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2024-06-17

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共8篇)

1.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一

说理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事实论据”

------考场作文评析教案

一、作文题目: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在 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把题目补充完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自主确定立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文体不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少于800字。

二、题意分析

从题目提供的简要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目的是通过设问,触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心灵”在本材料中可以理解为“思想情感”等内心世界,“憩息”可看作是“愉悦的休息”,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情感可以在某一个地方得到愉悦的休息,心灵得到慰藉。而这个地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在“书籍”、“舞蹈”、“绘画”、“书法”等“憩息”,也可以在“亲情”、“友情”甚至“爱情”中“憩息”,更可以在欣赏自然界一切美景中“憩息”,也可以在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中“憩息”。

三、学生作文素材运用情况分析

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审题的规律,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在说理的过程中,理论论证的能力较强,但事实论据的选择和运用就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比较大。

(一)事实论据的选用不符合中心观点 事例一:《让心灵在淡泊中憩息》

鲁迅的心灵被重创时,他选择了淡泊。眼看国家被压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为学子的他却无力挽救。于是,他弃医从文,放弃了那条在战场上轰轰烈烈,救死扶伤的路,选择了那条用文字叫醒国人的淡泊之路。

淡泊并不代表退出,它只是用更沉着、冷静的方式,让受伤的心灵有一处憩息之地。点评:鲁迅的弃医从文可以说是一种人生道路的选择,选择了从文并不代表鲁迅对名利的淡泊,他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他对国家民族的爱。事例二:《让心灵在微笑中憩息》

在音乐室的一幅画中,贝多芬总是紧皱双眉。那是一种对抗命运的愤然。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的心中,贝多芬是微笑的,因为他对生命、对音乐的热爱,耳聋并没有使这头雄狮倒下,他在维也纳音乐会上,当他弹奏完《欢乐颂》时,观众全体起立,我尽管听不到,但我相信,当这位伟大音乐家看到这一幕时,他的表情是微笑的。

点评:该考生受汕头一模的作文题目影响,选择了“微笑”作为切入点,但是他却曲解了“微笑”的含义,“微笑”不只是一个面部表情,它更应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坦然与乐观。贝多芬是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代表,但该考生却是通过想象贝多芬的表情是微笑的来论证观点,未免让人觉得莫名奇妙。

(二)事实论据的使用不能做到点明主旨 事例三:《让心灵在寂静中憩息》

面对仕途的坎坷,他没有消沉,而是纵情于山水。我想,他一定是在寂静中找到生命的真谛,不然,桃花源这一美好的世界怎么会使人如此向往呢?寂静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就是寂静,它们都是他的心灵的憩息地。

点评:陶渊明是这次作文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人物,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确实让他疲惫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慰藉。该考生选择了“寂静”这个角度,但是在论述的过程却没能把这种在寂静中心灵如何得到慰藉阐述清楚,只是停留于很表面的叙述,“寂静就是桃花源,桃花

源就是寂静”这一句更是让人感到迷惑。事例四:《让心灵在宽容豁达中憩息》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深居山林,过着悠闲的舒适生活,因为他厌恶了黑暗污秽的官场,唯有自己放开那浑浊的生活,才能达到今日闲静的生活,这启示我们宽容对待自己的功名利禄,不苦心追求,不违背意愿,让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在宽容中找到闲静的归宿。

点评:陶渊明的归隐在该名考生的眼中被看作是“宽容对待自己的功名利禄”,这一说法违背了陶渊明本人的意愿。与“宽容豁达”相关的事例有很多,为何偏要写陶渊明呢?这难免有套作之嫌。

(三)事实论据的使用与题目的主旨自相矛盾 事例五:《让心灵在失败中憩息》

苏轼就是一个那样乐观豁达的人,尽管他官场失意,却仍写出那样的文章,只因为他能让心灵在失败中憩息,心灵得到了休息,文章就能如此优美。

点评:题目的引言已提示我们心灵是在忙碌失意中被搓揉得疲惫不堪,我们就是要寻找一个舒适的空间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但该考生却把这个地方定为“失败的地方”,试问一个因失败而疲惫的心灵如何又在失败中得到慰藉? 事例六:《让心灵在动荡中憩息》

由于社会动荡,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人合污的陶渊明在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休憩之地,他享受这田园带给他的乐趣,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使他的心灵在动荡社会中寻找到安宁。

点评:正是因为社会的动荡迫使陶渊明要寻找一片宁静的地方去获得慰藉,但该考试却让陶渊明重新回到动荡中去憩息,这难免自相矛盾。

(四)事实论据的观点确立上有所偏差 事例七:《让心灵在豁达中憩息》

**的行为令全中国人民感到震怒,而巴黎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更令我感到不可容忍。但是,我们不应有“抵制法货”等的念头。

豁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憩息,我们应该以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无耻的行为,拥有大国风范,展示出大国的魅力。

点评:西藏问题也是这次考生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在这个政治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观点与立场,切忌自己去妄加定论。

尽管在改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事实论据的运用上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也很欣喜的发现有一些很精彩的文段,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现摘引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事例八:《让心灵在文字中憩息》

篆体行书,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钩划之间,气象万千。览字,读的是一种气势。瞻仰先贤手书,让那气势精神涤荡心灵。陶行知曾对友人语:“教书二十年,从不被教本里的文章打动,及亲览岳飞手书《出师表》竟痛苦不已。”这大概就是文字于行云流水间让心灵澄明之所在。

事例九:《让心灵在爱中憩息》

若觉得累了,请想一想,家中有浓浓的饭香和暖暖的爱等待着你,不管再苦再累,家永远是一个幸福的港湾,父母的关怀与疼爱,是最好的药物。在外经历了风风雨雨,回到家,母亲轻轻一句:“孩子,回来了”就像是一股暖流流编全身。试问,疲惫的心,怎么可能不被它融化呢?那一条条在心室壁上的刺青,只是我们成长经历上的印记,有了家的温暖,无论它们再怎么突兀,也终被抹平。这份爱,有妈妈的一针,有爸爸的一线,为我们编织出这

爱的园地。《在宁静中憩息》

陶渊明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于是他决定退出官场,隐居在山村里,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山村里悠然恬静的田园生活,让他放下烦恼的官场生活,让他心灵得以憩息。

考场优秀作文

1、让心灵在自然中憩息

人们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了满足,却也招来了烦恼。每天被琐碎的事情缠身,心灵不能自由自在地奔跑歌唱,而只能被束缚着,被搓揉着,实在是痛苦难耐的,疲惫不堪。想要找个地方让心灵憩息,举目四望,却只见高耸的大厦和人们越来越忙碌的身影,到底何处才能让心灵憩息呢?

我要说:“去大自然吧!”自然界中那峻峭的群山,那壮阔的波澜,那淙淙的流水,还有那虫鸣莺啼,鸟语花香,无一不让人心驰神往。漂浮的白云能按摩你的心灵,翠绿的青草能舒缓你的压力,柔和的春风能抚平你的皱眉,悦耳的鸟鸣能滤去你的忧虑。

让心灵在大海边憩息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看潮起潮落,看看与海浪搏击的海鸥。它们是否重新激起了你对生活的热情,是否重新点燃起了拟订生活的希望之火?漫步在沙滩,拾起那一片片贝壳,偷偷地许下几个心愿,眺望起伏不定的海水,让心也随之漂流到远方。

让心灵在山边憩息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把烦恼忘记,只聚神于眼前的花开花落,倾情于山中的溪水和鸟声,或是感受“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神奇美景。重新感受生活的愉悦和激情。

让心灵在河边憩息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去听那黄河咆哮,你定能感受到什么是雄浑,什么是壮阔,它能冲击你的心灵,震撼你的心灵,你一定会为之折服。若不是黄河这么壮阔的河,那就静静地看着河水流淌吧,看它流过一个村庄。看村女在河边捣衣,孩子在其中戏水,看鱼儿在河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你的心灵一定能得到憩息。

但是,无论在自然何处放松心情,一定要记着不要带上忧愁和惆怅上路,它们会拖累你的身躯,拖垮你的脚步,只恐那美好的自然之景,也会载不动许多“愁”了。

让心灵在自然中憩息,带着你的疲惫的心,让大自然给你洗礼,安安静静地享受自然给你的心灵按摩,好好地舒适自己的心情。现代人要抽身于繁忙的生活,就请让心灵在自然中憩息。

2、让心灵在音乐中憩息

回到家中,打开播放器,进取一张自己喜欢的CD,靠在沙发上,任音乐的精灵随意地在身边跳动,享受着纯粹的快乐,随着音乐的流淌,带走喧闹中的烦恼,为心灵找一块憩息地。

身边的朋友总是说,怎么每次见到你都是这么开心呢?我总是笑着回答,因为我有一个永远都不会抛弃我的寄托,那就是音乐。是的,在音乐的世界中,找不到争名逐利,找不到阿谀奉承,更找不到世间的人情冷暖。无论你的身份、年龄、样貌如何,只要你希望,音乐永远都在你的身边,伸出友好的手。

意大利有一位著名的盲人歌唱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失眠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

他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憩息地,最终世界闻名。

也许有人会抱怨说,自己既没有灵动的双手,也没有美妙的歌喉,如何踏进音乐的殿堂?可是,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会吝惜自己的快乐,不会偏爱那些天赋之人,他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敞开的心,一颗愿意接受爱音乐的心。

当现实生活中的喧闹、烦恼占据了你原本轻松的心灵,请握住音乐的手,来一场游戏,激昂的交响乐击退你内心的恐惧,给你积极向上的斗志,喧吵的摇滚乐让你呐喊出心中的烦躁与不安,古典音乐让你在经典中遨游,沉入海洋的最深处,感受古今智慧的撞击,又或者,聆听随意的jozz,感受黑人故松的生活,倾听blues,想象农人耕种时悠闲与惬意,在音乐这个藏宝盆里,你一定会找到你的专属地。

每次不开心的时候,我会一直听着音乐。虽然总会遇到不好的事情,但音乐却从来没有讨厌我,它总是为我准备好结实的依靠。听着Christina富有爆发力而充满感情的声音,我是满足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音乐总是一如既望地支持着我们。

当你难过,烦恼时,不必躺在一角独自伤怀,握住音乐的手,为自己找一块永远纯净的憩息地。

3、让心灵在读书中憩息

书页泛黄不释手,只因其中存真理。

海纳百川成阔大,书读千遍牧心灵。

——题记

我平凡的文笔表达不了我对书的喜爱,我稚嫩的语言抒发不了我对书的感激,我拙劣的文字也勾勒不了我对书的眷恋。浅薄如我者,只能捧一颗纯粹的灵魂,让心灵在读书中憩息。

厌倦了灯红酒绿纸迷金醉,不妨选一处绿阴,品一壶香茗,捧一本书,徜徉于书的世界,沉淀着心中的轻浮,抚慰那被搓揉得疲惫不堪的心灵,让心灵得到尽情的放牧,重拾精神的家园。

走进盛唐的醉仙楼里,与李白捧起月光,然后揉碎于酒杯中,与他对影成三人,该是如何写意。

走进红楼的大观园中,与宝玉谈笑风生,抑或倾诉儿女感情的参缠绵悱恻,该是如何的感动。

走进海子的诗集当中,与海子一齐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走进食指的世界里头,与食指一起拨开绝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走进繁华的上海都市,与张爱玲一起感受上海百态,领悟语文的深度。让心灵在读书中憩息,其实便是使心灵重新焕发生机,让心灵在读书中得到另一种升华,并与之擦出智慧的火花,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这件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是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擦出灵魂火花的过程。”

可是,在当今有太多的灵魂活得太累了。为利益鱼死网破,为欲望不惜一切,忙着去斗争,忙着去索取,却不肯停下来让灵魂憩息,最后无可避免地憔悴在自己的心路上,可悲!是呀,停下匆忙的脚步吧,“等一等灵魂”,让心灵憩息于书中。

在读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需要极力隐藏或过度防御,你大可以褪去表面的浮华虚荣,除去表面所有的伪装,让心灵的本真在读书之中映照出来,重现出本真的光芒。

其实,让心灵在读书中憩息,原本就是充实生命,原本就是收获人生啊!匆忙脚步且停下,憩息心灵读书中。若能探得书中趣,此生受益定无穷。

4、让心灵在文学宝库中憩息

面对不堪忍受的喧闹,穿梭于灯红酒绿的繁荣都市,我不由心里一紧,似乎被这些快节奏生活搓揉得体无完肤。这时,她可能就最能抚慰我了。

正当夜深阑静,窗台上的香茗正散发出醉人的清香。这时,也把他吸引来了。瞧,那不是苏东坡吗?袒臂露乳,豪迈奔放。正以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激励我,给我以无限的动力。然而,他又以贬谪退隐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可这次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指导我不要一遭挫折而萎靡不振,而要乐观地应对。然而,人生在世,要摆脱痛苦又谈何容易呢?这时,他教我拿着大毛笔纵情挥毫,抒发人生感慨,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何必处处耿耿于怀呢?

正当苏轼拂袖而去时,又迎来了一位手拿酒壶、脚著木屐直登天姥山的才子。他才华横溢,但厌恶官场纷争,于是他退隐江湖,脱离尘世。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教会了我抛弃阿谀逢迎,只需做回自己的道理。面对善与恶、名与利的碰撞,他教会我释怀。每当内外交困,祸不单行时,他又会吟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显豁,他,李白,就是这样一位超凡脱俗的才子,更是人生的智者。他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种种挫折都是一种色彩的添加剂,让我的心灵得以放飞,得以释怀。

风吹开了另一本经典名著,让我看见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韧,也有愤疾世俗的不屈。你是中国文学的国父,我以你为荣,更以你为师,是你教会了我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让我可以在学习中感悟社会历史的发展,领略学习生涯中的蕴味。此时此刻,我没有了生活快节奏的不安,是你给以我平静。

我还要加入流光溢彩的大观园中,沉浸于《红楼梦》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中;也要陶醉于西方文学巨著中,一睹他们借写作来释怀的风采,以让我更好地放飞绷紧的心灵;也要在《亮剑》中构建心灵的防护栏,不被外界所击倒。

绚丽多彩的文学宝库,你以宽厚的胸收留了我,让我能在你那里憩息,让心放飞。此时我正破茧而出化蛹为蝶,去迎接更新的生活,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倾恋!

5、让心灵在书香中憩息

“叭嗒、叭嗒”的是匆匆的脚步声,“呜——”的是汽车疾驰而过的滚滚浓烟,“扑通、扑通”的是疲累的心跳声,我那疲累的心灵告诉我:它需要在书香中憩息。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要的并不是黄金屋,也不是颜如玉,而是要给心灵一片溢满书香的天空,让它好好地憩息。

找开彼得〃梅尔的游记,我的心灵便置于托斯卡纳的一片艳阳下,徜徉于普罗旺斯那一望无际的薰衣草田中。我的心灵时而漫步于普罗旺斯的集市,看着小镇上的人们热情的笑脸,时而又休息于托斯卡纳的一个小酒馆中,眯着眼,看着午后那温暖的阳光。

闭起眼睛,深吸一口乡村中芳草的气息,我的心灵在书香中找到了憩息地。

捧起陶潜的诗集,心灵回到那个遥远的朝代,坐在树荫下,与陶潜闲话家常,感受着“种豆南山下”的快意,领悟到“心远地自偏”的闲适。在心灵憩息中,不时与陶潜一起“戴月荷锄归”,体验一下农家生活的乐趣。

站在南山脚下,呼吸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我的心灵告诉我,这真是一块让心灵憩息的宝地。

翻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的心灵已迫不及待地朝着游人的欢声笑语方向飞去。跟随着太守和游人的脚步,欣赏着山中的鸟语花香,真真地感受到滁人远游的乐趣。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乐趣是与民同乐,而我的心灵也在这次游玩中得到了憩息。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沉浸在与民同乐之中,心灵也在憩息中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现实的世界是喧闹的尘世,给心灵源源不断地加大马力,超负荷的心灵无奈地呻吟,那么书则是一片静谧的桃花源,为你的心灵减压。在一片青山绿水中,由书香中透出的芳草的清香,是让心灵憩息的好地方,是最好的减压剂。

让心灵在书香中憩息。

2.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二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网开三面

红 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 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 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 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 想一想, 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 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 想一想, 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 有一次到郊外散步, 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 其所张之网, 不是一张, 而是四张, 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 就只有进的道, 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 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 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 而且是越大越好, 越肥越好。是可忍, 孰不可忍, 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 这样捕鸟, 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 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 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 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 九月, 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 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 看到天还不下雨, 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 祭祀山神, 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 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 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 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 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 用大网捕鱼, 是贪夫的谋利之举, 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 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 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 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 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 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 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 “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 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 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 这使人胸襟开阔, 气度高远。

其实, 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 被文王发现重用了, 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 钓的其实是文王, 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 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 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 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

1.下列关于文中古人“环保”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的环保是怀着仁德的爱心、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进行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B.商汤和子产对环保是运用权力进行强制执行的, 前者要求明令整改, 后者则进行严厉惩处。

C.孔子和曾子以 “君子”标准积极倡导环保, 前者遵守“君子之行”, 后者主张“君子姿态”。

D.古人的环保与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友好的, 而后者却是不友好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大量援引古人有关“环保”的主张和做法, 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启发了今人的思考。

B.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规则上, 孔子言行一致, 他既主张“不以其时, 非孝也”, 又恪守“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C.姜太公的直钩钓鱼完全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 而世人却因一己臆断而误读, 武断地说他“钓的其实是文王”。

D.在语言表述上, 文中的直接引用增强了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 而间接转述则增强了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

3.下列推断,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网开三面”不仅表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 而且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长远利益的作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B.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 其本质上是利己的, 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和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问题。

C.古人“树木以时伐焉, 禽兽以时杀焉”观点中反复强调的“以时”, 体现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

D.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必须“合适合宜”地对待环境, 而它有待于每个人心胸、气度等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程琳字天球, 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 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 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 岁且饥, 琳尽发以贷民, 凡六十万斛, 饥民赖以全活, 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 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 令有司验得捶死状。王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 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 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 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嘿然, 遂论如法。改三司使, 出纳尤谨, 禁中有所取, 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 琳曰:“三司财赋, 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 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 琳曰:“合而为一, 易于勾校, 可也。后有兴利之臣, 复用旧名增之, 是重困民, 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 遂参知政事, 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 犹遣使来朝, 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 常事也, 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 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 无罪也;今既骄横, 可暴其恶诛之, 国法也, 又何患耶?”元昊死, 谅祚立, 方幼, 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 以节度使啖三将, 琳曰: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 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 可缓庆州之难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果喜, 即日迎册使, 庆阳之围亦解。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 前后守魏十年, 度要害, 缮壁垒, 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 曰:“异时楼橹之具, 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 为立生祠。改武胜军, 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 尚能为国守边。”未报, 得疾卒。赠中书令, 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嘿然, 遂如法 论:判罪

B.是重困民, 无时也 已:停止

C.缮垒, 增守御备 壁:墙壁

D.未, 得疾卒 报:答复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3分)

①饥民赖以全活, 而军得善粟 ②臣为陛下惜, 于臣何有 ③今既骄横, 可暴其恶诛之 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⑤异时楼橹之具, 可不出于民矣 ⑥臣虽老, 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琳执法如山, 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联姻, 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 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 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 程琳力排众议, 主张不杀;元昊死, 幼子立, 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 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 他受命赴庆阳册封, 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 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 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 他不但从不扰民, 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 百姓对他十分敬爱, 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使各有所部分, 以弱其势, 可不战而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幸人之丧, 非所以柔远人, 不如因而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 愈

苍苍森八桂, 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 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 飞鸾不假骖。

8.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3)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走进同一片阳光

葛克友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 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 心驿神荡起来, 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 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 刹那间, 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和我的脸上, 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 母亲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 嘘寒问暖, 关切唠叨, 仿佛有千言万语, 一下子要急于表达。踏进家门, 一股菜饭香味早已飘飞过来, 直袭味觉。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炒鸡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 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 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 堪称盛宴。

不夸张地说, 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父亲知道我们喜欢田园风光, 就带我们到田畴里, 这次也不例外。翌日清晨, 我们迎着朝阳, 走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 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 会凑到你的近前, 跟你亲近。蟋蟀低吟, 小鸡悠闲地踱步。满目绿色, 满目金黄。远离都会, 远离物欲权力, 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 沐浴乡风, 倾听乡音, 亲近乡情, 亲近自然, 嗅着泥土的芬芳, 谛听自然的声音, 心情格外畅快。人在自然中, 自然在心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洗涤心灵, 给灵魂吸氧, 畅快通透, 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农家门前, 堆满黄豆、玉米等, 到了夜晚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 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 总是固定着一两个动作, 满足地搓着玉米, 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平淡平凡, 真实神圣。这是故乡的给予, 更是父亲的精心安排。如此“奢侈”的待遇, 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 让久居都市的我等, 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我思忖着, 一定好好咀嚼品味, 好好珍惜, 好好受用。

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 短短的几天, 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 联络感情, 把维系亲情的那根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 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这就是我的父亲, 老实憨厚, 朴质纯粹, 他给了我原生态的爱, 教我原生态地做人。

17岁那年, 我“克隆”父亲穿上戎装, 与父亲走进同一片月光。今天, 尽管离开故乡, 以一个也算是老兵的身份在大都市“战斗”, 但任怎么走也还是走不出父亲的视线,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情海,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牵挂,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叮咛,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手心,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影子,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光辉,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阳光。

(节选自《解放日报》2010年11月8日)

(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走进同一片阳光”中的“阳光”不仅指自然的阳光, 而且还指父爱的光辉、乡情的和暖和生活的真纯。

B.“ (土狗) 会凑到你的近前”、“蟋蟀低吟, 小鸡悠闲地踱步”, 运用了比拟手法, 烘托了作者倾听乡音, 亲近乡情的愉悦心情。

C.父亲是个“有心人”, 不仅为我们备好了“农家乐”, 而且还精心安排了“精神”盛宴, 让我们在细细咀嚼品味之后, 十分受用。

D.“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旨在强调不仅要继承“亲情”这一传统, 而且还要扩展其内涵, 伸展向未来。

E.文章在结尾部分连用了八个“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句子, 逐层展开了“父爱”丰厚的内涵, 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 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亲“土制”的家庭菜都是农家普通的菜肴, 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呢?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故乡虽只有短短的几天, 父亲却教给了“我”“原生态地做人”的道理,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 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 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 一篇散文《我与地坛》, 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 历史可谓不短, 遗址可算不少, 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 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 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 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 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 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 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 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 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 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 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吗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 认为“希望与绝望, 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 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 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 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 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 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 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 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 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 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 我家住和平里, 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 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 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 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 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 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 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 唯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 迎旭日升起, 送夕阳落晖,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 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 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 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 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 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 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 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 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 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 那么, 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 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 手捧着书, 宽阔的额头, 戴着宽边眼镜, 镜后深邃的目光温和地朝前望着, 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 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 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 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 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 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E.文章的结尾以一尊虚拟的铜像收篇, 既得其形, 更得其神, 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史铁生在地坛中, 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 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禹州农民时某在自己的货车上安装假军牌, 偷逃高速路费368万元被判无期, 由于, 平顶山市检察院已撤回此案。

B.我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 各地农民工文化活动开展得, 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C.2011年1月5日, 在北京金隅队对阵东莞马可波罗队的比赛中, 篮球宝贝上场助阵, 热情洋溢的表演引得场边的裁判。

D.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表示, 我国内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独立的展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的文化标准。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 通过“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 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建设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B.为最大限度降低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我国将启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

C.新一期《钟山》刊登出了三十年 (1979-2009) 十大诗人评选结果, 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高居榜首, 也是获得唯一全票的诗人。

D.日本一家科技公司发明了一种镜子般的体温计, 人们只要对着镜子一照, 镜面上会显示人体温度数, 就能确定自己是否发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由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 __, __, __。__, __, __。

①它运用柔美上升的线条 ②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 ③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④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 ⑤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⑥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A.①⑤⑥②④③

B.①⑤②④③⑥

C.②④③①⑤⑥

D.②③④⑥①⑤

16.根据下面的文字, 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 不超过15字。 (5分)

安德烈·海姆凭借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最薄的材料——石墨烯,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一个充满奇趣想法的“科学怪杰”, 10年前他让青蛙在强大的磁场下悬浮起来, 完事后, 照样可以到田间抓蚊子吃。这个有趣的实验演示了电磁学的一个经典原理, 如今已被收入国外的大学物理课本。事实上, 飞行青蛙和石墨烯的研究属于不同领域, ____________

17.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点评下面这则新闻, 要求观点明确, 不超过40字。 (6分)

“2010人民网年度责任公民”1月8日在京揭晓, 郭明义高票当选。其个人档案如下:

献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他一直坚持提前两个小时上班, 15年来, 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 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义务献血:1990年以来, 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 累计献血6万毫升。

捐款:1994年以来, 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 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 自己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捐资助学:2008年以来, 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 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 捐款近40万元。

捐献造血干细胞:2006年起, 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 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 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 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 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 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 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 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 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 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按常理, 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 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 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这句话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 善恶、美丑、高下之分, 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断章取义。根据文本信息, 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也是友好的, 只是采用的宣传策略是“恐吓”式的, 不够友好)

2.C (绝对化。说“姜太公的直钩钓鱼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也仅仅是作者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一家之言, 文中有“或许”的语言提示)

3.B (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可知, 该项中“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的表述是错误的)

4.C (军营的围墙)

5.A ( (2) (6) 表现程琳的忠心, (3) 表现程琳的依法行事)

6.D (事件杂糅。百姓为健在的他立祠庙是因为他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 守魏十年, 从不扰民。而“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是他任三司使时所为)

7. (1) 使他们各有自己的部署, 来削弱他的势力, 可以不作战而使他屈服。 (得分点:“部分”的翻译、“弱”“屈”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 (2) 趁人丧事之机, 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 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 (得分点:“幸”“所以”“柔”“因而”的翻译)

8. (1) 一是形的特征:“水”蜿蜒曲折, 清澈澄明;“山”拔地而起, 峻峭玲珑。二是色的特征:“水”碧绿, “山”翠绿。 (2) 用女性的“青罗带”、“碧玉簪”作比喻, 来写桂州山水的柔美和秀美, 不仅“相宜”, 而且独特。

9. (1) 诗人将荒蛮之地写得美如仙境, 意在劝慰友人。 (2) 友人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 诗人有羡慕之意。

10.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11. (1) A、E (B主要应指“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情。C错在“在细细咀嚼品味之后, 十分受用”, 根据原文“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我思忖着, 一定好好咀嚼品味, 好好珍惜, 好好受用”的信息, 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咀嚼”、“细细品味”, 自然也就谈不上“十分受用”。D“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不仅仅指“亲情”, 还应包括“乡土情结”)

(2) (1) 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2) 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3) 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 (1) 它是父亲“亲手”做的, 融入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 (2) 它是“我”朝思暮想的, 融入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 “菜”朴质纯粹, 融入了父亲和“我”“原生态的爱” (真情实意) 。

(4) 〈1〉深刻意蕴: (1) 故乡的自然风光:自然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 人应该亲近自然, 与自然融为一体, 使灵魂畅快通透。 (2) 故乡的乡风民俗: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 人应该永留住淳朴的乡情, 使灵魂朴质纯粹。 (3) 老大娘的淡定满足:平淡、平凡地做人、做事, 人生才会显得真实, 人性才会显得神圣。

〈2〉情感取向: (1) 久居都市:对浮躁的人心、膨胀的物欲、钩心斗角的权力之争等的厌弃。 (2) 田畴漫步:对敦实淳朴、知足常乐的民风的颂扬。 (3) 走亲串户:对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的颂扬, 对中华民族不忘亲情的古老传统的赞美。

12. (1) A、E (B《我与地坛》之所以引起轰动, 而且经久不衰, “文字”仅是一个方面, 更多的是凭借其“思想性”, 原文中有“拥有……的文字, 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最根本的是……”的提示。C史铁生在地坛中深刻感悟的除了“所见人物”, 还应包括地坛里面的四季万物以及母爱等。D史铁生的思想、精神比作者要深刻, 所以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 效果不是“更为深刻”, 而是“更为真切”)

(2) 史铁生一系列足以传世的作品: (1) 都是从地坛出发, 深触了地坛中万物的灵魂, 从而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2) 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 又深触了人们的灵魂。 (3) 站在哲学的高度, 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 (4) 文字明净、深邃、悠远、绝妙。

(3) (1) 思考的方式:对“心魂”进行拷问与思量, 对形而上进行思辨。 (2) 作出的回答:对于苦难的命运, 人不应该绝望, 而应该充满希望。人也只有保持坚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获得永生 (走向永恒) 。

(4) (1) 对命运中的苦难, 不应该逃避, 而应该正视和迎战。 (2) 在精神的鼓舞中战胜苦难, 从而把苦难化作人生的财富。 (3)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 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3.C (断词取义。“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该句中裁判对篮球宝贝或许有些“愤恨”, 而不存在“畏惧”)

14.B (A搭配不当, 将“跻身”改为“达到”, 以与“水平”搭配, 或将“水平”改为“行列”。C语序不当, “唯一”应为“获得”的状语, 而不是“全票”的定语。D成分残缺, “人们只要……是否发烧”中三个分句的主语依次是“人们”、“镜面上”、“人们”, 由于中间一个分句的主语已换成了“镜面上”, 所以第三个分句主语“人们”无法承前省略, 必须补上)

15.A (以题干中的句号为界, (1) (5) (6) 是对会徽表面构图的诠释, (2) (4) (3) 是对会徽深层寓意的诠释。 (1) (5) (6) 三句可依照“运用……”、“构成……”、“象征……”的动词提示排定逻辑语序, (2) (4) (3) 三句可依照“既”、“又”、“还”的关联词语提示排定分句语序)

16.其间唯一的关联就是好奇心和探索的乐趣。

17. (1) 立足本职岗位, 勇担社会责任, 堪称华夏“脊梁”。 (2) 关爱弱势群体, 热心公益事业, 尽显大爱情怀。 (3) 用执著化平凡为伟大, 堪称“雷锋”传人。 (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8.[写作指导]面对突发劫难, 我们都不是先知先觉, 无法事先作出选择。但事后, 我们是先庆幸自己侥幸躲过一劫, 还是先悲悯同行者的不幸罹难?这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 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拷问着我们的情怀, 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 拷问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往往不是处于“命悬一线”之际, 但也时常都会闪出“这一念”, 而“这一念”往往就是一块试金石, 在测试着我们心灵的“善恶、美丑、高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记叙文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萌生过程、感受感悟去演绎、铺染, 议论文则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前因和后果、趋势去生发、透析, 从而彰显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 鞭挞人性中“假、丑、恶”的阴影。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程琳字天球, 是永宁军博野人。被举荐服勤辞学科, 补授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受命出使契丹, 命程琳处理三司事务。太仓供给军队的粮食陈腐几乎不可食用, 那年又大饥荒, 程琳全部取出借给灾民, 共六十万斛, 饥民赖此保全活命, 还回来后军队又得到了好粮食。迁任给事中、暂时代为掌管开封府。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 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程琳观察他的妻子儿女神色、言辞异样, 下令有司检验出被打死的症状。王蒙正与章献太后家联姻, 太后对程琳说:“王齐雄不是杀人的人, 是他的奴仆打死的。”程琳曰:“奴仆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 而且下令与自己动手犯罪是相同的。”太后默然无语, 于是按照法律判罪。改任三司使, 开支收入尤其谨慎, 宫中要取用东西, 总是奏请取消。内侍说程琳专权, 程琳说:“三司财赋, 都是朝廷所有。我替陛下节省, 对我有什么呢?”皇帝认为他说的对。有人奏请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 程琳曰:“合而为一, 易于考核检查, 可行。后来有兴利之臣, 又用旧的名目增加, 这是加重贫困百姓的负担, 没有停止的时候。”再调任吏部侍郎, 于是参议政事, 调任尚书左丞。当时元昊造反, 还派使者来朝见, 众人请求按律诛杀他们。程琳说:“派遣使者, 是平常事, 诛杀他们不吉利。”后来使者更加骄横, 大臣们担忧这件事。程琳说:“开始不杀, 是因为他们无罪;现在既然骄横, 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 是国法, 又担忧什么呢?”元昊死, 谅祚即位, 正年幼, 三个大将分别管理国家。议论的人说可趁这个时机, 用节度使的官衔利诱三个大将, 使他们各有自己的部署, 来削弱他的势力, 可以不作战而使他屈服。程琳说:“趁人丧事之机, 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 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议论的人痛惜失去了机会。不久朝廷又派使者前去册封, 夏人刚刚包围了庆阳。程琳说:“他们如果贪此钱财, 那就可以缓解庆阳的围困了。”把要赐予的礼品财物的数字都转报给夏人, 夏人果然高兴, 当日迎接册封的使者, 庆阳的围困也解除了。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程琳掌握重权而不扰民, 前后守魏十年, 度量要害, 修缮军营的围墙, 增加防守的准备和设施。种植几万株杂木, 说:“以后建楼造船这些用材, 可以不从百姓那里出了。”人们敬爱他, 为他建立生祠。后改任武胜军, 又换任镇安军节度使。上书说:“我虽老, 还能为国守边。”还未得到答复, 患病去世。追封中书令, 谥号为文简。

3.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六 篇三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独立做原创音乐开始,到坚持走LiveHouse的巡演之路,张恒远都与其他年轻歌手迥然不同,并且有一种拒绝 的精神。

②千篇一律的楼盘让购房者眼花缭乱、难以抉择,究竟是 ,还是选择一处可以安放家人理想的幸福住处,成为人们最大的困惑。

③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从水土不服到 ,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渐渐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几年过去了,我好像又从头活了一次。

A.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随遇而安

B.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随波逐流

C.随波逐流 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D.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春晚用多样的形式给观众们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生活,而全新的互动技术背后是用“互联网+文艺”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B.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C.延迟退休牵涉到很多因素,不能仅仅考虑基金的收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统筹兼顾,同时学习有弹性退休机制的国家的经验教训。

D.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飞速进程中,快速的传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进而使之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局面。

3.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屋子里没有灯火, 个个从老人的内心出发。(萧红《看风筝》)

①没有线条,也没有颜色的大轮廓。

②横顺的在黑暗里爬,

③老人的眼泪在他有皱纹的脸上爬,

④黑暗是一个大轮廓,

⑤他的眼泪变成了无数的爬虫子,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① D.①④②③⑤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年十八,任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及突厥摄图请婚,周以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支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开皇元年,摄图因与高宝宁攻陷临渝镇,约诸面部落,谋共南侵。文帝新立,由是大惧,修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屯兵为之备。

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

上省表大悦,因召与语。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异,皆纳用焉。

大业五年,卒,年五十八,帝悼惜之。后突厥图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选自《北史》,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妙选骁勇以充使者 妙选:精选

B.摄图多不礼之 礼:以礼相待

C.留之竟岁 竟:竟然

D.冀昵近之 近:亲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晟从小性情通达聪慧,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

B.长孙晟被任命为副手出使突厥,突厥首领摄图非常喜爱长孙晟,经常与长孙晟出游打猎。

C.摄图之弟处罗侯很得人心,但是却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交。

D.长孙晟认为突厥各部兵强马壮,很难凭借武力征服,于是上书建议皇帝采用离间的方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4分)

译文:

(2)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4分)

译文:

9.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长孙晟“有奇略”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操千曲而后晓声, 。(《文心雕龙》刘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 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的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庙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2.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答:

13.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答:

15.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16.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6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6分)

答:

18.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6分)

答: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一句座右铭:“马上解决。”

中国人牢记一条古训:“三思而后行。”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乡入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2.B[A成分残缺,丰富多彩前加“呈现(出)”,C搭配不当,学习经验,“教训”删掉。D语序不当,先碰撞后融合。(辨析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大类型)

3.B[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抓住选项是否能体现出“宽容心”。]

4.A[瞻前顾后理中间,标志词语最关键,重复词语先后站。]

5.D

6.C[竟:从头到尾。竟岁:一年。]

7.A[“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错误,原文是“略涉书记”,意为“粗略懂得文字”。]

8.(1)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2)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

9.①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②认为突厥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限制“直接表现”,其次要紧扣“有奇略”三个字,从文中人物的行为入手,找出能表现传主“有奇略”的事例,可直接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述。]

参考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情通达聪慧,粗略懂得文字,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长孙晟十八岁时,在北周担任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只有隋文帝一见,深赞其异才,对人说:“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

等到突厥首领摄图向北周求婚,北周把赵王宇文招之女许配给摄图。(娉娶时)北周与摄图各自炫耀竞争,都精选骁勇之士来充当使者,于是北周派遣长孙晟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到摄图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摄图大多轻视不以礼相待;却独喜爱长孙晟,常与长孙晟一起出游打猎,留下长孙晟有一年之久。曾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摄图于是拿两支箭给长孙晟,请他射下这两只雕。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摄图大喜,命令诸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结为好友,(子弟贵人)希望亲近他,来学习射箭的本事。当时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很得人心,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偷偷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长孙晟)归来后,被授予奉车都尉一职。

开皇元年,(摄图)趁机与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渝镇,并约同各部落准备一起攻打隋朝。当时文帝刚刚即位,因此心中很害怕,就下令修缮长城,向北方边地增派军队。命令阴寿镇守幽州,虞庆则镇守并州,驻扎军队来进行防备。

长孙晟原来就知道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自统领强兵,都自称可汗,分居于四面,内心虽各怀疑忌,对外却表现出和谐团结,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

隋文帝看了奏表后非常高兴,于是召见长孙晟和他面谈。长孙晟讲述突厥地形态势,用手画出突厥山川,指出突厥虚实,全部都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赞叹称异,全都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

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皇帝悼念痛惜他。后来突厥攻取雁门,皇帝感叹:“假使长孙晟在,不会使匈奴像现在这样!”

10.(1)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为官清廉、才能卓异、怀才不遇、好学不倦。(任意一点1分)

(3)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11.(1)奈何取之尽锱铢 (2)官盛则近谀 (3)扈江离与辟芷兮 (4)佛狸祠下

(5)飞漱其间 (6)陟罚臧否 (7)赢得生前身后名 (8)观千剑而后识器

12.①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1分)②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梨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运用拟人、想象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和失落。(2分)②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红柳生长的典型环境,这个严酷的环境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章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章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16.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①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②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③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每点2分)

17.①引用苏轼的诗句,说明人因为身在其中,所以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②进而论证无论何时,因没有纯客观的人(或人时有理性时无理性),所以历史也客观不了,进一步突出历史常常并没有逻辑性的观点,引出结论。(每点3分,酌情给分)

18.①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②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③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④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4.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四

简介:

一、话题作文的表述篇──记叙经历 记叙经历,除非命题中有特殊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既可以写自己...一、话题作文的表述篇──记叙经历

记叙经历,除非命题中有特殊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既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经历;既可也写自己的亲身体验,也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可以编述故事。如果没有特殊规定,选材时就不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思路仅仅局限在“我”上,而一旦突破“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了。

首先,要学会描写。①学会观察对象。描写是把事物的状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所以描写之前必须细致观察对象。②学会选择细节。描写再现事物的状态,不是把一切感受到的东西都写出来,而是要有选择地描写,作者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最具表现力的细节,以此再现事物特征。③学会安排结构。写作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合理地、有序地安排文字,一层层写来,最终形成一个整体形象。④学会修饰语言。讲究修饰的最好手段是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夸张、对比等。

其次,避平铺直叙。①在材料组合上:可以用三处地点,或三个时段,或三个镜头,或三张照片,或三件物品,或三段经历„„来组织全文,并配上小标题,如“童年”“少年”“青年”、“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等等,以避免平铺直叙;②在结构安排上,可用设置悬念或运用倒叙来增加曲折;③在人称使用上,可以第一人称为主、兼用第二人称;④在表达方式上,可用日记或书信去代替一般化的记叙。

再次,要合理虚构。在记叙经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应该进行合理虚构。①移花接木法。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②添枝加叶法。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二、话题作文的创新篇──语言求美

作文语言首先要通顺。“语言通顺”就是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能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语言行文;遣词造句时,句式选用要贴切,努力克服用词不当,修辞不妥,不合语法、逻辑等毛病;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要上下衔接,一脉贯通,不要尚未理清思路就急于动笔,信口开河,凑字凑句,信手写来;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目的和交际的场合、对象的差异,把语言表达得准确、清晰、连贯、得体。

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要让高考作文的语言亮起来,语言鲜活有文采,是每个考生都十分渴求的。那么,语言鲜活从何而来?有的是顺手拈来,有的是冥思苦索,但是,最根本的在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修养。不读书,不看报,不实践,不思考,不研究新事物,不学习新鲜语言,不锻炼思维的敏锐,腹内空空,思想僵化,那么只能人云亦云,毫无鲜活可言。平日坚持学习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不断进行语言的操练,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心应手,写出鲜活的语言来。为此,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①在词语上下功夫。高考作文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语。②在句式上下功夫。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主要包括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恰当使用变式句等。③在修辞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④在引用上下功夫。在高考作文中要注意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句、歌词、广告语等,就更加能够增加文采。当然,鲜活语言总是以不同形式显示出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情感(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的力量。

三、话题作文的立意篇──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宽泛政策,使有的学生“天马行空”,有的学生有“无从下手”。前者在一个话题中信手走笔,穿梭于几个话题中,什么都写了,什么都不可能写好、写细;后者却只能望话题兴叹。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在理解话题的基础上还要树立“化大为小”的观念。

化大为小,就是作者通过对话题的整体思考,从宽泛的话题中演绎成一个小角度,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片言只语落笔,联想生发,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大题小做,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在叙事写景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非常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笼而统之去写文章,势必出现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选择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大为小”,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如生活态度、辨明是非、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教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都可以写。再如,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这样“化大为小”,文章才会“出彩”。

总之,写话题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笼统而缺乏具体内容,那就只会大而化之,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只能列入“基本符合题意”的一档,最高得42分;如果大话、套话太多,文句也不够通顺,则很可能只拿个及格分(即36分),甚至更低。

四、话题作文的思路篇──时空联想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发展着,在一定的空间存在、运动着。而反映客观现实的作文当然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范畴。要拓展话题作文的思路也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进行联想。

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如2000年全国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将计划经济的一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相比较,也可以将封建时代的一人独尊与现在的民主政治比较,等等。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领域方面进行拓展:在文学创作上,要提倡百花齐放;在科学探索上,要寻求多种可能性;在哲学界,百家争鸣;在艺术界,流行着各种风格;在教育界,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等等。

五、话题作文的创新篇──构思求巧

构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善于动脑筋。同时构思并没有一个死的条条框框,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都是灵活多变,因而构思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各有常见的思路模式,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明显的轨迹可循,如记叙文的“总—分—总”式,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一般材料议论文和读(观)后感的“引—议—联—结”式等等。构思的意义在于能合理利用材料,充分表现中心思想,构思创新就必须打破常规思维模式,适当变通,制造波澜。

记叙类文章的构思创新。①角度求巧。如果大家都从正面切入,你不妨从反面或侧面切入;大家都着眼整体,你不妨着眼局部;大家都从大处落笔,你不妨来个以小见大,等等。由于立

意的独到新颖,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从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顺序求变。如果大家都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的顺序组材,你不妨采用倒叙或插叙;大家都先写主后写宾,以突出主的地位,你不妨先宾后主,这同样突出主的地位,等等。③方式求异。如果大家都用第三人称叙述,你不妨用第一人称甚至第二人称;大家以叙述性语言为主,你不妨以描述性语言为主,等等。④结构求活。记叙文结构要灵活多变,一波三折,曲径通幽。激起文章波澜的技法常见的有:一是抑扬法。是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二是悬念法。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可以用三处地点,或三个时段,或三个镜头,或三张照片,或三件物品,或三段经历„„来组织全文,并配上小标题,如“童年”“少年”“青年”、“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等等,以避免平铺直叙。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以引起矛盾,增加波澜,从而深化主题。

5.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五

“不”

09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这个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的高考作文题,却也拦住了不少考生。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拿到了部分优秀作文,并由专家作出点评。这些作文并非尽善尽美,有的也存在模仿痕迹,有的甚至还有不少错别字。但考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了观点,写出了内容,得到点评老师的一致认可。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

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

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

这篇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6.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1 篇六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缥缈 B、弹劾 C、酝酿 D、悲怆 漂白 核心 踉跄 呛人

瓢泼大雨 骇人听闻 琳琅满目 沧海桑田

膘肥体壮 言简意赅 锒铛入狱 苍白无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彩 B、委屈 C、端倪 D、编纂 没精打采 委曲求全 合盘托出 冠冕堂皇

雀跃 努力 噩耗 租赁

声名鹊起 戮力同心 毛骨悚然 愤世嫉俗

3、下列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认真的探讨。

B、老教授对古籍书店的负责人说:“这些古书陪伴了我50年,倒不是为了缺钱用,而是想给它们找到更年轻的读者。” C、我愿意跟你们谈谈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免你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D、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城市,甚至在农村,封建迷信也在死灰复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朱鎔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给我留一口棺材”,这说明他在反腐败问题上已经是破釜沉舟的了。

B、《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

C、美英联军狂轰乱炸,十万大军直逼巴格达,使得伊拉克穷兵黩武,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D、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烈图景震惊了我们,也惊醒了我们:我们的金融体系真的就是那么固若金汤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今明两年迁进盐城纺织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齐聚于此,不仅增添其文化氛围,而且还带来几万时尚消费者。

B、为了追回不归国留学生的贷款,该国政府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设立了许多追款机构和人员。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无论中国队输赢与否,当地华侨组织都将在比赛结束之后,为中国队举办盛大的庆功宴会。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B、在谈到旅游开发时,德高望重的老局长很动感情地说:“搞旅游,建宾馆,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焚琴煮鹤,任意破坏植被、水源和野外文物。” C、东沟中学常年坚持教学管理的周统计、月考核、年评比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做到教学工作常抓不懈、井井有条。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老张对刚刚上班的小王说。“我明天一大早就走。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恐怖”尚未解除,与其同属一个家庭、名字却好听得多的保鲜膜又开始源源不断地从超市流入一个个家庭。保鲜膜的一个“鲜”字给人一种易于接受的安全感,而一个“膜”字所暗示的微弱程度又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

前不久,韩国“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针对消费中的环境安全问题组织了一次调查,两个多月以来,他们收集了汉城市内主要食品商场内使用的20种保鲜膜,并对其所含的重金属及环境激素状况进行了检测,在3种保鲜膜中检测出210000-260000PPM的乙基胺(DEHA)。1998年,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对奶酪包装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也作过一次检测。结果表明其DEHA含量为5500-21700PPM,韩国的检测结果是这一数字的10-40倍。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早在6年前就已将DEHA定为环境激素物质,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其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

“解决垃圾问题市民运动协议会”强调指出,DEHA不同于铅、镉,但目前在《食品卫生法》上尚无任何限制规定,在直接用来包装食品的保鲜膜内检出DEHA,可以说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种潜在威胁。聚氯乙烯保鲜膜如果被用来包装外卖的食品,DEHA有可能会传给食品。协议会呼吁政府应进行细致地调查,采取限制措施,流通领域和食品店也应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

7、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保鲜膜和塑料袋一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B、保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塑料袋要微弱得多,让人放松了对它的警惕。C、聚氯乙烯(DEHA)保鲜膜,会造成环境污染。D、低密度聚乙烯(PE)保鲜膜,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8、对第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韩、美、日三国生产的保鲜膜都含有DEHA。B、保鲜膜中DEHA的含量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C、韩国生产的保鲜膜最不安全,而美国生产的保鲜膜则较为安全。D、韩、美、日三国的有关部门,都认为保鲜膜中含有安全隐患。

9、有关DEH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氯乙烯保鲜膜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DEHA,是不安全的。B、DEHA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含有重金属和环境激素。C、DEHA中虽然不含有铅、镉,但仍有是不安全的。

D、DEHA有可能通过保鲜膜传给食品,所以保鲜膜是不安全的。

10、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也属于需要解决的垃圾问题。B、同塑料袋一样,保鲜膜最终也应该被绿色生活淘汰。C、必须立即停止聚氯乙烯保鲜膜的生产和流通。D、今后,奶酪包装有可能使用PE保鲜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注:①纪纲:仆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州辟议曹从事 B、盗者始伏其辜 C、据法直绳 D、文度深衔之 辟:征召 辜:罪状 绳;捆绑

衔:怨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裹以苇席

掭以尖草,不出 B、为陈生死之别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顾宪之强力为政的一组是()①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②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③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 ⑤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⑥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就开始出任官职,他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判案方法,深受人们信赖。B、顾宪之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又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拥护。C、顾宪之任职衡阳时,不仅救助遭受瘟疫的百姓,而且教化民众,使该郡民俗改善。D、顾宪之刚正不阿,抑制受宠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后遭受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四、(20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宪之下车,分告属县。(2分)

译文:

(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3分)

译文:

(3)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3分)译文: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本句出自《

》。(2)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本句出自《

》。(3)子曰:“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本句出自《

五、(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9-22题。雨

伞 俞贤富

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溅起了无数水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如花团锦簇,鲜艳夺目。在这浮动着的黄绿相间的雨伞丛里,画面近处一个中年妇女撑着一柄红色的雨伞,遮着一个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有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辘的衣服裹着的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你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下来。我的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带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木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她把家里仅有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住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笔,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才。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低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了我的画,指着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18、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

(2)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9、“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4分)。

20、(4分)“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这句话中,“构思真巧”指的是

;“您的心”应理解为。

21、对散文理解不当的两项是()(4分)

A、第1段中的“竟”指的是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第4段中“竟”指没想到天会下雨,引出了母亲带病冒雨送伞的故事。

B、本文以《雨伞》为题,介绍一幅《雨伞》的国画,牵出一段雨伞下的故事,其主题都是歌颂雨伞一样的母爱。

C、母爱是全面辐照而无微不至的,文中主要通过带病冒雨送伞,鼓励孩子学画、期望孩子成才等具体内容来表现母亲的爱。

D、文中前面说“画的主题是母爱”,后面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两者互相矛盾。

E、两处都从动作、肖像、心理、语言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也表现了孩子的感激敬爱之情。

六、(12分)

22、以“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愿意(可以适当加字或减字)。(4分)在《彷徨》和《幻灭》一书前,鲁迅和茅盾不约而同地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力图通过自己的小说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答: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

23、日本的研究人员潼泽武夫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表所示:(4分,写出两条即可)测验结果统计表 学年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立性 24.80 18.90 4.04 3 4 5 6 28.65 21.38 40.37 35.66 22.15 16.57 30.95 25.00 9.15 6.69 13.25 12.18 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几个特点: ①

2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句子呼应的排比句。(4分)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七、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够了,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化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请以“执著坚持还是顺其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写成记叙文;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A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piāo piǎo piáo biāo;B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hé hé hài gāi;C项中的读音分别为niàng liàng láng láng;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chuàng qiàng cāng cāng)

2、C(“合盘托出”应是“和盘托出”。)

3、A(B项中“为了”应改为“因为”;C项中“以免”应改为“使得”;D项中“甚至”应改为“尤其”。)

4、C(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指美国可以,指伊拉克则不恰当。)

5、C(A句式杂糅。B“设立”与“人员”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与否”前面的词语必须是正面的,不能是正反两方面。另外,“庆功”与上文“输”冲突。)

6、第三个“、”改为“,”

7、A(B保鲜膜与塑料袋同属一个家庭,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保鲜膜也存在。保鲜膜给人感觉污染微弱的是“鲜”和“膜”这两个字。C“DEHA”不是聚氯乙烯。D没有根据。)

8、D(A韩国在20种保鲜膜中查出了3种含有DEHA,不能说“都含有”。B文章没有涉及。C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将DEHA划入环境激素怀疑物质,虽然含量低于韩国,但只要含有DEHA,就不能说较为安全。)

9、C(“不同于”不等于“不含有”。)

10、C(目前并没有停止生产,而是呼吁在流通领域和食品店改用“低密度聚乙烯(PH)”保鲜膜。)

11、C(绳:依法处理)

12、D(前一个“乃”相当于“于是”,后一个“乃”相当于“才”。A两个“以”都作介词,相当于“用”;B两个“为”都作介词,相当于“对”;C两个“于”都作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13、B(①⑤⑥都表现顾宪之刚正不阿)

14、D(只是遭到吕文度的怨恨,而并未受到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15、(1)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2)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的不相因,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3)顾宪之虽在地方任职多年,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周土墙,别无长物,不免陷于饥寒。

16、(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解析] 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均是写秋天思乡之情的,都与大雁南飞有关联,只不过前者是秋夜雨中闻雁声而思,后者是秋晨见雁翔而思,切入点稍有不同罢了。古人提及大雁,往往会引发两种情感:一是因鸿雁传书之说而渴望获得某种信息,且多是喜讯;二是因雁是候鸟,一年两次迁徒,回归故巢,常会牵动漂泊异乡的游子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该题选取的这两首诗就是属于后者。

17、(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或《劝学》)(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或《屈原列传》)(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论语》或《论语·述而》)

18、①大雨倾盆,天气恶劣;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②略(①摘取第2或第4段中写雨的短语,联系主题作答;②扣住画面和记叙中人物描写的句子分析。①别将第2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全部照搬。②别埋没了自己的想像力哟!因为画面是静止的。)

19、母爱一直留在我心中,我一直酝酿着用画来表现它,以表达对母爱的礼赞和感激之情。(扣住第5段的前3句话作答。别谋略照搬文中的原句来解释哟!)

20、由伞组成“中国地图”;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我不仅思念自己的妈妈,也思念祖国——母亲!(扣住第6段中“由伞组成的‘中国地图’”作答。别忽略了“母亲”的比喻义,它可使画面的主题得到升华。)

21、D、(从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思考。别只看到字面上的意思,这可也是以小见大呀!)E(无心理描写,肖像应为神态)

22、对社会、人生进行严肃的探索,是鲁迅和茅盾小说的共同特点,因而他们在《彷徨》和《幻灭》的书前,不约而同的录下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就并非偶然。

23、①整个创造性思维呈发展趋势;②四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低,五年级最高;③流畅性最高,独立性最低。

24、举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读。

7.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七

本试题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1)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 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 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 相生相融, 相辅相成, 奇妙无穷, 经久不衰。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 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 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 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 了解儒道互补, 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 都是至关重要的。

(3) 儒道之互补, 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 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 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 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 反之亦然, 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4) 儒家更多的倡导向上的一面, 譬如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大事”、“仕进”。儒家或许都是在不断地追寻一个目标的, 包括一些为人处世的观点 (道德纲要) 都是建立在“处世”的基础上, 或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完善的。而道家强调“大道”“天道”。相比之下, 道家就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发展, 而是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 崇尚自然, 主张清静无为, 反对斗争。而且, 道家似乎更显平和、灵活一些。

(5) 表面看来,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 一个消极退避, 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说, 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是特殊时代形成的一种人格范型。它既是承前, 更是启后: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人的互补人生路途,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 “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 也成为中国历代士人的常规心理。

(6) 如眉山的奇山异水钟灵毓秀, 养育了一代文豪苏轼。苏轼早年的仕途顺利, 和弟弟青云直上, 并且壮志凌云, 豪情万丈, 誓以天下为己任。不过后来的“乌台诗案”和变法风波却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劫后余生不久, 他又屡遭贬谪, 几起几落之后, 苏轼终于豁然开朗, 先后在密州写下《超然台记》、并在荒芜的海南怡然自乐。

(7) 在密州, 他移守胶西, 生活初安, 修超然台游乐, 并做记叙之。从这篇文章中, 可以看出, 苏轼既向往超然于物外的隐君子, 又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还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表现了他想超然于物外, 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

(8) 春风得意的时候, 中国的士人可能笃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蓬勃;在迷途不济, 无能为力之时, 他们也许就会更多的追寻“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飘逸。总之, 历代士人在以儒家思想拼搏立业的背后, 深刻蕴含着庄子“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平衡, 一种生活方式, 抑或一种自我安慰, 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是儒道互补双重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 这种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儒道互补思想对士人自我超脱, 自我解放的激发。一言以蔽之, 这种思想不仅让无数士人“放浪于形骸之外”, 更在历史长河澎湃的波涛中留下了壮美而完美的大浪相击, 留下了铿锵而深远的永恒印象。

1.下列关于原文前四段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儒家和道家的学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B.儒道两家学说很多方面存在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 但这些差异, 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

C.儒家更多倡导向上的一面, 道家则上升到自然与人的层次, 崇尚自然, 主张清静无为。

D.先秦之后, 中国社会确立的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中, 儒道互补, 居于首要和基础的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表面看来, 儒家与道家人生主张是离异而对立的, 但实际上它们相互补充而相互协调。

B.儒家与道家各有长短得失, 各自长短的互补, 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C.中国士人, 得志之时, 笃信“入世”情怀, 迷途困顿之时, 则会追寻“出世”的飘逸。

D.苏轼早年誓以天下为己任和“乌台诗案”后超然于物外的怡然自乐就是儒道互补的典型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了解儒道互补, 无论是认知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还是解读其深层底蕴, 都是至关重要的。

B.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 相辅相成, 经久不衰。

C.中国士人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形成一种精神平衡, 或者是一种自我安慰, 自我麻痹。

D.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杨继宗, 字承芳, 阳城人。天顺初进士, 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 为时其食饮, 令三日一栉沐, 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 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 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 鲜兄弟, 以我代盗, 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 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 辨出之。

成化初, 用王翱荐, 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 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 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 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 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 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 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 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 劝惩官吏, 若比户稽核, 则有司事, 非宪体也。”儒不能难, 而心甚之。濒行, 突入府署, 发箧视之, 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 (1) 过者, 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 继宗即发牒取库金, 曰:“金具在, 与我印券 (2) 。”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 汪直欲见之, 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 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 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 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 遗书庆曰:“善之, 上已知其人矣。”

—— (《明史·杨继宗传》)

【注】 (1) 官名, 此处指宦官。 (2) 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继宗察非盗, 辨出之 竟:最终。

B.儒不能难, 而心甚之 衔:怀恨。

C.于帝前毁继宗 每:每次。

D.善之, 上已知其人矣 遇:对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 分别表明杨继宗“为官刚直”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3分)

A.囚多疫死, 为时其食饮

以一仆自随, 署斋萧然

B.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 诣府报名。”发箧视之, 敝衣数袭而已

C.公但剔奸弊, 劝惩官吏

儒不能难, 而心甚衔之

D.金具在, 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狱囚病死较多, 杨继宗给囚犯按时提供饮食, 还叫他们洗浴, 既体现他忠于职守, 也体现为官讲求人道。

B.杨继宗大兴社学, 并注意落实到实处, 尽管他的“罚其父兄”的做法不尽合理, 但这一罚却是功在百姓。

C.杨继宗对学官却礼貌有加, 待之以宾客之礼。他作为地方长官能尊师重教也是当地“社学大兴”的原因之一。

D.汪直说“天下不爱钱者, 惟杨继宗一人耳”, 这既是对杨继宗的由衷赞美, 也是对时政的愤怒批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 诣府报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8~9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 (1)

问讯湖边春色, 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 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 飞起沙鸥一片。

【注】 (1) 张孝祥, 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 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 湖边有寒光亭。

8.结合全词, 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 对“寒光亭下水连天, 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 是故无贵无贱, __________________, 道之所存, 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 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信仰

下午两点半, 下着细雨, 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 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 坐定, 自顾喝茶, 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 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 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 抖瑟着。我没叫他坐, 他也不坐。

他姓蔡, 70多岁了, 是上访专业户, 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 看见他, 都乐了, 都说, 蔡老头, 又从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 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 其他人也不问, 都去忙自己的事, 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 他说, 解决了, 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 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 自个儿搬了个凳子, 坐了下来, 猛吸了一口烟, 说, 解决了, 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 这么说, 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 不, 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 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 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 十几年来, 他一直在上访。本来, 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 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 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 十几年里, 他跑广州跑北京, 几年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 他去北京, 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 是真金, 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 这么说, 蔡老头, 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 找到了。老头说, 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 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 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 把那一个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 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 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 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 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 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 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19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 准备给他盖上第20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 见我们都笑, 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 蔡老头呀, 你这次来, 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 说, 嘿, 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 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 蔡老头, 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 满脸通红, 牙齿格格地响。他大声说, 我告诉你, 小子, 我是1940年入的党, 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 干啥有用?你说说, 你说说。泡歌厅、包二奶, 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 还是共产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 我这次去北京, 我那位战友死了, 他死了, 我突然想开了, 他干了一辈子革命, 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 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 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 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 老头脸色发紫, 我脱下一件衣服, 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 流着长长的泪。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信仰”为题, 既有作者对人物塑造的考虑, 也体现情节设计、主题表达的用心。

B.小说写蔡老头初进办公室, “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 抖瑟着”, 是因为“我”没理他。

C.蔡老头反复说“解决了, 我的问题解决了”, 反映他内心释然后的激动, 表明不再上访了。

D.“党员又有什么用呀”, 小说写办公室年轻人的“打趣”, 意在表明他们内心贫瘠, 没有信仰。

E.小说用“我的心里, 流着长长的泪”的描写结束, 表明“我”知道误解老人后的愧疚。

(2) 小说讲“蔡老头真是个怪物”, 请简要说明“我们”这样认为的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插入蔡老头“突然又说, 你们都是党员吧”的反问, 在情节安排上主要有哪些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借写“我们”眼中蔡老头的从“争”到“想开”的这一生活事件, 表现作者对“信仰”的思考, 结合小说, 从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者“思考”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1898年12月26日, 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 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 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 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 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 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 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 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 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 1896年1月, 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 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 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 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寻藤, 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 她发现了钋, 接着发现了镭, 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 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 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 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 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 疲劳至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 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 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 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 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 是用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换来的。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 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 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 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 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 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 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 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 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 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 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 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 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 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节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放射性的发现, 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 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因为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B.“别人摸瓜她寻藤”, 表明居里夫人并不在意科研的收获, 而在意已有发现的深入、拓宽探究。

C.镭的发现, 直接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 导致了伤害人类原子弹的爆炸, 对后者, 作者略感遗憾。

D.文章拿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类比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是显示女性对时代的巨大贡献。

E.“但她什么也不管, 只是默默的工作”, 表现了居里夫人全身心献身科学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2) 请依据文意, 说明文中画线句子中“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的含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3年又9个月”“成吨的矿渣”“0.1克镭”, 请说说文章特意说明这些数字的用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 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显示居里夫人巨大的个人牺牲换得了对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赢得了科学事业对她永远的记忆。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命体验, 谈谈你对“换位”的思考。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教师能够倾听学生意见, 有事同学生商量;这样, 学生便可以地与教师交流, 争取获得理解与接纳。

B.中国高铁自从开通以来, 不断出现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 老百姓对此, 纷纷对高铁建设的质量问题提出质疑。

C.西沙群岛海域宽阔, 岛礁, 海产十分丰富, 每年吸引各地大批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

D.孙家栋院士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了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特点, 并特别强调这五大系统处处是“中国制造”。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 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 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C.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 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 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 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 或者因建筑, 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 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15.下列依次在 (1) (2) (3) 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 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朝阳初升时, 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 并不厉害, (1) , 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 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 露了露面, 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的 (2) 紫雾里去了。那跳跃的光柱在舒展着的云层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 亮得像擦得 (3) 的银器。可是, 瞧!它又向前移动了, 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 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A. (1) 不像在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 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

(2) 淡淡 (3) 耀眼

B. (1) 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 也不像在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

(2) 薄薄 (3) 耀眼

C. (1) 不像在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 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

(2) 薄薄 (3) 刺眼

D. (1) 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 也不像在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

(2) 淡淡 (3) 刺眼

16.仿照画线部分续写。 (5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们在创作中往往用心血凝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句凝情浓, 字炼理深, 引人无限遐想, 给人深刻启迪, 广为后人引用。例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说因为人在山中观赏, 跳不出山的圈子, 因此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常被引用来说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要被错综纷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而应高瞻远瞩, 总揽全貌, 只有这样, 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仿照下面句子, 另选一物体, 写两个立意相反的句子。要求切合物体的特点, 蕴含人生哲理。 (6分)

圆规——只有站稳脚跟, 才能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圆规——正因为你的固守, 才使你的一生永远在原地转圈。

仿写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我们人, 我们人类, 生活在我们的社会, 生活在这片可爱的土地, 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或深或浅、或可爱或遗憾的生命的痕迹。

这些痕迹, 一定有一些让你难忘, 让你心动, 让你有所思考。

请以“痕迹”为标题, 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D (儒释道多元互补的文化结构, 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 而非先秦之后)

2.C (中国士人, 得志之时和迷途困顿之时的“入世”与“出世”, 只是一种普遍的可能)

3.C (说中国士人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自我麻痹”错误, 文本无这样信息, 也和文本讲述的儒道互补的功能不相符合)

4.C (每:常常)

5.B (A项“囚多疫死, 为时其食饮”, 是表明杨继宗为官讲求人道;“以一仆自随, 署斋萧然”表明杨继宗为官清廉;C项“公但剔奸弊, 劝惩官吏”, “儒不能难, 而心甚衔之”都是显示杨继宗为官刚直;D“金具在, 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都是表明杨继宗为官刚直。B项“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 诣府报名。’”“发箧视之, 敝衣数袭而已”分别表明杨继宗“为官刚直”和“为官清廉”)

6.D (汪直的话只是他对皇帝询问的回答。并没有对时政愤怒批评的意思)

7. (1) 杨继宗张榜 (告示) 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 到府衙来报告姓名。”

(2) 不就是那个不爱一个钱的杨继宗吗?

8.既有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的愉悦怡然, 也有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感伤。

9.天水相连辽阔深远, 沙鸥飞翔其间。 (2分)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的手法, 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 (2分) 与作者前句“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2分)

10. (1) 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3)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1. (1) AC (答案:答A给3分, 答C给2分, 答E给1分, 答B、D不给分。A项3分。对小说题目解读全面准确。B项错。“局促”“抖瑟”, 反映蔡老头对曾让自己纠结的问题想明白, 重新找回信仰的愧疚。C项2分。“我的问题解决了”就是反映蔡老头内心释然后的激动, 但说他不再“上访”不够准确。D错。小说写年轻人的“打趣”, 意在借此激发老人的强烈反应, 最终把小说推向高潮。E项1分。“流着长长的泪”, 要表现的有“愧疚”的成分, 但主要是表现“我”多重的感动)

(2) 蔡老头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党, 和组织认定不一致; (2分) 这并不影响他享受离休待遇; (2分) 但他却为此十几年执著上访。 (2分)

(3) 主要是从党员这个角度, 引出他和他的战友同是“党员”, 他的战友为了信仰彻底奉献, 而自己同样是党员却在入党时间上争的愧疚的讲述, (2分) 从而说明蔡老头问题解决的“真相”, (2分) 将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 (2分)

(4) 解答提示:蔡老头的战友干了一辈子革命, 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彻底奉献行为, 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忠诚自己“信仰”的高贵情怀;

蔡老头从战友身上看到了自己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多年的“争”有愧于党员的“信仰”, 显示了忠诚于信仰的感召力量;

“我们”则从蔡老头和他战友的身上获取了一份感动, 显示了“信仰”不限于共产党员,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对信仰的期待与向往。

12. (1) D、E (答E给3分, 答D给2分, 答A给1分, 答B、C不给分。A项1分。说放射线的发现, 居里夫人是关键的一人, 主要是因为她的系列发现是自觉、有目的的发现。B项错误。居里夫人对科研的收获并非不在意。她只是更在意去做深入、拓宽研究获取开创性的收获。C项错误。文章并无“遗憾”的意思, 文章只想显示镭的发现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D项2分。更准确地说是, 强调居里夫人的贡献是相当于“引发解放黑奴的大革命”的科技革命)

(2) 镭的发现, 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 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镭的发现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 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3) 说明这些数字, 是为了真切展示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中的不畏艰辛, 坚持不懈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也是在为文章最后作者关于“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 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的讴歌做铺垫。

(4) 解答提示:对人类的各项事业进步而言, 永远需要那些做出巨大牺牲而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英雄”。他们用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人类的进步;同时, 他们也永远被人类的历史所记忆;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

13.B (A项中“开诚布公”的意思是坦白无私, 以诚相见。使用正确。C项中“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多, 分布广。使用正确。D项中“如数家珍”是说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使用正确。B项中“噤若寒蝉”的意思是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或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与下文“纷纷提出质疑”相矛盾。使用错误)

14.B (A句式杂糅, 把“应着力于”改为“在”, 或者去掉“就要抓紧抓好”。C成分残缺, “淳朴自然”后加“的特点”。D“导致……事件”搭配不当, 应加上“发生”)

15.A (第一空前面句子是“太阳并不厉害”, 后面句子则是“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 由此判断, 填入空中的句子, 应该先说太阳光的不强, 再说但也不是很弱, 所以选用“不像在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 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第二空后面跟的要修饰的词语是“紫雾”, 此处用“淡淡”“薄薄”皆可, 以用“淡淡”更切合所描述的语境;第三空后面跟的是“银器”, 要用银器的亮来形容天空“跳跃的光柱”, 显然, 银器擦得再亮也只能是“耀眼”, 而不会“刺眼”。所以选A)

16.答案示例: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芳草长到了天边, 哪儿都有。这一句常被用来说明理想、心爱的东西到处可以找到。 (正确解释诗句原意2分, 能说明在生活中的使用意3分)

17.烟花——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反面:只求一刻的绚丽多彩而不求一生的平淡真实, 决定了它只能烟消云散。

帆——正面:为了船能航行, 自己顶住狂风暴雨。

反面:自己的命运总是由别人把握。

18.写作提示:

就个体生命而言, 伟大的生命会为我们留下永远值得铭记追怀的痕迹。在去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即将揭晓之际, 诺贝尔基金会评出了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他们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

那些虽“卑微”却高贵的生命同样会为我们留下追怀的痕迹, 即使他们一生不为我们所知, 他们善良过, 关爱过, 也同样会留下无形的痕迹。如没有上过学, 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的香港大学校工苏三妹, 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 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并被称为“香港大学之宝”。

就人类而言, 我们的文明进步到今日, 我们同样留下了“精彩”的痕迹。只是, 我们留下的痕迹都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会永远精彩吗?

【参考译文】

杨继宗, 字承芳, 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 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 杨继宗按时为他们提供饮食, 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 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 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 途中强盗逃走了。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处死。你母亲年老, 又缺少兄弟, 由我来代替强盗, 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 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查明他并非强盗, 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

成化初年, 由于王翱的推荐, 被提拔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带一个仆人跟随, 官署书斋也冷落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直严肃, 无人敢冒犯他。然而, 他时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 并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去读书的, 罚他们的父兄。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 府内教师儒生竞相于劝学, 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 乡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 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 杨继宗去拜见他说:“为治之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 劝惩官吏, 那些挨家挨户稽查考核的事, 本该地方官府去做, 不是御史的本分职事。”孔儒无法为难他, 但心中深为忌恨。临行前, 他突然闯入府衙, 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 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惭愧而去。有经过嘉兴的太监, 杨继宗送给他们菱角、芡实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 杨继宗当即发出官文去取府库中的金银, 并说:“钱都在, 请给我立下凭证。”太监们吓得咋舌头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入觐, 太监汪直想见他, 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 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 杨继宗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 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任职, 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 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 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8.09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篇八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骨碌骨头 骨鲠在喉 骨肉亲情

B.膀肿膀胱 左膀右臂 光着膀子

C.着棋着陆 着手成春 着意经营

D.咧咧瞎咧咧骂骂咧咧 龇牙咧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夸讲 墨守成规堕落腐化回头还看小於菟

B.聒噪 行踪诡秘狙击敌人两个黄鹂鸣翠柳

C.睢鸠 融会贯通叠床架屋玄都观里桃千树

D.配带对簿公堂 甘冒不韪纸上得来终觉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筑工地上,建设者们正热火朝天地加速工程的进度,工地上号子声和机器的轰鸣声相_______,好不热闹。

②一阵阵急雨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雨点打在茂密的梧桐树上,树叶儿就像调皮的儿童之小手不停地在_______,煞是有趣。

③在拜师求学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虚心、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A.搀和颤抖诚恳

B.搀和颤动诚挚

C.搀杂颤动诚恳

D.搀杂颤抖诚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原始森林里既有老虎,也可能还存在一些退化了的恐龙,那里可真是虎踞龙盘了。

B.我以为当警察的一定是孔武有力的男子汉,哪知这位却是个秀丽文静的姑娘。

C.尽管“三个代表”深入人心,可有些干部下车伊始,还不了解情况就乱发号施令。

D.尽管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但他并没有退避三舍,而是坚决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了出来,老师对他坚持真理的做法表示赞许。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汉城市长近日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并正式提请中国政府在今后的文献资料中对韩国首都使用新的中文名称。

B.1.4万条人发毛毯——苏联红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C.伴随着兆丰年的飞扬瑞雪,农业税全免了的喜讯一夜之间飞向千家万户,传遍赣鄱大地,3200万江西农民欢欣鼓舞。

D.2004年,我省农业战线取得了“三个增长20%”的骄人业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3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95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所以,当他们从雅典胜利地凯旋归来时,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

B.由于他整天整夜地呆在网巴里,所以他的视力已成倍地下降了。

C.走进2005——我们在生命的记录表上,又划下了一个新的刻度。

D.一个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喜欢,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如果把学生的心理把握不住,就无法赢得他们的喜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基因与体育

勿庸置疑,在当今的世界赛场尤其是田径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以黑人为多。在有些项目上,黑人几乎是一统天下。有人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在田径赛场上,1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没有一个白人;在2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仅有一名是白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男选手获得的14枚田径金牌中,仅有一枚属于白人。

可是,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奥运会第二大项目的游泳中,高水平的黑人运动员则寥寥无几,甚至没有一项世界游泳纪录是黑人创造的,美国的游泳好手几乎全是白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黑人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他们的双腿比上身更长,能够跑得快,而且可以跳得高。专家们具体分析黑人的脚底屈肌后指出,黑人的肌强度高达150~200千克,是白人肌强度的3~4倍。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腿步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从而使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

但由于黑人的皮下脂肪含量少,相应地在水中的浮力也小。这样,黑人在水中要比其他人种付出更大的气力来解决自身下沉的问题。这就是黑人在游泳项目上处于劣势的原因。

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主要在于基因。基因学家研究认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进一步的研究使他们认为:其中的一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尽管将基因同体育竞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存在争论,但有些实例不容忽视。比如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在出生时体内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使其血液的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的基因突变。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他的肌肉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氧运动所需的氧气,从而使他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在越野滑雪赛中一举夺得两块金牌。

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被滥用,就有可能通过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创造出“超级运动员”。比如,你需要更持久的耐力,可以增加一个能帮助血液向剧烈运动的组织输送更多氧的基因;你想拥有更结实的肌肉,可以注射促使肌肉生长的基因……比如你是举重运动员就把胳膊鼓胀起来,你是赛跑运动员就把大腿肌肉充实起来……也许基因技术的完善,真的会改变今后的体育运动状况。但那时,又该算是体坛的一大梦魇了!

——选自《第二课堂》杂志(2004年第12期)

7.下列对“基因”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是能够影响白人和黑人在体育竞技能力差异方面的基本因素。

B.基因是能够影响整个人类竞技体育能力差异方面的基本因素。

C.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

D.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染色体的细胞上,作曲线排列。

8.对文中的“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一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们体内DNA的基因都会产生变异,只不过黑人变异得多而白人变异得少。

B.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种DNA的基因都会产生变异,但黑人DNA的基因变异是最突出的,是其他任何人种都比不上的。

C.一个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数量比一个其他人种的人体内基因变异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D.把世界上除黑人外的所有人种DNA的基因变异相加起来都比不上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数量。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这与他们强劲的腿步蹬力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腿步蹬力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

B.黑人之所以在田径场上跑得快,是因为他们的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

C.黑人的双腿比他们的上身还要长,这是他们能够跑得更快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能够跳得更高的原因之一。

D.科学家研究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非常大,任何一个人种体内DNA的基因变异都无法和黑人相比。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改变黑人不善于游泳的现状,只有努力想办法解决增加黑人皮下脂肪含量少的问题。

B.黑人体内有着一种罕见的基因,恰恰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基因赋予了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

C.比赛中人的肌肉会自然地产生压力,或收缩或绷紧,从而使人消耗耐力和减缓速度,而人体内的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从而又能增加耐力和速度。

D.人类掌握基因工程技术既是好事又可能是坏事,这就完全要看我们人类来怎样地对待和使用它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

【注】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民之病水者。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 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尧民之病水者 / 巢之袭人者

B.是为避害之巢 / 则又为狂士之巢

C.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D.名其室曰书巢 / 信乎其似巢也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

①乃引客就观之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④名其室曰书巢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B.②④⑥

C.③④⑥D.①②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

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

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夏谷云泉

高棅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端。

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

高棅的写景诗,有人说是“工整精练,风格清新”。你觉得如何呢?请就他这首诗的写景抒情方面作些鉴赏。

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①空山新雨后,______。明月松间照,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陆游《书愤》)

③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笔墨祭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熔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 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胜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一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上一篇:咱班的柯南粉丝的600字作文下一篇:爱国的初中作文:学习爱国主义精神