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励志人物故事简介

2024-07-29

残疾励志人物故事简介(共10篇)

1.残疾励志人物故事简介 篇一

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历程评述:

在今天的一些青少年看来,奋斗、磨炼、挫折,这些成功前的环节最好通通省略,最好自己走在大街上,能被大导演、大星探一眼看中,最好能凭借一部片子、一场“选秀”一夜成名……

张海迪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梦。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验证了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的真理。

2.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篇二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汤展中——美术学院研究生

汤展中,男,汉族,1981年生,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现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在读,系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天性无双臂,以足代手,生活、书法、作画,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残疾少年成才奖”,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颁发书画作品优秀奖,1997年着有《双脚与人生》一书,引起全国的关注。1999年,他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4年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国画专业的研究生。

一出生就被认为是“怪物”,因为他的双臂只有十多厘米长,并且软弱无力,上面连着两只各长了3根手指的小手掌。然而他在成长中凭借毅力用口和脚作画,竟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并成为该省第一位残疾研究生。其口书、足书作品获省、国家级大小奖项20余次、国际奖2次;他还是中国百名好儿童好少年奖与全国残疾少年儿童成才奖获得者。1997年着的《双脚与人生》一书轰动全国。他,就是无臂书画家汤展中。

汤展中与书法结缘,缘于一次偶然。一天,哥哥放学回家后,用毛笔写描红作业。他觉得很好奇,跑到厨房,用脚夹了块小木炭,在地上学哥哥写字。这一幕,让刚干完农活回来的父亲看到了,父亲想:乡下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喜欢写对联,何不训练儿子练好书法,以后靠卖这换口饭吃。

转眼间,汤展中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带着他去小学报名,学校却委婉地拒绝了。父亲并没有放弃,第二天又去找校长说情,一个星期后,他终于进了学校。二年级暑假时,汤展中被推荐进县城的暑假书画学习班。报名时,他当场用脚夹着毛笔写了一首诗,把接待的老师看得目瞪口呆。此后,老师开始教他用右脚练习书法。汤展中先是用脚趾夹笔,从夹不住到夹得脚趾都红肿;上课的时候,不管天多冷,一双脚都露在外面;写字时一直弯着腰,背部的酸痛是家常便饭„„半年后,他硬是用脚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

3.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 篇三

站在讲台上,何留无法听见观众们热情的掌声,但看到大家的笑容,看到母亲张开森冲他竖起大拇指,打出“你最棒”的手势时,他笑了。

何留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南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南京十大杰出青年”、“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全国自强模范”这些荣誉会属于他。从小到大,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不输给身体健全的人。

“我不需要怜悯,只需要一次同等竞争的机会。”这是何留常“说”的一句话。

与身体健全的同学一起念完本科

1岁时,因注射链霉素过敏,何留耳神经萎缩,永远失去了听力。

小学5年级时,何留问母亲,“为什么我听不见?”张开森流着泪告诉他:“何留,虽然你听不见,但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心很细,所以你是最棒的!”

何留记住了妈妈这句话。10岁时,何留跟一位聋哑画师学书法和国画,3年后又转学西洋画。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何留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停地画,直到半夜。3年后,他的绘画技巧超过了与他一起学画的其他身体健全的同学。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何留的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何留被天津理工大学一个专招残疾学生的专科录取,后因成绩优秀,校长特批他专升本,成为全校唯一一名残疾人本科生。本科学习是与身体健全的同学在一起,老师上课时,何留一个字都听不见,他就拼命记录板书,下课后向同学借笔记。

,何留大学毕业,他的各门成绩都在80分以上。

两年时间,从学徒成为设计总监

虽然大学毕业成绩很优异,但何留在求职时却处处碰壁。

何留父亲以为儿子可以以“顶职”的方式进入自己的工厂,没想到工厂以何留“无法与人沟通”为由拒绝接受;通过找人托关系,父母联系到一家广告公司,可该公司负责人委婉地拒绝说,广告设计,一个正常人都未必做得好,何况是个聋哑人呢?

经过努力,何留最终被一家广告公司录取,作为学徒,他的月收入仅300元。何留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天他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公司,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其他设计师工作时,他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学习;下班后,他带着厚厚一叠资料,回家挑灯夜战。

两年后,何留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公司设计总监,月收入过万元。

自主创业,承接诸多知名企业业务

20底,何留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残疾人干部培训班”,这让他萌生了“为残疾人争光、做残疾人榜样”的念头。

回到家后,何留决定辞职创业。,何留设计工作室开业了,办公地点是华山饭店一间16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一张办公桌是新买的,其他都是从家里搬来的。为了帮助儿子,张开森辞去一家公司销售总监的职务,当起广告业务员。

工作室开业后即逢“非典”,基本上没什么业务。但何留并不气馁,业务无论大小,他都精益求精,甚至是一张设计费仅5块钱的名片。他还经常跑印刷厂,学习印刷流程和技术,弥补他在广告行业中对后道工序知识的不足。

天道酬勤。一天,何留以前的老客户南京华德火花塞有限公司在和多家广告公司合作失败后,找到何留。看到何留的设计后,公司外籍老板赞不绝口,并交代以后的广告设计业务全部交给何留。

渐渐地,何留的设计工作室走出了困境。如今,何留设计工作室的业务范围已从食品包装、生活用品包装、产品设计包装拓展到艺术门类包装等。金陵药业、南京“云锦”等诸多知名企业纷纷来找何留,订单纷至沓来。

如今,何留设计工作室搬到位于大行宫的龙台大厦,这处耗资近70万元的新办公场所是何留用创业所得购买的。为了报答父母,他还给父母买了轿车和位于城东的一栋别墅。

4.残疾人励志故事三篇 篇四

人要有一种伟大的欲望,还要有能够实现这种欲望的技能和坚忍。

——柏拉图

无臂也想飞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XX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XX市XX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一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厘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他的到来不仅没给家里带来欢乐,反而给父母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里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他患上了罕见的“成骨发育不全症”,这种病人体内钙质无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头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称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亲擅长吉他和电子风琴,受家庭的影响,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7岁那年,他在电视上看了一场钢琴音乐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要一台钢琴,父亲满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个手脚无力,行动不便的人,要想学习钢琴谈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别人抱着才能上下钢琴座。有一次,父亲刚把他抱上座位,有事临时出去了,他一不小心,从座位上摔了下来,脚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亲建议他学点别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认定了钢琴。无奈之下,父亲想出办法,在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使他的脚较容易牵动钢琴踏板。虽然如此,他还是在练琴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意外的情况,以致于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但他却不管不顾,凭着顽强的毅力,近乎疯狂地练琴,这一练就是五年。

他1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父亲获悉一个剧团急需招聘一个丑角兼配角,觉得他很适合,于是送他去了。剧团内有一个名叫布鲁内的小号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几次之后,发现他在钢琴方面有着特殊的悟性,就推荐给打击乐演奏家洛马诺重点培养。在两位音乐家的悉心培养下,15岁时,他推出了个人的第一张专辑《闪光》。优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轰动法国音乐界,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巨星”。

他第一次公开演出时,先是在台前离观众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钟。最后,他笑着问:“都看够了吧?”在全场发出会意地笑过之后,才开始表演。听完他的演奏,观众被他的音乐震憾了,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先站三分钟,他说:“很多人是因为好奇我的身材才来的,先让他们看个够,才会仔细听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灵魂的高度。”

置身于神奇的音乐世界中,他忘却了残缺肢体带来的痛苦,变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仍然不满足,坚持每天练琴的时间增加到11小时,每年的独奏音乐会超过180场。有时,超负荷的训练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断,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钢琴越弹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张专辑《乐曲》,成为他音乐行程中决定性的转折,让成为世界级钢琴大师,他的足迹遍及纽约、米兰、东京、巴黎等著名音乐城市。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时,所有人都已经不再对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带看钦佩的心在仰望他灵魂的“高度”。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时。自《乐曲》出版后,他的事业开始落入低潮,因为焦急,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酒吧的阶梯上。苏醒过来后,他说:“我的骨头那么脆弱,这次却竟然一点伤都没有。我告诉自己:时间还没到,上帝还不想让我去死。”

乐观的心态让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坚持每天练琴11小时以上。果然,过了不久,他的事业又迎来了辉煌的时刻,不仅签约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广受欢迎。尤其是与另一名法国爵士乐手格拉贝蒂合作的唱片销售量突破10万张。

有人曾经问他成功秘诀,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话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优秀和缺陷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上帝特别偏爱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个格外芳香的苹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年仅36岁,他留给人间最后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国的贝楚齐亚尼,世界钢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个乐观向上,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奏出人间最美妙乐章的残疾人。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他灵魂的高度,足以让世人仰视。

中国第一位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1996年10月2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他的面前除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集,还有一根发黑的拐杖。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士论文答辩,素来爱挑剔的老教授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拄着拐仗作博士论文答辩的年轻人,就是我国第一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出生7 个月,一场病魔夺去了吴耀军一条健康的腿。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幼小的心灵谷底。

33年前的一个黄昏,江苏省XX市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一条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小耀军长到了7 个月,有一天突然哭闹不止。医生诊断是脑膜炎(后被确认为误诊),结果落下小儿麻痹症。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呵!8 岁,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读书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情结。父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 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书声琅琅。窗外,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倚着窗台往教室里探头。他紧紧盯着教室的黑板,担心漏掉一个字、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好靠一根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内容。下课的铃声响了,他重重跌倒在台阶上。终于,在一个雨天,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教室的大门,“啪嗵”一声跪下了:“老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执拗的小耀军用一颗泯灭不掉的渴望读书的心,感染了学校所有的老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学校破例收下了这位拄拐杖的特殊学生。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怜悯他。由于长时间倚着拐杖走山路,小耀军细嫩的腋窝,被磨破、磨肿。钻心的疼痛,再无法使用单拐支撑身体重心。为了求学,不耽搁每天的课程,他干脆丢下单拐,爬着去上学。路上的碎石一次一次刮破他的膝盖和肘部。一天,当伤痕累累的吴耀军爬进教室时,学校水泥地上留下了一条几米长的血路!在小耀军的每学期家庭报告书中,年年都记载着“三好学生”的印记。1 9 7 6 年9 月,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立重点中学,成为全乡唯一的秀才。初中3 年,吴耀军不仅自学完了高中全部课程,而且还学习了大学数学的一部分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俄语和德语三国语言,并且自学了计算机应用技术。

然而,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位天资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初中毕业,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无锡某中专学校。或许是世俗的偏见,拖着一条残腿的吴耀军最终没能跨进学校的大门,但他从没放下心爱的书本。1 9 8 1 年,信心十足的吴耀军走进高考的考场,结果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 0 多分的成绩考入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同样因为身体的原因,再次被拒之门外。此时此刻,他明白,命运的无常和叵测是无法预测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孜孜以求,命运才会低头。

1982年初春,吴耀军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吴耀军的化学知识基础好,并且自学了许多化工技术。因此,他在1 9 8 5 年夏天受命于危难之际,离开学校,到乡办有机化工厂担任了技术员。到工厂后不久,他发现产品因为技术含量低、市场小,导致了产品严重积压,工厂连年亏损。他建议转产,自己整天拄着拐杖坚守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道解决技术上出现的道道难题。由于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半年不到,这个工厂就赢利近2 0 万元。随之,吴耀军被提升为技术科长,后来又担任了技术副厂长。1 9 8 8 年冬,在镇江出差时,吴耀军无意中从一份《光明日报》上发现一条消息:1 9 8 9 年全国将在具有大学同等学历的人员中招收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条消息使他如获至宝。而这时候,离考研只有两个月时间。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工友休息,他每天晚上等别人睡觉后,拿着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复习资料躲到厕所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由于光线太暗,为了离灯光更近些,他搬来两张板凳叠在一起,自己则高高在上捧读不已。

终于,一辆绿色的邮车将招生办的信送到他刚从车间出来、沾满油污的手里。打开信,他惊呆了,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学参加的考试成绩竟夺得本考区第一。随后,宁夏大学又给他寄来了赴银川参加复试的通知书。刻不容缓,吴耀军简单地收拾一些日常用品,按规定时间赶到银川参加复试。结果顺利通过,他太兴奋了。回到老家江苏,静候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在这时,校方来信:因他是单腿残疾人,户口又在农村,不能被录取。闻此消息,吴耀军几乎晕倒过去。多舛的命运又一次戏弄了他。

求学之路,两次沉重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吴耀军的坚强意志,反而更触动了他发愤读书的激情。他不相信悲剧总是这般重演。吴耀军开始上访。穿过北京西单那条狭长的老胡同,在国家教委吴耀军向人们讲述着一根拐杖单腿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向人们展示了那条残腿的曲折动人的经历。教委的有关领导被深深打动了,按照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吴耀军终于被录取为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残疾青年,靠自学考上研究生,走上了大学的讲坛。

1992年7月,吴耀军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吴耀军回到阔别三载的故乡江苏镇江,走上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讲台。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艰难登上四楼为学生授课。一天两节课,一般健康的老师也会感到口干舌燥,很辛苦。而吴耀军每天要拖着一条残腿从楼下楼上又到三尺讲台,这里蕴含着怎样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啊!大学生们深深地敬佩这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在一次学校毕业典礼上,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吴老师身残志坚,他顽强的意志,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鞭策影响着我们。他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当上大学教师后,吴耀军的自学习惯仍然没有丢掉。在艰难的求索中,他又逐渐迷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并产生了报考这个专业的博士生的想法。

考博士生的大部分考试课目没学过,复习时间却只有3 个月,同时他又一个人承担着9 0 多人的高等数学教学工作,工作已经够繁重了,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从苦海里挣扎出来的吴耀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夏日炎炎,江南多蚊虫。为了专心学习,穿

着长裤、衬衫,仔细备好课,再自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结果,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全额教学任务,而且顺利地参加了博士生考试。

1993年12月17日,一封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飞到了吴耀军手里——他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4系录取为博士生。

在南航大的两年多时间,吴耀军的学术道路经历了若干次转折,从硕士生的数学专业转到博士生的“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这意味着他要在这两年半时间内掌握这个专业从本科到博研1 0 年的学习知识。而在博士生期间,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他又先后转换了控制理论、智能结构、计算机仿真、力学、复合材料、现代非线前沿科学以及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等多个学术领域,自学了3 0 多门课程,撰写了1 2 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神经网络的强度自适应复合材料结构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复合材料飞机外形构件的研究”,提前半年完成了长达2 0 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天道酬勤,全班4 7 位博士生,吴耀军是唯一一个提前半年走到答辩台上的。

5.残疾人励志的创业故事 篇五

董明是武汉市~口区一位典型的“80”后,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跳水运动员,6岁时被湖北省跳水队选中。正当她对未来充满憧憬时,却不幸在1995年9岁时的一次训练中摔成高位截瘫,脖子以下没有知觉,四肢瘫痪、大小便完全失禁,医院曾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然而,死神在董明顽强的毅力前一次次退缩。虽然在受伤的最初6年里身体完全不能动弹,中失去语言功能,最终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没有颓丧,“要在自救、自立、自强中,不断演绎自己灿烂的人生。”她要利用这一“独特的难得机会,”从小学课程自学到高中课程。由于当时不能说话,没有办法朗读课文,她就一遍遍在心里默念,手上握不住钢笔,她就一笔一画在心里默写。许多好心人无不被她坚持自学的精神所感动,不仅给予物质资助,更多则是精神鼓励。尽管如此,出身于普通家庭的董明,仍无力接受昂贵的康复治疗。她没有怨天尤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自我康复,终于在受伤后的第6年出现了奇迹。当上臂渐渐有了知觉后,她让父母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艰难地以上臂带动小臂练习打字,并试着给报刊投稿,不仅能以稿费自食其力,还有了一定积蓄。为此她感慨道:“我的成功,源于我的坚持,更源于父母和社会的关爱。”

坚持不懈的练习,使她在能慢慢发出一些声音,于是她萌生了做志愿者的念头。行动不便,她就在父母的帮助下,在一所聋哑学校做老师,义务教聋哑孩子学说话。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她不再借助于父母,而是独自摇着轮椅去学校,并于两年后正式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此后,她又担任了禁烟大使、环保志愿者、文明过马路劝导员等。在做这些事情时,她总是心怀感恩:“是爱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同为残疾人,我更能体会到社会关爱的魅力与意义”。

自学完高中课程后,董明还在收音机里自学完了初中的英语和日语,并于考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同时还辅修了心理学,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董明摇动轮椅和志愿者一道走上街头,发动募捐献血,一连6天从未间断。当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急需专业心理辅导志愿者的消息时,董明立即取出自己的稿费,并说服父母拿出为她积攒的1万多元治疗费,全家共赴灾区第一线。

在什邡市,有位7岁的小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面对任何人都不愿说一句话。董明得知此事后,立即坐着轮椅找到小男孩,以大姐姐的身份连续陪伴6天,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小男孩打破了沉默。

受到董明的感染,父母也成了灾区志愿者,父亲负责协助搬运物资,母亲给伤员换药、擦洗身体等。而董明则以坚强和努力,帮助5名父母双亡的孩子敞开心扉再度开口说话,40余名重度残疾人重新树起了生活勇气……

董明在灾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被海内外媒体誉为“轮椅天使”。董明也适时成立了“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和“董明免费心理咨询工作室”,利用所学将每月所赚稿费全部投到工作室,长期为失业、下岗及失恋等人群提供免费心理咨询。

“董明免费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办至今,她已先后接待5000多名来访者,其中600多名来访者,因被她的爱心所感动而加入“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在董明带领下一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北京奥运会期间,董明受邀为央视网特约记者,参与了奥运会的报道。残奥会开幕后,她又当选为残奥会志愿者,活跃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现任主席罗格先生,均给予她高度评价:“如果都能像董明那样乐于奉献,奥运会肯定能汲取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董明则乐观地说:“身体上我接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但我不愿承认我的人生和心态也是残疾。坐在轮椅上不但不是我的缺陷,而是我做志愿者的最好条件。”

鉴于董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她被评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为弘扬她的志愿精神和建立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年初,湖北省和武汉市在 口区成立了“董明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18个分队和135个服务站,目前已有5万多名注册的社区志愿者,常年服务在口区的大街小巷。

董明被誉为美丽的“轮椅天使”,却从未停止追求信念的脚步,她说:“只要我还有能力帮助别人,我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因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也才能将人生在终身的志愿行动中演绎出别样精彩。”

1.残疾人的励志创业故事精选

2.5个残疾人的励志创业故事

3.残疾人段治海的创业故事

4.3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创业故事

5.残疾人陈日锋的创业故事

6.残疾人创业故事

7.关于残疾人创业故事

8.留学海归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9.励志的马云创业故事

6.古今中外残疾人励志成功故事 篇六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7.走出顽强人生路的残疾人励志故事 篇七

7年的乞讨路程,磨炼了他的心志。全国各地的奔波,也使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回到家中的李创业已经16岁,但他还是回到小学里,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上起。而优异的学习成绩,也给了他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

到了四年级时,看到班内都是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李创业有点坐不住了。“我要直接上初中!”这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后,当年夏天的暑假里,他就借来高年级的课本,没日没夜疯狂地自学。

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自学完了五、六年级的所有课程。如此拼命的学习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暑假第二个月,他始终在输液,治疗发烧。

进入了初中后,父亲拿出多年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摩托三轮车。有了这辆车,他不用别人的帮助也能去很多想去的地方了。这令他开心不已,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刚读初一的时候,李创业的成绩非常好,能在500多名同学中排在前30名。

住校后的李创业十分节俭。他不舍得从食堂里打饭,常常都是只买馒头,回到寝室后就着老师晒的干辣椒吃。

当年冬天,他再次出现了长达一个半月的发烧。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当他气馁的时候,政治老师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学校里为他组织报告会,让他讲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对李创业是鼓励也是支持。

中招时,因董店高中能减免学费,李创业放弃了考上的睢县回高而选择了董店高中。到了要上高三的时候,因亲戚家的孩子都在睢县高中就读,能照顾和帮助自己,就转了学。但上学的教室,也变成了二楼。上二楼,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面对一级级的台阶,李创业却要花上十几分钟的时间。

“高三的时候压力很大。虽然我努力去学习,成绩却始终难以提高。”李创业说,那个时候经常因为压力太大而失眠,也频繁感冒。等到领取了体检表时,发现因为自己的身体很多专业都不能报,心情更加不好。

就这样,饱受痛苦和伤心煎熬的李创业在选择了商丘医专后,高考成绩超过录取线49分。

自强不息大学梦圆

25岁的李创业,终于圆了大学梦,成为商丘医专临床医学系临床16班的大一新生。开学的时候,开着摩托三轮车去领书的李创业看到很多同学领到书后不好拿,主动招呼他们将书都装在自己车上。他不但领取了自己的书,还在校园里往返20多趟帮其他同学将书送到宿舍楼下。

新生军训的第一天,前去向教官请假的李创业看到一名女生突然晕倒后,赶忙用自己的三轮车将她送到学校的医院里。从早上8点多一直陪护到中午11点半,直到女生的同班同学来到后,他才悄然离去。学校领导听说此事后,还特意对他进行了表扬。

李创业说,因为小学时候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着班长。高中的时候,更被老师封为“非常总监督”。“所有班干部都要听我这个总监督的,”他不无得意地说,因为自己纪律性好,又能带动其他同学友爱、团结,并完成老师安排的各项工作,所以才成为能够管理班干部的“非常总监督”。

“中学的时候,一些喜欢玩手机和不爱学习的同学,看到我这样还在努力学习,都不好意思玩了。”李创业说,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周围的许多同学。老师也经常安排他进行演讲,用亲身经历感染教育别人。时间长了,有些同学遇到烦心事也愿意找他倾诉。

读高一的时候,李创业的四姨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很快,他就通过自学掌握了很多电脑知识。一年后,他就开始帮其他同学安装操作系统,维修简单的硬件故障。进入大学校园后,身边很多同学用智能手机。看到同学因手机出现故障而苦恼,他很快又摸索出智能手机刷机和解决软件问题的本领。现在,李创业经常免费帮同学维修电脑和手机。

李创业行走很艰难,他人简单的步伐,他要很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先用左手按在左脚上,然后用右手使劲提起右脚向前迈。之后,用左手搬起左脚再向前移动。频繁的按压,不但使左手上布满了茧子,也使他左脚的鞋子一个多星期就坏掉。

学校为了照顾李创业,特意将他的宿舍和教室都安排在一楼。除了上试验课的时候不得不艰难爬上三楼外,其他时候他的行动不算太艰难。而自强的李创业,除了打开水外,其他时候都谢绝了别人的帮助。“暖瓶我没有办法拎,同学张祥包了,天天帮我。”李创业说,打饭也是比较作难的事,但很多同学争着帮忙。这也让自己感到十分温暖。

11月上旬,李创业参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校团委还特意为他制作了一段视频。很快,他的事迹在学校里广受关注。他用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着众多师生。在采访时,记者不时看到有同学走过他身边时伸出大拇指或报以微笑。

8.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篇八

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用信念撑起的青春—高会军

在高会军的履历表学历栏中,中专、自考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全日制本科教育一格中仍是空白,可他却是哈工大职称晋升名册上唯一由讲师晋升为教授的人,也是哈工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由自考本科毕业到博士生导师,华丽转身的背后,支撑他的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信念的坚守。

不抛弃不放弃

高会军没有念过高中。1991年,他15岁,选择去陕西第一工业学校读中专。“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毕业后马上可以工作,为贫困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高会军说。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还有另外一目标或者说是理想隐约在心底萌动,他一直相信,自己总能做出点什么像样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学习,使他的成绩一直排名第一。中专二年级,他开始准备专科自学考试,熬夜和早起成了家常便饭,拿着别人用过的旧资料埋头苦读,在别人眼中他似乎从来不知疲倦,终于,中专毕业时专科13门课程考试全部通过。

中专毕业后,高会军顺理成章的找到一份工作,虽然作息时间不规律,条件艰苦,但他仍没有放弃学习,没有忘掉自己的追求。为了自考本科,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常常是在机床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夜里看书经常不知不觉睡着了,但醒了之后又接着学。那些沾满了机床油渍的书本印证了那段刻苦的岁月。“记得为了节省车费、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在古城西安往返于单位、报名点和考场;记得那时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常常需要借钱买资料、交报名费;还清晰地记得遇到难题、彻夜难眠又无人请教的那种痛苦与无助,多少次想放弃却又咬着牙坚持下来;也还记得因为攒不够路费,而没能回家看望重病卧床数月的父亲和因胃出血而住院的母亲……”说起那段岁月,高会军仍然历历在目。

“谁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吃苦,只是在黑龙江长大,黑龙江人就是有一种敢吃苦、不服输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从小我们的骨子里就有。”高会军说。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自学考试本科要求的15门课程他全部一次性通过,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天道酬勤

有人说,不满足是进步的车轮。高会军只是觉得自己还有能力再学的好一些,便走上了考研的道路。要考研就要把工作丢掉,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仅靠着一点点积蓄和家里的支持度过了那段埋头苦读的岁月。

研究生入学考试取得了350多分的好成绩,被沈阳工业大学录取。在硕士学习期间,高会军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去补习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每天早起听英语广播、背单词、大声朗读、参加英语角……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毕业时,同学都在各种高薪职位间选择,他却又一次做出惊人的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顺利进入哈工大航天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指导下开始搞科研,并摸索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高会军当时的信念就是力争把研究工作做到最好。哈工大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研究氛围,更是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在读博期间,他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论文的人。

情归黑土地

9.名人励志人物故事 篇九

安德森二十年来在高科技领域的开拓创新,促其入选《连线》杂志标志性人物。本科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安德森年仅22岁就发明了全球首款图像浏览器,对于其在互联网发展方面的高瞻远瞩,安德森解释说出生于小城镇及大学里先进的计算机中心可能是促成他发明创新的主因。正因为家乡很小,他内心里更渴望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而互联网使他摆脱了“井底之蛙”的状态,得以纵览全球动态。

不过,与家乡的小镇相比,大学拥有小镇不能企及的先进计算机设备和上网条件,为他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大学的丰富上网体验,也让安德森坚信,人人都想互联互通,体验交流的乐趣。而在体验的过程中,用户不仅是浏览网页,更能参与创造。马赛克浏览器的出炉便是用户体验中的一种创造,安德森也从此意识到他可以改变世界。

1995年安德森与人共创网景公司时,便意识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未来将以浏览器为基础,虽然网景公司最终没能战胜微软,但安德森的理念恰恰预言了操作系统的今天:谷歌新开发的操作系统正是基于浏览器而设计的,甚至名为谷哥浏览器。

而安德森对于互联网未来的预言还不仅于此。,当人们还不知“云”为何物时,安德森就大胆预测网络业将身处云里。他为此还成立了一家云计算公司,这家公司最终于被惠普公司收购。

,脸谱网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创业之梦尚未开启时,安德森已预言互联网将进入社交时代。他同时与合作伙伴推出专用于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直接参与了脸谱网、团购网及图片分享网站等社交网络的创业投资。

,苹果公司的产品并未大热之时,安德森又一次预言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前景:应用程序软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力。

如今安德森已渐渐转型成为风险投资家,谈起事业发展的愿景,他表示,仍将以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作为主要关注对象,“我们的投资方向始终是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我们投资的重点则是那些举足轻重的高科技公司。”

10.残疾人的励志求职故事 篇十

在求职前,我告诉自己要自信,或许由于身体残疾缘故,潜意识忧虑、自卑远远超越表面的自信,当我真正面对面试官时,准备的永远不合心意。我认真做了一封具有精美封面且长达5页的求职简历,内容包括了我的基本资料(我特意注明了自己身体状况)、一份求职信、本科成绩单、所获各项荣誉复印证书。我并没有选择网上广泛投送简历亦没有去任何招聘会现场,对于未来工作虽没有具体勾勒,但仍有方向;至于没参加招聘会,是怕现场倍受打击挫折吧!我在学校就业中心网站搜集着招聘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筛选了5家家较为理想的信息,投出了自己的简历,意料之中,没有笔试通知,何谈面试通知?这些简历石沉大海。

“给残疾人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在生活里实现它,事实上距离我们美好愿景是有差距的。考虑到自己确实需要一份适合的工作,我求助了西安都市快报《周姐帮忙》节目,希望借助于媒体能够帮到我以及我的家庭。当主持人周姐问到我想找份什么样的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回答是和慈善有关的工作,我的家庭一路走来,受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作为受助者,我心存感恩,我也深知在生活有仍有许多和我一样却没我幸运的弱势群体,我真心的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一份与慈善相关的工作,尽自己绵薄之力,传递一份温暖。

不忘初心,曾经我在父母的陪同下看望过福利院的孩子们,在此之前,我固执的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可当我看到那些孩子时,我才深知在社会的某个角落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被父母抛弃,他们的眼中充满对亲情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期盼。那一刹那的场景感动了我,也治愈我心里最深的痛。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有缺陷,他们不能去普通学校上学,只能上特殊学校。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学业完成之际,一定要给弱势群体带去温暖。

在《周姐帮忙》节目播出之后以及他们联系残联了和各个招聘会,皇天不负有心人,周姐了解到莲湖区残联有适合我的岗位,并约定时间让我参加应聘。参见应聘的情境我记忆犹新,因为我外出要坐轮椅,所以一直关心我就业的蒋老师事先联系好一辆面包车,专程送我去。当天早上天气偏冷,出发时妈妈突然生病,卧床不起,陪伴我前往招聘会的仅有一位好朋友。蒋老师得知这种情况时,亲自开车到招聘现场帮助我。

到达莲湖区残联时,我给办公室苟主任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呈上我的简历和相关证件证书,并表述了我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当即苟主任就给予了认可并介绍了一家公司,随后让我前往公司去见他们的负责人。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是由一对年轻夫妇自主创业发展起来的,总公司在莲湖区,同时在其他区有分公司,并注重社会效益,开办了残疾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是非企业单位,立足于公益和慈善。

我应聘的是该公司的办公室文员一职,在面试环节:被问道“是否熟练操作办公应用软件、文字表达能力、在今后工作中以什么样心态对待以及提出自己的要求”;我在大二期间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文字表达方面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虽然文员一职主要以公文写作为主,是我较为陌生的,但是我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相信自己能够尽快上手;当被告知自己被聘用了,我第一时间告诉了父母,让他们放心。在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周姐帮忙》栏目、蒋老师以及我的好朋友的帮助,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一路的温暖相伴。

上一篇:山西王家大院导游词介绍下一篇:父亲节2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