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13

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共12篇)

1.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项目。幼儿的许多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中学习。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游戏的运用,提高幼儿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学 运用

引言

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他们主动进行的,也是当代教育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幼儿在运用各种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时,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用途和特性。同时游戏也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游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进行游戏前想好如何进行游戏,这也是他们创造思维的萌芽。[1]

一、游戏教育在当前幼儿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幼儿教育,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幼儿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站在孩子中心,面对教学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师幼之间的距离被拉大,导致幼儿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在活动中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十分广泛,也被幼儿极度喜爱。但是现在教师对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过分夸大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没有真正理解游戏的设置目的,认为游戏只是简单的玩,对教学没有什么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游戏在教学时直接切入主题即可。因此幼儿教师在运用游戏时,要认真研究游戏的设置。同时游戏的主体应该是幼儿,而且主要侧重于娱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少,但是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有许多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游戏的过程,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2]

二、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合理设计内容和步骤

幼儿园中游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在设计游戏内容时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的计划要符合幼儿的特?c,还要充分发挥幼儿特长。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游戏步骤,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如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进行体验,通过扮演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如在模拟美食城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带有角色名称的卡处,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厨师、老板、服务员、客人等,然后让幼儿把卡片贴在胸前,让幼儿进行模拟游戏。如客人如何点餐,服务员如何回答然后再把菜单交给厨师,当厨师把菜做好后,服务员再端给客人,客人吃完饭后找老板结帐。让幼儿通过模拟游戏学会如何进行点餐和结帐,学会如何与她人进行交际,让幼儿通过游戏明白,不同角色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工作,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交流,提高角色游戏的互动性。[3]

2.通过不同的游戏增强学习效果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增强幼儿学习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通过游戏感知幼儿的智力活动。在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把活动与游戏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在进行认识磁铁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磁铁、铁钉、塑料片、曲别针、碎布块等材料。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回答一些有关磁铁的问题,并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磁铁的作用。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曲别针、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利用游戏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游戏渗透入活动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美丽的热带鱼》时,教师可以采用魔术的形式利用三角形变成热带鱼的形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并希望自己也能够自己制作。在进行语言活动《七彩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教学,让学生猜猜所说的内容。幼儿可以很快猜出是彩虹,然后教师再让幼儿把内容用画笔画出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就得生动有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4]

4.通过游戏活动体会快乐

幼儿教师在进行健康教学时,可以把游戏引入到健康活动中。如可以利用《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猫捉老鼠》等活动,锻炼幼儿跑跳钻的肢体动作能力,同时让幼儿了解游戏的规则和游戏注意的问题。如在开展站报纸的健康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拿着报纸玩,看谁玩的花样多。有的幼儿折飞机,也有的把纸团成球,给幼儿介绍一些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教学的难度,让他们把报纸多折几层,并了解学习中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掌握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教师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幼儿的游戏经验,把游戏与教学联系起来,让游戏教学更加贴合实际。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视角,提高对游戏的掌控程度。[5]

结语

把游戏融入于幼儿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融入游戏,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幼儿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游戏时,要有耐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分析[J].大科技,2017,(30):28-29.[2]甘菊.浅谈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7,(44):134-135.[3]毕雁南.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未来英才,2017,(16):63.[4]张全秀.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6,(30):283.[5]钱荣.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6,(24):241.

2.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都是采用“兴趣导入—学生读书—教师讲述—黑板演示—完成练习”这一模式, 少有变化。最开始, 学生也许还有一点兴趣, 长此下去, 相信没有几个学生还会热爱历史。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渴求变化的“叛逆”时期, 新的老师、新的学科、新的知识让他们充满好奇, 新的授课方式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他们不会满足于一成不变的老师讲述, 不喜欢千篇一律的板书。

如何让死板的时间地点、枯燥的历史知识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呢?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手段中, 使用幻灯片是一个实用、经济的选择。笔者基于教学实践, 谈谈使用体会。

(一) 补充资料

由于新教材较旧教材显得非常简洁, 内容大大减少, 许多知识需向学生作补充;学生学习时间又较紧, 不能占用其他课余时间, 故课内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点就很必要。相对于传统的口头介绍、书面印制和黑板补充, 用幻灯片就有即时、容量大、节约资源, 可随时增删和替换的优点。

例如学习《战国七雄》时, 书中只略微提了一下“三家分晋”产生了“赵魏韩”新三国。此处, 可补充晋国三大夫姓甚名谁, 何时何地, 如何瓜分了晋国。初二《北伐战争》中开篇即出现“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一内容, 而前面又从未提及“中国国民党”, 那么, 它是怎么来的?此时, 可在投影或背投上打出“中国同盟会”如何改组成“中国国民党”的有关史实。如此, 学生才可学得明白, 做个明白人。相反, 如果以上内容用纸张印刷下发, 或用板书介绍, 孰优孰劣, 一目了然。

(二) 处理图像

此图像可分为三种:一为人物, 二为地图, 三是其他实物图像。

1. 关于人物图像。

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历史人物。新教材中历史人物图像很丰富, 编写很好。只是, 书上的图像都较小, 且是固定的。使用幻灯片, 可将图像放大, 直观效果更佳;而且, 可将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图像通过网上下载等方法演示出来作比较, 也能将与文中人物相关人物下载演示。

初二《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文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部分, 课文印制了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三位代表的头像, 没有另外十位代表的图像及姓名介绍。那么, 讲到此处时, 可从网上下载他们的资料作演示比较, 如汉奸陈公博等人, 让学生作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而不仅仅局限于书上所写三人。同时, 通过正反对比, 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 关于地图。

这是最能体现幻灯片优越性的一个环节, 其中又尤以战争过程为最。书本上的作战示意图是死的, 行军动态、进退过程都只是平面的展示, 二维的呈现, 没有动感和立体感。幻灯片则不同, 有了它, 战争就变成了一幅活生生的动画。如初一课文《战国七雄》中“围魏救赵”这一经典战役, 可将幻灯片设计为:三个不同服饰的士兵成大三角形代表赵魏齐三国, 箭头前伸后缩或战马奔跑表示进军、撤退, 两把刀剑相交表示战斗进行。点按钮1, 魏军进攻赵国;点按钮2, 齐兵出发为救赵国而进攻魏国;点按钮3, 魏军撤退;点按钮4, 齐魏军刀剑相交激战于桂陵, 并可配以厮杀呐喊声。可以想见, 平淡的一堂历史讲述课, 将因这一动画演示而变得有声有色。

3. 其他实物图像。

这一功能可体现为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图像。如讲到“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时, 可演示《狂人日记》《呐喊》等书的封面或相关文章。学习“北伐”时, 可打出蒋介石的几幅肖像, 增加学生知识容量, 提高学习兴趣。

(三) 演示板书和完成讨论

幻灯片的板书功能不是很突出, 有点大材小用, 一般可在需要不断变换板书内容或黑板容量不够时应用。在用来完成讨论方面, 幻灯片作用较大。常用方式是先给出题目,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综合学生意见后, 出示参考答案或参考标准, 进行订正、归纳和引导, 达到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 完成练习

除一般的出示作业留待课后完成, 幻灯片在这一环节最有用的是完成随堂练习, 如填空、选择题。将事先准备好的习题出示后, 学生回答一道题, 按一下控制按纽就出现一个正确答案, 方便又快捷, 省力又节约, 相信此时已较疲倦的师生也愿意用这一招吧。

3.浅谈“压力效应”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一、信任压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立翁效应”。根据这一原理,抓住学生喜欢被老师重视的心理,可施以特殊的表情,道以期望的语言,流露出由衷的信任之情,让其承担比较重要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教师的信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心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之固有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榜样压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就是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倘若教师舍得时间和感情投资,想方设法寻找与其广泛交流的机会,走进学生的心海,挖掘出闪光点,就可在班上树立起各种类型的榜样,让“星星之火”去“燎原”。“榜样”们惟恐被别人视作“冒牌产品”,于是定会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随时随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竭尽全力做出表率,成为“货真价实”的模范。树立榜样,实际上是巧妙地给学生施加一种看不见的、高明的压力。

三、考试压力

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传统方法之一。通过考试,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比較客观地评判其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谁都不会公然地往自己脸上摸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被承认的愿望。一般说来,学生总希望经过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给自己脸上贴“金”,以博得师生的称道。考试的压力“逼迫”学生快马加鞭,投入紧张的学习中,以取得满意的结果。这种压力起到了恢复自信、复活理想的作用。

四、竞争压力

给学生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条金科玉律。自尊、好胜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把喜闻乐、丰富多彩的竞争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课堂内外,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竞争机制。

五、批评压力

表扬鼓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行为动机,批评惩罚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老师只要抓住批评的契机,掌握好批评的火候,分清对象、时间、场合,能选择恰当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变压力为改正缺点的动力。能让学生感受到你严厉的或善意的批评是一种比赞美更深层次的爱,就是最为成功的批评。学生明白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后,他还会不悬崖勒马、痛改前非吗?

总之,不管选择什么方式,都应该以“爱”为核心,以激励学生的前进为目的,做到宽中存严,张弛有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狮树

4.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当普遍。究其原因,首要方面源于生源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其生源大多来自初中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受挫折的这一类学生。这些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前途几乎完全失望,表现在对子女的学业上则是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关心也不过问。另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家访和各种形式的调查、个案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也与家庭结构不完整、学习辅导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文化氛围低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部分地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偏差和学习习惯的不良甚至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其次则是职业学校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不能针对学生差异来教学。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来看:“讲授——接收”式(或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俗称“填鸭式”模式一直是课堂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虽然课堂教学实施了诸多改革尝试,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老师们一边批判“填鸭式”教学方式,一边仍“坚持不懈”地运用之!究其原因:一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对这种方式的操作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二是学生客观存在的学情现实,让大部分老师们认为在教学中只能通过不断传授的方式,才能让“底子这么薄”的学生学到知识!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差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了!逃课现象更普遍了!

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情况,我校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分层递进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过程。

二、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前提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对学生的基本学情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给施教者较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让他们自己设置课程、安排进度、选择教法。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即“坐得住”。然后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感,再逐步引导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学业。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之改变。特别是面对职业教育的对象,我们教师起码有四个观念必须要转变。

(一)学生观:我们承认学生有差异,但要真正从内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聪明的、可教育的!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起升入普高、重高的学生来,在学习的习惯、能力、成效等等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前初中甚至小学的教育下,很多学生的潜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远不是目前单一的学业成绩所表现的这么糟糕!所以,在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时,每一位教师都要确立一个观点: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教育观: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也是有差异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了解研究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来教,真正做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决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对于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转变一个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比培养一位优秀学生更为重要。树立了这样的教育观念,职业学校的教学就要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质量观:社会的需要是有差异的,各种人才都有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与本身层次不同的同类别学校进行盲目攀比,而主要是看在对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上是否有进步,学生自身在原有基础上是否取得了进步,是否有所发展。这是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在考虑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质量时的一个基本标准。

(四)课程观:科学设置“模块式”课程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分析学生兴趣与爱好,能力个性、岗位职业能力以及学业继续深造三方面入手,制定现代化的课程模块群:第一方面根据学生继续深造、例如进入普通大学、高职大学的需要设置一个课程模块;第二方面,为职校生适应将来岗位能力的技能需求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第三方面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的发展需要设置一个课程模块。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专业,这个专业是他们学习上的突破口和兴奋点。如何抓住这个突破口和兴奋点,这就是我们精心的设计,重点抓好的工作。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尤其要注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我们在课程科学的设置的基础上,又可以把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易获成功感的课程先上、多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然后引导学生把成功感迁移到其它课程中,直至完成全部学业。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存在各种差异,称之为“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所以,只要我们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好与差,快与慢这些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改善,所以说分层教学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次,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原则

学生分层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一般根据上阶段末和新阶段开始时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通过和学生面谈,采用口头签约式确定每个学生的层次。但这种层次是动态的,应随着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作及时调整。具体实践中,分层也是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通过耐心细致滚动式的学生分层,才能真正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不管如何分层,我们都要明确认识到分层仅仅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只有真正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潜能,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发展,逐个递进,才是学生分层的真正目的。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分层排座

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个人意愿,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为优良层次,B层为普通层次,C层为基础层次,并鼓励学生逐层递进。A、C层一般不超过5人。这样分层保证了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也提高了中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依据A,B,C三层,分别确立与之相协调的教学目标:对低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高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3.教法选择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各类学生都能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而基础好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本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以大容量提问和练习加以训练巩固,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做到起点低、梯度缓、要求严;但在设计高层次问题时,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以满足优秀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教学的反馈矫正环节,重点对象是基础差的学生。

通过目标分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既帮助暂时学业不良的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又保证了优良生朝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迈进。

4.同时听读,分类讲解

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同时操练在课堂的行进中是相互交替的,不能截然分开,这也是分层教学中的关键部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和质疑,紧紧抓住一条主线——使学生在每节课的操练时间不少于10到15分钟,确保学生的自主参与率、自主讨论率达到100%,个体达标率不低于80%。教师要把“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当堂巩固”作为分层教学的基本思想,从时间序列对学、教、练三者关系作以规定——对每一课的教学要达到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不以讲代练,突出因材施教(分层施教);不搞满堂灌、满堂问,克服教学目标的设置偏难、偏多、偏离或不到位的做法,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教学。

5.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它与以往教学评价不同之处在于,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

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可在教学进程中进行,其方式多种多样,提问、角色扮演、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对B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四、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自主的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层次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采用鼓励竞争的评价方式,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中下生,为他们学习扫除了障碍,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促进了中下生积极性上升。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方向,促进他们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因此分层的教学不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

(二)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得“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不可避免的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好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中期目标与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以及分析中较为简单浅显的部分;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部分;发展目标是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以及综合运用部分,是对教学大纲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明显

5.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而历史,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切,它具有不可再现性。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就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成为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已十分重视史料的引用,这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得到更多历史教师的关注,本人现就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述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混战,令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曹操“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场景。教材的描述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惨状?历史是否是顺应这个改变发展的?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统一才能改变。并对之后发生的“官渡之战”充满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仅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全面认识的史料展现出来,如秦兵马俑、敦煌壁画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

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⒊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从这种理论出发,本人认为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抗美援朝中中国的出兵原因时,可引用两段材料,一是朝鲜金日成首相和朴宪永外相联名发来的急电“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二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出兵的看法“„„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首先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史料,再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得出出兵原因:援助邻邦友国的需要和保家卫国的需要。这种分析和认知也为认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⒋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将徒劳无功。

第二,应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无限制地使用史料,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三,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总之,史料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学》1998年第5期。龚爱琴《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

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姜义华等主编的《史学导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浅谈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浅谈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栾川县实验中学 王建林

推荐人:任学超

语文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神坛的明灯。但在我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一个越来越明晰的问题困扰着我,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并为之探索,现将我的几点看法归纳如下:

首先,语文学习的空间令人无所适从。

深受高考语文试题的影响,重课外、重创新、重能力的考试形式逐渐波及到初中,甚至小学。让缺乏语文知识积累的初中生,尤其是小学生无法应对。考试题目的设臵渐有不分学龄阶段渐趋同化之势。如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首创,而现在已被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全盘吸收,成为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看家本领。考试内容,初、高中语文试卷大部分内容可以互用,令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尚有欠缺的初中学生无所适从,望文生畏、望文生厌。而课外阅读的设臵更是没边没沿、没深没浅。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法超越的障碍。

其次,语文老师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学以致用”是各个学科的终极目标。“学而不用”、“学而无用”终将摧毁仍然以分数论高下,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底线。有些老师仍坚守自己多年养成的成规陋习,仍以书本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毫不动摇,仍紧握自己的写生字、记生词、死记硬背等法宝不放,使学生面对新问题而无法应对。最终形成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结果,岂不给认真学习语文的学生当头一棒,又怎能不使处在十字路口的学生放弃学习语文的最终兴趣?

第三,老师教学语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单一也使学生深感语文学习的索然无味。

用同一种语调、同一种 模 式组织语文教学已成为某些老师的习惯,这也势必导致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的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作文等老大难问题在初中阶段也未能有大的突破。作文阅卷中的档次未能拉开,好作文的价值未能体现,差作文也可能因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而挤身高分行列。

基于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学习兴趣平台,针对上述现状及成因,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进微薄之力。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定位语文学习空间。

学习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赶时髦、赶潮流。我们应根据《大纲》组织教学、组织训练、组织考试,不能拔苗助长。但可对特优生进行适当的拔高训练。同时,老师应深入钻研《大纲》,结合教材给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设定明确的目标,给学生设定明确的语文主线。魏书生的“知识树”的建立,为学生自学语文提供了依据,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仍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为最好的例证。

其次,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等方面。语文教师首先应当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机应变应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能妙语连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作后盾展示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渲染喜怒哀乐的人间真情,这无疑既树立了老师个人的光辉形象,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另外,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肯定性的评价,不能一棒子打死,用“错”、“不对”等用语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单纯的否定,而应该进行补充或鼓励性的肯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成功的体验比100分更令人深受鼓舞。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再则,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7.浅谈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关注社会, 生动的教学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德育教育

我讲到《人体能量的供给》的时候, 就将当时山西王家岭煤窑透水事故中115人被困井底9天9夜, 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事例展示给同学们, 问:为什么他们被困井下那么长时间, 还能保持生命体征呢?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说他们身强力壮的, 还有的说, 他们主要是靠喝水维持生命的……学生的兴趣被激起, 老师再讲, 学得格外认真, 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人体能量的供给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还有一部分暂时储藏在人体, 当遇到地震等灾难时, 如何保持自己身体的能量, 应最低限度减少剧烈的活动, 还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 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 不可替代的, 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 更要懂得珍惜。

二、知识紧密联系生活, 渗透生物科技成果,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知识都源于生活, 生物学的许多知识都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课题大多都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 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每节课都让学生意识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又有了新的收获,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这章时, 利用我们这里大西北独特的资源——风大, 日光充足, 酒泉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而敦煌利用大漠戈壁日光直射时间长建立了10兆瓦的光电网, 酒泉人为了避免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环保能源, 不仅让学生有了环保意识,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组成》, 讲到生物链, 我把我照的老鹰休憩的照片展示给学生, 提出问题, 为什么肃北县东滩有那么多水泥柱?有什么作用?学生跃跃欲试, 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顺势利导, 给同学们讲水泥柱是让草原老鹰休憩用的, 利用老鹰吃田鼠这一生物链, 既保护了牧场, 又避免破坏生态的平衡。

讲现代生物技术时, 利用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 可以让学生讲家里如何利用生物链, 以前还需要待在太阳底下, 拔胡麻地里的草, 现在利用除草剂, 简单快捷的做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把生活中与生物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拓展、深化知识。如无公害蔬菜、克隆羊、DNA重组技术、猪链球菌、禽流感、赤潮成因及防治,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及堵漏等。当学生真正感到进入课堂学习就像是在经历生活, 是自己探索世界、探寻生命奥秘, 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去实现他们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看到生物科学的成就, 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因地制宜,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课,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热爱学习生物课, 还可以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 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 严谨的方法, 奇妙的灵感等。另外, 探究实验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成功, 恰恰是这种无意识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要注重因地制宜, 使活动易成功, 易坚持。活动内容要紧扣教材, 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这样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开阔视野而又不太加重负担,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生物园, 种植一些适合肃北县生长的植物, 让他们细心观察, 写观察日记, 练习嫁接技术, 体会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草原辽阔的特点, 组织学生到野外的牧场辨认牧草, 进行实践, 体会成功的乐趣。

四、利用本土特色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牧区, 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充分挖掘教材将生活中的素材有机的结合到讲课中, 讲到《传染病》这节课, 我把肃北县旱獭可以传播鼠疫, 配合调查当地的鼠疫等实践活动, 我们进行知识问答竞赛, 制作宣传画, 学生讲事例、开辩论会, 有的学生甚至排节目表演小品、相声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了解了各种疾病的预防, 传染途径等,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在教授《健康的生活》一节时, 可以结合肃北人豪爽, 喜欢饮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部分男生抽烟) , 让学生通过读有关文章、调查和实验, 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和他人健康, 以及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学会健康生活。

五、充分利用校本教材,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 赋予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

在讲到《生物的多样性》时, 我并没要按照课本的教材走, 而是将我编著的《肃北中学生物校本教材》中有关生物多样性通过视屏, 图片展现给同学们, 同学们兴奋极了, 看到自己的家乡就有这么多生物, 大天鹅、斑头雁、野驴等, 自豪感油然而生, 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豪情。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开阔了视野, 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培养未来生物科技人才打下了基础。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 结合肃北的情况, 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 肃北县水资源和矿山资源丰富, 在党河建立了许多水电站, 开发矿产资源, 肃北的野生动物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它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度的, 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8.浅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又轻松,从而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变低效文言文课堂为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诵读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语文学习,重在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加强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决固然重要,但也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这样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诵读,是心灵深处的放歌。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加强语感,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诵读,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三维目标要求,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并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下面,我就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谈一谈诵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散文,篇幅虽然较长,但因作者巧妙地运用了21个“也”字,使得文章读来琅琅上口,神彩飞扬,摇曳生姿,富有音韵美。因此,这篇文章的诵读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课前预习,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方法是学生自己看注释,查字典,翻阅资料。2.二读课文,要求不减字,不加字,读准句逗,力争字正腔圆。3.三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并有意识的重点体会文中21个“也”字的韵味。4.四读课文,要求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快慢有致,初步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其次是课堂讲解,其诵读要求及方法如下:

1.教师表情范读课文: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去调动,去激发。朗读,员能够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它能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如诵读“环滁皆山也”一段时,教师可根据内容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读“环滁皆山也”时配以环顾四周的动作,读(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时配以手搭凉篷的远望,读“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时,配以侧耳聆听的专注神情。读(背)最后一句段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可以一气呵成,语速逐渐加快,读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戛然而止,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样的诵读换来的是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倾注到文章中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2.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朗读,可吟诵,也可以唱读,力求读出自己的特色,让整个课堂形成“人声鼎沸”“沸沸扬扬”的氛围。

3.学生齐声诵读课文:学生集体试读课文,分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注意读出“也”字的韵味,第二种方式是去掉21个“也”字,品一品有“也”无“也”的区别,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专注投入,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进入课文情景,品味课文优美的意境。

4.师生共同讲读课文:读且译,懂文意。一读助翻译,读一句译一句,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可以这样讲读:学生读一句“环滁皆山也”然后自己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这样边读边译,既加深了对课文文句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背诵。二读梳文脉,析内容:仍以第一段为例,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采用解说词的方法,再现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快地进入文章情景。

诵读,不仅陶冶学生的性情,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文章句子的长短,句式的骈散,声调的平仄,音调的高低,音韵的和谐,语气的缓急等使文章寓有音乐的美感,这种韵律美,在诵读过程中给予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诵读,不仅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而且使自己的感情与认识客体产生审美共鸣,并借助想象对美的事物或情境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9.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邓希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埋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

[1][2]下一页

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10.浅谈歇后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数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pairwork”运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有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看法: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pairwork”

1.谈话小组应合理搭配。学生的外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主张把后进生和优等生坐在一起,以便组织好谈话,我认为这样优等生会独占交谈时间,后进生会更自卑,更不敢开口。我主张“优中差”搭配,后进生和较差的学生(或中等生)在一组就不会挫伤积极性。不过,教师应在旁边多加指导。

2.“pairwork”可以随时变换。“pairwork”可以是同桌(leftandright),也可以是前后(frontandback),还可以是自由搭配(findapartner),即挑战对话(chalengecal),这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我平时就让他们选好了挑战对手,那么上英语课就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去较量,老师点一名学生起来,让他自由选择(freecal)一名(很可能就是他的对手)起来和他对话,对不来的为“败将”,学生很感兴趣。

3.“pairwork”可以扩展、延伸。“pairwork”进行了一定时间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对子在课堂上和别的对子进行交流,以弥补相互的不足。

4.分层次进行“pairwork”。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的不同,有时教师应该多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谈话的兴趣就更浓了。5.“pairwork”要注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多数教师总是在碰到对话(dialogue)时才用“pairwork”进行机械的角色扮演(act),我们完全可以把“pairwork”运用到别的教学目标上,如找文章主题句、线索,复述课文,看图写话,连词成句等。又比如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上所缺字母的单词,让“pairwork”根据读音规则找出所缺的字母。这样,新单词很快就被记住了。

二、“pairwork”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破坏“pairwork”。有的老师在学生操练(practise)完以后,不是叫操练好的pairs上台表演(actout),而是破坏学生的对子,任意叫两位上台重新组合表演,这样两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就会不知所措,难以开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所以在新教材的起始阶段,还是请准备好了的对子上台表演,等到了初二、初三,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就可以采用“findapartner”、“chalengecal”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随时组合来完成训练。

2.创造宽松的“pairwork”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pairwork”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企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上台表演后,即使有错,也应给予肯定,多用“good”,“notbad”,“thankyou”等给予鼓励,千万不能怕时间不够,匆匆换对子,从而破坏了“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加重学生下次上台表演的心理负担。

3.“pairwork”不能拘于形式。有的老师使用pairwork只是走过场,从“Nowpractiseinpairs”到“Stophere,please”为止,一直站在讲台上,台下学生操练的结果一无所知,差生更不会开口,这样一来,课堂会逐渐失去英语交际的“小气候”。

pairwork打破了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这一方法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将会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1]

11.浅谈重复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德国著名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北宋诗人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朱熹也主张“多遍诵书”,“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忘,皆是不精不熟之患”。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83岁时仍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别人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他回答说:“说起来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

当然,重复应该讲究技巧。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次数和方法。

一、时间安排

①及时复习:在时间上的安排,首先应做到“及时”特别是对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既然遗忘从学习一结束就开始了,并且起初遗忘速度很快,我们就应及时抢在遗忘“大塌方”之前巩固。因为加固堤坝比垮了再修的代价更小。比如学习以后的五小时以内复习十分钟比两三天后复习一小时更有效,通常情况下的课后作业练习就是强化信息在大脑中的印迹。

②分散复习: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以后的“及时复习”不能一劳永逸。第二天、第三天……都会发生遗忘。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比如以学习外语为例,如当天学习15个生词,那么当天晚上集中复习一小时,就不如当晚只复习30分钟,第二天复习15分钟,第三天复习10分钟、10天后再复习5分钟产生的效果好,因此复习的时间间隔要逐步加长,一天中的复习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早晨集中半小时复习不如早晨只复习20分钟,中午和晚上各复习5分钟所产生的效果好。

因为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通常利用“卡片袋”进行记忆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将卡片分成正反两面。分别写上要复习的中文和英文。对回忆失效的项目上作好记号,下次主要复习的项目也作上记号,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③限时记忆:人的大脑也有惰性,当感到时间宽裕时,大脑的兴奋度和紧张度比较低,记忆效果比较差,但遇到限制时间时(如考试时),大脑就会摆出“背水一战”的阵势,显得紧张起来,大脑的机能也随之调动起来,提高记忆效果。但学生一学期或一年中要记忆的知识不能依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应付过关,而是要把所要记忆的知识总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限期(时)完成,谁善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谁的复习效果就最好。

二、次数安排

记忆某些内容的知识时,如我们刚刚能记住(但不熟练)就停止学习,那么信息在大脑中就不深刻,因此,我们要通过几次或多次复习(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一般而言,读(或看)3次刚好能记住的信息,那么再读(或看)3-6次,就能很好地巩固下来。与此同时还要将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不过,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及时”的程度和“分散”的程度应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学习材料越是意义性不强(越难以理解记忆),那么就越应“及时”复习,同时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就应越短。

三、方法的选择

①读背结合法: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把读和背结合起来,读一读,背一背,然后再读一遍,再看背得对不对,如此反复进行,就能诊断自己掌握知识的状况。在读背的同时,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要采取与同学互问互答的方法,对照学习材料检查自己回答的正误。

②抄写法:抄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视,如物理学中的公式、单位、一不小心就会出问题。比如压强公式p=FIS中的压强“p”与功率公式P=W/t中的“P”是同一字母,但大小写不一样,单位不一样,物理意义不一样,很容易写错;功的符号“w”与功率的单位瓦特的符号“w”的书写就一点差别,但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电流1=Q/t和欧母定律公式I=U/R(部分电路),它们都是求电流大小的公式,但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抄写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③整记与分记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记忆较长学习材料时,要将其划分成几个部分和分时段来进行。因为大脑这个堆积信息的“大仓库”每次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要进行排序、加工,因此,一次进入大脑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那么此时“分记”比“整记”更优,若对比较短的学习材料或对记忆有信心时,就应以整记为主。

④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如多媒体教学就充分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感官复习,可以加深大脑印象,可以更多的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线索,如读(富有表情)、写、听录音、看画面、实地体验等,从而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⑤多种形式复习:要使知识达到熟练程度,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如果只用一种形式反复复习,则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采取多种不同形式去练习相同的内容,这样不仅使人感到新鲜,复习时更持久专心,也有利于多角度全面理解知识内容,特别是在帮助他人或与人交流时,自己会得到提高。

12.浅谈设问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1. 用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在课堂伊始,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针对某些课型, 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知识, 创设若干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问题设计既要反映全课的教学目的、知识重点, 更要突出生活性、趣味性。

例如关于《细胞分裂》的教学,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上来就谈细胞分裂的意义,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时可创设一些贴近人体生理的问题情境: (1) 人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但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死亡, 如果没有细胞的新生, 我们的生命会怎样?那么新的细胞是怎样产生的? (2) 最初的人体只有一个细胞, 这一个细胞如何发育成人体的?这样通过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 学生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 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 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节课时, 以农民播种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定探究计划, 并实施探究计划得出结论。这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迫切地想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用设问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课堂思维常常受到一些阻碍, 如无法结合已有的知识, 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等。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因此设问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启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 并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 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 突出启发性, 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讲“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 (1) 叶片的结构是怎样的? (2) 叶片上有什么结构适于进行蒸腾作用? (3) 绿色植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得出结论。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 学生自然地知道绿色植物确实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这样教学, 情境设疑在前, 知识讲解在中, 学生体验在后。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思考、感受、实践, 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3. 用设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个体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参与程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 有意识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课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耳和听觉) 课时, 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大家欣赏, 然后再展示“观察与思考”的四幅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 假如人失去听觉, 这四幅图片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2) 你还能举出几个说明耳和听觉重要性的实例吗?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讨论总结出耳和听觉的重要性, 就会主动、兴趣百倍地深入探究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以及听觉的形成。采用这样不断设问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并层层深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最终将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

4. 用设问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科课程的学习更要求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在学生主动思维的基础之上培养的一种能力, 教师的精心设问培养这种能力的外在诱导因素。例如, 教学病毒这一节课设计问题: (1) 病毒的特征是什么? (2) 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与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结构有什么区别? (3) 病毒选择什么方式生存?为什么? (4) 病毒的藏身之处在哪儿?怎样繁殖后代?它的生活会对其他生物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5) 设想病毒离开细胞后会怎样?教师的设问就是给学生设下疑阵,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完成探究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5. 用设问引导学生探究

上一篇:珍爱生命演讲稿800字作文下一篇:纪委书记培训班培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