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社会实践

2024-08-07

退耕还林社会实践(通用9篇)

1.退耕还林社会实践 篇一

1.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决定后,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了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3.退耕还林作业区

退耕还林作业区与退耕还林地意义相近。退耕还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退耕还林作业区。退耕还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退耕还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退耕还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退耕还林、尚未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作业设计在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六个环节:①计划任务的分解下达;②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③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④按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实施,并制定后期管护措施;⑤县级自查验收;⑥政策兑现。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主要措施

4.1政策引导,转变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工程县(市、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退耕政策,春季造林前就与退耕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并及时兑现退耕政策及减免税费等政策,给广大退耕农户吃了定心丸。在造林机制上,由于多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造林的政策,加之加大宣传力度,个体造林、股份合作造林、承包造林等非公有制造林已经成为我省造林绿化的主流,占全省年造林绿化比重的80%以上。可以说,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4.2依靠科技,注重实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我省制定了退耕还林科技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造林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名特优品种、珍贵树种;二是推广容器育苗、abt生根粉、多效复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三是推广混交造林模式。四是造林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五是建立完备的内业档案,每一个小班(地块)都利用gps定位并量算面积,做到退耕面积清、坐落位置清、林种树种清、质量标准清,为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提供科学依据。

4.3查摆问题,限期整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我省结合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退耕还林回头看工作。将进行全面整改作为2006年林业一项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核实,对未达到国家规定保存率标准退耕地块,要在2006年内一次补植完成。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对历年不合格面积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利用2006年春季和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全面完成了补植和补造工作。

4.4严格标准保证质量

严把种苗关,把种苗质量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以现有国有苗圃为骨干,加强国有苗葡建设的同时抓好集体、个人苗圃建设。严把验收关,搞好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工作,每年县退耕办抽调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同志,组成验收组,对全县退耕地逐块逐户验收。把及时足额给退耕农户兑现补助粮款作为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主要手段。

5.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的重要作用

5.1作业设计关系着工程建设的功能布局,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作业设计中地块的落实、树种的确定,对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和工程的主导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省、市两级管理部门通过审批设计这一手段,起到控制布局重点,调节林种比例和主要造林树种的作用,从而保证工程建设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5.2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设计是承接各级管理部门的纽带,是连接工程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桥梁。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现行运行体制下,工程的管理、实施和经营需要经过国家、省、市、县、乡、村、退耕户七个层次共同参与,在这个多层次的管理运行结构中,实质上是县级林业部门编制的作业设计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将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和技术措施上传下达的。

5.3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合同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作业设计的编制必须立足于生产实际,强化为经营者服务的意识,坚持科技优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合理配置,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才能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只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要求,做好乡镇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的编制工作,切实发挥作业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存在的主要问题

6.1作业设计滞后

个别地方由于国家计划任务下达较晚、北方造林季节性强、时间要求紧等诸多原因,使退耕还林前期基础性工作受到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施工后设计的现象。个别地方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造成退耕还林小班过度分散,有的小班不足1亩地。不但给日后工程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将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6.2林权证发放工作进展缓慢

林权证是退耕还林者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重要法律凭证,发放的是否及时将直接关系到保护退耕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造林、抚育和管护积极性、达到工程建设质量的大问题。但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林权证发放费用过高,工作量过大,各地普遍存在林权证发放滞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6.3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是个政策性强,技术质量高,涉及面广的宏大系统工程,现在全省普遍存在基层林业工作者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理论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及业务素质都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因业务素质低,装备落后等情况,造成造林技术指导上方法不当,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7.几点建议

7.1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后续政策

一是我省地处寒温带,树木生长慢,主要营造杨树、落叶松等树种,达到允许采伐时间较长,近期无收益,建议延长我省退耕还林生态林补助年限。二是建议在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为退耕后农民开发替代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林木采伐政策,彻底消除退耕农户对林木采伐利用的后顾之忧。

7.2建议加大工程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性强,政策性强,建议国家经常性举办高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以达到层层培训,提高整体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7.3建议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乡镇林业站是最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即负有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政策,又承担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林业工作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议国家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明确要求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确保基层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退耕还林社会实践 篇二

1 崇阳县退耕还林的基本特点

崇阳县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 年正式开始启动, 到2015 年, 退耕还林已经完成总面积1.65 万hm2的造林任务。退耕地还林达到了0.51 万hm2, 其中生态林达到0.45万hm2;经济林达到了580.29hm2;在荒山荒地中的造林数量达到了1.15 万hm2。退耕还林工程总的投资达到了18864.1 万元。其中, 退耕地还林项目中投入了17626.1万元、荒山造林投资了1238 万元, 从而为整个计划的有效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树木选择的过程中, 其生态林中的物种主要包括楠竹、雷竹、杉木、南酸枣、喜树等, 而经济型树种主要有丰水梨、葡萄、枇杷、板栗、枣树、桃树以及李树等。

2 退耕还林的主要技术理念

2.1现代生态理论以及水土保持成果理念

对于退耕还林而言, 与天然林的保护系统相同, 主要是一项系统性的生态理念, 其核心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生态理论, 将恢复生态系统作为核心目标,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且, 通过对拟营造林以及农林的复合化经营模式的分析, 主要强调林业的恢复能力, 从而避免出现单一性以及规则性的排列形式。在种植的过程中, 会选择梅花形状或是“品”字形状对树木进行种植,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化的还林理念。

2.2现有生态技术的种植理念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设计及规划的过程中, 对于陡坡地或河道的边缘地区而言, 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当地的基本情况, 实现系统化的种植理念。而且, 在树木种类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实现生态化的发展需求, 可以选择种植包括楠竹、雷竹、杉木、南酸枣、喜树等树种, 主要是为了实现多样化的种植理念。在树木、草类种植以及配置的过程中, 应该将乔木, 灌木以及草类植物进行充分性的融合, 强化物种搭配以及适应性的生长原则, 减少外来物种的出现,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退耕还林的核心性目的。

3 退耕还林技术的应用实践理念

3.1选择优良性的壮苗进行种植

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理念的建立, 在植物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优良性的树木以及草种, 坚决杜绝劣质树苗的出现。在我国现阶段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良种壮苗的使用比例还较低, 而在种植的过程中, 农户也缺少专业技术, 经常会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种植现象, 一些人由于对工程造林技术要求认识不深, 在种植中并不会保证树苗的优质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为退耕还林的发展造成严重性的影响。因此, 在现阶段退耕还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应该保证树木的优良品种, 从而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3.2建立生态化的工程效益监测制度

在生态化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准确性、及时性生态化建设理念, 实现经济化的社会发展, 从而全面系统的优化工程建设。而且, 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实现有效性的工程监测理念。与此同时, 在工程效益监测及管理的过程中, 要设立定位监测系统, 从而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在整个监测系统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强化生态监测理念, 通过对各项科学指标的分析, 制定出科学、全面合理的监测系统。与此同时, 在生态化退耕还林理念的应用过程中, 也应该逐渐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 将短期效益以及长期效益进行有效性的融合, 实现经济化的发展需求。

4 结束语

总之, 在现阶段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政策实施的核心性理念, 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种苗选择时应该保证其优良性的质量, 而且, 也应该建立生态化工程检测理念, 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 为整个退耕还林技术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 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较为有限,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发展, 很多林业资源遭到了破坏。因此, 为了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 各地政府逐渐推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 旨在为生态化资源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退耕还林,技术应用,实践探究,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根银.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2) :155-156.

[2]杨再强, 谢以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 2003 (04) :28-33.

3.乡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践分析 篇三

【关键词】乡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visions of the township Grain afforest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state regulations do.

【Key words】Grain;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由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基层林业站负责内外业调查设计、上报工作。并按计划将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地块和荒山荒地造林地块,逐村逐户落实到人头,要做到地类条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位置准确、面积准确,在转点处设有标桩,地块设有标牌。

1. 造林

1.1 造林地选定。

1.1.1 退耕地还林。是指退耕前已承包的耕地上造林(国发明电[1998]8号文下发以后毁林开垦的耕地除外)。根据退耕还林地种类及退耕还林林种的不同等,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基本单位划分为两个类型区。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类型区:全县范围退耕还林,以超坡耕地和水土流失地块为主,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其它防护林为目标。

(2)水源涵养林建设类型区:全县各河流流域内的沙化地、低产田,以营造水源涵养林和其它防护林为目标。凡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地块,要提前一年以上停耕,利于对树苗有害的残留农药、化肥等物质的有效分解和自行失效,提高造林成活率,保障幼树正常生长。

1.1.2 荒山荒地造林。是指在宜荒山荒地和非承包的耕地上造林。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在本年度造林计划指标内安排造林地块,有集体“两荒”的村屯要优先安排在集体“两荒”中,没有集体“两荒”或“两荒”面积不足的村屯,就近安排在国有林地中。

1.1.3 封山(沙)育(造)林。全县范围因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疏林地以及在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和林地上层木郁闭度在0.19~0.49之间内;适宜封山(沙)育(造)林条件的林地实行封山育林,使其恢复或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标准,对郁闭度较低的低质、低价、低效有林地,进行封山(沙)育(造)林,栽植珍贵耐荫树种,提高林分质量。

1.2 造林地的清理。由乡镇林业站具体负责清理割带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割带宽5米,保留带宽1米。对割带内的藤条、灌木和病腐木、霸王树、枯立木及多代萌生柞树进行割除清理。对割带内的针叶树、杨树、桦树和有培育前途的实生柞树及其它目的树种必须予以保留。保留带内的任何树种都必须进行保留。割茬高不得超过5厘米,有利用价值的剩余物按规定清理下山,无利用价值的枝丫树头规整堆放在保留带内。

1.3 割带剩余物的清理、运输管理。乡镇林业站要加强剩余物的清理和运输管理工作,清理割带剩余物要统一集中到管护房附近或造林地边缘,经林业站检查验收无异后,由林政部门责成林业站代办运输证明,然后在乡镇林业站的监督下进行运输。

1.4 整地与植苗。

1.4.1 整地方法及规格。春整春造先要揭去草皮(穴径60厘米)后,再进行栽植。有条件的要求刨穴整地确定种植点,穴面直径50厘米,穴深20~30厘米,刨去草皮,打碎土块。退耕还林地的种植点要确定在垄沟内(一般垄宽65厘米,每隔3垄一行,行距约为2米)。

1.4.2 造林时间。应在造林地块解冻20~ 30厘米时为宜,适时观察早造,顶浆造林,先阳坡、后阴坡,先岗地后洼地顺序进行。造林时间一般在4月11日至5月10日。退耕地造林时间可适当提前。

1.4.3 造林密度。退耕还林造林一般采用明穴栽植法,用锹挖穴,穴的深度必须超过苗根长度,取出表土和心土,分别放在穴的两侧,然后将苗放在穴的正中,同时舒展苗根,先培表土后培心土,然后踩实。这种栽植方法适用于杨树等阔叶大苗造林。

2. 档案管理

2.1 人员。

(1)加强对工程档案工作领导,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档案领导责任制,分管工程的负责人要对工程档案工作负全责,并保证开展工程档案工作的所需资金、设施和设备。[11]

(2)配备能力强、素质高的专兼职工程档案人员,并保证档案干部队伍。

2.2 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负责退耕还林工程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前工程文件材料的提供利用及归档移交工作。

(3)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辖区内的工程档案工作,并组织对工程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4)负责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的制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保管期限与密级的调整、价值鉴定与档案销毁工作。

2.3 形成和整理。

(1)应将工程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整理与归档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程规划,实施方案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确保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与系统。

(2)工程技术人员要随时收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并及时交由工程档案人员保管、整理和提供利用。

(3)归档的工程文件材料要字迹工整、图样清晰、签字手续完备。凡需归档的数据表格要填写完整,准确无误。对于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等关键环节的档案,要注明编制人、调查人、验收人、粮食领取人、批准人及时间。

(4)对于录音、录象、照片、计算机存储介质等非纸质材料,应按照存储介质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对于录音、录象和计算机存储介质等材料,应在每份介质上配以相应的目录和说明;对于照片和图片,应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介质与相关材料之间,要建立关联与见号。

3. 管护

退耕还林地造林后,实行封禁政策,即封山育林,禁止一切非经营者和牲畜入内,杜绝人畜危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及时防治病虫鼠害,确保造林成活、成林,发挥生态效益。各乡镇要做好造林后的管护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管护形式,完善管护措施。

4. 总结

建议在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中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落实好退耕还林直补政策,包括原来的和现在的延补政策,要按时足额兑现到农民头上。二要切实抓好补值补造和森林抚育工作。三要切实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四要切实做好确权发证工作。五要切实做好调查摸底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六加大复耕毁林的查处力度,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编.《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5~16.

[2] 魏殿生主编.《全国森林培育技术标准汇编:经济林与花卉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35~36.

[3] 魏殿生主编.《全国森林培育技术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5.

[4] 魏殿生主编《全国森林培育技术标准汇编:种子苗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22.

[5]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主编《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0.

4.退耕还林方案 篇四

张庄镇人民政府 关于“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

实 施 方 案

为改善我镇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张庄”,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意见》(邹发„2011‟15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我镇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土地依法流转、集中连片发展,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的原则。

二、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建设目标:2011-2015年,我镇实施“退耕还林”不少于8000亩。

总体布局:宜林山体上部建设生态林,中下部建设经济林。莲青山系上部栽植以松树、侧柏等为主的生态林,中下部栽植以大樱桃、大枣、板栗、桃等为主的经济林,地堰栽植金银花;凤凰山系和昌平山系上部栽植以侧柏、黄栌、刺槐等为主的生态林,中下部栽植以核桃、柿子、桃杏等为主的经济林,地堰栽植花椒、金银花等。

三、建设标准

1、规模面积:“退耕还林”区域相对集中连片200亩以上。

2、整地标准:坡度较大、地势较陡的地块采用大穴整地,整地标准为0.8米见方,其余全部采用卧龙沟整地,整地标准为沟宽1米,深0.8米。

3、土壤改良标准:沟施底肥(有机肥)每亩2方以上(200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埋施作物秸杆500公斤以上。

4、苗木标准:所有苗木均为2年生优质嫁接壮苗,苗木嫁接部位愈合良好,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品种纯度95%以上。苗木标准具体由林业站把关,按“退耕还林”工程协议执行。

5、栽植密度:核桃株行距为3×5米或4×5米,每亩33-44株;大樱桃、苹果、桃株行距为3×4米或3×5米,每亩33-55株;大枣、板栗株行距为4×5米,每亩33株。

6、栽植成活率:成活保存率在95%以上。

7、栽植时间:春季或秋冬季进行栽植。栽植前利用秋冬季全部进行整地(挖好树坑或卧龙沟)。

8、造林后留出1.5米宽的保护行,保护行内禁止种植任何农作物,保护行外可间作矮杆固氮植物。地堰镶绿栽植金银花或花椒。

9、果园整齐度高(干径粗度相差小于20%);果园覆盖率3年达到40%以上,5年达到70%以上;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正常落叶(生长周期内,早期落叶不能超过30%)。

四、实施步骤

2011年选择立地条件较好、水电路等设施相对配套、村级班子较强、群众积极性较高的虎窝和辛寺村先行试点,在依法完成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 1000亩。2012年至2015年完成“退耕还林”不少于7000亩。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宣传发动阶段。镇党委、政府适时召开动员会议,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多种方式,全面、准确、深入地将“退耕还林”的意义、政策措施。“退耕还林”工程涉及村要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逐户发放明白纸,在村庄醒目位置张贴5张以上公开信。

2、项目申报审批阶段。按照“集中规模连片,一退一个流域”的原则,镇政府研究确定“退耕还林”实施区域,由村委会(农户)提出“退耕还林”申请,并在群众依法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土地流转协议;随后村级组织汇总向镇政府提出“退耕还林”工程申请,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将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村级组织“退耕还林”工程申请及村委会(农户)申请书、土地流转协议等齐备手续,报市“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审核。经审核同意后,由镇林业站与村委会(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工程协议,同时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签订“退耕还林”工程指导协调服务责任担保书,由村级组织盖章,实行责任担保。

3、治山整地阶段。每年10月份,各项目区实施治山整地,进行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

4、植树造林阶段。抓住封冻前或第二年春季的有利时机,集中栽植果树苗木。

5、检查验收阶段。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每年5月、10月份,镇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整地挖坑、栽植面积、苗木成活保存、生长状况等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报市“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指挥部进行核查,达到工程建设标准的兑付补助资金,达不到标准的不予兑现当年补助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持。在资金扶持方面,从经济林建设当年开始,给予资金补助,连续补助4年,第一年区分不同树种每亩分别补助500元、300元(其中核桃、大樱桃补助500元,其他树种补助300元),第2年、第3年、第4年每亩分别补助200元。在信贷支持方面,以“村级信用联盟”的运作形式,对“退耕还林”农户(公司)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市财政第1年对其贷款全额贴息。在苗木供应方面,由林业部门推荐信誉好、苗木质量高的苗圃统一协调保障供苗,林业技术人员负责对苗木品种、质量统一把关。

(二)技术指导。“退耕还林”区域按每500-1000亩公开选聘一名林业技术员,每年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达到一个流域一名技术员,一户一个明白人。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退耕还林”技术承包服务。

(三)设施配套。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向“退耕还林”区域配套,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林业、供电等部门资源,集中投向“退耕还林”区域,切实解决果树浇水、用电、运输等问题。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对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条件并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的小型水利设施,按农民筹资投劳总额的50%给予补助。

(四)销售服务。大力扶持培育果品冷藏、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林果协会等,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供求信息,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连锁超市,积极提供高水平的销售服务,打响我镇“莲凤”、“佛林”品牌。

张庄镇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0日

主题词: 退耕还林

生态富民 方案

张庄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1年9月27日印发 张庄镇“退耕还林”工程指挥部

成 员 名 单

指 挥: 赵洪新 党委书记

副指挥: 成 员:

王 勇 杨 杰 孟 锋

崔 建 黄 智 郑 晓 聂景良 李广亮 刘绪远 张 华

孔 东徐德亮 党委副书记、镇长 党委委员、副镇长

副镇长

党政综合办主任 财政所长 林业站长 水利站长 农技站长 经管站长 大律管区书记

5.退耕还林报告 篇五

一、沧州市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及实施概况

20xx年以来,国家下达到沧州市退耕还林任务共计150.1万亩,包括:退耕地还林29.5万亩,荒山匹配造林120.6万亩。其中: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47.9万亩,退耕地还林19.2万亩,荒山匹配28.7万亩;20xx年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31.5万亩,退耕地还林10.3万亩,匹配造林21.2万亩;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8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10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20xx年匹配造林任务5.5万亩;20xx年匹配造林任务2.2万亩。

二、县级自查情况(详见附表)

经自查,20xx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国家计划2.2万亩,全部为匹配造林。其中完成生态林2.1746万亩,经济林0.0254万亩。(详见附表1)

20xx年度荒山荒地造林计划面积8万亩,现存合格面积7.7395万亩,其中生态林7.141447万亩,经济林0.59803万亩。(详见附表1)

全市全查面积10.2万亩,涉及13个县,91个村,886个小班,验收人员人数85人,总工日768个,投入经费9万元。(详见附表2)

三、存在问题

1、退耕农户重造轻管现象严重。部分退耕户认为造林比农业生产省时、省力,一次造林可长年见效益,忽视对林木的管护工作,影响树木的长势和保存率。

2、林间空地利用不充分。20xx-20xx年我市退耕还林树种主要是杨树,虽有部分退耕户在利用林下空地,但后续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由于受资金、群众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工程建设中保水剂、地膜覆盖、生根粉等造林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造林质量标准不够高,将影响成林的进度。

4、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任务重。我市多数县市区自20xx年以来退耕树种主要是杨树,造林树种、品种单一,其它经济林种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部分地块食叶害虫危害严重,影响速生杨生长,但受资金、药械等方面的影响,防治有一定难度,需加以解决。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不能只注重宣传政策的优惠,忽视工程的具体要求,退耕面积公示工作要认真坚持,积极兑现粮款政策,做到准确、及时、公开、公平,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管护的积极性。

2、抓好后续产业培养,注重树下经济发展。我们将从本市实际出发,立足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探索树下种养经济模式的发展与推广,扩大林下种植、养殖的规模,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和林下养殖,扩大林下养鸡、养兔规模,抓好林下种菜、种草模式的试点与推广,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3、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可在工程建设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6.退耕还林汇报材料 篇六

汇 报 材 料

董王庄乡位于宜阳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接白杨,西连上观,北邻赵保,南接嵩县,有宜阳县“南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74.5平方公里,基本地形地貌为三分山地七分丘陵,耕地面积4.6万亩、林地面积2万亩、荒山面积10万亩;下辖20个行政村、216个村民组、3.1万人。

2002年以来,我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共完成退耕还林4244.4亩,涉及10个村786户。今年3月,我乡对2002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地块进行了补植补造,补植树苗5万余棵。

一、还耕还林基本情况

2002年共涉及10个行政村,18个小班,1404.5亩,266户。次古洞:4个小班,其中,大王沟2个,66亩,18户;次古洞大南沟1个班,171.9亩,73户;小了沟1个班,135亩,1户。

刘河:4个班,其中,寺河水库东坡、西坡各1个班,116亩,2户;木树凹1个班,炊庄1个班,共133.6亩,78户。

武坟:坡根林场1个班,116亩,2户。南岭:菩萨坡1个班,235亩,4户。

前村:2个班,其中,山神庙圪塔1个班,52亩,2户;梅家沟后坡1个班,80亩,7户。

乔庄:1个班,60亩,16户。赵坡:雷沟1个班,37亩,1户。大石岭:2个班,其中,大么厂37亩,八里堂60亩,共34户。官庄:石坪寨1个班,41亩,1户。庄科:栗扒63亩,29户。

2005年,经济林,南岭水库9.8亩,1户。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成立由乡长为组长、主抓副

职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任务分解,责任到位。采取副职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和村干部包户的办法,吃住在村,督促补植补造工作进度;三是明确各行政村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主体,其主要领导为实施单位责任人。要求各村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春季补植补造管护工作,精心组织,严格落实技术、行政双承包责任制,确保林业生产工作有效实施;四是退耕农户为退耕还林工程的承包责任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全面完成补植补造任务。林业部门认真做好林业生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验收工作。

(二)严格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国家有关政策。乡政府协调林业部门对全乡不合格面积、缺失面积的补造、林木管护等林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退耕还林保存率不合格的、缺失面积没有完成的、管护不到位的,坚持不予兑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7.退耕还林社会实践 篇七

1 栾川县城关镇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栾川县城关镇位于栾川中南部, 辖4个街道居委会和4个行政村, 总面积2 484.41 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934.93 hm2, 耕地面积73.33 hm2, 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 843.07 hm2, 森林覆盖率75.99%。截止2008年年底, 总人口3.7万人, 人口密度达1 479人/km2, 农民人均纯收入6 103元, 是栾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该镇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连续5 a共完成退耕还林48 hm2, 其中经济林16 hm2, 生态林32 hm2, 全镇实现了20°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通过近几年的精心管护, 现已全部郁闭成林, 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 城关镇退耕还林设计原则

良好的森林景观与多种多样的林分类型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在满足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需要, 全镇在退耕还林工程设计与生态旅游规划中, 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 适地适树原则。根据该镇土壤、气候、立地条件等生态因子, 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量地引进外来树种;优先选用抗逆性强、对旅游干扰敏感度较小、管理粗放的树种。 (2) 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退耕还林工程注重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功能,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林分的层次结构及其复杂性, 林分类型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大化。 (3) 经济性原则。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当地居民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接受程度。 (4) 景观效果并重的原则。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使景观类型多样化, 在不同林分类型的设计中, 树种选择及搭配上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在注重搭配色彩的同时, 也要考虑花的香气, 不仅考虑花期, 还应充分考虑叶幕的季相变化, 营造一种视觉冲击和嗅觉冲击, 营造出一种能够令人爽心悦目的游览环境。

3 生态旅游区域规划与建设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考虑该镇原有的旅游资源, 发展具有竞争能力与品牌效应的生态旅游区域, 重点开展以下几个区域的规划建设。

3.1 城区森林公园生态休闲区

该区域位于栾川县城及其周围地区, 包括3个居委会, 总面积772 hm2, 其中规划公益性森林休闲娱乐功能为主, 故将城区森林公园退耕还林范围内的25.3 hm2坡耕地全部设计为生态景观林, 树种主要有板栗、核桃、山茱萸、杜仲、侧柏等。坡面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以栽植侧柏为主, 土层较厚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栽植柿树、樱花、桃树等, 形成春观花, 秋摘果, 四季观叶的景色。在城区南部新开发的环城路两侧山上, 则以板栗、杜仲为主, 土壤瘠薄地种植金银花、五味子等灌木, 与现有森林植被连为一体, 尽量保持原生态状态, 真正实现栾川“城中有山, 山中有城”的景观格局。由于良好的休闲与游览环境, 每年到森林公园游览的人数都保持在10万人次以上, 带动周边第3产业发展, 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

3.2 农家乐旅游区

该区域位于县城东北角城关镇陈家门村, 其中规划面积45 hm2, 退耕还林地16 hm2。该区域原有陈家门村箭口山樱桃沟, 具有观光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基础, 因此在设计时, 将退耕还林范围内所有的坡耕地全部规划为樱桃、桃、梨、杏等果树, 高起点、高标准建立生态果园, 修建步道和亭子, 方便游客观光、游览和采摘, 并对原有老化果园进行改造, 使原来的樱桃沟成为名符其实的果园沟, 开展观花游和采摘游。每到花开和果熟季节, 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周边的农家宾馆已从2001年的2家猛增到现在的30多家。目前仅家庭宾馆接待业1项可使每户农民年均收入1万元以上, 既增加了收入, 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发展了旅游业。

3.3“蝴蝶谷”原生态游览区

该区域位于城关镇东南, 大南沟村境内, 总面积739 hm2, 其中规划面积51 hm2, 退耕还林地7 hm2。区域内距离县城南2 km处的蝴蝶谷景区, 是农田, 杂乱无章, 与良好的旅游景观很不协调, 致使旅游一直徘徊不前。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 我们以退耕还林建设为平台, 通过统一规划布局, 在景区内的所有坡耕地上全部栽植板栗、红果、山茱萸等与景区景色相融合的乡土树种, 在道路两侧集中进行绿化、美化, 种植鲜花和绿草, 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由于建设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 现在的蝴蝶谷已成为一个蝴蝶纷飞、百花盛开, 果实丰富的百草园。是栾川生态旅游胜地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年创旅游总收入5 000万元以上。4结语

实践证明, 以退耕还林工程为载体, 结合当地实际, 发挥和挖掘生态旅游潜力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举措, 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提高了生态景观的可观赏性, 丰富了观赏内容, 延长了游客的滞留时间, 增加了旅游收入, 同时也实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杨京平, 田光明.生态设计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傅岳瑛, 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2) :103-106.

[4]贾振虎, 吴应建, 刘永红.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与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 2002, (1) :39-42.

8.宜昌:“退耕还林”报春 篇八

宜昌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主要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继产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6个方面入手,探索一条可持续、可推广之路。

“项目、资金”双创新

从调查的4个县(市)区的林业、财政等多个部门来看,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科学规划,加强配合,强化监管,狠抓项目建设实施,确保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首先从强化项目管理上来讲。

把好项目建设源头关口。对进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招标的单位、个人,当阳市、五峰县、宜都市严格进行资质验证、审查,看是否具备施工资格、是否有资质证书,是否有不良记录,是否有诚信度,为确保基本口粮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把好了第一道关口。

项目推行合同制。五峰县、宜都市对所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明确界定项目建设责任人的责任。责任内容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标准、主要技术参数、工程进度、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等。

加强项目建设中的监管。宜都市、当阳市从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等相关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组织专班,对项目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是否按规划的内容进行施工,项目建设参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调整了项目建设内容,是否按规定期限完成建设内容等。对检查发现有问题的,责令其限期整改、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法律的责任。

项目完工后进行绩效考评。当阳市、宜都市运用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的办法,按照项目完成数量、质量、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发展、补植补造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以此作为项目完工结算工程款的主要依据。

其次不断创新资金管理方式。为了不断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当阳市、五峰县、宜都市的财政部门狠抓了资金的管理,制定完善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日常的管理中,主要体现在 “四制管理”。

一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即将所有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统一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资金拨付直达建设单位或个人账户。

二是资金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实施合同、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施工进度,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账凭证,经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签字后,按财政部门规定程序办理。宜都市财政局为了减少资金流通环节,确保资金的安全,还探索了网上资金拨付。即经过检查验收合格的项目、且各项财务手续完备,财政局直接在网上拨付资金,资金直达建设单位(个人)账户。

三是跟踪审计。每个项目竣工后,当阳市、五峰县、宜都市的财政部门会同审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抽调人员,组织专班,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看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发挥了的效益。

四是项目公示制。对投资额度较大的,单个在10万元以上的,财政部门、项目建设单位联合对项目资金实行了项目公开公示制。即在项目所在地将项目建设的内容、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建设方式、工程质量标准等内容进行公告、公示,实行阳光操作。

困难犹存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对于统筹项目区的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项目建设批复存在滞后,项目的选择立项有待进一步的科学举证,资金的安排有待集中等。

项目的审批比较滞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有着它的特殊性,但其项目的审批比较滞后,项目的审批与项目建设不同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时效性较强,如果错过了项目实施的最佳季节,项目建设就可能难以如期完成。比如补植补造,它的最好建设时间是冬天和第2年的春天。

部分项目实施较为困难。目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是省级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下达计划,县(市)按照省级有关部门下达的建设任务再制定实施方案,项目计划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子。由于省级有关农口部门对一个地方需要建什么项目?需要搞什么事情不一定全面了解,为此,分解下达给地方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计划不一定科学、可行,出现了一厢情愿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例如:生态移民搬迁,省扶贫办下给五峰县2008年的生态移民任务是17户、57人,但尽管五峰县作了诸多努力,居住在退耕还林区的林区不愿搬迁,到2010年,该市实际生态移民户只有8户、28人,分别占省下达计划的47%、48%。

项目分布零星、分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是多个部门依据省有关部门下达任务计划再拿出规划、方案,然后报省发改委审批、备案。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项目规模小、且比较零星、分散,可谓星星点点。

项目一年一审批不利于统筹规划。目前,省发改委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对巩固耕退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要求是:按照总体设计,一年一报计划一年一实施。这样以来,项目区有关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当年的项目规划、申报上,不利于项目区按照省下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实施。

保障可持续性

科学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哪些项目需要建设?哪些事情需要做?老百姓和基层干部最具有发言权。在今后的巩固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规划上,应该走自下而上的路子,建立自下而上的项目申报机制,避免一厢情愿或者事与愿违的事情。

推行项目三年一编制。推行项目三年一编制有利于项目区的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科学实施,使项目建设的时间、内容更具有灵活性。比如,项目区的县(市)区根据3年建设规划任务,用一年的时间,突击性的对补植补造进行建设,明年对基本口粮田建设进行实施,不需要今年搞一点、明年再搞一点、后年还需要再搞一点的“马拉松”的做法。

加快项目的审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时效性强,错过了农时是需要等待下年。为此,项目的审批部门要减少审批程序,实行集中办公、联合办公的方式,对下级申报的巩固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要突击审查、及时批复,便于项目区的党委、政府统筹安排,科学实施。

强化项目和资金的检查监督力度。一是要完善内控机制。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决执行项目资金县(市)区级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招投标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工作。二是经常性的开展对巩固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不定期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对建设中的巩固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监督。三是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操心,资金风险有人担心。

9.退耕还林普查报告 篇九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核实退耕还林各项工作方案的报告的通知》(国西办农[2007]38号)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查清我县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建设情况,促进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健康发展,为此,对辽阳县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一、工程县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2°35′04″—123°41′00″,北纬40°42′19″—41°25′22″。东与本溪凤城交界,南与鞍山岫岩、鞍山接壤,西邻辽中、台安,北依辽阳市区和灯塔,全县土地面积2820平方公里,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80公里,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山区9个乡镇,19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6%,为丘陵地带;西部平原7个乡镇、中部2个乡镇,面积91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4%。辖18个乡镇。辽阳县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33.7℃,无霜期平均天数为158天,其中地平均146天,丘陵平均160天,平原平均168天。年降水量平均为752.9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30.6小时。东部山地属长白山千山山脉,土壤为棕色森林土;西部平原为太子河、浑河,土壤为草甸土和水稻土。

辽阳县土质肥沃,适于北温带植物生长,乔木树种有油松、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杨、柳、榆、刺槐、柞、椴、胡桃楸、水曲柳等;灌木树种有胡枝子、悬钩子、榛子等;草本植物繁多,主要有羊胡子苔草、蒿草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全县国土面积、耕地、林地及其它用地情况

全县国土面积423.3万亩,其中耕地88.5万亩,林业用地237.3万亩,其它用地97.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

2、行政管辖与人口

全县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2006年末总人口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378人,占13%;农业人口52.1625人,占87%。

3、农业生产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76819公顷,产量37.5万吨,人均粮食拥有量624公斤/人.年。

4、林业生产

主要用材林面积15288.5公顷,蓄积35.7万立方米。其中落叶松面积21283.6公顷,蓄积1523428立方米;油松面积15939.5公顷,蓄积640579立方米,刺槐6740.4公顷,蓄积40464立方米,主要经济林8216.5公顷。年均单产493公斤。其中苹果308.5公顷,梨6624.4公顷,山楂317.4公顷,桃子14.1公顷,杏214公顷,李子106.9公顷,板栗334.4公顷,枣266.3公顷,葡萄6.7公顷,其它40公顷。

5、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退耕农户收入渠道。

地区生产总值814750万元,财政收入20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退耕农户收入除种植粮食、养殖收入及本地打工收入外,国家补助占一定比例。

6、劳动力转移情况

我县地处辽阳、鞍山两市中间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大部分在本地打短工,退耕家户一般都在本地打短工,不向外地转移。

二、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我县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至今累计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计划14.199万亩,争取退耕还林专项资金 2310万元。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4.2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2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8683万亩,封山育林4.3317万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工程涉及15个乡镇、139个村,涉及退耕农户3422户。工程实施以来,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被省林业厅2次、国家林业局1次抽中复查、核查,均达到质量要求。经过7年的实践,我县逐步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退耕模式,把绿山与富民、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生态效益显现,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

通过工程的实施,全县增加有林地面积14.2万亩,对辽阳县东部涵养水源、西部扼制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退耕还林任务量大的地区,直观反映在天更蓝了,水变清了,部分工程区内野生动物明显增多。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提升了植树造林的总体水平,出现了一大批规模大、质量优、数量实、水平高的典型,加快了荒山绿化的步伐,极大的促进了全县的造林速度。退耕还林使群众在思想上的被动造林转变为主动造林,因而造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多数地区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局部地区达到了95%以上。退耕还林实施的个体承包政策,把造林的责任与义务连同政策补助一同交给了退耕农户,克服了以前造林成活率不高的缺点,保证了造林的质量和林木的管护。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退耕还林水分少,面积实,栽植的质量好,成活率高。

(二)经济效益突出。

一是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政府在开展退耕还林后,根据地区特点,大力建设基本农田,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与经济林基地建设相结合,一批农业及林业产业开发区带正在形成。退耕还林使一批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使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舍饲圈养、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特色经济的发展。二是起到了扶贫帮困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县将累计获得国家资金投入 2310万元。

(三)社会效益巨大。

社会各界人士生态意识增强。通过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森林,关心生存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意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此外,退耕还林还将发挥长期的、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更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三、普查工作概况

(一)普查时间

此次普查从2008年5月21日起,到2008年9月 30日止,历时5个月。

(二)普查范围

此次普查的范围为辽阳县历年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三)普查方法

1、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辽阳县启动退耕还林普查工作后,迅速掀起宣传动员高潮,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县退耕办共印发了3000多份《致全县退耕户的一封信》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退耕户对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为退耕还林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退耕还林普查工作,召开县委常委会听取退耕还林规划和普查汇报,专题研究退耕还林普查工作,成立了县退耕还林普查领导小组。并于7月3日在县政府专门召开相关业务部门、各乡镇镇长、主管乡镇长、林业站长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普查工作,主管县长作动员,落实任务,明确责任。

3、政府重视,加大投入

此次普查工作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财政投入23万元用于这次规划和普查经费,并经政府采购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如电脑3台、对讲机12部、复印机打印机1台、GpS4台等,还为普查员配备了服装及其它普查用具,使这次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走出去,请进来

为了搞好此次退耕还林普查,县退耕办组织四名业务骨干去北票市退耕办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辽阳县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普查方案。而且还邀请了市造林种苗科何科长为普查人员讲解相关的业务知识。

5、培训骨干,提高素质

为确保按时完成辽阳退耕还林普查任务,辽阳办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于7月7日、13 日举办了两期全县退耕还林普查员培训班,市林业局造林科何科长做普查技术规程专题讲座。

6、抓试点

为保证普查顺利进行,县退耕办先在河栏镇做试点,抽掉14名骨干,在罗家村搞了试点,根据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在全县的普查工作中应用。

7、成立普查专业队

为了搞好此次普查,做到同一标准、同一进度,县退耕办组成了四个普查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和两名组员组成,逐乡镇进行普查,为确保普查质量,白天外业,晚上内业,周六、周日不休息。

8、技术措施

(1)全县实质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小于100亩的全部采用GpS实测,荒山造林大于100亩的及封山育林现场调绘。用GpS测图时,在我们自制的小班调绘表上先绘制草图,以便于内业成图。

(2)将GpS数据输入Autocad软件制图。按《规定》注记,并在地块旁加注农户姓名,每村成一图。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公里网,标注坐标,准确落在1:10000空白地形图上。

(3)整个造林小班损毁的,不测量、不绘图,但在现地用GpS定一点坐标,并把该点坐标填在小班卡的损毁面积栏下边。

(四)调查内容

1、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完成情况

2、历年退耕还林保存情况及需补植补造情况

3、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保存情况及需补植补造情况

4、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情况

5、政策兑现情况

6、地类变更及林权证发放情况

7、工程档案管理情况

四、普查结果

1、退耕地还林保存现状

全县退耕地还林面积20000亩。其中:生态林4000亩,占退耕地还林面积的20%;经济林16000亩,占退耕地还林面积的80%。

在生态林中:保存合格面积12024.8亩,保存不合格面积1114.6亩,损毁面积2482.6亩(退耕地还林中生态林保存现状各类面积比例见图1)。

在经济林中:保存合格面积2545.5 亩,保存不合格面积277.0 亩,损毁面积1096.5 亩(退耕地还林中经济林保存现状各类面积比例见图2)。

2、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保存现状

全县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78683亩。其中:生态林65342亩,占退耕地还林面积的83.1%;经济林13334亩,占退耕地还林面积的16.9%。

在生态林中:保存合格面积11927 亩,保存不合格面积4669亩,损毁面积48746 亩(荒山荒地造林中生态林保存现状各类面积比例见图3)。

在经济林中:保存合格面积5589 亩,保存不合格面积822 亩,损毁面积6933亩(荒山荒地造林中经济林保存现状各类面积比例见图4)。

3、退耕地还林损毁情况

全县退耕地还林损毁面积 亩。其中:自然因素 亩,占损毁面积的 %;人为因素 亩,占毁面积的 %。

在自然因素中:干旱因素损毁面积 亩,洪涝因素损毁毁面积 亩,病虫害因素损毁面积 亩,鼠兔害因素损毁面积 亩,其它因素损毁面积 亩(退耕地还林中各类自然因素损毁面积比例见图5)。

在人为因素中:复耕因素损毁面积 亩,征占地因素损毁毁面积 亩,人畜破坏因素损毁面积 亩,种苗质量因素损毁面积 亩,造林技术因素损毁面积 亩,其它因素损毁面积 亩(退耕地还林中各类人为因素损毁面积比例见图6)。

4、退耕还林工程土地变更及林权证发放情况

全县退耕地还林计划面积20000亩,完成面积20000亩,其中基本农田19224亩,非基本农田776亩,至今未进行地类变更,也未发放林权证,林权证发放率为0。配套荒山荒地造林78683亩,已全部发放林权证,林权证发放率为100%。

5、退耕还林工程保存现状按土地所有权属统计情况

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保存合格面积 亩,其中:土地所有权为国有的 亩,占保存合格面积的 %,土地所有权为集体的 亩,占保存合格面积的 %。

6、退耕还林工程保存现状按树种统计情况

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保存合格面积 亩,其中:杨树 亩,占保存合格面积的 %,7、退耕地还林按坡度级统计情况

全县退耕地还林保存合格面积 亩,其中:坡度大于25度面积 亩,坡度在15-25度之间 亩,坡度小于15度 亩(退耕地还林中各坡度级面积比例见图7)。

8、退耕地还林按沙化程度统计情况

全县退耕地还林保存合格面积 亩,其中:无沙化面积 亩,轻度沙化面积 亩,中度沙化面积 亩,重度沙化面积 亩(退耕地还林中各类沙化程度面积比例见图8)。

9、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情况

全县封山育林面积43317亩,合格面积41903亩,合格率为96.7%。其中:

(1)按封育类型划分:乔木型面积 亩,乔灌型面积 亩,灌木型面积 亩,灌草型面积 亩(封山育林按封育类型划分种类面积所占比例见图9)

(2)按封育方式划分:全封面积 亩,半封面积 亩,轮封面积 亩(封山育林按封育方式划分种类面积所占比例见图10)

五、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林粮间作现象存在林粮间作、套种屡禁不止,退耕还林地块“退得下来,却稳不住”。有的业主缺乏长远规划,根本不去思考合同期满身后之事。大部分农户种粮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相继出台,退耕户复耕愿望高涨,农民毁林、复耕的现象仍然存在。实施退耕还林的“零星”种植农户,只图享受政策补助,“生产和退耕两不误”,此外,还有少数业主在退耕地内修建占地面积大的固定设施,肆意侵占退耕林地。

2、管抚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林农能够按照技术规程对林地进行管护,但也有一些小班抚育管理差,树下杂草丛生,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补植任务重。

3、对退耕还林工作重视不够

退耕还林政策性很强,参与的部门多,涉及到千家万户,工作难度大。但一些乡镇只重视项目的争取,对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工作难度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由于项目资金全部落实到农户,一些乡镇对退耕还林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仅靠林业部门一家抓工作,发动群众,落实地块、签订合同、发放粮款等一系列工作难以到位。

4、未按规定丈量土地

在调查中发现,有极个别地方存在虚报退耕还林面积,骗取政策补助资金的情况。有的村或业主把承包面积(含习惯面积或计税面积)作为退耕面积,再将退耕指标平均分摊到户,与《退耕条例》有关规定背道而驰,挫伤了大面积退耕农民的积极性。

5、工作经费没有完全落实

退耕还林建设资金主要靠中央财政投入,不需要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配套,是一个非常优惠的林业生态项目。由于退耕还林中宣传、调查、规划、设计、培训以及建档工作非常繁重,因此提供和保障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非常重要,对此国家要求各级地方自行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6、确权发证缓慢

做好退耕还林后颁发林权证的工作,不但是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的保护管理,为防止还林地复垦提供法律依据,而且通过依法明确权属,可充分调动广大退耕还林群众的积极性。目前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工作虽然已全面启动,但由于整个确权发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确权发证工作总体进展缓慢。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退耕还林政策,使退耕还林政策做到家喻户晓。

2、在正确处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三者之间关系

积极探索在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退耕还林种植模式、配置模式。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行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培植具有县域优势的工程后续产业,围绕我县南果梨、干果、用材林三大产业做文章。大力发展舍饲养殖、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林果、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收入。同时,要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吸纳更多的退耕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稳定增加收入。

3、要健全退耕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要切实搞好补栽、灭病、防火、看管、抚育等日常管护工作;积极争取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方面的相关支持,确定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区景点及范围,逐步健全保护机制;加大工程管护的投入力度,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确保退耕还林成果不受损害。

4、将退耕林权证及时发放给退耕农户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农村土地承包承担国家对农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功能。要正确理解“谁退耕、谁享受”,“谁造林、谁受益”原则,尽管是业主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但事实上是业主与农民形成的是租赁关系。为此,退耕林权证应该发放给农民,农民作为土地经营权的所有者才能享受合同期满后原有土地上权益,才能体现农村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因为农民手里仅具有经营权的承包地一旦退了耕,变成了林地,就要把土地经营权证换成林权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林权证可以折股、抵押、转让和继承等。若把退耕林权证发给仅仅只有租赁权的业主,意味着农民将彻底失去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既不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又与现实的租赁关系相悖。退耕还林地块林权证的发放,不同于业主通过其他方式承包“四荒”地植树造林林权证的发放。为此,要立即停止退耕林权证发放给业主的作法,已经发放的应收回更改。

5、建议从工程项目中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使林业部门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

六、下一步工作目标

(一)用好用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

重点是认真实施《辽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全面兑现退耕还林农户的后续补助政策,抓好退耕还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

(二)进一步巩固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

继续坚持退耕还林工程各级政府首长行政负责制,县、乡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纳入对各级政府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监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千方百计保证建设质量。对退耕还林的存量任务,切实抓好后期管护,创新管护体制,完善管护办法,健全村规民约,明确管护职责。积极推广联户互管、出资代管、大户承包管理等有效管护方式。对退耕还林的新增任务,认真落实“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适地适树”的要求,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三)及时兑现钱粮补助

指导各地按照普查结果及时兑现粮食和现金,同时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加强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兑现程序,切实打击挤占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弄虚作假等不法行为。

(四)是加快确权发证工作

要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力争做到当年造林,当年发证。同时加强工作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确保发证质量。

(五)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制

上一篇: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下一篇:酒店员工年终会执行董事讲话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