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电影观后感

2024-07-16

情书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1.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一

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

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至19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

林觉民与一干小伙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声洞、冯超骧、刘元栋等,自小立志报国。自中国甲午海战战败,签署《马关条约》后,中国大地已经一片狼藉,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土遭列强欺凌瓜分,爱国志士在热血革命的感召下,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觉民迎取了陈元凯之女陈意映为妻,婚后,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然而国难当头,林觉民没有沉溺于爱情的缠绵,于19借官费生出国留学之机来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间,林觉民和他的伙伴们先后加入了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决意推翻满清,革命救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决定于4月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林觉民与伙伴们一同加入了敢死队,决意以死报国。林觉民最后一次回家探望,没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险性告诉爱妻和父亲。但敏感的父亲已经从儿子反常的举动中有所感觉,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此时,林觉民的长子已经5岁,陈意映怀的第二胎也已待临产。面对爱妻、爱子、年迈的父亲——林觉民此时肝肠寸断但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的亲人。

在香港公寓,起义前夕,林觉民泪水与笔墨齐下,写下来世纪绝唱传世名篇“与妻书”“禀父书”,之后依然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中,林觉民等浴血奋战,攻占了总督府,但终于因敌我实力悬殊,林觉民的伙伴们一个个悲壮牺牲,林觉民负重伤被俘,最终不幸就义。

广州起义距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此次起义的意义重大,振奋人心。林觉民等烈士的热血为神州大地浇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绩将光照千秋,永垂后世!

《百年情书》将更加真实地还原当年的历史人文情怀,而且尽管出演的演员大多为新人,但是却都有着一颗澎湃的心,对待每一个镜头也都很用心地去表现,所以说《百年情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部充满爱的影片:亲情、友情、爱情,每一个都是主线,每一个情都有煽人泪下的一面。

2.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二

这里没有兵荒马乱的大场面, 有的只是惊心动魄的伟大革命背景下, 永恒的爱。《百年情书》 (金舸, 2011) 以广州起义前后为主要事件, 展现了林觉民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林觉民作为一名革命先驱, 这样一个随风而逝的年代里, 革命与爱情像诗一般融合了。

一、革命与爱情:动荡与平衡中的生命激情

一部作品, 没有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 没有缠绵幽怨、温柔浪漫的动人爱情, 它到底还能有多少吸引力?该片以林觉民提笔写《与妻书》时, 泪水与笔墨齐下的画面为开场, 如此令人动容的场景, 向观众表达了主人公的肝肠寸断与不得不舍的无奈。同时, 也奠定了影片的情感基调, 轰轰烈烈又柔情似水, 温馨而忧伤。革命与爱情本是冲突的, 纵观历史大潮, 无论是史实还是这类作品中, 一直有一个趋势, 就是革命战胜爱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大多数作品, 都会采取四分之三写恋爱, 四分之一写革命这样看似反向实则更能突显革命的手法。如《云水谣》《卡萨布兰卡》等。而在本片中, 则是各自一半, 双线叙事, 两种风格很好的糅合在一起, 既还原了历史又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 意映与觉民的浪漫爱情和革命的残酷壮烈是以插叙倒叙的形式展现的, 而细节则成就了叙事风格的委婉含蓄。如二人初次见面的那场戏, 就通过林觉民揭开红盖头前后的表情由紧张变为微笑而羞涩, 意映温婉娴静地与他相视一笑时的温馨, 发现意映嘴角的枣屑, 细心地递上手帕后, 意映先是疑惑而后又因失态而表现出来的羞怯, 二人谈论红枣出处时一见钟情般的浪漫, 短短一分多钟的一系列细节刻画把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映在客栈中找到觉民后的那场戏, 镜头先是以中景展现了二人的位置关系, 隐射出意映内心的惶恐。随后镜头切换为她的脸部特写, 一行清泪就这么滴淌下来, 抬头看了一眼林觉民, “你为什么又把我丢下?”一个又字是无声的挽留与委屈, 接着一句“我知道, 我是留不住你的。你还是要走, 你再走, 不论去哪里, 不论多远, 都要带着我, 别再丢下我了, 好吗?”眉眼间全是期盼与不舍。下一个特写镜头, 表现出觉民眼神的游移, 并且始终没有说话, 但是观众却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答案:平凡肉躯早已付诸革命, 虽有万死, 却不敢辞。革命下的爱情, 就像一树繁花, 只在极短的梦境中自开自落, 浮光掠影般从不肯为谁停留。

二、诗化与场景:温馨与忧伤中的爱情悲剧

意映在看《与妻书》时, 那些觉民在静夜里为她写下的每一个字, 都燃烧着透亮的红, 忽明忽暗, 白纸黑字的世界仿佛有了呼吸, 努力地向她表达这最后一次的爱意。“仆本伤心者, 登临夕照斜, 可堪更回首, 坠作自由花”, 为了让他人拥有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 恢复中华, 就用我们的鲜血来浇灌自由之花。在形势逐渐危机的革命中, 也不曾忘记爱情花开时有着怎样的曲曲柔肠。“过雨小桃红未透, 舞烟新柳青犹弱, 记画桥深处水边亭, 曾偷约”, 这是意映在觉民将赴日本时所作的诗, 终究还是留不住你, 而我也绝不会拖累你的。这是诗一般的爱。“我等为何起义, 胜又如何, 败又如何”, 谁说革命中的慷慨悲壮, 就不浪漫呢?正是二者共有的浪漫情愫, 使革命与爱情紧紧交结, 契合在了一起。

影片中林觉民与意映放风筝的场景, 可以说是全片中最温馨的画面。安静的海边有着诗一般美好的风景, 海浪的声音, 海水的颜色, 海风的触摸, 这是一种永恒的美。缓缓的音乐, 柔和的光线, 温暖的色调。“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酔春烟”, 这样的美好, 已经完完整整地进入了观众的心中, 久久不会消逝。同样是在这片沙滩, 天还是很蓝, 海依旧安静, 却是物是人非了。这样的安排启发了观众对觉民就义前后海边这个场景的对比, 怆然回顾, 只见海浪有节奏的流动着, 影片结束在回首时最温馨的刹那。这样静静的湛蓝的海, 是在等待着什么呢?是否在暗示着那伟大的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崭新历史的开启?

这样的手法还运用在林觉民两次回日本的叙述上。第一次回来时, 觉民很贴心地给全家人都带了礼物, 脸上的喜欢之情也溢于言表, 从这个片段来看, 可以说只是淡淡的忧伤。花又开了, 意映说, 我最害怕有一天当我醒来, 就再也见不到你了。温馨中又带点沉重的音乐, 也许时光就是像这样, 被蒙太奇的手法, 分解成几个段落, 每一个段落都将斩钉截铁地宣告落幕。觉民忧伤地问, 与其让我先你而死, 不如让你先我而死, 意映即生气又惊慌, 你怎么总这么说啊。第二次回家, 没有了之前的礼物, 觉民一脸的愧疚与不舍, 这一段的气氛转换为异常沉重。“这次, 你能待多久?”“七天”七天之后, 便是天人永隔了。这次在节奏的设计上也比第一次更为缓慢, 有效地感染观众, 带来压抑与无奈。明知道此举必败, 身必死, 又该怎么去面对意映呢?只能不停地喝酒, 麻痹自己。觉民离家时, 画面上呈现为一条空空的长巷, 带给人无尽的哀愁。

三、类型与震撼:审美与政治中的永恒典范

爱情片是类型电影中最为持久与多变的类型之一, 且一直处于受欢迎的高峰时期。本片作为中国电视电影爱情片的典型, 是影片制作内部策略与类型策略相互牵制的典型范例。这类作品若想成功获得价值实现, 极端一点, 只有两种成功的方式:要么是“观众路线”的胜利, 要么是“政治路线”的胜利。影片以革命与爱情双线叙事, 既迎合了观众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 又获得了“政治路线”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曾说, 人类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 而不只在于生存。而林觉民的死亡也确实是一个破折号, 自此之后, 定会唤醒更多的国人, 生命本就是一场交换。厚重的革命与单薄的爱情交叠在一起,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故事在历史的背景下陈陈铺展开来。再动人的繁华似锦也必将落于尘土, 昔日跳舞的花园空无一人, 意映看着觉民留给她的永诀书, 两行清泪如雨下。这一封百年情书, 与它所经历的百年岁月相比, 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 但是它就像一股暖流, 早已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同呼吸融为一体, 与生命一起流动。

如《与妻书》中写的那样:吾充吾爱汝之心,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虽然革命没有挽救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爱情, 但是这场起义震撼了全国, 轰动了世界, 为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揭开了序幕。革命拯救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幸福。作为一部电影, 它不仅带给观众感动, 更重要的是直指人心的震撼, 岁月飞逝, 那炽热的动人文字在灰白的纸页间, 跳动着, 时隔百年, 依旧鲜活地飞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飞向了时间的尽头——爱是永恒。

摘要:本片取材于“花岗72烈士”之一的革命先驱林觉民就义前亲笔书写的《与妻书》, 片中爱情线索与革命线索相互缠绕支撑, 重现了一段一百年前的纯真而深刻的感情。在献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同时, 更将革命与爱情紧紧地契合在了一起。同时, 该片更是中国电视电影爱情片的典型, 成功获得“政治路线”的成功, 又不失爱情的诗歌意境。

3.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三

关键词: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 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2-01

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薛晓璐执导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于2016年4月29日正式上映,电影上映以来4天票房过4亿,连续3天拿下单天亿元票房,创造爱情片新纪录,上映6天票房过5.2亿,突破由《北京遇上西雅图》保持至今的华语影史,《不二情书》作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实则是个全新的故事,一个是15岁随父亲从内地移居澳门的赌场公关小姐焦娇,一个是14岁只身从内地赴美留学的洛杉矶的房地产经纪人罗大牛,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意外因《查令十字街街84号》这本书结缘,像书中的海伦和书店老板一样,两个人开始了长期的书信来往,书信内容包含现代社会男女关系、金钱、价值观等,从最初的相互对立和冲突,到逐渐心意相通,最终在英国伦敦的查令十字街的书店相遇终成眷属,谱写了一部极尽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

《不二情书》作为向《查令十字街84号》的作者海莲·汉芙逝世100周年的献礼,不仅是向这部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著作的致敬,同时其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渗透也使每一位中国人反思。

一、“我从来没想过要做导演”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副教授薛晓璐她每周都要去给学生上课,她建议自己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视栏目制作,在走南闯北中收获自己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独到体验,为今后的创作积淀下充足的养分[1],“如果作品中对当下生活没有观察、没有态度、没有反射,那我不认为这是现实题材。”[2]也许是她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节目编导的缘故,在剧本创作中她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创作风格,写出了很多反映现实题材的剧本,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10年前一夜爆红;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也因剧情取胜让喜爱它的观众泪流满面。

这位受人瞩目的知名编剧,曾在采访中透露:“我从来没想过要做导演。”机缘巧合之下,却因《海洋天堂》的剧本以导演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一身书卷气的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独有的矜持和含蓄,她曾说过她是一个有传统人文价值观念的人,我想这也是电影《不二情书》的故事背景虽然是中国澳门和美国洛杉矶,但却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气息的原因。

二、“勿惮劳,勿恃贵”

“勿惮劳,勿恃贵”一句出自张之洞的《诫子书》,他告诫儿子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影片中罗大牛写信借此告诫焦娇,在焦娇错把和邓先生的交易当真爱而备受伤害之后大彻大悟,当焦娇一边走一边哭地再次想起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短短六个字,直逼人心。回顾前情,焦娇为躲债,答应和邓先生前往拉斯维加斯跨年,登机之前写信给罗大牛说道:“有人去国怀乡,满目萧然,有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我两种都不是,我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被逼上绝境的焦娇把自己比作出战的将士,悲壮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她又成了那个十五岁手拿砍刀解救赌鬼父亲的娇爷,勇敢而倔强,让人感慨又心疼。薛晓璐导演似乎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影片中多次加入古诗词的运用,追债人为追回债务,把三个孩子放在焦娇的继母家里,焦娇回到家中看见家里一片混乱,为控制局面,焦娇拿出古诗书要求三个孩子一人背三首,在孩子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朗朗书声里,焦娇默默走近独自哽咽的继母,不惜抽自己一耳光向继母道歉,她知道是她让继母一如从前地再次陷入躲债的恐惧中,勾起了继母不愿意回想的痛苦记忆,她自责无助,决定随邓先生去逃离澳门去拉斯维加斯跨年。

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一句出自陆机的《猛虎行》,意思是:就算口渴也了也不要去饮用被污染的泉水,就算酷热难耐也不要在不好的树木下蔭凉。老爷子借此告诫罗大牛,作为男人要仰不愧天,罗大牛作为一个功利的房地产经纪人,靠近老夫妻的初衷就是千方百计买下房子拆掉改建,从而谋取更多利益,老爷子发现实情以后在医院的病床上写下了这句话,虽然和老夫妻相处的日子里罗大牛明白了房子对于老夫妻的意义,业已悄然改变了初衷,从心里觉得房子需要一个好买家,这句话一出,还是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刺他进心里,不禁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老夫妻在美国生活多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思想,老爷子虽然感慨老祖宗的那套在美国不管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心心念念,从第一次和罗大牛交谈无意中说起 “去国怀乡”的惊喜,到让罗大牛帮忙翻译给孙子写的信,老爷子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拥护者,也是薛晓璐导演良苦用心的角色赋予。罗大牛和老夫妻的相遇源于巧合,但而后的缘分却绝非巧合,罗大牛说自己是个很无趣的人,背下来一边的话就恨不得说一辈子,他的内心也是一个念旧而传统的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的时候罗大牛一个人买了饺子跑去海边吃,也许是因为都是中国人,也许是因为都是念旧而重情的中国人,罗大牛和老夫妻相遇相知越走越近,像家人一样在这异国他乡共度春节,一起吃饺子看电视,其间还加入了老夫妻的孙子汨来通过卫星信号在电视上拜年的情节,充满暖暖温情和浓浓的年味儿,独具中国特色。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48年夫妻二人从湖北宜昌坐船去了上海,后来去了美国,夫妻到了耄耋之年依然恩爱如初,回想70年前虽只是送了几头驴也算是明媒正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连一张结婚证书都没有转眼已经白了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有比这更美好的爱情吗?在这个感情快速消费的时代,怎能不让人艳羡无比?

老爷子离世以后,奶奶把骨灰带回了故乡洒向河中随河水而逝,大牛问奶奶要不要给老爷子立块碑,奶奶说,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回家了,碑立不立立在哪,不重要,人在哪儿,家在哪。大牛问那人不在了,家在哪,奶奶说在心里,正应了苏轼的那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影片中无论是古诗的运用,还是故事情节中传达的文化内核,都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落叶归根的情怀,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爱情电影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魏征,薛晓璐 “有些题材,我能做得比别人好”特别策划 2012 12-9 38-40

[2]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1995.

4.电影《情书》观后感 篇四

《情书》这部日本爱情电影,其实早在1995年就已经正式上映了,但在520这一天,电影院为了吸引广大的情侣光顾影院,终究是将这部经典大作拿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是一手非常好的操作。毕竟520作为中国爱情的传统代号,不仅在这一天拥有特别的意义,也是众多女生心中非常重要的一天,《情书》这部电影不仅寓意深远,对于爱情的刻画与解读,也是非常的令人值得深思,自然会在520这一天,去支持《情书》的重新上映。

虽然早已经看过《情书》,在这么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也重新回到影院重新回顾了一下,感受了一下曾今初初观看这部电影时,所带来的感动与思考。每个人的心中,同样电影,所观看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为女主的痴情而感动,也有人为男主与少时同名同姓的女生离别而伤感,但我却为男主而感到高兴。

在我们的年少时,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个深深刻印在心中的人,但因为年少的不懂事,与时机的不恰当,即使内心真的喜欢,也会因为时间的关系,最终慢慢的断开联系,从此消失于彼此的世界之中,从而成为大家心中永远都遗憾。

《情书》这部电影就是我们讲述了这么的一个故事,女主在与藤井树的书信中,了解到了男主儿时与成年后的故事,不仅让男主曾今深藏心中的情愫被挖掘出来,也让女主知道以前的男主还有这么一段值得回忆的往事。书信往来在当年的那个时代中,是一件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事情,也许在如今的人们眼中,距离早已不是问题,但在那个年代,只要彼此距离拉大一些,就可能导致一段感情就此结束。

5.日本电影《情书》观后感 篇五

在05年的时候,本片发行了十周年纪念版的DVD,并在日本等地举行了重映,不过并没能引起年轻人(指20岁以下的青少年)的兴趣。有评论认为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那种10年前那一代人的情怀,他们太浮躁,太浅薄。也许并非如此,现在的电影手法实在太多,很多桥段10多年前才刚刚出现,非常的时尚,但在现在看来却已如同陈词滥调一般,所以那些年轻的观众对此不以为然,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在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高度后才加入进来的,他们的起点已经不一样了。

对比

对比应该说是电影最重要的一种手段,目的便是造成反差。可以是人物、场景、情节(影片节奏)都可以形成对比,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最直观的,而场景的对比却往往被观影者所忽略。

首先就是《情书》里的人物对比。

因为都是由中山美橞来饰演的缘故,所以从相貌来区分两人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岩井俊二刻意为两人准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渡边博子的出场基调就是伴随着忧伤,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把苍茫、无助、凄冷之意全然展现。而女性藤井树的登场却完全不一样,即使生病,却还是带着精灵古怪,那个邮递员的配戏部分则更是烘托出了这种愉悦的气氛。需要一提的是,导演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对比,女性藤井树全片都是带病出场的(初中场景除外)。由此同为中山美橞的两位女性的反差已经出现,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观众会搞混两人的问题。

当然,少男与少女藤井树之间也存在着对比,只是这样的对比非常明显,无需深入分析。所以,对于女性藤井树而言,存在着双重对比,一边是和相貌相同的渡边博子,而另一边是和姓名相同的男性藤井树。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独到的。

接下来是一个场景的对比。

上一个场景是开场不久后的一个全景镜头,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完全的冷色系镜头。渡边博子独自一人身着黑衣在白色的雪地上行走,形单影只,孤独无助,整个画面看不到一丝的希望。因为是葬礼的关系,黑色则自然而然的代表了死亡,我们在后面知道,死去的是她的未婚夫。所以此时的博子是和孤独、死亡、绝望联系在一起的。

而下一个远景却完全不同(因为是在室内的关系,所以不可能像上一个镜头一样,那么的宽阔)。因为玻璃炉中火光的关系,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温暖,不再是上一个场景中冰冷无情的感觉。而人物也变成了两个,渡边博子不再是一个人,还有和她的关系有些暧昧的秋叶茂。博子已经不再孤独,而柔和的光线也仿佛带来一种希望。

这里除了镜头的色系、博子的处境这两方面有着前后对比之外,还间接存在着两个男人之间的对比。在雪地场景中,藤井树是不存在的,令人忧伤、寒冷,而在玻璃工艺品作坊的那个场景中,秋叶茂却是活生生的站在那里,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还有一个是剧情上的对比。

虽然两场戏中的人物都是坐着,但是气氛全然不同。上一个场景中,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正在激烈的争论是该等救护车还是直接跑去医院。而第二个场景中,则情节发展的很慢,还稍有些凝重,三个人一起陷在对阿树的思念之中。这两段戏,在剧情上并没有关联,而且是否是同时发生也未作明确交代,所以很明显,是导演有意把他们剪辑到一起的。用剧烈和舒缓的节奏对比,带给观众一种张弛有度之感(当然这两部分也可以看成是平行剪接的一种)。

综上所诉,人物、场景、剧情的对比在《情书》中无一缺少,由此也可以看出,本片作

为日韩纯爱电影的一个巅峰代表、一个先行者,并不是徒有虚名的。

戏剧冲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像文学作品一样,是不能缺少戏剧冲突的,就好比茶叶之于开水。只有在矛盾之中,剧情才能逐步深入(这与哲学中的矛盾理论倒是不谋而合)。下面是中山美橞和豊川悦司之间的对手戏。

两人各占据着差不多一半的画面。左边,博子因为写信的人不是她的未婚夫而沮丧;右边,秋叶因为博子至今还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而恼火。两个人的矛盾显而易见,秋叶想让她走出阴影接受自己,但博子却执着于过去的回忆中,想方设法要找寻阿树的痕迹。没有太多激烈的言语(当然,秋叶还是稍稍得吼了几句,不过总体来说是比较收敛的),气氛却已经剑拔弩张。这就是“戏剧”冲突的一个最好的例子,绝非肢体冲突,也不是普通的口角,点到为止。当然并不是说戏剧冲突就不可以有肢体接触、言语冲撞的场景,只是那样的话更多的是流于表象,而这样一种内敛的手法则更具有艺术的张力。

此外还可以看到(当然这和戏剧冲突无关),仔细看一下这个场景的光线,可以发现,博子刻意低着头,把脸埋在阴影之中(秋叶的脸上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的反射),这也可以作为是她不愿正视现实、还沉浸于痛苦的过去的一个佐证。

而这这两个冲突则已经发展到肢体阶段了。

特别要说一下的是这一组场景的构图。与之前那个例子,博子和秋叶分布于屏幕的左右两边不同,这次,四个主角两个一组,集中在画面的差不多正中间的位置。这是冲突最直观的表现,相较之余,高下立见。前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使矛盾双方本身没有接触,但是两人的冲突早已凝聚在画面的中央。就好比高手对决,身未动而剑气已直指对方。而后者借助于肢体语言来表达,太过直白,显然逊色不少。

另外,把这两个场景作为一组,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论是少年还是少女藤井树,他们做出过激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

上面三幅画面,来自本片的第一个煽情部分。之所以引用同一场戏的三个不同角度,是因为这三个角度的发展,就像是在为“戏剧冲突”来了次最完整的解释。先是藤井树的母亲和爷爷扭打在一起,集中在画面的中央;之后两人分开,但是岩井俊二并没有直接转入第三个画面,而是用第二副做了个过渡,可以看到虽然两人分开了,但是还是处于画面的正中;最后才给出第三幅,两人分布于画面的左右。第二个镜头的用意很明显,就是矛盾双方虽然并没有接触,但是他们的“冲突”还是纠缠、碰撞在一起,并没有分开。所以,可以说这一组镜头给全片的戏剧冲突来了次很好的总结。

重复

就像音乐,时常会有重复的乐句出现,而电影作品中一般来说重复最多的便是是场景。更进一步说,电影中场景的重复很多时候是没法避免的,但就像音乐中所谓的主题变奏一样,好的导演也会让它看起来和上一次的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组在秋叶的玻璃工艺品作坊的场景。

两个画面同为中景,粗略看来有点像两个不同的场景,但是仔细看一下物品摆设可以发现,其实是在同一个房间内。抛开白天与夜晚的时间差异不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摄影机的机位是截然不同的。上一场景中摄影机的位置在玻璃炉附近,而下一场景则到了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场景变奏”了。

另外,可以发现,白天场景的画面有种烟雾弥漫的感觉。很显然这不是玻璃作坊的特有效果,因为同样是这所房间,在晚上的场景中就很干净,完全没有这样的雾气。而且,在画面的上方有一道很诡异的蓝光。所以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用来配合这一场戏的朦胧氛围——

博子和秋叶在研究那封回信到底从何而来,两人的揣摩大都虚幻而不着边际,这封回信的出现就像宛如在梦中一般,又像是烟雾缭绕的仙境,让人捉摸不透。

还有一个是医院场景。

与玻璃作坊不同,医院场景在片中一共只出现过两次,而医院的内部以全貌展现、并重复出现的只有这条通向急症室的走廊。先看下一幅画面中的现实场景,一个远镜头,很平实的把这条走廊展现出来。没有朦胧之感,也没有过分曝光,非常的写实。而上一幅画面则是阿树梦中的场景,同样的走廊,但为了配合梦境这样一个前提,光线、角度全然不同。从急症室的窗口中透出并不可能存在的强烈光源,过度曝光把整个走廊照耀的一片朦胧。再配上一个左右不停摇晃的镜头角度,把梦中的不真实和虚幻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隐喻

其实就类似于文学里的比喻,只是在电影中更多的把其称作为隐喻。

这是女性藤井树在得知少年阿树已经去世后的一个回忆场景。这里这只被冻死的蜻蜓很明显是在隐喻少年阿树。即使只是一只蜻蜓,少女阿树也会对其的死而热泪盈眶(因为这令她想起了死去的父亲)。这也为她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引发肺炎埋下了伏笔。

这个场景则直接剪辑在女性阿树告别中学老师之后,比之前——回忆蜻蜓——更靠近阿树得知少年的死讯这场戏。应该说是个与之前的情节描述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个插叙(当然,这个插叙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提示作用,也为之后的情节对比作了一个铺垫,见“对比”中的剧情对比部分)。这个插叙在列车逐渐加速远去中淡出,并带出回忆蜻蜓部分。所以,这个画面暗示着阿叔的思绪开始渐行渐远,回到过去,同时也预示着之后的剧情也会像这辆列车一样逐渐加快,直到迎来最终高潮。

人物刻画

电影和小说一样,主角自不必多说,浓墨重彩一番是理所应当,不太重要的人物则经常几笔带过。但是把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还是必需的。

先来看看那个女性阿树的叔叔。

这个摔跤细节的描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位大叔的冒失、滑稽的形象已经再清楚不过。再配上之后,他那相当有特点的笑声,这个人物虽出场时间不多,但肯定会被观众所记住。

还有位人物也是很有特点。

没错,就是及川早苗同学,这个出场表情,为这人物定下的一个基调就是神经质,不过不仅如此,下面这个表情,也是这个人物的另一个特质:

邪恶的本质一览无遗。

下一位其实在片中很早就已经登场:

既然有书信往来,邮递员当然必不可少,而女性阿树的名字,观众也是从他的口中首次得知。因为他一见到中山美橞便用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不止一次的喊道:“阿树~”。之后为阿树捡信的细节则把这个人物的忠厚、不拘小节完全刻画出来了。

电影不是一场独角戏,在主角之外再塑造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毋庸置疑的可以为电影增色不少。

拾遗

片中有个不得不提的承启段落。

从走廊的一端开始,阿树在梦中看到了已故的父亲,躺在病榻之上,被十万火急的送往急症室。一开始阿树只是目送着父亲被逐渐推远,之后在母亲和爷爷的呼唤下,开始朝着急

症室的方向飞奔而去。但是推开门后,她看到的却是少年阿树的身影,之后有关少年阿树的场景开始飞快地闪现„„这条走廊和那扇急症室的门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之前少女阿树在走廊上看到的是垂危的父亲,这象征着影片前半段一直在表达的一个主题——死亡,然而当那扇门开启之后,一连串的快速剪辑,把影片带向了另一个主题——回忆。所以,走廊的作用在于承上,而门则在于启下。

还有一个现在经常见到的手法。

上一个场景中除了藤井树外,空无一人,而下一个场景中,群众演员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涌到镜头中。而这样一种手法的运用现在来看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还发展出另一种类似的镜头语言,就是先用一个非常近的距离跟住主角,给人造成一种整个场景只有主角一人的错觉,之后镜头逐渐拉远,却发现整个场景中早已密密麻麻地布满群众演员。

另外,可以发现有些场景,画面有些轻微的摇晃,这是岩井使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缘故。这种拍摄手法会使影片显得更加生活化,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顺便一提,去年的一部《科洛弗档案》把手提摄影机的拍摄手法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后记

普多夫金曾经把电影的叙述手法,也就是蒙太奇分为了五类: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比拟或象征蒙太奇(也就是隐喻);交*性蒙太奇;“主题反复出现”的蒙太奇。上面的回顾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观察力的缺乏只提到了对比和隐喻两个部分(而且不乏牵强)。而其他几个大类的安排在普多夫金的总结面前也多有不伦之感。这一点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好在蒙太奇的划分归类至今尚无公认的定论,故不禁暗自窃喜,因为总也算是找到了一个为本文结构不够严谨而自我开脱的借口。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全文是基于十周年纪念版的影片写成的,从国语配音的缺失情况来看,比国内播映的版本要长一些,所以有些画面截图对于只看过国语版的观众来说会有些陌生。

应该说,这十多年间日本的纯爱电影不胜枚举,近年的话在04年前后还出现了一个以《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代表的纯爱电影小高潮,而韩国在这断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此类影片,其中就包括有03年的《假如爱有天意》和98年的《八月照相馆》。由此来反观95年的《情书》,作为一个先驱者,其中就已经包含了很多之后不断被运用到的经典元素:比如书信、红色的邮箱、疾病、死亡以及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等等。不须多说,《情书》在这类电影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岩井俊二自称是“影像作家”,从上面的回顾也可以看出,严谨的镜头语言使得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谓。

6.百年情书电影观后感 篇六

看着这个从一开始很平淡,到最后几十分钟的时候高潮勇气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热泪盈眶。不仅仅是林觉民的爱情,那一封《与妻书》,更是感触于那个年代,乱世,人们对于革命,对于时代的一种觉醒,那个年代,觉醒的人不管怎样,革命必须流血,革命就得有牺牲,感叹与那些人对于新时代的信念。

想我现代之人,沉迷于物质,更甚至于奢侈淫乱,价值观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现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状态,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心的坚强是需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长。想着未来的自己可以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总理,我们不是在乱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时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长,努力的是自己强大,虽然这个强大我也不知道具体能事什么样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个有为青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父母,更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生活中现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关于一切的。呵呵,谁知道呢,我不想说什么,因为不想被河蟹。

看着这个电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无关影片,但是是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的,很是庆幸。自己总会沉静的,安心的看各种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欢的,可是在看进去后发现很多美好的或者启迪的,很是欣慰。

上一篇:乡镇双创工作总结下一篇:漠河城市概况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