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现状

2024-10-08

医疗保险现状(精选8篇)

1.医疗保险现状 篇一

金砖五国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情况

摘要:金砖五国作为全球的新兴经济体,它们的崛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能再被忽视了。他们发展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他们结合的必然趋势。而此文仅就金砖五国的医疗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分别作出描述和分析,虽然这只是金砖五国各自重要现状的冰山一角,但是这也有易于我们对这五个国家的更好理解。

金砖五国,英文简称BRICS,代表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这五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近期又由于三亚峰会的成功召开,金砖五国又一次投入大众的视野,无论金融业,实体产业,外贸产业,大家都希望从中间互利共赢,吸取各自的长处,是自己的产业链得到提高。但是我今天只说说这五个国家各自保险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各自的成就和问题。

一、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城镇公费医 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逐步对其进行改革,并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大病保险、职工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处于转型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同时显现,其进一步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医疗保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城市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在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中,也凸显了政府的责任。但是,纵观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仍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保障力度不够

首先,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享受待遇的条件较多且相对苛刻,尚不存在应对重大灾难性医疗费用的止损机制,从而部分丧失了其保障功能。“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人民就医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保障对象在住院及大病时的基本保障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和基本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多是那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研究及实践已经证明,以“保大病为主”的模式,对改善基本卫生服务可及性作用非常有限。同时,保大病模式也必然限制了医疗保障的受益面,获得收益的时间延长而几率却降低,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知识普及率较低的农村地区,这种模式大大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另外,在这种制度模式下,由于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支付保险费用的能力,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通常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逆向”转移支付,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对贫困者进行转移支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原则„。最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域之间分布极为不平衡。优质的医疗资源大多分布在东部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城市及沿海地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中部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就相对稀缺,从而给这些地区居民的看病就医带来一定的不便,同时,由于新农合筹资水平不高,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合率相对较低,保障水平非常低。(二)费用控制不利 首先,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中,代表患者利益的第三方购买者即医保机构谈判能力不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支付机制存在缺陷,难以控制医疗费用的攀升。

此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与医疗服务体制、药晶流通体制等改革不配套,造成不正常的医疗费用攀升,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制度的保障功能。

其次,医疗费用过高,基金支付能力有限。大型医疗机构占有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因此居民在患病时通常会选择较大的医疗机构。但是由于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通常很高,进院动辄几百几千元,这样将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无力承担或者需要提高保费,而提高保费又将使得收入较低的居民无力缴纳,从而降低了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最后,缴费人群减少,覆盖面降低,导致“逆向选择”。因为合作医疗主要是通过健康保险原理,运用较少的资金来对发病率较低但治疗费用较高的疾病进行保险。因此,投保人在交费后当年可能不会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而且社会保险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普通农民都只会关心眼前的切身利益,以至于在以后的年数中投保的农民会越来越少,这样在完全自愿投保的原则下都是高危人群用户建立合作医疗,而健康人群却不愿参加,最终的结果是参加保险的人全是“老、弱、病、残”,其直接后果是保险基金很快耗尽,合作医疗制度崩溃,失去保障功能‘2I。(三)制度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首先,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原则上在全市范吲内实行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主要在县级统筹。过低的统筹层次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从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更多地重视基金的财务绩效,不合理地强调基金的结余及偿付能力,忽视了医疗保险本身的宗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促进居民健康。从政府管理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都是由政府负责,社会机构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计划是在各个地区执行,政府制定的权利和运营的责任就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的指导原则,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实

施细则。这样,在各个地区必定会形成政策差异,如个人保障范围、福利条款、缴纳比例等。因此,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将会遇到很大困难。最后,由于我国城乡、地区间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险基金在地域上过于分散,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能力也较差,从而加剧了我国城乡以及不同地区间医疗服务可获得性以及享受待遇的 不平等。

(四)保险制度不公平

主要表现为不同制度之问的保障水平差别很大;缴费不公平,经济状况相似,缴费却不同。另外,保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是导致保障制度不公平的关键原因所在。此外,对于弱势贫困群体,他们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大多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员,而且以老年人和残疾人居多。由于自身身体因素或学历、能力等种种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事务、获得社会信息的能力相对比较有限,获取的经济收入或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的救助金紧紧能够勉强吃饱饭,患病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灾难性事件。虽然他们的患病率比常人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急迫、也最渴望,但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加入医疗保险,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俄罗斯

俄罗斯的医疗体制主要分为一下两部分:

(1)现金补助,也就是俄罗斯联邦社会保险基金机构和地区社会保险基金机构负责疾病和生育现金补助基金筹措;地区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失业者和其他不工作公民生育补助管理;企业和雇主向雇员支付疾病和生育补助。

(2)医疗保健,也就是联邦卫生部和地区卫生部门,实施国家卫生保健政策和开发卫生保健项目;医疗服务通过诊所、医院、接生站和其他医疗设施提供,包括私营机构。

它的覆盖范围现金补助为受雇的公民(包括国营和集体农庄的庄员,自我雇用者和个体农民)和不工作的公民(包括学生和失业者);医疗保健为所有居民。

它的基金来源分为一下三部分:

受保人:现金补助和强制医疗保险不缴纳保险费,可向自愿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根据计划费率各不相同。

雇主:现金补助方面,向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工资总额的5.4%;医疗保健方面,向强制医疗保险缴纳工资总额的3.6%。自愿补充医疗保险费率根据计划的补贴而各不相同。

政府:中央政府负责不工作公民的现金补助;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不工作公民强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包括儿童、学生、年金领取者和失业人员。

它们享受待遇条件对现金和医疗补助没有最低合格期限;疾病和生育待遇分别为;疾病待遇:如果不间断工作不足5年为收入的60%;连续工作5~8年为收入的 80%;8年以上(或有3个以上的受供养子女)为收入的100%。最低标准是最低工资的90%(1995年1月1日最低工资为20 500卢布)。生育补助:为收入的100%,产前和产后各支付10周。每月还付给请假照看18个月以下子女的雇员相当于100%最低工资的补助。对员工的医疗待遇主要有强制医疗保险,由公共和私营卫生保健部门直接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普通治疗、预防、急诊、住院、化验、牙科治疗、生育保健、接种疫苗和交通。住院治疗、残疾人和3岁以下儿童药品免费。自愿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专科诊治、使用贵重药品和器械等。对受供养人的医疗补助同户主。

三、巴西

首先,它们面临的问题有:

1、全民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巴西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平均增长率达10.1%,曾被誉为“巴西奇迹”,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良好。8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全民免费医疗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资金不足,医务人员工作不安心等问题表现突出。自9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状况有一定好转。但全民医疗保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资金的压力仍然比较大。

2、公立医疗机构低效率、低质量。巴西、阿根廷的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劳动纪律松散、普遍存在旷工率高、应诊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短等问题。劳动纪律的涣散,造成服务质量低,促使一些患者转到私人医疗部门就医。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免费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但这一服务系统不能满足免费医疗的需求。在巴西、阿根廷的公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门诊看病、取药排长队,住院需要排号等候的现象。

3、大量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流向私人医疗系统。工资收入较低是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主要是医生)外流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工资收入通常是由学历和资历决定的,而工作表现对收入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医护人员除在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以外,还通过私人性质的营业来获得额外收入,或离开公立医院转向私立医院。公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向私人部门的流动加剧了公立医疗医疗机构服务的萎缩。 其次,他们国家采取的改革举措有:

1、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经营灵活性。巴西原先全国公共卫生统统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后来联邦政府将权下放给州政府。1992年,联邦政府卫生部决定,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将过去由州卫生厅统办统管的医疗机构下放绐所在地市政府管理。分散化了的医疗机构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医疗机构的分散化,给予医疗承办者以更大的独立性,使承办者在高层次管理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在财政预算、合同、支出等领域的管理上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2、积极发展私立医疗机构,并让其承担免费医疗任务。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政府采取让私立医疗机构和社会慈善组织办的医疗机构参与全民医疗保障系统,承担一定数量的免费医疗任务。政府对私立医疗机构承担的免费医疗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并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如免除营业所得税、医疗设备进口税等。二是支持社会慈善组织或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帮助其维修房屋、装备设备,使其有能力承担免费医疗服务。

3、发展私人医疗保险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人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巴西、阿根廷均对私人医疗保险机构进行扶持,两国均规定雇主和雇员购买私人医疗保险的费用可从税前列支,鼓励发展私人医疗保险作为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满足国民的多层次医疗需求。

四、南非

南非卫生部部长曼托曾透露,在南非,75%到80%的普通黑人,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公立医疗服务。相反,那些购买了医疗保险、生活富裕的白人,他们可以享受非常好的私立医院治疗。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黑人乃至白人,选择了物美价廉的中医治疗。而南非,也是除中国外唯一一个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国家。

南非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看病,它们的贫富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和英美等发达国家一样,南非医院同样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医院治疗费不高,但病人较多,等候时间长。私立医院条件好,服务好,但收费较高。总体来说,如果你有钱而且买了医疗保险,那么“大病小病不用愁”。如果你没钱又买不起医疗保险,那么看病会成为你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噩梦。

据介绍,南非的医疗体系大致分为两个平行的系统:公立医疗,是针对穷人和不愿意购买医疗保险的有钱人所建立,有国家拨款,面对80%的普通民众。私立医疗,则是针对购买了医疗保险的高收入者建立,面对20%的富裕阶层。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白人一般享受服务更好、收收费更贵的私立医院,而黑人只能选择收费较低、但服务“不靠谱”的公立医院。

进入公立医疗系统,签个个人收入的声明书,一次性缴纳300兰特左右费用就“OK”了。不过公立医院的服务却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医院,环境差,治疗速度慢,一个大手术拖个一年是很正常的事。在约翰内斯堡,记者听说了一个传闻——— 在公立医院,一位病人直到去世之后,才轮到了做手术的机会„„不过,由于福利性质浓厚,穷人更多选择公立医院。当然,对于公立医院服务态度差、效率低下、甚至停电时打着手电做手术等糟糕软硬件环境,就只能默默承受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立医疗系统无微不至的服务。在约堡富人云集的桑顿区,记者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家私立医院:大厅里小桥流水,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油画。每间病房配单独的卫生间和浴室,电视机,冰箱等也一应俱全,漂亮的护士小姐更是温柔体贴。当然,要享受这般上帝式的服务,代价是昂贵的。

山东老乡小左到南非已经五六年了。她告诉记者,“在南非看私人医院花费非常昂贵。就拿去年我生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剖腹产手术就花了3万多兰特,要是没有医疗保险,这可是不小的开销。”小左告诉记者,她早就办了医疗保险,每个月需交近3000兰特,这个数目已经快赶上约堡普通人收入的一半了。每年积累下来,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但是交了医疗保险之后,我再去医院看病就省心了,不论生了需要花多少钱的大病,医疗保险都会全额报销。”

总之,一句话,如果想在南非常住,经济又过得去,一定要办医疗保险。南非的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

五、印度

十亿人口的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其医疗水平却比许多人认为的要高得多。在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效绩的排名中,一向被认为“分配极不公平”的印度排名第43位,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宏伟目标。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在各大城市,印度政府开设的公立医院也是穷人看病的首选,医院对就诊的穷人免收挂号费。印度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注意覆盖弱势群体。印度建立了诸如全民免费免疫计划和公立医院免费治疗项目等公共卫生制度,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政府对金融保险市场一直持有强硬的干预手段,规范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行为,促使其采取足够的措施照顾弱势群体。

印度的医疗保障制度,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经济和行政等各种杠杆,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既要使富人享受室外绿草如茵、屋内环境优雅、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的星级医疗服务,同时也要使普通百姓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印度主要有以下三种医疗保险和救助形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合同农户向保险公司集体投保。如,科拉拉邦某区牛奶生产者合作社协会与东印度保险公司签约,协助奶牛养殖户投保住院医疗保险。每户每年保费为100多卢比(约合2美元多),保险限额为15000卢比(约合300多美元)。目前参加这项计划的农户约占该企业合同农户的2/3。非政府组织为成员设计保险项目集体向保险公司投保。如,古吉拉特邦非正规产业妇女联合会与印度联合保险公司签约,提供三个档次的住院保险产品:个人缴纳保费分别为 85、200和 400卢比,对应的保险限额分别为2000、5500和一万卢比。不过,该项目不覆盖乙型肝炎和肺结核之类的慢性传染病。目前,该联合会有十万多人参保,约占该组织成员总数的1/3。

非正规经济产业工会的健康福利项目。这些工会各自设有福利基金,每年按照雇员工资的固定百分比从每个会员及其雇主那里收费。根据各工会的福利章程,会员在满足规定的基金缴纳年限或缴纳金额后,有权利享受医疗、养老、伤残、生育、丧葬、嫁娶、房屋和失业补助,或是其中的单项福利。科拉拉邦的非正规产业工会中,约有半数工会提供大病医疗补助,例如棕榈酒业工会设有金额为3000卢比的癌症医疗补助金。

兴办这些保险项目不仅有利于成员的健康安全和收入安全,而且有助于加强社区和社团的凝聚力。这些保险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发病率较低但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风险。采取社区和社团集体投保的方式也克服了与正规保险项目相联系的成本障碍。以往保险公司不接纳非正规部门个人客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获得收入的时间和金额都不确定,加之投保数额较小,导致公司相对交易成本太高。而社区和社团集体投保一方面降低了保险公司的交易成本使得非正规就业者获得正规保险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和保险公司挂钩从而强化了单个社区和社团的风险分散能力。

印度能推行行之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最根本的基础是其日益发展的制药业及其低廉的价格。作为文明古国,印度的草药很发达。近年来,印度政府积极提倡使用印药,并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草药中心,鼓励能用草药就不用西药,从而大大降低了穷人的治疗费用。此外,由于国产西药质量普遍很好,绝大部分印度人都选用国产药,对于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穷人只要拿处方去药店,花上二三十卢比买药服下,就能解决问题。类似“扶他林”之类的药,价格也只有中国的1/3。

印度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印度医药企业中排名第三的西普拉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获得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对其生产设施颁发的许可证,生产的药品已经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印度的经验证明,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完全能够根据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建立独特的公共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并利用医疗救济手段援助贫困人口,以满足国民最基本的健康需求。

综上,这就是金砖五国的现状了,他们各有利弊各有自己面临的难题,但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比如由于人口过多,医疗体制不健全导致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所以每个国家的医疗保险的发展程度也不太一样,就比如印度相比与其他几个国家就显的成熟许多。所以,我们在了解自己有了解伙伴的时候,可以正好互补,大力发展,改革,完善我们国家的医保体制。参考文献: 1,2005年第5期《世界知识》傅小强

2,《中国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王文娟,陈岱云(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3,《巴西、阿根廷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启示》

4,《南非医疗现状:立法承认中医 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济南时报)5,《印度医保体制》(学习时报)6,《俄罗斯医疗保险现状》

2.医疗保险现状 篇二

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是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具体的实施政策,可以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 公费医疗制度阶段(1952—1998年)

大学生医疗公费制度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的面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制度。1953年1月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中规定,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从1953年起包括乡干部(每乡增加干部三名)、大学生、专科生。该规定颁布后,大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在1994年两江工作试点时,专家再次提出了应将大学生纳入医疗改革的范围,但考虑到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没有工作单位以及没有收入来源,不符合改革的条件而被搁置。

2. 高校改革探索阶段(1998—2009年)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高校依然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但是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却日益凸显。首先,在医疗经费上,高校医疗经费不仅不能保证在校学生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医疗费用年年超支,影响了学校正常机制的运转。其次,在治疗效果上,多数学生对医疗服务、药物效果、医生诊断技术满意的满意度较低。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开始采取商业保险和公费医疗相结合的模式,以减轻学校公费医疗的负担。

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阶段(2008年至今)

在公费医疗和各高校自发改革议案仍不能满足大学生医疗需要的情况下,在2008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中,国务院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指出,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到2010年底,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以及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转变。

二、目前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引导宣传

大学生对新的医保了解不全面或者根本不了解,对加入城镇医疗保险的政策如程序、收费标准等不甚了解,这也是新政策在大学遇冷的首要原因。另外,一些高校对其学生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在政策方面宣传和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在校大学生对参加新医保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

2. 部分大学生及家长参保意识淡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患大病风险的概率较低,这是目前大学生参保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另外,事后报销制度存在弊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患者出院或病愈后再凭相关证明到有关部门报销,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根本不能解决当时住院所需的医疗费用,而事后报销如同雨后送伞,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3. 大学生从毕业到找到工作期间缺乏医疗保障

2009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只是规定将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而对于那些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大学生的医疗保险问题并没有包括在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于户籍等的原因参加新农保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部分人的医疗保障还存在问题。此外,大学生个人每年缴费40元,财政补贴80元,这些钱不能像普通居民的医保一样计入个人账户,逐年累积,当年不用并不会发还给学生。还有毕业之后大学生手中剩余的医保资金如何处理等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厘清之前,大学生对于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始终心存疑虑。

4. 医疗保险结构单一

虽然各高校陆续开始实施新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但是仅仅依靠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还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医疗费用问题,虽然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而且患疾病的概率较小,但是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等需要花费巨大医疗费用的状况时,仅仅依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并不能解决治疗费用问题。

三、目前我国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对策

1. 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实施以学校宣传为主,其他宣传途径相互配合的方法。

学校宣传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要采取政策与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目前医疗保险状况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做详细介绍,还可请当地医保负责人开展学校讲座,使大学生对新政策有充分的了解,调动参保的积极性。

2. 社会保障有规模效应的特点,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越

多,它能起到的保障作用就越明显,参保人员从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充分。截至2010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610万人。因此,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应该坚持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各地区大学生按照属地的原则统一参加学校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3. 根据大学生医疗保险目前的现状和大学生经济状况的

特点,笔者认为,可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办法,个人账户由学生自己缴费,自己积累,个人账户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学生个人门诊费用和普通疾病医疗费用支出。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如中央部门对教育的财政补贴和当地政府对本地高校教育部门的拨款。二是学校自身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资,学校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医疗保险资金。其中社会统筹账户中的资金由学校自主管理,实行现收现付制模式,本年账户余额自动转入下一年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学生因意外事故住院的医疗费用和重大病治疗费用。同时应当考虑社会统筹账户中的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4. 尽快建立大学生医疗救助制度。

政府在实施教育援助的同时,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与救助机制也应配套实施。应尽快在高校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和“重大病症救助基金”,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学校教育、社会福利彩票部分、社会团体或个人慈善捐赠等方式来筹集。其中医疗救助基金主要用于救助贫困大学生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的部分,重大病症救助基金主要用于救助因患绝症等重大疾病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高校学生。

总之,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也是全民医疗的新尝试,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119号.

[2]陈楠.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构建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10,(2).

3.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现状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医疗保险立法现状分析;报销难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20-01

1993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建立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

1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立法现状分析

随着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确立了我国现行医疗事故民事赔偿争议解决方式的三种途径:一是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二是当事人双方不愿意协商解决或协商解决不成功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行政调解;三是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在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方式相比:一是增加了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的方式;二是将卫生行政处理的补偿改为卫生行政居间调解的民事赔偿;三是将诉讼解决方式明确为民事诉讼,这一方面表明了《条例》的巨大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行解决方式途径仍然存有缺陷,同时《条例》仅为行政法规,其中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有违公正性,保障患者复制病历、封存档案等权利缺乏可操作性,赔偿标准方面也较低,明显体现部门保护主义色彩,这一切均呼吁加快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立法步伐。

2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难现分析

鉴定不公是多年来医疗损害赔偿过程中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前《条例》的施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矛盾的焦点就是法律的位阶问题,《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无法担当医疗损害赔偿的重任,应该有一部完善的医疗损害赔偿法来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该法具备一定的法律、社会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是福利医疗制度,收费低廉,患者支付的费用一般小于实际费用。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疗单位给子患者一定补偿的同时,患者所属单位和国家也分担事故善后的处理。例如:住院病人:由住院处录入病人费用细目。应该明确一个问题,病人费用分别用手工和计算机重复计算,十分严重的问题是手工帐与机器帐对不上帐,因为不同人员对医嘱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人记忆的价格表不可能与机器一样、由于价格变动,不同时间的价格也不同,这是在理论上就无法解决的问题。

3对医保政策方案的一些建议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

1)医院管理和医保管理部门合作,加速医院管理改革。 医保的中心目标,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成为医保需要克服的首要任务。如何压出医疗市场的水分并保留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保和医疗管理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这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创造医院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细化医保政策,兼顾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 制定医保政策一般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医保费用的收支平衡问题,同时容易更多照顾患者的利益,因为患者是医疗市场的买方,但医院的繁荣是患者的长远利益。

3)DRGs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美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依据疾病分组标准(DRGs),实行了医疗费用前瞻性支付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DRGs依据疾病种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不同的医疗费用标准。这种方法比较大包干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医院诊治大病和疑难病患者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逐条审查医嘱细目的繁重工作。为了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医保部门也要审查患者的治疗记录,核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比起逐条审查医嘱,工作量小得多。

4)加强标准化建设。不管哪种医保方案,医院均需要向医保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其中至少需要包括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疾病名称、费用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标准化编码。否则,医保部门将无法识别、统计汇总。随着医疗费用合理性审查的不断深入,需要医院上报患者的全部医疗费用细目。细目又有不同详细程度的要求,如果仅为分类汇总,审查人员很难分析其合理性;如果逐条上报执行医嘱的细目,审查人员会被庞大的数据量弄得无所适从;如果仅上报住院医嘱,审查人员很难与收费标准联系起来,准确快速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医嘱字典,通过程序自动分解和汇总医嘱,才能灵活地分析医嘱和费用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需求和计算机技术差距较大,字典宜使用树型结构,各地区根据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子集使用,社保部仍然可以进行大汇总。字典维护的滞后性决定医院信息系统内码不能完全使用标准字典,因为医院要根据临床的要求随时增加新的字典项目以满足临床的需要。这样,医院就扩展了自己的代码子集,而且不能修改。因此,医院信息系统需要根据医保上报的标准字典,建立对应表格,进行数据转换。

笔者认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难是可以解决的。首先,立法中应确立保险报销制度和强制保险制相结合原则,在报销基础上,确立法定报销制度;其次,明确报销范围,报销机构和范围应恰当。

参考文献

[1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7-180.

[2]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2:25-30.

4.医疗保险现状 篇四

[摘要]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三大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也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全民医保”时代。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字]居民医保;问题分析;对策;覆盖;医疗服务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面向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的一项保险制度。它坚持低水平起步,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其基金筹集是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参保居民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霞要内容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开展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解决广大城镇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当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居民医保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非从业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正在逐步推广普及。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城镇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就制度本身运行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的界定范围模糊。

边缘群体被忽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社会流动日益频繁,使得城乡居民的构成较为复杂,难以区分。城镇居民的身份难以界定。而居民医保制度中对参保对象城镇非从业人员的界定较为模糊.阑此容易遗漏一些群体。例如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强,无固定岗位。

(二)制度覆盖未实现应保尽保。

制度安排的广覆盖不等于现实中的全覆盖。目前很多地区对于是否应该将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他们的参保率不高。广大弱势贫困群体经济收入非常微薄,无力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他们大多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贫困人员,由于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比较差,获取的经济收入或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的教助金紧紧能够勉强吃饱饭。但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加人医疗保险。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三)居民医保制度统筹层次低。

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医疗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导致现有保障水平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许多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基金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尚待提高。

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能力还比较弱。具体表现在。在征缴上并没有做到每个城镇居民都参保,不利于大面积地分散风险;在支出管理方面,对定点医院的确立不够严格,对医院不合理的供方诱导而导致的过度医疗需求控制较为薄弱;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摹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摹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

(五)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存在逐利要求.带来医疗行为不规范.如过度用药、滥检查、乱收费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暴涨。个别地方还出现医疗机构或个人弄虚作假.违规套取或骗取医保基金问题。此外,部分定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妨碍了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政府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调整完善政策,努力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

要逐步将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

围,并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要想方设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吸引力。要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居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努力提高支付水平.在物价及生活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高额的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成为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因而不能将医疗保障标准定得过低,否则,将使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意义。

(二)、不断提高统筹水平,逐步实现全省、全国统筹。

当前的突出工作就是要解决医保跨区域联网问题.建立跨区域的医保联网是解决异地转诊、就医困难的最佳办法。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和管理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科学、规范的政策措施,开发出具有类似银行银联卡功能的网络服务体系.以实现省、市、县联网。要实现跨省统筹,可以在试点省级区域内城市实行统筹,这样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运营基金,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实现全围统筹。同时,为了保证参保者在一定区域内正常流动,劳动、卫生、民政等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有机衔接,使其适应人的工作岗位、身份变动频繁这一特点。可以在部分城市化较高的地区,尝试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收入状况设置多种缴费标准的险种,建立各险种之间的通道。使得居民能够在险种之间流动。

(三)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行业收入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首则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宏观大背景下,除了要保持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于农村、城

市反哺农村、以工促农之外,更重要探索出一套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改革现有的户籍体制,消除“农民工”符号,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待遇,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调节部分行业收入行业收人的改革侧重点部分垄断性行业,而垄断性行业收人的改善有赖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强监管、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的进行,在保证企业正常发展所需资金的基础上加大对垄断行业的利润提取率,以人缴纳库。同时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使得全民共享社会财富。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其医疗保障功能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nJ。因此,要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其医疗保障功能。一是要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城镇布局,合理规划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使其能保障、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二是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范化要求,充实必需的医护人员,配备适用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以改善社区医疗的服务条件和环境。三是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陈岱云.中国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理论学刊,2009,(10):51-55.

[2]王振平.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探.中国卫

生事业管理。2007.

[3]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 本思路.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4]顾听.走向全民医保——中国新医改的战略与战术.中 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5.医疗保险现状 篇五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惠民工程虽然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筹资难度大、报销待遇低、垫支压力大、统筹级次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搞增收、多渠道丰富医疗资源、提高基金统筹级次、提高“参合”者待遇、完善监管制度等措施,力争使“新农合”步入良性运转轨道。

关键词:西部;新农合;医疗资源;应对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风质朴,但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开发困难、农村人口比重大且分散程度高。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缺陷,这是“新农合”管理者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西部农村中实施“新农合”后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六个月时间对四川省10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400位“参合”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侧重于偏远山区),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政策的理解度、“参合”意愿、保费承担能力、满意度、选用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水平等六个方面,取得了下列表1~表6的数据信息。

二、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应参合者对政策的了解不够

一是年轻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但多外出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则对政策的接受和理解存在片面。二是政府没有宣传的动力,主要缘于资金支付压力;因为在新农合基金筹资份额中,地方政府需要出一部分,于是多数地方政府干脆顺水推舟地模糊处理,以致部分经办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许都没有彻底弄明白,老百姓就更是糊里糊涂。

(二)医疗资源不配套,缺乏“新农合”落地发挥效益的支撑条件

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运作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这也导致“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在西部地区变得很艰难,使得部分农民生病时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的、恰当的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实在拖不过去才去县一级医院医治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报销待遇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所以在报销补偿方面就设置了很多的限制条件,总体表现是待遇低、“参合”人员对新农合的认可度低,“新农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年人均住院平均报销率维持在40%~50%,住院报销最高上限为10万元(一般维持在6~8万元),年人均门诊费上限为100~200元。

(四)垫支压力大,操作过程繁琐,对“参合”者的积极性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使用大处方等违规现象,很多地方规定患者先自行垫支,然后用票据报销。这样一来,农民既有现金垫支的压力、又有花时间多环节签字报销的麻烦,故费时费力,怨声载道。

(五)统筹级次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西部很多地方所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参保”的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再加上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由此而建立的“新农合”其基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非常低。管理者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用降低报销待遇等方式来对抗风险。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待遇低→“参合者”不满→拒绝“参合”→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小→待遇进一步压低。

(六)医保基金被非法侵占、浪费的现象较多,给基金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医疗机构往往利用“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条件,单独或者与患者联合非法侵占“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已经查处多起案例,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并非靠职业道德和典型案例的威慑所能完全堵上的,根本的还是需要靠完善体制和内控制度以及外部监控机制才能产生长效作用。

三、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西部地区“新农合”运行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城乡统筹、宏观经济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课题组提出下列应对策略:

(一)依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运用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的思路,深度挖掘农村的潜在题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比如旅游业、休闲和观光农业、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绿色农副产品、养殖业等。只有通过发展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好农民的诸如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的收入多了,生活条件就会好转,因而在其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

(二)丰富医疗资源,夯实“新农合”落地生根的基础

农村严重缺乏医疗资源,这也是导致“新农合”无法落地产生显著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非正规乡村诊所的粗放运作扭曲了国家的政策,“参合”农民的热情也因此受到挫伤。鉴此,加大投入,充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并进行规范运作,可以很好地实现“新农合”的规模化、效益化。

1.国家投入。

为了让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目前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加大对西部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这种投入最好成为效益倍增的撬动资金,比如,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发达地区对西部的定向支援、设立多种资金性质参与的医疗机构等。

2.组建医疗集团。

以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医院为龙头(主要是市级的)组建医疗集团,并将其纵向延伸到乡镇。医疗集团中的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顺畅地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及时就医、节约费用提供可能。

3.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

国家可以出台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允许其通过合法经营回收投资、获取利润。比如某一个县的所有乡镇诊所和医院可以由具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获取规模经营效益;其他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经营,所在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股东之一。

4.土地流转增值反哺建设。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定期间带来的增值价值可以返回一部分给当地用于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设施等。比如某块土地被某企业购置,土地每年增值10%,则可以将其增值部分的10-20%反哺给当地农民或政府;用土地投资人股的也可以参照这样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款项,用于医疗相关发展建设。

5.当地税收返还用于建设。

当地企业上缴省级和中央的税收,可以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用于改善当地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新办企业所产生的新增税收部分更应考虑用于该项事业。

6.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

目前,农村医务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应当出台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对已有的医务人才进行系统培训;二是下达指标给医科院校定向培养全科医师;三是安排市一级的高级医务人才进行定点帮扶,包括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到农村基层医院(诊所)坐诊、传帮带,或通过远程通讯进行实时的教学和诊断等。

(三)珍惜并充分利用“参合”者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力求扩大基金规模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较高,中年人希望获取更高的保险回报,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一些适合农村的险种,长短互补,达到充分促进“新农合”规模化、效益化经营的目的。

政府应当针对“参保”连续年限较长者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年轻人早“参保”、早积累、早享受,同时鼓励经济能力强者多缴费、构建多重医疗保障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基金规模,实现以青养老、以富养老的目的。

(四)制定系列优惠措施,惠及“参合”者

1.降低起付线,调高报销上限和报销比例。

这些是“参合”者最想得到的实惠,但是毕竟筹集的基金有限,需逐步改善。对此,我们可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一般性的疾病进行分段补偿报销,对重大疾病、妇女和儿童患者给予二次高额报销,坚决杜绝“因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发生。

2.创造实时结算报销的条件,为“参合”者提供方便。

农村老百姓忙于农活很辛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多环节找人签字、提供或补充相关资料等事务会显得很吃力(尤其是对于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管理者应当借助信息平台给予实时报销结算,为患者省时省力。

3.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及农村用药的优惠制度。

建议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制度,鼓励使用中草药,恢复目前几近消失的物美价廉的低价药;为了进一步扶持西部农村发展,建议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用降低药价(10%~20%的幅度)的方式予以扶持。同时,经调研得知,目前许多药品生产商针对农村偏好使用低价药品的特点,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例如将药品包装规格大改小、将药品的有效成分高改低等,对此,药品监督部门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4.建立“新农合”报销补偿与救助的联动机制。

鉴于“新农合”报销的局限性,建议对因病导致负担特别沉重的家庭进行救助,具体可以由“新农合”管理者作为发起人向民政部门申请,经核实后落实到具体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经过“报销补偿+社会救助”这一双效措施,患者的负担必将有效地减轻。

(五)提高统筹级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按照大数法则,“参合”者人数越多则基金越安全,因此现在所实行的统筹级次有必要上提,从县级上升到市级,有条件的可以实施省级统筹,这样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剂,以确保区域性基金支付的安全。

(六)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

鉴于西部地区“新农合”筹资规模有限,国家制定了比较保守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制度,即门诊补偿很低、大额医疗费分段补偿、恶性病给予二次补偿。这种在基金额度较为有限的前提下解决高额医疗费的办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随着筹资规模增大、统筹级次提高,就应该走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的路子。

(七)加强监管,杜绝非法侵占和浪费基金的现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违规使用“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鉴此,我们除了改革体制之外(建议将“新农合”的管理权转移给到医保管理机构),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以保证将基金最大效益地、实实在在地用到农民身上。

综上,西部地区“新农合”开展的时间短,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足是正常的。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下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则“新农合”将为广大参合农民带来最大化的实惠。

6.医疗保险现状 篇六

调查问卷内容

你好,我是西安财经学院的学生,我在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的问卷调查,打扰您一会,好吗?,一般情况:

1、性别()。

2、平均年龄()岁。

3、平均家庭总人口数()人。

4、家庭年人均收入()元。

5、你的户籍情况()

6、你认为你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7、家里有无人长期患病()。

8、如果您生了病,一般选择怎么地方看病?()

9、您和您的家人多久接受一次身体健康检查?()

10、你是否参加了医疗保险?()(如果参加了合作医疗请回答第二部分,否则回答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参加合作医疗保者()回答:

1您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方便及时吗?()

2、您清楚合作医疗的报销制度吗()。

3、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以及住院服务满意吗?()

4、您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是否有好处?()

5、投保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上减轻您的经济负担()。

6、您觉得参加合作医疗后,看门诊或住院花费是否要比以前高?()

第三部分未参加合作医疗保者(共计57)回答:

1、你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是()。

2.您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较为合适:

3、明年您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

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什么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出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

够。我国面临着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的具体国情,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医疗保险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医疗保险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

而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医疗负担日渐加重,根据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的现象严重。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们面临的处境相当严峻。有鉴于此,政府为了缓解农民们的压力,切实保障农民们的现实利益,进一步解决农民们看病难的历史问题,政府提出了建立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构想。

所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1.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情况。在被调查农民中,认为合作医疗好的占93.17%,对住院报销的手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4.88%,表明合作医疗实施一年后,绝大多数的农民对该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合作医疗补助大病住院更重要的占 37.97%,远远高于认为补助门诊看病更重要的 4.69%,认为补助门诊和大病两个都重要占 57.34%,显示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对补助的方式格外关注,既要求保证大病能得到补偿,还希望小病能有所补贴。认为住院补助单病种方式好的占 38.30%(单病种补助指当农民因只患某一种疾病住院时,只需交规定的金额,其余金额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之后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再划拨给医院),反映出农民对医院治疗乱收费的担心。

2.农民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及评价。显示,家人有病住院,倾向去县级医院就诊占75.36%,倾向在镇卫生院就诊占24.64%,前者为后者的三倍之多。认为所在地的镇卫生院技术好、服务态度好、设施条件好,分别占29.24%、50.57%、25.95%。对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满意的占34.71%,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满意的占42.50%,认为医院给患者或家属报销时解释政策的占50.63%,反映医生劝患者再花点钱或再多住几天,就能多报销的占12.64%。

3.实施一年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比较。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农民中2005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占85.27%,与该年实际参加百分比85.3%基本相符,从侧面反映了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得到过门诊补偿的占32.70%,反映出农民并不急于使用家庭帐户基金(蒲城县县的做法是农民交纳10元,其中5元作为家庭帐户在门诊时补助)。2005年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依次是:无钱、不相信、身体健康、不知道和其它原因,反映出经济困难仍然是参合率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现将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各项知识缺乏了解.1、向农民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时,宣传方式过于单一,而且书面化。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根本不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什么,有哪些内容,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这些直接导致村民要不不入保,即使入保也不知如何使用的现象发生。

2、在宣传过程中,没有让村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内在涵义。以致于参保的村民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得到自己付出的那些钱,而不会去关心有没有必要拿,可以拿多

少,最后很多会因为没有得到钱而直接影响参保的积极性,甚至认为政府在找借口收钱,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二)、部分村干部在执行的过程中程序简单化

部分村干部只关心入保率,没有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相关要求真正落实到位;或者程序过于死板,导致有些村民对入保毫不知情,还有部分村民因为错过唯一的一次入保时间而没有享受这项利民政策。本来应该是政府为农民分忧解难的民心政策却到到相反的效果,让村民对政府的印象大打折扣,产生其它不好的连锁效应。

(三)、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

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2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生病后能拖则拖、能扛则扛,也反映出一部分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和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四)、农民不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各不相同

农民急功近利、缺乏保险意识,或农民缺少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或不生病怕吃亏,或只保大病不保小病等等,甚至有些是因为错过参保时间而没有参保;有些农民认为是拿了自己的保险金补偿给了别人而有所考虑;而且保障水平较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

(五)、村民认为镇卫生院的药费较高、路途远,看病不方便。

由于药价的透明度不高,村民认为医生可以私自调整药价,入保后的药费要比不参保时高,因此入不入都一样。另外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出现很多村民不愿意到指定医院就诊等各种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

(六)、本身制度构建存在缺陷

1、费用缴交问题。部分民众不理解为何收费,且费用缴交的时间不确定或不合理,部分农民则无力上交费用。

2.基金管理使用问题。补偿面过窄导致基金剩余,补偿面过宽导致基金短缺,有些医疗机构甚至骗报、谎报基金。

3、补偿方案不合理。一些定点机构对其形成垄断局面,补偿的范围较窄,而且农民领取补偿的手续过于繁琐。

四. 问题分析分析及建议

我认为,对于任何事物而言,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除了分析现状,找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之外,找出其内部与外界的逻辑联系即其理论依据,然后根据政策制定的本意进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理论依据出发,联系上文所述的基本现状和问题提出建议。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如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是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也就必须享受平等的接受医疗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广大农村的落后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基于以上的分析,给出如下建议:

1如资金的监督管理方面加大力度防止冒名顶替时间的发生

2报销要当场结算,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及时支付的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取得谅解,零头四舍五入精确到角如123.45应支付123.5而不是支付123.00

3合作医疗证件的繁琐制作过程。费时费力费资源。

4简化报销手续

5简化转诊审批的过程延长转诊审批的时间。

新型合作医疗从本质上没有改变医院的营利性质,所以从根源上没有改变医院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诊疗活动.各种医疗上的违规行为大量存在,例如:大处方、乱检查、分解收费、重复收费、不当住院的开住院,超期住院等到现象大量存在。因而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基于以上角度来看,国家投入合作医疗的资金和人力很大程度上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如把这笔资金投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保证基层卫生人员的收入,各各种基本的诊疗设备。切实降低或者取消绝大部分费用,健全药品的统一配送制,医疗机构药品实行购销零差价。加大力度对基层医疗单位各项费用的监督,对乱收费单位的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彻底改变基层卫生单位的营利性质。不必要农民参保,农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经济1003班1001981547

冀丽波

7.医疗保险现状 篇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实施以来, 推行的速度较快。据国家卫生部2004年6月30日统计, 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310个县 (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 实际参合农村居民6899万人, 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 其中, 各级财政补助为15.01亿元, 农村居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 集体和社会赞助4.32亿元。已有4194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 报销金额为13.94亿元, 占筹资总额的46.14%, 其中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有27.25%得到报销。

政策目标是正确的, 政策实施阶段是明确的, 制度试点初始阶段的情况也是较好的。那么, 这是不是意味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的发展也会走上正轨, 而不会出现春办秋黄、大起大落的现象呢?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困难。

按照规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补助, 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农民的资助标准人均不低于10元, 农民群众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合作医疗, 个人缴费额人均不得低于10元。其问题是, 中央财政的资金到位后能否持久。

2.2 农村医疗服务资源匮乏

2.2.1 卫生费用分配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根据统计, 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 而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当年, 城镇人口约为3.97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前者是后者的13倍。

2.2.2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 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 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 大专学历人员17.1%, 中专学历人员59.5%, 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 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 卫生人员素质低。

城乡卫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低, 增加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顾虑和成本, 进而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 依靠增加医疗需求和提高药品售价赢得经济效益成了医院的通常做法。医疗费用的提高, 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也阻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顺利开展。现行制度中, 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 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 而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 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同时, 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手段落后, 加之农民处于分散状态, 缺乏监督意识和能力, 使得合作医疗保险的监督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实施。

2.2.4 宣传措施不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件新鲜事, 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新鲜词, 农民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目的、意义和相关规定。因此, 好多农民都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该政策。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几点建议

3.1 加强政府支持。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 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 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和前提。

3.1.1 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

筹资水平的确定是政府和广大农村居民双方经过考虑与估计, 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财政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并由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提出较为适当的筹资标准。在政府补贴和自付积累金的确定上, 两者之和要足以支付保险补偿金;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强的地区, 政府少补贴一点, 在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弱的地区, 政府多补贴一点。

3.1.2 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选择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筹资效率和筹资成本的大小。如果政府对不同参保人群的收费标准不一样的话, 不妨采用分工征缴方式, 如政府对个人, 教委对学生, 等等。如果各类人群的筹资方式是一样的, 那么, 各类人群都可以由一个征缴主体来管理。

3.2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 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 人才匮乏的现状, 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 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国家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 或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 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3.3 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制订出合理的宣传方案, 然后,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 加强对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以教会农村居民如何正确地分析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健康状况下农村居民的心理开展工作;要实事求是, 避免夸大或是只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点;要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而不要简单地灌输事实, 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强加给农民。

3.4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一个职能机构, 应该对各级医院用药物的比例统筹疾病在各级医院花费的的总费用应有一个严格的控制.规范药品售价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医疗成本。

搞好合作医疗, 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缓解农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 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 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 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摘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医疗保障服务在城市和农村人口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 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医疗保障服务, 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享用不到1/3的医疗保障服务.为此应做到: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注意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等。因此, 中国政府在2002年下半年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以改变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低的现状。

8.医疗保险现状 篇八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落实健康体系,我国始终未落下致力于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分别覆盖农村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城镇就业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解决了部分人群医疗保险缺失的不公平问题。【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加强群众日常看病保障,深化农村医疗改革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60%,全国已有1451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为5.08亿人,4.10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0.7%。【2】

为进一步了解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实施现状,加强国民对边缘地区农民新农合参与度的关注,调研人员深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孝姑镇,就此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保险现状调查,共计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75%。

对象和方法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涉及孝姑镇所有在住村民、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乡镇医院卫生院在职人员。覆盖11个村,1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00人。乐山市孝姑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城东南15公里,地处岷江两岸及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属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以孝姑镇进行此次调研,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让发达地区国民及上级政府更为有效的了解到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广泛有效性。对363名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月平均收入四项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样本特征

变量频数百分比变量频数百分比

别男14640.22%

历初中及以下20255.65

女21759.78% 高中/中专12734.99%

合计363100.00% 大专143.86%

龄18岁以下226.06% 本科195.23%

18~209726.72% 研究生及以上10.28%

21~30297.99% 合计363100.00%

31~407520.66%

入<100022963.09%

41~505815.98% 1000~20007420.39%

51~606517.91% 2000~3000369.92%

61~70123.34% >3000236.64%

80以上51.38% 合计363100.00%

合计363100.00%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问卷有村民当面填写,辅以调研人员当面讲解,但不影响其选择,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对孝姑镇新农合现状进行了探讨及现实问题分析。运用excel,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孝姑镇村民参与新型医疗合作保险现状

1.1 政策跟风,新农合整体了解度较低

据调研小组了解,孝姑镇村民中几乎所有在住人员都参与了新型医疗合作保险,基本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第一阶段的“广覆盖”的设计理念,但如此高的参保率背后却不乏村民对于新型医疗合作保险知之甚少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21.14%(84/363)村民表示自己对新农合完全不了解;69.70%(253/363)的村民表示自己了解一点;仅有7.16%(26/363)的村民能够肯定地表示自己了解新型医疗保险。大多村民表示自己选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是因为村委会的带动和鼓励,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新政策的肯定。

2 了解途径单一,政府带头作用明显

在对新农合的了解途径调查中显示,通过政府、村委会了解到新农合的村民占所有调研对象的60.33%(219/363);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了解到新农合的人占23.14%(84/363);通过他人了解的占14.88%(54/363);通过医生了解到新农合的人占8.28%(32/363);15.15%(55/363)选择了其他。在大量的数据中,不难发现,政府和村委会是了孝姑镇村民了解新农合的主要途径,并且是孝姑镇村民参加保险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村民的极高的参与度与其对新农合的极低了解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虽然村民的积极配合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孝姑镇的顺利实施,对新农合整体了解度的匮乏却让这样的利民政策成了一种形式,跳出表观的参与度,加强村民对于新农合的了解也是目前应该着手落实的事务。

3 新农合医保制度透明化欠缺

访谈中孝姑镇村民表示新型农村合作保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医疗费用,基本上脱离了以往“不敢看病,有病拖延”的现状,但自己在报销医疗费用的过程中仍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例如对于医保的申报比例和可以申报的药品种类及注意事项完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问及是否了解可报销药品种类时,3.03%(11/363)的村民表示非常了解,21.76%(79/363)的村民选择了比较了解,47.93%(197/363)的不太了解,27.27%(99/363)的村民表示完全不了解。“医生开什么处方,就买什么药”成为大多村民看病的一个定律,由于未对可报销药品做一个系统学习,多数村民对可实际可报销的药品模棱两可。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虽然体现了人民生病政府买单的理念,但是如果参保的村民拿到的只是空头支票,何来医改成效呢?

4 医疗设施未完善,病员输出形成反差

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规定,在二级以下医院报销比例高,到三级以上医院就诊报销比例相对较低。【3】但孝姑镇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基础医疗设施较为简陋,造成县级以下医院难以满足村民看大病的需求的现象。目前,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后,门诊就医不能报销,大病住院按照花费金额分层次给予不同比例的报销,其实这一比例对农民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即使有帮助,但作用不大。【4】医院级别越高在新农合报销范围以外的费用却越多【5】当遇上稍严重的疾病时,村民都是选择市里或者省城里的大医院,因为那里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新农合可以让村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仍是相当昂贵。县级以下医院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了县级以下医院病员不饱和,市级省级医院病号饱和的现象。

对于村民来说,新农合确实为他们带来了福音,但他们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的趋向而非自我的意识。据上数据显示,23.14%(84/363)的村民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到新农合,而60.33%(219/363)的村民通过政府村委会了解到新农合。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信息交流的不便成为政策落实的一大阻碍,加之村民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让成为政策的具体化的一道瓶颈。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不高

调查访谈的孝姑镇居民,大部分人对医保的保障感受都是有保障但不足。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得小病的时候更多,重病时候较少。然而,得小病本身花费的医药费就不多,对于其报销而言,虽少之又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看病有所保障。但是,当得大病时,花费的医药费更多,但其医保补贴相较医药费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虽有一定程度的补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没有满足人们最根本的医疗需求。并且,现在医药费用消费逐渐上涨,相对而言,医保报销程度就更有限了。所以,医保确有其保障,但保障也是有限的。

7 医疗消费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67.22%的孝姑镇居民(255/363)对医疗方面的消费感受是勉强可以接受,15.43%的人(56/363)认为难以承受,17.35%的人(63/363)认为不会造成负担。调查的大部分孝姑镇居民都认为,小病痛例如感冒等在当地小诊所能治好,花费不高。但如果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病,进大医院治疗,所支出的医疗费就是一笔大开销了,对于一些相对较贫困的家庭来说,更是入不敷出。另外,新农合医疗制度中制定的可报销药物和医疗项目种类偏少【6】,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未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

意见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改善自我保险意识淡薄的现象。

在关于居民医疗保险的问卷中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医疗保险了解度不高,说明医疗保险宣传力度不大以至于居民不了解参保流程,同时说明居民对医疗保险的关注度很低,自我保险意识淡薄。而且,许多宣传只是停留在介绍新农村医疗保险给居民带来的表面好处而已,并没有突出重点。【7】鉴于此情况,建议通过有力的宣传来打消居民的各种顾虑。同时,让居民真正了解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提高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完善医疗保险相关制度。

当前,我国在医疗保险相关制度上,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就其而言,为了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建议推行全国医保“一卡通”。【8】为了方便居民就医用保,建议扩大医保覆盖面。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更有效地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医保政策的进程。

<三>加强医疗保险管理与监督。

目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医疗保险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在调查中也发现,居民对医疗保障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建议进一步提高相关内容的透明化程度。【9】通过将所有医疗保险经办业务在同一个服务平台下实行“阳光”管理,公开,公正,透明。比如:公开报账明细,让受报人知道详细报销情况。建议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全面管理和监督。比如:加强药品价格监督

<四>简化报销程序

一是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在医院窗口直接补偿;二是简化县城外就医的转诊手续,限时办结补偿结算手续;三是开通“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两项业务一个窗口办理、同时审核结算;四是市级定点医院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工作,农民异地就医也能够“当天出院,当天补偿”。【10】

小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居民获得医疗保障的重要来源,只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受保人真正从中获益,才能改变如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普遍现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不难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贯彻、实施仍存在较大问题。若这些矛盾无法解决,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关建议,望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柴华敏.中国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及医疗保险研究[D].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13.5:3

[2]谭秀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行为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来自陕西的调查结果分析[D].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1-3

[3]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汇编[Z].2009:12.

[4]何忠伟,王有年,陈艳芬.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9:89

[5]刘芳.新型农村医疗费用的研究[J].理论月刊,2011(08):68-70

[6]吕大伟.如何加强新农合资金运行管理[J].财经界,2014.(29):74—74.

[7]石金科. 新农村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19:141..

[8]刘玉娟,杨文毕. 广西异地就医管理的探索与困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3418-3420.

[9]赵玉香,赵银祥. 我国农村医保现状分析与建议[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2):249-250.

[10]林秀琴,福州市新农合医疗现状及发展的满意度评价研究[D].福建:福建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璐瑶(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主要从事临床医学。

邓世芸(1994-),女,汉族,重庆永川人,主要从事麻醉医学

降央初(1993-),女,藏族,四川甘孜人,主要从事临床医学。

上一篇:中秋主题作文400字下一篇:五一劳动节小长假祝福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