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2024-09-26

外语写作教学心理(精选8篇)

1.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篇一

主位结构、语篇视点与外语写作教学

作为语篇功能体现形式之一的主位结构在语篇的`构建过程中制约着语篇视点的发展,而语篇视点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主位结构对信息的选择,二者的相互制约影响着意义链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从分析主位结构、语篇视点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入手,探索二者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作 者:刘玉梅 LIU Yu-mei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重庆,400031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6)分类号:H3关键词:主体结构 构建 探索

2.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篇二

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是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认知是情感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事物的认知,了解自己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产生情感。知之越深,产生的情感越丰富、 越深厚。情感会促进或阻碍认知的发展。积极的情感会让学习者克服认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阻碍学习者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那么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者的情感与认知发展统一起来,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的结果?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在教育中,尊重学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他们的主体性被唤醒并培植起来后,才能发挥其能主动性、动性、创造性。本文探讨外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教学环境的选择、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设计, 让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得以实现。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康布斯(Combs)、阿莫德(Amold)。 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教学目的、教学环境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作了相应的描述和要求。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认知与情感统一发展的人。康布斯(1981) 认为,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求,使他们的知识和情感均衡发展,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罗杰斯(1982) 提出教学的目的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充实。教学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协作共赢是未来发展的必备理念。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教学环境的选择。所选环境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汲取,还要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感受到的威胁较少的情况下,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尽量减少失败的可能。当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时候,就会更少地感受到教学中的威胁氛围。马斯洛(1968) 认为,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其享受更多的自由,学生的潜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第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马斯洛(1968) 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和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促进学习的发生。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为学生进行。康布斯(1981) 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因学校教育产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不仅仅是所学知识的检验,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认知和情感发展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对已学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描述、分析和说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变化。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教学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反思并改进。

3. 写作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3.1写作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准备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消除他们的厌倦情绪或写作焦虑。写作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要做好准备。

3.1.1任务设计。王初明认为设计的作文任务要能够使学生有欲望去写、有内容可写,带动所学外语知识并加以运用;要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拓展。(王初明,2005)。也就是说作文任务设计既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与作文相关的知识,又要考虑到他们的外语表达能力,把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表达思想的动力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3.1.2加强交流互动。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燃起思维的火花,从而形成思维的互动。然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布局和写作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给与肯定并进行展示,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协商更好的改进措施。 学生之间可互相讨论、借鉴。这样可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

3.1.3积极反馈学生习作,不改或少改习作中的错误。反馈有学业反馈和情感反馈之分(Brown,1994:220),还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反馈对学习有推动作用,消极反馈则会阻碍学习。 改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肯定其优点都是学业反馈的主要方式。 改错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消极情感,而对优点的肯定会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评改作文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学生是否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是否感受到老师在乎他们为作文付出的辛勤劳动。王初明认为,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 而改错却很难以让学生感受这一点(王初明,2006)。

3.1.4课外写作,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写作环境。Raimes(1979) 发现,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生对课堂写作有抵触情绪。 写作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宽松“安全”的写作环境。作文任务通常在课内布置,课外写作。课外写作没有了时间限制,没有老师在周围走来走去,也没有来自其他同学的干扰,学生不仅觉得轻松得多,也比在课堂写作有更多的自主性。

3.2写作教学过程以生为本

3.2.1学生是认知主体

使学生能够使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必须成为交际的主体,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才能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及在交际活动中需要运用到的语言文化知识。

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作文任务的设计上。设计的任务力求切合学生的特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根据常识和自己的经验,选择可理解性输入,在写作中产生可理解输出。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去。学习不再是英语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供学生习得外语的一个平台。英语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写作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者是积极的决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参与交际,进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的主人。

3.2.2学生是情感主体

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我概念、 毅力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取得成功;外语学不好则有可能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 对自己信心不足,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写作教学要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从教学活动的权威转变成教学合作伙伴。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设计能激发学生创作能力的作文任务,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习者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消除焦虑尤为重要。同时,课堂评阅习作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肯定学生习作优点为主,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强烈的动机。学生没有思想负担,没有过度焦虑,学习潜力能的到充分的发挥,内在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如期发生。

3.3写作教学评价:知情合一

传统的语言学习效果评价以认知评价为主,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而较少考虑学习者的情感主体作用和情感发展变化。语言教学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不应再集中在改错上,而是以多种间接方式逐渐消灭语误,以认可作文中的优点为主。评价集中在学生的经验上、检查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使之找到促使经验转移的联系。

对作文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把作文评价看作是教学的一部分,测试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分离的;侧重学习者的长处和进步,而非弱点和失败;评价用于指导和改善学习, 而非仅仅评价;侧重思维能力和高水平学习效果,而不是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交流与互动,但不能强制互动。这意味着评价重视写作过程,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参与。

作文评价应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统一起来。 教师与学习者共同管理学习,相互信任和合作,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会让其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缩小自己的作品与优秀作文的之间的差距。应让学生认识到情感体验对语言技能的学习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吸取经验教训,客服消极的一面,不断提高自己。作文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要求。

结束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二者语言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要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 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也重视学习者与教师之间、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互动,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神。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让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得以体现,即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得到平衡发展和统一。

关键词:人本主义,写作教学,认知,情感

参考文献

[1]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Vostrand,1968.

[2]Combs,A.W.Humanistic Education:Too Tender for a Tough World[M].Phi Delta Kappon,1981.

[3]Am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Rogers,C.R.Freedom to Learn[M].Ohio:Merrill,1982.

[5]王初明.以写促学中的词汇学习[J].外国语言文学,2005,(1).

[6]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7]王初明.运用写长法应当注意什么[J].外语界,2006,(5).

3.外语语法教学的心理分析 篇三

一般的外语基础课程中,语法教学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高校新编英语教程主编李观仪曾撰文强调发扬传统教学法中的长处,吸收交际法中适合我国国情能为我所用的办法。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传统法与交际法互为补充,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得体地掌握外语,在重视功能交际活动同时,不能放松前期的句型结构活动。在新编英语教程中1、2册是以语法结构为基础的,第3、4册则以课文为中心。除这套基础课教程中包含语法教学之外,低年级还另设独立的系统语法课。过去和现在,语法教学都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就中等学校而言,外语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对语法结构的教学均极重视。上海不少中学在推广张思中的俄语教学经验。张思中是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俄语教师。据报导,他在教学中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能掌握一门外语阅读能力,在高中时能阅读外语原著。他的经验的一条即“语法集中教学”。这里暂不讨论其具体做法的利弊,只在说明一般中学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普遍受到重视,而且不同的安排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欣(Stephen D, Krashen),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当然,在他看来,这种监控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自觉学习的作用不大。但这不等于他不重视语法规则本身。他是主张学习者无意识地习得语法的一般规则。这乃是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不同,当然也是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按照自然法的安排,除了为实现临监控作用有限地自觉学习语法规则之外,主要在通过大量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包括必要的语法规则。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教学,实际上都包含着语法教学的内容。在外语教学中语法总是据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学习者总应在一定的阶段学习语法,只是不同的方法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已。

二、语法教学的目标

人们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怀着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尽管学习外语的目的千差万别,而总的目的是掌握外语。掌握外语则可大分为领会式掌握、复用式掌握和活用式掌握等层级。学习外语实际上还是以达到这三个掌握层级中的一个层级为目的。例如有人只要求学习外语能够阅读外语书刊,这就是说仅以领会式掌握该语言为目的。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不同层级学习目的而组织的外语教学,语法教学的目标无疑也是很不相同的。领会式掌握语言以认知为特征,表现在对言语的感知和理解,形成接受性言语技能。语法教学的目标只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语言的言语。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解码的过程。输入的言语材料必须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能使视觉或听觉刺激中编码的意义变为接受者头脑中的意义。这就是说,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言语,语法教学应让学习者熟悉一定范围的语法规范,培养一定的语法能力,例如能分辨各种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能力、觉察外语词结构及语法特点的能力、根据语法规则变化单词并将词联成句子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归结起来无非是熟悉基本的语法规则,初步了解语言的用法。

三、语法教学的方法

语法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心理学角度,即从思维过程特点来划分,主要有三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过去有些教学法流派往往偏爱其中一种,而排斥其他。近年来,多数外语教师已不再拘泥于这类限制,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选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有时甚至是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之,例如采取归纳——演绎法等等。

(一)归纳法

归纳法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在学习者就特定结构的使用进行练习之前,先让他们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使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在规则已为学习者所明确之后,通常进行大量练习应用所学语法规则。各种教学法流派对归纳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安排。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却总是大体一致的。按归纳的方法进行学习,可避免单纯抽象的讲解,学习者通过接触具体生动的语言实例,能够很容易地找出某些规律,容易懂,容易记。许多语法要点通过归纳法进行讲授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便于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有些教科书上有意识地提前安排一些语法现象,先作为单词、词组或句式出现,然后在一定语法点上归纳、总结、引出定义和规则,并在以后的课文和练习中反复出现。

如果能充分展示具体的实例,有些抽象规则甚至可以不言自明。正是这样,归纳法被认为是极有效的语法教学方法

(二)演绎法

演绎的过程即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采用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先简单扼要地向学习者提出抽象的语法规则,随即举例说明,将抽象的规则引用于具体的语言材料,并以大量类似的练习材料帮助学生独立运用。有些语法范畴和概念,如不事先交待清楚,即使有很多实例也会使人莫明所以。这就应当先提出规则,再举例说明。例如英语中对如何用yes和no作肯定或否定回答,中国学生常感困惑。如果有问“这不是你的帽子吧?”汉语中回答“不,这是我的。”英语中则为“Isn’t this your hat?”“Yes, it’s mine.”汉语回答“对,这不是我的。”英语却回答得正相反,“No, it’s not mine.”如果教师能事先说明“yes”和“no”在用于回答否定问句时,不是对问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而是仅仅表示自己的答句是肯定还是否定。指出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习惯,并适当举例说明。学习者就可以减少许多错误,通过一定练习变得运用自如起来。(三)类比法

类比的过程是从特殊到特殊的过程,也是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采用类比法讲授语法,既不先提出一般的规则,也不要求概括出规则,只是根据一类具体的实例来掌握另一类实例。教学中使用类比法,能有效地利用已经掌握的个别语法要点的具体用法,引伸到新的语法要点的用法。这种办法很节省时间。通常根据句型掌握语法实际上就是运用类比法。初学阶段的许多句法,不必多作语法说明,就能让学习者按句式模仿套用而直接掌握,这便是类比的结果。当然,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以消类比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凡与旧材料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材料,都可用类比法讲授。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并形成正确的语法概念,从而有助于培养言语技能,语法教学有必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语法教学应在让学习者充分接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准确的理解。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很难使学习者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提供大量变式和创造必要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变式即保持语法要点的本质属性而变换某些成分或属性的语言材料。语言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句型练习,就是变式练习。学习者在初步掌握一定的语法要点之后,还必须通过大量变换性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并在相应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4.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篇四

1,写作练习同书写练习相结合。

通过抄写句子和短文练书写,可以使书写动作连贯而迅速,通过练书写,加深对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的理解。2,循序渐进同系统训练相结合。

写作练习从抄句子和短文开始到听写连词造句,替换句子某些成分改写句子,连句成文,改写,扩写,缩写等,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提出各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系统训练。3,听,说,读的训练同写作训练相结合。

听力训练时,让学生记录到听到的关键词或句子,帮助听懂大意。听懂大意又帮助理解篇章结构和句子。口语训练时,少数学生口述,同时让大多数学生用笔写,消除大班上课大多数学生有口无心的现象,或者让学生先笔头准备,后口头叙述,以写促说的活动循序开展,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作读书笔记,边读边记录主题句,关键词,习惯表达法的句型,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对篇章和词,句的理解更深刻,更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4,课内训练同课外训练相结合。

课内训练以模仿性写作练习为主,听,说,读,写同时进行,课外训练以交际练习为主,写日记,写信,写作文,教师可以作必要指导,进行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5.外语系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篇五

1.论文撰写语言

论文必须用英文撰写,不少于1500词,要求语言表达正确、得体。

2.论文选题范围

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以本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内容为范围:

① 商务类(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

② 旅游类(适用于旅游英语专业)

3.论文内容总体要求

论文应观点明确,资料详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正确通畅,格式规范。

4.写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① 2011年12月底,向指导教师提交论文提纲;

② 2012年4月2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

③ 2012年5月1日—20日之间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修改稿;

④ 2012年6月1日定稿并打印论文。

⑤ 2012年6月返校后,打印论文一式三份,在论文答辩时提交装订好的论文两份,另一份自己准备答辩并留存。

5.提交论文形式

学生通过E-mail或QQ与指导老师保持及时联系和沟通,原则上每周至少联系一次,汇报自己的实习情况及论文写作情况。

6.论文格式要求

① 封面(有模版)

② 扉页(有模版)

③ 摘要和关键词(中文在上,英文在下,放在一页)

④ 正文

7.论文排版要求

① 英文都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

② 中文都用:小四号宋体,行距最小值20磅。

③ 中文大标题用4号黑体,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行距最小值20磅。

④ 英文大标题用三号字体,小标题用小三号字体,行距最小值20磅。

⑤ 页面设置:页边距要求:上、下、左均为2.5cm,右边为2.0cm。

⑥ 除封面和扉页外,论文其余部分均需加页眉,页眉文字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五号字,宋体。

⑦ 封面上的题目是中文,扉页里的题目是英文。

(参照模版,但是排版要按照要求来做)

注意:交论文先检查格式,格式设置不合格的话,不予定稿,不予答辩。书面作业

6.《写作教学心理学》读后感(一) 篇六

(一)读:

写作过程是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涉及作者的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活动,同时也与作者长时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及其提取密切相关。学生写作与一般作者写作有相同之处,即都是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但两者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般作者的写作是一种写作能力的运用;而学生的写作则是写作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即通过写作活动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因而,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同时渗透情感教育的陶冶、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心理学》(朱晓斌主编)193页 感:

1.“写作过程是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涉及作者的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活动,同时也与作者长时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及其提取密切相关。”

情感是写作的缘由,有了真实的情感写作过程才会是个有意义的过程。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上学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迎合老师提倡的各种精神,经常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在作文里编造自己是怎样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帮老爷爷推车上坡的,在那个学习雷锋的年代,相信很多同龄人都写过这样的作文,以此来完成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更相信,这样的作文没有几个得到老师的好评,除非真正做了,并且表达了真实具体的情感。而当有一次,我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在日记中写下大段自己受委屈的话时,我的日记被老师在全班表扬。(那时,我们老师每周检查日记,没有私密可言哦)。是啊,没有情感的作文,或者说,没有真情感的作文,写作的人很痛苦,相信读文章的人也很痛苦。所以,写作教学,首要抓住孩子的情感。

2.写作还“涉及作者的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多种认知活动,同时也与作者长时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及其提取密切相关。”

写作所涉及的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这些认知活动需要教师的引领,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充分发挥他们思维具体形象,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7.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篇七

一、运用情感教学, 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发展,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趋势。心理学家帕默认为学习语言最适宜的是形成“自动化”习惯和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的学习过程。他在“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语言学习原理》) 一书中写到:语言学习像所有与科学不同的其他艺术一样, 是形成习惯的过程, 熟练地理解语言结构是通过把语言学习视为科学去研究理论获得的。利用情感教学理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在传统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通常以教师为核心, 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要抓住学生形成语言习惯的心理过程, 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学习需要是学生长期坚持的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内驱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给予学生一种“我要学”的心理刺激。

(一)

课前先给学生布置好要讲解的词汇内容, 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可以主动领取感兴趣的词汇任务, 并将这些词汇的写法, 发音及用法掌握, 课堂上给每个小组展示的机会, 大家互通有无, 为词汇的学习增添了乐趣。

(二) 学生们都喜欢唱歌, 跳舞和游戏, 教师可以把所学词汇内容和这些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们体会到参与的乐趣。

例如, 在高三英语词汇复习中所遇到的有关in的短语很多, in vain, in store, in all等等, 要想都牢记真的很难。于是我发动班级中比较有写作才华的同学, 将所有in短语编成了一段以班级中同学的轶事为主题的歌词, 再配上大家喜爱的流行歌曲的曲调, 起名为《麻辣in短语》, 教大家唱, 同学们都感兴趣, 记得又快又牢。

(三) 多和学生交流, 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经常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心理状态, 让学生感受到了他是被关注的对象, 感受到了被关心的快乐。见到学生有了进步要多夸奖,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 他们会增加自信, 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才能有效的实施词汇教学。

二、利用记忆与联想, 结合各种材料, 创设语境

准确的语境对于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词汇有很多的帮助。创设语境是为了更好的记忆, 同时要借助于联想的心理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潜力。学习语言整个过程就是形成联想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从中筛选出考试或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创设语境, 尽量使用这些词汇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在反复的听说读写这些词汇的同时, 一定会在理解词汇用法的基础上成功的学会这些词汇。例如, 在《沙尘暴》这一模块的学习中, 让学生模拟一个刚刚经历过沙尘暴的场景, 以记者采访市民的方式, 创设语境。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本模块中的主要词汇如:sandstorm, frightening, frightened, dust, environment, damage, mask, nature, violent, protect等。或者在这一语境中, 让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的练习, 让学生们自己说出相关词汇, 充分联想, 让同学们之间互通有无, 学生们积极投入, 不仅很容易的掌握了词汇, 而且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要增强记忆, 就要同遗忘做斗争。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 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后要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巩固性的外文书籍和材料来配合课堂所学,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 记忆材料类型数量以及一种学习经验对后续学习经验是有影响的。因此, 教师要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含有最新词汇的文章去满足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心理需求。

三、运用建构主义知识原理, 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词汇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就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 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外, 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是简单的提取和套用, 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学习词汇就是学生建构词汇的过程,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将新旧知识建立起某种联系, 英语词汇量庞大, 但它本身有内在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将知识形象化的联系起来, 以便于学生长久地贮存。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 学习语言要把重点放在操作行为上, 归结为:刺激——反应——强化, 强化是条件作用的规律。英语作为第二语它的学习离不开强化的作用。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多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进行分类整理, 呈现给学生们, 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和后缀的用法, 在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词汇, 这样, 所形成的新的词汇就不难理解和记忆了。如tele-有远程的含义, 结合旧知识中的photo, text, sale, graph的含义, 分别形成telephoto, teletext, telesales, telegraph, 识记起来轻而易举。合成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词汇。例如, peacekeeping, earthquake, homesick, sightseeing等。构词法的基本知识是学生掌握词汇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的一种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去利用。

总之, 词汇的掌握对于高中生学习英语来说是重中之重的, 大部分的同学感到词汇的学习有很大压力,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 多了解外语教学心理学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将英语的运用由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鼓励学生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摘要:教师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因素, 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词汇教学。利用情感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记忆与联想的知识, 去创设语境;结合建构主义知识原理, 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词汇。

8.外语写作教学心理 篇八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语言心理学 e-learning 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E-learning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应用于各个学科知识的教育中。而具体的技术也日新月异,从早期多媒体教具到网络视频公开课,从早期局域网的LMS(学习管理系统)到手机上能与学生频繁互动的苹果和谷歌的教育移动应用。然而,外语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其教学具有特殊性,而现有E-Learning的各项技术和现有产品,并没有很好地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进行改进。本文试图指出其现有技术的优劣,并根据语言心理学理论分析外语教学的特点,从而为e-learning在外语教育领域的优化提供启示。

一、现有E-learning技术手段及其优劣

E-learning可直译为“电子化的学习”,一般意义上是只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以强交互为特征,又区别于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学习方式。他不能代替传统课堂面授教学,却对传统教学有极强的补充作用,并且为自学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目前,广泛应用于E-learning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网络音频/视频,网络考试,虚拟课堂(利用网络白板/界面分享/摄像头等),博客/微博/讨论区等等。然而,这些技术手段应用目前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下列的几个方面: 1)师生互动可能存在一定的延时,影响教学效果;2)教师与学生较难建立面对面的社交关系;3)容易作弊;4)无法调动学生真正的积极性;5)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并且需要学习使用相应技术,这都需要一定的金钱和学习成本。这些弊端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教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然而,语言比较特殊,它是“活的”,“动态的”学科,e-learning应用在语言学上,还要加上以下缺陷:首先,单纯的网络音频视频,学生仅仅是被动观看,缺少互动,且容易造成注意力缺失,而语言是重交际的知识,对师生现场互动以及注意力有极大要求;其次,网络考试虽然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但过于机械,内容也固定,对于语言教学来说,不能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应试式的学习,无法将所学的语言点在生活中使用。另外,博客/微博/讨论区和网络课堂等等,虽然可以解决现场沟通的问题,但对于语言教学来说,仍然缺乏情景化,无法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均衡的发展。

二、语言心理学主要理论

如何才能更好的使用e-learning各项已有手段,来帮助我们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呢? 追本溯源,我们需要从语言心理学中借鉴:人们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只有了解了语言学习的特性,我们才能更好的改进现有e-learning方式。

目前流传广泛的语言学习理论主要有三派。一派是 “听说习惯形成论”,主要来自行为主义学派。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根据外界刺激不断反映然后强化的来的习惯,因此,要学会语言,必须通过大量的刺激,持续模仿和机械记忆,从而达到“能不自觉地运用外语结构,把外语变成新的语言习惯”的目的。另一派观点是 “认知符号论”,来自心理学的认知学派。这一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不是习惯,而是人类对语言符号和规则的创造性使用。以乔姆斯基为例,他认为仅仅依靠模仿和机械训练,是无法习得一门语言的。人类之所以能学会母语和外语,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与动物简单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方式不同,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因此能理解和运用规则,通过创造性的逻辑思维,于规则中创造出意义无限的句子。因此,这一派的观点对习惯论提出了挑战,认为除了刺激强化记忆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在理解符号和规则的含义,然后创造性的活学活用。最后一派是苏联心理学界提出的“自觉实践论”。这个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社交活动。因此,理解符号和规则只对学会外语起加速作用,较为合理的学习路径应该是:1)理解语言材料,这个是前提条件; 2)进行大量“言语实践活动”;3)最终达到能根据直觉,自动地运用之前学习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外,这个学派较为强调“外语思维”,认为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差异,要学习好外语,必须要学会这门外语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学中需要限制翻译的使用,而教学顺序也是先听说后读写。

三、心理学对e-learning设计原则的启示

通过对语言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的分析,结合e-learning的现有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在语言的相关学科教学上较为适应的地方:首先,e-learning的技术都可以反复进行,为语言所需的“大量刺激”提升了效率;其次,e-learning技术可以使用各种媒体方式来辅助学生理解语义,语言规则;再次,e-learning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交属性,降低了语言实践的成本 。

然而,我们还可以根据语言心理学理论,对现有e-learning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点启发。其一,模拟更多场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义、语法,并创造性地加于应用,需要将语言还原到使用它的具体场景中。而目前,e-learning只能营造出虚拟课堂的环境,场景只能通过多媒体教具来体现,比较被动。未来,可以利用在游戏中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更场景化地给

予学生刺激,并激发交互。其二,避免翻译。为了学会外语思维,在e-learning中需要避免翻译,整个环境都是外语环境,遇到不明白的词汇和词组,可以通过同文互译,图片/视频等提示方式让学生领悟真正的意思。其三,e-learning应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人的天赋有差异,因此,在学习进度上,从输入到理解到能表达出来的时间跨度也不定。另外,在学习内容上,e-learning应当给与学生内容选择权,测试材料也应该因人而异。E-learning作为教学辅助技术和自学的工具,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其四,e-learning应当更交际化。语言的本质是交际,交际也是学习语言最大的动力。虽然 “e-learning 2.0”借助web2.0的概念,加强了其生成内容和社交能力,但黏性仍不够强。E-learning应该向SNS(社会化网络服务,国内如微博,微信,人人网)的设计学习,老师可以设定主题并分享相关语言材料,学生自由决定生成内容(文字,语音或视频),可见者范围(自己可见,老师可见或某些同学可见)以及特别希望谁来观看,最后老师对每位学生给与一定的指导,在交际中将自己的语言技能日臻完善。

四、结语

E-learning为随时随地学习语言提供了可能,也一定程度会上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效率。通过语言心理学的启示,我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优化e-learning具体实现方式,从而更好发挥其作用。然而,无论各种技术如何结合,都不能取代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模式。同理,计算机和网络更不能取代教师的存在,在e-learning环境下,教师作为教练和伙伴,仍应该起到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维护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制定合理计划并冲破平台期的作用。只有传统和e-learning、教师和机器更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大学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E-learning[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arning. 2014

[2]陈佑林. 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3]赵美娟.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4]吴潜龙.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 2000年01期

[5]胡凡刚,马秀峰. 简论e-learning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4)

[6]陈江鸿,周忍,钟志贤. 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管理[J]. 中国远程教育. 2011(08)

[7]邓国民. Web2.0时代的E-learning2.0[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上一篇:《彩虹》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提高政治站位 防止“四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