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

2024-06-18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共9篇)

1.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 篇一

浅议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公开课,所以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具体来讲,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

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而这恰好是我们许多农村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却没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生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之后无法学习,导致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下降,没有创新意识。比如,我在讲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出的函数图象,同桌之间找出图象的异同点,同桌之前相互讨论之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求回答问题的每个学生完全回答正确。)师说:相同点就是正比例函数的共性,然后老师提出疑问:都是正比例函数,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地方呢?是你们画错了吗?还是有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不同点呢?学生慢慢发现:是由比例系数K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发生的过程,也学会了寻找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终身难忘。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经有老师无数次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都在课堂上呢?我的回答很简单,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点: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 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 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 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老师如果想将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都吸引到课堂上,首先老师自己对这节课、对学 生的回答要有很高的兴趣。具体的做法,老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有抑扬顿挫,要有煽动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认真倾听的样子,教态要大方自然,到了最佳状态还会手舞足蹈,忘我的境界。反之,老师上课语言低沉,两手插在口袋里,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在整堂课保持高的兴趣呢?总之,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

三、尽量避免“华而不实“。

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在深圳一所学校教书,观摩过许多优质课,所以我就带着那股对教学的热情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的《小数点的移动》,我将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在上课的时候感觉棒极了,学生们也听的津津有味,教学氛围极好,但这节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在做练习时,根本没有掌握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评课时老师们才点出这节课偏离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来几年,我也听了些公开课,也发现了许多老师有类似的毛病。如:为了让这节课有“亮点” 多了些没得必要的东西,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为了讨论而讨论;将课件设计的太过“漂亮”,而吸引走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甚不理想等等。所以,我越来越觉得上课少搞点花架子,还是务实点好。

四、更加注重课堂生成。

很多老师为了上一节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绞尽脑汁,甚至将上课需要提得问题也提前和学生对好点子,害怕在课堂上出一点乱子。而我认为大大地没有这个必要,虽然我们在备课时,是要多多地关注课堂预设,想好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但我认为要是在上公开课时,发生一点小小的意外情况,老师能及时适当地把它处理到位,那就更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了,我想,那将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所以我认为,预设诚可贵,生成价跟高。总之,公开课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搞,只要我们每天每节课都能用真心去对待,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对待,那样每节课都是公开课。

2.如何上好一节科学公开课 篇二

一、课型的选择很关键

音乐教学的主要课型有:唱歌综合课、欣赏课。相比综合课, 欣赏课更能看出教师的功力, 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果再加上创编作品、自由表演等更会让整个课堂在平等、自主、互动当中完成。

二、上课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依据新课标教学理念, 教师应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听赏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制定目标时, 只要学生能够熟悉乐曲并能进行哼唱, 最终达到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最后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再去识谱, 学生就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 对于欣赏课教学, 教材里一般建议是一个课时完成, 但欣赏曲目却在一节课45分钟内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我认为,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欣赏课内容来确定课时, 有的欣赏课教学可以用一个半到两个课时来完成, 这样, 会使欣赏课教学更加趋于完美。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音乐修养和积累, 还不能达到真正地用音乐专业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来理解音乐的要求, 因此, 我们既要让学生上得轻松自如, 还要从中掌握积累一定的知识, 此时选择的上课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 欣赏《东方之珠》, 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 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 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 相对来说, 都比较平稳。然而, 第二乐句, 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 紧接着便以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 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 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 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01|4.6i”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 从而掀起这首歌曲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 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 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 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教授这节课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 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 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只有在聆听中经历实践、感受、学习、再实践等几个过程, 才能将诸多的音乐要素加以理解。另外, 在引导学生聆听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乐曲体裁、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所以, 在课前做好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课的开始, 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聆听音乐直接进入主题, 经过听音效———感受音效———实践、体验音效———理解音效的过程, 学生就能很轻松、很直接地掌握音效的含义。

三、教学前问题的巧妙设计至关重要

在欣赏前, 教师应先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欣赏前对歌曲进行自己的一番猜测, 等到第一次完整欣赏后和欣赏前的猜测进行了对比, 再加上此时教师的讲解, 学生对歌曲的概念和理解就有了真正意义的了解。还是以欣赏《东方之珠》为例:“这一节的前节课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这首歌表达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古人对祖国的感情, 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 我们的前辈又怎样表达对祖国的那份痴情和热爱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东方之珠》。”

四、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少而精的多媒体课件能为教学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为学生的听觉艺术上带来了享受, 同时也给学生的视觉上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在欣赏《东方之珠》的同时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香港的景色、风光, 再播放英国殖民者对香港侵略简介, 在这种对比之下, 学生的爱国之情将油然而生。

另外, 运用多媒体课件, 能很好地节省板书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赏析和合作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 如果教师只图多媒体是一个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那还是不用的好。所以, 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运用, 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五、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

教师不仅是引领者还是参与者, 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敢于参与和体验, 这样, 就为欣赏教学的展开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为后面提高学生的创编兴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开放互动的课堂, 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想象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2. 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注重学生集体对音乐的参与合作。

3. 在欣赏中有静有动, 始终不离开对音乐内容的设计, 自然渗透学生对美育的认识和德育的培养。

3.如何上好一节听力课 篇三

关键词:充分的准备;挖掘教材上的资源;简化听力材料;优化习题;明确任务;适时点拨;总结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7-01

我们都知道,汉语属表意文字,英语属于音形高度统一的文字。因此,在语言学习上,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与语音是分离的。因此掌握了汉字的听与说距离掌握汉字的书写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而英语就不同了。英语是由26个字母组合来表达语言的声音的。如果掌握了听和说,距离掌握单词的拼写就很接近了。因此,听力成绩是否计入高考成绩丝毫不会降低听在学习掌握英语技能中的重要作用。而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在必修3、必修4的教学中就将听力部分的教学省掉了。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班级,听力课就成了睡觉课,老师教学组织得很无奈。听力课成了学生进一步体验失败的阵地。其实,就我们现在教科书上的听力材料。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非常高效快乐地上好听力课。下面我就自己在听力课中对听力材料的处理与大家分享。

一、听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

听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是上好一节听力课的关键所在。我在对一个单元启动教学时,都是采用整体备课。甚至在单词教授时就开始听力及阅读篇章的渗透了。如:在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的教学中。在输入各国的节日的名字及carnival时,我就会问一下学生,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arnival? Decoration ? Costume ? In which country do people usual hold Carnival? What do they do during the carnival?通过这样的沟通,我就将carnival 的氛围,服饰提前就做了铺垫。这样我们在接触到Part 1的听力材料时,我做引课时就特轻松:学生会告诉我:在载歌载舞的氛围中彻夜狂欢。这时我的工作就是规范学生的表达,并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与下文有关的词字(eg.carnival parade comfortable shoes something light and cool thick)给学生的听做辅助。这样听两遍就顺利地完成了下面的两项任务。学生的准确度很高,也很有成就感。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上的资料

课本上的一些听力材料的插图的信息含量很大,如果我们在上课时,能引领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理解材料有很大的帮助,不但可以直接服务于材料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同学们,通过看图以及生活中的常识都能回答我的问题。结合图片,与学生像是在不经意的聊天其实给学生已做了充分的听前输入。这样学生听得时候就特别轻松,非常轻松就能完成材料后的几个练习题。通过这样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听力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能给学生信心和成就感。使得听力课轻松进展。

三、简化听力材料 优化习题

对于课本上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大胆灵活的处理。完全可以将听力任务简单化。而且可以将书上的习题优化,有的题涉及的信息多,而且学生不好总结,这就需要老师重新设计听力问题。

通过简化和改写学生在听的时候,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顺利完成任务。通过这样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明确任务、适时点拨

在听得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时确实听懂了,但是由于不间断地听,后来听到的信息把刚开始听到的就挤出去了,等完材料,有的信息就想不起来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形成习惯,准备好稿纸和笔,其次在做每个听力材料时,先让学生明白听得内容大致是关于哪一方面的。提前预览和预测所要获得的信息,随时记下所需要关键字词,以备使用。同时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分配任务,化整为零,减轻任务。听完一编停一停,让学生对一对答案,消减一部分任务,接着让他们有针对性地突破剩余任务。对于有些材料,由于连读,吞音以及情感因素,学生确实难以听清,这是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将学生的思维防护在错误或偏离的思绪之外,让他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思维倾听,既保护了他们的空间和自由又保证了对听力内容的正确获得。这样,通过老师的组织和指导,就能很高效地驾驭听力课堂,让学生有成功和自信自强的体验。

五、听后要总结、巩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上听力课时,听完内容,做成听力材料后的相关练习,一节听力课就结束了。而我在上听力课后,都要继续做两件事:第一、就这听力材料中,难以听懂的句子词汇给学生做一总结,哪些词连读了,其连读特点是什么;那些句子吞音了,native speakers 习惯怎么讲。把诸如这样词句的挑出两、三处,当时模仿录音读几遍这些难听明白的词句,花不了多少时间,效果却很好。让学生切实了解原汁原味英语的读音特点,这对学生来说在听音方面是个很好的积累和感受。对以后把握听力材料就是一份经验。第二:可以让学生将听过的材料一句话概括、简短的复述或讨论加以对听过内容的巩固。这些活动加深所听材料的记忆,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不管听力成绩是否计入高考成绩,这丝毫不能影响听在学好英语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掌握语言的关键所在,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听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多思考、多琢磨、多总结,做一个有心人,从而能从容、高效低上好听力课。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享受到课堂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和收获。

参考文献:

4.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 篇四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

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

趣:引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活:教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学活

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

美:语言美、教风美、板书美

一、新

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1)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向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

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一些关于教学的观念。

(l)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教师要在交流和研讨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

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2.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如,在首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奖赛上,安徽的特级教师张建新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非常新颖的导入环节。

上课后,教师播放录音,模拟电台播放商品信息。XX市经济广播电台,现在播送商品信息:熊猫M10型收录机,每台67元,防雨书包每个10元,2H铅笔每支0.12元,金星牌钢笔每支2.45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20元,三角牌电饭锅每个120元。

播发后问:刚才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商品信息,就是商品的标价)

教师再将上述内容重播一遍,边播放边在磁性黑板上出示商品的标价牌,让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两组标价牌中出现的数,主要不同点是什么?〔左边一组数中没有小圆点,右边一组数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图略)

师:左边这一组数67、10、12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你们知道整数有多少个?

师:右边这组标价牌中出现的0.12、2.45、1.20这三个数,刚才同学们说了,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将上述3个小数从标价牌中取出,放在磁性黑板上),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叫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这一环节,教师特意设计了“经济电台”播放“商品信息”这一新颖的教学环节。其中出现“经济”“商品”“信息”与目前的市场经济“挂钩”。另外,“商品信息”安排播放两遍。第一遍起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第二遍采取”播放一种商品标价,出示相应标牌”,起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综合参与认识活动的作用。商品的标价牌中既有“整数”,又有“小数”,这样,小数的出现就显得十分自然,使学生知道小数确实是日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真可谓别具匠心。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3.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投影作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电教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直线和射线是小学数学中两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过去只能靠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式解说,学生总是想象不出直线和射线中“无限长”的含义。为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两组抽拉片,屏幕上先出现一个亮点,然后向一端延伸,成为一条亮线。教师慢慢抽拉,亮线越来越长。教师一边抽拉,一边叙述“像这样无止境地抽拉下去,亮线将无止境地延长。”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讲直线时,教师将双向抽拉片向两个方向抽拉,帮助学生想象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的情景。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角的度量”时,过去我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师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投影仪,把量角器和画在胶片上的角通过投影演示,投影仅的透明作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人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公教学法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巧妙地设计一台复合幻灯片,映出5朵黄花和一行红花,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黄花多的3朵。然后在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题意后;不急于讲解题方法,鼓励孩子们“猜一猜,红花有几朵?”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立即揭开问:“你们看,是这样的吗?”果真是8朵!孩子们的情绪更为高涨。就在此时此刻,老师话锋一转“红花8朵是怎样算出来的呢?”把学生学习的外在兴趣引人内在兴趣;由形象思维逐步转人抽象思维。

又如,2000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28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猎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游戏。教师将5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比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老师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教师在讲桌上出示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体透明玻璃容器,第一次让两名学生分别往里面倒水表示出长方体,学生都往容器里倒满了水。第二次老师又提出谁能很快地倒出一个长方体来,一名学生只是加快了速度,一名学生倒了2/3玻璃容器的水。第三次老师又找了两名学生做这个实验,一名学生是快速地倒,另一名学生只往容器里倒了高约1厘米的水,但他所表示的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要用刚刚学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令听课的老师和在座的评委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愉说、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活

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1.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以演示法、实验法为主;应用题教学,一般以谈话法辅之以讲解法。对不同的新教材,教学方法亦不同,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注、引导发现法等;教学崭新的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强,可以加强独立作业;有的抽象概括能力较为突出,那就可以减少直观手段;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从教学设备来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2.把教材用活。

修订版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现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

如,在”第五届全国小学我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上,福建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所创设的”今天我当家”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融入“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买早餐——买葡萄酒”等各个事件中,通过录像镜头贯穿全课始终,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把学生教活。

(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思路中,有时确实存在某种方法比较简单,我们在教学中,常采取先发散后集中的策略,所谓集中就是比较各种方法,并说出哪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强加于人,要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如,比较与 的大小,方法一,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方法二,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 与 后,再比较;方法三,与同一量比较,>,<,所以 >。显然第二、三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单,但要让学生自己有这种体验,由他们判断何种方法简单,到底选择第二种方法还是第三种方法,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有时各种方法中不一定存在孰优孰劣。如,甲仓库有货物15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多,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通常有下面两种解法:方法一,15+15× ;方法二,15×(1+)。当然也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一般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第二种方法好,有的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好想,更直接一些,也有的认为用分步列式比较习惯,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当让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解题,而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方法去解题。同样,教材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应该作为一种方法介绍给学生,但决不限制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学习。如;口算 35+ 24,教材讲解的方法是 35+20=55,55+4=59,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表象,马上口算出 59,也应得到鼓励,这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体现。

(3)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练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中、差生的帮助,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回答一些问题,学生答错了,不应错过机会,要帮助他们学懂,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答对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就是说,对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缺少评价的教学,是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的,更谈不上把学生教聪明。

(4)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①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②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1.教学内容充实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l)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要提及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要保证教给学生的数学概念、法则、规律是正确的,同时使学生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即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否则,其他方面再好也算不上一节好课。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在教材设计的教学顺序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点补充:

①教学面积的意义后,补充几个图形,让学生识别哪几个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②教学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先让学生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重叠起来;当学生感到不好比时,再让学生用小正方形分别去量两个长方形,说明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找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而且知道大多少。

③让两个学生用不是同样大的小正方形量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两个不同的结果,说明必须用统一的正方形去量,从而引出统一的面积单位。由于教师做了以上的补充,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作用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4)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5)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一个素质教育观——学习观。“延伸”是指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二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二个素质教育观——人文观。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亦即第二个延伸的内涵所在。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延伸,也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的第三个素质教育观——发展观。发展观是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

2.课堂训练扎实。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3.教学目标落实。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

(1)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

(2)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不是被动地听讲。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3)能够较好地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4)学生有一定的课堂练习时间,有独立的解答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都很高。

(5)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儿童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5)注意板书内容的计划性。

总之,板书的表现力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板书的设计与课堂的实践视为有机的整体。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肯定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它是完美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美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5)注意板书内容的计划性。

5.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 篇五

古交联校丁村学校张倩倩

数学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则是“点睛”。复习是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

一、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二、梳。“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三、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

四、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篇六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甘金福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单元制定;

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制定;

依据客观条件制定;

二、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求真 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三、重视学生想象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教材和教学对学生想象和求异思维培养极度忽视;

四、组织好数据的搜集活动

保证观察实验材料的建构性;

培养严肃认真的品质;

避免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五、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小组成员之间异质;

小组与小组之间为同质;

组内成员角色自由商定;

六;组织好表达与交流

表达和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表达和交流活动的开展取决于教学环境的安全和宽松; 善于倾听、敢于质疑是表达和交流活动开展的前提;

七、建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念

鼓励学生对通过学习建立的认识不断提出质疑;

八、组织实施好课外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

7.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实验课 篇七

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通常在上课前, 我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明确分工。而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 干劲十足。他们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细心查阅相关资料, 若发现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新奇的事, 他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也很想探个究竟,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前预习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

二、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实验前对教学资源的搜集、处理, 能反映出科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小学阶段, 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而我们在整个科学实验过程, 包括每个细微环节, 每种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 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 这就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是教育观点的转变。我们作为科学老师, 只要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 有时很容易就能找到身边的材料, 实验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是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就是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 这就需要学生亲自去观察、实验、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科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在实验观察上存在着不足, 如观察无目的性, 随意性比较大, 大多数学生不能够仔细地观察, 有的学生甚至对实验观察趋于“0”, 因此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然的, 要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低层次的观察方法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 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经常被新鲜的东西吸引, 喜欢观察那些鲜明、生动的现象, 例如, 小学生看到写在黑板上的水印字不见了时, 他们好奇, 但并不一定会产生“了解字不见了的原因”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 进一步能使实验生动有趣。在实验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变思考,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做好文字记录。在实验教学中, 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事物的性质, 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重点观察。如做凸透镜作用的实验室, 应重点观察凸透镜对物体放大、聚焦、成像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老师如何使用温度计、酒精灯、简易显微镜等, 以便纠正学生的某一操作错误。一般来说, 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细节、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变化, 经过反复、认真地观察, 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学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空气》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空气的颜色,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无色、透明。然后, 再让学生用鼻子闻一闻切开的苹果是什么气味, 再比较空气是什么气味。学生得出结论:空气没有气味。学生用嘴尝后得出结论:空气没有味道。这样, 经过以上的各种感官的观察, 学生便很明确空气是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 不是靠教师灌输的, 而是要靠自己在观察实践中去领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

四、鼓励学生自己创新, 独立完成科学实验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指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师放手, 才能让学生自主实验,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应从低年级开始, 由于低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科学实验操作, 手是比较笨拙的, 主要表现在手指动作上, 由于小脑不能很快协调与平衡身体的动作所致。因此, 教师要给予示范性的动作指导。如教他们学会用放大镜、酒精灯等。基本操作经多次训练形成技能后, 学生在实验室的紧张感、生疏感会逐渐消失。开始进入独立完成某些实验的阶段, 他们会选择一些有结构的材料仪器独立完成给定的实验, 但在实验中还不是会表现出盲目、急躁、没有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信任和适当的指导, 并要强化训练, 启迪思维。如在教学“怎样使热水凉得快”的实验中, 在学习了热水变凉之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温度变化的认识, 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教师给学生搭设了一个生活中的创新平台, 自已设计了一节课———“怎样使热水凉得快”。这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经常碰见的问题。夏天到了, 都想从水瓶里倒出的开水很快地冷却下来, 可有什么方法能让热水凉得快些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自己的方法, 有的说用嘴吹, 有的说用电风扇吹, 有的说用两个杯子轮流倒出, 有的说用筷子搅, 还有的说加冰……总之是各有各的法子。接着教师让他们自己从中选择几种快的方法去研究, 去设计实验验证哪种方法能使热水凉得最快。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动手动脑, 将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将生活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在各自的实验设计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 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作为科学教师, 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转变观念, 发掘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

摘要:作为科学教师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转变观念, 发掘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

8.浅议如何上好一节化学课 篇八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同时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这需要教师心中要有大目标,还要有小目标。所谓大目标,就是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终身的发展,要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所谓小目标,就是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也就是我们备课中常提的“目的要求”。大目标和小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心中有个大目标,小目标才能正确定位,而小目标又是实现大目标的保证。所以,我们要“大(目标)处着眼,小(目标)处着手”。

二、认真钻研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

认真钻研教材。因为现行的实验教材是由教材专家、教研专家、教学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实验编制而成的。尊重教材就意味着要研究编排意图,要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而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

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优秀教师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教师则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异;在备课的设计上,是用教材来“教”还是“教”教材。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所谓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使教材本身承载着的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化学情感、化学方法等功能都释放出来,变成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这就是说要结合生活实际去选用教材。不能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因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時要将视角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去发掘那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化学现象或化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学生化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现行教材“专家式”编排,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努力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应该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化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算法的思维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端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创造而得出来的。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

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师德修养,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情感、态度,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和乐观态度能感染学生,能使课堂产生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能使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获得最佳发展。教师的激情是明理、导行的前提,学生又正处于重感情、易动感情心理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教师以满腔热忱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1、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的区域。也就是老师要了解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知道新知识的基础。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怎样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就必然亲切、有趣、易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2、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通过问题,可以将教学内容逐步呈现出来。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言简意明。

3、提问题必须建立调控机制。

教师要在课堂上洞察入微,富有应变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提问。当思维受阻,学生答不上所提问题时,教师要灵活“巧”处理。可以旁征博引,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来为学生铺路搭桥;还可以将一个难题重新分解设计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去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景,一步一步地将孩子们的认识引向深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灌下去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从实践中逐步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常说: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同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

五、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的开始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六、拓展创新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发现欲望,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的本分,职责,绝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9.如何上好一节感觉统合课 篇九

我园开展幼儿感觉统合训练的活动已有多年的时间,这是一项深受广大幼儿喜爱的活动。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应强调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感觉统合训练活动正在立下汗马功劳。我园的感觉统合训练活动面向全体幼儿,根据各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点的不同,体能的不同,我们制定出符合各年龄段训练活动的学习计划,以发展带提高,针对个别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我们悉心指导,以求得到每一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的统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上好感觉统合课是幼儿感觉统合能力提高的基础,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感觉统合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1)首先要熟读教案,了解本阶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处并找出解决方法。

(2)其次准备活动中所需的器具,掌握器具的使用方法、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3)然后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安排到活动中。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设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4)以上三点都应该根据本班幼儿能力进行准备,所以了解幼儿是我们完成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运用感觉统合理论分析幼儿,了解幼儿的不足之处,掌握幼儿能力提高训练方法,以便幼儿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二、完成教学环节。授课过程分为:

(1)引导过程,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为整个训练活动做好准备活动。感觉统合课多以游戏形式出现,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的进行练习,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所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到其中。

除此之外,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感觉统合训练多是身体的大肌肉运动,在正式活动开始前应安排一定的准备活动,让幼儿身体的关节活动开,避免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

(2)讲解活动的操作方法,并请个别幼儿示范。讲解要简明,示范的动作要标准。

讲解中教师要使用幼儿易懂的语言,简单、有效的让幼儿掌握动作的要领。示范的动作一定要标准,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

(3)全体幼儿进行练习。根据情况我们在训练中可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在活动中注意幼儿的安全。注重个别幼儿的训练。两位教师的配合,使全体幼儿都能活动起来。(4)总结授课的重点,检验授课效果,了解幼儿掌握情况。

第三、授课完成后的反思。总结是我们能力提高的基础,在教学环节结束后,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记录。记录每名幼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作为下次训练的依据。

(2)分析原因。分析教学环节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今后的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第四、与家长进行沟通,根据幼儿情况对其提出训练建议。

向家长反应幼儿在园的训练情况,让家长也能够了解幼儿能力的发展,并学习提高幼儿能力的方法,使幼儿在家中也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对幼儿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五、园中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个别训练。

进行的训练可以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所以除在课上的训练外,还应该利用更多的灵活时间对班内的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使个别幼儿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按以下的教育原则进行:

1.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2.给孩子们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幼儿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活动训练的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3.在训练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感到快乐、轻松、主动性强,而个别幼儿会恐惧、害怕、紧张。为此,我们以强带弱,在演示活动中,给予弱者更明确的意见、鼓励和帮助。如大滑梯上小滑板滑下,会先演示给他们要领,扶他们一起下来,这样,他们会有一定的安全感,和尝试一下的愿望。由此,他们在活动中会增强信心,为他们建立了自然情绪,也避免了对弱小的幼儿的弃之不顾。

4.通过多样翻转的活动,使幼儿在平衡感、触觉感、手脚及身体协调方面,前庭固有感觉、投、拍、爬等方 面,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其训练目标。

5.建议家长与幼儿园同步地进行训练活动,让幼儿尝试多种身体体验,帮助他们在一起感觉中感受到身体的多种体验,并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身体感觉、健康发展。

6.要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对幼儿同步地进行活动常规的培养、器材的摆放及游戏场地的规则、自我防护的要求。

7.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表扬他们的勇敢、自信、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使身心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感觉统合训练的全面推广而努力。

感觉统合(Sensory Lntegration)是由美国 South Colifornia University 的心理学博士 Jean Ayres 于 1969 年提出的崭新的幼儿教育概念。

它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的过程。

我国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相当严重,它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心理素质差等。

实施儿童感觉统合教育,可以纠正和治疗这些症状,先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

感统的训练内容

感觉统合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训练中指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要求他们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应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新设计的活动逐渐增加对儿童的要求,使他们有组织的反应和更成熟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儿童如何作反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感觉系统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感觉统合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治疗就是玩,成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训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训练中有老师或训练人员的指导,儿童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游戏中取得效果。设计一个游戏气氛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从而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这样一个训练。

训练前先由家长填写感统测评表,然后依据小海龟北京总部专家制定的感统训练计划,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器材,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做到针对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的对症训练。

形式:为幼儿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方式:给孩子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的活动训练的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方法:通过多样活动,使孩子在平衡感、触觉感、身体协调方面,前庭固有感觉、本体感、视觉等方面,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其训练目标。

对年龄幼小的儿童,我们在活动中,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用带领引导的方法与幼儿沟通互动,以此帮助他们体验各种活动而达到训练目的。

感统的训练宗旨:

我们针对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对症训练,训练前先由辅导员测查孩子的感统失调的种类和程度,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

为幼儿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给孩子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的活动训练的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通过多样翻滚的活动,使孩子在平衡感、触觉感、手脚及身体协调方面,前庭固有感觉、投、拍、爬等方面,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其训练目标。

对年龄幼小的儿童,我们在活动中,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用带领引导的方法与幼儿沟通互动,以此帮助他们体验各种活动而达到训练目的。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孩子的意识品质的培养,表扬他们的勇敢、自信、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的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使身心健康发展。

训练目标

感觉统合训练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采取交互式的训练来对儿童的记忆及思维进行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的一般目标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或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一般经过3个月的训练或持续的训练,都会取得明显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感觉统合训练原则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4、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

5、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6、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7、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感统训练的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视、听、触、关节、肌肉、前庭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儿童注意力集中程度、运动协调能力、情绪稳定和提高学习成绩等都具有明显效果。

一、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同时能有效的提高有意注意力。

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运动平衡能力差及动作不协调效果显著。对那些运动协调能力差的儿童,训练后能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形成良好的自信心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儿童学习成绩,改善其厌学情绪。

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是对生理功能的训练,还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通过训练可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开发内在驱动力。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集中训练后,动作变协调,情绪变稳定,注意力改善,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参加感统训练后能促进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运动训练协调感觉统合 有针对性的训练

感觉统合的训练主要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训练,可细分为触觉、前庭平衡觉、运动感觉等等项目的训练。具体介绍如下:

▲触觉训练

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使用器械: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适应症:爱哭、胆小、情绪化、怕陌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闭、体弱多病等。

▲前庭平衡觉训练

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神经组织健全、前庭平衡觉及视听能力完整能力。

使用器械: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适应症:身体灵活度不足、姿态不正、双侧协调不佳、多动、爱惹人、语言发展迟缓、视觉空间不佳、阅读困难、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培养不起来。

▲弹跳训练

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体系,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

使用器械:羊角球、跳床。

适应症:站坐无相、姿态不正、情绪化、身体灵活度不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阅读困难、胆小、情绪化、笨手笨脚、视觉判断不良、触觉发展不佳、关节信息不足。

▲固有平衡训练

调整脊髓中枢神经和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使用器械:独脚椅、大陀螺、脚步器、竖抱筒。

适应症: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多动不安、容易跌倒、脾气急躁、好惹人、语言发展不佳、缺乏组织力及推理能力、双侧协调不良、手脚不灵活、、自信心不足。

▲本体感训练

强化固有平衡、前庭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使用器械:跳床、平衡台、晃动独木桥、滑板、S形垂直平衡木、S形水平平衡木、圆形平衡板。

适应症:语言发展迟缓,笨手笨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情绪化、组织力及创造力不足。董燕梅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我们本身的反应,又是一个新的回馈刺激,提供大脑有关我们行为的信息,帮助我们发展出更有效的行为反应。籍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愈来愈强。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感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大脑的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分为平衡统合、触觉统合、本体感统合、视觉和听觉统合五大方面。

对于感觉,人们一般比较关注视觉、听觉和嗅觉,但实际上人类自下而上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是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来探索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韧带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

人类的各种感觉是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几乎有80%的学习是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的。因此,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运动能力训练。若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时,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活动带来不便,因此家长应对这方面加以重视。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专业的器械,配上特殊设计的活动刺激矫正失调孩子的神经系统的不协调现象。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能综合培养孩子各方面技能 ,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优秀品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孩子是个有机体,只有大脑及身体感官的组合互动,才能形成学习能力。

二、感觉统合的功能

综合起来说,感觉统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功能。我们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内外世界的众多感觉刺激传递到脑中,这众多的感觉刺激各有各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在此情况下,人要根据这些信息顺利进行活动,脑就必须把这些感觉信息组织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如果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这便是感觉统合的组织功能。

(2)检索功能。输入人脑的感觉刺激是非常多的,人脑在意识水平上不可能对此都做出反应。而感觉统合把各种信息中最有用、最重要的那部分从中检索出来,以供脑使用。脑对统合过的主息进行反应,就更为准确、及时。

(3)综合功能。感觉是局部的、分散的,而外部世界常常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统合的功能便把各种感觉综合,形成整体。

人是如何形成对一个苹果的认识的?对苹果的感知是由眼睛、鼻子、嘴巴、皮肤、手指以及关节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来完成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形成一个苹果的整体认识,而不是许多人?这是因为人对苹果的各种感觉刺激进行了统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苹果。

(4)保健功能。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统合很好,他就能很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人就会产生胜任、满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感觉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孩子的意识品质的培养,表扬他们的勇敢、自信、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的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使身心健康发展。

感觉统合训练特点是以游戏的方法使幼儿乐意参加,训练的关键在于控制感觉的输入,着重于深部感觉中的触觉、前庭觉、本体刺激,感觉统合训练还涉及到幼儿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幼儿在训练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组织适宜的活动

感觉统合的器械有很多,而且每种器械都有不同的玩法,如:海洋球游戏、大龙球压滚游戏等可以促进触觉功能的发展;平衡台、滚筒、吊揽等可促进前庭功能的发育;跳床、滑板、拍球等对于身体协调能力有促进作用等。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切实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计划。如环节的设计要做到动静交替,要科学合理同时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安全性。

2.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

感觉统合指导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想做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使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教师设计的游戏方法如果让孩子感到挫折、害怕或痛苦,轻则会使学习遭到失败,重则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活动中要丰富有趣。如在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创设一些故事情节,儿歌、诗词等让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及时使用鼓励,有效的化解孩子对器械使用中的焦虑和紧张,让孩子逐步认知自己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心,而且又能结合身体和大脑的协调反映,可以协助幼儿的感觉运动的自我健全发展。如张霁霞老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就充分体现了让幼儿有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3.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幼儿园的感统教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感统训练是一对一的训练,幼儿园上感统课最少也有15个孩子,幼儿多,有些器械不够安全。因此建立良好的教室常规是幼儿正常训练的保证,教师应制定一些教室的常规要求,如器械的摆放,活动时有秩序的排队,每种器械玩多少次等,使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大笼球

A 俯卧大笼球,头抬高,双臂平伸 B 俯卧大笼球拿东西; C 坐在大笼球上,弹跳;

D 仰躺大笼球,双臂自然夹球。

蹲起站 宝宝双脚并拢,保持上身直立,臀部完全放松下蹲,然后起立。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争做环保小卫士下一篇:海淀区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