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2024-07-13

全科医师培训心得(精选8篇)

1.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篇一

医师岗前培训心得

【医师岗前培训心得】

走出校门,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这是人生中的一次转变,是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变。在上岗之前有很多情况需要去熟悉,去适应。感谢医院能给我们这些新的成员提供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

在这次岗前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了医院的历史沿革,对各科室职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到了一些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巧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院领导带领我们学习了医院精神和服务理念,一个单位应该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这个集体靠什么来维

系,来支撑呢?那就是精神和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它激励每一位成员为之奋斗,为之献身,以其而荣耀,以其而自豪,当然还有内涵丰富的医院文化,这种医院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提供给我们这个集体强大的凝聚力和前进的发展力,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想为患者服务好,精湛的医术是前提,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保证,各位领导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讲起,带领我们学习了医德医风建设的有关内容,使我们这些即将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同志感受很深。

医院现今能有如此好的好碑,是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的,而医院未来能否有更长远的发展,则取决于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将自已塑造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1、对医院忠诚,有团队精神;

2、有职业责任感;

3、加强沟通,有亲和力;

4、有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

军训使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军队生活可以使人变得严谨、细致。让我原来很懒散的性格得以改变,所以这次军训让我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在与同事的朝夕相处中,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急需改进。“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同事,还是有过工作经历的老同事,他们的建议和经验对我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同时,作好本职工作,来汇报医院。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但我所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岗前培训不仅培训不仅帮助新来员工在短时间内获得医院有关的信息和服务的技能。更重的是向员工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学习是我院进步的源泉,文化的根基。岗前培训只是入院学习的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将是一个不断的长期学习过程。

【医师岗前培训心得】

来到新的环境,我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这是人生中的一次转变,是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更是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变。对于一个新上岗的员工来说上岗之前有很多情况需要去熟悉,去适应,所幸医院给我们这些新的成员提供一次宝贵的培训机会。XX年3月24日到26日,我参加了医院组织进行的为期3天的新员工岗前培训,受益匪浅。

在这次岗前培训中,我对成都三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医院的发展史到医院的现况、医院的办院宗旨、服务理念、硬件设施、行为规范等都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我还认真学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运用、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及防范、院内感染等相关知识,了解到了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要融人集体,要先了解这个集体的文化。我们医院一直坚持“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办院宗旨。今天的规

模是几代医人的努力,今天我们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医院工作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需要释放激情与创新,坚持走救死扶伤的道路。今年是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年,我们作为新职工加入,力争起添砖加瓦的作用,为医院发展作更大的努力。

在培训中,燕院长要求我们对待工作要勤奋、对待组织要敬业、对待上级要诚信、对待自己要自信。他剖析得非常透彻,发人深醒,不由地想起大学老师对我说的:作为医生,一定要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要有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忠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更好得服务于病人。做任何事要做得最好很难,但我们要力求做得更好。在今后的从医路上,我们要以优秀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为三院尽一份力,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医务人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与规程,规范我们的行为,促进人员的管理。通过各部门领导对各自部门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

工作中各部门的操作程序,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执行依据,为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医生工作职责为我们明确了工作内容与责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责任心,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临床工作中各项基本操作要求的学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高操作

通过为次岗前培训,我还认识到在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关系融洽,将有利于医嘱、护嘱的执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建立良好的工作与人际关系对我们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做到微笑是最基本的,‘微笑可以给病人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对病人予以宽容,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要好好用 所学去实践,真心地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另外,目前医患关系形势紧张,要当好医生,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首先

要 学会保护自己,医患关系课的培训为我们提高防范意识,谨慎规范,依法行医作了提醒,医患关系处理程序的学习为我们以后发生医疗纠纷提供处理方式,为正确处理发生的医疗纠纷作出铺垫。

这次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所受的启迪和教育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培训不仅使我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了医院的有关信息和服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向我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文化的根基。岗前培训只是入院学习的丌始,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将是一个不断的长期学习过程。我将以三院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2.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篇二

目前, 区县级医院建立的全科医学基地越来越多, 但笔者调研发现, 区县级规范化培训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培训制度体系不完善

由于全科医师培训开展的时间不长, 各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基层卫生人员对全科医学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 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尚未形成成熟的制度体系。到目前为止, 国家虽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但培训工作开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2]。

(二) 缺乏成功的培训模式

目前, 我国各地都在广泛开展全科医师培训, 其中部分省市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 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但总的来说, 我国成功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模式还比较少, 而且部分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医院和地区也有赖于地域、经济等支撑条件, 很难将其经验大面积推行开来, 很多区县级医院的培训工作仍处于探索当中, 缺乏成功的模式。

(三) 师资队伍不强, 硬件条件较差

我国区县级医院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普遍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 全科师资在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而且, 参与全科医师教学的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 医院管理层也缺乏全科医师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此外, 区县级医院的硬件条件很多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部分医院甚至连专门的理论学习及技能培训场所都没有, 培训人员的饮食、住宿等生活条件也无法得到满足,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培训工作, 使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培训与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许多区县级医院存在学科建设不健全、科室设置不完善等实际问题, 造成大多数在基层培训的全科医师不能够按照大纲进行培训, 临床科室轮转安排缺乏合理性, 不同医院之间的培训内容和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 多数学员认为培训中存在如下问题:1.培训内容与日后岗位需求不相符;2.理论学习时间过长且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3.在临床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4.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5.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6.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这些培训中的问题造成了学员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 这是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五) 基层卫生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 我国区县级医院开展全科医师培训由于制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较差、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后从事全科医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等问题, 基层卫生人员不太愿意参与培训, 甚至一些区县级医院的培训基地很难招收到学员。即使招收到学员, 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学习。所以, 区县级医院的全科医师培训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普遍较差[1]。

二、开展规范化培训的对策

(一) 完善培训制度体系

目前, 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关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文件和制度, 各地也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这些办法和制度跟各区县医院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不能符合, 一些具体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4]。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区县级的实际问题, 使制度更具可行性、操作性。此外, 区县级医院除执行这些制度以外, 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培训办法和制度。如临床轮转、科室管理、全科医师管理、基地人员职责、带教老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还应加强过程管理, 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 并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不断修正制度, 从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以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设施条件投入

区县级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严格把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 认真挑选带教老师。不仅要强调带教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且要注重其思想品行、医德医风、带教能力、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注重选拔中、高级职称的临床优秀技术骨干, 不断充实全科医学的教师队伍。此外, 还应加强外部联系, 将带教医师送到符合条件的上级医院进修培训, 取得带教资质, 不断增强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和带教能力。与此同时, 还应重视全科医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建设, 改善学员的学习条件, 为培训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 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全科医师主要面临的是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所以培训的目的是增强他们对这些疾病的诊疗能力。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应逐渐调整培训内容, 减少专科疑难病的教学比重, 着重培养其解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疾病预防的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注重操作和实践, 加强考核, 切实提高学员医疗水平和操作能力, 使培训课程更具实用性。在培训方式上也应不断创新,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及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提高培训的方便性和效率, 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

(四) 提高全科医师的工资待遇

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全科医师队伍中来是全科医师体系建立的关键, 而提高全科医师的工资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出台全科医师薪酬制度, 旨在提高全科医师的收入, 但要达到这个目的, 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此外, 还应为全科医学培训创造新的条件, 不仅提高基层人员参与全科医师培训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留住人才, 稳定全科医师队伍, 防止逆向流动, 促进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5]。

近年来,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 “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已初见成效, 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1]。随着各项制度的出台、实施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相信全科医学培训工作在区县级医院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瑛, 纪红, 穆兰等.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 (17) :159-162.

[2]吴昌平, 王智刚.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师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 (114) :21-22.

[3]王丽芳.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与探索[J].今日健康.2014.4 (13) :368.

[4]赵世娣, 陈丽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4, 11:675.

3.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篇三

【关键词】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探索与实践;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42-02

以能力为本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方案有利于促进住院医师的道德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医疗、教学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强化了全科医师的核心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为社区培养适宜的高素质全科医师。

1 我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实施方案的培训现状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作为当今医学界内极其重要的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在多个方面的素质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其工作中的职业操守、个人的人文素养、学识学科的综合、实际工作实践的能力与技能等等,这些要素在全科医生这类复合型医学人才身上有机融合。通过我国国内外全科医生医学组织的研究与调查,进行大量的全科医生的培养,对于国家有效的防控重大疾病能起着直接性作用,也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现今在我国国内,培养全科医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原本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同时符合转岗条件的执业医生参加转岗培训,然后进入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在这些医院内的专科之间轮转;另一種模式是首先通过5年的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并且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学专科教育。

1.1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周期较短、投入成本不大,因此成为我国国内目前全科医生最初阶段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只适合现阶段的培养方式具有着很大的缺陷,只能暂时适用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如今,在我国国内大型的综合性医院内,其分科主要以疾病类型为中心进行划分,例如眼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等,而全科医生的治疗对象是整体性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思维上的矛盾,难以相符合;其次,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方向向着更为细化的分科进行发展,例如在肾脏内科当中还细化分科为免疫性肾病、肾脏病例等等,这种发展思路具有窄而深的特点,而全科医生的特点是宽而厚,二者发展的思路相违背。除此之外,在专科医学中,通常使用的高精医学技术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不具有与全科医生的实际性意义相符合。与此同时,能够进入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生在各种专科科室之间轮转学习,表面上这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上没有达到全科医生自身学习的要求与目标,这种轮转的学习方式使得全科医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而无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即使顺利完成轮转学习的指标也只能够使名不副实,脱离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的根本目标。

1.2第二种模式属于一种国家规划层面的顶层学习计划,可以从根本性改变我国现今的全科医生学历普遍较低下、教育不系统化的情况,具有长远性、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以及战略性。但是,因为我国目前阶段的实践中,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不理想、职称晋升等现实性问题导致真正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极少愿意选择下基层进行医疗服务。至少在现今的阶段,这种8年正规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成为培养全科医生主要模式的条件。

2 如何建立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养方案

2.1在建立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为依托

开展全科医学教学活动首当其中的就是建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这是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的核心所在。在建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外成功的例子,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作为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依托。根据上述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所存在的共同点,全科医学教研室以急诊医学教研室作为依托的方式不仅容易被国内的医院所接受,而且也符合物质客观发展规律,具有现实性意义。

2.2从思维体系和理论体系角度出发,实现全医生的思维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在我们临床的工作当中应当要求在诊断的过程中着重因果关系,通过症状的鉴别来对病患者实行诊断与治疗,避免误诊与漏诊。另一方面,针对全科医生思维狭窄的个人弊端,可以注重培养全科医生正确全面的临床思维,拓展其医学知识面。

2.3全科医生临床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上述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存在着多方面共同点的基础上,同时区别于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有效融合二者,方可培养出真正的全科医生。第一点,全科医生应当掌握慢性疾病的管理与康复理疗,实现病患者的双向转诊。其中,康复理疗的管理学习活动已经涉及了社区慢性疾病的大部分类型,如此一来不仅节省了专科轮转上的时间,而且使得全科医生的慢性疾病管理与康复理疗得到更集中的开展。第二点是预防保健,这项工作属于全科医生其中一项的核心工作。

2.4开展循证全科医疗实践和教学

必须重视提高全科医生全科医疗临床思维,提高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全科医生实践循症全科医学,从未为集成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疗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明确临床研究的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或去学习资源来未解决问题寻找有利的证据,并且把评价的结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生物学理论以及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相结合。

全科医学培养模式是我国当今全科医学发展现阶段的主要手段,并不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我们必须更多的结合实践,探讨现阶段更有效更长远的全科医学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坪,李曼霞,罗森林,董蜀荣,陈祖禹. 重庆市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评估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13)

[2]刘向红. 社区全科医生最需要的教学与培训[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1)

[3]朱滨海,沈历宗,王哲,虞海平,赵沛,汤杨,洪新建,陈亦江. 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框架初探[J]. 中国医院. 2009(11)

[4]徐腾达,Veronica Pei,于学忠,Jeffery Smith,马遂,王仲. 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训课程的标准化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2)

4.万名医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心得体会

时光如流水,刹那间,万名全科医师培训就要落下帷幕,在这近一年学习的日子里,经历了风风雨雨,此次培训在我人生中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记,这次学习很有可能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后一次,所以我尽最大努力,排解万难,基本上把所有时间留在了陕西中医学院和陕中附院。

在校期间,我跟随了众多陕西中医学院的名老中医,也学了不少的新知识,是我的医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从心底里很感激、很高兴,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指导,在陕中附院有的老师还手把手教有些技巧。在这里,向你们道一声,老师们,你们辛苦了。本次培训把各市、县的同道们汇聚一堂,和他们一起学习,我深感荣幸。我们年龄相仿,有共同的心声,在一起有时聊聊天,很多时间能和他们畅所欲言的讨论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疑难病症,有时候甚至讨论的热火朝天,但是,很快又能安静的如湖水般的平静,每天像小学生一样上课、下课,一起和同学到饭堂吃饭,有时也打打兵乓球,晚上在宿舍开开玩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这种生活真好!可是人生短暂,学习就像是做了一个梦,梦醒了,培训就结束了。

通过培训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说过的经典,“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进行发掘,加以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现阶段,我们一定要明确思想认识,转变医学模式,要立足于农村社区卫生工作之中,我们全科医疗的服务宗旨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方法,以预防为导向的临床预防方法,一定要把“防”与“治”相结合,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搞好我们社区、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工作,使我们辖区群众正真的享受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也从而能改变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等门庭冷落的局面。如果能搞好“预防为主”的工作,让农民少花钱也减轻痛苦,也就能为患者减轻家庭第三大消费,更能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为全科医疗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第八期全科医师培训1班

5.全科医生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一、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定义

1.全科医学的定义。当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的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不同性别和各种年龄的各种健康问题,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负责式照顾[2]。

2.全科医生的定义。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3]。

二、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的意义

据世界各地的调查结果统计,所有病人中,只有5%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9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4]。由于我国社区的全科医生数目少、水平低,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而造成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诊所门前冷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做到“大病在医院治疗,小病在社区就诊”。

三、我国全科医生现状

受历史的影响,我国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0xx~3000人,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而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3000人[5]。除了人数不足外,还存在着学历和职称偏低,卫生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以及收入偏低等情况。20xx年,浙江省卫生厅科教处组织了“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中期检查,共走访全省11个市,13个县(市),实地考察19家市、县培训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回收有效问卷303份,其中基层全科医生填写76份[6]。该调查发现:(1)学历层次偏低。全科医生以专科学历为主体,占44.7%,中专占22.4%,本科生仅占30.3%。(2)职称偏低。高级职称的全科医生只占1.3%,中级、助理占了84.2%,显现基层难以留住高水平人才。(3)卫技执业资格分布不平衡。从统计来看,中医医师(3.9%)、公共卫生医师(2.7%)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临床医师(88.2%)。而根据国家有关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要求6名以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执业医师中,至少有1名以上任职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从目前的比例来看,距此要求相差甚远。(4)收入偏低。全科医生税后年收入2.1~3.5万的占55.3%,2.0万以下的占14.5%,3.5万以上的仅占30.2%,相比于浙江省专科医生的年收入来说,还是比较低的[6]。

四、培养全科医生的措施

1.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主要是“五加三”模式,即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加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7]。在5年的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1)医德医风;(2)人文学科课程,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课程;(3)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上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满足社区卫生服务要求;(4)应用课程:为适应全科医生基层服务的需要,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8]。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全科医生掌握全科理论,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在3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中,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轮转学习,6个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7]。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一般在综合性医院,全科医生必须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医学科等13个临床科室轮转27个月。通过临床轮转,系统学习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常见病相关辅助检查及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原则及转诊(双向)指征;培养职业素养及沟通能力[9]。最后6个月,全科医生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社区实践阶段是全科医生执业上岗的实战阶段,此阶段将所学的全科医学基本理论、临床各类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慢性病管理技能与技巧、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运用于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社区实践阶段各科室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指导,掌握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技能,熟悉社区卫生机构中管理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累实际经验[9]。

2.在岗医生通过转岗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近十年来,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转岗培训来解决的。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方式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一共600学时左右,其中理论教学500学时,实践教学约100学时,使学员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10]。经过考核,合格者获得全科医生上岗证。 3.从大医院分流一部分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扩大和加强基层的全科医生队伍。

4.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对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11]。

5.政府应当改革现有的全科医生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才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从而加强社区的卫生服务质量。

6.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全科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推动全科医学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1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直以来注重全科医师的师资培训,先后选派多人到美国、英国学习全科医学;自中美合作项目开展以来,邵逸夫医院专门安排高年资医师和外籍教授一起上课、门诊带教等,确保学到原汁原味的美国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培训,这些陪诊的高年资医师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独立带教及开展全科医学科研工作[13]。

参考文献:

[1]张俊权,裴丽昆.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xx,8(17):1399-1401.

[2]梁万年.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J].中国学校卫生,20xx,25(2):252-256.

[3]蒋己兰,周启良,任四兰.论全科医生的职业教育与培养[J].中华全科医学,20xx,6(11):1101-1102.

[4]Dupuit S,Collins E,Shergill S,et al. Computer-based assistance in family medicine [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55(1):201-203.

[5]赖小玫,刘朝杰,裴丽昆,许艳子,刘雁翔.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方法对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xx,23(4):470-473.

[6]李振华,温馨,杨再峰,沈杰.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2):139-140.

[7]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xx,19(5):25-26.

[8]郭清,王勤荣,杜亚平.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xx,7(5):291-295.

[9]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xx,15(8):2498-2501.

[10]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xx,6(8):642-644.

[11]陈天辉,李鲁,施卫星,杜亚平,王红妹,叶旭军,姜敏敏.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28-31.

[12]施盛威,谢根甫.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xx,6(4):453-455.

[13]鲁建华,陈融,王青青.美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综合性医院全科医生培养的启迪[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xx,11(1):50-51,55.

6.医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其次,关于护理礼仪方面,老师从各方面来给我们进行强调,通过金正昆教授的讲座,实感颇深。礼仪不但从外表上体现一名护理人员的外在气质,更是通过礼仪性的服务达到一个良好的护患合作的境界,从而体现出我们“白衣天使”高尚的道德素质修养。

再次,朱老师关于护患沟通方面的详细讲解以及对护理事业重要性的提出,缓解了大部分同学消极的心声,给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莫大的信心!就如我们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一样——增加信心,促进康复!

在实习生活中,关于护患沟通及患者心理变化对患者配合情况和护理工作的影响感慨最深!每一位患者都是需要关心的,需要和护理人员交流的.,因为他们有获得信息的需要,护理工作属于服务性的工作,满足患者的需要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而这些都需要提高我们的洞察力!患者总是可怜的,不同的性格会对病情有着不同的反应,或暴躁,或低沉,这对护理工作都是有障碍的,但“退一步

海阔天空”,护理人员只要具备耐心,爱心,理解患者的苦处,什么都可以过去的!关于这方面我有亲身体会!由于住院患者长期打针,不想因为实习生短缺的技能带来更多的痛苦,不想作为所谓的“牺牲品”,所以常有患者很不情愿让我们给扎针,更有甚者当针头还没碰到患者皮肤时就开始叫疼!心里的滋味很是委屈,也许是由于性格的问题,我没有做声,笑着作了问候。患者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大娘,很是难受,而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去问候和关心,终于有一天她委婉的向我表示了因对我态度不好而产生的歉意!一切都是相互的,患者得到了关爱,我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这使我真正明白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富有爱心,是没有什么难做的工作的!

各位老师都是根据多年经验向我们讲述护理工作中的注意问题,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很大的共鸣;同时,各位老师为人师表,从气质上,讲话语气态度上以及从思想上向我们渗透的世界观,人生观都给我们的未来工作,做人方面上了一堂难忘的教育课!让我们明白了一名护理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对以后的护理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很庆幸能分到交大一附院实习,认识了令我敬佩和尊重的几位老师。我热爱护理事业,我的性格也决定我会认真作好护理工作,请各位老师放心!我会谨慎努力的作好以后的实习工作,保证作到“七字”标准:

“不”:任何情况下不向病人说不字;

“笑”:随时给病人以真诚的微笑;

“好”:到患者病床前,遇到患者及接听电话时都说“你好”;

“请”:需要患者配合时要“请”字当先;

“歉”:操作失败或失误时向患者真诚道歉;

“忍”:遇到患者和家属无理时,要“忍”字当先;

“雅”:举止优雅,语言得体,充分体现“白衣天使”的风采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

7.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篇七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 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 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根据上海卫生服务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 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 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 对全市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 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 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 2005年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2004-2007) 》, 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 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 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 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3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 经过4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 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改社会[2010]561号) 精神, 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师。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 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 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 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 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 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 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转岗培训, 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 2006年起市卫生局探索创新培养模式, 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管理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 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 (2006-2010年) 》, 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 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 最后一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 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 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 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2006年招收32名, 2007年招收60名, 2008年招收148名, 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 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 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 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 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 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负责本校 (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 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 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 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 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 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 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 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 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 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包括: (1) 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 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 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办会议每月定期召开, 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 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决策部署。 (2) 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 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 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 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 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 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 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有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 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 统一培训方式方法, 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 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更有保证, 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筹考虑, 未经培训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 本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253名全科住院医师。2011年招录302名全科住院医师。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 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 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 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 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 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 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 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 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 除专家外, 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 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 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 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 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 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 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本科学历的住院医师有望在3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 (沪卫科教[2006]24号) , 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 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 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郊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南汇、松江、金山、青浦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 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 2008年58名, 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 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 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 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 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 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 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 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 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 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 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 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 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 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 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 可视情况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 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 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 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 对经过几年全科医师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师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 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 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 强基层”的要求, 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 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 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 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 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 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 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师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的比例, 为社区卫生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 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 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 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 健全评价组织, 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 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 吸引适宜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 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 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 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 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合理确定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 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 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 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收入水平。

摘要: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海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总结分析了本市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特色, 并对未来工作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全科医师培训,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上海市

参考文献

[1]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08, 7 (8) :547-548.

[2]张勘.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 2007, 5 (10) :847-848.

8.全科医师培训心得 篇八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上一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下一篇:销售人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