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腐败的几点思考

2024-09-29

对学术腐败的几点思考(7篇)

1.对学术腐败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反腐败的几点认识

李保刚

一、腐败的表象及本质

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若细分起来,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离间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信用卡上大做文章,也有麻将桌上送礼等等。经济犯罪目前猛烈之势在于团伙犯罪,许多大案要案所涉及的并非三、五人,一网就是一帮、一伙,这种形势更令人心惊胆寒。生活方式上的腐败表现在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买别墅、养情妇,完全丧失起码的生活道德。不难看出,这三方面的腐败是相联的,政治信念丧失不可避免地转向经济上的腐化,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变得奢侈靡烂,因此,腐败现象也就有增无减。

二、对反腐败的几点建议

1.把住用人关口。反腐的关键在“用人”上,以“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明、任人唯庸”为用人原则,非但腐败不能除,还有丧民心、殃政权的可能。中纪委委员、江西省纪委书记马世昌在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要知道,提拔一个好干部,能激励一批干部,树立正气;反之,提拔一个坏干部,便打击一批干部,带坏风气。”可见,从严治党首先还是要搞好干部选调。在干部的推荐选拔任用过程中真正贯彻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及四化”的方针,干部队伍纯洁了,腐败之风也就会渐小渐消。

2.划定权力界限。腐败与权力是休戚相关的,腐败多表现在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一定的规范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中纪委书记尉建行同志尖锐地分析道:从陈希同,王宝森问题来看,一是对领导班子成员授权不能太大,更不能形成一个人大权独揽,„„二是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不得越权,不得擅权,更不能侵权。”在日常政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权力界限划分清楚,才能保证干部执行职权时的合法合理。

3.发挥合力作用。许多学者在提出反腐败对策上都强调监督机制及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亦即监督与自我监督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监督与自我监督是监督机制中两个重要方面。监督主要指民主监督,主指人民群众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民主监督意义深远。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呢?第一,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要赋予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动员群众勇敢检举揭发腐败分子,要同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这同时也要健全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第二,领导干部也要为民主监督开道,要真诚主动地接受群众监督,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要建立健全以公开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权力运行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过程,公开办事结果,以此来更好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谈及自我监督,当然是指领导干部依靠其内在的、主观自身的力量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的监督。自我监督的标准只能有一条,即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以此标准作为自我监督的衡量尺度,才能使自我监督实现其真正意义。对于广大干部来说,坚持自我监督,不断地自省自律,是能够起到拒腐防变的作用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教育和自我教育,我认为自我教育作用尤为重要,这正如同外因和内因这两个要素,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是自省自律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应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对比检查,与先进找差距,深入持久地学习马列理论,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力争自己成为先进、典型。由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才算真正地发挥出来。因此也可以看出,中纪委所提出的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我们的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要求,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4.适度提高收入。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对于领导干部尚无法做到高薪养廉。但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享受的待遇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而一旦他们牟取暴

利或其他非法收入,就应将其免职。因此,公务员制度的完善也是反腐败的一计良策。

5.加大处罚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来约束惩治腐败分子,但腐败现象似乎仍在蔓延,可以看出,惩治腐败的力度仍要加大,强度更要增强。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失去威慑的本色,应有的强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于腐败分子,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毫不留情,从严惩处。诚然,反腐败是一幅短期内难以勾勒完成的图画,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一定会铸就一座反腐倡廉的丰碑。

2.对学术腐败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从源头上建立科学防治腐败体系的必要性

从源头上建立科学防治腐败体系的重要性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1. 建立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在建立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中,防腐倡廉、拒腐防变,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应有之义。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是与党的先进性背道而驰的,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反对腐败作为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在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同时,不断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反腐倡廉工作又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的要求;近期,中纪委在第六次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归根结底需要从源头做起”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十七大和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的这些部署和决策,对我们党员和管理者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实现党的新的奋斗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建立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总结。

多年来,我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并不断拓展其领域。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争先创优和先进性长效机制、各种法规条例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其目的和作用都是在源头上防治腐败问题的发生。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那些貌似不违法,实际是更隐蔽、更加复杂的腐败现象,党中央在吸取了过去防治腐败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准则规定中,把形形色色的收受财物的腐败行为做出定性量纪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源头防治腐败领域的重大举措。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凡是积极主动地抓教育、抓制度、抓管理、抓监督的,并形成规模和科学体系的,党风廉政建设就搞的好,腐败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凡是放松教育、放松管理、制度混乱、监督不力、放任自流的,就会出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拓展源头预防体系,加大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本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积极推进反腐败斗争。

3. 建立科学化源头防治腐败体系是油田建设的保证。

大港油田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氛围和廉政的环境,而腐败往往都制约和阻碍油田的建设。在建设大油田中,各单位肩负任务非常艰巨,面临的考验也很多,如果此时出现各种隐患问题和腐败现象,党员和管理者的形象会受到损坏,群众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也会削弱。因此,不断建立科学而又规范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和体制机制,使各项工作都按程序在公开、公平、公正中进行,并通过党员和管理者的勤奋、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带动和调动群众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这几年我们大港油田在源头防治腐败上做了大量而又有效工作,各单位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了各种规定制度以及监督机制,为大港油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例如大港油田汇编的《监督制约制度》中的“油田建设投资管理暂行规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场准入和招投标实施细则”、“物资采购暂行办法”等制度以及油田公司廉政文化网的开通,还有勘探开发研究院正在开展的廉政责任制以及警示教育、家庭廉洁承诺等举措和做法,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油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廉政氛围。今天大港油田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源头防治腐败的领域,使管理者自觉廉政行权,使员工始终保持旺盛斗志,使企业财产不会遭到损失,这样建设大油田才有可靠的保证。

二、建立科学化源头防治腐败体系的途径

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领域归根结底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制度,在体制和管理上形成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力配置科学的责任体系,为此,要建立科学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加强管理者聘用入手,完善科学的任用机制。

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是源头防治腐败工作的起点。他们的素质和作风,对营造良好的行权环境,实现权力运用的正确性、公平性至关重要,因此,党组织在完善任用机制的同时,要把建设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作为源头治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通过科学的选人渠道,确实把那些觉悟高、作风正、懂业务、心地无私的人选放在人、财、物等重要岗位,把好用人的第一道关口。从多年用人的情况看,一个具有党的崇高理想的管理者不会轻易在钱、色等腐蚀面前动心,也不会把手中的权力当做筹码乱搞交易。近年来,大港油田相继出台的《大港油田提拔任用处职干部实行公示制办法》、《大港油田公司管理人员考核任免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职务公开竞聘管理办法》等,使一批优秀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和重要岗位,但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程序,在拟聘之前加强聘任岗位和职务的后备人员的培养和考察;在招聘中应当细化招聘条件,实行公开招聘,要广泛听取意见,广开言路,强化民主监督;对拟聘人员应当进行公示和调查,严格对上岗人员进行审查,尽可能在源头上把好用人关。对于聘用的人员应当加强管理,定期进行考察和考核,尤其是要考察和考核他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组织部门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应当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打招呼制度,进行善意敲打、警钟长鸣。在此基础上对于重要岗位的人员要建立任期届满制度或轮岗制度,以防止长时间任用容易形成思想麻痹和权力异化等问题。

2. 从提高管理者思想素质入手,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

“行成于思”,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呈多元化态势,个别人思想意志力薄弱,容易改变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甚至导致权力和私欲的膨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者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是源头防治腐败的基础。思想政治建设重在教育,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而我们的现行教育内容和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应加以变革和完善,并着力在三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从理论型向理论实用型拓展。先进的理论学习一定要坚持,他是思想武装的食粮。在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同时,应当突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特别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新理论和新指示。在此基础上,应当经常组织管理者和党员学习相关法律条规,树立法律法规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观念;同时还要以警示教育为主题,以身边案例教育为内容,形成一种反腐的威慑力,使管理者认识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必然后果。二是在教育方法上,从灌输型向灵活多样型拓展。一人念、众人听的传统学习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管理者教育需求,必须不断地变换形式,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教育的方法上,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好思想教育活动。现在油田公司倡导廉洁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是源头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多样化,还可以把文化理念和文化根基植入人心。三是在教育活动的落实上,从粗浅层向深度化延伸。教育是预防腐败基础工作,也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纪检监察部门应抓好教育活动的落实,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忽视廉政教育,不要把教育活动流于形式,要把学习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级抓一级的教育方式,建立大宣教的科学格局,同时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活动,建立科学的检查考核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的落实。

3. 从强化管理者行为约束入手,延伸监督触角。

在很多案例中,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失去了监督。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监督的力度,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保证管理者掌好权,用好权,防止权力异化。要加大监督力度就要不断延伸监督的触角,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尤其要延伸三个方面的监督渠道,一是延伸组织监督的触角。把组织加强“工作圈”的监督,延伸到“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建立家庭交友考核廉政档案,以此来强化管理者的行为约束。腐败分子往往是从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家庭、交友以及社交当中一步一步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也是新形势下腐败犯罪的新特点。这两年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纪委就把监督的渠道拓展到家庭,先后开展了家属承诺书,送廉政教育读本的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是做了家属教育预防工作,另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二是延伸群众监督触角。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采取公开、公示、座谈以及民主监督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其透明度,不失时机地加强对管理者行为监督,保证了领导干部办事的依法、公开、公平和公正。这两年,勘探开发研究院利用公示栏、党风廉政建议箱、开通民情信息网、设置维权电话、电话举报、民主评议、征求意见、专题座谈以及聘请党风监督员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管理者的行为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见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延伸效能监察的触角,把对某专项的效能监察,扩大或延伸多项目的监察,如对新立项目、大额资金项目、招投标等开展效能检察,并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监督。

4. 从规范管理者行权入手,构筑和夯实制度防线。

拒腐防变,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用制度来约束管理者行权过程,是做好工作,防治腐败的有效保证。为此,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构架内不断创新、健全完善本单位的具体规章制度,构筑和夯实制度防线。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制度建设上,应特别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意制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但制度又要靠人去实施、执行。因此,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互相沟通,互相配合,认真进行分析,及时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近期的工作动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使制定的制度要有超前性,便于管理者掌握和自我约束。二是注意构建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制度。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的具体情况,使制定的制度既要全面可靠,又要细化和具体,尽可能的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细节来约束管理者每一行权程序。三是注意加强制度之间相互约束。有了制度,还要有保障制度执行的手段和方法,否则制度将会成为一堆废纸。制度与制度之间要有合力,要相互衔接,使之能够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监督的完整体系。

三、科学化源头防治腐败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 找准隐患,溯本求源的原则。

要善于找准滋生腐败的源头,探索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治理方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类似救火队员那样,那儿出问题就治理那儿。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运用统筹的方法,采取综合的措施,才能取得综合的效果。在反腐预防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拓展教育、制度、监督防范体系。在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的同时,也要注意超前预见工作中的问题和隐患,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堵塞漏洞,加大治本的力度,从而建立起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完整体系。

2. 精心部署,整体联动的原则。

科学化源头防治腐败体系,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必须坚持整体联动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防治腐败工作才能得以落实。这当中,纪检监察部门最重要,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抓好这项工作,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精心制定方案,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其他部门以及党支部,应当紧密结合职能和业务特点,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制,并在生产、管理和工作运行中找出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把科学的源头防治腐败工作的要求寓于生产、管理和工作之中,努力做到,既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又能保证生产和工作的有效运行。

3. 承传经验,不断创新的原则。

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既要坚持原有成功做法,把握规律性,还要有创造性,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既要总结成功经验,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敌变我变,避免治理工作滞后于腐败变化的局面。

4. 抓住重点,突出实效的原则。

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体系,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是一项重点工作,一定要下工夫抓好。源头治理的各项任务之间具有关联性,各项措施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不在重点环节、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就难以推动整个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如果不突出实效,只流于形式,就会影响工作效果。因此,一定要在重点中突出实效,通过抓重点,带动其他工作,确保源头防治腐败工作科学并落实到位。

摘要: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在源头上建立科学的防治腐败体系,科学化的源头防治腐败领域归根结底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善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制度,在体制和管理上形成主体清晰、责任明确、权力配置科学的责任体系,为此,从规范管理者入手,构筑和夯实制度防线,加强管理者聘用、行权、行为约束和监督,不断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找准隐患,溯本求源,以整体联动的方式,全员进行齐抓共防,并不断创新思路,突出实效,把反腐倡廉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防治腐败,反腐倡廉,监督,源头

参考文献

[1]吴官正.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加强反腐倡廉工作[J].中国监察,2005,(15).

[2]周逢民.认真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J].黑龙江金融,2006,(4).

[3]贾国雄.论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4]国家发改委召开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6,(5).

3.根除腐败制度建构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破解腐败;制度建构;思考

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和方针。十八大以来,上百名省部级官员被查处,彰显了中央在惩治腐败问题上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苏共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事实证明,即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没有对政权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获得终身免疫力。相反,腐败现象的蔓延却是加速政权更替的催化剂。因此,破解腐败难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笔者认为完备的制度建构是彻底根除腐败的“金钥匙”。

制度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但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制度有它特定的含义,是指要求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规则、原则、条例、规定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一样,都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标准、法式的意思。“法式”,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指标准的格式。但必须指出,不能把制度简单理解为空洞的条文,制度不仅是指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而且是各种具体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相互配套、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孤立的单一的制度是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的,没有相互配套、相互制约的制度,其严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和发挥。

惩治腐败是一项世界性的严峻课题。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面对腐败的严重挑战,世界各国政党、政府都在研究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

其一反腐败立法:现代国家主要有预防性的廉政规范立法与惩治性的反腐立法,前者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等;后者如美国有《涉外贿赂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这些法律规定,公务员禁止经商,禁止接受礼品,限制兼职,实行回避制度等。

其二弹劾制度:现代国家反腐败无禁区,通过落实弹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即使像贵为总统的尼克松、克林顿,也免不了尴尬甚至下台的命运。

其三实名存款: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规定,存取款必须使用真实姓名。韩国1993年8月12日起实行实名制,并清查匿名存款,韩两位前总统全斗焕、卢泰愚的巨额秘密资金案由此东窗事发。

其四财产申报制度:国家公职人员要对自己的全部收入如实申报,如有隐瞒,一旦被查出,就要受到严厉制裁。如2009年5月1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五项总统令,对俄罗斯官员财产申报问题作了详尽规定。这些总统令连同2009年初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构筑了俄罗斯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俄罗斯总统新闻局2010年9月28日宣布,因俄联邦武装力量少将盖杜科夫申报收入和财产情况经查不实,违反国家公务员职务行为要求,梅德韦杰夫总统已签署命令,解除盖杜科夫的职务,并令其退出现役。

其五审计监督制度:发达国家的审计部门要么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如日本、德国;要么隶属于立法机构,如美国、英国;要么隶属于司法机构,如法国、西班牙,这样,有助于他们公正、独立地进行审计。

其六新闻监督制度: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官员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1971年《紐约时报》连载美国卷入越战的文件,尼克松总统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要求停止连载,但《纽约时报》拒绝,官司一直打到美最高法院,最后法院裁决,总统败诉,报纸继续连载。

制度反腐是人类反腐的经验总结和历史选择,但问题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反腐实践中,历朝历代也制定过许多制度,为什么最终都因腐败而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至今的94年奋斗历程中,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党内腐败现象的斗争,一直在不断加强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颁布的制度可以说不胜枚举,为什么腐败仍如此猖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制度设计不够科学;二是制度执行缺乏刚性;三是反腐败工作没有一部统一的纲领性法律。

不断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水平是当前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要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笔者认为,反腐败制度建构需重点把握三点:

一是提高制度的质量和执行的刚性。制度设计必须持定“无赖原则”。在制度设计时,应有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是“无赖”,只有以硬性的制度制约,才能让其规规矩矩服从公共利益。英格兰著名思想家休谟提出,制度设计要从“最坏”情形出发,不能对人的“觉悟”心存侥幸。

二是制度操作必须具有可行性。制度是运用于实践的,不是用来装饰的。它必须具体、可操作,具有内在逻辑性。既有实体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既有宏观架构,又有微观措施。要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用得上,凡是具有“不可行性”或“低度效益性”的制度,都是可行性不强的制度,除了造成资源浪费和信誉流失外,没有任何正面效益。

三是好的制度应该上升为法律。只有把制度变为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和惩治性。让遵纪守法者在全社会畅通无阻,使破坏法律者在全社会无路可逃,这样的制度才称得上科学的反腐制度。

4.关于创新反腐败机制的几点看法 篇四

欲根治腐败,必须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权力的蜕化和滥用。腐败的产生存在着体制上的原因,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的暗箱操作和监督的苍白无力,如果在某个行业某个部门,党政“一把手”出了问题,那在该部门就很难出现“独善其身”的人。这种腐败的牵连性和规模化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从体制上寻找解决的办法。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要靠真正的民主、公开、监督、严惩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腐败问题各国普遍存在,但根治腐败问题各国的思路却有所不同,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通过机制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铸造清廉社会和廉政国家的治本之策。

但是如今的腐败犯罪手法也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腐败形式不仅仅是实物性的行贿受贿,许多腐败犯罪方式都已从公开转为地下,从实物转为“情感、关系和性”、从现实利益转为了“期货”交易,从个人和小团体作案转为了精心构筑利益纵横交错的腐败网络,当前情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面对挑战,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地不断创新反腐机制,并将机制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创新并不是“搞花样”,我认为反腐败的机制创新一要符合实际情况,及时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二要具体有效,敢于创新,切中要害,华而不实的反腐机制绝对不要。三要合乎民意,顺应民意,让老百姓对反腐倡廉建设充满信心,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反腐倡廉良好局面。

反腐败机制是一个包括惩治和预防腐败,贯通教育、制度、监督三大机制为一体的惩防体系,以教育为引导,以制度作规范,以监督树威慑,三管齐下,三位一体,标本兼治,开拓创新。发腐败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创新反腐机制的过程。通过持续的机制创新,不断适应腐败现象的新发展,才能有效减少和遏制腐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做出努力:

一、创新思想教育机制。腐败的产生有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主观原因,搞好反腐败的思想教育,构筑抵御侵蚀的思想防线,这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基础。目前,这方面存在思想道德教育重点不突出、内容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实行软约束、感化力较弱等主要问题。要特别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一把手”的廉政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廉政教育树立廉政意识,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防线,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杜绝千篇一律的空泛教育,采用鲜活生动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要切合实际和言之有物,力戒笼统分析和空洞说教,使受教育者真能从中受教育而不是感觉与己无关或者在走过场。此外,倡导廉政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廉政氛围,有利于反腐败思想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公众参与,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推出有深度、有广度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向公众公开廉政信息等措施切实为反腐败机制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

创新激励机制需要:

1、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应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使他们的工资水平达到或接近社会中等收入水平,实行“中薪保廉”。二是拉开不同职级公务员的工资差距,使他们的工资收入与其所担负的工作责任和实际贡献挂起钩来。

2、实现公职人员收入的透明化,逐步消除灰色收入,彻底杜绝黑色收入。旨在保证公职人员收入透明化的一系列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财产报告制度、个人储蓄实名制等,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并需要上升为法律以增强其权威性。

3、将干部的录用辞退、升降奖惩与本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挂起钩来,使之发挥正面激励作用,考试录用、考绩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做法体现了功绩制精神,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和层级加以推广。

4、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离退休后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

5、实行“正税养政”,“正税养军”,改正财政拨款预留缺口,严禁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自行创收并按一定比例上缴财政的做法,消除政府机关创收的财政压力。

引入竞争机制应重点注意:

1、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取消市场准入的人为限制,保证公民在消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选择自由。

2、在公共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应当进一步提高公开招标率,严格限制邀请投标的做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金额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将政府采购制度逐级向下推广。

3、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竞争性选举等制度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真正作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第四,在资源配置工作中引入供应方竞争机制,同时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资源配置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供应方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之一是打破资源配置的部门界限实行权力职能交叉,需求方可以在供应同一资源的多个部门之间作出选择。办法之二是打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需求方可以在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地方分支机构之间作出选择。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的办法包括,通过公开拍卖的办法进行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并将拍卖收入收归国库,公布行贿的需求方的“黑名单”并取消其资格等。

三、创新反腐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始终贯穿于反腐工作的其他环节。近年来实行的廉政谈话制度、廉政承诺制度、廉政情况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之所以取得了成效,就是因为制度建设打牢了教育这个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反腐败方面虽然建立和实行了一些制度,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制度创新是创新惩治腐败机制的根本保证。

1、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规范选人用人的规则和程序,使干部人事制度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创新选人用人制度。

2、降低腐败收益,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防止权力滥用,创立“阳光政治”配套制度

3、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金融实名制、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制度、防止资金外逃制度、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制度等增加腐败被发现的概率,加大对腐败分子的从经济上和法律上的惩罚力度

4、创新反腐败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立法,明确和强化反腐败机构的权限,保证反腐败组织的法律权威,使其手段的运用具有法制的依据和约束力,加大对反腐败机构的硬件投资,改善其办案条件,切实明确和完善举报人安全保障制度,以及泄密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四、创新反腐监督机制。目前在我国的反腐机制中,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最薄弱的环节,而能否有效实施监督和制约是惩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1、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询问和执行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双重功能;完善党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实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坚持实行党内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等。

2、突出监督重点,进一步健全“一把手”监督机制。

3、创新监督组织,强化各种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权能。各级党政领导人要全力支持这些机构履行职责;将这些专职监督机关由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改变为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以增强其独立性;依法赋予这些机构以更大的调查权限等。

4、积极探索监督的有效形式,在现有的监督体制下,要充分实施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有效监督,必须构建三重监督防线,即家庭、单位、社会“点、线、面”相结合。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让人民群众都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实施到哪里。

5、继续运用现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如问责制、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

五、学习其他国家治理腐败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反腐败机制。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其治理腐败的有效举措。北欧国家中有很多国家在国家清廉程度排名中十分靠前,成为其它国家效仿的楷模,这与它们普遍拥有一整套全民参与、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相对完善有效的反腐廉政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通过实施全民基本道德培养、建立现代相互制约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司法惩处制度基本保持了一方净土。因此,积极借鉴这些国家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的加以运用大有益处。

5.对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一)“有效教学”的目的

搞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小学课改已经进行了一轮,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课改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主要问题有: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繁琐地分析讲解,生怕学生学不会,学生以听为主,以记为主,很少动口动手动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办代替严重。

二、是课堂作业很少,课堂上也没时间做,课后作业一大堆,学生课后敷衍了事,负担重不说,质量也上不去。

三、是教师课堂提问不断,偏执地理解启发式教学,课堂以问答为主,问题大都价值较小,学生没有多少意义上的收获,善于表达的学生又不多,表面热闹,但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四、是教师表演,学生配合,学生是老师上课的陪衬,课堂虚假,学生学会了作假,学会了顺从,学会了“表演”,没有自己的方法,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学生“被教育成了奴隶”。

五、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直至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成绩越来越低、方法越来越少、习惯越来越差,觉得学习是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师生关系又不和谐,导致学生厌学,厌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病。

六、是从文化的角度说,课堂“奴化、被动、虚假”充斥,看不见“民主、自由、人文”的影子,而“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导致社会人“奴化、被动、虚假”和社会缺少“人文、科学、创新”,学生与生俱来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被湮灭。

七、是一谈到搞教研,就是集中学习、培训、念材料、看录像、备课听课,教师是被灌输,而不是教师自己的反思与改善。

八、是在课程管理上的问题。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课堂,是“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现在人们却常常把学科活动(像古诗背诵、口算比赛)、音舞绘画、教师学习、表演课堂、教研活动等说成是课改,实际是假课改,没有触及课改的核心内容。

课改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一定程度的“教师角色转型不到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从而课改现状距课改目标距离还比较大。

进行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二)“有效教学”的做法

1、全员洗脑,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行动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韩立福”,所以全体教师要进行洗脑,首先涉及的内容就是教学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对课堂来说,教学不是讲授而是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与学生要交真正的朋友,改变“操纵+依附”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教学要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培育学生完善的人格。

2、角色要转型,方式要转变,目标要多维

一、是课堂以学为主,淡化教师讲授,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包办代替。课桌改成“圆桌式”,讲台撤掉讲桌,教室只有东西南北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别。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合作探究学习机制。

三、是教师角色由“知识讲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变化。教师要“走下讲台闭上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调动和协调学生学习,教师的引导任务主要是制定“学案”和提供帮助,教师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巡回个别指导和精讲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人的帮助者。

四、是教学任务由“知识与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转变。学习任务的完成,由依靠课后作业向当堂完成转变。

3、做好日常四件事

一、是理论学习。学习要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新课程指导纲要”和 “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韩立福博士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著作”为行动策略。在学校要形成了一种学习氛围。在学习、上课、备课、批改、辅导几件事中,学习用的时间应该最多,学习应该成为最具个性化、常态化的一件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写教案、不是讲课、不是批改,而是学习。

二、是建立方法和模式。我们课题的名称是:“问题发现—合作学习—问题评价”。我们课堂的两种基本课型是:“问题发现课、问题解决课”,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任务方法+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全面评价”。“问题发现课”就是预习课,怎样预习则要教给学生一套预习方法,“问题解决课”的流程是“回顾预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合作—课内练习”。形成“先学后导,当堂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程序是“回顾预习——问题发现——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倾听教师小结——问题解决”。

三、是设计学案。教师由“设计怎样教”的教案变为设计可供学生使用的“怎样学”的“学案”,学案由“我的任务、小资料、我的预习、我的合作学习、我的训练”组成。学生按照“学案”学习,课堂不是教师“执行教案”,而是“互动生成”。教师的“导学预案”主要是“时间预设”、“教师行为预设”、“期望学生行为”、“本节核心问题”等。

四、是建立学生合作学习机制,这是重中之重。

在习惯方面,主要是预习的习惯,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学习要动笔的习惯,在交流中学习的习惯,倾听、追问、表达的习惯。

在方法方面,主要是预习、阅读、思考、观察、记忆、笔记、合作、倾听、表达的方法。在能力方面,主要是按照学习目标的限定和自学提示或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像“读、画、写、记、练、思”等。

在机制方面,主要是小组内的分工、职责、纪律、合作要求、默契合作等。在心理方面,主要是心理安全,快乐,平等,自信心,进取精神,完整人格等。

4、建两个文件夹,搞“两个结构化”

建立教师课程文件夹和学生学习文件夹,取代传统的教师教案本和学生作业本。这是方法更是策略。

实行教师结构化备课,主要内容是:从“学生、课程、情景、自己、设计”五个角度,从“时间、知识、环节、教师活动预设、期望学生行动”五个方面,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备课。“有效教学”的教师备课,应该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是“课时计划”,现在是基于合作学习机制、一定的学习流程基础上的“互动生成”。备课在生活中,生活就是备课。课堂学习流程,一会儿李显义老师会重点交流。

学生结构化预习,当前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我的资料、我的收获、我的问题”五个内容。

5、使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内容赵凤云老师会重点交流 指标有四个方面:

学生学习:主体、方式、兴趣、交往、思考、生成; 师生教学: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训练、评价; 教师素养:情绪、技能、组织、方法、策略、设计; 外部观察:真实、思想、技术、任务、智慧、艺术。

以上24个课堂导学观察点,在实践上我们有时合并成八个角度:“预习效果、合作机制、学生状态、教师角色、教学设计、学案设计、学习效率、整体效果”。有些东西如“课堂秩序良好”、“严格执行教案”、“讲授基本功过硬”、“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结构严谨”等都不再列入其中。

搞“有效教学”会收到多方面的效果。

1、核心收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逐步靠近课改目标。

2、其他收效,大概有七个方面

6.对当下诗歌的几点思考 篇六

叶延滨

社会形态与诗歌的形式

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讲究形式的文学。关于诗歌形式的问题,作为一个诗人我非常认真地学习前人和当代理论家们的成果。这些文字学、声韵学及其有关的学问,都证明了诗歌因形式的成就而成为文学中的文学,并且因形式的发展而形成诗歌的历史,因形式的困惑而困扰着诗歌的发展。但是,我也感到,诗歌形式问题,绝不是一个与社会形态完全无关的美学问题,社会形态也在诗歌形式上得到映像。

古典诗歌的整齐、规矩、对称、起承转合等所表达的中庸、平和、统一和稳定,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态高度发展,封建秩序严格分明,封建伦理缜密井然这种社会形态的鲜明体现。自由诗的无序和放纵,恰恰是对这种秩序焚之于烛后,那些欢快的火焰舞蹈的姿态。

又如,未来主义的阶梯式的诗句,最好表达一种向上的昂扬的社会情绪,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的苏联,有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贺敬之的阶梯诗,而走在这阶级上的,是两个国家初掌政权的工农兵激昂自豪的情绪,天天向上的豪情。

又如,金斯博格的《嚎叫》放纵无形是对美国绅士体面的反动。

又如,毛泽东提出民歌与古典诗歌相结合,体现了五十年代“百花齐放”的理想与二元对立的现实发生冲突后,通向美学秩序的一条田园小路。

开放世界里诗歌交流的走向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盘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当然说到诺贝尔,明白的也有,不明白的更多。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我在四川省会成都读小学,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在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后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问题不在于这种交流是否“合情合理”,而在于处于这种境地中的写作者们知道自己处于何等位置。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尴尬的回首,现实生活比现代主义更超前

二十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文:网。一字诗还有不少,但是最有争议的就是这一首了,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更像偈语。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有争议一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

二十一世纪最新的现实的生存方式,题目:《网络》。内容:活。

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

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变得比诗更有想象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中国新诗绕不过的冤家对头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

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三十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

用不懂传统来指摘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不信就考不住你!唐诗完了还有宋词呢。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一点传统也不继承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计算机,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

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当代新特色——流派众多而好诗较少

流派是评论家的创造。

是评论家天才的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教养等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诗人,让评论家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某一联系。于是他们就成为一体,一起让评论家说长道短,一起走进文学史坐在同一个位子上,一起想入非非,也一起心里不服:“难道我与这些人为伍?那么我的地位何在?”

是评论家疏懒的证明。当下中国写诗的人太多太多了,评论家看都看不过来,更谈不上研究了。但他知道,更多的囊括作家,就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涉猎广泛。于是他把一些顾不上研究的诗人挂在他熟悉的诗人之后,谈了这个诗人之后,再加一段:在这一时期与某某创作思想相近的“还有„„”这个自然而纷杂的诗坛就有了不同的山头、不同的旗号与不同的代表——由评论家指定而不是读者们民主产生的代表。

是评论家的实用主义。评论家总要创造自己的体系,当他把自己的体系框架搭好了,他便将诗人分配进这个体系,当证人、当例子、当仪仗队。这一现状在先锋批评家那里我们屡见不鲜。

流派也是诗人的创造。

是诗人王者思想的产物。一个诗人如果不满足于指挥文字,写完《水浒》后还想当宋江,于是他就会写了诗歌再写创作谈,写了创作谈又写主义,挂起主义旗号后还鼓捣点再研究、再论战、与某某君商榷。只要媒体一参加起哄,这派流就算成立了。

是诗人奴仆思想的体现。写了几篇作品,急于在文坛上伸出头角,又没有自信心,于是跟上一伙人,心里才踏实,开会时有人请,评论文章里也混个有姓有名,虽说也只是在这样的句式里出现:“到会的还有„„等”。

是作家实用主义的兵法。有王者思想又有奴仆捧场,一拍即合。

百花齐放是褒义说法,贬义就是诗坛也会有三教九流。上流也罢,中流也罢,下流也罢,不入流不好说。

诗人多得不行时,只好说流派;好诗少得可怜时,同样也只好说流派。

诗歌的市场误区——诗歌快餐消费

中国诗歌缺少市场,当然有培育问题,更有千百年形成的消费误区:

一是小儿背诵。家家的小宝贝,都是小皇帝,都是接班人,都是薪火的接传者。于是都上一门课:背诵古诗。不管有无诗才,也不管能否爱之受之,背!直背得在幼儿园里能诵,在客人面前能唱。“天才!天才!”换来几句赞叹,让爹妈脸上红光一片。这种效果之一,就是让大多数的背诵者,记住了幸福的儿童时代还有痛苦的回忆——“苦背诗词”。如同犯人出狱后追求自由,长大了,在他们能自我选择生活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远离诗歌。

二是情书抄用。青春期的躁动与追觅,在表达不清时,在目标不明时,在情况危急时,想起的救命稻草,抄诗!大概十有八九的抄诗者,平时读得不多,找来的那几句,也难有一句顶一万句的效果。于是“诗”就与“失”相连,诗歌不幸成为失恋与失意的“文件名”和替罪羊,储存在年轮深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诗意者,失意也。

三是理论家引用。现代理论家都不太愿意走诠释圣贤的老路。与传统一刀断裂,给前辈写好悼词,然后就大笔挥出新天地,高唱一曲“我来了!”——创造新体系,推出新学理,当然还要有新的例证才行。找例证,长篇小说太长,诗歌短小最好;于是诗歌,特别是“新”字头的,“后”字头的,最能造出新理论的气氛。由于这种反向消费,理论一次次的强迫了情感,情感也就早早地丢下诗歌外套,出逃。现代诗歌诸种流派,有真情感的诗较少,就是此种快餐化的结果。

诗歌快餐化消费,无论是在小儿层次、初恋人群还是蹩脚理论家那里,都是以最终拧干诗歌中的情感而告结束。情感,这是诗歌的眼泪、血液和汗水!当代被遗忘的诗人素质——悟性

文学能不能成大器,悟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诗人与大诗人,区别点很多,有无悟性,绝对要紧。

一部封建家族画卷,笑笑生写出了《金瓶梅》,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都是时代画卷大手笔,两者的差别,格调有高下,文笔有雅俗,想来,那最要紧的还不是写出了什么,而是悟出了什么。

读诗要讲悟性,写诗也要讲悟性。一点悟性也没有的人,不会爱诗和读诗,因为读诗的快乐多在从字句后面悟到的东西。悟性不好的诗人也写不好诗,写诗的方法讲起来并不难,不过同样的东西,写出来千差万别,悟性高下也在其中了。

不讲悟性不行,讲过头了也不行,朦胧诗之争,两方各持一极端,一方说我看不懂,怎么会是好诗。(作为读者的你,是否悟性差了一点呢?)另一方说我的诗是写给懂诗的人看的,你看不懂是因为你不懂诗。(诗歌当然为知音而写,但如果太难领悟,是否也不合艺术的本意呢?)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宝塔尖的位置。凡是在精神领域宝塔尖上的东西,都离不开悟性。宗教讲悟性,悟性这个词就是从宗教来的。佛教天天念经,念的就是那么几句,有的修成正果,有的就只配撞钟。政治也是如此,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句“一句顶一万句”,领袖说一句话,那时就有成千上万篇长篇大论的“学习心得”出笼,其实,他们都只是在表达一个意思:啊,对英明领袖的话“我的悟性很高”。

关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有点像博物馆。无论哪种博物馆,都有共同的追求:完美、和谐、统一、有序。中国历史博物馆如此,茶叶博物馆也如此;大英博物馆如此,茅台酒厂的酒文化博物馆也如此。它们建立起来,就好像确立了一种历史、一项范例、一类秩序和一个坐标。我们走进博物馆,需要有思想准备,准备一种高雅的兴趣,一种高贵的姿态和一种学习的态度,就像我们走进歌剧院时,要有一身得体的衣服和绅士风度。

没有准备不行,没有学过历史,历史博物馆里的破瓦罐就只是破瓦罐。任何古典主义作品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欣赏的,古典音乐要乐理知识,古典诗词要韵律平仄,因此,古典主义总是阳春白雪,不畅销。

现代主义就像超市,超市就是具体而生活化了的现代主义作品:支离破碎、杂乱拼接、花样翻新、刺激感官、逻辑混乱、变化迅速。人们走进超市是放松的、自由的和随意的,他们以实用和满足感作为评价的标准。当然,人们在超市也要把“荒诞感”变成一种平常心,当乳罩和杀虫剂放在一起,马桶刷和牙刷放在一起时,我们并不惊惶失措。只是我们平静地面对它们时,忘记了超市老板就是个天生的现代艺术大师——真希望那些在几行现代诗和一两出现代剧面前,就喋喋不休的批评家们来批评一下现代主义超级市场:“啊,它多么直接地展示现代生活的矛盾和现代人的欲望和恐惧呀!”

博物馆的老成持重和需要人们学习后才能进入,使古典主义虽总是门可罗雀,但也总保有体面的门庭和长久的话语占有。

现代主义是现代人实用的俗文化(也是精英们研究的文化),不断花样翻新是因为有无以穷尽的欲望。在今天电子信息时代,生活的花样翻新比艺术的花样翻新,更快也更出乎意料,比现代主义更现代的是现代生活。当“新人类”在网络的虚空间“一秒万里”忘乎所以地冲浪时,古典主义正骑着唐·吉诃德的老马,一步一个脚印地显示出它久远的魅力。

重要的是不要把两个体系矛盾的评价体系互相换用,用博物馆的高雅去要求超市,用超市的现代性去重构博物馆,在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情,而在诗坛却每天发生。

创作自由是个常新的话题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说:“自由是人们的一个小小的活动,有了它,那些完全被社会所制约的存在,就成了不完全限制在社会给定的种种条件之中的人。”我注意到“小小的活动”这个提法,存在于“完全被社会所制约”和“不完全限制”之间,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全称意义上的口号。

创作自由也只是一种“小小的活动”,也只能是在“一个完全被社会所制约”的人,由于坚持这小小的活动,所得到的“不完全的限制”。

作家被界定于一个“自由职业者”。当然,由于社会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期,这时,有人说作家有了体制内的诗人作家和体制外的诗人作家。我想,这里有个潜台词,体制内的是“不自由或不完全自由的”作家,而体制外的则是“自由写作者”。果真如此简单?恐怕不会。体制内的作家,正是因为有明显的社会身份,所以,对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写作时,会意识到身处的限制,去努力坚持创作自由这一“小小的活动”,从而得到“不完全的限制”,实现在艺术上的突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体制外的作家,没有单位管辖,没有公务缠身,形态上更自由,但他更要感受到另一种社会局限,市场和金钱的局限。因此,这些作家并非在所有的体制外,还有另一个体制在约束和限制他创作自由的“小小的活动”。客观的说,原有体制的作家,更多的制约来自写作前的限制——意识形态、长官意志等,而自由写作者的制约来自写作后的限制——市场需求、发行数量、版税收入等等。

承认处于受制约的现实中,努力坚守创作自由这个“小小的活动”,并非只是原有体制下生存的作家所面对的现实,也是自以为是“自由写作者”所面对的现实,在金钱面前,“创作自由”所可能得到的空间,并不一定更大。

在自由的金钱面前,坚持一个诗人自由的灵魂,也是一种壮烈的“小小的活动”。

净化写作是诗人天才的一部分

我们常在说的“我的生活经历”,是每个人留在记忆中的那些生活,记忆中的生活是可以具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没有记忆,我们活过,但没有生活,更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

人们记日记,就是在进行储存生活意义的活动,当然,这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就像用一种自己的输入方式在计算机上存储文件,别人无法进入。诗人也是所有人中的一员,诗人也是在努力让生活进入记忆的磁盘,不同的是他在以一种人们能进入的方式储存生活,他是生活的证人,也力图让他的读者也成为生活的证人,共同证明:生活存在过,并且有意义。

谈到诗人是在以他人能够进入的方式储存生活,萨特说:“写作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对净化的要求。”仍然回到存储档的比喻,净化就是将“病毒”从文件中清除。清除病毒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净化,也不是道德纲常要求上的规范。我认为,对于诗歌的文学性而言,至少是以下意义上的努力:第一,更真实的记录生活,净化即去伪。现实的生活充满了许多“必要的假像”和不可避免的“模式”,像契可夫的“套中人”。因此,诗人笔下的生活应该是揭开和清除假像的生活。第二,净化就是要清晰化,让“熟视无睹”的生活清晰出细节来,让细节的真实保持此时此刻的独特性。第三,诗人在作为生活的发现者时,同样被读者发现他的心灵图像,这样,便可使读者在认同的时候也得到发现的满足。

就此意义而言,诗人和作家是这样的人——他将现实生活材料清除病毒后变成人类共享档。

再提诗歌的一种作用——变速器

文学曾是生活中的加速器,这是文学的光荣。

在战争年代文学是鼓舞士气的号角与战鼓:“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这样的诗在当年,可以说能顶一百门大炮,一千台运兵车。战争结束了,硝烟和枪声都已消散,只有这样的诗句,还站在我们面前,展示着历史的光荣。

在那样的时代,战争或变革的年代,文学无疑充当生活加速器的角色,启迪、引导、鼓舞、推动„„在人性迷茫和迟顿的时候,文学呼唤着觉醒与奋起。如果文学不起这样的作用,拒绝这光荣的使命,那么,文字美也罢,情感真也罢,灵性善也罢,都不会让文学更有价值。

但文学也不会永远是加速器,不会永远是增加我们血液流速的催化剂。在这个以加速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到处都是这样的方式变更着生活:提速、升级、换代、更新„„在各种术语上加着“超××”、“后××”、“新新××”!在这个时候,我们从每秒几十亿次运转的计算机里走出来,我们从倒计数的火箭发射场走出来,从疯子一样变化的股票牌前走出来,放慢一下心速,安定一下心情,冷静一下思维——这也是多么难得的境界!用理论家的话,回归人性——减速一下,如此而已。

这也是文学的光荣,在物欲中让灵魂得到一分安宁,滚滚红尘中让人生得到一分清凉。

诗坛的两个学术倾向的“文化游戏”

文化开放时期,也是学术繁杂多样时期,高、低、粗、雅,各自都在表演。比方说,有这样一类人,在“学”上,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臂的“绝智绝圣”,自认为是引进西方资源的文化殖民倾向。商业交流主要引进术,而这些“学”者以引进西方主流意识而自视精英;而在“术”上,又采取与庙堂文化绝对背道而驰的反文化非文化的流氓文化传统——生长在民间,源远流长,与庙堂文化对立,与市井文化并存的传统。

学的殖民化(其实与强大的商业行为并行,这种殖民文化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与术的鄙俗化(一般说来其姿态为反主流立场),结合起来的化学反应,一股股能闹腾的泡沫。

这是一种文化游戏,参加者津津有味,而旁观者感到茫然,最后只剩下参与者们在自说自话。

回到诗歌形式的另一视角——梨和苹果的困境

他们都长在自己的树上,有个伟人说过,出身是无法选择的。梨就是梨,苹果就是苹果,在他们确认自己的同时,也就无法选择另一种形态。认识自我的另一重含义就是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就是自我以外的存在。

文学也如此,散文不是诗歌,诗歌不是散文。我说的是广义的诗歌与广义的散文,广义的诗包括新诗、旧体诗、歌词等,广义的散文包括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日记、杂文等。它们两者之间有许多联系也有许多区别,以至于什么是诗?什么是散文?出现了无数的解释和无尽的纷争。

我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以至于想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述诗与散文的区别:大千世界也就是两个字:事情。将情作为显性的表达,把事放在次要位置上的文体,就是诗;将情作为隐性的因素,把事作为叙述主体的文体,就是散文。换言之,万物皆“事情”二字,重“情”者诗,重“事”者文。

这是一般规律,就像梨是梨,苹果是苹果。当然也有特例,比方说散文诗是什么?有人说是诗,重抒情,只是形式是散文。那么抒情散文是什么?有人说当然是散文,只是比较抒情。那么抒情的散文诗与抒情散文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再比方说,传统的叙事诗是诗的形式并以叙事贯穿文本,抒情性的因素仍是叙事诗的推进的动力。而在后现代诗作那里,常以叙事作为诗歌的主导,只是这种叙事,是片断的、破碎的、不连贯的,它作为诗歌的根据只是分行排列。那么,除了形式,它们本质上是诗还是散文呢?

梨和苹果不断地互相嫁接,变成了苹果梨,梨苹果,梨苹果梨,苹果梨苹果,这些果子仍然在树上长着,无论好吃还是不好吃,爱吃的人多还是少,对于他们都无所谓,只是他们认识自己出现了困境:我是什么?我和另一棵树上的那个家伙是一家人吗?

当然,这是假想,我们把文学理论家的困境放到了苹果和梨以及各种变种产品的身上。

7.关于学术腐败的思考 篇七

其实,在很多行业腐败现象频发的形势下,学术不腐败就仿佛是童话一般。在涉及公民的健康生命的领域里都能够肆无忌惮地造假,更何况看起来与民生无直接关系的学术了,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因此,是社会道德堕落为学术腐败提供了土壤。像每个行业里的腐败发生和其运作体制分不开一样,高校里的学术腐败也有其和管理、导向等分不开的原因。

高校在扮演什么角色

体制是造成腐败的根源,这几乎可以被看做是共识了。诚然,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它被看做是守护民族良心的堡垒,它理应承担起的不仅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更应该向社会输送干净的血液。然而,很不幸的是,本来应该是创造新鲜血液的机体,已经被侵蚀。如今的高校学术腐败,细究起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高校唯科研是举,不仅是那些打着研究型大学旗号的高校急功近利,即便是三流的学院也将科研放在了首位。因为科研可以获取成千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因为科研成果的数量可以成为大学排名的重要参数,至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基本会在评审专家们那里获得一致通过。因此,尽管关于学术“量化”的弊端已经遭到诟病多时,但因其操作起来方便快捷的缘故,仍然在大学里畅通无阻。也因此,发表论文数量几乎就等同于科研成果了。所以也就毫不奇怪,有人可以在一年里完成并发表二三十篇科研论文了。当然,在自己完成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似乎无可厚非。不过,据报载,中国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但SCI排名却在一百二十三位,这之间巨大的差距实际上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在不断大力提倡创新性的背景下,中国的科研却不断爆出抄袭、剽窃的丑闻来。这样的一种主导思路,不异于在进行着一场学术上的“大跃进”。

为了跟上学校里的这种“大跃进”的思路,广大教师仿佛变身为资本家打工的科研工人,为了达到数量上的符合目标,广大教师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会了将一篇论文摇身变成两篇的高招,那就是相互署名。因为高校在统计科研成果的时候承认论文第二作者,那自然地共同署名就为很多老师实现了“双赢”的目标,辽大副校长的署名问题就有这方面的嫌疑。这样一种不费一滴笔墨的科研,相对抄袭、剽窃来说,更具隐蔽性。而在广大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上署有导师的名字也不足为怪,有人将这样一种现象称作是“学术侵占”,一点都不为过。当前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几乎各所高校都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即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前要发表相当数量、级别的论文,否则不能参加答辩或者不予授予学位。有教授声称,决定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不是导师,不是答辩委员会,而是刊物的编辑,如果此言不虚,其荒唐性就无需赘言了。

高校科研工作中对数量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论文的篇数上,还体现在字数上。在评价机制看来,一篇三千字的论文价值是不如八千字的,一部二十万字数的专著是不如三十万字的。不法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所以才有了注水的猪肉,才有了裹脚布般的电视剧。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可是,如果五千字就能阐明问题而偏偏要写上一万字就让人搞不懂了,除了浪费版面空间和时间精力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好处,难道“数量”就是“分量”?因此,在部分高校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字数上直逼硕士生,而且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等一个都不少,近三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实在让人“刮目相看”。而实际上这种超乎本科生实际能力的要求,除了锻炼了他们从网上下载、粘贴的能力,浪费论文打印费用之外,笔者愚钝,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好处了。

高校里对科研工作的主导性思路除了单纯追求数量高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将科研成果等同于科研经费,这是学术上的“量化”或者不妨戏称作“数字化”的又一表现。如今,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成为衡量科研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尽管这项目的最终成果还是未知的,但却远远超过了那些已知的成果。而更为离谱的是,对于科研项目重要性的衡量,不是针对其研究内容而言,而是针对其获得的资金数目而言。也就是说,获得了百万以上科研基金的项目一定是比获得几万元的项目更有价值,至于没有得到科研经费资助的研究项目,甚至被忽略不计。不知从何时起,一个还没见影的科研项目的重要性竟远远地超过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似乎不花费纳税人一分钱反而成为一种罪过。可是又有谁统计过,有多少饱含纳税人辛勤汗水的科研经费会变成一次次盛宴,或者变成专家教授们的一辆辆豪华座驾呢?当科研的背后紧跟着这巨大的利益时,就难怪学术腐败层出不穷了,也更不奇怪每一次科研课题的评审成为一次次激烈的搏杀。利益,毕竟是最有力量的原驱动力,而社会上的权商结合的模式也在高校里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发挥,占有一定行政职位的所谓专家教授同时肯定也是占有最多科研经费者。所以,在各级申请科研经费的表格里,总会出现一个“职务”一栏。一个好的研究者未必适合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反之亦然。但是,当遇见在科研课题招标条件中明确提出“副厅级以上领导职务”时,恐怕只有无语了。

学术期刊如何成为吸金大户

多年来关于学术泡沫化的批评屡见报端,但在学术界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说,高校难辞其咎,它不遵从学术规律,盲目追求科研的数量化,是导致中国学术界没有思想、缺乏创新的主要原因,而高校的这种数量导向催生出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学术期刊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没有任何风险的有着巨大利益的市场,可以说,一根牢固的利益链条正在学术界大张旗鼓地形成,前些日子网络上曝光的《商业研究》杂志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学术期刊,不同于普通读物,它属于一种国家公器,它的目标是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场化的学术环境下,一个刊物,能否坚守住学术的底线就成为一个问题了。就个别学术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用的问题,笔者曾写过《一篇论文六千元》的短文发表在2008年5月2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但这仅是一篇意气之作,还需要就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以期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

随着多年前各种刊物改制之后,许多学术刊物出于生存的考虑开始了收取版面费的做法,但毕竟尚有一些学术期刊不仅没有收取版面费,而且还保留着传统的稿费制度,这就不由得让人怀疑,收取版面费的依据是否充分?在全国高校都在把发表论文数量、级别当作晋级、晋职的杠杆的情势下,无形中为学术期刊营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市场。也就不难怪,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常常有自称是某作家杂志的人约稿电话不断,明显看出已经组成一个庞大的推销员队伍。在巨大利润面前,也就毫不奇怪有些学术刊物双月刊变成月刊,月刊纷纷变成半月刊了。当作为传播文化、思想、学术和艺术的学术期刊沦落为牟取暴利的工具,又怎么可能期待学术批评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呢?获取版面费,成为某些期刊的重要甚至唯一的目的。而当交了版面费就可以发稿子,那些为了评职的、急于求成的作者也就纷纷解囊,发表论文成了期刊和作者共同的目标,由此也就形成了一根巨大的利益链条。学术上的进步与发展,似乎就另当别论了。

于是,曾经生存艰难的学术期刊摇身一变登堂入室,版面费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一路高歌猛进,尽管学术界人士私底下对此颇有微词,却表现得讳莫如深,一味地保持沉默。而关于学术期刊的一个更明显的数字变化是,CSSCI源刊在2008-2009年度里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翻了一番,也是颇能说明问题的。很明显,在这一场利益博弈中,学者和期刊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期刊从作者那里获取版面费,作者通过发表论文获取研究经费,彼此之间形成了颇为稳固的利益链条。至于这经费从何而来,又最终落入哪里,就不重要了,反正都是纳税人的钱。

很难想象,以获取高额版面费为目标的学术期刊,会在推动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更难设想,个人年产量二三十篇的学术论文会有多少的学术含金量。而按照当前普遍的学术期刊审稿周期来看,这样惊人的发稿速度恐怕亦非正常,其中的学术腐败恐怕也是不言自明。在这一场写论文、发论文的利益博弈里,直接的受害者是那些既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年轻的硕士、博士和刚刚踏进学术队伍里的年轻人,而他们恰恰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因此,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学术研究自身。试想,一个孜孜于版面费多少的学术期刊,怎么可能在促进学术发展、推动学术进步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呢?一个靠人际关系、小圈子意识垄断经营的学术期刊,又怎能期望它真正地推动思想学术的进步呢?

数字上的追求曾经给这个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当我们今天看出当年的“亩产万斤”是如何地荒唐时,谁又能保证,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人不把我们今天某一个人的论文年产量几十篇看作一种荒唐呢?

上一篇:出差申请书下一篇:1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