要求质量检验项目中基本要求项全部符合,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的合格率须达到80%以上;优良等级不但要求质量检验项目中基本项全部符合,主控项目全部合格,而且一般项目的合格率须达到90%以上。

4 检测的管理和组织

4.1 检测单位资质要求

目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质分为岩土工程、混凝土工程、金属结构、机械电气和量测5个类别。水利工程信息化项目适用于机械电气类的检测资质。

4.2 检测人员素质要求

强化检测人员的专业要求,项目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检测员应具有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等专业背景。高素质的人员是系统检测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主要、技术负责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

4.3 检测工作组织

质量检测分外业和内业工作。外业工作就是收集第一手资料,是系统质量检测的基础性工作。外业工作结束后转入内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制质量检测报告。

4.4 检测质量控制

1)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密的规章制度、科学认真的态度是做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检测工作的保证。检测任务分工明晰,责任落实到人,强化人员考核,提高质量检测意识。

2)加强外业检测前的数据收集工作。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天的数据并不相同。系统的某些环节出故障,很难凭借短时间的数据反映出来。因此,在遥测站质量检测之前需要收集数据,数据收集时间越长越能反映系统的运行状况,外业检测时对有疑问的站点将更加有针对性。

3)原始资料的管理。收集的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得擅自修改、增补。分类建档,按时填报质量统计报表,及时写出质量报告。

5 结语

实践证明,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第三方质量检测,很好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因此,重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质量检测,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质量检测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第三方质量检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加强对工程设备和辅材的质量控制,有利于及时掌握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将要施工的其它工程提供样板,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因工程质量问题整改所产生的费用。

2)第三方质量检测不仅检测单位要具有相应资质,检测员也应有检测资格。检测员若有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方面的工作经历将能更好地开展检测工作,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同时,检测单位应组织检测员加强规范、规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3)确保检测费用,合理的检测费用是检测结果真实和公正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程晓冰,石玉波,蒋云钟,等.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J].水利信息化,2010(2):1-4.

7.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篇七

一、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土地交易、矿产资源管理以及窗口限时办公及业务流转、信息发布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如下几大类:第一类,为适应业务流程应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由窗口收件,地籍、用地、土地监察和矿产资源等进行业务流转管理;第二类,办公自动化系统所产生的业务数据进行管理维护的系统。该类系统能对各类业务属性和图形数据进行综合的管理维护,能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辅助办公,如征地服务系统、土地储备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第三类,进行信息综合提取、利用的系统。在前两类系统基础上进行信息综合提取,形成信息发布等,如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二、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系统的设计应有前瞻性,符合技术的发展潮流,系统同时要具有可扩充性,以便进一步发展和扩充,更好地满足应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GIS(地理信息系统)与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一体化技术

现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中主要是针对空间信息,特别是针对地籍图及相关信息的管理,侧重点在空间图形数据管理或者在满足制图要求的层面上。要建立经济实用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要求,即建立一个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在技术实现上,要求空间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部统一的系统,即GIS与OA实现一体化。

要实现GIS与OA的一体化,首先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平台,在数据管理上,最好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储于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之中,现有的大型商业化数据库系统都能实现图形与属性的统一管理。在开发工具和客户端GIS软件的选择上,采用流行的可视化开发软件和组件式GIS软件是实现GIS与OA一体化的理想工具。

(二)工作流技术

为了适应办公业务流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调整,增加系统的灵活性,系统开发有必要采用工作流技术,开发工作流管理软件,达到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系统业务流程的管理和调整的目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业务流程的定义、监控与维护,动态表单的设计与调用,人员角色的定制与分配,业务字典常量的维护与管理等。采用工作流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应用的灵活性和系统开发的效率。

(三)多源信息管理技术

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多源数据的问题。主要有多时空性数据、多尺度性数据、不同来源的数据和不同格式的数据。因此,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十分困难。系统应采用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技术,能够直接访问、导入和管理多种格式的数据。

(四)历史数据管理技术

在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历史数据,而历史数据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是必需的,而且其与现状数据存在某些继承与变更关系。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例如在地籍管理中对历史宗地的处理,包括转让、分割、合并以及共用宗的管理是地籍信息系统的技术难题,国内的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方案。普遍比较认同的方案是:理论上,宗地是一个有生命的空间实体,宗地图形的创建到图形的变更,构成了宗地的生命周期。宗地图形的变更,意味着父宗地的消亡,子宗地的产生,父、子宗地分别存放在历史和现状宗地数据库中,父、子宗地关系是多对多关系,通过历史与现状宗地的关系表记录父、子宗地的关系和变更时间,由此可以回溯宗地的历史变化过程和任一时间点的宗地历史情况。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系统中的点状、线状、面状要素处理,地理编码方案的一致性与元数据管理,数据的动态更新技术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等,这些技术都会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产生影响,需要充分考虑。

三、系统建设的整体思路及策略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地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路子,确立正确的系统建设的思路。

(一)以需求为向导、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是系统建设的方法

整个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应用而展开的。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是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

结合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是系统建设的有效方法。根据国土资源业务办理和管理的特点,可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系统(如地籍管理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系统、土地利用详查系统、数字测图系统等等),充分利用和融合其数据资源,建立各业务管理子系统;最后建立各类信息发布和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二)数据及系统结构的总体规划是系统建设的基础

进行全面的数据总体规划和整体系统体系设计,是整个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是一种面向应用目标的设计,立足国家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把着眼点放在所有各项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工作所应用的数据上,建立明确的需求目标,逐层分解,逐层描述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过程和数据流程。endprint

只有建立在数据总体规划之上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才是一个可以有效实施的技术方案。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好的总体方案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它可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人为决策失误,使分期建设的各个子系统,设计风格一致,相互之间有可集成性。

(三)标准化、规范化是系统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

任何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都需要进行标准化研究,统一标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标准化。要规范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必须规范业务的操作规程,标准化业务中的表格、图表、图件等内容,形成《国土资源业务规范手册》,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严格执行国家和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建立系统建设中的术语、分类与编码、图式、数据字典、表结构、元数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等标准体系。

(四)开放式、组件式的软件平台选型是系统建设的策略

根据地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采用开放式平台;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少、业务管理面宽、各个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之间跨度大的特点,在软件开发上采用模块化、组件式设计,然后进行软件集成的策略,可以降低开发难度,实现分步实施的整体设想。但每个子系统的设计,必须建筑在整体数据规划和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之上。

(五)自身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建设的保证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必须有相应的人才来支持,在整个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自身人才的培养。一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与先进办公能力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尽可能地把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同时,应该习惯使用计算机中的丰富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统计分析,使之服务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二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者,他们负责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系统的更新和数据的维护。只有做好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建设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必由之路,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融现代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GIS技木、数据库技术等多种应用技术为一身,代表了现代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托。为此,需要我们理顺思路,明确系统建设中的正确技术路线和正确建设方法,按照所确立的路线和方法进行系统建设。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下一篇:面试时需要注意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