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2024-07-06

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8篇)

1.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客运市场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河交通管理所代晓璐

为维护我市客运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便利的交通运输,近日,市交通局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目前我市客运市场管理和发展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活动,通过了解现状、查找问题、综合分析原因,为进一步改善我市客运市场管理、推动客运市场发展提出了好的意见建议。

一、目前我市客运市场管理和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交通主管部门坚持把客运市场管理作为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客运市场得到了稳定有序的发展。特别是客运出租业和城市公交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走向了规范发展、壮大规模的新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极大地满足了群众需求,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市有道路客运经营企业4家;全市道路客运线路64条,其中:市内线路13条,跨市地线路26条,跨省线路2条。全市现有道路客运班车411辆,其中:市内班车355辆,跨地市班车35辆,跨省班车21辆。全市现有客运出租汽车134辆,96年实施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经营权10年期限。全市公交营运线路13条,营运车辆168部,线路总长度达160公里,1年营运收入达2000万元,固定资产已达2460万元,城市公交成为我市城市交通的主力军。为促进我市公交客运市场的良性发展,市交通局和城乡建设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我市客运市场的管理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运输企业的行业指导、管理,不断规范客运线路班车、出租车的经营行为。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在主要客运汽车站设立驻站办公室,派驻工作人员协助企业进行管理。二是坚持不懈的打击“黑车”非法经营活动,净化客运市场。建立长效打黑工作机制,量化工作任务,采取机动灵活的工作方式对“黑车”进行查处。同时重点打击非法载客的二、三轮摩托车,2006年以来,共查处“黑车”365台,二、三轮摩托车260辆。三是加强对群众投诉客运车辆违章、宰客等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办工作,完善各项投诉制度,采取谁处理,谁签字的责任制,确保群众举报投诉问题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推出举报投诉处理时限,保证事事都落实、件件有回音。四是大力扶持公交公司实行以“体制、机制、票制”改革为主的“三制”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挂大靠强等措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打造自身“造血”功能,平度公交走出了一条公益事业靠改革求发展,向市场要效益的全新发展道路。

二、目前我市客运市场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公交客运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管理、收费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交客运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了公交客运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出租车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客运出租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低,服务不规范,态度差,特别是在夜间经营的出租司机,无服务资格证上岗的情况比较普遍,由此引发的服务差、宰客现象严重,乘客对出租车的投诉也大部分集中在夜间。由于大部分出租车有主、副两个驾驶员,其为雇佣关系,为了经济利益,车主经常更换驾驶员,新驾驶员在不经培训、无服务资格证的情况下参与经营,违章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逃避乘客投诉、举报,很多出租车不按规定摆放服务资格证和采取种种办法遮挡牌照,给乘客投诉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查处增加了难度。大部分出租车还存在着车容车貌不整洁,车内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二)出租公司不能对出租车进行有效的管理。1996年,在实行经营权有偿使用的同时,个体经营者全部挂靠到出租汽车专业公司,但出租公司的实质是服务公司,公司和车辆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挂靠关系,所谓的企业管理人员仅仅几个人,仅为出租车提供证照办理、代收税费等一般

性服务,主要为收取挂靠费,对出租车基本上没有管理措施及实施管理。

(三)出租车候客站场少,影响交通秩序。我市出租车候客站场建设长期未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现有的几处停车点,形不成规模,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综合服务功能,造成出租车乱停乱靠、占道经营、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交通秩序,并危及道路行车安全。

(四)城市公交缺乏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市尚未出台对城市公交的管理及扶持政策,经营无法可依,依赖政府协调的随意性大,很不稳定。即使市政府提倡大公交思想和战略,也没有从条文上确定下来,各方面对城市公交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区域区划存在着矛盾,城市公交实现“城乡一体化”困难重重。

三、造成我市公交客运市场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私下倒卖出租车经营权现象严重,出租车经营权价格不断上升,导致新购出租车经营业户的负担加重,经营不规范。1996年,我市实施了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每辆车经营权1.5万元,使用期限为10年。随着城市规模膨胀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租车市场运量不断增长,但为保护出租车经营的利益,保持出租车经营群体的稳定,一直对出租车实行总量控制。经过几年的经营与发

展,出租车行业成为赢利较高的行业,出租车经营权的价格已被私下炒到了15--20万元。虽然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清理私下转让出租车经营权,并处罚了一些经营业户,但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还是想方设法蒙蔽过关。由于私下炒卖,导致出租车经营权价格的升高,出租车形成了投入高,回报慢的现象。

(二)企业管理和市场意识十分薄弱。运输企业普遍采取挂靠、承包、租赁等方式经营,“重收费、轻管理”,经营理念落后,企业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的紧迫感。由于管理、经营能力不足,服务水平跟不上,也给交通部门管理客运市场增加了难度,使管理出现脱节,导致经营者违章经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运市场一直未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不能实现吐故纳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客运业的发展壮大。

四、整顿公交客运市场的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公交客运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迅速、舒适的交通服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推动我市公交客运业的有序发展:

(一)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企业资质管理,促进市场合理分工,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逐步规范挂靠、承包、租赁经营行为,可以通过提高管理费、客运车辆入股经营等方式,实现客运企业及营运车主的责权利平衡。

(二)进一步改革客运线路审批制度。要简化审批层次,转变审批方式,规范客运线路审批程序,建立市场推出机制,实施客运线路使用权期限制,促进合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三)不断提高客运运力水平。以胶州市发达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网为依托,构建高速客运网络,加大班车密度,牢固占领道路客运业的市场优势。加快中高级客车的更新速度,提高单车运载能力,提高舒适化程度,提高客运经济效益。

(四)进一步提高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交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系统、制订优先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等举措,促进城市公交的健康发展。同时,针对我市公共客运管理体制分割、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现象,应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明确界定城市公共客运管理部门,集中由一个部门管理,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执法尺度,统一服务质量,从而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2.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速度不断加快,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经营生产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毒大米”、 “瘦肉精”、“染色馒头”、“三鹿奶粉”、“苏丹红”等频频拉响的食品安全警报,火辣辣地拷问着企业的道德底线和政府监管能力,使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更加强烈和迫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1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成效显著

1.1 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机构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级农业主管单位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大大确保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发现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行为,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2 检验和检测体系不断健全

经过建设,我市以市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县(市、区)质检站为骨干、主要农产品市场检测点为补充的“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加大了检测力度,在蔬菜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基本都建立了检测点。

1.3 农产品市场准入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市按照蔬菜市场准入的要求,坚持对“一大六小”市场(超市)上市蔬菜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强化自检督导,确保了自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对农产品市场和生产基地加强抽查检测,定期开展抽检工作。

1.4 农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帮助农户和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同时,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管体系与监管任务、监管责任还不相适应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都已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各级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普遍存在力量分散、人员不足、手段缺失等情况,这与日益繁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不相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2.2 生产者的素质与标准化生产要求不适应

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都还比较低,量大面广,加上现有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标准化生产要求;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自律能力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2.3 产地准出管理不适应农产品优质优价

从优质优价看,“三品一标”产品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组织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销售中,“三品一标”生产的优质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优价,这与严格产地准出管理不相适应。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1.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特别要强化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1.2 加大培训力度

既要培训监管部门的人员,也要培训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全面掌握法律法规的规定,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监管人员的依法监管能力。

3.2 建立与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3.2.1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工作。要组织对原有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3.2.2 加大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掌握标准化生产知识技能,扩大标准化覆盖面和普及率,以标准的实施保障质量安全。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3.3.1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为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确保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能够满足工作需要。

3.3.2 切实加强检验与检测

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品种,增加监测频次。重点开展对主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的监测和监督抽查。

3.3.3 积极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把产地准出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的关键环节,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二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扩大准入品种,增加检测批次,有效地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

3.3.4 强化执法监管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违法违规事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农药和非食用添加剂的行为,严厉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的行为。

3.4 加大投入,优化环境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创造宽松环境,广泛吸引基地、企业、市场等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等基础建设,多渠道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投入。

3.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一、当前我市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各级有关部门从改善徐州投资软环境入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宣传逐步开展。全市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了公民诚信教育;税务部门开展了“诚信纳税,利国利民”的宣传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金融部门在《徐州日报》刊发了诚信教育专版,举办了诚信有奖征文活动;我市120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联合发出倡议,倡议我市企业塑造“重约守信”良好形象;宣传、经贸、工商、物价等部门也联合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以塑造我市商贸流通业新形象。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信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为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工商部门成立了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围绕企业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状况、失信记录等情况开展工作;税务部门成立了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等信用情况进行征集、管理;金融、质监、法院、海关等职能部门也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了专门的收集与管理。20xx年7月,市工商局、经贸委等17家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徐州市共建企业信用工程管理体系的意见》的文件,初步建立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市质监部门不断加大对“制假售假、以假乱真”等失信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市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工作办公室加强了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使全市逃废债余额比去年下降了82.7%;工商部门对市场中的失信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为企业创造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信用服务更加广泛。工商部门坚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确认活动,建立了企业登记查询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信用中介服务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成立了9家信用担保公司,为近100家企业担保贷款200多笔,累计贷款金额2.88亿元,没有出现代偿和追索现象。其中,泉山区私营个体担保公司已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信用担保公司试点单位。

(四)政府诚信形象渐入人心。按照“规范、高效、廉洁、便民”的宗旨,20xx年10月市政府挂牌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26个部门涉及365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市级机关各部门积极投身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连续两年主动接受群众民主评议,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二、制约我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诚信失缺、道德失范的现象在某些行业和部门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信用不良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4.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四

报告

李阳建筑学一班20102229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个,博物馆3个;53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莒县、五莲县分别于1996年、1998年被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莒县招贤镇等3个乡镇(街道)2005年被首批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东港区中盛社区等5个社区2005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此外,自1997年以来,我市还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先后命名表彰了3批22个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省的部署,我市自今年以来全面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莒县、五莲县已经建成了县级支中心,东港区、岚山区、日照开发区支中心正在建设中;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了基层服务点。乡镇、农村的做法是,同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点相结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接受合播放共享工程文化信息,实现了二者的共建共享,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随时点播收看精彩的文化类节目。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投资170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戏台,添置了多媒体投影机,每晚7点至9点定时播放“共享工程”内容;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王家庄充分发挥服务点的功能,向农民群众播放科普知识和文化类节目;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5000㎡的文化广场,并在广场安置了大屏幕背投电视,接通了共享工程节目信号,每天晚上向村民开放;五莲县许孟镇院西村共享工程与党员教育、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瓜菜销售“四位一体”,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日照开发区车家村服务点配有20多台微机,有专门的管理员,每天对村民开放。共享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①乡镇文化站。目前,全市53个乡镇全部有文化站,编制总数为67人,实有100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39人。各文化站都设有站长,有的还设有副站长。所有文化站中,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的有32个,与其他单位共建共享的有17个,另有4个没有设施;设施面积100—300㎡的有10个,超过300㎡的有7个;“五室”、一场、一院、一校(即: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文艺排演室或歌舞厅、游艺活动室、展览室;现代化娱乐场或文化广场;影剧院;农业文化业校)齐全的有12个,只建有“五室”的有7个;乡镇图书室藏书最多的达到5万册,最少的仅有200册,有9个乡镇文化站暂无图书室。②农村文化大院。目前,全市有2200多个村建有文化大院,占全部农村总数的74%,大多数文化大院建有图书室。如,东港区日照街道后楼村建设了包括图书阅览室在内的文体活动中心;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建设了功能完善的图书室、文艺活动室、棋牌室等文体设施,每天对群众开放;莒县招贤镇董家坡村、浮来山镇十里堡村等投资2万多元,在文化广场安置了大型背投彩电,并与共享工程相联接;五莲县洪凝镇大尧居村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文体广场,并投资近10万元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村图书室藏书达到了10000册;

开发区奎山街道后两河村新建成包括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在内的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面积近6000㎡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村老年文艺队也即将组建。③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目前,全市有近200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广大农村、社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莒县夏庄镇周姑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莒县峤山镇周姑剧团、安庄镇周姑剧团和五莲县许孟镇许孟村艺术团等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称号。除镇、村自发组织的活动外,市文化局每年都要开展“科普文化进农家”、“情系热土”、“欢乐乡村”等各类文化下乡活动近百场次。

3.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各区县、各乡镇都有电影放映队,对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电影业的逐渐萎缩,到目前乡镇电影放映队已经所剩无几。东港区原有的10支放映队伍已经全部解散,现在主要依靠电影公司给予提供放映服务;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开发区现在能坚持放映的共计也仅有15支队伍、29名放映员、18台放映机。在财政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开拓市场,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由企业出资组织放映,老百姓免费享受电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资金问题,提供了电影服务,又宣传了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2006年全市共放映农村2030场次,2007年前三季度已放映1900场次。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步展开。由于国家、省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政策刚刚出台,目前,我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充实藏书,已建成具有农家书屋雏形的各类图书室、阅览室等共计200余个,总投资为334.56万元。其中,有电子阅览室的共有44个,占21%。最近,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等15部门根据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阅读”工程,建设“农家书屋”的意见》,对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我市以莒县为试点,在全市建设50个示范“农家书屋”,以后每年递增建设100个,到2010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力争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二、当前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人员工资除外)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无投入,致使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党委、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无力投入;二是由于基层领导同志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观念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三是由于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基层文化建设目标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对县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命名工作,但这项工作没有与对基层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相挂钩。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

2.区县、乡镇、农村三级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滞后。从区县来看,莒县、五莲县两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的“两馆”尽管达到了二级馆的要求,但这些设施由于建设时间早,规模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东港区目前没有独立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岚山区目前文化馆、图书馆还是空白。从乡镇来看,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开展科技讲座、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游戏娱乐以及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课堂,也是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重要阵地,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每个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但大多在乡镇政府办公场所内,远离居民区,既缺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场所,又不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即使那些有独立场所的文化站,其设施、设备以及投入等也

与综合文化站的要求相差很远。面对这种现实,各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工作,在共享工程建设、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群文辅导、参与市里大型文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发展。但由于文化设施的制约,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农村来看,大多数村文化大院也由于缺少设施和内容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村图书室为例,目前,有不少村除了按规定征订的党报党刊外,其他藏书极少;即使藏书较多的图书室,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科技、文化、农业、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书籍也寥寥无几,利用率很低。

3.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薄弱,工作不专一。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全市53个乡镇都设有文化站编制,配备了站长,有的还有副站长。但这些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其他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等工作,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的精力很少,文化工作无规划、无目标。另一方面,对文化站长选人用人上缺乏针对性,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学历较低,业务技能较差;再加上由于基层文化工作条件简陋、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运行经费短缺,有些同志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缺乏扶持。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资金扶持,农村电影放映经费严重不足。当前的放映主要是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进行,而企业之所以提供赞助费用,根本目的在于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与电影放映单位的协议也是临时性的,一旦协议结束,放映单位没有了资金来源,就会停止放映。因而,这些电影放映活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放映。另一方面,各电影放映队伍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更新和添置设备,只能使用现有的老式胶片放映机,导致了成本过高。五莲县是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县,通过“影企联姻”,每放映一场电影企业赞助100元,去掉人员工资、运输、片租等费用,仅剩十几元;所放的片子大多是库存片或者是租金便宜的老片,如果租赁新片、大片的话,则成本将大大提高,引进成本低、质量优的数字电影已经势在必行。虽然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政策已经出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资金目前还没有用于农村电影放映补贴,区县配套资金也还没有到位,对这项资金的使用监管措施还有待加强。

三、关于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日照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社会文化先进县、新增1个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市有60%的乡镇成为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根据这个规划和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我市急需出台一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从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入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县已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没有“两馆”和“共享工程”支中心的要抓紧建设。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在各乡镇都有一些闲置房屋,它们主要是一些垂直部门设在乡镇的站、所取消后腾出来的,如果将这些房

屋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将其建设成综合文化站,既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乡镇负担,又解决了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以根据情况新建文化站。力争到2008年建成15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村居文化大院,2009年建成30个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300个村居文化大院,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积极探索建立以乡镇为主、市县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保障体制,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由市文化局负责监督资金利用情况;县级财政根据市里的补助,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他资金由乡镇财政资金解决。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3.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加强对区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是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继续加强对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进行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的任务目标一起考核,促使区县和乡镇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协调发展。考核内容应该包括领导重视、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业务工作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4.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中办发〔2007〕21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改革……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省、市对农村电影放映的资金补助政策已经出台,每放映1场农村公益电影政府补助200元,其中省财政补贴60%,市、县财政分别补贴20%。为保证这笔资金专款专用,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于11月9日在济南召开了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会议,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进行了部署,出台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农村电影专项资金。从我市情况看,按照一台设备一年提供300个村的放映服务来计算,2008年要实现全市农村70%的覆盖率的目标,至少需要84台放映设备;而到2010年要实现100%的覆盖的话,则至少需要120台放映设备。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我市可以对补助资金的利用以市场运作方式拟定具体招标方案,对社会公开招标,特别是要引进现代化的数字电影放映服务。要引导和支持民营电影放映企业发展,鼓励电影放映企业和个人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搞活经营。这样,既保证了农村电影放映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又推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今后,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交通,切实 了解和掌握我市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在发展、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的 突出矛盾和问题, 并积极探素解决的办法及途径, 力求实现道路 旅客运输业新的发展。我局通过采取座谈、走访等形式,并对近几年来已调解、解决的矛盾进行分析, 同时对全市的道路旅客运 输市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矛盾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 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客运市场的现状

目前, 全市共有营运线路 506条, 营运客车 2243辆, 总座位 59365个。其中省际线路 183条,客车 574辆,座位 21889个;市际线 路 92条,客车 269辆,座位 8374个;县际线路 109条,客车 540辆, 座位 13495个;县内线路 122条, 客车 860辆, 座位 15607个;车辆类型等级高级客车 970辆,中级客车 597辆,普通客车 676辆;车辆技术等级一级客车 1632辆,二级 610辆,三级 1辆。全市共有一级客运企业 1个,二级客运企业 2个,四级客运 企业1个;全市等级汽车客运站 18个,其中一级汽车站 1个、二级汽车站 7个、三级汽车站 5个、四级汽车站 5个。全市日均 发送 4500个班次,日均发送旅客6万余人;班车通达 1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省内所有地市、区内所有县乡。

二、我市客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客运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客运市场秩序逐年好转, 总体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 题。

(一 我市现有客运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 市场经营主体依然存 在弱、散、小的特点,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1983年, 在“有路大家行、社会办交通”的政策引导下,个体私营客运车 辆大量衍生, 道路运输行业从国家垄断经营走向了放开的自由市 场。1995年,交通部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指出,鼓励个体运 输业户挂靠经营, 并明确指出允许国有运输企业接受个体业户挂 靠经营,使挂靠经营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应该说,这些改革 开放进程中的政策对运输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

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加巨, 挂靠问题已成为行业发 展、行业文明、行业规范管理的主要障碍。我市现有 2242辆营 运客车,只有信运集团经营信阳至罗山、信阳至潢川、信阳至郑 州、信阳至武汉、信阳至合肥、信阳至南阳线路的车辆实行公车 公营,公营化比例不到 5%。挂靠经营的运输组织形式仍占据市 场的主体地位。

(二 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依然落后, 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落实不到位。由于客运车辆经营形式的存在, 车辆的产权实质上 还是个体拥有,管理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长期以来,由于客运市

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退出机制不完善,使道路运输企业从管理、服务和经营中, 逐步转变为纯经营型, 把国家的道路客运班线变 成了企业创造效益的一大途经,重收费、轻管理。从而,在道路 旅客运输市场上形成了大量的“父子车、夫妻车、兄弟车、家旅 车” 经营同一条线路等现状, 并逐步演化成区域性客运班线垄断 者,强权经营,欺行霸市的行为,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线路 与线路之间、车主与车主之间为获取线路的经营资格和争拉客源 而发生矛盾, 经市场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给社会和客运市场 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车主不是企业职工, 企业对车主的 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日常的管理、协调能力十分薄 弱;从而,也造成了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三在运输市场中,普通旅客运输仍占主导地位,优质运输供 给还显不足, 还不能为不同层次需要的旅客提供多样性的运输服 务。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从事客运的门槛儿非常低,市场经 营主体仍然存在规模小、服务能力低、诚信度不高、供给层次低 等问题,导致低层次的同质竞争,以致于经营行为不规范,超范 围经营,不按核定线路行驶,自主改行线路,站外揽客,兜圈打 转,争抢乘客,随意压价、抬价,投诉、被媒体曝光,以及因经 营利益引发聚众闹事、集体停运等问题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客 运市场的稳定。

(四客运市场一直未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不能吐故纳新,实 现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从客运市场的初期到现在, 一直存在 “进

来容易、出去难”的现象,在对一些影响较为恶劣,直接影响到 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事件上,没有一种退出运输市场的有效制度, 存在较大的缺陷性。

(五运管体制不顺,执法环境差,市场监管力量薄弱,社会投 诉渠道不畅, 处理制度不健全, 上下级运管机构政令不能保障畅 通, 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执法人员的依法行 政水平依然偏低, 依然存在着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能力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工作方法不适应的问题, 与管理道路运输行业 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运输市场的有序发展。

(六 运管机构行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低, 科技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输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市场监管的推动作用明显不 够。我市虽然建立了以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管理平台 和以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网为核心的服务平台, 但也暴露出对 信息化工作缺乏的有效协调、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平台, 以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人才和相应的资金保证等问题, 使得我市道 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不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离人民群众对公共服 务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在中心城区客运管理系统上, 虽然取 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每年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管 理上,资金匮乏、热情不高等现象非常突出,至今企业仍欠管理 金费。

(七乡镇包车与城乡客运班车经常客源问题产生矛盾 , 影响了 客运市场的稳定。为加强对我市微型客运车辆的管理, 2006年 7 月 29日,在光山召开的全市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会议决定,对已 经从事道路旅客运输, 不能定线经营的 7座以下的微型客车, 统 一纳入行业管理,其经营范围是“乡镇包车”。即只能是从事乡 镇、乡村之间的道路旅客运输。由于乡镇包车是在乡镇之间从事 经营, 因此与经营城乡客运班线的经营者时常因利益之争发生投 诉、上访、停运等事件,影响了客运市场的稳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对市场主体培育不够。以前过度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个体 经营业户和小规模运输企业数量增长过快, 市场过度开放又疏于 行业管理, 往往会出现运力相对过剩,造成运输市场恶性竞争加 剧、有效竞争不足等问题。八十年代,为了解决运力紧张、严重 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交通部实施了“有水大家行船、有路 大家行车”的政策,实现了运输市场的大开放,各级交通部门实 施了“只批不控”的政策。由于市场运力严重短缺,市场机制配 置资源的功能开始充分显现。社会资金大量涌入道路客运市场, 短短几年时间,运力大幅度增长,到九十年代初期,运力和运量 基本达到了平衡 , 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的目标,对国民经济 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个时期, 是道路客运市场的 “短 缺经济”时期,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运 力小于运量,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发展”运力。发展过程中的许 多其他问题和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缓解, 有的被掩盖了起来。九十年代后期开始, 各级交通部门开始执行严控发展的政策。但

由于运力过剩情况十分严重,又由于我国经济开始从粗放式发展 向集约化进行结构调整,道路客运市场基本处于运力大于运量的 状态,这一时期是道路客运市场的“过剩经济”时期,客运市场 出现了残酷竞争、运价下降、效益下降等现象。

(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交叉,客运市场存在分工不明,业 务重叠,从而造成管理不力,导致客运市场违规违章经营,缺乏 有效地综合打击手段。尤其是在对我市火车站的综合治理上,虽 然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打击,但由于各 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周密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缺乏长 效机制等原因,效果不够明显,拉客、喊客、乱停乱放、不进站 经营等不规范经营仍有重生的现象。

(三)在市场监管手段,仍然大量地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 模式,虽然有些改革和创新,但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缺乏一致 性和连续性,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管理机制方 面尚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计划经济模式下,客运管理和其他管 理一样,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管理手段方面重处罚、轻引 导,导致违规经营现象得以衍生。

(四)监管与服务不到位,政府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错位和缺位。一方面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全局 性问题缺乏深入前瞻的研究,法规建设、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相 对滞后,使道路运输管理设施和营运设施、设备的投入长期不足,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

存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重审批轻监管、重硬件轻软件,没有正 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未能较好地运用经济的、法律 的、行政的手段把该管的管理好,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 “错 位”和“缺位”的问题。

四、加强客运市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市场合理分工,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推进公车公营速度,提 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按照《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 规定》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职业管理和评价规定》,对企业及 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安全状况、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规 范经营行为。

(二)逐步改革客运线路审批制度,打破线路终身制,落实客运 班线经营期限制,推行客运班线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优化资 源配置,促进合理竞争,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三)加强客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市客运投诉中心,公 开投诉受理电话 96520,制定投诉制度,保证社会投诉渠道畅通,保证市场监管有效,规范经营行为。

(四)着力抓好重点工作,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1、制定道路旅客运输发展规划。依据公路网络和社会经济发展 对道路旅客运输的需求,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地编制道路试旅 客运输发展规划,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把关严、审批准。同时 建立健全客运线路统计、整理制度,对客运线路进行科学、合理 的布局,控制线路之间重复里程的长度或比例,合理确定省际、区际、县际班线起讫点之间的重复里程,把客运市场中存在的矛 盾减到最少化,用科学先进的规划来引领我市道路道路旅客运输 真正走在全省前面。

2、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按城乡统筹发展 的要求积极推广嘉兴城乡客运一体化经验。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提高农村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以城乡客运一体化为方 向,全面提升农村客运的公共服务水平。

3、继续做好客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以客运市场清理整顿为突 破口,切实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动员全市各级运管部门的力 量,积极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集中整治,使违规经营现 象在全市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客运市场清理整顿的宣 传,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客运市场清理整顿的必要性。

4、加快道路运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从公众出行信息、车辆动态信息、运政服务信息、企业服务信息等方面着手,利用 现有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直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5、合理布

局,加强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客运站场属于公益 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站场建设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在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实现经济与站场同 步发展。要结合道路交通和城镇规划合理选址,减少旅客换乘成 本。在农村地区和公路沿线的停靠站、招呼站,做到与农村公路 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实现“路、站、运”

6.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又在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新形势下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和工作手段,从源头上防止利益冲突,对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防止利益冲突的概念及思路原则

“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廉政概念,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并且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致价值判断和政策取向偏离公共利益要求,所发生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例如少数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在其领导的地区、行业工作,该领导干部就存在利用职务便利为家属、子女在职务职级晋升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额外关照的可能性;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存在为自己家属、子女、亲友所办私营企业关照生意、牺牲国有企业利益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都是利益冲突在现实社会的具体体现。

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公职人员发生利益冲突时,其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腐败,但如果不加以及时合理解决,任其发展,利益冲突就有可能走向极端,就会以权谋

私,与民争利,导致腐败发生。换言之,有利益冲突不一定有腐败行为,而腐败过程则或多或少夹杂着利益冲突,它是利益冲突的严重后果。所以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是非常需要和迫切的。防止利益冲突,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干部群众思想工作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强化多角度、深层次、广覆盖、大交叉的观察视野,激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制度功能,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切实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利益冲突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从公职人员个体来看,少数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和自律不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公职人员经受不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理想信念失落、价值取向错位、心态失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扭曲,表面大讲从政道德,大谈廉洁奉公,内心却禁不住诱惑,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成为典型的“两面人”,当其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私人利益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牺牲公共利益而获取私人利益。二是从权力运行整体来看,权力相对集中和透明度不高。权力部门拥有决策权、行政审批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等各种权力,由于权力相对集中,在一些

权力行使不规范、自由裁量过大的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少数领导干部因个人私欲膨胀、暗箱操作,为自己、为亲戚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提供方便,就会出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触和冲突。目前,由于我们仍然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尤其是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不少公共权力的运行仍然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与利益交换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渠道更加畅通,途径更加隐蔽,使得不少利益冲突防不胜防。三是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中国社会重人情、讲关系的历史影响依然存在。由于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延续,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人情的社会。正是浓厚的人情关系和潜规则,使一些公职人员模糊了是非标准,不少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公共权力,就理应为自己、为亲属、为身边人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权力或职务影响,为自己、亲属、同学、战友等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执法不公。主要是部门利益刚性化,少数党员干部利用执纪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以乱作为、不作为等手段,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群众利益。二是权钱交易。少数党员干部利用规划许可、行政

审批等权力直接从利益相关者那里收取实体性的或非实体性的私人利益,不给钱不办事,收到钱乱办事,既损害了国家利益,又损害了群众利益。三是政绩工程。有的领导乐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四是与民争利。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掌握的公共信息,提前购买、装修即将拆迁的房产、店铺或迁入户口,获取拆迁补偿金或安置房;利用职权占有或滥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生利益冲突。

三、防止利益冲突的主体范围、内容及重点

“利益冲突”主要出现在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因为其职权的行使直接或间接地使本人或特定关系人从中获得利益。公职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的私人利益,不能让私人利益破坏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客观性,否则必然会滥用公共权力,使其沦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侵害大众与国家利益。

当前,要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防止利益冲突的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分离的有效机制。围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防止利益冲突的思想基础;要细化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办法,优化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为导向;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防止利益冲突的物质基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防止利益冲突的组织基

础;要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机制,强化防止利益冲突的制衡力量;要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规范防止利益冲突的主体形象;要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群众基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平安稳定,消除防止利益冲突的潜在隐患;要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改善防止利益冲突的外部环境

四、防止利益冲突的措施及制度

一是深化对防止利益冲突的学习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对防止利益冲突的宣传教育,通过编印防止利益冲突的专题资料、开设防止利益冲突的专题讲座、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等途径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民宣传教育,提高“利益冲突”概念的社会知晓率,结合正在开展的“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公务员法》和有关防止利益冲突的相关文件资料,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防止利益冲突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意识。

二是加大对利益冲突问题的监督和处理力度。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重点对对工程建设、教育卫生、城市拆迁等易发多发利益冲突领域,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要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中防止利益冲突规定,对新提任干部运用任前廉政审核机制,把利益冲突作为干部任前的重要审核内容,第一

时间评估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风险,做到在任职前就实现利益冲突的有效防范。加强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问题及腐败案件,要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建立对公职人员及其家属进行例行利益冲突检查制度和及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申报制度,公职人员应当根据申报程序,及时向上级报告利益冲突,并根据有关指示处理利益冲突。完善问责机制,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举报领导干部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对发现的党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问题及腐败案件,通过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免职、责令辞职等多种问责形式,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三是完善回避制度。回避问题主要是要创新利益回避制度,利益回避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程序保障。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档案,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定期更新和补充信息,对于违反回避信息档案管理制度的行为人,应当视情节予以处分;结合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有关事项报告等规定,扩大申报内容和对象,对拒报、虚报行为设定切实可行的严惩措施,让财产申报真正成为制度常态;创新性地建立违规公职人员个人资产处理制度,对其个人资产要采取资产出售、账户冻结和秘密托管等方式进行适当处理,防止权力滥用。

四是深化有利于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改革。要进一步深

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财税投资体制改革等等,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发生现实利益冲突的机会。同时,对针对梳理出来的利益冲突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对存在利益冲突情节较轻的人员,建议组织部门对其进行调任或责成所属单位及时轮岗;对存在利益冲突情节较重的人员,由纪检监察部门对其作深入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违纪违法问题。

五是构建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一套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以及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围绕利益冲突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廉政准则》,制订出台防止利益冲突的具体行为规范和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行政程序制度,规范行政立法、决策、执法、监督程序,完善行政监督程序,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强化对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的规范与监督。

7.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七

提案委员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水灾、旱灾、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要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最主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最主要的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最主要的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按照这一思路,今年6-7月,县政协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一主题展开了调研,现扼要汇报有关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健全、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 果转化。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现阶段,农业方面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的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我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果业局、水务局、粮食局等涉农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64人。其中初级121人、中级30人、高级13人。各乡镇自2002年起,成立了以农、林、水等职能的综合性农业服务管理站和农业经营管理站。全县共有农业服务管理站、农业经营管理站各21个,农业服务管理站事业编制177人,农业经营管理站事业编制68人,合计245人,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县级涉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等方面看,初步构建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但是,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年事已高已经退休,有的担任了行政领导职务,有的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或兼做其他工作,真正懂农业科学技术,一心搞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如凤毛麟角,使得全县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不合理;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的滞后状态。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1、体制设置,人员配置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现行的农业服务管理站和农业经营管理站管理体制是:人事任免和调配、人员工资归乡镇政府管理,县农业部门仅负责业务指导和联系,缺少统一调配功能。有时召集有关人员参会,都需左催右请,布置工作任务更是难以落实;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县级涉农部门自2000年以来,未进专业技术人员,随着自然减员、转行的逐年增加,科技专业人员在单位编制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林果公司改果业局后,总编制12人,正常上班的8人,真正懂林果专业知识、专门推广林果科技的人紧缺。乡镇一级虽然设立了“两站”,但人员以兼职为主,如雷公尖、宝峰什么会都是同一人参加;有的乡这次参加培训的人下次培训的时候人就换了,岗位随时变换,缺乏专业性服务人才,涉及专业的工作不能落实。村级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而村级班子人员更不懂专业技术,难以让百姓掌握相关技术。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2、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偏低,队伍不稳。我县农技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陈旧,专业结构单一,大多是传统作物(如水稻、棉花、油菜等专业),因涉农单位近10年未进人,市场需求量大的经济作物专业人才(如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等专业)一个也未引进,形成专业人才空白;二是乡镇农技人员中,中等专业以上院校毕业的不多,且有一些根本无专业知识,属非科技人员。这些人员占编却不在岗,从事司机、出纳、计生等工作且换动频繁。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偏低,队伍不稳,无力应对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服务形式单一,推广经费紧缺。目前,我县公益性农技机构一般是实行“官办、官包、官管”,服务形式单一。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同时,县、乡两级未安排农技推广经费,农技服务经费严重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4、服务层次很低,很难产生效益。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量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面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如我县椪柑已形成较大规模,但由于缺少配套服务措施,收益还是停留在以“量”取胜,并非以“质”取胜上,有时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严重挫伤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

1、理顺体制,配齐人员。建议实施“人才”战略,把农业专业人才纳入进去,根据我县涉农单位所缺人才的现实情况,县统一考虑引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按照急需什么人才,优先引进什么人才的原则,提高引进人才的实用性,并解决相关待遇,使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建议编委、人事部门对乡镇农技人员重新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应解决编制、职称评定等问题,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2、创新机制,稳定队伍。农村科技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是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农村科技经营性服务可以带动农村科技公益性服务,农村科技公益性服务也可以促进农村科技经营性服务。建议创新机制,区别农业服务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从缩编减员入手,各乡镇重新核定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做到定员、定岗、定编,专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除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外,在农民可承受并确保农民受益的前提下,可开展经营性农技推广项目,扩大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来源,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稳定农技推广人员队伍。通过引进、培训等方式,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精干、高效、规范的技术队伍,加快农技推广与现代农业对接。

3、加强培训,倡导合作。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的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一是加强培训。县级技术人员每年须参加省、市培训,了解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后,培训乡镇科技人员;乡镇科技人员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建议县财政每年给涉农单位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借鉴湖南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经验,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使农技人员与农民、农民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建议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精神,指导农村土地科学、规范、健康有序流转,增强生产要素重组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围绕优势产业,以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贩运大户为主体,积极倡导、培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或协会。

4、确立重点,打造特色。建议不断破除陈旧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着力围绕优质稻、畜禽、水产、蔬菜、白茶、椪柑等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精心策划、论证包装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全力打造靖安绿色品牌、市场名牌。建议研究出台扶持农业开发项目政策,鼓励支持县、乡机关干部兴办、合办、协办农业项目,为农民起引领、示范作用。

8.关于健全我市金融市场体系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以规划为先导,充分发挥“万村千乡”与“新网工程”等市场工程骨干作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家店”覆盖率、商品配送率、“一网多用”

等功能。供销社要进一步利用“新网工程”,发挥网点和运储资源优势,推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改造。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布局合理、设施达标、功能完善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做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村、农副产品交易进市场、物流配送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巩固提高已建2351个“农家店”,50个配送中心的基础上,村级“农家店”覆盖率达90%以上,“农家店”商品配送提高到65%以上,不断促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网多用”。做到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政府所在地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或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每个村都有连锁或规范经营的日用消费品综合便利店。

二、实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我市现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近40个,占地面积近1000亩,年交易额近50亿元。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普遍存在“投资多元化,目标短视化,管理物业化,经营分散化,交易方式和经营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市稼仙米业、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永强家禽批发市场、高河大王庙批发市场等,充分利用有关政策资金支持,改造升级已取得较好成效。批发市场要按照扩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服务等结合起来,做到品种多、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效益优。逐步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检测、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极积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低温仓储、专业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重视建设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专用仓储、码头和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施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

三、培育连锁经营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整合现有网点与新建网点相结合,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商品流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多元投资的连锁企业。支持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到乡、村建设连锁店;支持连锁骨干企业以收购、兼并、合资、加盟等多种形式改造、整合农村现有商业网点;支持农村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联合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四、构建连锁配送服务体系。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坚持改造、整合及新建相结合,推动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区县及乡镇投资建设;支持基层供销社通过自愿连锁、自愿结合的方式,统一纳入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网络;鼓励民营、个体经营者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建设和改造。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市级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连锁经营骨干企业在区县建设区域型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现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建设具有物流配送功能的区县农资超市。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中心与乡、村经营服务网点对接,形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五、加强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企业的龙头作用,鼓励和扶持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等流通模式,鼓励和支持农副产品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建立农村质量较高、规模较大、运营规范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与市内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菜市场及生鲜超市建立衔接紧密、产供销一体、便捷安全的经营销售网络,并配套建设农副产品安全监测体系。鼓励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市区菜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副产品专柜(点、区)。大力培育农副产品知名品牌,提升我市农副产品

上一篇:触动消费者心扉心理的广告设计的研究论文下一篇:今年的春节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