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9篇)
1.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一
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
许晓东
“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这样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其二,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江泽民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密切相关。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的重要性,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
核心是以人为本,至少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那种以透支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GDP的增长的做法,充其量只能称作是数字上的一种增长而已,不能算是发展,更谈不上是科学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推动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作为价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充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不求名利、不求得失、不计报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2.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我院来讲,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首先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 重点是中层以上干部, 特别是学院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尤其要突出实践特色, 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 推动工作上, 紧密结合学院改革发展的实际, 坚定不移地推进学院科学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
(一) 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自觉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总结29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吸取其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主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就其实践渊源来说, 它是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 它是从回答问题入手,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 它是积极的发展观、求是的发展观, 是要充分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 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其重大意义来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的体现, 因而与其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最强音, 理所当然也是指导我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我们要深刻领会,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自觉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 推动我院科学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
(二)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学院科学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但是,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是一时的发展、一个方面的发展, 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成人高校, 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确保学院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近年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这些年来, 为了破解这一艰巨的课题,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索, 一次又一次地力争, 一次又一次地期盼, 一次又一次地挫折;没有动摇, 没有气馁, 没有停止;我们坚信趁着这次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 这一重大课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破解。
我院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战线, 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知识严重断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曾经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 学院的发展受到了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严重制约。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们审时度势, 确定了向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家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努力探索和实践。这些年我们经过了全力办高职, 与川师大联合办学, 校园整体改造, 力图与烹专共办旅游大学, 商议兼并商校办高职, 力争并入川师大, 并入西南民大, 并入西华大学, 不断地努力, 不懈地追求, 最后, 我们庆幸与西华大学走到了一起。有我们与西华大学的精诚配合、奋力争取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趁着这次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东风, 我院并入西华大学, 从根本上解决学院科学发展、持续健康发展一定会成功。
(三) 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落实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 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准则和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 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作为一所高等学校, 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体现在教职工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我们广大教职工来说, 首先, 学院的科学发展, 持续健康发展, 代表了大家最根本的利益, 最长远的利益, 是当务之急, 人心所向, 学院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学院并入西华大学这一头等大事;同时, 在学院工作各个方面都应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教职工的民生问题和事业发展, 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对于广大学生来讲,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更直接、更具体、更现实的意义。学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树人育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实实在在以学生为主体, 把“人本”这一核心思想落实到学院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加强以师德师风为重点的作风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和各项工作的质量, 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好务。
(四) 切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学院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统筹考虑、兼顾到各个方面, 既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又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学院并入西华大学, 从体制上解决学院的科学发展、顺利健康发展, 这是学院当前工作的重中之中, 对于学院领导班子来说责任十分重大, 但是如果没有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共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 不管学院领导班子再努力, 别人也是瞧不上你的, 也不可能真心诚意接纳你。也就是说, 正是全院教职工从不同的层面, 不同的方面努力工作, 形成了一个整体合力, 共同在为学院发展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目前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正处在最后关键的时刻, 更需要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好学院各个方面的工作。例如, 按照我院与教育厅和西华大学商定的意见, 今年已不再以四川经济管理学院的名义招生, 调整为招收西华大学本、专科生;如何在新的学期统筹兼顾西华大学本、专科生和我院原有高职生、成教生的特点, 保证学院工作顺利进行。再如, 学院决定了对西华大学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西华大学的规范化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但是如何处理好与我院原有管理制度的对接, 包括对我院原有高职学生需不需要按照新的要求加以规范, 同样需要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认真做好工作。另外, 如何考虑学院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如何处理好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以教学为中心与加强行政、后勤工作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为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后的融入需要作的工作与现阶段应该努力做好的工作的关系, 包括在并入西华大学后如何实现平稳过渡, 等等, 都需要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考虑, 并认真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谢显宁
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篇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体现;鲜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85-02
从2003年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很多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精神实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央也对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作了深刻全面和简明扼要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八大报告又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说明了我党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更重要的定位,应该说这也反映了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正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和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概念界定
精神实质是事物本质内容的外化,是事物固有的规律属性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精神实质也是理论作用于客观实践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的载体,而理论的精神实质能够决定理论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1]。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释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即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对于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界定在学界却是说法不一。如张雄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出发,指出以人为本应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郭芳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使命,务实则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3]。王真偏向于认为又好又快发展符合事物精神实质的一般规定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比较准确的概括[4]。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作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呈现出规律性本质的载体,其内容应呈现出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的规律性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道路的体现,整体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模式的展现”,这一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内容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出发点,突出回答了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依靠谁以及为了谁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为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主题显现。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发展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发展不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也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过程;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有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生产关系甚至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GDP增长,还要兼顾发展质量,高效率低污染的发展[5]。发展不是单纯而孤立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然后逐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实践,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曾反复提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的模式上,他明确提出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发展的质量上,他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的目的上,他明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这些发展观点突显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从整个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做出了时代的新回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断,也是紧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主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升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党对发展的认识。
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价值呈现。以人为本思想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并将它深入贯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而存在。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很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更高的价值和追求,主要体现在:第一,以人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发展理论的潮流。在世界各国,以人为本思想都逐步纳入社会发展理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在竞争合作中凸显“人”的重要性,而且把国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6]。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思想不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全面性。首先是发展价值目标的全面性。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目标,需要物质文化的全面满足、能力的全面发挥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以人为本”是个全面的价值理念的体系,包括人的发展目标、推动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发展的尺度等。最后,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目标体现。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7]。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发展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的整体性发展。这种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做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讲究实际效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一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有力武器[3]。这不仅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鲜明的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8]。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和重要观点,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要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兴山.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党政干部文摘,2008(12)
[2]张雄,范宝舟.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哲学研究,2008(11)
[3]郭芳丽.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2(12)
[4]王真,王宝田.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探析[J].探索,2008(4)
[5]李菀丽.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姜言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高正礼.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8]佚名.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http://www.yxjy.net/newsInfo.aspx?pkId=22842
4.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四
href=“#”>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党的宗旨以丰富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纲领以明确的时代方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出发,江泽民同志在执政党建设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等。这些新的重大的理论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长期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方向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总结我们党和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征,就是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基本理论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系统、科学、完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领域,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领域,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强国之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必须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变化,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结论。比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苏东剧变遭受重大挫折,处于暂时低潮,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没有改变;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特征,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共产主义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中完全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结论并没有改变;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苏东剧变的教训,可以得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两条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但目前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求得发展。这些基本分析和重要观点,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更加丰富的科学内涵。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处于不同层面的“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是一个普遍规律。“三大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揭示,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从整体上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潮流发展趋势问题,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三大规律”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形态。
(作者工作单位:《求是》杂志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5.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五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和一个星期的集中展示,我校第十一届“科技•体育•艺术周”完美呈现、精彩落幕。带着激情、回忆和热望,让我们细细地品味“科技•体育•艺术周”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1998年,夷陵中学整体扩建搬迁,“科技•体育•艺术周”同年诞生,从那时起,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每年一届的科体艺周成为我校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盛会,为我校学生展现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体艺周期间,大型系列活动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科体艺周创办以来,年年有新意,岁岁人不同,但每一届科体艺周都传承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一是创新与超越的精神品质。
科技•体育•艺术三大主题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交汇点——创新和超越。人是自然之子,但自然为人准备的并不只是鲜花、美食、坦途,同样也给人安排了艰难、困厄、险阻。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生命在于运动,它揭示了在体育锻炼中求得强身健体的道理。但体育的更大魅力来自于它所体现的那种“自我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气概,来自于它提供了发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和可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向已有的记录发起的冲击,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或新的记录变成现实。科技、艺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科技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而科技领域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也在于更新观念,创新超越。这种精神品质已经融进了每一个夷陵人的血脉之中。
二是濡染与潜化的文化氛围。
有一种教育叫“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意思是说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而发生了变化。科体艺周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但科体艺方面的素养不是单靠一次科体艺周集中展示就能够获得的。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科技•体育•艺术周”是一个集成的文化活动载体,她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在耳濡目染之中给年轻的学子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比如艺术的素养,它不仅仅限于歌舞琴声,也不只是书法、绘画和工艺,艺术充斥于大家学习、生活之中,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首美丽的校园之歌,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态度是你的旋律,语言是你的歌词,每一个行为举止是你跳动的音符,这是你真正的艺术素养。
三是合作与奉献的思想境界。
每一届“科技•体育•艺术周”都有十多个活动项目,盛况空前,蔚为大观。同学们在各项活动中高举才艺之旗,有技能的展示,有青春的旋律,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从活动的组织者到参与者,不论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啦啦队员,也不管是在台上或是台下,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到科体艺周的各项活动中去。尤其是政教处、年级组、体音美教研组、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大批老师以及全体班主任都为科体艺周的成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的老师也能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共同表现出了合作与奉献的思想境界和一流的工作水准。
6.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六
中共清水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天波
(2011年7月11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奋斗业绩,深刻揭示了我们党90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必须坚持的根本点,提出了新的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要任务,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学习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精神,结合对清水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思,我认为,讲话在四个方面对自己启示很大。一是讲话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讲话对我党90年奋斗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对我党在90年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革命历程中取得的伟
大成就进行了精辟分析总结。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0年来,我们党和人民经过奋斗、创造、积累,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讲话明确提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根本目标。讲话鲜明地突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跨越式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做到“六个坚持”:第一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第二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第
三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第四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第五要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第六要坚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讲话指出了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切实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讲话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项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恪守“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
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四是讲话明确指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点,这是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向。讲话对未来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指出要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三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四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好改革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要正确认识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
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二、深入贯彻讲话精神,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当前,我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领导干部,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讲话精神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用以指导全县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把理论学习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二)不断解放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清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重要转型期和跨越突破期,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讲
话精神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一要坚持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扩大引资规模,力争有更多的招商项目落户清水。二要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3331”工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努力把清水建成全省核桃大县、肉牛大县、土鸡大县、天水市大菜园和绿色优质农特产品基地。三要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县城专业市场为龙头,乡镇综合市场和产地市场为骨干,村级农家店和连锁店为基础的城乡商贸市场网络,以轩辕文化旅游节暨经贸项目洽谈会为平台,抓好旅游宣传推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四要按照“东扩西延北拓,打造精品山水园林县城”的思路,抓好以东部新城区为重点的县城建设,全力构建以县城为枢纽的“十”字型主骨架交通干道,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抓好18乡镇小城镇建设,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五要把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社会同步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六要注重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使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平衡、协调、共进。
(三)加大反腐倡廉,推动党的建设。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为从政之要、廉为立身之本”的思想认识,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公仆本色,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和财经纪律,管好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同时,要充分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全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的跨越。
(四)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
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各项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7.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七
答: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务实、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内涵深刻,它的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国精神”的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中国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国精神包含着阳刚与阴柔两个层面。”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内在性与超越性方面,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层面,并塑造了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中国精神的两大核心价值:和谐与中道。中国精神推崇“和谐”,表现为天人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表现为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中国传统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义,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
“和谐”的前提:(1)是整体的团结与合作,和谐是整体的有机化、组织化以及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也特别推崇集体荣誉感,在现代世界尤其表现为国家荣誉及其国家认同。(2)“和谐”乃多样性的并存与互补,所谓“和而不同”,整体的团结与合作不是抹掉个体,恰恰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并让个体分享整体的效能及其荣誉,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精神同样强调个体,但并不因此丧失整体性。(3)和谐是有主体性的,乃是主体的自立、自信与自强,因此绝非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更不是示弱。
3.持续不断的生成、创新与转化精神。中国精神秉持变化与流动的生命观,不承认绝对不变的实体,而是主张世界的生成变化,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自然系统到人的教化系统,从形上之道到形下之器物,从生命本体到社会文化及其解释,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并遵循运动变化的辩证法则。在其现代复兴过程中,中华民族更是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及其复杂局面,勇于担当、革故鼎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中国传统包括中国精神的现代转化。
4.共同的华夏认同及其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境内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传统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中国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与涵摄力,能吸纳或兼容一切外来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
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一直就在通过不断欣赏和学习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进而成就了华夏文化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传统,并在今日全球时代形成更加积极的作为与贡献。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境。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步一步接近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重重磨难而不断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高扬中国精神的旗帜,并根据时代和实际不断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8.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篇八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在提高人的安全文化、技术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安全生产工作追求的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抓安全生产就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大幅度地减少事故,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过程,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做到统筹兼顾。而“五个统筹”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在安全生产领域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人民的生命健康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往往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经济的损失,而且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因此,落实好“五个统筹”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事故总量降下来,把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遏制住,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工作环境,这也正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内容。
9.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九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编辑本段]
四、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着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将随之改变。二是当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有民族差别、国家差别的各个不同场合的时候,要求把这些原理的某些具体细节加以适当的改变,在同各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三是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用反映新的条件新的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条件的过时的结论。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3、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之后的历次思想解放,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具体表现出发,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对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这样两点是必须注意到的:一是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天的具体表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其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作了深刻论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而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个“转变”,并不容易。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因为,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在统筹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仍然在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实践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党当年领导工作重点转移、推进改革开放那样,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1、小平同志曾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继续解放思想是防止左的根本措施,也是中华民族不致被淘汰的前提。
2、理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不要设框框,至少在理论上不能设禁区,鼓励大家说实话,说真话,说切合实际的话,所谓理论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来自对实践的理性的总结提高。
3、纵观我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当我们联系实际大胆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某种理论时,革命就得到发展,每当我们脱离实际搞理论发明时,总是会吃大亏,特别是屡次被“左倾”差点葬送的教训更是深刻。
【浅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推荐阅读:
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17
浅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08-0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08-20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08-19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看法06-16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影响09-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之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06-30
论科学发展观的法哲学价值06-30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乡镇职能09-15
关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