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2024-07-25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一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2.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运用

地理学科主要的学习内容还是研究人们生活的地球的地理环境,而且结合上自然气候环境和人文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综合性能较强,而且在新课改的实施之后,初中地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形象,学习初中地理并没有任何价值,尽管在一些地区的中考中没有初中地理,但是新课改之后对于初中地理有重新的定位,需要地理课程提供一些和学生周围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也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大都是居住在城市中,因此对于各种地形地貌的接触并不频繁,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障碍,极大的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形地貌时,城市中的学生很难接触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包括山脊、山谷等,尽管在课堂及爱心活动中会有一些山地模型和多媒体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地形地貌的分布和具体的表现,但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看惯了楼房,看惯了水泥路面,对于自然的了解并不多,而且初中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较少,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出过本市,在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基础的印象,并且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也不能根据多媒体图片和教师的描述想出一些地形地貌状况,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除了地形地貌和地势特点的学习之外,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作物也是初中地理的难点,学生并没有实地接触过农作物,对于一些农作物理解上并不深刻,蒜苗当成韭菜的现象并不少见,本身初中学生就不会做饭,并不能接触到一些农作物,城市中的学生也不能接触到耕地,无论是从哪一点来说,学生对农作物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图片和已经做好的饭菜阶段,在理解上出现问题。初中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走近大自然,没有实际的体验,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土地资源的运用

面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更多的利用学生家乡的土地资源,让学生能通过身边的土地资源和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农作物特点等来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真正的学习到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土地资源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省市下的具体土地资源,根据各个省市地理位置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展现。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部分内容时,本身的学习内容是我国的人口数量现状和我国关于人口部分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独生子女问题入手,感受上学和放学时的交通,平时和家长出门时的商场人数等,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切实的感受到我国的人口总数过多,而且人口老龄化过于严重,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从课本上的图片来学习这一问题,而是真正的从自己身边的资源上来感受。在学习地形气候和地质灾害等地理知识上,学生由于接触到的实际内容并不多,不能直接学习理论知识,要将理论知识和土地资源相结合,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我国的地势特点相结合,明确当地的地势特点,进一步的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分布。例如我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南北的分界线,在这一分界线周围的省市,初中地理教学就可以从这一过渡方式中加以拓展,本身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就是较为特殊,而且在气候特点和干湿分布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本身当地的降水较多,让学生联系平时的降水量更好的理解由于土地资源的影响下的地势特点,然后和气候特点相结合,这样将原本的地理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不仅仅利于学生学习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学习也较为有利,这样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从生活周围入手,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本身就是初中地理学科和学生附近生活环境的结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分析能从身边学生熟悉的土地资源入手,让初中地理学习更为立体,也能弥补初中地理教材上实用性不足的缺陷,而且学生从家乡的土地资源变化过程中更为切身的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为多样化的地理教学中学习到地理的知识,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翁秀兰.利用农村乡土地理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初中地理教学的启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74-75.

[2]何妮妮.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学习认识人文地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93-98.

3.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三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新旧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活动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此提出教学建议,对教师明确新教材侧重点并转变教学方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理教材;改革;比较分析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地理学科进行了新一轮教材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优点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人们关注。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后文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称新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图像系统、活动系统两大系统上的差异,探索新教材的侧重点。

一、地理图像系统分析

彭晓风对图像系统作了界定: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本文将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地表述地理信息的各图画的集合。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根据杨向东对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本文所研究的教材内容将图像系统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漫画、话框,对新旧教材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1.图像数量多,类型丰富

经统计,旧教材中图片数量为224幅,新教材图片数量为217幅,二者图片数量相差不大且数量多,对图像的运用都很重视。同时,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漫画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形式都在两套教材中使用,只是所占比例不同。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新教材中还出现了充满人文风格的艺术绘画等,丰富了教材,体现了教材图像的美育功能。

2.新旧教材各类型图像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旧教材中地图、地理景观图、示意图比重均較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景观图数量显著增多,由表1可知,在旧教材中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分别占图像总量的22%、37%及17%,在新教材中分别占19%、48%及10%。景观图直观生动、真实性强,对于不能亲眼感知真实地理景观的学生来说,其功能作用和表达效果更强。

(1)新旧教材中漫画比重均最小

但新教材的漫画比重增加,在旧教材中漫画占图像总量的1%,在新教材中增加到了3%。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话框的数量由25幅减少到12幅,减少了一半。旧教材中话框的内容文字表述较为呆板生硬,实际上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没有增强趣味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新教材减少了话框数量,虽然话框的内容得到简化,但趣味性仍然不强。

(2)统计图数量少,比例低

新旧教材中统计图所占比例均不高,在旧教材中统计图占图像总量的9%,在新教材中占10%。统计图反映地理事物明确具体,科学性与实践性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从中得出所需的信息,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统计图的数量过少则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图文结合,图像、课文及活动三大系统整体性增强

多图结合,随图设问,引导学生按步骤读图,引导学生揭示图片的内在含义,学会寻找不同图像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图像与文字叙述并重,采用图文互补的方式来阐述地理知识,地理问题因有图像而变得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图像系统与其他两大系统相互联系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使三大系统的整体性增强。

二、地理活动系统分析

根据彭晓风对地理活动的分类方法及所研究的地理教材内容,将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操作性活动三个类型,对活动数量的统计得到表,详见表2。

1.新教材活动化繁为简,注重创造力、综合性与兴趣的培养

新教材中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共有83题而旧教材设置了94题。但新教材简化了活动系统,更注重活动效果。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位置”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数量比旧教材少,新教材将旧教材的前两题合并成了一题,活动的目的是读图并比较我国与图示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新教材采用一幅整体的世界地图,而旧教材用的是割裂的国家简图,新教材更利于学生对各国的地理位置的把握且容易对世界形成整体概念。旧教材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分析填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其相对应的新教材第2题要求学生写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小短文。写小短文的综合性远远强于填表,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及综合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行政区划”所设置的活动,新教材活动题量比旧教材题量少,但新教材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更好。旧教材用严肃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找”来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及分布,而新教材更注重图文结合,提供给学生简单易学地记住省级行政区简称及分布的方法。例如“找邻居,沿线路,按方位,顺口溜”这样的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2.问题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

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部分(旧教材为第二章第三节“长江的开发”部分)所设置的活动,旧教材用到大量的文字描述,最后让学生根据描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似在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大,问题没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实施。新教材则简化了活动的难度,文字部分简短并附有长江干流各河段示意图,直观简洁。活动先让学生填入长江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再根据示意图分析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性,最后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谈谈看法。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思维的过渡与深入,此为新教材的进步。

3.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

旧教材认知性活动占总活动的60%,新教材占68%,均超过了活动总数的一半,说明新旧教材均注重培养认知能力。新教材中读图思考类与阅读思考类活动比例都增加,而问题思考类活动比例减少,旧教材中读图思考类活动、阅读思考类活动及问题思考类活动分别占活动总数的24%、9%及28%,新教材中三者分别占37%、14%及17%,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读图及阅读能力。旧教材中问题分析类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及综合概括能力较弱,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分析,难度过大,活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教材在课文系统采用图像能增强教材直观性,在活动系统采用图像能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因此较多地采用图像和阅读材料则避免了旧教材出现的问题。

4.新教材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仍然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重视学生认知和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且轻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体验性活动能让学生在直接感知过程中培养自身情感。旧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24%,新教材中操作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20%,比例略有下降;老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16%,新教材中体验性活动占活动总量的占12%,比例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八年级地理新教材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图像系统设置方面,旧教材的优点在于图文结合,随图设问,图像各具特色且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图像系统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地图、景观图、示意图比重较大。但统计图比例过低,画框设计仍较传统。新教材传承了旧教材优点,并且增加了景观图比例,从而增加了教材的现实性与直观性。

活动系统设置方面,新教材的优点在于读图思考类活动增加,问题设置简洁化,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增强。缺点在于与旧教材一样过于重视认知能力发展,而轻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建议

教材编制时,图像系统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图的数量和比例,画框设计的语言应增强生动性及趣味性。活动系统中应该多设置操作性与体验性活动,问题的设置不要过于严肃与学术化,而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性认知。

地理教學中,教师应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充分运用教材图文结合以及景观图数量多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图像,指导学生学会看图,避免干瘪的讲述,通过景观图了解不熟知的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通过示意图学习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通过统计图学会提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地理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综合性活动时,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分类与实践应用研究: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06.

[3]张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J].教学与管理,2009(19).

[4]刘宏光.浅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功能的体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5]李永治.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新特点[J].许昌师专学报,1996(4).

4.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四

土地资源教案 新人教版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看用途──了解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

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

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

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正方:需要。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定国策──保护土地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5.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五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板书】 1.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板书】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板书】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板书】 2.我国最大的渔场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板书】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指导读图】

同学们看我国沿海渔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哪儿盐场分布较多?由于海岸线漫长,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盐场很多。我国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从图上可知,北方渤海、黄海产盐多,南方东海、南海产盐少。【提问】

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

【板书】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指导读图】

看海底石油资源情况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说明我国石油资源前景广阔。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在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书】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讲述】

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问题,请同学讨论书上的“想一想”,哪种捕鱼方案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捕鱼方案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长期这样下去,鱼产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案可取。因为这样做能保证人类对其继续利用。

【教师承转】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我国近海过度捕捞,使水产品产量逐年下降,有的鱼种甚至灭绝。为了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问,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板书】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引导读图】

看海洋污染示意图。随着向海洋进军,海洋污染问题也随即出现,请同学说出海洋污染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学生读图回答,海上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板书】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结】

6.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六

源》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也可带领学生确定环保队队员、标志和活动时间等。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但是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确定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

矿产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有关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初步学会评价其优劣。

2.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地的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初步学会就其问题寻求对策。

4.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媒体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挂图,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投影片,中国政区底图(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导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那么工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

【板书】

二、矿产资源

【讲述】矿产资源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矿产资源的情况如何呢?

【板书】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指导读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三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出:煤矿、油气田、铁矿、有色金属矿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讲述】目前在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中,北方占近90%,南方只占10%,全国l/2以上的铁矿集中在辽、冀、川三省……

【学生概括】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板书】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提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同时,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过渡】矿产资源按用途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刚才说到的煤、石油都属于能源矿产,大家说一说还有什么能源?

【板书】

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讲述】我国能源矿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煤储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指导学习】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煤、石油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煤矿、油田的分布图。

【指导作业】把我国主要煤矿、油田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讲述】我国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学生讨论。

【归纳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我国金属矿产情况如何?

【板书】

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它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的钢铁工业产品有什么?)

【板书】1.铁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占我国的一半。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掌握主要铁矿的分布。

【学生作业】把主要铁矿分布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板书】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不仅储量丰,而且品种全。有色金属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如炼钢时,若加入少量熔点高的钨、熔点低的锂、比重轻的钛,有磁性的钴等有色金属就能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特殊钢。用于宇航、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等领域。

【提问】我国哪些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

【回答】稀土、钛、锂、钨、锡、锑。

【指导读图】读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图,适当介绍著名矿产地的特点。

【学生作业]把主要有色金属矿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出示投影]看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图,要求同学们掌握的矿产名称、符号、位置。展示学生填图作业并给予表扬。

【教师启发】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如何利用?请大家讨论。

【结论】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四、太阳辐射量在我国各地区的差异

板书设计

【二】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三、金属矿产

.铁矿的分布

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四、太阳能

【课堂练习】(略)

教学后记

.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学生从实际生产、生活的实例出发,从身边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发,体会“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种类?教材没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叙述,而是举出实例,说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

2.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科学辩证地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段课文中,通过数字说明、文字分析和阅读资料等形式,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点客观地展示给学生。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大国”的优势,特别是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世界上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例如日本、西欧),更可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们富国强民的信心。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分析“人口大国”对以上优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

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既热烈又充分,现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小结如下: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三大林区录像和下面的五幅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课本中“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示意图、课本彩图18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课本彩图19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同时出示投影片)。

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从录像中可发现:东北林区具有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下面资料所说: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以上。

(2)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大。

(3)我国的草场过度放牧问题十分严重,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4)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出示投影片:漫画《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由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讲授】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启发】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持土地资源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你能将这些措施的含义概括为一句话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以形成共识。

【教师小结】 同学们自由发言,畅所欲言,谈的很好。概括同学们的发言: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在发展经济建设我们的家园时,一方面应从我国有12亿的人口出发,要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如限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农村建房时应将住宅建在荒坡上,平房应改为楼房以减少占用耕地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为保护草场应建立人工草场。我们还应在“土地日”(6月25日)时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调查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更好?下一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后记:

.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第三节、水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学媒体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示意图

讲授提纲

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

.地区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2.季节分配状况及其成因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影响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兴修水库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

四、水能的分布与开发

.我国水能的分布

2.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叫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水。就目前状况来看,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为什么?(属可更新资源。因为水是可以不断循环和更新的。)

大家知道水资源对人类十分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习新课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图”

在外流区中,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其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有何不同?(北少、南多)

(2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的分布方面有什么规律?(内少外多,北少南多)

[教师归纳]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数量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量少。南方河流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建国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粮食普遍增产,用水量也随之大增。再加上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猛增,所以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板书]

地表径流地区分布不平衡。从全国看:东南有余,西北不足。在东部季风区内,秦岭淮河以南有余,北方不足。[板书]

2.水资源的季节分配[板书]

[提问]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水位随季节有无变化?哪个季节水量大,哪个季节水量小?

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水量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河流的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小结]我国水资源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我国的降水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9页‘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思考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板书]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兴修水库,建设水利工程。[板书]

2.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淡水污染。[板书]

[学生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节约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三、水能的分布与开发[板书]

.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干瓦,居世界第一位。[板书]

[提问]根据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为什么?(西南、中南地区,这些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也大)

2.我国水能的分布[板书]

[教师归纳]我国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x藏地区,长江水系水能最丰富,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另外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也较多。这些水系河流的上游河段,流经我国地势变化剧烈的地区,而且水量又比较丰富,因此这些河段水能很丰富。

[读图练习]读“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说出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上各有哪些水电站?(长江上有:丹江口、葛洲坝、龚嘴等;黄河上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珠江上有:岩滩、龙滩等水电站。)

3.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兴建了很多座水电站,其中长江上的葛洲坝和黄河上的龙羊峡发电量最大。但到1987年底为止,全国已开发的水能资源还不到可开发总量的10%,尚未开发利用的占绝大部分,因此我国水电的开发潜力还很大。

复习巩固

.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2、对照我国水电站分布图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教学后记

.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2;三类为联系实际,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7.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七

学习目标

1、记住自然资源的概念、类型并能举例阐明。

2、记住自然资源的特征,理解其应用中呈现的成绩。

3、阅读矿产散布图,记住次要矿产的散布,晓得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的次要途径。②有色金属: 白云鄂博(稀土)_______ 招远(金)________ 金昌(镍)_______ 攀枝花(钛)________ 东川(铜)_________ 个旧(锡)_________ 铜仁(汞)______ 锡矿山(锑)________ 水口山(铅锌)_______ 德兴(铜)_______ 大余(钨)______ 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重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学习难点

次要矿产的散布。学习方法

资料完整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模块一,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_中对人类____应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活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①自然宝石 ②煤油 ③羊毛衫 ④西南虎 ⑤沼泽 ⑥森林 ⑦阳光 ⑧闪电 ⑨水泥 ⑩水稻(11)河流水(12)皮革 归类(填序号):

矿产资源_____.土地资源_____.生物资源_____.水资源_____.气候资源_____ 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其中最根本的自然资源是_____________。协作探求,交流展现:

① 自然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吗?

②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模块二,自主学习,夯实根底:

1、阅读P54中国次要石油和自然气散布图,判别下列石油和自然气所在的省。大庆________ 辽河________ 华北________ 中原________ 南阳________ 玉门_______ 冷湖_______ 克拉玛依_________ 江汉_______ 泸州________

2、阅读P54中国次要煤矿散布图,判别下列煤矿所在的省。

鸡西、鹤岗_________ 伊敏河、霍林河__________ 开滦、峰峰_________ 乌鲁木齐_________ 石嘴山________ 神府__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六盘水________平顶山________ 大同、阳泉、西山__________ 淄博、兖州________ 淮北、淮南__________

3、阅读上面中国次要金属矿产散布图,判别下列金属所在的省。①黑色金属:鞍山、本溪________ 迁安、武安________ 大冶_______

马鞍山_______ 攀枝花________ 石碌________ 白云鄂博_______ 镜铁山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块三,动脑筋:

① 自然资源的应用存在哪些成绩?

② 结合实践,罗列自然资源存在成绩的事例。

③我们应如何合理应用和维护自然资源?

小结:在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课堂自测: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根本特征的叙说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匮乏 B、自然资源散布平衡

C、自然资源种类单一 D、总量丰厚,但人均占有量少

2、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泥 B、自然宝石 C、水力 D、自然树林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森林 水稻煤 B、耕地 海水 煤矿石

C、石油 闪电工矿用地 D、野生植物 草地 噪声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说,错误的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宏大,但是无限的B、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时增多,资源的人均量下降 C、随着消费的开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会越来越少 D、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地无差别

5、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绝对贫乏的国度”,次要缘由是()A、矿产品种少 B、矿产总量多,但只集中在多数矿种上 C、矿产埋藏太分散 D、人均矿产资源少

二、填空题:

6、水、石油、森林、土地、铁矿、太阳能、煤等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

7、自然资源的根本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学习反思:

8.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教学反思 篇八

矿区中学:黄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一个学期的忙碌和辛苦,到底收获多少?不足有哪些?通过细细分析、反思,虽然优点不少,但也发觉教学效果与预期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将主要方面谈谈如下。

一、自我满意之处。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认真做好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平等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利于学生放开思维参与教学,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人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

4、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发生积极的思考、想象。

5、启发学生想象力。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

6、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

7、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学”比“学什么”显得更为重要。

(二)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上《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也可以利用视频画面展示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展示民族政策案例。这样会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现知识实用性。教学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学习气氛会活跃,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例如《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教学内容涉及了我国各民族的许多方面,内容广泛,难度不大。同时,教学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最佳内容。因此,在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拟定知识提纲(或问题),分组分工,带着 问题搜集资料,教学任务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单单为了教师的教。

(四)充分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做到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根据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较顺利地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一定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更高。

二、感觉不足之处。

(一)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尽管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表现是教师教知识而学生记知识的教学方法。有时怕自己讲得不够细,常是满堂灌。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常常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在教育教学上,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的。所以,1、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2、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3、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4、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嘛,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9.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学反思 篇九

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觉枯燥的课文也变得如此生动。

首先我先来引入课堂:

1、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2、第二引入农业的重要性,设计的问题是: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但是你们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是: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所以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然后我让大家自学课文,并找出答案。农业包括五个部门,分别是哪五个生产部门?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农业原来包括:农、林、牧、副、渔。但自70年代后我国就把副业划分到了牧业当中,将来我们讲到畜牧业的分类时就可以做好一个垫基。

4、关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我也设计了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是因为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能够说出来吗?同学们你争我抢的答出许多结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10.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八年级(1)班学生总人数为40人,学生基础不扎实。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

3、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概况,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空间想象能力。

4、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提高有胜率和及格率。

方法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11.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滚滚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4、理解长江各段的自然特征和巨大的水能以及航运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水系图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并运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长江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的概况,增强学生在感官上对长江的认识,并通过对长江水利水害的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该节包括三部分:其中“源流概况”介绍长江的发源地、河源、注入的海洋、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通过详实的描述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的河流;“水系构成”通过介绍多条支流、湖泊展示了长江水系的庞大;各段特点及开发包括:上游水能宝库、中游河道弯曲、下游黄金水道三个内容。

教学重点

长江源流概况,各段划分及特点,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教学难点

上游水能巨大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采用的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述法、问答发等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长江之歌”歌词并播放“长江之歌”,播放完之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是哪一条河流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新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滚滚长江(板书)

一、长江的源流概况

1、展示多媒体课件“我国主要河流比较表”,学生读表并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三方面说出长江在我国河流中的地位。

2、学生用笔在图2-46中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他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图和“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图,并请学生上台指出长江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及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小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它沿途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长度最长的河流,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4、多媒体展示课件“中国气候类型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看图回答:长江干流流经哪些气候区和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在哪一级阶梯?

(干流流经的气候区:高山高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所在阶梯: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

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水系构成

1、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水系图” 讨论:长江有哪些支流与湖泊?

学生看图并请学生上台在长江水系图上指出它的支流与湖泊

(长江的支流与湖泊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和鄱阳湖)

讲述:长江被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各河段的分段城市及所在省区

2、多媒体展示课件“长江水系各河段分段图”,并指出各河段分段城市名 过度:长江被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它各河段有什么特点呢?

三、各段特点

1、上游

课件展示“虎跳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景观图和“长江干流纵剖面图” 学生看图思考:长江上游有什么特点?

通过剖面图分析最后小结:上游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提问:应该怎样开发和利用上游的水能资源?(修水电站)

课件展示“长江流域水电站分布图” 重点讲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2、中游

课件展示“荆江河段图”

学生看图思考:这一河段有什么特点?易发生什么灾害?应采取什么措施?

3、下游

课件展示长江入海口卫星图片和航道上航运图片 讲述黄金水道形成的条件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盘点收获

五、课堂练习

上一篇:《我不哭》说课稿下一篇:精选黄伟文人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