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2024-10-09

李嘉诚的人生感悟(精选9篇)

1.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篇一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人生智慧

李嘉诚自1988年开始一直是世界华人首富,10多年来,他已经成为华人圈里最耀眼的商界领袖。作为成功的商人,李嘉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了一个逃难到香港的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历经茶楼跑堂、钟表店店员、五金行小业务员、塑胶花工厂主……直至当今这位连股神沃伦、巴菲特都赞誉有加的华人首富的经典神话。对我们而言,“李嘉诚”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更是创造财富的代名词。所以,学习李嘉诚便成了一种诱惑:普通人、创业者、事业有成者,都无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

李嘉诚的经营智慧,是适合中国人学习和借鉴,他白手起家的历史最适合普通人研究和模仿。李嘉诚的人生智慧已成为千千万万为事业苦苦奋斗的中国人的指路明灯。

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李嘉诚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他仍自学不辍,回家仍必做两项功课,一项是晚饭后,看电视学英文,一项是就寝前的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花90%先考虑失败: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比例的。我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此外,有一句话,我牢牢记住:“穷人易过,穷生意难过”(你再穷,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买最便宜的米,还是可以过,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穷生意很难,非常难)。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讲,如履薄冰。奠定成功的四因素:“对于我来说,一场最漂亮的仗,其实是一场事前清楚计算得失的仗。”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四句话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疾而速“,你靠着老早有这个很多数据,很多困难你老早已经知道,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如果你没有主意,怎么样”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兼具以上四种因素,成功的蓝图自然展现。

老板与领袖的差异:“我常常问我自己,你是想当团队的老板,还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人才选拔: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不断在甄选、延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不过有些人却一定要避免。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却妄自标榜的“企业明星”。企业也无法负担那些滥竽充数、唯唯诺诺或者灰心丧志的员工,更无法容忍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明星。我的经验是,挑选团队,忠诚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谨记,光有忠诚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迟早累垮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因此,要建立同心协力的团队。第一条法则就是能聆听得到沉默的声音,你要问自己团队和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开明公平、宽宏大量,而且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的能力,不过我要提醒,有原则和坐标,而不是要你当个费时矫枉过正的执着的人。

三幅真迹字画透露心境:第一幅是张大千画作,名为“李白诗意”,山林氤氲以绿彩泼墨而成,水气弥漫、浑然天成,天光则以白粉挥洒,更显亮丽清朗。题字来自李白诗作“山中问答”(问予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代表心境很宽”,他说。这幅画在他办公桌正前方墙面,抬头可见。第二幅位于橱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画作。李嘉诚说,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是不开心的,唯有这幅画是开心、自在的,“光这一点,就值得挂在这里”。第三幅是书法,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最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做,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让你的敌人都相信你:我告诉我的孙儿,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单单仁慈,业务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但如果人家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应该是这样。有人问我做人成功的要诀为何?我认为做人成功的重要条件:让你的敌人都相信你。要做到这样,第一是诚信。敌人相信你不单只是诚信,敌人相信你是因为相信你不会伤害他。第二是自强不息,第三是真的要追求知识、准确的讯息。

简单就是美:他的办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没有任何奖杯、奖座,没有文件、照片,没有音响与电视,甚至连一本衬托学识的书籍都没有。唯一能证明这间办公室主人确实是李嘉诚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诚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礼物。除了两台计算机,李嘉诚办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台电话。座位后方共四台。第一台,只有最亲密的朋友与家人,才能连上线;第二台,直通和记黄埔总裁;第三台与第四台,供集团开会使用。左手边两台,第一台,直通秘书室;第二台,可拨打长江大厦所有分机。七人座位、六台电话、两台计算机,构成他的工作蓝图。长江集团近年重要决策,就在这里决定

在卓越与自负之间:2008年,关于“自负指数”的演讲中,李嘉诚说:“在„卓越‟与„自负‟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因为有信心、„勇敢无畏‟也是品德,但沉醉于过往和眼前成就、与生俱来的地位或财富的傲慢自信,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溃疡。”

管理的艺术:2005年,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谈“管理的艺术”时,指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大重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思索是上天恩赐人类捍卫命运的盾牌,很多人总是把不当的自我管理与交恶运混为一谈,这是很消极无奈何的,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谈及毅力和心力:2005年,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演讲,他谈及毅力和心力:“如果你认为毅力是每分每秒的„艰苦忍耐‟式的奋斗,这是很不足的心理状态,毅力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生活。真正有毅力的人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且愿意承担责任,有颗坚强、又充满着希望的心。知道什么是原则、事实与正义。有极大的勇气和谨慎。”而“心力是理性和理智心灵的发展,通过终生思索和追求学问的人一定不会掉进时间的迷宫,在营营役役中黯然失去生命的光彩。善于学习的人能领会和掌握未来,好学的人懂得把观察、经验和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用得当,不仅能把梦想持之以恒,更懂得如何事半功倍。”

家和万事兴:坚持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是李嘉诚商道之一。每天忙碌于商务的他,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李嘉诚亲自抱母亲上下救护车。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也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

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是他日后的妻子。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在李嘉诚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表妹一直陪伴在左右。当时的李嘉诚一无所有,是个初中生,而庄月明是香港大学的毕业生,还留学日本。这门亲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是两个人却坚持走了下来,他们对爱情的执著终于感动了长辈,同意两人结婚。到1989年,庄月明因心脏病猝发去世,当时李嘉诚才60出头,身体硬朗,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以绯闻为荣,但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

做人的精神: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这还可以反映到李嘉诚的管理之道。“管理一家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对他们好,让他们喜欢你。”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与多年前李嘉诚创业时有很多不同,有人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富与贵的哲学: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一个人有了衣食住行这个条件之后,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李嘉诚一直在追求内心的富贵。贵为天子,未必是贵;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悟透的道理之下,李嘉诚又自创内心的财富,这就是真正的财富。

投资原则:李嘉诚说:“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必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

他认为“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若能拈出这四句话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进行。„不疾而速‟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时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兼具以上四种因素,成功的蓝图自然展现。”

风险管理: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时说:“我奉行的原则是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可以起到平衡作用。我本身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故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攻时我们要考虑风险及公司的承担。在开拓业务方面,我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李嘉诚认为:他“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资本、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

多元化经营: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李嘉诚先生认为“现在是一个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战很多。我们业务遍布55个国家,公司的架构及企业文化,必须兼顾来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与顾虑。所以灵活的架构可以为集团输送生命动力,还可以给不同业务的管理层自我发展的生命力,甚至让他们互相竞争,不断寻找最佳发展机会,带给公司最大利益。公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则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确保创意空间。例如长实,长实在过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创意组织和管理人员,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所有项目不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潜力和有不俗的利润。大家一定要知道,企业越大,单一的指令与行为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会限制不同的管理阶层,发挥他的专业和经验。”

他告诫国内的企业家在多元化经营时必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你做那个行业,一定要追求那个行业最好的知识,最好的技术是什么,且必须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不过,很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这个行业有关的知识,如果你判断错误,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败的代价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与人才。

希望让更多的人分享财富:关于财富,李嘉诚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1957年、1958年初,我赚到很多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那时候开始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终于想通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这样一生赚钱才有意义。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按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希望财富让更多的人分享,一直是李嘉诚对待财富的原则之一。李嘉诚说自己有三个儿子,除了泽楷、泽钜外,李嘉诚基金会是他的三儿子,他也最疼爱自己的三儿子。李嘉诚和他的李嘉诚基金会通过各种途径的慈善捐款累计达140多亿元。

李嘉诚经商的一生,其实是做人的一生。到底他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如何做人。李嘉诚在香港大学演讲时曾给大学生列出一张成功的表单,在这张表单里,他写下了这些词:

“我常常想能列出我个人认为成功一生缺一不可的素质,坚毅、勇气、有志、有识、有恒、有为、诚恳、可靠、有礼、宽容、公平、正义、洞察、智慧、尊重、正直、和善大方……”

拥有这些素质的这个人,就是李嘉诚,唯一的李嘉诚。

2.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篇二

一、未学经商先学做人

“未学经商, 先学做人”, 这是李嘉诚经常说的一句话。有人说, 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 水火不相容。成为商界超人的李嘉诚, 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成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 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是李嘉诚为人处世的基础, 并由此延展为他从商的准则。

信誉是企业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李嘉诚说:“在香港还是其他地方做生意, 毕竟信用最重要。一时的损失, 将来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损失了信誉, 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1983年长实以发行新股作价付款方式购买青洲英泥合作发展余下的土地。长实为此发行新股200多万股, 每股作价9.25元。附带条件是:李嘉诚私人向青洲英泥保证, 在这些新股发行之日起14个月内, 青洲英泥在任何时候都可拿这些股份向他换回等于9.25元一股的现金。李嘉诚这种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做法, 在全世界的上市公司中, 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有一位与长实有工作联系的经理对《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说:“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 它们是:名声、名声和名声。”香港有位评论家指出:“李嘉诚的发迹靠‘诚’, 他的最大资产也是‘诚’。”李嘉诚的“诚”, 还表现在产品质量上。他常说, 要生存, 就得要竞争;要竞争, 就必须有好的质量。1957年底, 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为了改变以前那种小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状况, 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企业内部必须保持高水平的管理。

二、量材而用善于用人

每当提起他的成功, 李嘉诚总是坦然告知, 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 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敏锐地意识到, 企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 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 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 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难兄难弟”, 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 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 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 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 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 既具有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 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 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香港人, 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西方人。可以说, 李嘉诚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开的。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 在集团内部管理上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 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而对外, 李嘉诚不但把西方企业作为收购的主要对象, 而且让西方人作为进军西方市场的主导。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 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 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 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 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在总结用人心得时, 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 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 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 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一间小的家庭式公司是要一手一脚去做, 但当公司发展大了, 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 让他们安心, 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 简单来说是知人善任, 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 要他们喜欢你。”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三、以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

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 “稳健”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想当年, 离开塑胶花而投资地产, 但李嘉诚却没有关闭塑花厂。其后, 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 李嘉诚就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 开拓了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而后来李嘉诚除股票外, 还投资债券。“长江集团”自创立以来, 虽然继续巩固和发展核心业务, 但时机适合时皆会积极从事与核心业务不大相关的行业, 例如创立“长江基建”及“长江生命科技”等。而很多时候都是透过收购来抓住最佳切入点, 例如收购“和黄”、“香港电灯”、“赫斯基石油”等。无论在地域广度和多元化上, 集团的收购和从事的业务皆趋向低核心业务相关度和全球性, 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趋势更为明显。从事或收购低相关行业和低相关地域业务背后的意义重大, 有助集团分散业务性风险和地域性风险。

“长江实业”以多元化分散风险, 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1997年对“和黄”、“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的重组。1990年后, 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 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 并在英国上市, 总投资是84亿港元。到了2000年, 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售给德国电讯财团, 作价1130亿港元, 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纪录。

为了分散风险, 除地产外, 长江集团还经营其他不同类型的行业。包括:港口营运, 集团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1999年的总吞吐量是600万个标准货柜;电讯业, 现在“和黄”的“和记”电讯业务遍及全球12个国家及地区, 为超过546万名用户提供无线电话、传呼、有线电话及其他服务;电力供应港灯供应整个香港岛的电力, 现有用户约51万;零售—旗下的百佳超级市场共180间;另有超过100间屈臣氏商店及49间丰泽电器;屈臣氏蒸馏水厂是全世界最大的蒸馏水生产商之一。

李嘉诚还通过收购或从事不同回报期的业务以降低风险。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 对当前经济状况敏感度也不同。通常回报期短的业务, 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 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抓住时机获得较丰厚的利润, 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 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报期长的业务, 受当前经济状况影响较低, 这些业务的好处是收入稳定, 但资本投资较为巨大, 例如基建和电力。

四、趁低吸纳, 见好就收

李嘉诚“趁低吸纳, 见好就收”的投资策略, 曾为他打过很多次胜仗。1998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 他便说了以上的一句座右铭。事实上, 当别人把事情看得很坏时, 他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不会被一时世局之变所迷惑。如1982年, 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 市场对前景失去信心, 股市楼市低落, 李嘉诚只用了一至两亿元, 便投得六号货柜码头四个泊位;而七号货柜码头相若的泊位, 不久便涨价至40多亿才可投得。

应用这一策略, 关键是把握市场变化的时间点。前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亦曾说过, 李嘉诚对于市场的变化很有洞见, 且十分准确。他的成功之道, 其中一点是对时间的掌握。当市场沉寂时, 他反会做出某些投资, 原因是他保持着公司财政的稳健, 故可以大着胆去闯;另一方面, 他速战速决, 因为好的交易不会出现太久, 因此, 果断的人往往取得佳绩。“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 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进取中不忘稳健, 在稳健中不忘进取, 这是我投资的宗旨。”这句是李嘉诚常说的话。而多年来, 这金句亦成为了李嘉诚投资的宗旨, 令他战无不胜。

3.李嘉诚的N条人生忠告 篇三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即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儿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

◆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里更要保持镇定,这并不表示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事,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伤害。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好,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这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儿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会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元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钱,一千万元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

◆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就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

◆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我答应帮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如果单以金钱来算,我在香港第六、七名还排不上,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但我认为,富有的人要看他是怎么做的。照我现在的做法我为自己内心感到富足,这是肯定的。

◆做人最要紧的是让人由衷地喜欢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财力,也不是表面上让人听你的。

◆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要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单要努力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忍耐力,提出自己意见前更要考虑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创出新颖的意念。作为一个领袖,第一要责己以严,待人以宽;第二要令他人肯为自己办事,并有归属感。机构大必须依靠组织,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至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去参与工作,但不一定是走在前面的第一人。要大便要靠组织,否则便迟早会失败,这样的例子很多,几百年的银行也会因此一朝崩溃。

◆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时,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甚至做成蚀本生意,倒不如当时克制一些。

4.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篇四

大多数年轻朋友羡慕的是李嘉诚现在的财富、名望和地位,而对李嘉诚经历过的苦难、逆境和挑战知之不多。李嘉诚在童年时,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为了给父亲治病,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粮食。父亲逝世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学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笔者曾经对一位年轻朋友介绍过李嘉诚先生苦难的童年时代,并问她愿意经历这样苦难的童年吗?这位朋友沉吟良久后说:“我担忧我无法经历这样的人生考验。”

李嘉诚说,他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是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十岁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给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李嘉诚说:“我要拒绝愚昧,要持恒地终生追求知识,经常保持好奇心和紧贴时势增长智慧,避免不学无术。在过去70多年,虽然我每天工作12小时,下班后我必定学习。”

“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身受。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李嘉诚说。的确,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心灵的贫穷更加可怕。李嘉诚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艰苦,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香港社会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冲保障,这是许多像李嘉诚那样的前辈胼手胝足、筚路蓝缕为香港社会奠定的基础。

5.李嘉诚的故事 篇五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但是他却很勤俭,一点也不浪费。

有一次,李嘉诚从酒馆里走出来以后,不小心掉了一枚硬币,那枚硬币掉进了洞里。李嘉诚费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拿到。这时,一名警察来了,问:请问这位先生有什么我可以帮忙?”李嘉诚回答道:“我的一枚硬币掉到洞里去了,你能帮我拿一下吗?”警察听了,心想:他是有钱人,竟然为了一枚硬币大费心思,他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呀?想完,警察就弯下身子,捡到了硬币,就把它递回到了李嘉诚的手上。李嘉诚用手擦了擦硬币上的灰尘,放进了口袋里,并从口袋里拿出100元给警察当作谢礼。警察看了看手中的100元,疑惑地问李嘉诚:“你很有钱,但是你竟然因为我帮你捡到一元钱就给我100元,可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李嘉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从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你100元,你可以去消费。我认为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警察听了,心里暗暗佩服李嘉诚。

是呀,我们应该像李嘉诚那样勤俭,即使是一元硬币,也不能浪费。

6.李嘉诚的教子经 篇六

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是李家的希望。

李嘉诚希望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需要付出心血。因此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两个儿子旁听,他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吹,他将自己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

大儿子李泽钜从爸爸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它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只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像的简单,但简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

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己一样,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下去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

几千年的中国商业文化认为——无商不奸,但是,这位凭借自己三十年奋斗成家致富的人,认为“信”是商人的信条。不只是商人,一个人和一个国家都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的事业将他在商业的“信”与他待人的“诚”紧密结合,合成为“义”,对于此,他身边的人感慨良多。

曾经有一个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十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尽了额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个会计,希望对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孩子自己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谊重。由此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李嘉诚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现在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与别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也是一样,信义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可以受益终生。因此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在两个儿子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一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被李嘉诚拒绝,李嘉诚说他的公司不需要他们然他的公司有足够的职位,甚至安置二十个儿子也够,但是李嘉诚希望他的儿子们自己去闯,自己打下江山,以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真才实他不希望他们未经社会的风雨就直接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觉得他们不够格。兄弟俩明白,父亲是希望他们通过实践,将自己锻造成才。

两人去加拿大发展,后来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在港的李嘉诚也常常通过电话对兄弟寒问暖,想要提供帮助。但兄弟俩却总是坚持困难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

当然,李嘉诚也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并不是真的要帮助他们。父亲的这一点,是兄弟俩最为熟悉的了。即使真的求父亲帮助解决困难,也可能的。这似乎有些冷漠得不近人情,但是兄弟俩一点也不怪他,他们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兄弟俩都一一克服,工作都小有业绩,成为加拿大商场中的佼佼者。

7.李嘉诚的人生感悟 篇七

在撤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之后, 李嘉诚在9月17日晚上首次做出公开表态: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然而, 就是表态与行为对比来看, 确实有点儿口是心非。那么, 以李嘉诚为首的港资房企为什么撤离大陆房地产市场?是不是所有的港资房企都在进行撤离?它们在大陆的楼市布局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港资房企内地布局的四大特征

要了解港资房企对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布局策略的变化, 首先得了解这些房企的特征。当然, 对于在内地布局的港资房企而言, 从业人员并不陌生。总结下来这些港资房企过去几年在内地布局的特征, 主要有几点:

第一, 其拿地选择目标就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市中心优质地块;

第二, 擅长于高端物业的开发, 一般来讲所开发项目基本瞄准当地高端市场, 项目开发以利润为导向;

第三, 擅长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开发和经营商业性物业, 尤其是大型综合体的开发;

第四, 所拿地块一般来讲开发周期比较长, 通过比较长的市场周期博弈市场培育期, 届时地块本身升值, 房价上涨, 从中获得比较大的升值收益, 利润率据此得以保证。

这些房企在布局内地房地产市场很少违背这几条原则。

正是由于这些港资企业擅长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开发和经营商业性物业, 尤其是大型综合体的开发, 从地方政府来讲, 出于这些港资企业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税收、就业等诸多方面考虑, 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这些企业过来进行投资, 甚至短期内会给予税费、地价上的优惠, 以此博取中长期的税收与就业的效益。

因此, 我们看到过去几年港资房企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大展拳脚, 收益也颇丰。

楼市下半场港资房企布局策略“分化”

在楼市进入“下半场”的今天, 房地产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在“下半场”这个时间段内, 如果开发商再继续延续上半场的规模化增长的模式, 一方面将导致更多的库存产生, 造成更大的去库存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 对于房企自身来讲, 也将因此而累计更多的运营风险, 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可取, 房企谋求转型势在必然。

对于港资房企来讲, 尽管它们大多数公司不是以规模化为导向的, 但是, 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看, 房地产市场空间确实没有此前那么大了, 也不是那么容易在内地楼市获得比较丰厚的收益了。尽管去年至今, 由于楼市不景气, 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苦口婆心, 希望房地产要稳定健康发展。而李嘉诚不过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更早一点点就开始淡出这个行业, 转向别的投资。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港资房企都像李嘉诚一样开始撤离大陆房地产市场。

对比一些重点港资房企的布局策略, 我们发现, 其实, 李嘉诚撤资只是众多港资房企中的一支力量而已, 并不代表全部港资房企对内地楼市的看法。仔细研究发现, 这些港资房企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布局策略已经呈现出分化的特征。比如从拿地的角度来说, 李嘉诚的和黄系、长江系公司这两年在内地几乎没有再拿过新项目, 但新鸿基、嘉华、丽丰控股还是陆续拿了些新项目, 继续布局内地房地产市场。而九龙仓而言, 继续深耕内地房地产市场, 未来将深度聚焦中国内地发展潜力较好的8~10个城市, 战略上开始收缩和聚焦。

从推盘的角度来说, 李嘉诚2013年以来“资金大挪移”导致其这两年在布局的城市销售业绩表现超出预期, 很明显, 他逃过了2014年银行信贷紧缩导致的市场低迷期, 也试图逃过这一轮市场去库存的低迷周期;九龙仓在价格策略和开发思路上变化的比较明显, 尤其是在2014年市场低迷期以后, 开始快周转了, 项目定价策略相对也比较灵活, 在几个城市内项目联动销售, 以尽快实现资金的回笼。

港企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策略发生“分化”的市场因素

当前, 港企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策略发生“分化”, 有的房企选择撤离内地市场, 有的房企选择继续加码投资, 有的房企开始战略收缩和聚焦, 有的房企则放下高贵的身板开始高周转, 更加现实地面对市场的变化。那么, 为什么这些港资房企的布局策略会出现“分化”?其背后是否有共同的原因?有哪些企业自身的因素?

目前而言, 内地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楼市下半场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市场逐渐成熟, 竞争越来越激烈, 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港资房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并不占优势, 李嘉诚的企业也不例外;第二, 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的建立, 品牌开发企业通过标准化操作实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高周转策略, 而高周转的背后是行业利润率逐渐走低, 而以利润为导向的港资房企很难适应这个变化;第三, 企业必须通过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第四, 产品力表现上港资房企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优势, 当前, 内地开发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甚至已经基本上赶超了港资、境外房企, 港资房企产品已不具备完全的竞争优势;第五, 房地产行业竞争焦点聚焦到产品开发完之后的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 由于内地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 港资房企的市场竞争优势及发展空间相对之前小了许多, 也会迫使各家港资房企策略发生一定变化。最终各家房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的布局与发展策略, 寻求企业的中长期稳健发展。

港企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策略发生“分化”的个体因素

各家港资房企内地市场布局策略发生变化背后的个体原因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港资企业仍然坚持自己布局内地房地产市场的策略, 比如新鸿基、嘉华、丽丰控股等。这些港资房企继续关注内地房地产市场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已经在内地市场布局多年, 已经积累多年经验, 并且持有了大量优质物业, 这些优质物业为他们带来了中长期的稳定现金流收入。这些房企不会放弃这么庞大的潜力市场, 因此, 这些港资房企还会继续布局内地房地产市场。但是, 这些港资房企拿地仍然是仅限于市中心优质地块, 布局策略基本上没有改变, 仍然是按照上述港资房企几点特征操作。

而李嘉诚的布局策略则与上述房企大为不同。这两年李嘉诚的公司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海外。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经济在复苏, 房地产仍然处于价值低估阶段, 此时, 李嘉诚几乎“买下整个英国”, 成功实现“低买高卖”的资本大挪移。对于李嘉诚而言, 此时出手海外买地开发项目刚好处于抄底的市场阶段, 市场周期的特征决定其继续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而对于有些港资房企来讲, 在经历了几轮内地房地产市场周期调整之后, 面对2014年以来的市场变化, 适度调整了策略, 项目定价策略相对也比较灵活, 在几个城市内项目联动销售, 以更加贴近市场的策略进一步融入市场, 开启了其高周转之路。同时, 布局策略上也开始收缩和聚焦, 提高已经布局的核心城市的市场占有率, 比如九龙仓。

那么, 在楼市下半场, 港资房企应该采取什么样布局策略更合适?是撤离大陆房地产市场还是继续深耕?还是采取保守的战略收缩与城市聚焦策略?

8.李嘉诚的过冬哲学 篇八

刚过去的08年,在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的影响下,富豪们的财富大大缩水。07年首富、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身家已经缩水千亿元。曾是首富的纸业大亨张茵,其身家已经从07年的253.5亿元人民币惨跌到08年底的约18亿元。中信泰富高管投资外汇出现巨额亏损,荣智健的持股市值短短两个交易日内缩水66%。被封为“亚洲股神”、一路唱好股市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其旗下的恒基地产的股份数月内跌去了3/4。

至于李嘉诚,虽然其旗舰公司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股份下跌也一度超过40%,导致其财富也大幅缩水,但他不仅在07年的高位将手中的多只中资股套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而且在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成本。

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数字显示,在07年3月,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列香港第一,比第二名的李兆基多50多亿美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08年3月,李嘉诚的财富达到265亿美元,比李兆基的190亿美元的财富增速更快;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后,“和黄系”的股份跌幅远小于李兆基的“恒基系”,双方的财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那么,应对金融危机,李嘉诚究竟有何“秘诀”?

准确把握大势,坚持稳健投资

回过头看,身为“长和系”主席的李嘉诚在对时势的判断上非常准确。

当李兆基高呼恒指会冲上4万点之时,李嘉诚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都会叫大家谨慎投资。他在07年5月严肃地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随后不到半个月,“5·30”便出现,A股暴跌;到了07年8月,港股在“直通车”消息刺激下出现非理性飙升,李嘉诚特意向股民发出忠告,香港与内地股市均处高位,而且要留意美国次贷问题。

到08年3月27日业绩发布会时,港股刚刚经过“3·17”股灾,市场开始出现反弹复苏迹象,但是李嘉诚再次坚定地对香港市民呼吁,经济风暴还没有完结,买楼买股要量力而行;到了8月22日,市场充斥着内地政府将会斥资数千亿元资金救市的消息,股市再次飙升,李嘉诚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公开唱衰,希望股民要慎重考虑,他还直斥“利用此类消息赚钱是罪过”。

随着9月雷曼倒闭,黑色十月股灾出现,欧美出现严重的信贷危机,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李嘉诚的判断了。

李嘉诚为何能屡屡洞见?其实李嘉诚多次的新闻发布会坦言已经表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异常的谨慎保守,紧紧把握基本面信息。

李嘉诚不仅公开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自己也在实践中做到了提前“过冬”的准备:他早在07年便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如果D8年套现定会出现巨额损失)。

尽管进行了多次近乎完美的减持套利,但是李嘉诚在多个场合均声称,自己是做实业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李嘉诚更关注对经济层面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管理与预测,正如他所说,他经常想的是几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也是他为何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站稳的重要原因。

08年成为和黄盈利宝器的赫斯基能源就是一例,李嘉诚在22年前把这个加拿大油砂能源公司收至旗下,当时由于油砂炼油技术原因,该公司一直亏损,而且国际油价长期不振,因此外界并不看好李嘉诚的投资。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技术提升,采油砂的成本一桶已经只需要10美元,而国际油价在去年飙升至超过150美元/桶,虽然近期油价回落,但李嘉诚的赫斯基能源也是稳赚不赔。事实上,仅08年上半年,赫斯基能源已经为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盈利,占和记黄埔固有业务盈利的比重已经上升至28%。

做实业:高现金,低负债

对于房地产主业,李嘉诚更是展示过人的市场动向观察力,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不但非常注重降低负债,并且已经在08年首6个月便完成了全年的房产交易生意,从而有充足弹药过冬。

08年3月,香港楼市气氛还相当炽热,有不少地产商在惜售楼盘,但是长江实业却在当时按市场单价开售新盘,而且即使销售反应热烈也不加价,一口气套现约100亿港元,一举成为全年卖楼套现最多的发展商。而从08年9月开始,香港银行相继调高按揭利率,并收紧按揭贷款,导致整个楼市逆转,物业交投回落。

这反映出李嘉诚做实业的稳健风格。长期以来,长江实业的对外长期投资等非流动性资产占到总资产的3/4以上,虽然资产庞大,但李嘉诚一直奉行“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12%左右。李嘉诚曾对媒体表示:“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大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想求的是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

从长江实业的发展背景来看,1997年之前,香港的地产形势与国内目前的形势相似。自1985年香港进入过渡时期以后,其地产业就进入一个长期的上升阶段,特别是1991年以后,由住宅楼宇带动,地产价格连年大幅跳升。同时住宅开发类房地产公司也快速膨胀。这类公司有如下特征:市价拿地,市价卖房,快速销售,快速回笼,分散布局,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一般,产品集中于面向中等收入基层的大众化住宅。不过,该模式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公司业绩对楼市房价、成交量非常敏感,在房价上涨中将显著受益,具有很强的进攻性,但在楼市成交量萎缩时销售压力较大;销售收入、现金流和业绩对销售速度依赖性较高,必须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周转速度,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弥补地价成本高、毛利率低的短处。长江实业正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然而,李嘉诚通过对债务的控制,使总负债仅与地产业务的流动资产相匹配,而不是与长江实业整体资产相匹配,使地产业务的风险在集团内得到控制,避免其风险扩散到其他业务。而正是因为在房价上涨时期保持了较低的负债率,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尽管银行向一般客户收紧信贷,长江实业仍成功筹措到银团贷款并发行票据,后者还得到超额认购。

积累现金,等待机会

香港《明报》不久前披露,和记黄埔已经确立了“持盈保泰”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目前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和记黄埔管理层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而在此之前,李嘉诚也出售了一些亏损的缺少增长潜力的业务。据《理财周报》报道,早在合俊倒闭前,李嘉诚所控制的和记港陆在2007年底开始陆续转让其所持有的玩具实业资产。从前3年年报来看,玩具部仍然是和记港陆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自2006年开始玩具部就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和记港陆营业额和盈利继续下滑,其中营业额同比去年减少13%,亏损更是扩大至5840万港元,同比去年增加近87%。虽然此次资产出售总共亏损近600万港元,但可为和记港陆带来至少5600万港元的现金流。

在移动通信领域的2G时代,和记黄埔曾在欧洲8年的经营,获得了1475%这一极高的总投资回报率。而现在的3G通信时代,和记黄埔的3G业务虽然在2004年亏损就扩大到370亿港元,占用投资约2000亿港元,但李嘉诚仍然看好。李自信地表示,除非出现不利的法规或市场变化,预计3G项目09年全年将录得盈利,届时和记黄埔的负债情况将大大缓解。如果3G业务09年可以为和记黄埔带来正现金流,就将会为和记黄埔并购其它业务领域打开大门。

目前和记黄埔积累的将近1190亿港元的现金,按照和记黄埔的惯例,和记黄埔不会容忍它存放太久。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大量的并购机会将会涌现,这些现金可以投入资产价格被压制的项目或者另一个全新的领域。“高抛低吸”这一常用手法,李氏常有精彩运用。

9.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篇九

可是,李嘉诚3岁时,祖父就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父亲生了病,也没有钱去医院,还要坚持工作,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诚深感心痛。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嘉诚一家人离家逃难,先后在汕头、惠阳、广州等地流浪,经常露宿车站。父母和小嘉诚都不得不到大街上卖香烟、糖果、针线挣点钱,忍饥挨饿过日子,最后一家人逃到香港避难。李云经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床。1943年,还不到40岁的李云经就离开了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从此失学了。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失业的人,李家寡母孤儿,就更难找到工作了。母亲设法批发一些塑料花去卖,每天只能赚到几角钱,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五口。李嘉诚是家中的长子,对母亲非常孝顺,他不能不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所以到处找事情做。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16岁的小嘉诚,从此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每天“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一个未成年的少年来说,这实在是太难熬了。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的“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但是他想到母亲和弟妹,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家庭分忧,就是再困难也得拼下去。有一次,因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当时他很紧张,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不准老板开除他。这件事给李嘉诚的印象很深,几十年以后,当他成为香港有名的大富豪后,还感慨地说;“如果能找到那位客人,我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他还说:“这也是一次教训,谁叫自己不谨慎?父亲曾多次告诫我,要作男子汉,就要‘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要会吃苦。”

李嘉诚在茶楼里一泡两年。他对这段生活从来没后悔过。他说,茶楼是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久而久之,就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也知道了该怎样与这样的人相处。他读书不多,但是学会了利用环境观察别人,这也算是社会心理学吧!这时练出的本领,对他生的事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贫困的生活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了。

来往茶楼的客人里,最让李嘉诚羡慕的是实业家。他发奋向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发誓也要做一个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李嘉诚17岁那年,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为塑胶厂当推销员的工作,便辞掉了茶楼里的活。

上一篇:可贵的沉默评课稿下一篇:东关街道慰问主持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